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曾经给地主刘德放过牛,朱元璋当上皇帝以后,地主刘德怎么样了?

可爱365


朕微时罹亲丧,难于宅兆,尔发仁惠之心,以己沃壤,慨然见惠。安厝皇考妣,大惠云何可忘!因赠以侯,并赠其妻娄氏为侯夫人,仍为文以祭。



宅兆即今泗州祖陵是矣。不讳龙潜之事,不忘马鬣之恩,存故旧,报德施,大哉圣孝,真只千古矣!刘继祖,字大秀。

朱元璋是历史上有名的草根皇帝,小的时候放过牛,后来要过饭,被迫于生计甚至当过和尚。所以非常体恤人民的苦难,后来也做了很多利民的事情。

其实古代人没有文化的还是占据大多数,甚至连个自己的名字都没有。由于朱元璋祖上三辈都是贫农,连给自己起名字的资格也没有。由于在家排行老八,父亲朱五四就给她起名朱重八。

家里面甚至也没有任何田产,主要是给当地的地刘德打工,也就是我们今天的主人公。古代地主基本上都是一个德性,不把贫农能扒一层皮都不愿意放过,所以对于朱元璋一家并不怎么样。

就这样一做就是十几年时间,而自己的父亲朱五四也由于常年的劳累,最后累死在了田间地埂上。不过干了十几年时间,朱元璋家里面并没有剩下多少钱财,因为家里孩子太多,等着吃饭的人也太多。


不过当时有一个习惯,但凡是地主家的农户死了,有的比较善良的,会给他们一些一些安葬费。所以抱着这样的一个想法,朱元璋和自己的二哥抬着朱五四的尸体,来到了地主家的门口。

刘德一听这消息赶紧跑了出来,本以为他会大发慈悲的给他一点钱。然而没想到他出来的时候还带了几个下人,要用棍子把他们赶走。因为刘德认为太晦气,家门口躺着一个死人不吉利。

其实朱元璋不仅是因为没有钱下葬,更重要的是没有一块属于自己的地方。如果葬在别人的地里面,说不准就被别人给平掉了。虽然家里比较穷,但是朱元璋还是比较重视孝道的。

年仅十几岁的朱元璋看到这样的情况,把这一切全部都记在心里。最后还是刘德的大哥刘继祖看不下去,给了他一小块地,让他去埋葬自己的父亲。两个人这样一对比,更加刺激了朱元璋的内心。

这件事情谁也没记在心上,后来由于战乱不断,朱元璋只好出去讨饭。但是没想到后来有朝一日竟然能坐上皇帝,等到他衣锦还乡之后,整个村子都沸腾了起来。


而之前的地主刘德则是吓破了胆,等到朱元璋来到的时候,立刻跪在地上使劲的磕头,希望他能原谅自己当年的过错。当周围的所有人都以为朱元璋会报仇的时候,但是他却说了一段意味深长的话:

尔之所为,亦恒情耳,不必问。吾贫时,尔岂知今日为天子耶?

你当年的所作所为也是在情理之中,更何况当时我那么穷,谁能想到我在后来竟然可以坐上皇帝,事情过去就过去了吧。

有了这样的一段话,刘德才算是彻底的放下心来。而且立刻磕头,感谢他的不杀之恩。虽然朱元璋可以不报仇,但是不能不报恩,转身询问刘继业的消息。

最后刘德告诉他,刘继业在几年前就已经病逝。没有办法在物质上弥补他,朱元璋只好封刘继业为义惠侯。之后甚至还给了地主刘德30顷的两天,外加10年不用上交赋税。
朱元璋此举也是意味深长,按照他过河拆桥的性格,应该反过来大肆报复才对,没想到还给他这么多奖赏。可能就算再暴力的人,内心也有柔软的地方。


史之策


朱元璋出生于安徽凤阳一个贫困家庭,他的家庭属于贫困中的极品——赤贫,家中的老鼠都被饿的含着热泪离开了。

父母没文化给他起个像样的名字,只好用数字代替称呼,朱元璋最初叫朱重八,他家祖辈传流都是以数字为名,比如他父亲叫朱五四,他叔叔叫朱五六,他哥哥叫朱三四……

朱元璋8岁时,为了活命去了地主刘德家放牛,当时他的小伙伴徐达和汤和也在刘德家放牛。

地主刘德为富不仁,每次放牛回去都要看看牛的肚子鼓不鼓,不鼓说明没吃饱,哥仨免不了一顿毒打,最后还不让吃饭。



▲地主刘德

哥仨气得没办法,有一天,朱元璋想出了一个制裁刘德的办法。在放牛时他对徐达和汤和说:“刘德太可恶了,这回咱们把他的小牛犊烤着吃了”。

徐达和汤和听了急忙摇摇头说,“刘德每天回去清点,少了牛还不打死咱们?”

