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秦始皇叫嬴政,而他的兒子叫扶蘇和胡亥?

入戲太深深了情


秦始皇姓嬴名政,所以嬴姓是秦國貴族的姓氏。因而扶蘇、胡亥都是名,他們的姓都是嬴姓。嬴姓最早可以追溯到五帝時期的少昊帝。少昊是東夷部落聯盟的首領,因而秦人在早期都是生活在東夷尤其是今天的山東一帶。後來有一部嬴姓之人遷徙到西方也就是今日的甘肅一帶,這一支逐漸發展,並在東周時期成為重要西方諸侯。

在歷史的演化中,贏姓部族逐漸分化出十四個氏族,分別為廉、徐、江、秦、趙、黃、梁、馬、葛、谷、繆、鍾、費、瞿,這也就是歷史上所稱的“贏姓十四氏”,而秦國秦人是屬於趙氏和秦氏這兩支。

現在我們經常會把“姓氏”、“名字”當作一個詞使用,然而在古代,“姓”與“氏”、“名”和“字”卻並不是一回事,各自有著獨特的涵義。氏是姓的分支,同姓的氏族又分為若干個分支分散居於各地,每支又有一特殊的稱號作為標誌,這就是“氏”。上文提及的“嬴姓十四氏”就是典型代表。古人的名一般在出生滿3個月後,由父親賜予;等到20歲時,舉行加冠禮,此時獲得字。


老照片


秦始皇並不叫嬴政,嬴政這種稱呼,是比較晚才有的。

古代只有幾個很大的貴族集團,各有姓來表示血緣。比如商朝的王室姓“子”,周朝的王室姓“姬”,楚國的王室姓“羋”,秦國的王室姓“嬴”,齊國的王室早期姓“姜”,陳國的公室姓“媯”。這些都是比較有名的,所有的姓基本都是從“女”旁,因為婦女負責生子繁衍(其實楚國的王室姓“妳”,“羋”這種寫法是秦國人的記載,因為“妳”和“羋”是同音字,或者說,“羋”是“妳”的通假字。商朝王室也有認為應該姓“好”,和現在“好壞”的“好”不是一回事)。

不過,姓只是表面血緣所自,這些貴族後來繁衍壯大後各自分家,都是重新給自己換一個“姓”,不過不叫“姓”,而叫“氏”。所以楚國有三大貴族,一個氏昭,一個氏屈,一個氏景,其實他們的祖先都是楚國王室的分支,都應該姓“羋”。古書上說屈原是“楚之同姓也”,就是這個意思。不過當時各個分支貴族紛紛給自己立氏名,反而王室不立。

所以,王室的各代君主,基本都不稱氏,也不稱姓,只稱名。秦王室本來出自趙氏,所以秦始皇古書上頂多稱他為趙政,從來不稱他為嬴政,究其實,對於王室來說,有點像日本天皇,是無需在名字前冠上姓氏的。所以秦始皇的兒子扶蘇和胡亥,都是名字,沒有冠上姓氏。


用戶4130325716


秦始皇叫嬴政,這個大家都知道。他的兩個比較出名的兒子,一個叫扶蘇,一個叫胡亥。一個姓“扶”、一個姓“胡”。其實不是這樣的,扶蘇和胡亥都姓“贏”。只是沒有人直呼他們大名,因為秦朝時,大臣們稱呼皇帝的兒子都是在“公子”二字的後面加皇子的名。比如“公子扶蘇”、“公子胡亥”、 “公子將閭”。這就像我們現在看清朝電視劇,稱呼皇子都是在排行後面加個“爺”字。比如:“四爺”、“八爺”、“十三爺”。<strong>

後來人們就習慣了這種稱呼,把贏扶蘇稱之為“扶蘇”,把贏胡亥稱之為“胡亥”。就有了老爸姓贏,一個兒子姓扶、一個兒子姓胡的錯覺。不知道的還以為秦始皇被綠了多少次呢。

既然聊到這個話題,就順便說說扶蘇和胡亥這哥倆吧!

