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觀止》不用全讀,只需記住這些經典名句!


《古文觀止》是古人編寫的一本啟蒙讀物,全書按時代先後分為7個時期,每個時期都有重點作家和作品。其中不乏陶淵明、韓愈、柳宗元、歐陽修、蘇軾等名家的大作,《左傳》、《史記》、《戰國策》中的經典名篇也被收入其中。


《古文觀止》不用全讀,只需記住這些經典名句!



1

閒靜少言,不慕榮利。好讀書,不求甚解;每有會意,便欣然忘食。

【出處】《五柳先生傳》(作者:陶淵明)

【大意】五柳先生安閒沉靜,很少說話,也不羨慕榮華利祿。喜好讀書,讀書只求領會要旨,不在一字一句的解釋上過分深究;每當對書中的內容有所領會的時候,便欣然忘食。

【背景】陶淵明自號“五柳先生”,是東晉田園派創始人。《五柳先生傳》文中表明其三大志趣,一是讀書,二是飲酒,三是寫文章,塑造了一個真實的自我,表現了卓然不群的高尚品格,透露出強烈的人格個性之美。


《古文觀止》不用全讀,只需記住這些經典名句!



2

古者富貴而名摩滅,不可勝記,唯倜儻非常之人稱焉。蓋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賦《離騷》;左丘失明,厥有《國語》;孫子臏腳,《兵法》修列;不韋遷蜀,世傳《呂覽》;韓非囚秦,《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底聖賢發憤之所為作也。

【出處】《報任安書》(作者:司馬遷)

【大意】古時候雖富貴但名字磨滅不傳的人,多得數不清,只有那些卓異而不平常的人才在世上著稱。西伯姬昌被拘禁而擴寫《周易》;孔子受困窘而作《春秋》;屈原被放逐,才寫了《離騷》;左丘明失明之後,才著成《國語》;孫臏被截去膝蓋骨,才撰寫《兵法》;呂不韋被貶謫蜀地,後世才流傳著《呂氏春秋》;韓非被囚禁在秦國,寫出《說難》《孤憤》;《詩》三百篇,大都是一些聖賢們抒發憤慨而寫作的。

【背景】《報任安書》是司馬遷寫給其友人任安的一封回信。在文中,司馬遷以極其激憤的心情,申述了自己受宮刑的不幸遭遇。其中,“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的英雄氣概流傳千古,表現出了他堅守理想,堅韌不屈的精神。


《古文觀止》不用全讀,只需記住這些經典名句!


3

簡能而任之,擇善而從之,則智者盡其謀,勇者竭其力,仁者播其惠,信者效其忠。

【出處】《諫太宗十思疏》(作者:魏徵)

【大意】選拔有才能的人而任用他們,選擇好的意見採納它,那些有智慧的就會施展他們的全部才謀,勇敢的就會竭盡他們的威力,仁愛的就會廣施他們的恩惠,誠信的就會報效他們的忠心。

【背景】本文寫於唐太宗貞觀十一年,魏徵向太宗上疏,意在勸諫太宗居安思危,戒奢以儉,積其德義。


《古文觀止》不用全讀,只需記住這些經典名句!



4

古之所謂豪傑之士者,必有過人之節,人情有所不能忍者。匹夫見辱,拔劍而起,挺身而鬥,此不足為勇也。天下有大勇者,卒然臨之而不驚,無故加之而不怒。此其所挾持者甚大,而其志甚遠也。

【譯文】古時候被人稱作豪傑的志士,一定具有勝人的節操,有一般人的常情所無法忍受的度量。有勇無謀的人被侮辱,一定會拔起劍,挺身上前搏鬥,這不足夠被稱為勇士。天下真正具有豪傑氣概的人,遇到突發的情形毫不驚慌,當無原因受到別人侮辱時,也不憤怒。這是因為他們胸懷極大的抱負,志向非常高遠。

【背景】這篇文章根據《史記·留侯世家》所記張良圯下受書及輔佐劉邦統一天下的事例,論述了張良取得成功的主觀方面的根本原因——過人之節、其志甚遠。


《古文觀止》不用全讀,只需記住這些經典名句!