朱元璋附在二人耳边一阵嘀咕,徐达和汤和听了哈哈大笑,伸出大拇指说,“就你小子坏,亏你想的出来,哈哈……

第二天,三人早早赶着牛上山了,随后把小牛杀了烤着吃了,最后把现场清理干净,唯独剩下一条牛尾巴。

原来朱元璋想出的妙计是把牛尾巴放在山石缝里,露出一点点,让徐达和汤和装作用力往外拉,然后他急忙跑回刘德家,装作火急火燎的让刘德赶紧上山。



▲小时候朱元璋

“小牛犊掉山涧了,幸亏被拉住了尾巴,我们力气小快拉不住了,德叔快点去吧”朱元璋此时嘴上像抹了蜜,一口一个“德叔”叫着。

随后刘德随朱元璋跑到了出事地点。刘德赶到后,徐达和汤和拉出那条牛尾巴,泄气的说,你们来晚了一步,拉断了牛尾巴了,小牛犊掉到了万丈深渊了。刘德望着黑咕隆咚的山涧,心疼的直落泪……

朱元璋哥仨完美的骗过了刘德,这件事在朱元璋心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直至于35年后,因此事改变了地主刘德的命运。


▲放牛娃朱元璋

刘德35年后被朱元璋厚赏!

(话接前言)转眼间,朱元璋为刘德家放牛7年多了,公元1343年,安徽凤阳发生了一场瘟疫,朱元璋的父母染病去世。

朱元璋和哥哥身无分文,于是跪求刘德看在父母一辈子为他打工的面上,给块墓地好把父母安葬。但是刘德无情拒绝了,并骂骂咧咧把兄弟二人赶了出去。

就在朱元璋兄弟万般无奈下,朱元璋的邻居刘继祖伸出了援手,给了朱元璋一块墓地,朱元璋的父母得以入土为安,这一年朱元璋16岁。

父母都死了,朱元璋身无牵挂,他发誓不再为刘德家放牛,于是踏上了四处漂泊之旅。



▲乞丐朱元璋

朱元璋当过乞丐,当过和尚,苦难的经历造就了朱元璋奋发向上的精神,他的世界观发生了变化——内心强大心怀天下,朱元璋要砸烂旧时代,开创新未来。

经过25年的血雨腥风拼杀,朱元璋在40岁时终于推翻了暴元,在南京建立了明朝。

朱元璋实现了他的帝王梦,荣华富贵不回乡如锦衣夜行。公元1370年5月,朱元璋御驾回老家凤阳祭祖,顺便看看自己的恩人刘继祖。

等回乡后才知道刘继祖已经作古,追封恩人名号,赏赐他儿子100顷田地,并授其子孙后代世世为官。

当时朱元璋回乡吓坏了地主刘德,刘德屁滚尿流跪在朱元璋面前请罪,一边扇自己耳光一边痛哭流涕。



▲朱元璋的恩人刘继祖

朱元璋走上前很大度的扶起刘德说:“尔之所为,亦恒情耳,不必问。吾贫时,尔岂知今日为天子耶?”意思是说,你当年的所作所为也是人之常情,我当时那么贫穷,你怎么会知道我今后会做皇帝呢?

最后朱元璋没有为难刘德,还赐给了他20顷的良田,并免除了5年的赋税和徭役,这就是刘德最后的结果。

结语:按照一般人的想法,朱元璋不报复刘德就不错了。为何还要以德报怨赏赐无数呢?讲真他赏赐恩人刘继祖无可厚非,对刘德这样做让人匪夷所思。

其实从头想想就明白了,当初不是刘德给他碗饭吃兴许他早饿死了。别说刘德剥削朱元璋,朱元璋放牛是有报酬的,况且他还偷吃了刘德家的一头小牛犊。



▲明太祖朱元璋

到后来朱元璋的思想发生了变化,眼界宽了。一个人的格局决定一个人的所作所为。当了皇帝就与以往不同了。比如到后来朱元璋禁止吃牛肉,明朝是禁止吃牛肉的,因为当时牛是生产工具,牛皮是用来制作铠甲的原料。

朱元璋不会对之前的事斤斤计较。讲真他杀刘德举手之劳。朱元璋心想,刘德不欠我家的墓地,刘德给墓地是情分,不给墓地是本分,谁家土地是大风刮来的,都是用血汗换来的。马云钱再多凭什么给你钱呢?想想这些你就能理解朱元璋为什么这样做了。


秉烛读春秋


草根皇帝朱元璋出身农家,朱家贫困潦倒,家徒四壁,过着朝不保夕的生活。朱元璋为了混口饭吃,小小年纪的他,只得替当地的地主刘德放牛。

朱元璋在晨光熹微中,踏着朝露赶着牛群上山,找到早肥水美的地方让牛儿吃得饱饱的,傍晚披星戴月赶着牛儿回到刘德财主家。

经过刘德的严苛检查,每头牛的肚子胀得鼓鼓的,才能混口饱饭时,否则,不但没有饱饭吃,而且不是破口大骂就是一顿毒打。

有一次,朱元璋和汤和等小孩饿极了,便杀了一头牛犊烤着吃了。

还想了个瞒天过海的方法:把牛皮包上石头扔进山谷,把牛尾巴插在石壁上,谎称牛犊掉落山涧。

刘德到现场一看,看出了朱元璋几个的小伎俩,把朱元璋和汤和等人痛打了一顿,还扬言再犯,就赶出刘家,让他们去乞讨。

屋漏偏逢连夜雨。朱元璋十六岁那年,一场瘟疫席卷了他的家乡安徽凤阳,朱元璋的体弱的父母不幸染病双双撒手人寰。

然而朱家没有一寸土地,朱元璋只得求救于地主刘德,想向刘德借一块地埋葬自己的父母。

然而吝啬的刘德不但严辞拒绝,而且出言相讥,借地,你一个佃农将来拿什么还?有多远滚多远!

