《亮劍》中3600顆手榴彈就報銷一個山崎大隊,李家坡的打法荒誕嗎?你怎麼看?

肋罔uvlZ8993


這次戰鬥的原型關家堖戰鬥中,八路軍確實掘進工事逼近日軍,但是日軍有全封閉的掩體,有防彈壕,所以投擲手榴彈並不能徹底消滅敵人。不過,分析史料中真正的戰術對抗,我們會發現對抗更加精彩。

日軍火力

1940年10月下旬,日軍岡崎支隊進犯抗日根據地,這個支隊是日軍好幾支部隊混編而來,這個支隊約500多人,除了步兵攜帶的機槍擲彈筒迫擊炮之外,還配有1個山炮中隊(疑似欠1個小隊),火力強大,指揮官叫岡崎謙受(一說叫岡崎謙長),火力較強,可能是抽調精銳部隊組成的。

岡崎支隊在抗日根據地誤打誤撞,來到八路軍總部附近之後,八路軍立即調集附近各部隊圍堵從各個方向圍堵日軍。岡崎支隊被迫從進攻轉為固守待援。八路軍如能擊敗岡崎支隊,那麼就能表明,進犯根據地必將付出沉重的代價。

日軍陣地特點

10月29日,岡崎支隊面對合圍,選擇了關家堖和柳樹堖作為抵抗陣地。關家堖這個山崗頂部是平地,北面是懸崖,東西兩面是很難攀登的陡坡,南面坡度較緩適合通行,有50多戶老百姓居住的窯洞。柳樹堖地勢更高。日軍搶佔兩座山崗之後,立即迅速修建工事,尤其是關家堖上,他們在山頂的平地部署重武器,以南坡的窯洞打通連為一體,每個窯洞都有機槍陣地,陣地前方都有防彈壕——除非手榴彈命中,否則就會掉進壕溝裡,無法毀傷機槍陣地,把門窗木料拆下來構築掩體和火力點,修築了多層工事,互相支援,互相掩護。

夜襲、強攻與攀懸崖

八路軍的動作很快,30日凌晨3點就發起了夜襲,選擇這個時間點是考慮到日軍剛修完工事,可能疲憊不堪,又是夜間,可以抵消日軍的火力優勢。

八路軍的部署是一面派部隊切斷兩個山崗之間日軍的聯繫,一面派總部特務團偷襲關家堖山頂。這次攻擊成功地抵達了山頂。但是沒有料到日軍依託修築了多層工事,還修了防彈壕,使得戰鬥幾乎成了巷戰,所以並未得手,雙方陷入僵持。

凌晨4點,八路軍發動主攻,決死一縱佔領了柳樹堖,但是對關家堖南坡的進攻並不順利,日軍配有山炮中隊,還有互相掩護的多層工事。恐怕更重要的是這個時期的八路軍火力不足,以栓動步槍和手榴彈為主的軍隊攻打這種工事體系是很吃力的。

30日上午10點,日軍的作戰飛機也對岡崎支隊進行了支援,日軍甚至在柳樹堖發動反擊,與八路軍展開拉鋸。

既然對容易通行的南坡攻擊不順利,八路軍自然就想到另外一個辦法——從北坡的懸崖進攻,開始很順利,三八五旅七六九團悄悄地到了距離山頂30多米的壕坎。日軍可能正是在附近佈置了監視陣地,發現了攻擊部隊,使得對懸崖的進攻止步於壕坎。

挖暗道逼近

10月30日當天,日軍的增援部隊也出動了,所以八路軍副總指揮決定儘快結束戰鬥。129師師長到了七六九團前沿指揮所看了地形,詢問了指戰員之後,發現懸崖這一側——再往上是黃土坎,可以挖暗道攻進去。

所以八路軍一面佯攻吸引日軍注意力,一面挖暗道。挖了一天暗道之後,也就是10月31日下午4點,八路軍正面佯攻,從暗道主攻,一舉攻上山頂,消滅400多日軍,擊斃日軍支隊長岡崎。

