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时期中国军队为何喜欢装备“盒子炮”?

哼哈321


因为穷!

我们先说说抗战时,国军步枪的紧缺情况。

说起抗战时,国军装备的步枪,大家至少能说出两种:汉阳造和中正式。尤其是中正式,性能不比日本的三八式步枪差,甚至威力超过日本的三八式步枪。抗战神剧看多了,会觉得国军人手一把中正式!其实,不是那么回事。

中正式步枪从1935年开始生产以来,到1949年为止,总共才生产了约60万支!这些枪,光中央军都不够分的,只能优先给嫡系“德式师”。

汉阳造虽然从1896年就开始在国内生产,但是,数量也不多,我国只自产了108万支!加上中正式的60万支,我国步枪产量才180多万支,远不能满足军队需求。于是,我国从国外,通过购买和接受援助等方式,又获得了至少500万支枪。

八路军的枪支更紧缺!

1937年,红军改编为八路军,出师抗战时,全军主力部队4万官兵只有一万多条“好”枪。子弹也不够,平均每条枪30发子弹。到1940年时,八路军虽然发展到40万人,但是步枪依然不够。全军只有九万条枪,每条枪20发子弹。

因为这些人都是八路军自己扩编的,老将肯定不会给枪给钱。而八路军只能靠缴获和自己生产,获得武器。其中,八路军兵工厂平均每年也就自己生产一千多支步枪,手枪更少。

(兵工厂制造手榴弹)

那么,大家肯定会好奇,八路军步枪奇缺,拿什么打鬼子?手榴弹啊!没有步枪,每人揣上四颗手榴弹,就能上战场。抗战时期,八路军生产了手榴弹450万颗!

步枪都不够人手一支,更别说手枪了。

抗战时,我军武器奇缺,大刀和红缨枪都用上了。所以,对于“火器”就更不挑了。你本来用的是刀刀,现在给你来杆土造的“大抬抢”,你也会觉得火力先进了一个世纪。

(大抬枪)

而手枪,那更是“少数人”才能有的宝贝!手枪虽然射程比不上步枪,但是,个头小方便携带。所以,一直是军官和特工们梦寐以求的武器。而题主所说的“盒子炮”,装弹多,更是我军喜欢的武器。

盒子炮也叫快慢机(驳壳手枪),可以配备20发弹夹,因此还被称为大肚匣子。这个装弹量,对于我军士兵“豪放”的性格,用起来肯定会觉得很过瘾!起码不用像步枪那样,打一发楼一下,非常方便。在近距离伏击日军时,盒子炮更是比步枪好用的多。

说句玩笑话,在八路军,能拿盒子炮的都是“首长”。

(文|勇战王聊历史)


勇战王聊历史


一门盒子炮价值一头半黄牛。中国在二三十年代进口和自行生产了大量的盒子炮,进口的价格大约25美元一支,大约折合83法币,在30年代的中国,50元法币就可以买1头黄牛,这样折算,一支进口的盒子炮大约相当于一头半黄牛。在30年代,25美元可以在美国买到400斤牛肉(当时美国肉牛批发价6.4美分一磅)。而在1937年苏联卖给中国的2600挺当时世界最先进DP转盘轻机枪,单价是259美元,相当于10支盒子炮。

在很多的抗日剧中,我们经常能看到国军或者共军手持一种外形颇为奇特的手枪,这种手枪枪管细长、枪身整体方方正正,很多人可能说不出他的具体名字,但如果在脑海中却能勾勒个大概,稍微了解一些的人也能说出他的中文俗称“盒子炮”或者“驳壳枪”,那么为何这种枪能在中国战场上大规模装备,成为了打鬼子的“神器”呢?抗日战争时打鬼子神器!C96是如何飘扬过海来到中国成为“盒子炮”的?