扶蘇,贏姓。秦始皇長子,是一個剛毅勇武,而且還挺仁義的皇子,是大秦帝國的法定繼承人。

秦始皇時期,市井間有人議論秦始皇的暴政。這在當時可是不得了的大罪。秦始皇知道後,對此事進行了徹底的“追究”。嚴刑之下人人互相揭發,最終株連了460多人,這些人的下場只有死。

之後,扶蘇藉此事勸諫秦始皇,大概意思是:我大秦天下初定,還有很多人心沒能完全歸順,父王應該以仁治國,不要加劇百姓對朝廷的怨恨,像上次坑殺460餘人這種事,還是謹慎一些的好。

秦始皇一聽,你這是委婉的說我暴政啊!言外之意是那460多人說的對,我就是個暴君唄?既然咱們爺倆政見你不一樣,你就別在我旁邊了,上遠處玩去吧。

於是下令將扶蘇派往邊關,讓他去跟蒙恬修長城了,同時也抵禦匈奴。

轉眼間兩年過去,公元前210年,秦始皇在巡遊途中病危,臨死前把皇位傳給了扶蘇,讓扶蘇把兵權交給蒙恬,趕快回咸陽繼承皇位。

秦始皇駕崩的時候,李斯和趙高等人害怕扶蘇登基後會對他們不利,於是就篡改了遺詔,立扶蘇的弟弟胡亥為太子。並偽造了另一份遺詔寄給扶蘇,這封遺詔上的內容是命扶蘇自盡。

在那個“君讓臣死,臣不得不死”的年代,扶蘇就這樣結束了一生。扶蘇死後不久,胡亥登基,就是有名的“秦二世”。

秦二世胡亥。

贏胡亥、秦始皇的第十八個兒子,秦朝的第二位皇帝,性格暴虐。扶蘇死後,在李斯和趙高等人的擁立下,登上皇位。

趙高力保胡亥的原因是,胡亥從小就跟著趙高學習獄法,也就是說兩人是師徒關係。

公元210年,秦始皇巡遊的時候胡亥是隨駕的。當秦始皇病危的時候,趙高和李斯等人就已經開始籌劃幫胡亥篡位的事情了。秦始皇死後,趙高李斯秘不發喪,假傳聖旨賜死扶蘇,立胡亥為太子。胡亥當時不僅僅逼死了扶蘇,同時把20多個兄弟姐妹都給殺了,殘暴的本性從這時候就開始暴露了。

胡亥登基後,第一件大事就是安葬秦始皇,在秦始皇下葬的時候,胡亥說:先帝沒有子嗣的嬪妃們,放她們出宮不合適,就讓她們全部殉葬吧!

一句話,就把幾十位嬪妃送上了黃泉路。

三年後,公元前207年,由於胡亥殘暴的統治,陳勝吳廣在大澤鄉揭竿而起。同時,被秦始皇滅掉的六國老貴族們也都展開了“復國運動”。

在大勢已去的時候,最諷刺的一幕出現了:曾經自己的老師趙高不顧一切的保自己登基,現在,老師趙高的心腹上門來逼自己自殺。二十四歲的胡亥做夢也沒想到,自己的結局居然和哥哥扶蘇一樣,都是被逼自盡,到頭來只是比扶蘇多當了三年皇帝而已。<strong>

後世給扶蘇和胡亥的評價截然相反。一提起扶蘇,就是仁義公子形象;一提起胡亥,就是殘虐暴君形象。不管評價如何,冥冥中註定,兄弟倆都是悲劇人生。


無筆史官


要回答這個問題,說簡單非常簡單,說難也非常困難。

說它簡單,是因為扶蘇和胡亥並不是他們的姓氏,而是他們的名字。他們和秦始皇一樣,都是“贏姓”。

說它複雜呢,則是因為我們必須將這個問題放到秦漢之前中國姓氏演變的大背景中去分析。否則,我們就無法清楚為什麼在漢代以前,中國人的姓名並不是以所謂“姓”而不斷流傳,而是彼此稱呼複雜的名。(注:前方分析較為複雜,請讀者做好準備)

中國姓氏起源非常早,姓代表部族,氏則是為了防止近親結婚

關於中國的姓氏,起源非常早,根據學者的研究,早在三皇五帝時期就已經出現。我們知道,所謂“三皇五帝”時期,其實就是中國的神話時期。

其實,歷史上所有的民族都有神話時期,比如我們熟知的《聖經·創世紀》其實就是希伯來民族的神話。

為什麼每個民族都會有神話時期,都會追溯一些神仙作為自己的祖先呢?這與原始社會的圖騰信仰有關。

早期的人類,由於生產力較為低下,他們對於周遭的世界,常懷恐懼之心。比如,他們不知道打雷下雨的科學原理,就會以為這是由神仙所操縱的。

於是,就有了圖騰,圖騰其實就是保護這個部族的神仙。圖騰往往都是根據他們的生活環境所確定的。比如,在中國,就有以熊、老虎作為圖騰的。逐漸的,這些圖騰就變成了他們的姓。