但是,缺少重武器和炸藥的八路軍未能消滅剩下的幾十名殘敵,考慮到日軍增援部隊越來越近,只得於11月1日主動撤出戰鬥。日軍將岡崎支隊殘餘士兵接走之後,戰鬥就此結束。

戰術分析

從戰鬥進攻可以看出,關家堖戰鬥和《亮劍》相差甚遠,日軍不是傻子,佔據只有南坡容易通行的關家堖,還在附近的柳樹堖部署掩護兵力。他們的工事不是敞開式的簡易戰壕。而是由打通的窯洞、全封閉的火力點、掩體組成,配有防彈壕,還有山炮中隊的掩護,不是單純防守,還適時進行反擊,所以說,從正面挖壕溝逼近,然後投擲大量手榴彈是沒用的。

但是八路軍先是趁日軍疲勞夜襲,然後攻擊掩護關家堖的柳樹堖,再攀懸崖偷襲,受阻後挖了一天暗道,然後主攻佯攻結合,殲滅了大部分日軍,這樣的指揮,比《亮劍》複雜多了,也精妙多了。

有人說,關家堖戰鬥頗有爭議,八路軍數次進攻,未能全殲日軍。敵我交換比400多人:600多(更有網文說不是600多而是2000左右,但是中國權威資料是600),考慮到戰鬥從30日凌晨到11月1日,僅3天,使得日軍增援部隊到了也不敢再進攻,這樣的成果,是很優秀的。

筆者認為,如果一定要總結經驗教訓的話,如下:

八路軍缺少重武器,而且連高爆炸藥和火焰噴射器都沒有,如果夜襲時一面爆破工事,一面用噴火消滅頑抗的日軍,可能就成功了。

當時快速修建工事體系是個新觀念和新技能,八路軍應該沒有從其它戰鬥中見識過,尤其是如此複雜的防禦體系。

最後,優秀的軍隊是善於總結經驗教訓,並據此改進的,八路軍後來認真研究了這次戰鬥中日軍發揮的長處,學習了對手工事的長處,配置火力的優點,將這些研究成功也融入了自己的戰術當中去。

大約6-7年後,對手將見識到,這支軍隊在攻城戰中善於將把房屋打通,從側後迂迴封鎖道路的火力點和工事。在野戰中如果陷入僵持,會在炮火掩護下掘壕推進,抵消對手的優勢。

閱讀更多軍事/軍遊內容,請關注 近衛步兵師


近衛步兵師


超級荒誕!假如十箱手榴彈可以報銷一個日軍大隊,那麼日本兵全部剖腹自殺算了!我們得看看對手裡有多少人,500人,一個完整的日軍大隊編制。3600顆手榴彈平均攤500人下去每個人七枚,在戰爭年代,七枚手榴彈想要炸死一個正牌戰士是很困難的!以二戰平均值來計算,每兩萬五千發子彈才能打死一個人。當然,歐洲戰場消耗的會比較多,但是依然數字很大,也可以理解日軍人數死得少跟國內戰場物資匱乏有關係!

以當時的手榴彈為例,一枚平均500克左右,3600顆累計1.8噸,按著每枚裝手榴彈填炸藥50克計算,裝藥累計也就是180公斤。當時的八路軍雖然窮困,但是這麼點彈藥裝填還是能夠做得出來的。如果告訴對面日軍,用1.8噸彈藥就能炸死了他們一個滿編陸軍大隊,他們估計得全部自殺了算了。這也是抗日神劇不合理的地方,在戰場上殺死一個日軍真的很難的!

其次,土工掘進策略根本行不通!即便扣除兩個小時挖土掘進五十米的問題不說,當時日軍裝備的九二重機槍能夠打穿58釐米的混凝土,打入土層一米,這使得不管怎麼掘進,鬼子的槍同樣可以射殺我軍掘土戰士,因為只有三十米。

獨立團所打的那場戰役在歷史上對應的原型是岡崎大隊,當時日軍佔領了易守難攻的關家堖。而八路軍集結了幾乎八路軍129師所有兵力,傾盡彈藥,累積傷亡了數千人,都沒能啃下對手,最終日軍援軍到了,我軍不得不撤退!


優己


一大堆人回答都沒說到正題上!

李雲龍命令挖戰壕到敵人陣地前實施手榴彈雨攻擊。根據現在步兵訓練實際成績,手榴彈的投擲距離一般不超過50米,這50米投擲距離還是步兵助跑投擲的優等成績,而在狹窄的戰壕裡沒有助跑投擲,能有30米距離就很不錯了,但要實現有效攻擊覆蓋效果,兩軍戰壕相距不能低於20米,不然手榴彈不能產生實際的作戰效果!相距20的陣地日軍能允許李雲龍挖到他們眼皮底下嗎?這純粹就不可能的事!