说起这款枪,那就有一段很长的历史要说了,驳壳枪的原名为“毛瑟C96”,最早是由德国毛瑟公司的费德勒(Federle)三兄弟在1894年无意之间捣鼓出来的,随后毛瑟公司看中了这款手枪的发展前景,于1895年申请了专利,到了1896年,C96定型并开始大规模生产,毛瑟公司期待能在德国1896年军备采购中拔得头筹,获得军方的青睐,但让很多人都没想到的是,德国军方对C96并不感冒,别无选择的毛瑟只能想办法将手中的这批已经造好的C96存货向国外转移,看是否国外有买主。之后的数据证明,毛瑟公司一共向国外出售了一百多万支C96手枪,加之各国工厂自行仿造的土质C96,约莫不小于500万支,而本应是C96最大买家的德国军方仅仅只是在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购买了15万支,实际交货数量也只有不到14万支。

10发7.63mm毛瑟弹装填的C96

最早C96应用于发生在南非的第二次布尔战争期间,随后在义和团运动和辛亥革命战争中C96也初露峥嵘,开始逐渐被东方的中国看中,由于C96射程远、精度好、弹夹容量较之其他手枪来说更大,且火力倾泻能力强,毛瑟公司的C96很快就收到了中国士兵的好评,虽然这种武器在欧洲战场上欧洲列强都瞧不上,但在中国这种武器装备尚显落后的地方,C96无疑是最合适的武器。

颇具喜感的一张图,图为奥匈帝国士兵用10把C96开创性的制成机载武器

另一个中国选择了C96的原因,是因为20世纪初期,由于西方国家对中国的压迫,绝大多数武器都是对中国限制出口的,中国也有心购买火力更好的长枪和大炮,但苦于没有来路,而手枪则不在限制出口的行列,故而中国选择了C96一半是因为性能确实优异,而另一个半推半就的原因就是因为没多少可供选择的枪型了。

国军士兵手持C96,图中国军士兵,几乎人手一把盒子炮

C96流入中国有两个途径,一者是通过欧洲的代理商将C96驳壳枪运往上海,另一者是欧洲代理商通过日本做中介,然后日本方面再将C96驳壳枪销往中国。而这两条路到了抗日战争爆发后上海的沦陷都断了,无奈中国只能选择自制C96,这也就是我们大家所熟知的“盒子炮”、“快慢机”、“驳壳枪”在中国战场上光为人所知的由来了。


科罗廖夫


“盒子炮”在中国又叫做驳壳枪,它其实就是毛瑟C96军用手枪,手枪的威力也就那样,再怎么厉害也比不上冲锋枪,那么抗战时中国军队为何对“盒子炮”情有独钟呢?原来这都是有难言之隐的。

毛瑟C96手枪是1895年德国毛瑟兵工厂的员工设计创造的,作为手枪中的佼佼者,它的威力大、火力猛、射速快,但是当时这款手枪在欧洲并没有流行开来,毕竟手枪不是主武器,只是用来防身,威力一般就好了,而且毛瑟手枪显得有些笨重,不便于携带,最要命的是它的价格非常昂贵,一把就需要25美元。

民国时期的中国的武器装备大多依靠进口,而当时军阀混战,中国对武器的需求量就更大了。在1919年,英国怕中国无休止的混战影响其在华利益,于是就联合其他列强对中国实行了武器禁运,除了手枪外,其他武器都在禁运之列,这样一来毛瑟C96手枪就凭借它的优势脱颖而出了,几十万支毛瑟手枪流入中国,再加上此枪工艺结构并不复杂,所以中国的很多兵工厂也都进行了仿造,到了抗战时期盒子炮已经成为明星武器,现如今每部抗日剧中都会出现盒子炮。

