冯玉祥为何对郭松龄见死不救?

孙美斯


郭松龄本来和冯玉祥约好,一起反奉,攻打张作霖。可为什么,当郭松龄带着7万人马气势汹汹杀向奉天的时候,有30万人马的冯玉祥却按兵不动。最终导致郭松龄兵败身亡。冯玉祥为什么不守约定呢?

(郭松龄旧照)

一、投身奉军,委以重任。

郭松龄年少时,家乡成了俄日战争区。房倒人亡的灾难,给了他很大的触动,促使他为了民族大义走上从军之路。

随后,郭松龄读军校的时候,又接触到了许多民主新思想,于是成为支持共和的坚贞力量。

不过,郭松龄的军旅生涯并不平坦。起先,他跟着陆军统领朱庆澜在四川混。没混多久,便赶上了辛亥革命,清政府亡了。朱庆澜丢了饭碗,郭松龄自然也只能卷铺盖走人,回东北老家。

随后郭松龄追随孙中山投身护国运动。运动失败后,郭松龄不得不再次撤回东北。

适逢张作霖扩充军队,急需人才。郭松龄凭着过硬的军事本领,在张作霖重建的陆军讲武堂担任了战术教官。

在讲武堂任教后,郭松龄教授的第一期学员中,就有张作霖的长子张学良。两人虽是师生,但一见如故,张学良对他的见识、军事等都非常钦慕,受其影响颇多。

张学良毕业后,举荐郭松龄被担任卫队旅参谋长和第二团团长。

在郭松龄的调教下,卫队旅成为奉军中毫无绿林习气,军容焕发的一支新军。

随后郭松龄又在直皖战争和剿匪行动中,打出了几场以少胜多的漂亮仗,很快他便名声大振。这让一直认为他书生气太重的张作霖,也不由得对他刮目相看,破格提拔他为陆军第八混成旅旅长。

直奉战争开始后,张作霖又把他提拔为东路军第二梯队副司令。

第二次直奉战争开始后,郭松龄已身任第三军副军长。

短短几年,郭松龄便像坐飞机一样,很快就升任为奉军主力统帅。之所以如此,一方面是他军事能力优秀;另一方面,也是张作霖为了扶持张学良,有意提拔他。

(张作霖旧照)

二、郭松龄为何要反奉?

虽说事业有成,但并不意味着郭松龄很开心,为什么这样说呢?

其一,郭松龄在奉军中是个另类。他既瞧不起张作霖的那些“老派”兄弟们,也看不上以杨宇霆为首的“士官派”。再加上他刚愎自用,心胸不开阔,因此同事关系处得很恶劣。在奉军中,他一直深受排挤。

其二,郭松龄功高无赏。两次直奉战争,郭松龄都有不俗的功劳,其中第一次直奉战争还救张作霖于水火,解了他的围。但张作霖在论功行赏,划分地盘时,却单单没有给他算上一份。这让郭松龄大为不满。

其三,政见不合。好大喜功的张作霖,在直奉战争胜利后,一心想继续攻打冯玉祥的国民军,以完成一统天下的大业。就在众人纷纷应和时,郭松龄却极力主张“精兵强卒,保卫桑梓,开发东北,不事内争,抵御外侮”。这让张作霖很不满。平时和他不对眼的,更是趁机大进谗言,想借此机会挤走他。

其四,不能容忍张作霖和日本人合作。郭松龄到日本考察军事时,发现张作霖为了获得日本人的军火支持攻打国民军,竟与日本人达成卖国协议。郭松龄身上要爱国气节,很不满张作霖的行为。

种种原因,最终促成了郭松龄反奉。

(冯玉祥旧照)

三、冯玉祥背盟。

反奉的事,以郭松龄的能力,显然是不够的,于是他找上了冯玉祥,希望和冯玉祥联合反奉。

一直被张作霖压着打的冯玉祥,正愁不知如何瓦解张作霖的势力。郭松龄找上门来了,这让冯玉祥大喜过望。

号称有30万大军的冯玉祥,立刻拍着胸脯表示支持郭松龄。为了确保万无一失,他们还找来了张作霖的旧部李景林。三人就反奉立下盟约,并约定反奉成功后,直隶归冯玉祥,热河归李景林,东北归郭松龄。

有了后盾的郭松龄认为反奉无忧,于是在1925年11月21日夜,举起反奉大旗,倒戈相向,率着他的7万奉军精锐,一路势如破竹向奉天冲去。

由于事发突然,张作霖在短暂的慌张后,立刻故伎重演,向日本人给出了更多的优越条件,争取到了日本人的军事帮助。

面对日本人的先进武器,郭松龄很快就从主动变成了被动。再加上他指挥的本是奉军,一些士兵本不想反。在张作霖和张学良的劝说下,不少人脱离了郭松龄的指挥,又重新回到了张作霖的队伍中。

