腳一走路就會痛?這個病你要注意了!

“啊,疼死了”,這是足底筋膜炎患者早晨下床最典型的一個症狀,你是否中招了呢?從經驗上來講,這個描述即可以作為一種臨床現,也可以作為一種重要的診斷依據,如果你早上起來下床第一步足底特別痛,那十有八九就是足底筋膜炎了。

什麼是足底筋膜炎?

足底筋膜炎是足底的肌腱或者筋膜發生無菌性炎症所致,也被稱為跑步者足,多發於跑動較多的專項運動員和長跑愛好者,表現為足跟和足底部位出現疼痛,是運動引起的慢性損傷,這種疾病可影響所有年齡段的成人。

足底筋膜炎的自我感知

如何自我判斷是否得了足底筋膜炎?

腳跟的疼痛與不適,通常持續數月至數年,尤其是晨起或長時間不活動後,行走一段時間後,症狀會緩解,若過度行走,症狀又會再現。嚴重患者甚至站立休息時也有疼痛感。

疼痛點常在足底近足跟處,有時壓痛較劇烈,且持續存在。導致的疼痛特點為搏動性、灼熱、刺痛性。

腳一走路就會痛?這個病你要注意了!

什麼原因引發炎症?

最常見的原因是經常長時間走路包括登山健身、徒步旅行、逛商店等活動,連續走上幾天,就很容易引起足底的慢性損傷,從而導致足底筋膜炎。

結構上導致足底筋膜不正常拉力之因素,例如扁平足、高弓足、足跟肌腱過短等,長期下來可能因行走時姿勢著力不當,引起足,踝等部位的疼痛。

小腿肌肉緊張,長時間站立,肥胖,年齡,外傷,過度運動和不合適的鞋子等因素。

與跟骨骨刺的區別

跟骨骨刺的疼痛發生在足跟與地面接觸時,而足底筋膜炎疼痛往往發生在足部蹬離地面時。

骨刺的疼痛在晚上睡覺前最嚴重,而足底筋膜炎患者疼痛在清晨起床前最嚴重。

超重人群最易出現跟骨骨刺,而足部力學結構的改變容易造成足底筋膜炎。

預防跟骨骨刺最重要的是合理飲食、控制體重,出現骨刺且嚴重時需進行手術去除,而對足底筋膜炎多采用物理治療。

休息,避免勞累;

衝擊波:作用於痛點,局部造成微損傷,緩解疼痛組織的再修復;

紅外線局部照射:如在照射前局部塗抹扶他林等消炎止痛軟膏,效果更佳;

冰敷:急性疼痛發作時效果較好;

熱敷:患者可讓疼痛處泡熱水或局部熱敷,可緩解疼痛。

選擇正確的鞋子

鞋內的鞋埝最好具有支撐足部內足弓的構造;

後跟鞋埝柔軟性要高,且具有吸震效果;

不要穿過高的高跟鞋,或是超平的平底鞋,最好的高度為2-3cm左右;

鞋子前面要有足夠容納腳趾的空間,以腳趾用力頂到鞋的前端時,後跟部位還可以容納一隻手指為宜。

腳一走路就會痛?這個病你要注意了!

日常護理

應減少跳、跑、長走等足部大量運動;

每晚可用溫熱水泡腳,促進局部血液循環;

老年人最好選擇較鬆軟的鞋,如休閒鞋,鞋穿久了要換;

勿走健康步道,勿做腳底按摩,睡覺時,在腳底放一塊護木,讓腳踝保持九十度。

康復訓練

1、鬆解筋膜和肌肉

腳底前後來回滾動網球,泡沫軸,動作要慢,讓足底充分舒展,每組每次3-5min,重複2-3組。

2、足底筋膜拉伸

取坐位,用手抓住腳趾向上向後牽拉,直到感覺足底牽開感到舒服,維持15-30秒,然後放鬆,5次為1組,每天3組。

3、站立位腓腸肌拉伸

雙手推牆,雙腳呈弓箭步姿態,牽拉的腳置於後方,腳跟貼地,膝蓋打直,身體下蹲到小腿肚有牽拉感為止,維持20-30秒,每天3-5組,每組3次。

4、強化足底屈肌

訓練方法:將一塊毛巾放在地面上,患腳平放於毛巾上,腳後跟著地,用腳趾不斷地抓住毛巾,然後放開,每組10-20次。

5、強化脛骨前肌

訓練方法:取坐位兩手體後支撐,患側下肢伸直,另一側下肢屈膝,彈力帶做成環形,一端固定,另一端套在腳背處踝關節用力背屈,慢慢還原,反覆進行,每天2組,每組10次,以後逐漸增加至每天3組,每組20次。

關注“大方醫生”,收穫健康知識

如有感興趣問題,請評論區留言探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