中国军队之所以喜欢装备盒子炮,是因为此枪各方面性能都比较优秀,如它精度高,射速每分钟可达40到120发,射程较远,百米内轻松击杀敌人,要是将其加上20发的扩容弹夹,再配个木质枪托,完全就是一把冲锋手枪。而抗战时期中国的工业基础薄弱,根本无法使军队大量装备冲锋枪,于是就用毛瑟手枪代替冲锋枪,如老蒋的德械师、西北军的大刀队,都配备了毛瑟手枪,除此之外,中国军队还出现了手枪旅、手枪营等特殊编制。

所以说抗战时期的中国军队不是喜欢装备盒子炮,而是出于无奈,随着我国军工生产能力的提高和突击步枪的兴起,驳壳枪也退出了历史的舞台。


兵说


欢迎打开历史宝藏。


说起“盒子炮”,我们都不陌生,中国的影视剧中总是不乏其身影。

不管是上海的黑帮,还是敌后抗日根据地,还是民国时期各地军阀,都能看到盒子炮闪亮登场。

打响南昌起义第一枪的朱德,就是用的这种盒子炮。

杨靖宇被日军抓获时,身上也是携带了三把盒子炮。

为什么中国军队这么喜欢盒子炮呢?

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西方吸取战争教训,禁止向发展中国家出口自动类武器。但是这种德国制造的毛瑟手枪,并不在限制之列。

于是当时的北洋政府和地方势力就大量购入此武器。

希特勒上台后,有一段时间和国民政府关系密切,从中国进口钼、锑等稀有金属,同时用德式武器出口给中国,盒子炮就这样大量进入国内。

由于这种枪可以连发,也可以单发,有十发和二十发的弹夹,便于维护,可靠性高。

更重要是的便于隐藏,往腰里一别,就可以了。

于是就成为便衣、土匪等的最爱。

在国民党和八路军中,也是极受欢迎。

盒子炮还可以经过简单改装,成为稳定性高的自动武器。

甚至还可以加上八倍镜,华丽化身为狙击枪。

抗日战争时期,日本就吃过中国军队盒子炮的亏。


更多历史类精彩内容,欢迎右上角关注@历史宝藏。

历史宝藏


盒子炮,是中国军民对德国毛瑟C-96军用手枪改进版本的称呼,许多人容易将其和驳壳枪混为一团,傻傻地分不清楚,其实,两者有所区别是不一样的,德国毛瑟C-96军用手枪原型版本才是驳壳枪,因为其有一只木壳枪盒,因此南方人也称其为“木壳枪”。

至于驳壳枪和盒子炮的区别是,前者是毛瑟C-96军用手枪原型版本,采用10发弹仓供弹,国内其实极少有网上所说的6发弹仓供弹,此枪只能单发射击;而盒子炮,是德国毛瑟公司于1932年在毛瑟C-96军用手枪原型枪基础上改进的版本,其最大的特征是采用了一只20发弹匣,既可单发,也可连发射击,民间又称“20响”、“大肚匣子”等。

抗战时期,中国军队缺乏冲锋枪和半自动步枪等步兵枪械,基本上军队装备的是汉阳造、中正式、缴获的三八大盖,以及老旧的老套筒、毛瑟1898、辽十三、30式金钩、斯泰尔·曼利夏M-1895、法国勒贝尔1886、意大利曼利夏1891卡尔卡诺等杂七杂八的“万国牌”步枪。

由于中国军队手中缺乏有效的步兵自动枪械,而毛瑟C-96军用手枪改进型有20发的一只大弹匣供弹,可以将木壳枪盒与枪身相连接,实施抵肩射击,有效射程可达100米以上,在连发射击时,就是一把冲锋手枪,貌似一把微型冲锋枪,火力非常强大,在阵地战或冲锋近距离作作战时,是火力稀薄的5发栓动单发步枪所无法比拟的。