比如,根據《史記》記載,三皇之一的黃帝就是來自於有熊氏的一個分支,是少典之子,那麼由此證明,這個部族就是以熊作為圖騰的。

後來,由於一個部族人口不斷繁衍,開始變多,這些人沒有辦法在一起生活。於是,就需要分離出去,再次組成一個部落。那麼,這個新的部落為了區分之前的部落,就要另取一個名字,這個名字就叫做氏。

為什麼要這麼做?根據《資治通鑑外紀》記載,“姓者統其祖考之所自出,氏者別其子孫之所自分”。也就是說,人們記住姓是為了記住祖宗,而且防止他們近親結婚。氏呢,則是記住自己來自於哪個部落。

因此,在古代,人們都有姓和氏的。

周代之後,男性貴族有姓有氏,女性則僅僅有姓

到了周代之後,隨著王朝的建立,地域的擴大,再加上週代確立了以禮樂為主體的社會秩序,姓氏的實際意義開始變得不重要了。人口流動性增加了,一般人找老婆找丈夫也不會找自己的親戚,氏族也瓦解了。

於是,“姓氏”就變成了等級的象徵。比如,在戰國以前,只有貴族男女才有自己的“姓”,其中男性還會有氏,女性呢,則是僅僅有姓。

為什麼男子要有“氏”,其目的就是別貴賤,知道自己來自於哪個家庭,是嫡出還是庶出。至於女子,則僅僅是用姓來加以區分。

比如電視劇《羋月傳》中的這個所謂宣太后“羋月”,她在歷史上真實的名字叫“羋八子”,這個羋是她的姓,“八子”是她在秦國後宮的等級地位。至於“月”則是後代學者對她名字的推測。

到了周代,男子的“氏”開始變得非常多了。比如,很多諸侯以封國為氏,像鄭文公鄭捷,鄭是他的氏(其實他是姬姓,也就是周朝統治者的親戚。由於很多姓都是在母系氏族出現,因此很多姓都帶有女子旁。比如現在普遍的姜、姚等等,其實都是最早期的姓)。

很多士大夫都以封邑和居住地為氏,比如屈原(封地在屈,他也姓羋),南宮,東門等等(這一點,和日本近代取名方式很像),還有以官名為氏的,比如司馬,司寇等等。

還有以祖先的字為氏的,比如最著名的孔子。孔子其實是宋國開國君主微子啟的後代,他應該是子姓(商朝統治者的後代),後來建立宋國之後就有宋姓。到了孔子的六世祖孔父嘉,開始改氏為孔,所以才有了孔子(否則應該叫宋子)。此外,還有以祖先諡號為姓的等等,非常多。

由於非常複雜,到了戰國以後,很多人開始就以氏為姓了,到了漢魏之後,中國人就開始不再使用姓了,以氏代姓,最早的姓徹底退出了歷史舞臺。

由此可見,秦始皇被叫做嬴政,嬴其實是他的姓(這是五帝之一少昊氏的姓),他其實還有一個氏叫趙氏(由此其實也可以看出,他們和趙國君主是同一個祖先。其實,他們都是五帝之一顓頊的後代),至於政則是他的名字。

那麼,秦始皇的兩個兒子扶蘇和胡亥也都是贏姓,扶蘇和胡亥是他們的名字。

名字也有大區別!司馬遷自己已經開始搞混了!

那麼,現在又出現了一個問題,秦始皇被稱作嬴政,那麼為什麼他的兒子不被稱做贏扶蘇和贏胡亥呢?

這就要牽涉到關於古人名字的問題了。

老實說,古人名字的問題更加複雜。在中國歷史上,名和字一直是截然分開的,這一傳統一直延續到民國時期。比如諸葛亮,名叫亮,字孔明。

關於名字的使用,早在《儀禮》和《禮記》中間就已經出現。

比如,根據《禮記·檀弓》的記載,“幼名,冠字,五十以伯仲,死諡,周道也”,也就是說,在周代,士以上的男性貴族,在剛一出生的時候,就會有一個名,並以名相稱,到了弱冠(15歲左右),還會有一個字,並以字相稱,到了五十歲,則以排行相稱,死了之後,則稱他的諡號(簡直太複雜了)。