第二,李雲龍能用手榴彈攻擊日軍,那日軍就不能用手榴彈攻擊挖戰壕的紅軍部隊嗎?而且還要挖幾百米長的戰壕,這個現實中根本不可能實現!不管日軍知道不知道這個戰術目的,都不會允許戰壕挖到自己眼皮底下。

第三,戰場上的戰壕一般都屬於臨時工事,不會太深也不會太寬,讓那麼多士兵攜帶那麼多的手榴彈距離日軍又那麼近發動手榴彈彈雨攻擊,根本就沒有那麼多士兵能進入投擲陣地,也就產生不了密集飽和攻擊,所以就是挖戰壕到了距離敵人20米的位置,短時間內也不可能產生飽和攻擊效果,而日軍也擁有手榴彈和擲彈筒,火炮等武器,絕對不會發生坐等捱打的狀態!所以這些只能是劇情需要,現實中根本不會發生!


1862至1873


三千六百顆手榴彈即輕鬆殲滅敵岡崎大隊,而且敵方處於高坡地勢居高臨下,我方則處於低窪地形的仰攻狀態。由於對基本軍事常識的缺乏,從而使‘’亮‘’劇作者憑著自己的主觀想象,將八路軍三個旅又兩個團慘烈的關家堖、柳樹堖戰鬥移植到‘’亮‘’劇中。通過所謂的‘’土工掘進‘’接近敵環形工事後,由李雲農在說笑間讓三百六十人甩出三千六百顆手榴彈,從而輕輕鬆鬆解決了敵岡崎大隊……。

關家堖戰鬥,是百團大戰第三階段進行的一次艱苦慘烈的戰鬥。一九四零年十月三十日至三十一日,八路軍集中三個旅又兩個團,對盤踞關家堖和柳樹堖的日寇岡崎大隊約六百人進行圍殲。激戰兩晝夜後戰鬥未果,由於日寇援軍將至八路軍被迫撤圍。


指揮關家堖戰鬥的彭德懷(木刻)

一九四零年十月十一日,妄圖偷襲太行山八路軍總部,以及黃崖洞兵工廠的日寇岡崎大隊約六百人偷偷摸摸,根據地圖沿沁縣—西營—王家峪一路東進,於十月二十日抵達八路軍總部所在地的西井村。所幸日寇並不知道八路軍總部就在西井村,而且更不知道八路軍總部在西井村的具體位置,以及黃崖洞兵工廠的具體位置。十月二十五日,岡崎大隊沿桐裕河谷做賊般地闖入了黃崖洞地界。

八路軍副總司令彭德懷獲悉後,命令兩個團迅速前往黃崖洞阻擊來犯的岡崎大隊。十月二十八日,黃崖洞民兵游擊隊發現岡崎大隊這股日寇後,隨即進行了火力襲擾。由於沒有找到八路軍總部和黃崖洞兵工廠,岡崎大隊遂撤到武鄉縣蟠龍鎮關家堖附近,準備伺機奪道武鄉退回沁縣。 一九四零年十月二十九日晚上,彭德懷召集一二九師的師、旅幹部開會,正式下達了八路軍總部的作戰命令:一定要全殲岡崎大隊這股來犯的日寇。具體攻擊部署是:由彭德懷副總司令親自指揮總部炮兵團山炮連,於十月三十日凌晨四時,對日寇岡崎大隊發起攻擊,然後八路軍各參戰部隊按照之前擬定的進攻路線投入戰鬥。會議結束後,八路軍各參戰部隊迅速向指定的攻擊位置進發。然而與此同時,岡崎大隊已經佔領了易守難攻的關家堖。