朱元璋和哥哥不断地向刘德哀求,刘德心如磐石,始终不肯借地,幸得刘德的哥哥刘继祖慷慨相助,才让朱元璋父母入土为安。

朱元璋和哥哥用烂衣破席卷了父母葬在了刘继祖一块菜地里,千恩万谢后离开家乡去皇觉寺为僧。

时事造就英雄,后来朱元璋跟随农民军起义夺得天下,衣锦还乡。

他不但免了家乡人的许多赋税,赏赐了恩人家土地100顷,还封了当时送他土地安葬父母的刘继祖家爵位。自然而然想见一见当年的老东家刘德。

但当年的地主刘德听闻朱元璋当了皇帝回到家乡,吓得魂不守舍,便跑到西坡上躲起来,不敢见朱元璋。

刘伯温跟随他送饭的女儿,来到山后一个草棚,终于找到了刘德,听到皇上要找他,一下子便吓昏了过去。

刘伯温赶紧掐紧刘德的人中,他女儿也赶忙喂他茶水,刘德才慢慢地醒来。

刘德想是祸躲不过,便把朱元璋小时候在自己这里受过的苦一五一十告诉了刘伯温,同时向刘伯温讨教自己该如何是好。

刘伯温向他耳语阵,刘德频频点头,随后跟着刘伯温前来复命。

刘德见了朱元璋,跪在地上不敢抬头,只得磕头如捣蒜,口中不断地喃喃自语:“草民有罪!草民有眼不识泰山,草民罪该万死!”

朱元璋一看刘德,这当年高高在上,时常吆喝斥骂自己的地主刘德怎么变成粗鄙的乡野村夫。

没想到二十多年过去,垂垂老矣的老东家居然对自己磕头认罪。

朱元璋见刘德头发斑白,便问道:

“刘德,你还记着朕当年吃你的小牛犊的事吧!”

刘德一边狠扇自己耳光一边哭着求饶:“皇上,草民瞎了眼,错怪了皇上,您还记得村子西边的牛尾坡吗?

那头牛跑了,我追到西坡,就大声呼喊,我的牛犊呢,只见您向西一指,我就看见牛犊朝石头缝里钻了进去。

我紧紧抓住牛的尾巴,后来这个尾巴就变成了长长的石头,您出家以后,人们把西坡叫做牛尾坡了。”

朱元璋兴奋地说:“刘德,你是不是在给朕讲神话?”

刘德连忙拱手作揖说:“皇上,您就是神,您用手一指,我就看见了我那牛犊钻进了石头缝里,要不是我亲眼所见,还真让您背了吃牛的黑锅了。”

朱元璋见众乡亲都面面相觑,正等待他的发落刘德,他连忙站起身,扶起白发苍苍大腹便便的刘德说:“嫌贫爱富是人之常情,你当年也不知道我会成为皇帝。”

刘德哪敢站起来,跪在地上拜了又拜,感激涕零地说:“谢皇上的宽宥,皇上圣明,皇上不计小人过,皇上万岁,万万岁!”

朱元璋报之一笑道:“免去你家五年的赋税,赐良田20顷。”

刘德听言,又是磕头如捣蒜,千恩万谢才退出。

从此刘德一改以往为富不仁的品行,开始一心向善,对乡亲们也宽厚仁慈,和凤阳的老百姓一起安居乐业。

而朱元璋不计前嫌以德报怨宽恕刘德的故事流传至今,成为一段佳话。

地主刘德不但没有受到报复,反而受了赏赐,这虽与刘德的认错服软请罪,善于向人请教,说朱元璋未卜先知点石成金有关。

更重要的是朱元璋通过这次对刘德赏赐展现了一代帝王的胸襟,获得家乡老百姓的好口碑。

有书君认为朱元璋没有为难报复刘德,有其必然的原因:

帝王形象无小事。朱元璋衣锦还乡当然是为了让家乡父老尊重他,敬仰他。

而不是来兴师问罪的,对于一个几十岁而又对自己毫无威胁的服软的老人报复他,不如收服他,让老百姓看到一个宽容大度的好皇帝。

以德立威,获得良好的声誉,对于开国之初的朱元璋是有利于树立伟大的形象,实施政治抱负的。

朱元璋能从一个农民通过起义成为一个开国皇帝,其中刘德的冷嘲热讽是朱元璋奋发图强的内驱力,没有他当年的刻薄寡恩。

朱元璋说不定还安无现状,不会起义,更不会有今天的君临天下。从这个意义上说,朱元璋还得感谢刘德把自己逼上绝路。

朱元璋曾经给地主刘德放过牛,他当上皇帝以后,以德报怨,不但不为难地主刘德,还赐了良田。

不仅表现出朱元璋的宽厚仁慈,还让自己的美名传播,传为历史佳话。这正是朱元璋驭权的高明之处。

有书君语:一直倡导终生学习的有书君今天给大家送福利了啦。2019年最值的读的52本高分畅销好书,免费领取。从认知思维、情感故事、工具方法,人文社科,多维度承包你一整年的阅读计划。