此外,這些貴族在見不同的人,也要選擇是稱名,還是稱字。比如周天子,他對諸侯要稱呼名,諸侯對天子也要稱呼名,對百姓則要稱寡人。

兩個人見面,一般來說,地位高的人不能自稱自己的名,要自稱“餘”(也就是我的意思),對地位低下的人則可以稱名;地位低下的才能自稱自己的名字。

所以,史籍記載,名的作用就是“自卑而尊人”,也就是用來讓地位低下的人表示自己的地位。

至於相同地位的人見面,都要稱字。這一點,很多人都清楚。

那麼,這裡就有個問題,地位低下的人,應該如何稱呼比自己地位高的人呢?

根據顧炎武《日知錄》的記載,在君王不再跟前的時候,人們要以國家名稱加名來稱呼,比如秦穆公,大臣在背後應該叫他秦任好(任好是名。當然,當面只能稱“公”。穆其實是他的諡號,也就是說他死了才有,公是他的等級。現在電視劇都直接叫秦穆公,完全是犯了“我孝莊”的錯誤)。

那麼,對於皇帝和貴族的兒子呢?在對方不在場的情況下,則是用公子加名字的方式。比如,秦始皇的兩個兒子應該叫做公子扶蘇和公子胡亥(公子其實是身份的象徵。當面,則只能叫公子)。

由此可見,歷史上對秦始皇的兒子應該叫做公子扶蘇和公子胡亥。

那麼,為什麼我們現在只稱做扶蘇和胡亥呢?這其實全怪司馬遷。

顧炎武說,“姓氏之稱,自太史公始混而為一”。也就是說,到了司馬遷自己就把姓氏等搞錯了。比如,司馬遷說秦始皇姓趙,漢高祖則姓劉,這完全是錯位的。

至於記載公子扶蘇、公子胡亥等人,也索性就以名字相稱,有時候不再加上公子。這就導致後代人,在看秦漢之前歷史時,覺得人名稱呼異常混亂的原因。


兮兮說事兒


古代人起名字很隨意,有的名字在今天看來有點無厘頭,比方說黑臀,比方說寤生,比方惡來,比方說小白。


小白聽起來還像個名字,黑臀是什麼意思,寤生是難產的意思,現在再沒文化的人,生個孩子也不會給孩子取名叫難產吧。還有惡來,為啥不叫善來呢?

秦始皇嬴政給他兩個兒子起名很隨意,大兒子扶蘇,母親鄭氏,是個音樂家,沒事喜歡唱一首叫《山有扶蘇》的流行歌曲,所以秦始皇就給她生的兒子起名扶蘇。


這真的很隨意,就像一個人生了孩子,別人問他,孩子叫什麼名字,他看了看自己正在聽的歌,說叫旋木。二兒子胡亥的名字更隨意,因為胡亥他媽是胡人,生胡亥那天又是亥日,所以給他取名胡亥,胡女在亥日生的孩子。


當然這倆名字往深裡解釋也行,扶蘇出自詩經,是香草和佳木的意思,胡亥這名字更好,秦朝自承水德,衣服尚黑,而亥屬水,水是黑色,象徵了大秦帝國,所以後來胡亥登上了大秦帝國皇帝之位順理成章,因為,名字就已經預示了一切。


不論扶蘇還是胡亥都是名字,而他們姓贏,也就是他們應該叫贏扶蘇,贏胡亥。


在《史記》上有時候管嬴政叫趙政,為啥?因為趙是嬴政家的氏。


古代的姓和氏是不同的,在古代女人必須稱姓,比方說姜氏贏氏等等都是姓,而男人可以直接用氏,而趙政就是用的秦始皇家的氏贏姓趙氏。


姓和氏有什麼區別呢?


有。


姓氏為了區別婚姻用的,古代講究同姓不通婚,所以女子稱姓是為了結婚別嫁錯了人,姓姜的女子不能嫁給姓呂的男人,因為他們都是一個姜姓。

而男人稱氏,因為氏是區別貴賤的。這有點像朱元璋給他兒子們的輩分字,比方說一人叫朱由檢,一聽就是洪武帝四兒子朱棣的十世孫,氏的意思與這個類似,就是為了甄別你是哪一家貴族那一枝的後代。