5

不以物喜,不以己悲。居廟堂之高則憂其民,處江湖之遠則憂其君。

【出處】《岳陽樓記》(作者:范仲淹)

【大意】品德高尚的人不因外物好壞和自己得失而或喜或悲。在朝廷做官就為百姓憂慮;不在朝廷做官而處在僻遠的江湖中間就為國君憂慮。

【背景】《岳陽樓記》是范仲淹應好友巴陵郡太守滕子京之請,為重修岳陽樓所寫。文章超越了單純寫山水樓觀的狹境,表現出雖身居江湖,心憂國事,雖遭迫害,仍不放棄理想的頑強意志。


《古文觀止》不用全讀,只需記住這些經典名句!



6

夫夷以近,則遊者眾;險以遠,則至者少。而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常在於險遠,而人之所罕至焉,故非有志者不能至也。有志矣,不隨以止也,然力不足者,亦不能至也。有志與力,而又不隨以怠,至於幽暗昏惑而無物以相之,亦不能至也。

【出處】《遊褒禪山記》(作者:王安石)

【大意】道路平坦距離又近地方,前來遊覽的人便多;道路艱險而又偏遠的地方,前來遊覽的人便少。但是世上奇妙雄偉、珍異奇特、非同尋常的景觀,常常在那險阻、僻遠、少有人至的地方,所以,沒有意志的人是不能到達的。有了志氣,也不盲從別人而停止,但是體力不足的,也不能到達。有了志氣與體力,也不盲從別人、有所懈怠,但到了那幽深昏暗、令人迷亂的地方卻沒有必要的物件來輔助,也不能到達。

【背景】《遊褒禪山記》是北宋王安石遊覽了褒禪山後,以追憶形式寫下的一篇遊記。摘錄的段落表達了王安石對人生求索之路的感悟——只有具備志、力與相助之物這三個條件,才能到達理想的境地。


《古文觀止》不用全讀,只需記住這些經典名句!



7

老當益壯,寧移白首之心?窮且益堅,不墜青雲之志。

【大意】年紀雖然老了,但志氣應當更加旺盛,怎能在白頭時改變心情?境遇雖然困苦,但意志應當更加堅定,決不能拋棄自己的凌雲壯志。

【背景】王勃看望父親路過滕王閣,都督宴請群僚於閣上,王勃即席而作,文中鋪敘滕王閣一帶形勢景色和宴會盛況,抒發了雖遭挫折,仍思進取的可貴志向。


《古文觀止》不用全讀,只需記住這些經典名句!



8

是故弟子不必不如師,師不必賢於弟子。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如是而已。

【大意】因此學生不一定不如老師,老師不一定比學生賢能,聽到的道理有早有晚,學問技藝各有專長,如此罷了。

【背景】本文是韓愈寫給他的學生李蟠的,論述了教師的重要作用、從師學習的必要性以及擇師的原則。此文抨擊當時士大夫階層“位卑則足羞,官盛則近諛”的心理,倡導從師而學的風氣。


《古文觀止》不用全讀,只需記住這些經典名句!



9

夫戰,勇氣也。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彼竭我盈,故克之。

【出處】《曹劌論戰》(作者:左丘明)

【大意】作戰靠的是勇氣。第一次擊鼓能夠振作士兵們的勇氣,第二次擊鼓勇氣就衰弱了,第三次擊鼓勇氣就竭盡了。敵方的勇氣竭盡而我方的勇氣正旺盛,所以戰勝了齊國軍隊。

【背景】《曹劌論戰》出自《左傳·莊公十年》,講述了春秋時期齊國與魯國在長勺之戰中的情景。長勺之戰發生在公元前684年,是歷史上以弱勝強的著名戰例之一。曹劌在戰時活用“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的原理擊退強大的齊軍。


《古文觀止》不用全讀,只需記住這些經典名句!



