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的核心是什麼?

五湖散人李清楓


中國文化沒有核心。

通常我們所謂的中國文化,按照中國傳統文化來說,從春秋戰國時期的諸子百家為首頁,當時儒家、法家、墨家、陰陽家林林總總,雖然秦國以法家而成霸業一統中國,之後焚書坑儒搞了個政治正確,但漢朝又搞了個“罷黜百家獨尊儒術”,以法家一家獨大到儒家獨尊,這個過程也不過百年,到三國時期兵家和縱橫家大行其道,兩晉南北朝又崇尚玄學,也即是道家,隋唐時期道家佛家交相輝映,在之後宋元明清就更是異彩紛呈。

我們縱向來看,儒釋道三家在中國始終是主旋律,三種文化你方唱罷我登場。

大多數人認為儒家文化是中國文化的核心,這個有道理,因為儒家的“仁”“和為貴”“中庸”以及“天行健”“厚德載物”等思想始終在歷朝歷代充當道德輿論的圭臬。

然而這一大堆思想,那個才是核心嘞?


另類文史


中華文化的核心是什麼?

一、儒家。

親親之愛:父母有慈、兒女有孝,兄長有愛、弟妹有敬,丈夫有情、妻子有義。

勤奮好學,樂觀向上。自強不息

湯武革命,誅殺暴君。【孔子此言,導致中國改朝換代頻繁。每次改朝換代,人口減半。】

儒家還主張立法為民,司法獨立,疑罪從無,不罪無辜。孔子可謂人類法治思想的鼻祖。

二、道家。

順應天道。日月星辰,人類萬物皆循道而生,循道而終。

三、法家。

幫君主馴奴才。

韓非子謂之:從主之法,順主之為,專心於事主者,為忠臣。寡聞從令。

韓非子還提出了三綱理論:臣事君,子事父,妻事夫,三者順則天下治,三者逆則天下亂,此天下之常道也。

韓非子甚至提出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主而誅臣,焉有過!

法家主張法律體現君主的意志。君主牢牢鉗制刑法。寧枉勿縱。夷族連坐。

法家是法治的頭號死敵。

四、鬼谷學派。

鄙人把鬼谷學派總結為兩個字——揣摩。我上小學的兒子總結為讀心術。即揣摩君主心理,拍君主馬屁。

五、墨家。

存天志,滅人慾。墨子認為慾望是萬惡之源,主張扼殺人的一切慾望和精神需求。

六、楊家。


【圖中是楊朱第70代後人】

楊朱學派的核心思想是重生貴己。自己最尊貴。珍愛自己的身體和生命。主張拔一毛而利天下,不為也。奉天下於一身,與取也。人人不拔一毛,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治也。

一毛不拔是對楊朱思想的高度概括。

一個人的權益相當於人體之一毛,全體13億中國人相當於整個身體。全體人民的利益是由一個個人權益組成。若可以損害某一人的利益,就可以損害每一個人的個人利益。最終損害的是全體中國人民的利益。

兩千多年後的德國皇帝威廉一世,便是楊子的超級粉絲。在德國國家工程的拆遷過程中,遇到了一個的釘子戶。拆掉這個釘子戶的磨坊之後,該農夫一紙訴狀,將皇帝告上法庭,要求其重建祖上留下的遺產。最後,威廉一世不但重新修建了農夫的磨坊。還給後世留下了擲地有聲的名言:“即使是農夫最破敗的茅屋,也是他的城堡。風能進,雨能進,國王的軍隊不能進。”

一個農夫的茅屋在整個國家來說,相當於人體之一毛。只有人人不拔一毛,人人不利天下,天下才能大治,社會才能進步,才能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楊朱學派


中國人的世界觀,道法自然。中國人信過鬼神,敬奉上天,但在天之上,抽象出了一個規律性的道,而道之上,有一個管總的東西,它不是人格化的神,上帝。而是這世界的本源,自然。在自然之下,天,地,人稱為三才,天大,地大,人亦大,三才並列。因此,中國人沒有原罪的負擔,一切努力不是為了自我救贖,而是無限接近自然,去踐行道的法則,做一個世界的拯救者。

中國人的價值觀。最著名的是橫渠四句: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這四句話雖出自宋人張載之口,然而其意趣可追溯到《易傳》乾坤二卦的精髓,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這種價值觀是與中國人的世界觀相呼應的,因此,五千年劫波渡盡,在歷史的沉淪中,總有那麼一批人,從血泊中站起,踐行著這樣的價值觀,從而成為這個民族重新崛起的脊樑。

