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觀止——孝之說

世有孝子,蓋因有好父母。好父母常有,而孝子不常有。故雖有父母之愛,只作青雲白鶴觀,喋喋厭惡情,不以親情稱也。於是餘有嘆焉,愛乃代代相傳而回之流甚少矣。於子於父母不可等權視之也,此人之常情。


古文觀止——孝之說


常有子女認為已孝而父母否者,橫向比也。野語有言,“人比人,氣死人。”父母常與同輩相比,某某子孫為其買某某,錢如滾滾秋水,兩岸不見其牛馬,豈不嫉妒哉。其遊目騁懷,足以氣其妻兒所愛 ,和難一碗水者向平?泰山處唯唯諾諾,嗟夫,先父母之憂而憂,後父母之樂而樂,登廟堂之高則送丈宴,處江湖則送思念。真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妻子之間也。懼妻者,逆子也。

長此以往,奮六世之餘烈,振長策而防懼內,吞二週而亡忍讓,履至尊而治六和,持高鞭而笞天下,與妻戰也。於時相爭於地而戰,伏屍數萬,逐北甸有五日而後停息。子相勸也,小杖則受,大杖則辯,更如火上加油矣。護媳者,逆子也。音信斷絕,老死不相往來,此懷念骨肉,父母憂而怒也,妖精勾引而奪吾二十年養育之恩,則能輕饒焉?

善鄙人之觀者,兩代皆誤矣。何也,缺理解也,父母需者物質與關心也,如子需供養者。父母與丈母卻與之相平哉,縱有小差,尚屬可使雙方接受矣。常回家看看,略勞力。多妙言,多善行,孝子定矣。

胡說八道,切勿細究。—— 十七歲時作此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