因此,中国军队对20发弹匣供弹的盒子炮,包括10发弹仓供弹的驳壳枪,都非常重视其运用,除了引进德国毛瑟公司原版毛瑟C-96军用手枪包括改进版本以外,还大量仿制了此型军用手枪,故国内的装备数量高达数十万把,一说有将近百万把,成了缺乏步兵自动枪械的中国军队抗击火力比自身优越的日本军队的有力武器。国军包括八路军主力部队,往往将盒子炮和驳壳枪集中起来,集火射击用于冲锋或突围,凭借强大的火力,经常能起到出其不意的作战效果,日军对中国军队的捷克ZB-26轻机枪和德国毛瑟C-96军用手枪这两样枪械印象非常深刻,因为吃足了这两样枪械的苦头,包括二战日军老兵在回忆录中都有谈及。

综上,抗战时,中国军队装备不如日侵华日军,对于缺乏自动枪械的中国军队,20发盒子炮包括10发驳壳枪,弥补了火力稀薄的缺陷,冲锋包括突围时,集中使用集火射击,起到了非常好的作战效果。


国平军史


“盒子炮”原名“毛瑟C96手枪”,是德国毛瑟公司在1896年退出的一种全自动手枪,德国军队在两次世界大战期间都装备有此枪。

不过,该款手枪在1939年停产,前后大约一共生产100万把,其他国家仿制数则达到数百万之众,当中就包括中国。盒子炮是活跃在抗日战场的主流手枪,现代拍摄的众多影视剧当中都有它的身影,中国人对它比较熟悉。

盒子炮长得很丑,但是内涵丰富,整支枪没有使用1个螺丝或者插销,却让所有零件严密合缝,其构造让现代手枪都感到汗颜。因此,盒子炮很少会有改进,因为原始的射击已经十分完美。

盒子炮的相关数据如下:枪长288毫米,口径7.63毫米,枪重650克,有效射程100米,弹容量有6/10/20/40/发,枪口初速达到每秒425米。

盒子炮一旦击发子弹,后坐力让枪管兼滑套及枪机向后运动,带动闭锁笋顺时针向下倾斜,从而闭锁笋脱离枪机凹槽,让枪机完成抛壳等动作。力量用尽,复进弹簧将枪机推回、上弹,盒子炮恢复到待击状态。

盒子炮还有1个有趣的特色,它带有枪套——1个木制盒子,将之安装到手枪握柄后,立即转变成为一支冲锋枪,成为肩射式的武器。

抗战时期,中国严重缺乏步兵自动枪械,而盒子炮既能当手枪、又能当冲锋枪,再加上战斗能力不弱,从而被看好。当时,蒋介石的德械师就大量装备盒子炮,甚至还出现专门的手枪旅、手枪营等单位。

德国进口原装不便宜,中国的兵工厂开始仿造生产,工艺简单造成生产的数量极多,很大程度上满足抗日部队的需求。正是因为全国各地都有盒子炮的村子,导致这款手枪的弹药供应不成问题,枪手的后勤压力不大,这也是盒子炮的优势。

在抗日战场上,中国士兵拿着盒子炮发动冲锋也是挺唬人,众枪齐发构建出1张可怕的火力网。日本老兵回国后,不少人开始写回忆录,他们在书中不止1次提到吃到盒子炮的苦头。无论如何,在当年没有更好武器选择的情况下,抗日部队确实喜欢装备盒子炮,它方便又实用。


子屠龙


诚邀,如题。抗战时期中国军队对“盒子炮”的情有独钟,既是最好的选择,也是最无奈的选择。回答这个问题,小编不妨简单的介绍一下盒子炮是什么装备?

