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古文觀止》有感

讀《古文觀止》有感

《古文觀止》,文之精華,國之瑰寶,集歷代名篇之大全,匯先賢文人之手筆。《古文觀止》,寫盡天下之美景,道破人間之真諦。

《古文觀止》,像一面鏡子,矗立在人們面前;像一把刀子,剖析著整個社會,像一部史書,警示著當權官吏。

讀《古文觀止》有感

《古文觀止》,是不朽的文章,垂青的論述。讀之,抑揚頓挫,朗朗上口,是一種享受;讀之,破空而來,絕塵而去,是一種欣賞;讀之,曉之以理,動之以情,是一種教育;讀之,戒之以史,育之以人,是一種啟迪。

讀《古文觀止》有感

今且不論王勃的《滕王閣序》,"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且不論劉禹錫的《陋室銘》,"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單說那人間真諦。

讀《古文觀止》有感

《古文觀止》,首篇左傳《鄭伯克段於鄢》開宗明義就道出了,"多行不義必自斃",這是多麼發人深省的警言,至今仍振聾發聵。

讀《古文觀止》有感

接著,司馬遷《報任安書》言:"修身者,智之符也;愛施者,仁之端也;取予者,義之表也;恥辱者,勇之決也;立名者,行之極也。"

"禍莫慘於欲利,悲莫痛於傷心。"

讀《古文觀止》有感

魏徵《諫太宗十思疏》又指:"求木之長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思國之安者,必積其德義。""居安思危,戒奢以儉。""載舟覆舟,所宜深慎。""見可欲,則思知足以自戒;將有作,則思知止以安人;念高危,則思謙沖而自牧;懼滿盈,則思江海下百川。"

讀《古文觀止》有感

韓愈《原道》還說,"古之慾明明德於天下者,先治其國;欲治其國者,先齊其家;欲齊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誠其意。"

歐陽修《五代史伶官傳序》也談,"憂勞可以興國,逸豫可以亡身","夫禍患常積於忽微,而智勇多困於所溺。"

讀《古文觀止》有感

蘇洵《心術》更申,"不義,雖利勿動。"

蘇軾《范增論》特意強調,"物必先腐也,而後蟲生之。"

《古文觀止》,諍言讖語,比比皆是,字字珠璣,句句經典。歷史上,多少不仁不義之人,不潔不廉之徒,都成為刀下之鬼、階下之囚。

讀《古文觀止》有感

《古文觀止》,是經驗篇、道德篇、哲學篇、啟迪篇。歷代文人政客多有見地、建樹,他們用犀利的筆,尖銳的文,剖析著歷史,剖析著社會,告誡著人們,警示著來者。"歷覽古今多少事,成由謙虛敗由奢",應該怎麼樣做,不應該怎麼樣做,界限分明,道理透徹,至今讀來仍是教益深刻,受益匪淺。還是唐太宗李世民說得好:"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

讀《古文觀止》有感

"念非善莫舉,物非義莫取。"前人的經驗可以供後人效仿,前人的教訓可以資後人借鑑。"手莫伸,伸手必被捉。"特別是在當今的經濟大潮中,"書猶藥也",善讀之可以醫愚,可以防貪、防賄、防誘,可以永立於天地之間。

讀《古文觀止》有感

讓我們都來讀書吧!思想上的純潔、堅定,是經得起任何風浪的。

九口2019-4-23(讀書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