關家堖是群嶺環抱的一個高高的山崗,山頂是方圓幾百米的平面地型,很適合構築環形工事。北面是斷崖陡壁,下面是一條深溝,東西兩側坡度較陡,只有南坡比較平緩,可作進攻路線。南坡的對面是一個比關家堖更高的山崗柳樹堖:從柳樹堖上可以用火力控制通往關家堖的小路。岡崎大隊在佔領關家堖的同時,也佔領了柳樹堖。日軍將兩處的窯洞全部打通後設置為機槍火力點:既可獨立構成火力壓制,又可與其它窯洞的火力點相互策應,從而形成交叉射擊的火力網。窯洞前還挖有防彈壕,如果八路軍的手榴彈沒有扔到位即掉到防彈壕裡而失去作用。窯洞外也構築了前沿陣地,於是形成了裡外相連、窯窯相通的循環作戰工事。 十月三十日凌晨四時,八路軍總部作戰指揮所發出了總攻擊信號。隨著八路軍的炮彈落到日軍前沿陣地瞬間,八路軍對關家堖和柳樹堖同時發起了攻擊。由於仰攻作戰地形對八路軍十分不利,八路軍幾路攻擊部隊的進攻先後受挫,傷亡人數一直在不斷增加。

經過一天一夜的激戰,八路軍雖佔領了關家堖和柳樹堖的部分日軍前沿陣地,但日軍仍佔據著關家堖和柳樹堖兩地的主要陣地。與此同時,分別從武鄉、遼縣出動的兩千五百多名日軍正迅速向關家堖增援;由黎城等地出動的數千名日軍也正向關家堖開進。在此情況下,八路軍只得撤出戰鬥。

據岡崎大隊老兵才田升戰後回憶:“……八路軍的攻擊已持續了一天一夜,守衛陣地的我軍士兵由於日夜激戰而耗盡了彈藥,已經處於拼刺刀的困境。攻進前沿陣地的八路軍,利用死角向我方戰壕不斷投來手榴彈,雙方展開了激烈的白刃拼刺刀肉搏……。上午約十點三十分左右,八路軍的一顆迫擊炮彈奪去了岡崎大隊長、藤澤少尉和犬飼上等兵的性命。下午一點時分,大隊逐次放棄了大部分主陣地而退至高地的頂端陣地。到下午三點左右,一部八路軍已經衝上了頂端陣地,正當我軍處於最後絕望時刻之際,八路軍即撤下了陣地……‘’。


Mrttlzz99


亮劍當中的李家坡之戰,在原著中開篇就已經出現,而在連續劇中,則在開篇增加了一段原著中並不存在的李雲龍率領新一團與坂田聯隊交戰的情節,然後再跳躍到李雲龍轉到獨立團參加李家坡之戰的章節。

但不管是原著還是連續劇,可以說,這一段絕對算得上是一個神劇段落,在實戰情況下,這樣的情節根本不可能出現。



雖然李家坡之戰是根據1940年百團大戰期間發生的關家堖戰役而改編,但在連續劇中,這一段被過度神話,畢竟在歷史上真實的那次戰鬥中,日軍的崗崎支隊在八路軍多個主力團的輪番圍攻之下,直到最後也沒有被徹底消滅,只是損失慘重而已,最終在增援部隊趕到的情況下,八路軍只能臨時撤退。其實在獨立團還沒有參戰之前,故事的進程基本符合歷史,八路軍多支部隊圍攻(連續劇中改成程瞎子團),但山崎大隊佔據高地優勢,並有航空兵空中支援,連續擊退八路軍進攻並造成重大傷亡,八路軍總部臨時啟用獨立團上陣,但畢竟是藝術作品,神劇情節開啟後,自然要加帶主角光環,因此山崎大隊的結局必然是全軍覆滅,而這個任務需要由根本完成不了這個任務的獨立團來做,那就只能讓一些情節變得誇張。



由於獨立團不可能刀槍不入,火力對射也佔據不到優勢,那在情節上就只能設計成獨立團在躲開日軍火力攻擊的情況下接近日軍,就出現了土工掘進的設計,按照李雲龍的部署八路軍在距離日軍陣地80米左右的地方開始土工掘進,挖掘戰壕推進,這樣可以避開日軍的火力直射,在向前推進50米後,在30米的有限距離內,將全團3600顆手榴彈全部打光,接著全團所有輕重機槍放置在最前沿掃射,掩護全團官兵攻入日軍陣地展開肉搏,通過這樣的方式,將日軍山崎大隊全部殲滅。

其實,即便不是軍人出身,相信很多觀眾也會發現這樣的戰術存在太多的問題。



1、距離日軍陣地80米開始向前土工。以日軍的火力,憑什麼讓你八路軍平安走到80米的距離內?尤其日軍佔據著制高點,八路軍的陣地自然位於日軍制高點以下,什麼樣的地理條件能讓日軍在80米以外就看不到八路軍?