盒子炮其实就是驳壳枪,又称毛瑟c-96,也叫快慢机,是德国毛瑟厂出厂的一款军用手枪,可以全自动射击,对于当时的中国军阀而言实在是一款不可多得的武器,毕竟当时的中国还是汉阳造的天下,所以这是中国军阀们当时最好的选择。

但同时,这也是最无奈的选择

由于当时的中国国际地位极为低下,日本又想对中国动武,于是限制欧美各国对中国输出武器,但是手枪不在禁运范围内,于是这种能在一定程度上替代自动武器的毛瑟c-96成为很多军阀的选择。

对盒子炮代表的情感,中国军人比其他国家应该更深,

由于我国运用的盒子炮, 在数量上肯定超过任何其他一个国家。冯玉祥将军甚至用驳壳枪配备了一个手枪旅,该旅每人两把驳壳枪、一把大刀。有人估量, 在我国最少曾有过40万把以上的盒子炮, 假如毛瑟出产一百万把, 其他仿造的50万来算, 我国便占了几近三分之一。由此可见盒子炮在中国的使用范围有多广大。

以上就是小编的看法,如有出入还请斧正


电视剧里看历史


盒子炮又叫毛瑟手枪、驳壳枪,其中具有连发功能的又叫快慢机,其实中国军队喜欢盒子炮从上世纪20年代就开始了,而非抗战时期,原因很简单,是因为西方当时对中国实行了武器禁运。

一战期间,由于英法德等老牌列强忙于战争,无暇顾及东方,所以日本趁机加大了对华渗透的力度,其中的重要举措之一就是向当时的段祺瑞政府出口了大量的军火。一战结束以后,英法等国于是以中国军阀混战为由,要求各国对华武器禁运,在外交压力下,日本被迫同意了这一要求,随后英国、美国、法国、日本等国签署协议,实施了对华武器禁运。

对华武器禁运实行以后,国内各军阀只能通过一些军火掮客走私军火来补充自己所需,但是这样一来数量不足、价格太高,二来质量很差,像吴佩孚1924年向意大利商人进口包括4万支步枪在内的大批军火,但是到货以后才发现“多朽坏而不堪用者”,三是还能遇到骗子,像张作霖1923年通过意大利皇家军代理人巴奇购买500万元军火,结果对方最后没有发货。

在这种情况下,各路军阀对于能买到的武器就没那么挑剔了,而禁运对于手枪则没有限制。在手枪里,毛瑟手枪虽然个头大携带不便,但是有效射程相对较远,有连发功能的再把枪套可以倒装在握柄后可以当冲锋枪使用,在当时火力贫弱的军阀部队中堪称近战利器,所以被叫做盒子炮。

因此军阀们对盒子炮是非常青睐,中国当时进口、仿造了近50万把盒子炮。军阀们大多把盒子炮当作卫队、突击队等精锐部队的首选武器。像冯玉祥就组建了手枪旅,每人两把盒子炮、一把大刀,在军阀混战期间手枪旅也是屡建奇功。不过随着进入30年代以后,随着对华武器禁运解除,加上冲锋枪的大量涌入,盒子炮的地位就远不如前了,大多只是作为指挥官、警卫等非一线作战人员的配枪。

李向阳因为经常在敌后活动,携带步枪不便,那么火力强大的盒子炮就是首先了。他的盒子炮两把还不一样,左手的是短管,右手一把是长管,而且去掉了准星,因为这把通常直接插在腰带上,便于近距离迅速出枪,去掉准星就不会勾住腰带。

毛瑟手枪改型众多,其中就有加长枪管的骑枪型,不过这种型号产量不多,中国的大沽造船所也曾经仿制过。

国人喜欢毛瑟手枪的情结甚至影响到了80年代,由于革命时期很多指战员使用过毛瑟手枪,对其有深厚的感情,所以80年代军工企业又开发了一款带有浓厚毛瑟手枪特点的80式冲锋手枪,不过毕竟时过境迁,这款手枪在新时代已经并无太多用处,所以最后不了了之。


不沉的经远


首先要说的是,不是抗战时期中国军队才喜欢驳壳枪,而是更早清末民国初,驳壳枪就进入中国,被贩卖到中国来,很快就被大大小小军阀青睐,一直伴随着中国革命和当时各种战争。