势态紧急,郭松龄急需冯玉祥和李景林增援。

没想到冯玉祥和李景林已经互掐上了。原来冯玉祥见有机可趁,于是不遵守盟约,图谋李景林的地盘。而李景林当然不肯坐以待毙,于是和冯玉祥斗得不可开交。这二人忙着窝里斗,谁还顾得上郭松龄呢!同时,冯玉祥也想让奉系内部自相残杀,他坐山观虎斗,最后去收拾残局。由此,郭松龄成了炮灰。

(参考史料:《郭松龄反奉见闻》)


张生全精彩历史


郭松龄千算万算,终究少算了一筹:利益可以拎的清清楚楚,可是人心毕竟隔着肚皮。

可以说,某种程度上:少算了“人心”,正是郭松龄反奉、反张作霖后最终下场凄凉的主因。

若非冯玉祥中途为利背叛郭松龄,他怎会落下个惨死被暴尸的凄惨结局?

话说回来,可怜之人必有可恨之处,郭松龄能找到冯玉祥这样的人当盟友,也是他眼瞎的结果。

1925年10月初,郭松龄与夫人韩淑秀来到日本参观学习。行程刚到一半时,两人忽然听闻张作霖以“二十一条”部分内容为条件,与日本签订条约,以此购买日本的武器;而张作霖购买武器的目的,则是要和南方的国民革命军开战。

郭松龄听到这个消息之后,顿觉自己反张作霖的由头就有了,于是,当时他就振臂高喊到:

“国家殆危到今日这个地步,张作霖还为个人权力,出卖国家。他的这种干法,我无论如何是不能苟同的。我是国家的军人,不是某一个私人的走狗,张作霖若真打国民军,我就打他。”

恰巧此时,冯玉祥的部下、十三太保之一的韩复渠也在日本观摩学习。于是,郭松龄便向韩复渠表达了自己想要反自己昔日主子张作霖的想法,并希望能够同冯玉祥合作,共谋大事。

冯玉祥这个人,别看他浓眉大眼国字脸,却素有反骨。在于郭松龄合作之前,冯玉祥已经先后反叛四次之多,在诸多军阀里,可谓是臭名昭著的“倒戈将军”。

郭松龄何等机灵之人,在投靠张作霖以前,已经在战场上出生入死无数回,岂能不知冯玉祥的为人?郭松龄之所以敢和冯玉祥这种货色合作,便是他内心深处笃定一件事:只要给了足够的利益,小人也能为我所用。

在秘密联络韩复渠之后,张作霖便电召郭松龄回到奉天。

当时张作霖并没有察觉郭松龄要谋反,此次电召他回国,也并非是想要探探他的底细,而是为了让他南下与国民革命军开战。

从奉天出来之后,郭松龄来到天津,并没有继续南下,而是开始策划方张作霖的战争。尽管张作霖和张学良一直督促郭松龄发兵,郭却因这样那样的理由,按兵不动;另一面,郭松龄加紧与冯玉祥联系,以争取冯玉祥最大限度的合作。

和冯玉祥讨价还价式的谈判,进行了半个月之久以后,郭松龄终于满足了他的胃口,并予以足够大的诱饵:事成之后,整个西北地区归冯玉祥所有。郭松龄夫妇被杀后暴尸

在此期间,郭松龄还成功策反了张作霖的部下李景林,并且也给他一份蛋糕:直隶和热河。

这一份根据三方势力分出来的蛋糕,看似合理,却又埋下诸多隐患。

李景林虽然兵微将寡,好歹也和郭松龄一样冒着大逆不道的罪名,张作霖是谁?是李景林的旧主啊。事成之后,才给他分了直隶和热河,还是夹杂在西北和东北之间,这样一来,李景林势必会想:谁知道他俩以后会不会翻脸不认账?

前者也说了,民国时期的军阀,没有一个是省油的灯!何况李景林本身也不是什么好鸟,所以虽然他表面上答应了郭松龄的建议,但心里边儿揣着什么主意,却没有一个人知道。

至此,郭松龄与冯玉祥、李景林暂时达成了松散的联盟协议,期间的阴谋、阳谋,他们三人比谁都要清楚。

可战火未开,谁也不好捅破这层窗户纸。

1925年11月21日,郭松龄在滦州召开紧急军事会议,与会的人,大概有百人之多。在这次军事会议上,郭松龄反奉之心昭然若揭;然而参加会议的人,全都是张作霖的部下。他们怎么甘心卖主求荣,替郭松龄卖命?