貴族後裔一般稱氏不稱姓,只有牛叉到一定程度時,才會稱姓。


比方說呂望,輔助周朝文王和武王兩代君主,推翻殷商建立大周,被文王武王親切的稱為太公,建立了不世功業的呂望,被人們用他的姓和尊稱來稱呼他為姜太公。


嬴政家也是這樣,贏這個姓是趙國和秦國共同的姓,因為秦國的祖先惡來和趙國的祖先季勝本是親兄弟,周穆公時,趙國這一枝先發達起來,秦國祖先跟著趙國混,稱自己為趙氏。


西周末年,周幽王烽火戲諸侯,被西戎殺於驪山腳下,平王即位,東遷洛邑,東周開始。


此時秦國正是秦穆公在位時期,穆公東服強晉,西霸戎夷,成為春秋時期一代霸主,既然自己混好了,可以光宗耀祖了,所以他也恢復了自己的姓------贏。

所以嬴政可以叫趙政,他的兒子扶蘇胡亥可以稱為贏扶蘇,也可以稱為趙胡亥,都行。


秦國以後姓氏合二為一,出現瞭如非劉不王的歷史事件,劉就是劉姓,劉也是氏,姓氏不再分開。


===================



薛白袍


“扶蘇”和“胡亥”都只是名字,秦國王族是“嬴姓趙氏”

在先秦時期,對於貴族男性,中國人在習慣上是稱“名”不稱“姓”的。通常情況下是用“爵位+名字”來稱呼貴族男性。

舉幾個例子:

秦始皇嬴政在稱帝之前,《史記》上多稱呼其為“秦王政”。

齊桓公在登基之前,史書上皆成稱其為“公子小白”。

晉文公在登基之前,史書上皆成稱其為“公子重耳”。

因此扶蘇和胡亥應該被稱之為“公子扶蘇”和“公子胡亥。

“公子”這個詞在先秦時期是專門指代諸侯的兒子的,類似於今天的皇子。因為前秦時期是沒有皇帝的,最高的統治者叫“王”。在理論上只有周天子可以稱“王”,諸侯最高的爵位就是“公爵”,所以對於諸侯之子都敬稱為“公子”,意為“公爵之子”。

當然還有一種說法,“公”有“君主”的意思,“公子”即為“君主之子”。

對於這兩種解釋,第二種可能更加合理一點,因為即便是到了秦朝建立後,秦始皇自封為皇帝,《史記》對於扶蘇和胡亥的稱呼卻仍舊是“公子扶蘇”和“公子胡亥”。而此時的“公子”顯然不能解釋為“公爵之子”了。

當然秦國王室肯定是有自己的姓氏的,秦國王室的姓氏是“嬴姓”,所以扶蘇和胡亥的名字應該叫“嬴扶蘇”和“嬴胡亥”。但是先秦時期的姓氏和今天是完全不一樣的,如果嚴格按照先秦的規矩,扶蘇和胡亥應該叫“趙扶蘇”和“趙胡亥”,而秦始皇則叫“趙政”。

在秦朝以前,中國人的“姓”和“氏”是分開的。“姓”發源於母系社會,基本上每個人都有的,而“氏”是起源於父系社會,只有貴族才有。

周代的貴族一般都有世襲的官職和封地,而貴族男性為了標榜自己家世的顯赫,便將自家的封地或官職放到名字前面,稱之為“氏”,比如秦國王族就是“嬴姓趙氏”

秦國王室的祖先是堯舜時期的大臣伯益,據記載伯益是黃帝的六世孫,因協助大禹治水有功而被舜賜“嬴姓”,伯益就是“嬴姓”的始祖。

到了周朝時,伯益的第九世孫造父因擅長養馬而得到周穆王的賞識。後來造父幫助周穆王平亂有功,於是周穆王就將趙城(今山西洪洞)作為封地,賜給了造父。

在得到趙城之後,趙父就以“趙”為氏,趙父也是戰國時期趙國的始族。此後造父的整個家族都是“以趙為氏”,自稱為“趙某某”,這裡面也包括了造父的侄孫——秦非子。

秦非子的父親是造父的侄子,因此秦非子也以趙為氏。後來秦非子同樣因為養馬有功而被周孝王封於秦地(今甘肅天水),成為秦國始祖,所以秦國王族也應該叫“趙某某”。

不過到了秦朝以後,中國的“姓”和“氏”開始合二為一,統稱為“姓氏”,並且逐漸固定下來。此後“姓氏”和“名”都被放在一起使用,不再分開。


千佛山車神


春秋戰國時期國君無氏,所以我們聽到的都是秦王政、趙王歇、魏王假、公子扶蘇等。司馬遷說秦王政是趙氏其實是因其生於趙地,其父親又不是嫡出,故稱趙氏,嬴姓大宗子弟不稱趙氏。