活动参与方式:私信回复“福利”或点击阅读原文即可免费领取。限时福利,先到先得哦~


有书共读


朱元璋当上皇帝后还乡,并没有处死当时的地主刘德。

朱元璋出生于赤贫的农家,小时候是个给地主放牛的放牛娃,当时他在的那家地主叫刘德,刘德和平时大家所想的地主一样,富的流油,还抠抠嗖嗖的,平时舍不得给朱元璋还有下人们吃饭,所以朱元璋经常饥肠辘辘。

朱元璋小时候其实就很有大无畏精神,因为太饿了,做梦都想吃牛肉,所以一不做二不休,放牛的时候联合其他小伙伴把地主家牛给吃了,后来地主知道后,把他痛打一顿,还报官捉拿他,朱元璋走投无路,去寺庙当了和尚,后来参加了起义军,推翻了元朝统治,成为了明朝开国之君,不得不说,朱元璋草根出身,成为九五之尊,让人不得不钦佩。


估计在当上皇帝以后的朱元璋心里,童年的阴影一直萦绕在脑海中,挥之不去,可能特别对虐待殴打他的地主刘德最难以忘怀,当了皇帝后的朱元璋来了次衣锦还乡,却没有杀了刘德。

刘德是万万没想到以前的放牛娃竟然当了皇帝的,估计肠子都悔青了,当时朱元璋当了皇帝后,带了一些官员来到了安徽凤阳的村子里,乡亲们看到朱元璋回来都感动涕零,夹道欢迎。

可是刘德就彻底怂了,当时他已经是个老人了,他怕啊,自己把自己锁在自家屋子里,生怕朱元璋会对他清算,朱元璋让手下把刘德带了出来,当时刘德想的是这下死定了,到了朱元璋面前一个劲的磕头,一把鼻涕一把泪的说自己错了以及求皇帝饶他一次小命之类的话。

朱元璋并没有杀刘德,还给了他三十亩良田,刘德感情涕零,朱元璋不杀他是因为刚登基要恩泽天下,作为皇帝应该大度宽宏、以德报怨,没必要和一个小百姓过不去,这样还能图个好名声。

可见朱元璋还是有广阔胸襟的,毕竟刘德当时苛待小时候的朱元璋也是正常的,谁能想到当时连饭都吃不上的放牛娃,日后能成为九五之尊的大明开国皇帝呢?


小聪历史客栈


朱元璋的一生是传奇的一生,他从一个穷苦人家的放牛娃到寺庙小行童,到沿街乞讨的乞丐,再到开国皇帝,这位洪武大帝制造了一个又一个传奇。

朱元璋原名朱重八,出生在安徽凤阳一个贫苦农民家庭,朱元璋以上几代人都以农业为生,他父辈数辈人都是拖欠税款者,在淮河流域到处躲债,想找一个地方做佃户,过上养家糊口的生活。朱元璋是兄弟姐们中大难不死的最小的孩子,家里除了最大的两个孩子,其他的孩子都因无力抚养而送人或者嫁出。由于家里贫困无法读书,朱元璋从小就给村里的地主刘德放牛为生。



刘德为富不仁,尖酸刻薄,从来不给朱元璋好脸色,又抠门的要死,朱元璋经常吃不饱,肚子饿的咕咕叫,每天放牛还要被刘德检查牛有没有吃饱,若是发现牛的肚子不鼓就觉得不饱,不但不让朱元璋吃饭,还得狠狠揍一顿。

1343年,濠州发生严重的蝗灾个瘟疫,不到半个月,朱元璋的父亲,母亲以及大哥先后去世,只剩下朱元璋和二哥,家里不但没有钱买棺材,甚至连埋葬亲人的土地也没有。朱元璋兄弟两没有办法,只好去求地主刘德,希望他看在自己一家人都为他打工的面子上,能给块墓地。谁知道,刘德不但无情的拒绝了,还辱骂兄弟两并将他们赶了出去。

朱元璋气坏了,却也无可奈何,正愁不知道怎么办的时候,邻居刘继祖看他们家可怜,主动给了他们一块坟地,兄弟两找了几件破衣服包裹好尸体,将父母大哥安葬在刘家的土地上。父母离去以后,了无牵挂的朱元璋不想继续放牛,为了活命踏上了未知的漂泊之旅。



刚开始,朱元璋为了生存,走投无路之下,剃度为僧做了小行童,后来,当地闹饥荒,寺庙里得不到施舍,年仅17岁的朱元璋只好离开寺庙托钵流浪,他边走边乞讨,整整流浪了三年,在这三年里,他走遍了淮西的名都大邑,接触了各地的不同风土人情,开阔了眼界,涨了见识,积累了丰富的社会生活经验。贫穷艰苦的生活环境教会了朱元璋坚毅,果敢,奋发图强。这段生活对他的一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民族矛盾,阶级矛盾的日益激化,再加上频繁的天灾,走投无路的穷苦农民只能纷纷铤而走险揭竿而起,朱元璋在儿时伙伴汤和的邀请之下,也参加了郭子兴义军,机智灵活,勇敢善战的他很快就得到郭子兴的赏识,不久之后,郭子兴还将养女嫁给朱元璋为妻。