中國人的人生觀。中國人的人生觀從來不是以個人為中心的,而是以家庭為中心。這種人生觀使中國社會有了穩固的基礎,因為從生物學角度講,人從出生到自食其力,需要十幾年的時間,從喪失勞動能力到自然死亡又需要十幾年時間,因此,一個人是很難獨立成活的,而一個家庭卻可以完成撫育成長養老送終的責任,成為一個自循環體。所以說家庭是社會的細胞,為了使家庭成為一個整體,中國人在家庭內確立了一對很重要的觀念,孝慈,上慈,完成子女的撫育成長,下孝,完成長輩的養老送終。而個人不足以成為一個細胞,它不能完成自循環,更不能分裂出新的細胞。在這樣的人生觀下,中國人衍生出強烈的公私觀念,漢字中公私兩字生動的展示了這種人生觀,自環者謂之私,背私者謂之公。私是象形字,象一條可憐的捲曲的蚯蚓,公是會意字,捨己為人,大公無私是中國人倡導了幾千年的人生觀。

有了這三觀做中國文化的內核,有仁義禮智信五種普世價值做為中國文化的外延,成為中國文化生生不息的根本動因。


梅里一了


既然是核心,就要簡練

從中國自身來說,就是自強不息;從對外來說,就是厚德載物

天行健,君子當自強不息

從第一個用火中國人開始,從第一個築巢的中國人開始,從第一個飼養家畜的人開始,從神農嘗百草開始,從大禹治水開始,從楚國篳路藍縷,從大秦的發展到統一全國,從漢朝窮四代之力遠征匈奴,唐朝的皇帝的“天可汗”,抗日戰爭的偉大勝利,抗美援朝的碩碩功勳,兩彈一星的偉大成功,改革開放的巨大成果…………全部展現出來的都是自強不息的精神,中國歷史是一部自強不息史,中國文化是自強不息的文化

地勢坤,君子以厚德載物

從上古時期的三大集團,苗蠻,東夷,華夏融合開始,中國就是兼容幷包的名族,中國的歷史就是兼容幷包的歷史。只是漢,唐這些朝代是主動者而已,宋,晉這些是被動而已


厚德載物是我們一貫的堅持,也必將堅持下去


華衣夏服


個人觀點:

個人認為中華文明的核心是包容接納!

中國的圖騰是啥?是龍對吧!之前我有回答過一個問題是龍是不是真的有這種生物。

有一種理解是,當時在華夏這塊大地上,部落林立,大家都有各自的圖騰,有蛇的,有鹿的……

各個部落之間相互征伐,贏了的部落吞併輸了的,剩下的活著的人自動併入贏的部落,為了讓剩下的人更好的融合,就把別人的圖騰融合進了自己的圖騰裡,經過越來越多次的融合,華夏的圖騰——龍,就誕生了!所以才會有那麼多動物的特徵!

這是華夏文化的包容力的體現之一!

還有另外的例子是,在歷史上,我們曾被無數個少數名族統治過,但最終無一例外的是他們被我們同化了,也就是所謂的漢化,我們文化,傳統,服飾都被接納,最終華夏的魂依然傳承了下去。

所以,我覺得這是我們華夏文化最厲害的地方,不管你有多強大,我們都能包容接納你,然後無聲無息同化你。

你可以佔有我的土地,但是,數年後,你會發現,你會說我們的文字,穿我們的服飾,吃我們的食物,接受我們的哲學觀念。

這是中華文化的核心,包容與接納!

正所謂:壁立千仞,無欲則剛;海納百川,有容乃大!

以上就是我的回答!

希望大家好好生活,好好愛人~


Severus林茂


從昨晚就看到這個問題了,當時說實話真沒什麼感覺,

今早又看到這個問題,也看了看朋友們的回答,都是各說個的理解。

本人的理解,

其實中華文化的核心分兩方面,

其一,是有形的,

象~儒家,道家,法家……

地方風俗,地方語言,地方戲曲,小調……等一系列的,這都屬中華文化的一部分!

其二,是無形的,

這是於生自來的,是骨子裡的,

而就是這個無形的,看不見,摸不著的才是真正的中華文化的利害之處!

中國人民在歷史上是多災多難的,有過好多次的毀滅性的天災和人禍,

看頭條新聞裡曾有文章,說的是民國時期把春節給取消了,

並且用行政法令嚴利管制,可是不久就管不了了,

為什麼中華文化幾千年來沒有斷,就是根植於骨裡,血裡的因素是任何強大的敵人都沒法改變的!

中華文化的~仁,義,理,治,信……,曾影響了周邊各國及世界,就是到現在周邊國家都還繼承著中華文化了,可見中華文化有多利害!

謝謝!


猛禽950



很有興趣回答這個問題。不得不說這是一道難題。之所以難是因為針對這個問題有各種大師、專家級別的多種論調,可謂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很難判斷究竟哪種回答更準確。而我一介草民,回答這樣的問題多少有點誠惶誠恐,那又如何?