2、而且在高地下方向高地上方土工掘進,又要在日軍各種火力的干擾之下,向前挖掘50米,得需要多大的工程量和多長的時間?尤其戰壕的寬度有限,人員優勢施展不開,確定幾個小時就能完事(連續劇中的設定)?

3、按照李雲龍的部署,挖掘到距離日軍30米的距離後,八路軍手榴彈的射程可以完全投擲到日軍的前沿陣地中,可同樣的距離,日軍的手雷難道就不能扔進八路軍的戰壕裡?更別說人家處於居高臨下的優勢,在實戰中日軍完全可以居高臨下向八路軍的戰壕投資手雷來破壞八路軍工兵的土工作業,但在連續劇和原著當中這一段直接被無視。

4、重要的就是這一點,日軍堂堂一個大隊,他們的陣地面積不會太小,自然也存在陣地緩衝區,就算八路軍能夠土工作業到日軍前沿陣地30米,即便集體投擲手榴彈,充其量也只能摧毀日軍的前沿陣地,那後面的日軍陣地和火力防線呢?連續劇似乎沒有考慮過這個問題,一通手榴彈砸下去,剩下的日軍就直接等著被八路軍砍殺了!



所以說李家坡之戰這一段落,在故事設計上似乎有理論性,但在現實當中可行性的幾率並不大,但也正如前面所說,在李雲龍和獨立團加裝了主角光環的情況下,故事設計中存在的各種不合理會統統被無視掉,儘管存在著各種各樣的不現實和不穩定,但事情的最終發展肯定會向有利於八路軍的一方靠攏。

所以也知足吧,至少在這個段落上,編劇作者多少動了點腦子,還做了點戰術設計,沒像抗日奇俠那樣直接從山底下用輕功飛到高地上,就知足吧!


遼寧資深球迷


《亮劍》作為抗戰電視劇中的經典之作,已經是非常接近於現實了。比起那些“手撕鬼子”的神劇,《亮劍》中的八路軍使用的很多戰術也是可圈可點的。

例如:李雲龍對於突襲萬家鎮皇協軍第八混成旅的分析,明確指出了偽軍的不堪一擊,很符合實際情況;平安格勒戰役中,為阻擊日本援軍,丁偉和楚雲飛實行的“梯次配置,層層防禦”戰術;李雲龍在趙家裕駐防時,使用明暗雙崗哨制度;以及李雲龍為了逼走楚雲飛在大孤鎮的炮營,和晉綏軍搞得摩擦。等等,都很符合當時的實際。

至於題主說的3600克手榴彈就報銷一個山崎大隊的事,嚴謹點說,肯定不合實際。因為,這場戰鬥的原型就是“關家堖戰鬥”,八路軍並沒有全殲日軍。

這場戰鬥中,八路軍集合3個旅2個團,共計八個團一萬餘人。同時,還組成了以彭德懷為首,包括左權、陳賡、劉伯承、鄧小平在內的前線指揮所。這些人隨便一位,都比李雲龍牛!

就是在這樣的配置下,面對關家堖地區日軍岡崎大隊500多人,依然沒有取得全殲的戰果。當時,“程瞎子”的772團確實也參加了戰鬥,而且傷亡慘重。提出“土攻作業”的是劉伯承,七六九團團長鄭國仲指揮戰士挖的暗道。不過,只是佔領了關家堖和柳樹堖部分日軍陣地。最終,迫於日軍援軍的壓力,八路軍撤出戰鬥。此戰,八路軍傷亡2000多人,殲敵200多人。

戰鬥結束幾天後,參加指揮戰鬥的彭德懷、左權、劉伯承、鄧小平、陳賡等人又來到關家堖,查看日軍是如何防守的。經過觀察,日軍善於利用地形構築防禦工事,建立了多層塹壕防禦體系。同時,日軍還挖掘了眾多"貓耳洞",並在機槍陣地前還挖有防彈壕(手榴彈掉進防彈壕裡面以後,根本不會威脅到日軍機槍陣地)。