后来朱元璋见濠州城诸将争权夺利的太厉害,决心依靠自己的力量,开创新局面,于是他回乡募兵组建自己的军队,军队发展到一定程度,在朱元璋进攻滁州时,郭子兴受到赵均用等人的排挤,也来到此处,于是朱元璋主动交出兵权,又回归了郭子兴的部队,郭子兴病逝以后,有勇有谋的朱元璋成了这支队伍的主帅,在战胜江南所有起义军后,挥军北上终结了元朝,当上了统一王朝的开国皇帝。




政局稳定以后,朱元璋决定回家去祭拜父母亲人,衣锦回乡的他首先想到的是报答当初的恩人刘继祖,俗话说的确实不错,好人不长命祸害遗千年,可惜的是刘继祖已经不在人世了,朱元璋报答不了本人,只能福及他的子孙后代,赏赐给他儿子100顷田地,并授其子孙后代世世为官,并追封恩人刘继祖名号。

地主刘德听闻朱元璋不但当了皇帝,还回乡了,吓得魂飞魄散,见到朱元璋的时候,吓得全身发抖,跪在地上,头都不敢抬起来,他想自己死定了,可能还会害了自己整个家庭。谁知,让人大跌眼镜的是朱元璋并没有责罚于他,反而赏赐刘德20顷良田,免5年赋税徭役。

面对刘德和大家的不解,朱元璋给的答案是:刘德当初所作所为,也不过是人之常情,能够理解。的确,朱元璋一路走来,经历的种种,让他的思想,眼界,格局都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能够稳坐一国之主的王座的人又岂会在这个事情上斤斤计较,更何况他也要为自己树立良好形象。更或者他内心或许还感激刘德当初的狠心对待,不然他可能永远只是一个为了温饱问题而苦苦挣扎的穷苦百姓。


历史小猫咪


在元朝末年,朱元璋诞生在了一个极其穷困的家庭,他的出身在当时社会上基本可以算得上最底层、最卑微的,那时候,他的家庭卑微到连自己的名字都不能拥有,只能用姓加数字的形式来起名字。

比如,朱元璋的高祖名字叫做朱百六、曾祖名字叫做朱四九、祖父的名字叫做朱初一、父亲的名字叫做朱五四,而他最开始的名字叫做朱重八。

朱元璋的家族从祖上三代开始,就一直没有独属于自己的土地,只能帮一些地主干活维生。

在那个以农业耕种为主流的年代,没有土地是一件很致命的事情,这就导致了朱元璋的父亲没有那么多能力养活自己的孩子,在力难从心的情况下,从小就把朱元璋送到了自己帮干活的地主那里,帮地主放牛赚取起了维生口粮。

地主刘德是一个非常尖酸刻薄的人,基本上就没给过朱元璋什么好脸色,在朱元璋的父亲、母亲因为自然灾难丢掉性命后,朱元璋找到了刘德,想让他给自己的父母亲施舍一块土地,用来埋葬他们。


但是刘德舍不得给朱元璋土地,于是就非常坚决地拒绝了朱元璋。

好在天无绝人之路,刘德有一个很善良的哥哥,名字叫做刘继祖,他在听闻朱元璋家中的悲惨事情后,就主动给朱元璋一家送出了一小块土地,让其来埋葬自己的父母亲。

朱元璋的和尚生涯

在安葬完自己的父母亲后,对地主刘德绝望至极的他就离开了村子,最终在一个熟人的介绍下,来到了一座寺庙、剃度当了和尚。

如果是太平盛世当了和尚还好,但是当时时逢乱世,人们根本就没有多余的口粮供奉给寺庙,于是在寺庙陷入了缺粮危机后,朱元璋以及其他庙中的和尚就被住持打发离开了寺庙,云游天下去化缘维生了。

接下来,朱元璋在外行走奔波、化缘了三年时间,依靠这一路上人们的施舍,总算把自己的性命给保了下来。


三年时间过去后,他再度回到寺庙中,做起了自己的清平和尚。

朱元璋人生的崛起

不过没多久,一封信的到来改变了朱元璋的人生。

那封信是朱元璋的发小给他送来的,他的朋友在元末乱世首先参与到了起义军中,因为觉得当起义军比当和尚更有前途,他就专门给朱元璋写了一封信,劝他一起参与到起义中。

因此在他的劝说下,朱元璋结束了自己的和尚生涯,加入到了起义军中。

后来,朱元璋娶了起义军首领郭子兴的养女,凭借着自己本身的能力以及这份独特关系,一步步在起义军中成长了起来。


后来,朱元璋不再满足于在郭子兴的手下发展,于是他脱离了郭子兴的势力范围,在外组建起了一支属于自己的军队。

在自己的军队发展到一定程度后,他再度回归了郭子兴的部队,凭借着手中的兵权,成为了郭子兴部下数一数二的实权派人物。

在郭子兴去世后,朱元璋成为了郭子兴部队的实际继承者,并在战胜所有江南起义军后,北上彻底终结了元朝。

朱元璋面对恩人和仇人

朱元璋是个记恩的人,在他衣锦还乡回到故乡后,他的恩人刘继祖已经死去,为了报答刘继祖的恩情,他就给死去的刘继祖封了侯爵,让他在地下世界中享受到了贵族的尊荣。

刘继祖的儿子则继承到自己父亲的爵位,与其他几户村中人口一同被朱元璋安排为了朱元璋祖陵的守陵人,为明朝世代守护起了祖陵。

如果按照朱元璋后来抄家灭口毫不留情的性格来说,地主刘德理应是会遭受到朱元璋的报复、家人理应是小命难保的,但是结局与我们想象中不同,朱元璋衣锦回乡后不仅没有给刘德施以惩罚,反而给了他一定的赏赐。