我理解的中國文化主要包含兩大部分,一是博大精深的中華民族傳統文化,二是繼往開來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其中中華傳統文化是根基,社會主義先進文化是發展。

探尋中國文化的核心,很容易與具體文化表現和文化派別混為一談。文化的概念顧名思義就是“以文化之”,是指人類對“美好”的追求,即從美好的願望出發,經過追求的實際行動,最後得到美好的結果。所以說,文化是人類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的總和。而文化註定以人的參與為載體,那麼文化的核心必然要歸結到人的思想層面,即思想文化。而思想文化的源泉和精髓自然便是文化的核心理念。

中國人的思想文化的源泉有著中華上下五千年歷史發展的底蘊,受傳統的以儒家、道家和法家為代表的諸子百家思想影響,經過中華民族千百年來飽受苦難,不屈不撓,艱苦奮鬥,自強不息的磨練,中華兒女自覺形成了家國情懷。所以,中國文化的核心必然是世代中國人的“家國理念”。

中國文化的家國核心理念是以華夏文明為基礎,以漢文化為代表,充分整合全國各地域和各民族文化要素而形成的。它包含著全體中國人深厚的骨氣和底氣,它承載著全體中國人的驕傲,它是我們中華民族生生不息的源泉和動力。諸如“自強不息”的奮鬥精神,“精忠報國”的愛國情懷,“天下興亡,匹夫有責”的擔當意識,“捨生取義”的犧牲精神,“革故鼎新”的創新思想,“扶危濟困”的公德意識,“國而忘家,公而忘私”的價值理念等,一直是中華民族奮發進取的精神動力。此外,“天人合一”、“天下為公”的社會理想,“以人為本”、“民惟邦本”的治國理念,“載舟覆舟”、“居安思危”的憂患意識,“止戈為武”、“協和萬邦”的和平思想,“與人為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的處世之道,“儒法並用”、“德刑相輔”的治理思想,“和為貴”、“和而不同”的東方智慧,一直是中華民族治國理政的思想淵源。甚至,我們正努力建設的小康社會的“小康”這個概念,也是出自《禮記·禮運》,是中華民族自古以來追求的理想社會狀態。

不得不說,以家國情懷為核心的中國傳統思想文化體現著中華民族世世代代在生產生活中形成和傳承的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審美觀,家國核心理念已經成為中華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這個最基本的文化基因可以概括為:修齊治平、尊時守位、知常達變、開物成務、建功立業。這是有別於其他民族的獨特標識。

家國情懷,家國理念不僅有幾千年的中國文化的傳承,而且我們革命時期的紅色文化,繼往開來的社會主義先進文化都同樣以家國理念為核心,同樣體現著家國情懷。無論是革命時期的井岡山精神、長征精神、抗聯精神、延安精神、西柏坡精神,還是社會主義建設時期的雷鋒精神、大慶精神、兩彈一星精神,還有當代的航天精神、北京奧運精神、抗震救災精神,這些富有時代特徵、民族特色的寶貴財富,無一不是家國情懷的再生再造、凝聚和昇華。

脫胎於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的家國情懷,家國理念作為中國文化的核心,不僅是人類文明發展進步的文化方向,同時也是我們在新的歷史條件下推進文化建設,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文化自信。我們文化自信的明顯特徵是我們有著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共同理想,有著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以及社會主義榮辱觀。在短短几十年的社會主義實踐中,我們創造了中國道路、中國模式、中國奇蹟,這已充分證明了中國文化,家國情懷無比強大的生命力。

所以,身為中國人沒有理由不自豪,沒有理由不自信,更沒有理由不努力!


東觀先生


中華文化具體內容:

1、思想:以儒家、道家和法家為核心,形成諸子百家爭鳴的思想文化

2、宗教:幾千年來,以儒家為主體,宗教信仰上以祖先信仰為主。如:關公信仰、媽祖信仰、三山國王信仰、祭孔、祭黃帝……

3、服裝:上下五千年的歲月中代表了中華文明的主體服飾—漢服。清朝的剃髮易服法令使得漢服一度中斷!我希望更多人恢復漢服傳統服飾!

4、漢字:在圖形符號的簡化過程中形成!語言:由各個地方方言構成!

5、文化:中國神話、唐詩宋詞、元曲……

6、教育:長達兩千多年都以儒家思想為核心的傳統教育,19世紀未,引進西方教育方式導致傳統教育退出這個教育舞臺!