在德国毛瑟C96不被德军方看好,甚至整个欧洲都不喜欢这款枪,主要是驳壳枪的定位对于当时欧洲来说,不上不下,很尴尬。欧洲军队在一战前后,都是以火炮、机枪提供强大火力支援下,步兵以拉栓式步枪的冲锋,都是以阵地堑壕战为主。手枪仅仅作为军官自卫武器,只要性能可靠,便于携带即可,驳壳枪偏偏又体积过大,价格高,虽然威力比一般手枪大,但对于当时欧洲军队来说,没有多大必要。即使后来出了M1932 可连射的二十响快慢机,火力接近微型冲锋枪,当时欧洲已经开始逐渐装备冲锋枪,相比冲锋枪,驳壳枪就更显尴尬,比上不足比下有余,位置尴尬,更加难以得到欧洲各国的青睐了。

驳壳枪进入中国,最初并不是中国当时军队一开始就喜欢这枪,而是没得选。一战结束后,五四运动爆发,在巴黎和会上,在美国倡议下英美法日西等国照会中国声明由于中国南北尚未统一,各友邦反对重滋战端,故将约束其国民,禁止向中国输入“军火及制造军火之器料”,步枪、机枪、火炮等武器一律在禁运之列,但手枪例外。这就是驳壳枪大受欢迎的重要背景。驳壳枪作为比普通手枪威力大、射程远、子弹容量大的自动/半自动武器,很快成了抢手货。各类部队都会专门组建手枪队、手枪连、手枪团。。。专门就是针对驳壳枪,中原大战之前,西北军还曾编有手枪旅,后来由西北军分化出来的韩复榘第3路军中,也长期地保持着手枪旅的建制。几千人的部队,全部以手枪作为装备,这怕是在世界军事史上,也是绝无仅有的。

1933年《时代公论》杂志曾刊戴一篇有关四川军阀混战的文章《川战的源源本本》,该文述及四川军阀各部武器装备时,对于驳壳枪的统计是:

24军刘文辉部,人枪10万以上,连枪数千支;

21军刘湘部,人枪11万,连枪数千支;

29军田颂尧部,人枪3万以上,连枪数千支;

28军邓锡侯部,人枪2万以上,连枪千余;

20军杨森部,人枪2万,连枪千余;

川陕边防督办刘存厚部,人枪1万,连枪千余

连枪就是指驳壳枪,又被叫做快枪。可知当时驳壳枪在一支军队的比重,已经不是作为手枪军官配用,而是作为基层士兵的火力武器,驳壳枪在中国军队的性质当时就发生了变化。

在当时缺乏自动武器的时代,驳壳枪在中国完全可以弥补这个空缺。这对当时中国重火力匮乏战场来说,已经是非常厉害的武器。另外说一句,武器禁运也并不是严格限制,但抬高了步枪机枪火炮价格,20年代仍有大量步枪机枪走私到中国,只不过价格翻了,武器是军阀的命根子,没了武器军阀们都会想方设法寻弄,于是纷纷自建兵工厂仿制,最出名的就是张作霖和阎锡山。而这个禁令一直到1928年东北易帜后才解除。

除了外购,中国也大量仿制驳壳枪。从1921年开始,汉阳、青岛、太原、沈阳、大沽、长沙等11家兵工厂先后仿制驳壳枪成功。由于大量的进口和仿制,驳壳枪在抗战前就已经是中国军队主要枪械之一,自动火器严重不足的客观现实所决定的。这不是喜欢与否,而是驳壳枪的特点正好对上了当时中国的现实。


斯图卡98


中国军队不止是喜欢盒子炮,只要能杀人的,砍刀都是好玩意,由于抗战时期,中国军工落后,能出个响的都被中国军队所喜欢,说起来这真是一个悲伤的故事。

民国时期中国军工的落后,导致中国智能以血肉之躯在抗战

说起这个盒子炮,其实是一种极为笨重的手枪,手枪其实就是配枪,主力枪都是步枪和机枪,手枪一般小巧玲珑,不占地方,当近战的时候掏出来就能打,所以这种笨重的盒子炮在外国根本就不受欢迎。