于是,郭松龄便将与自己意见不合之人,全都关押起来,送到天津李景林那里看守。

11月23日,郭松龄在滦州起兵,发表反奉宣言,出兵山海关。对于郭松龄造反,张作霖是万万也没想到!

在张作霖看来,郭松龄就是自己的太子太傅,将来自己死了,他就是奉系军阀少帅张作霖的首辅大臣。

为了培养郭松龄,张作霖给了他最好的待遇、最好的装备、最精锐的部队,如今他竟然造反了!张作霖当时的心情,真真是糟糕到了极点。

战争开始之后,郭松龄率七万大军先后攻占山海关、绥化、兴城;最后占领锦州,扼守东北之门户,将张作霖锁在关内。眼看就要进攻沈阳,胜利在望!

可偏偏,就在此时,冯玉祥却突然背叛盟约,率兵前往天津,攻打起了李景林!

看来,郭松龄还是低估了冯玉祥,见过无耻的,可是没见过如此无耻的:

“你冯玉祥不来帮忙也就算了,不要坏我好事啊?李景林好歹也是咱们的盟友,你就不能换个人打?再不济,你不能晚个三五天再打?我的装备都在他那里呢!”

可被利益冲昏头脑的冯玉祥哪里管得了那么多?在他眼里,他就只知道李景林是块儿肥肉,吃了他对自己绝对没坏处!而且,这种背主之人,就算打他了,也没人敢出来挡横。

果然,当冯玉祥打李景林打的正嗨皮的时候,郭松龄早已兵败被杀,并且暴尸荒野三天。

不知道郭松龄夫妇临死之际,除了高呼“为国而死”之口号,是否在内心已经骂了冯玉祥一千遍。

这件事情告诉我们:找人合作,一定要考察人品!因为,人心和人品,正相关!


记者李满


郭松龄是奉系军阀中的高级将领,备受张学良的信任,但他最终起兵反对张作霖,拉的盟友正是张作霖的对头冯玉祥。

郭松龄的下场是悲剧的,冯玉祥肯定要承担一定责任,但要分析具体情况,悦史君认为,这里面还比较复杂。

郭松龄在多所军校就读,南来北往也干过很多军队职务,履历非常丰富,再次回到东北后,受到奉军张学良的信任,打仗也是屡次立功,张作霖对他也很器重。

但是,奉军内部有一批老资格的将领,他们依靠张作霖的信任,排挤郭松龄,导致郭松龄在立下大功之后,反而没有得到什么奖赏,这让郭松龄非常不满。

再加上张作霖对冯玉祥很忌惮,求助日本人来解决冯玉祥,这让知道内情的郭松龄无法接受,转而与冯玉祥、奉系将领李景林合作,共同反对张作霖。

郭松龄亲自召开大会,宣布反对张作霖,把反对的将领全部拿下,然后率领数万人攻打东北,张作霖也派张学良等人应对。

张学良多次劝说郭松龄,但郭松龄没有回头,还是继续与奉军作战,并且拿下多个城市。

但让郭松龄没想到的是,李景林和冯玉祥都没有及时支持他,冯玉祥更是抓住空隙,进攻李景林,导致李景林把郭松龄的军备扣下,与冯玉祥作战。

在这样的情况下,郭松龄的军队得不到补给,连撤退的后方都没有,还得分兵去防御李景林和冯玉祥的军队。

更雪上加霜的是,日本人趁机在郭松龄和张作霖两边要挟,企图获得更大的利益,郭松龄拒绝了,张作霖胡乱答应了,日本人也帮着张作霖对付郭松龄。

张作霖有了更多的凭恃,郭松龄却陷入了孤军奋战的地步,最后落了个被抓身死的下场。

冯玉祥则在郭松龄与张作霖的内斗中,攻下了更多的地盘,扩大了势力。

可能有人会说,冯玉祥这样做对郭松龄太不公平,但悦史君认为,在军阀混战的民国时代,这样的做法一点都不奇怪,具体可以看看阎锡山、石友三、韩复渠等人的举措,军阀们眼中其实只有自己的利益。

说到底,郭松龄还是高估了自己,轻信了他人,而且没有提出一个让更多人接受的主张,最后成了悲剧,悦史君也觉得很可惜,毕竟郭松龄也算是很厉害的一位将军。


写有趣的历史,讲真实的传奇……

我是悦史君,2018我们一起努力!