7、建築:宮殿、壇廟、寺觀、佛塔、民居、園林……

8、藝術:音樂、舞蹈、戲曲、手工藝、書法、中國畫……

9、飲食:中華飲食由八大菜系組成,還有中華酒文化和中華茶文化

10、體育:中國象棋、圍棋、足球(蹴鞠)、相僕、武術……

11、醫學:針灸、中藥、房中……

12、社會:親疏遠近而不是裡外


孤獨的魚兒


西方文化的核心是本體論。如泰勒斯的“水生萬物”,德謨克利特的“原子”,巴門尼德的“存在”,以及柏拉圖的“理念”,在本體論基礎上,引出了西方社會的基本政治、文化、倫理規則。

中國文化的核心卻是人性論。先秦時期,禮崩樂壞,滿懷治世理想的先賢突然就人性問題展開了激烈爭論,逐漸形成三派,即性善論、性惡論和性無定論。

孟子說:“人性之善也,猶水之就下也。人無有不善,水無有不下。”

與之針鋒相對,荀子認為:“人之性惡,其善者偽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順是,故爭奪生而辭讓亡焉;生而有疾惡焉,順是,故殘賊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聲色焉,順是,故淫亂生而禮義文理亡焉。”

告子採取中間立場:“人性之無分於善不善也,猶水之無分於東西也。”

經過百餘年發展,先秦各家互相融合,對於人性問題,也各有皈依。如法家採納了性惡論,認為儒家禮法不足以教化世人,主張以刑名治國;道家的人性觀點與告子相近。

三派都贊同外部因素會對人後天性情產生影響,導致了截然不同的治國策略。儒者重視禮教,反對嚴刑峻法;法家主張人性惡,鼓吹以法治國;道家主張人性無所謂善惡,要求以因循為用,因勢利導,國家不作過多幹涉。

這三條道路給中國提供了更多的選擇。當政者可根據國情境遇,在不同道路之間靈活調整,往往使中國在即將走入死衚衕時,又被拉回正途,重新走向繁榮。中國後世文化的發展,基本也是沿著三條道路發展的。其中儒家性善論是明線,法家性惡論與道家性無定論是暗線。

反觀西方以本體論為核心的文明,卻逐漸走向了宗教泥潭,在宗教仇恨的黑暗中世紀中不可自拔,直到近代。


斯拉法葉


從任何子門類來說中國文化的核心都是片面的。我們必須從精神層面對中國文化的核心作一個歸納。從我個人十多年對傳統文化研究來看,我認為中國傳統文化核心都是有三大核心精神所孕育出來的。


第一、天人合一的天道觀和哲學觀。天人合一天的思想認為人是宇宙萬物的一部分,人與宇宙、天道可以產生感應。因此,人必須和大自然相處。人的衣食住行,藝術文化、政治都必須與自然、天道達到和諧。在政治方面,體現在天人感應的公羊春秋政治觀;在藝術哲學方面,體現為道家為代表“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地道法自然”的創作觀和哲學觀;在社會文化方面,體現為天尊地輩,長幼有序的等級秩序和宗族文化孝道文化。


第二、中國文化從黃帝時期開始,就充滿憂患意識。

《易經》中說易之興也,其於中古乎?作易者其有憂患乎?中國歷史上,多次水災、地震、旱災、人災,出現了大禹治水、女媧補天、愚公移山等體現中國先民在面對自然災害面前的自強不息的精神和憂患意思。孟子就曾說過:生於憂患,死於安樂。中國人在一次次天災人禍中,不屈不饒,居安思危,創造了偉大的文明。由憂患意識發展出來的自強不息精神,更是成為中國文化歷經五千年不衰的原因。因為憂患,所以唯有努力,唯有自強不息。


第三、“中和”或者中庸之道是中華傳統文化所追求的一種理想境界,也是中華文明核心的精神之一。中國古代的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是這樣解釋中庸之道的:“天命之謂性,率性之謂道,修道之謂教。”“中庸之為德也,其至矣乎!民鮮久矣。”中國人的倫理觀和思維方式,絕大部分都受到中庸之道的影響,但是也產生了偏斜。中庸之道,首先是遵循天道。天道不偏不倚。在易經中有很多“居中”、“執中”“得中”的說法,就是九二爻居下卦之中,九五爻居上卦之中。得中之爻是最尊貴,也是最安全的。孔子在易經中發現了“中庸”之道,將他推演道倫理關係之中,就是不偏不倚的君子之道。君子講究做事中庸,做人和氣,不偏不倚,和而不流。中庸之道在政治和文學中也有體現。總之,中庸在倫理政治方面,代表的是一種追求和諧的禮的精神,這也是中國文化區別西方文明的標誌之一。


上面三點是中國文化的核心精神,其他所謂的中國修身觀、經史子集、文學藝術、風俗習俗都是從這三大精神,演化而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