春秋戰國時候稱呼對方,姓名一起叫是很不禮貌的。

嬴姓,上古八大姓氏之一,所謂“嬴姓十四氏”:徐氏、莒氏、鍾離氏、運奄氏、菟裘氏、將梁氏、黃氏、江氏、修魚氏、白冥氏、蜚廉氏、秦氏、趙氏。

《史記.秦本紀》原文:秦始皇帝者,秦莊襄王子也。莊襄王為秦質子於趙,見呂不韋姬,悅而取之,生始皇。以秦昭王四十八年正月生於邯鄲。及生,名為政,姓趙氏。

據上面所說,秦始皇是姓趙,當時的人基本都以封地作為姓氏,秦始皇統一後廢除了舊制度,只設立郡縣,所以他的兩個兒子都沒有姓氏,而秦始皇本就以出生趙國為恥,這中間還有呂不韋和趙姬的事,所以他不會跟人說自己姓趙,因此也不會給他的兩個兒子姓趙。

至於有人說扶蘇姓扶,那胡亥就姓胡了?這就有點搞笑了。扶蘇本名就叫扶蘇、胡亥也就是胡亥,在那個時代,基本的人都會叫公子扶蘇,且歷史上也沒有叫過他姓的。

扶蘇或胡亥當然是嬴氏子孫,所以可以稱他們嬴扶蘇或嬴胡亥,但一般都是稱公子加名或封地名加君。


摯潷畫畫紅塵


秦始皇確實是叫嬴政,但,他也叫趙政。

這在今天看來,是不是有點懵逼呀,他到底是姓贏呢,還是姓趙呢?

要想了解這個問題,就必須要清楚秦始皇生活的年代,姓與氏的不同。

不得不說姓與氏在今天已經被談化了,但是,在兩千年前的戰國時期,他們對姓氏的叫法,還是很講究的。

元古時代中原地區主要有八大姓,它們分別是:姬、姜、姚、媯、姒、嬴、妘、姞。

看到了把,嬴政的贏姓,就在其中。

但是,隨著時代的推進,人口的越來越多,僅僅用這八大姓,已經滿足不了人類的需求了。於是,在“姓”的下面又產生了分支,也就是“氏”。

這個“氏”的來源,一般和某個人的封號,以及出生地有關。

比如在秦朝變法的商鞅,他的封地就在“商”這個地方,商鞅也叫衛鞅,因為他是魏國人。

項羽的“項”氏,也是取自他們所在的封地。

所以你也可以理解為,先秦時期的人,都是有姓的,但是,氏只有貴族才配擁有。

我們回過頭來,在繼續說嬴政。

嬴政就是贏姓趙氏,他的名字叫政。

所以說更確切地說,嬴政應該叫趙政。當然這是現代的叫法了。

只要理解了嬴政名字的叫法,你就知道了嬴政的兒子,為何會叫扶蘇,會叫胡亥了。

說白了扶蘇和胡亥,就是人家的名。

他們前面在加上“氏”,就是趙扶蘇和趙胡亥。若是加上姓就是“贏”扶蘇,或者“贏”胡亥,僅此而已。

順便說一下,我們今天人叫的名字,基本上都是“氏”加“名字”。古老的“姓”加名字也有,但是,不是太多了。


史學達人


秦始皇不能叫嬴政,只能叫秦王政,秦始皇政,或者秦政。

嬴姓是母系氏族的標誌,當人類進入父系氏族後,開始用“氏”來表示尊卑貴賤。

作為千古一帝秦始皇,能發明“皇帝”這麼尊貴的稱號,沒理由和其他賤民共用“嬴”姓。

1,黃帝叫軒轅氏,你說他是姬某,他會砍死你!

2,趙武靈王叫趙雍,你要叫他嬴雍,他會給你吃一下狼牙棒!

3,孔子叫孔丘,你要叫他子丘,他會帶領3000弟子罵死你!

4,屈原叫屈平,你要叫她羋原,他會用離騷是詩句諷刺你!

秦始皇為什麼也不能叫趙政?