這場戰鬥雖然沒有勝利,但是,八路軍學習了日軍構築工事的本領。積累了寶貴的攻堅作戰經驗。

說下我對於3600顆手榴彈這件事的觀點。

《亮劍》只是一部電視劇,不是軍事教材。作者都梁寫的不嚴謹,也是可以理解的。他在尊重抗戰精神和抗日事實的基礎上,最大限度的鼓舞觀眾對八路軍抗戰事業的崇拜,這是無可厚非的。

而且,《亮劍》的邏輯也是沒有問題的。李雲龍的戰術是,先用3600顆手榴彈把日軍炸懵,然後全團衝上去拼刺刀,與敵人肉搏!這3600顆手榴彈,只是為全團衝鋒打掩護了。並不是說,山崎大隊直接就被手榴彈炸沒了。

而且,在劇中,獨立團挖掘戰壕時,也不是一帆風順。日軍確實發動了炮擊,但是,由於八路軍躲在戰壕裡,沒有受到阻礙。日軍也對挖掘戰壕的八路軍發動了衝鋒,也被八路軍的火力壓制了下去。

這個戰術邏輯的確是也忽略了地形,日軍陣地梯次佈置等問題。但是,作為一部優秀的電視劇來說,已經夠嚴謹了。

對了,這部劇我上大學時看了十幾遍,非常過癮。很多臺詞現在都還記得!此時此刻,我想說:“把狗孃養的山崎大隊幹掉!”

(文|勇戰王聊歷史)


勇戰王聊歷史


《亮劍》作為一部優秀的文藝作品,為我們刻畫了李雲龍、趙剛、楚雲飛、張大彪、孫德勝等深入人心的抗日英雄形象,在電視劇史上和軍迷心中具有很高的地位。小編看了也不下十遍,尤其是在b站。因為甚是喜愛,我們甚至貢獻了不少鬼畜作品。

總的來說,儘管李幼斌老師演繹的李團長形象深入人心,“亮劍”精神也成為了社會正能量。值得一提的是,這也是為數不多的日本鬼子說日語的抗日劇。有一萬個理由要對這部電視劇表示敬意,但我們也不得不承認,這也是中國抗日神劇的鼻祖,劇情中的確存在一些不符合歷史的內容。

單單從《亮劍》小說開篇獨立團全殲鬼子“山崎大隊”的戰鬥來說,其戰例原型是1940年10月30日“百團大戰”第三階段彭德懷率領八路軍115師、129師的3旅又2團打的黃崖洞地區關家堖攻堅戰。該攻堅戰從10月30日打到10月31日,不僅未能全殲日軍岡崎大隊約500人,反而給我軍造成了約2000人的重大傷亡,相比之下日軍傷亡僅僅300餘人(不同記載數據不同,一般認為日軍被打死約100人,受傷200多人)。此戰暴露出我軍戰術能力較低、協同意識較弱、武器裝備低劣、攻堅能力極差的問題,從那以後,我軍又組織過數次攻堅作戰,但是敗多勝少,一般日軍依託村莊或有利地形展開防禦後我軍立刻遭遇攻擊困難,只能撤出戰鬥。華北、山東八路軍通過持續不斷地的繳獲與整訓,具備強大的攻堅戰能力乃至運動戰能力,已經是1943年底到1944年中左右的事情了。

至於3600顆手榴彈全殲把鬼子打蒙這種細節,那就是小看了鬼子的工事構築水平了。關家堖戰後八路軍首長上去查看鬼子構築的野戰工事,對鬼子的多層塹壕防禦體系、防炮火工事、交通壕與火力點上使用頂蓋或就便器材加以偽裝遮蔽等野戰築城技術給予了高度評價。《亮劍》作者大約認為所謂防禦工事就是幾條光禿禿的壕溝,殊不知這種工事早在克里米亞戰爭後就被淘汰了。