其他經典名句:

1崇山峻嶺,茂林修竹

2夫人之相與,俯仰一世

3 固知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

4 取之盡錙銖,用之如泥沙

5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

6後人哀之,而不鑑之

7文起八代之衰,道濟天下之溺

8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9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

10山不在高,有仙則名

11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

12吾於是益有以信人性之善

13雲山蒼蒼,江水泱泱

14微先生不能成光武之大

15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

16萍水相逢,盡是他鄉之客

17老當益壯,寧移自首之心

18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間也

19士之有道。固不役志於貴賤

20當思帝德如天

21經正則庶民興

22土為知己者用,女為說己者容

23人固有一死,或重於泰山,或輕於鴻毛

24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

25班聲動而北風起,劍氣衝而南鬥平

26喑嗚則山嶽崩頹,叱吒則風雲變色

27請看今日之域中,竟是誰家之天下

28生不用封萬戶侯,但願一識韓荊州

29坐井而觀天,日天小者,非天小也

30擇焉而不精,語焉而不詳

31古之君子,其責己也重以周,其待人也輕以約

32師者,所以傳道、受業、解惑也

33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

34業精於勤,荒於嬉

35焚膏油以繼晷,恆兀兀以窮年

36跋前躓後,動輒得咎

37古之所謂豪傑之士者,必有過人之節

38忿必爭,爭必敗

39方一食,三吐其哺

40以聖人觀之,猶泰山之於岡陵

41聖人之所以能大過人者

42古之君子,未嘗不以身化

43親賢臣,遠小人

44鞠躬盡力,死而後已

45寢不安席,食不甘味

46泰山不讓土壤,故能成其大

47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

48念高危,則思謙沖而自牧

49昔取之而有餘,今守之而不足

50物有同類而殊能者

51禍固多藏於隱微

52家累千金,坐不垂堂

53民貧,則奸邪生

54飢寒至身,不顧廉恥

55珠玉金銀,飢不可食,寒不可衣

56蓋有非常之功,必待非常之人

57強毋攘弱,毋暴寡

58同心而共濟,始終如一

59人之相知,貴相知心

60外無期功強近之親,內無應門五尺之僮

61生當隕首,死當結草

62 皇天后土。實所共鑑

63視茫茫,發蒼蒼,齒牙動搖

64一在天之涯,一在地之角

65 死而有知,其幾何離

66言有窮而情不可終

67大凡物不得其平則鳴

68與其有譽於前,孰若無毀於其後

69士窮乃見節義

70妖韶女,老自有餘態

71故其為詩,如嗔如笑

72放其言之文,君子以興焉

73非詩之能窮人,殆窮者而後工也

74不忮不求,與物浮沉

75草木無情,有時飄零

76為善無不報,而遲速有時

77悟以往之不諫,知來者之可追

78雲無心以出岫,鳥倦飛而知還

79夫天地者,萬物之逆旅

80浮生若夢,為歡幾何

81況陽春召我以煙景,大塊假我以文章

82誦明月之詩,歌窈窕之章

83飄飄乎如遺世獨立,羽化而登仙

84世之奇偉瑰怪非常之觀

85超鴻蒙,混希夷

86清泠之狀與目謀,潛潛之聲與耳謀

87蟬翼為重,千鈞為輕

88屠牛坦一朝解十二牛,而芒刃不頓者

89麟之所以為麟者,以德不以形

90世有伯樂,然後有千里馬

91上下交相賊以成此名也

92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

93其曲彌高,其和彌寡

94不肯拔我一毛而利天下

95又何往而不金玉其外、敗絮其中也哉

96藺相如之獲全於璧也,天也

97為善必慎其習,故所居必擇其地

98賢者於其所至,不獨使其人之不忍忘而已

99教化之行,道德之歸,非遠人也

100晏子好仁,齊侯知賢,而桓子服義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