至于朱元璋为何会做出这种超乎常理的事情,我觉得跟几个原因有关。

第一个原因就是朱元璋感动于地主刘德哥哥的仁慈,在那份浓重的恩情下,自然淡泊了很多惩罚刘德的念头。

第二个原因跟一些因果关系有关,那个年代的人们是非常迷信的,朱元璋可能觉得如果刘德给了自己父母安葬的土地,在那种风水不确定的情况下,自己可能就没有后来那样巨大的成就了,因此这也是一个原因。

第三个原因可能跟朱元璋的境遇变化有关,在获得了那般巨大的成就后,朱元璋已经不再是当年的那个放牛娃,他的心胸开阔了很多,所以就放过了在他眼中已经如同蝼蚁一般的刘德。

第四个原因我觉得有可能是朱元璋的作秀,因为地主刘德对他没有丝毫的威胁,所以他就没有如同那些功臣一样毫不留情面地将其杀掉,而是如同发达后的韩信一样,放过了他的小命,成全了自己心胸开阔的名声。

所以说这就是地主刘德最后的结局,以他曾经做过的事情、以朱元璋小时候对他的怨恨、以朱元璋后来的成就,他能活下来,可以称得上是一个巨大的幸运。


孤客生


历史上的朱元璋,出身其实非常卑微,他的一生才是真的从微末中崛起。

小时候家里穷的揭不开锅,他给别人放过牛,但当地的地主刘德却老是刁难他,因为朱元璋家里贫穷,身为穷人受到地主的剥削,那都是很正常的。

绝大多数地主都是站在农民的头顶随意鞭挞吆喝他们,这就是那样一个时代,穷人本来就不会有好日子过。

朱元璋给刘德家做工,受到对方的诸多刁难,但几十年后他返还家乡,却并没有对当年刁难自己的刘德做什么,按照朱元璋的狠厉,明明应该将对方处决的,为何做出了这样的决定呢。

朱元璋一家是明朝典型的贫穷人,他们全家人谋生的手段就是给地主做工,像是鲁迅小说中的闰土,他们一辈子都在为了养活自己做工,朱元璋也是给地主刘德放牛,虽说生活贫苦,但过的却很幸福,吃不饱饭却有玩乐的快乐。

比起来当了皇帝的朱元璋,小时候的他无疑更加快乐,虽说生活贫困,但却很自由,他的一生是从父母的去世开始改变的,而这也是刘德真正值得他记恨的地方。

入土为安是对死者最好的怀念,由于当地爆发了瘟疫,朱元璋一家也难以幸免,兄弟俩虽然没有感染,但是他们的父母却感染了这种病,最终不治而亡。

为了埋葬父母,他俩向刘德祈求过,始终得不到对方的同意,对方甚至直言他俩下贱胚子,早已受尽了屈辱的朱元璋自然不会因为这样的骂声记恨刘德,刘德的不帮助才是让他记恨的地方,毕竟自己一家为这位地主做工做了那么久,临死了,像他求个埋骨的地方都求不到,这样没有人情,自然值得让朱元璋记恨上他。

还是刘继祖,不忍心看他俩的凄苦模样,给了他俩一块地埋葬父母。

葬完了父母的朱元璋开始了四处的漂泊,他当过乞丐,做过工,只要是能活命的他都干过,后来在汤和的帮助下他加入了起义军的队伍,靠着自己幼年时学来的人情世故,他的地位也逐年升高,最终当了起义军统领的女婿,真正的成为了一方霸主。

靠着手底下的能人,他越做越大,击溃了北元,击溃了诸多势力,统一了天下,建立了几百年的大明王朝,这时候他想起来了回家。他要回去,去报答自己的恩人。

回到家乡的他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寻找刘继祖,雪中送炭永远是最大的恩情,刘继祖给他的就是这样的恩情,听说恩人去世,他找到了刘继祖的后代,给了大笔的赏赐,供对方衣食无忧。

他也没有忘记刘德,从人群中找出了刘德,许多人以为他会记恨刘德将对方处死,他非但没有处罚刘德,还给了他大笔的赏赐,毕竟这位地主也算是养活了童年的他,虽说刘德的目的是剥削,但终归是养活了朱元璋一家人,一位帝王,不可能像个市井小民一样那么斤斤计较。


魏青衣



答:这里是覃仕勇说史,为您讲述最真实的历史。

明太祖朱元璋是中国古代历史上最富传奇色彩的皇帝。

其出身贫苦人家,家无立锥之地,亲人在大饥荒中接二连三地死去,他当过和尚,做过叫花子,风霜江湖,历经战阵,终于完成了神奇的人生逆袭,华丽转身,成为了华夏大一统皇帝,创大明三百年基业,壮哉!