軍武次位面


提這問題的人就沒看明白亮劍。

李雲龍用3600枚手榴彈的目的是要短時間內給日軍造成混亂而不是要消滅李家坡的日軍。

當時李家坡的鬼子居高臨下,而且有火力優勢,如果硬拼肯定是不行的,身經百戰的李雲龍想出了土攻戰術,就是為了避開日軍的火力優勢,李雲龍的打法是把全團手榴彈都集中給了一營,待總攻信號打響後,手榴彈全部扔出,那麼多手榴彈短時間內扔出後,肯定會給日軍造成混亂,這樣一來就給張大彪的突擊隊創造了條件,張大彪不負眾望,率由精銳士兵組成的突擊隊在日軍放線上打開了缺口,這時李雲龍率全團全部出動,連一個預備隊也沒留,這是孤注一擲的打法,李雲龍就是要和日軍近戰,也只有這樣才能人數的優勢幹掉日軍,當時的戰況就是二打一甚至三打一,而日軍經過連續作戰已經疲憊,自然不是生力軍獨立團的對手,最後被全殲。

最後說李雲龍稱得上是戰術大師,李家坡一戰贏得確實漂亮。


天宇的文史情懷


不知道有沒有人看過八一製片廠製作的一些電影,裡面的坑道構築的是相當震撼,那是平原大兵團決戰,而歷史上的關家堖是山地攻堅作戰,日軍的防禦工事坑道只能說類似,八一電影中的坑道只是給做假設用的參考,那麼面對那種坑道,除了交通壕還有單兵掩體,地堡,戰地救護,炊事班等一系列複雜的工事,對裡面的殘兵清理時該怎麼辦?最簡單的辦法就是扔進去一顆手榴彈。但是日本構築防禦工事是貓耳洞結構的,手榴彈往往不能將多在裡面的鬼子炸死,我們的戰士在衝進去後往往付出傷亡。歷史上關家堖之戰和小說李家坡之戰還是有區別的,雖然都是山地攻堅作戰,歷史上岡崎大隊的防禦縱深卻很大,八路軍是一處處陣地克復的,最後將彈盡糧絕的鬼子殘兵壓迫在一處陣地,此時鬼子已經傷亡慘重,一位日本老兵曾在回憶中提到,認為最後的決戰時刻來到,可這時,共軍退兵了…歷史上是一種推進型作戰。小說裡戰情預設依稀記得是山崎大隊在一座近似於圓臺型的山頭上建立環形工事,而且打破常規將一線防禦陣地建立在圓臺邊緣靠裡100米左右的位置。按照正常作戰思維,應該建立在邊緣,可以更好的掌控戰場態勢和打擊範圍,給攻擊方造成較大傷亡。但山崎根據八路軍的情況調整部署,避免了八路軍攻擊部隊的直射火力打擊,而八路軍又缺乏迫擊炮這樣的曲射火力對其縱深進行精確打擊,手榴彈夠不著,衝鋒就是露頭死,所以山崎開始就沒想給八路造成多大傷亡,而是如何拖延時間。八路坑道掘進肯定不是某些人說的橫向或者縱向掘進,縱向掘進除了前面的鬼子看不到後面的都暴露在鬼子火力下。橫向掘進等於後方沒有掩體,鬼子一放炮全完了,掘進應該是之字型掘進,而且黃土鬆軟,沒有某些網友說的那麼難以掘進,歷史上陳賡大將也是勘察地形後發現適合坑道掘進才進行的嗎!小說中鬼子也是主要將防禦力量集中在一線工事,後面的部隊作為預備隊不斷補充傷亡人員或者輪防。八路軍掘進至手榴彈投擲距離之內,只要讓敵人的一線陣地陷入火海,為突擊部隊打開一個缺口,剩下的事就好辦了。


易柒柒


影視劇的目的一是順應大眾心理,提升收視率,達到她出品這部作品設定的目標,得到更多收益;二是在一定程度上教化人心,體現作者的人生哲學,以讓自己的思想在大眾中產生共鳴。因此只要作品沒有太過誇張,與最終結果相符,就符合影視劇合理的誇張範圍,日記式的寫實描述就不是影視劇這種模式了。但是這不是主要的。最重要的是要有一個尺子一個標準。美國史泰龍,施瓦辛格拍了那麼多美式英雄,一人抵一個團一個師,合理嗎?也沒人質疑,為什麼?007來去自如,出去其他國家最嚴密的防衛基地如入無人之境正常嗎?這時候那些吹毛求疵的人哪裡去了?都淹死在廁所裡了嗎?不但是外來的和尚會念經吧?這時候大家可能想的就比較多了,是骨質疏鬆還是什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