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庄观岭古人类宜居文化探源

观岭位于崔庄乡政府所在地西北部。该岭呈南北走向,南至崔庄村,北达西岭沿,西临后湖,东到寨根、鱼池小学一线,长约1.5公里,宽约500米。人们在此先后发现了大量的石器、玉器、骨器、陶器、兽骨、烧骨、燧石、烧石等等。这些遗存包含了旧石器、新石器、仰韶文化、龙山文化、屈家岭文化、商周文化等不同时代的历史文化。2006年6月,观岭遗址被河南省人民政府确定为河南省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观岭的古人类宜居文化在南召众多的古人类遗址中,颇具典型和代表性。

崔庄观岭古人类宜居文化探源


崔庄观岭古人类宜居文化探源


以观岭为中心,属黄土质地,稍远即为沙土质地。

观岭西边的村庄叫后湖,土质黑黄色,田里面含有观岭脱落的黄土和河中淤泥。这里水位浅,即使是大旱天,一米左右就能挖出水。地表三、四米以下为河沙、卵石。上世纪九十年代,后湖学校先后打井两眼。第一眼,挖至三米左右时,挖出大量河沙、卵石,并挖古树一棵,树乌黑,已不能辨出树种,因坍塌严重,只好截断取出古树,然后下了井盘。第二眼,挖至四米左右时,也挖出了大量的河沙、卵石,因怕影响水井周围教室、厨房安全,也下了井盘。井水杂质大,多水绵,由此可知水来自古时河流淤积层。

崔庄观岭古人类宜居文化探源


崔庄观岭古人类宜居文化探源


可见“后湖”就是远古时期一个山间大湖泊。地名真实地反映出远古时代的水文地貌。

观岭东边是古路河,古路河鱼池以下河段古称寨河。寨河也是因观岭古寨而得名的。

狮子河、古路河与黄鸭河交汇。三条河在观岭的西边、东边、南边融为一体,形成一片沼泽湖泊。其沼泽湖泊东南至栗树底、沙坪一带,北至下王庄、程家庄、夹河滩、上王庄、卧沟一带。今天,后湖、水磨、崔庄、高庄、响山、鱼池等地还有部分汪泥湖水地,印证了远古时期的地理特征。

崔庄观岭古人类宜居文化探源


崔庄观岭古人类宜居文化探源


观岭三面环水,一面靠山。水草丰盛,一片泽国,生存着鱼鳖虾蟹、河蚌、青蛙、水鸟以及今天不复存在的古代水生动物,为观岭古人类提供了饮水的便利和部分食物之需。然而,由于气候变化,雨量减少,沼泽干涸,狮子河河床南移,古路河河床东移,可谓沧海桑田,便有了今天的地貌。

观岭上土地宽阔,不仅为观岭古人类提供了圈养野生动物的场所,同时为后期种植提供了土地,其细腻的黄土土质,也为古人类烧制陶器提供了原材料。

观岭北与远山相连,山场面积广大,野生动植物资源丰富、可猎可采,也成为了古人类的天然“粮仓”。

崔庄观岭古人类宜居文化探源


崔庄观岭古人类宜居文化探源


崔庄观岭古人类宜居文化探源


崔庄观岭古人类宜居文化探源


张志芳 ,退休教师,南召县崔庄乡人,南阳市民俗研究会会员,南召县民间文艺家协会理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