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粵棋王楊官璘01——書香世家

嶺南百越之地的東莞,有一座名叫鳳崗的小鎮。此處山不高而秀雅,水不深而澄清,林不大而茂盛,松篁交翠,荔枝遍坡,景色十分幽雅。

南粵棋王楊官璘01——書香世家

楊官璘的房子後面有一棵老榕樹,高四丈餘,枝葉青蔥,亭亭如蓋,濃蔭森森,是個納涼的好去處象棋大師、中國象棋協會青少年委員會副主任葛維蒲先生,以及一位從美國專程回來觀賽“楊官璘杯”的劉湘伶女士(曾接受過楊官璘教棋的廣州學生)有幸的隨著楊健明前來參觀。

南粵棋王楊官璘01——書香世家

左起:劉湘伶、葛維蒲、楊健明、楊子平

南粵棋王楊官璘01——書香世家

在楊官璘舊居前重遊,楊官璘兩個兒子楊健明、楊子平顯得有些激動,楊健明指著這溜房子作了介紹,他多次聽父親說:“這五間房子是我祖父楊喜春建的,前面四間,是我的四位叔伯叔父在住,最後的那間,也就是第五間,就是住的地方,當時我的祖父秀才公也和我們住在一起

。”

南粵棋王楊官璘01——書香世家

象棋大師、中國象棋協會青少年委員會副主任葛維蒲先生(後)、楊官璘的兒子楊健明(前)來到楊官璘的祖屋

相傳,在數百年前的一個早晨,天空赤霞如練,紫氣氤氤,從遙遠的東方天際飛來一隻神鳥,其形蛇頭燕頜,龜背鱉腹,鶴頂雞喙,鴻前魚尾,青首駢翼,絕雲霓,負蒼天乎窕冥之中。當這隻神鳥飛到嶺南時,不經意間垂頭一看,只見翼下一片山嶺逶迄,青黛如螺,素水盈溪,勝美之至。於是歇足賞景,飢食修竹,渴飲甘泉,不覺心曠神怡,遂引頸高吭,繞崗三匝,南飛而去。後當地人根據此神鳥形態,推斷出乃百禽之王鳳凰。一飽學之士便借用《詩經》中的 “鳳凰鳴矣,於彼高崗。梧桐生矣,鳳鳴朝陽。”之意,又結合境內一座形似鳳凰的小山,遂將此地命名為“鳳崗”。

鳳崗地域雖不甚廣闊,卻緊扼要衝,其南連平湖,北接塘廈,東鑲龍崗,西迎觀瀾,更兼交通方便,境內有一座小火車站,名曰“天堂圍”,經此去步行香港只半日之遙,坐火車去廣州也僅需一天時間,故歷來不僅是兵家必爭之地,還是商賈雲集之所。

卻說這鳳崗圩內有一個叫塘瀝的小村,它西北有碧湖山半繞其境,東面有南門山俯瞰,而麻坑山則座擁南方,可謂諸山環抱。山是土山,鮮有頑石,故以樹林葳蕤,四季常綠。

這樣一個風水寶地,怎奈清末以降,時局動盪,只弄得民生凋零不堪。塘瀝村有百十來口煙灶,絕大多數村民以種地為生。鳳崗乃丘陵地帶,土地貧瘠。更兼有幾股土匪橫行,不時在塘瀝打家劫舍,敲詐勒索,這猶如雪上加霜,使得本就貧窮如洗的村民們更是苦不堪言,有不少家的男子不得不飄洋過海,遠走異域他國謀生。據史料記載,當時塘瀝去海外的人數比例竟佔全村總人口的五分之三(現在旅居海外的塘瀝藉華僑就比常居人口還要多),因此村裡那些有海外關係的農戶,日子就過得相對寬鬆些。

塘瀝村內有個大名鼎鼎的集市,叫做“塘瀝圩”,甚為繁華,人稱“小香港”。

據史料載,塘瀝圩早在明朝中葉便有商賈交易,已歷滄桑400餘年。至十九世紀下半葉,塘瀝圩更是聲名遠播於香港、廣州、惠陽、東莞、寶安等地,鼎盛一時。若逢每月農曆的“二、五、八”趕圩之期,圩內則疊肩駢跡,人煙浩穰,喧汗雷雨,民氣昌蔓。花果時新海鮮野味天下所無者,悉集於此:其用物,鐮鍤筐篚盆碗布枲席;其食物,豆麥瓜菜;其畜物,馬牛羊豕雞鵝。物之稚者弗鬻,器之窳且靡者鮮所見。坊巷市井,買賣關撲,酒樓茶肆,直至四鼓後方靜,而五鼓商販又動,其有趁買早市者,復起開門,四時皆然。

到清末民初時,塘瀝圩的繁華景象也遠不如從前,但餘勢猶在。這時的塘瀝圩長不過二百米,寬不逾八米。圩的東西兩端,各有一樓,為之東門樓、西門樓。進得圩內,便見頭頂有一條琉璃瓦頂的長廊,雖談不上宏闊,卻也有幾分氣派。在二十世紀初,彈丸之地的塘瀝圩大大小小的店鋪、商號還有近兩百家。較著名的有茂和、盛昌、裕益、倫昌、榮昌等。

塘瀝圩的西門樓左側進口約三米處,有一處叫“王伯公”的地方,這裡有一株幾百年的老榕樹,被人們尊為“樹神”,於是“王伯公”便成了一處神壇,鄉人常來此拜神求福,祈求平安。