但是中国人喜欢啊,中国连二营长他娘的意大利炮都当个宝,还有什么不喜欢的。

在我们的印象里面,清朝晚期已经能够生产出军舰和大口径火炮,但是民国之后,苦于军阀混战,工业不但没有进步,反而落后。

各方军阀一般都是今天是大王,明天就是土匪,今天这块地盘是他的,明天又去抢那块地盘,所以根本没有精力和心情去建设军工,所谓民国工业黄金十年,实际上也只是轻工业领域,在重工业方面尤其是军工方面不进反退。

即使是代表当时国民政府中央政权的蒋介石,在军阀混战中,其装备也是多以外援和购置为主,在北伐时期主要从苏联购置,北伐后和苏联闹掰,本钱是接受了汉阳兵工厂以及与德国搭上了关系,老蒋的强军之路是兴致勃勃的从德国大量购置装备,打算装备六十个德械师,这种强军行为,是涸泽而渔的做法,并不能起到从根本上加强中国军工的作用。

相反,汉阳兵工厂在蒋介石统治时期,造枪造炮能力不增反减,到抗战爆发后,汉阳兵工厂内迁后,一个火炮也没有造出来。

据统计在全面抗战初期,全国能打野战的火炮不超过两百门,而当时日本一个师团就有几十门,除此之外,中国在飞机和坦克领域的制造更是白纸一张,如果靠购置军火能够战胜敌国的话,那也就是一个笑话。

在二战中后期,苏美德每年生产的飞机都达上万架,缺乏的就是飞行员,而中国的苦恼是,有的部队平均每个人只有五发子弹,这打的也是仗,中国的抗战纯粹是用血肉之躯在阻挡日本的进攻。我们的国歌为什么唱“冒着敌人的炮火前进”,因为我们缺少炮火,在实际对战中,根本就没有火力掩护。

(日本九二式步兵炮)

所以,二营长他娘的意大利炮这种在一战欧洲战场时已经淘汰的东西在中国成了宝贝旮沓。

为什么在抗战时期中国军队尤其钟爱盒子炮?

盒子炮是德国毛瑟步兵兵工厂在1896年推出的一款半自动手枪,而二营长他娘的意大利炮实际上也是1897年法国研制的武器,所以盒子炮其实比这个意大利炮年份还要久远一点。

但是盒子炮属于手枪,手枪的换代没有火炮和坦克那么快,所以,在抗战时期盒子炮一直都是明星武器,在当时来说,拥有一支盒子炮是每个中国军人的梦想。

盒子炮,顾名思义就是有一个大盒子,里面能配备20发子弹,玩过射击游戏的人都知道,一般的冲锋步枪比如AK等也就30发子弹,所以,盒子炮这20发子弹相对于一般7发子弹的手枪确实厉害不少。在增加了弹夹后,盒子炮也相对于一般手枪枪身宽大。

在整个盒子炮的生产的40年里,没有任何一个国家将这种武器当作军队的制式武器,但是前前后后生产了大约一百万把,当然盒子炮最受欢迎的地区是中国。

中国战场不同于西方战场,中国在抗日战场的正面战场由于火力不及日本的情况下,广泛开展了游击战等战法,并且迫切希望与日军进行近距离交战,所以,这种特定的战争形势使近距离有连发冲锋特性的盒子炮成为明星武器。

直到解放战争后,中国在军工生产跟得上的情况下,已经大量装备步枪和机枪,手枪也只是配枪之后,盒子炮的地位才被苏联手枪取代。

所以,盒子炮是一种介于手枪和冲锋枪之间的产品,因为我们装备不起冲锋枪,所以,在近战中才过度依赖盒子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