想想看,从叫花子蜕变为皇帝,这中间又饱含了多少悲欢与唏嘘。

洪武十一年(1378年)夏四月,朱元璋钦命江阴侯吴良督工新造皇陵,朱元璋考虑到自古以来皇陵碑都是腐儒代笔的粉饰之文,不足为后世子孙戒,于是亲自捉刀,作《御制皇陵碑》,备述创业之艰辛、江山来之之不易。

碑文从悲惨的童年写起:父亲务农,起早贪黑,却朝夕徬徨,食不果腹。俄尔天灾流行,亲人罹殃。父亲六十有四而终,母亲五十有九而亡,长兄又死,合家守丧……

接着便是对地主刘德的血泪控诉:“田主德不我顾,呼叱昂昂,既不与地,邻里惆怅。”

字里行间,看得出朱元璋对刘德是非常怨恨的——地主刘德理都不理我们,呼喝斥骂,嚣张凶恶。我的父母大哥给他种了一辈子地,死了,他也不肯施舍一块荒地给我们来埋葬,邻居们都为我们忧伤惆怅。

不过,紧接着,朱元璋又提到:“忽伊兄之慷慨,惠此黄壤。”

即刘德虽然狠毒无人性,但他的兄长却非常慷慨,义赠薄地,让死人入土为安。

刘德的兄弟叫刘继祖。

刘继祖的儿子年龄和朱元璋差不多,是朱元璋非常要好的小伙伴。

这位小伙伴看到了朱家的窘境,回跟父亲诉说,于是就有了刘继祖义赠葬地的善举。

朱元璋于洪武十一年夏四月新造的皇陵,就是在刘继祖义赠葬地的原址上造成。

不用说,朱元璋对刘继祖一家是非常感恩的。

而早在龙凤十二年(1366年)三月,朱元璋平定淮东,便有过一次返乡省墓之举。

该年四月初九日,朱元璋从张士诚手里夺回了濠州。

说来也巧,当天,正是朱元璋大哥朱重四的忌日,而距他父亲的忌日刚过三天,且距他母亲的忌日尚有十三天。

于是,朱元璋便有了返乡省墓之念,并于四月十三日动身。

四月十六日,朱元璋回到了阔别了十二载的家乡。

这时刘继祖已经死了,朱元璋见到了他的儿子,也就是那个儿时玩伴。

朱元璋感慨良多,一面让人增大加固父母的坟墓,一面让刘继祖的儿子“招致邻党二十家以守陵墓”,赐朱户,免其赋役。

朱元璋还赐刘继祖儿子名“英”,许诺他日必“报夙昔相念之德”。

朱元璋宴请家乡父亲,流泪说:“吾与诸父老不相见久矣。今还故乡,念父老乡人罹兵难以来,未遂生息,吾甚悯焉。”

和父老话别时,朱元璋信誓旦旦地说:“乡县租赋,当令有司勿征。二三年间,当复来见。”

在这种背景下,他当然没有报复、或问罪当年狠毒的刘德。

而当两年后,大明开国,朱元璋已经贵为天子,就更加不会为过去这一小过节问罪刘德了。

重回家乡,他对已经吓得面如死灰的刘德意味深长地说:“尔之所为,亦恒情耳,不必问。吾贫时,尔岂知今日为天子耶?”

对于大恩人刘继祖,朱元璋敕授他的儿子刘英为从仕郎,署令卫护皇陵,追赠刘继祖为义惠侯,追赠刘继祖妻娄氏为义惠侯夫人,并亲笔题写诰书。

《追赠刘继祖诰》有提到“刘继祖发仁惠之心”之句,《追赠义惠侯夫人娄氏诰》则说:“非独夫之仁惠外施,实由内助之功。”

朱元璋还亲自祭拜了刘继祖夫妻,写《祭义惠侯刘继祖及妻夫人娄氏文》念念不忘刘氏夫妇“惠朕葬地,遂得安于阴宅”之德。


覃仕勇说史


在1367年元朝即将灭亡之时,流传着一首童谣,说是“八个孩子一头牛,日月通行照九洲”,经算命先生测字算卦,八个孩子一头牛,不就是朱字吗?日月是明字,九洲是全国,这就是说,姓朱的要推翻元朝建立大明了。这话传到了朱元璋的耳朵里,让他又回忆起小时候的一段往事。


那时他在安徽凤阳的孤庄村给地主刘德家放牛,放牛时常常和一群穷孩子玩耍,他们最喜欢玩的就是做“皇帝”的游戏,虽然不知道做皇帝是怎么回事,但知道皇帝一定是很有权、很有钱的,朱元璋是孩子们的头,他总是充当“皇帝”的角色,每次做“皇帝”做的过瘾时,总会高兴地对玩伴说,“朕赐给你们白面馒头吃”,一次朱元璋刚说完,一个玩伴就不高兴地回道,“你总说给我们白面馒头吃,可我们连个窝窝头都吃不着,下次不跟你玩做皇帝了”,朱元璋一着急,犟脾气上来了,指着一头小牛犊说,“我把小牛犊赐给你们吃了怎么样?不比白面馒头好吃吗?”,小伙伴们听了很高兴,于是大家一起杀了小牛犊,在火上烤烤给吃掉了。

