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71年,德國皇帝為何要在法國凡爾賽宮登基?

1870年7月19日,法國對普魯士宣戰,短短40多天後,包括法國皇帝拿破崙三世在內的10萬法軍一起成為俘虜。

法蘭西第二帝國就此滅亡。

1871年1月18日,74歲的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在法國巴黎西南部的凡爾賽宮舉行加冕儀式,就任德意志帝國皇帝(德語:Deutsches Kaiserreich)。

1871年,德国皇帝为何要在法国凡尔赛宫登基?

歷史上的德意志第二帝國就此誕生(神聖羅馬帝國為德意志第一帝國)。

可以說,德意志第二帝國的是踩在法蘭西第二帝國的屍體上誕生的。

如果把“鐵血宰相”俾斯麥看作是德意志第二帝國的助產士的話,那麼,凡爾賽宮正是德意志第二帝國的產房。

凡爾賽宮位於巴黎西南18公里的凡爾賽鎮,1689年建成竣工,此後,從路易十四到路易十六的100多年裡,一直是法國的王宮所在地。

凡爾賽宮佔地111萬平方米,其中,單單園林面積就達到了100萬平方米,總共有1300多間房,鼎盛時期居住的王室成員、貴族、主教及其侍從、僕人等竟達36000名之多,堪稱當時歐洲最大、最雄偉、最豪華的宮殿建築。

1871年,德国皇帝为何要在法国凡尔赛宫登基?

在“太陽王”路易十四在位期間,凡爾賽宮還是當時法國乃至歐洲的貴族活動中心、藝術中心和文化時尚的發源地。

不過,1789年法國大革命爆發,路易十六被推上斷頭臺,王冠落地。王權象徵的凡爾賽宮也多次遭到暴民洗劫,宮中陳設掃蕩一空,門窗悉數被砸毀拆除。

1793年,曾經的歐洲心臟——凡爾賽宮,徹底淪為廢墟。

拿破崙皇帝在位期間,選擇楓丹白露宮作為王宮。此後直到1833年,由路易·菲利普國王下令,才將凡爾賽宮予以修復,並改成歷史博物館。

那麼,普魯士國王為何要興師動眾跑到鄰國法國的凡爾賽宮去加冕呢?

一個德國皇帝,在法國凡爾賽宮的鏡廳宣誓即位,往往被認為是戰勝國對戰敗國的蔑視和羞辱。

不過,德國人其實是在報復幾十年前的一樁仇恨。

前文提到,普魯士國王威廉一世建立的德意志帝國,在歷史上又被稱為“德意志第二帝國”,因為在前面還有一個“德意志第一帝國”,即歐洲歷史上著名的“神聖羅馬帝國”,全稱為:德意志民族神聖羅馬帝國(德語:Heiliges Römisches Reich deutscher Nation)。

德意志第一帝國誕生於公元962年,當時的德意志國王奧托一世,在羅馬被教皇加冕為羅馬皇帝。

1871年,德国皇帝为何要在法国凡尔赛宫登基?

神聖羅馬帝國鼎盛時期疆域囊括了德意志、奧地利、意大利北部和中部、捷克、斯洛伐克、法國東部、荷蘭、比利時、盧森堡和瑞士在內的廣大領土。

不過,從15世紀初期開始,神聖羅馬帝國各地開始出現割據。到了17世紀初期,神聖羅馬帝國境內有390個公國、侯國、宗教貴族領地、自由邦、自由城市、騎士領地等。

1871年,德国皇帝为何要在法国凡尔赛宫登基?

儘管皇位由奧地利哈布斯堡家族佔據,但是整個德意志民族一直處於四分五裂、殘破不堪、諸侯林立的空頭“國家”狀態。

換句話說,“德意志”只是一個地理名詞而已。

不過,儘管早已名存實亡,“神聖羅馬帝國”的軀殼依然存在。

1805年12月,法國皇帝拿破崙在捷克境內的的奧斯特利茨徹底擊敗俄國、奧地利聯軍。

1806年,拿破崙決定親手把神聖羅馬帝國送入墳墓,他對奧地利皇帝弗朗茨二世發出最後通牒,要求他解散神聖羅馬帝國,並且放棄“神聖羅馬皇帝和羅馬人民的國王”的稱號。

8月6日,弗朗茨二世被迫放棄神聖羅馬帝號,僅保留奧地利帝號,德意志第一帝國滅亡。

強橫的拿破崙雖然最終被擊敗並流放致死,但德國人記住了這個屈辱。

此後,在普魯士統一德國的過程中,法國再次扮演了強大的阻力角色,道理很簡單:法國不願意身邊出現一個強大且統一的德國。

所以,在普法戰爭中取勝的德國人,新仇老賬一起算,大張旗鼓地跑到了法國凡爾賽宮宣佈了德意志第二帝國的誕生。

不過,會記仇的不僅僅是德國人,法國人同樣銘記住了這個巨大的恥辱。

1918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取勝的法國人刻意再次選擇了凡爾賽宮作為處置戰敗國德國的地點,會議開始的時間,同樣是1月18日。

法國總理克里蒙梭在會議開始時,致辭稱,“德意志帝國生於不義,因此必將死於恥辱。”

11月11日,戰敗國德國代表來到巴黎北部貢比涅森林,在一節拿破崙三世曾經用過的車廂裡,與法國簽署停戰協定。

事後,法國人在此刻下銘文:“1918年11月11日,在這裡,德意志帝國罪惡的榮耀最終屈服。”

那麼,恩怨就此結束了嗎?

不要忘了,還有二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