秦國公族是一個悲催的貴族。這個貴族的祖上有個很厲害的人叫造父,擅長造車。一次造父在征討徐偃王(也是嬴姓,遠親)氏,立下大功,被周穆王封在趙城(今天山西洪洞趙城鎮),於是後世以“趙”為氏。

然而,秦國公族並不是造父後人。秦國公族的祖先是秦非子,秦非子是造父的侄孫。

也許,一開始,秦國公族自稱趙氏,就是想攀高枝,想自認為“趙家的窮親戚”。

當秦非子封於秦地,甚至後來秦國成為東周的大國強國,你再說他是趙家的窮親戚,這不是揭老底罵人嗎?

戰國和秦朝,人們取名字還沒有後世那麼講究。

扶蘇,也許是一種在母親夢境中的植物,於是就成了孩子的名字。

胡亥,也許是秦始皇剛剛打敗胡人,就得到第十二個兒子,就叫胡亥了!(亥是地支十二,也許就是排行)。

名字雖然只是一個代號,雖然,有時這個代號中故意存留了不友好的含義。

很多史書中,故意說秦始皇是趙政,也許表明了對秦始皇的鄙視和仇恨。畢竟,焚書坑儒的歷史影響太大了!


歷史知事


秦朝的王族姓氏就是嬴氏,秦始皇作為開創秦朝大一統局面的人物,自然引來了更多的關注。秦始皇的這兩位公子也姓嬴,名為胡亥和扶蘇,由於公子身份非凡,按照古代禮儀,直呼全名是不禮貌不妥當的。(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歷史三日談)


往往稱呼對方的字,或者是隻說名,不說姓。既然提到了秦朝王族的姓氏問題,就要講一下秦朝王族姓氏的來源和發展沿革。 嬴氏家族的歷史非常久遠,可以追溯到夏朝和商朝時期。

在隋唐科舉制度出現前,中國一直走的是士族政治路線,通俗的講,就是世襲官僚。而且這種世襲是超越朝代的,不是說前一個朝代亡了,他們就沒法世襲官職了。

只要這個家族支持了後來的勝利者,或者說這個家族誰也沒支持。那麼新王朝建立後,他們依舊是貴族。 嬴氏從夏朝開始就是貴族,屬於有權利的大奴隸主。但此時他們還不叫秦人,只是夏王朝的貴族奴隸主。

然後經歷了整個商朝,都一直是貴族待遇。嬴氏衰敗源於武王伐紂,當時嬴氏家族的掌舵人反對周武王,支持商紂王。結果周武王坐天下後,就取消了嬴氏家族幾百年的貴族身份,流放到貧瘠的秦地養馬。

從此嬴氏就稱自己為秦人,在西周時期一直都抬不起頭, 後來天下形勢大變,犬戎攻破了鎬京,西周敗亡。周平王遷都,在遷都過程裡,秦人立了功。平王為了獎勵他們,允許他們去關中地區建國,這其實是個空頭許諾。


原因是關中地區不在周王朝的管轄範圍,嬴氏要想建國,需要先打敗敵人才行。嬴氏經過一百多年的奮戰,才打下了關中地區,建了秦國。 也正是因為這一百多年的風餐露宿,幾代人的浴血拼殺,讓秦人骨子裡有了一種鐵血。

秦朝的崛起也很艱難,周朝冊封諸侯最多時曾冊封了幾千個,走到春秋時代,只有不足一百個,戰國時期僅剩七個。秦國曆代君王都比較勤政,幾乎沒有出現特別昏庸荒淫的人,所以走到了最後。這奮鬥途中敢有一代人特別糟糕和荒淫,秦國早就亡了。

秦始皇嬴政的父親名叫異人,原本是被放逐的秦國公子,被派到趙國當人質。正好還趕上了秦趙長平大戰,異人能保住命都是萬幸。結果沒想到,呂不韋看中了異人。呂不韋非常富有,但找不到參政的門路,決心把異人推到太子位置上。

通過各種金銀關係,同時利用秦國皇后沒有孩子的天賜良機,竟然讓異人當上了太子。異人當上皇帝沒幾年就死了,當時秦朝在前代帝王和呂不韋的治理下,已經很強勢。嬴政有了如此好的根基,一展才華統一了六國。


嬴政把贏氏家族推到了巔峰,但沒有處理好身後事,最終他的孩子嬴胡亥和嬴扶蘇都被趙高害死。其他孩子,包括很多女兒公主也被趙高殺掉,嬴氏幾乎被屠戮了大半,從此之後,退出了歷史舞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