当朱元璋望着伙伴离去的背影时,才回过神了,完了,小牛犊没了,怎么向东家交待啊?他胡乱地想着办法,慌里慌张地将剩下的牛尾巴夹在山间的缝隙中,就回去向地主刘德谎报说,“小牛犊掉进山崖摔没了”,当然这点小伎俩瞒不过刘德,结果朱元璋挨了刘德一顿暴打,他的家里也少不了一番赔偿,这给原本就靠给刘德做佃农的父母,又增加了一笔额外的负担。朱元璋回想着往事,暗数着昔日的玩伴,徐达、汤和、周德兴……,加自己正好是八个人,看样子,当皇帝真是上天旨意。



这则故事多记载于野史,是真、是假谁也不知道,但反正1368年,他确实真的当上了大明王朝的皇帝了,10年后,他回到家乡祭奠父母时,并亲题了碑文,回顾了自己小时候的经历,这可是货真价实的,大意是:

当年父母迁居此居住时,靠租种刘德家的土地为生,虽然辛勤劳动,但还常常朝不保夕,有一年一场传染病流行,夺走了父母及长兄的生命,可由于家境贫寒,无一寸自己的土地,父母连死都没有葬身之处,于是只好去求助地主刘德,刘德不给,反而遭来一顿训斥,幸亏同村刘继祖慷慨相助,父母这才有了葬身之地,……。

从碑文中可以看出,朱元璋的父母是外来落户的,无一寸自己的土地,可见即使在贫穷的孤庄村,他家也是最寒酸的。当他荣归故里之时,老乡们都来叩拜他,朱元璋面对乡亲们,想起的只是乡里乡亲昔日的恩惠,而将怨、恼恨抛到了脑后,他当场宣旨,免除了大家的赋税,并给了一定的赏赐,当他看到刘德也跪在那里瑟瑟发抖时,朱元璋没有责怪他,而是亲自把他扶了起来,并额外地赐给了他30亩土地,刘德本来觉得大祸来临了,没想到朱元璋不记前嫌,还如此地大度,不禁感动的泪如雨下,磕头如捣蒜,事后有人问朱元璋为何如此开恩?他只是淡淡地说,“人在贫穷时,很少会有人来帮助你,这是人之常情,谁也不会知道你日后是否会发迹,更不会知道你还会当皇帝,得饶人处且饶人吧”。


朱元璋回乡之时,刘继祖早以仙逝,朱元璋追封刘继祖为义惠候,子孙享受各种优惠,是凤阳的第一家,其家族与大明同寿。

谢谢阅读


雪上长留马行处


朱元璋一家几代人都是穷苦无依的佃户,就是连自己的土地都没有,连贫民都算不上的最普通的百姓。

朱元璋一家与地主刘德。

朱元璋原名朱重八,朱元璋的父亲叫做朱五四,一家人在朱五四的带领下颠沛流离四处流浪,终于在安徽凤阳安定下来,给地主刘德卖命。

朱重八的几个哥哥姐姐都因为养不起,先后被朱五四送人了,就连年纪最小的朱重八都要给地主放牛养家。

可以说,地主刘德操控着朱元璋一家的命脉,当然,这个地主刘德虽然比较“抠门儿”,但是并不是一个非常恶毒的人,这也为他留下了一条生路。

朱元璋一家与地主刘继祖。

在朱重八17岁那年,安徽凤阳发生了极为罕见的蝗灾和瘟疫,短短半个月的时间里,朱重八的父母亲、大哥,先后去世,家里的壮劳力只剩下朱重六、朱重八。

但是家里面不要说棺材,就连埋葬父母亲的坟地都没有,“抠门儿”的地主刘德一言不发,最终还是看不下去的地主刘继祖看不下去了,或许是与朱五四有一些交情。

刘继祖说“吾饶于地,曷不谓我,任择用,岂吝耶?”

就这样,朱重八才得以草草的安葬父母、兄长,但是家里面已经一贫如洗,于是一家人各奔东西,四处逃荒去了。

而刘继祖家这一块普普通通的“坟地”,经过明朝历代皇帝的不断修缮,最终成为了明皇陵。

皇帝朱元璋与地主刘德、刘继祖。

朱元璋在历史上的名声真的是臭透了,当然这都是因为朱元璋对贪官污吏的残酷手段。但是说实话,朱元璋对自己的恩人还是非常的关照的。

朱元璋当了皇帝当然是衣锦还乡,但是当年对他有恩的地主刘继祖却早已逝世。刘继祖的儿子刘英在朱元璋身边效命,因“不忍让恩人之子身处险境”,得到了刘朱元璋的特别关照,始终在朱元璋身边。

刘继祖追赐为义惠侯,刘继祖一家成为了安徽凤阳第一家族,“与明朝同寿”。

至于那个“抠门儿”的地主刘德,幸亏他只是“抠门儿”,并没有盘剥、欺辱朱元璋一家,虽然得罪了朱元璋,但是却得到了朱元璋的宽恕“赐地30顷,并免除10年的赋税、徭役”。

朱元璋的家乡父老自此成为了明皇陵的“陵户”,各赐田地,免征赋税。

“积善之家,必有余庆;积不善之家,必有余殃”古人诚不欺我。

历史公元,和大家共同分享不一样的历史人物。想了解历史人物,学习历史知识的可以关注我,感谢大家支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