塘瀝村的村民大多系客家人氏,祖先也大多從中原遷移而來。其中有一楊氏家族,乃是此村的大族,相傳是楊家將的後裔。因此在楊氏宗祠裡,寫著這樣一幅對聯:

朝朝出名將;

代代出忠臣。

在清朝末年(約1898-1910年),楊家出了個秀才,名叫楊喜春。楊喜春是這支楊氏家族400年間的第一個秀才。楊喜春的父親人稱“錦裳公”,也是一個飽學之士,是個生員。他生有三子,長子楊喜華、次子楊喜彰,均遠走海外謀生,一去便無音訊。“錦裳公”於是把所有的希望寄託在三子楊喜春身上,楊喜春不負父望,終於考中秀才。但秀才只是考取功名的第一步,沒有資格享受朝庭的奉祿,只有再中舉人,才能獲得一官半職。據塘瀝村楊氏始祖的規定:為了勉勵後輩奮發圖強,凡楊氏子弟考取功名者,均可獲得每年兩擔谷的終身獎賞。但要去東莞縣考舉人,得花不少費用。而此時的“錦裳公”卻拿不出這筆錢來。楊喜春自嘆命運不濟,從此打消了考取功名的念頭。

民國初期,有西洋外教傳入塘瀝村,有人鼓譟要修教堂。在楊喜春等人的極力反對下,教堂最後沒有建成。但這件事對楊喜春的觸動很大,他認為村民愚昧無知,才使得洋教有乘虛而入之機。而要掃除村民的愚昧,就是要大力興辦學堂用文化予以啟蒙,於是毅然借楊氏家族老太公的房子,辦起了一座私塾。來讀書的學生,多數是本村和附近村裡的農家子弟,家境都十分貧窮,雖然楊喜春收的學費很低,但還是有一些孩子無錢讀書,有時只好用一袋米或一袋蕃薯來作抵押。楊春喜也不在意,將這些來報名的學生悉數收下,無私地將一身的學問傾囊相授於這些鄉鄰子弟。

楊喜春的高風亮節贏得了鄉親們的普遍尊重,被人敬稱為“秀才公”。

但教書的收入實在過於微薄,不足以養家餬口,所以每在農忙的時候,楊喜春還得下地勞作,這樣才能勉勉強強維持一家人的生活。

楊喜春生有六子一女,依次為:茂綏、茂堅、茂禎、茂育、茂豫、茂熾。獨女名房嬌,後來下嫁鳳崗碧湖村。(在塘瀝村的一個山頭裡,至今尚存楊家的祖墳,它躺臥在一片幽篁中,似乎在默默地庇佑著它的後人)。

在塘瀝圩前面的約一箭之地,有一座類似於北京四合院的小院子,它圍著幾間房屋,靠在院子右邊最裡面的第五間住房,便是“錦裳公”留給兒子楊喜春的遺產,也是楊官璘出生的地方,距今已有150年的歷史,是這個院子最早的建築。而其餘的四間和圍牆,均是楊喜春婚後為幾個兒子建造的。

楊喜春的六子中有兩人漂洋過海到牙買加謀生,一去便如黃鶴渺渺,杳無音訊。老三楊茂禎在父親的言傳身教下,也學到了一肚子的學問,後來父親漸漸年老多病,楊茂禎便代父任教,做起了鄉村教師。

一家人在清貧寡淡中相依為命,時光不覺已到了1925年5月29日。這天“秀才公”的家裡顯出幾分緊張的氣氛,楊茂禎抱著兩歲多的兒子楊官壽焦急地在屋裡徘徊,不時地朝房裡張望。忽然,房內響起了嬰兒“嗚——哇——”“嗚——哇——”的哭聲,接生婆大聲地報喜道:“是個男仔!是個男仔!母子都平安啊——!”楊茂禎高興極了,激動得語無倫次:“好!好!我……我又多一個兒子了!”

趟在病床上的“秀才公”楊喜春聽到孫子宏亮的哭聲,不禁心花怒放,病也好像一下好了很多,掙扎著坐起來,把楊茂禎叫到床前,說:“這孩子哭聲宏亮,將來必是個麒麟兒,就起名官璘吧!”

“秀才公”果有先見之明:這個叫楊官璘的小孩,日後果成一代象棋宗師!

1926年的冬天極為寒冷,風燭殘年的楊喜春已是油枯燈盡,在一個漆黑如墨的深夜悄然離世。

楊官璘上面除了一個哥哥(楊官壽)外,還有一個姐姐,叫楊友娣,後來嫁給鄰村一個叫張新民的人,這張新民的家裡是做生意的,是個小康之家,後來遷居香港。

“秀才公”去世後,楊茂禎的家道更是蔽落,只剩下數畝薄田,幾無餘蔭。楊茂禎再也無法教書養家餬口,只好東湊西挪找人借錢,在塘瀝圩上擺地攤做點小本生意。他本是讀書之人,哪懂得什麼生意經?一家的生活窘迫如囚。

父親要為全家的生活操勞奔波,母親更是沒日沒夜地要到田裡忙活,照顧楊官璘的擔子自然落到姐姐楊友娣的身上。楊友娣特別喜歡這個小弟弟,總是想盡辦法逗他開心。

楊官璘的家就在塘瀝圩後面,緊靠著神壇“王伯公”,那棵蔭蔭的大榕樹底下便成了楊官璘姐弟玩耍的樂土……

(未完待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