翼王石達開評價雖高,卻難以擔當大任,四件事可以說明

1851年1月,石達開帶領5000兵馬參加金田起義,是人數最多的一支隊伍,這貢獻相當大。1852年9月,太平軍攻佔永安,而後分封建制,石達開受封為翼王五千歲,意為羽翼天朝。1853年10月,石達開在橘子洲頭擊敗向榮,一掃中平戰敗以來之喪氣,名聲大震。1855年,石達開督師湖口,大戰曾國藩、胡林翼、羅澤南,取得大捷,扭轉西征頹勢。1856年4月,石達開經略江西,在樟樹鎮擊敗曾國藩,將其逼在南昌孤城。1856年12月,石達開從前線回京輔佐朝政,被軍民尊稱為“義王”。1857年5月,外出單幹,脫離太平天國。1863年6月,兵敗大渡河,受凌遲而死。

翼王石達開評價雖高,卻難以擔當大任,四件事可以說明

石達開雖然最終戰敗大渡河,被凌遲處死,但時人、後世對其評價卻相當高。晚清著名將領左宗棠說他是:“狡悍著聞,素得群賊之心,其才智諸賊之上,而觀其所為,頗以結人心,求人才為急,不甚附會邪教俚說,是賊之宗主而我之所畏忌也”。四川總督駱秉章說他:“能以狡黠收拾人心,又能以兇威鈐制其眾。”忠王李秀成在《自述書》中說他:“文武雙全”。《黃彭年致唐炯函》載:“若是我大清忠臣如此死法,敘入史傳,豈不炳耀千載?如此人不為朝臣用,反使為賊,誰之過歟?”由此可知,人們對翼王石達開之評價還是相當高,算是英雄級別人物。

翼王石達開評價雖高,卻難以擔當大任,四件事可以說明

不過,石達開評價雖高,也是首義五大王之一,但他卻難以獨當一面,並非“王者”,有四件事可以說明。一起看看。

其一、負氣出走天京,不會忍讓

1857年5月,翼王石達開負氣出走,不願繼續為洪秀全效力,理由是受不了天王猜忌、看不慣洪仁發、洪仁達之所作所為;為了防止“天京事變”此種內鬥再次上演,石達開決定退出。其實,憑藉自己當時的威望、能力、軍功,洪秀全未必敢加害於他。此外,在“軍師負責制”下,洪秀全沒實權,而石達開人際關係很不錯,洪天王也不可能像誅殺楊秀清那樣,藉助其他派系對付石達開。就當時的局勢而言,石達開若是在安慶辦公,處理天國政務,當是最好的選擇。很遺憾,也許是石達開太過年輕,僅26歲,不懂得容忍,他一怒之下便單幹去了。

翼王石達開評價雖高,卻難以擔當大任,四件事可以說明

其二、不救援林啟榮,胸懷太小

石達開外出單幹後,繼續打著太平天國的旗號作戰,自稱為“通軍主將”,是太平軍的最高統帥。也就是說,石達開還是太平天國的一份子,並沒有真正的離開大家庭,只是去開闢其他根據地而已。既然如此,那就有意思了,當九江守將林啟榮向他血書求援時,石達開卻無視,而是直接帶兵去浙江,坐視九江城被胡林翼與李續賓攻陷。要知道,石達開的成名戰——湖口大捷,若是沒有林啟榮在九江城下阻擊湘軍陸師,牽制著塔齊布,此戰勝負還未可知。就此而言,林啟榮還是石達開的戰友、恩人。危難之際,石達開卻見死不救援,未免氣量太小,也容易使部將寒心,為後來的慘敗埋下伏筆。

翼王石達開評價雖高,卻難以擔當大任,四件事可以說明

其三、單幹後遊移不定,沒有明確目標

拒絕林啟榮救援後,石達開親率30萬大軍進入浙江,目的是佔領大清東南財賦重地,而後建立閩浙根據地,與天京互為犄角。理想雖美好,現實卻很殘酷,石達開進入浙江時被周天受一頓暴打,退入福建時又被清軍到處圍堵,只好向江西進軍,尋找機會去四川發展。可是,說好的要去四川發展,卻非要去攻打湖南中部城市寶慶,在此浪費三個月時間,還被左宗棠、劉長佑擊敗,狼狽向廣西老家逃竄。在廣西老家,石達開沒想著東山再起,而是想退隱山林,致使童容海等人立馬帶著部隊迴天京,不和他混了。可以所說,單幹後的石達開儼然就是無頭的蒼蠅,到處亂竄,毫無目標。

翼王石達開評價雖高,卻難以擔當大任,四件事可以說明

其四、身臨大渡河險境,沒有孤注一擲之勇氣

1860年初,童容海、彭大順、朱衣點等帶著20萬大軍離開石達開,從江西北上天京,中途納入忠王李秀成麾下。此時,石達開差點成了光桿司令,手頭僅有一萬殘兵敗將,形勢萬分危急。不過,大將賴裕新、李福猷等還在他帳下,這給石達開帶來了希望。1863年初,賴裕新、李福猷兩路出兵,牽制清軍主力,為石達開進軍成都做掩護。石達開起初還不錯,兵不血刃地渡過金沙江,而後快速向大渡河進軍,成都指日可下。可惜,石達開在大渡河畔遇到挫折後,既沒有趁著清軍主力尚未趕到時血戰突出重圍,也沒有不惜一切代價強渡大渡河,毫無孤注一擲之決心與勇氣,最終敗亡。

翼王石達開評價雖高,卻難以擔當大任,四件事可以說明

總而言之,石達開格局太低,是個將才,不是帥才,沒有王者風範,所以他難以承擔大任。各位說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