历史这样说


冯玉祥是民国时期的一个大军阀,手下有30万西北军。冯玉祥这个军阀占据西北搜刮民败还嫌不够,想着控制国家政权。第二次直奉战争,直系被奉系张作霖打败从此退出了历史舞台。近水楼台先得月,冯玉祥趁张作霖还没控制北平,他迅速带领西北军进入北平。不仅如此,他还废除清朝皇室优待条约,直接把溥仪赶出了紫禁城,将清朝皇室的财产都收入了自己的口袋。


冯玉祥这一招“渔翁得利”可是彻底惹怒了张作霖大帅,他兵率三十万不断南下,给冯玉祥造成了很大压力。虽然西北军也有三十万,可是他知道东北军战斗力要比西北军强多了,光装备上就在一个曾次,东北军可是当时中国唯一海陆空三军齐全的军队。

冯玉祥于是就想着拉拢郭松龄,在冯玉祥的诱导下,郭松龄决定铤而走险反奉。郭松龄,冯玉祥和李景林三人组成军事同盟,郭松龄率领七万奉军精锐率先发起进攻,打得张学良与张作霖措手不及。张作霖为了保全东北,只能请求日本人的协助,作为条件与日本人签订一系列协议,但是后来均未实现这也导致了日本人对张作霖起了杀心。



冯玉祥这场反奉战争中,没有调一兵一卒支援郭松龄与李景林,不仅没有支援,他还在队友后面捅刀子。他命人控制天津出海,接着又占领李景林的地盘热河,这直接导致了李与冯的战争,李与冯的反目导致了郭松龄孤立无援。


麦地传奇


民国的军阀无数,他们之间的相互斗争更是数不尽,曾经的直系与奉系军阀之间就有过一段纠葛,冯玉祥本是直系统帅,但是他的职位却不是很稳,特别是在直奉之间的那一场大战以后,他的权力已经受到了不小的挤压,与他相对的人是郭松龄,这是一位奉系的高官。

两个人本没有什么牵连,正是利益将这两个人联合在了一起,当时的冯玉祥因为奉系强势的进攻,局势不稳,而郭松龄这个人虽说是张家父子的心腹,但是他却有一颗夺得东北的心,这样,两个人之间有了密不可分的联系。

本来郭松龄这个人并没有什么领兵打仗的能力,也许是因为军阀的崛起都是从平民做起的,他们打仗也不需要什么能力,对战的时候就看哪边的炮火更猛,人更多。

本来并没有什么能力的郭松龄很幸运的被张氏父子看中了,特别是张学良更是出兵打仗都带着他,在这个人的帮助下郭松龄的地位也一步步提高了,毕竟他跟着的可是整个奉系的大佬,权力想不变大都难。

都说贪心不足,郭松龄正是这样的一个典型形象,他梦想着哪天夺取东北地区,很快,冯玉祥找到了他。

为了实现两个人的共同目标,需要让郭松龄展开对张家父子的进攻,趁着对方不防备的时候直接吞并掉东北大量的土地。

从为人来讲,郭松龄也不是一个无情的人,虽然对张父,他没有什么好感,但是张子张学良对他可是有过礼遇之恩的,于是他决定绕开张学良直接发兵攻打张父,这样的举动本来并不是什么大问题,只剩下一个张学良也成不了气候,但是冯玉祥却担心起来了,他此行的重要目的就是除掉自己最大的威胁,但是这一下子不仅威胁没消失,反而更严重了。

冯玉祥为了自保,打算先占领李景林的地盘,本来他们俩之间互相战斗也不关郭松龄的事,但李景林就是觉得这个联盟本就是三人共同建立,冯玉祥还是发起者,这样的做法无疑是破坏了联盟,于是他也没有什么顾忌了,在郭松龄手下大批物资到达他的领地时,没有任何犹豫的就被他拿下了。

没有了物资的郭松龄这边就有点吃紧了,战事还是比较严峻的,虽说严峻,但张作霖被打败只是迟早的事情,被逼到了这个处境,张作霖也没有了将军的气势,打算请外援了。

他请来的正是日本人,自然他也付出了众多的代价,这样的做法无疑引起了中原大地上众人的愤怒,他的日子已经过不好了,只有仅仅的靠着日本人张作霖才能活下去。

而面对着拥有强大外援的张作霖,再加上背后队友捅的那一刀,郭松龄已经完全没有了继续战斗的能力,尽管看到形势不对的冯玉祥想要支援他,也来不及了,他们需要面对的敌人太强大了,就算他不顾自己身价的去支援,结局也不过一个败字。


魏青衣


郭松龄和冯玉祥的名字,相信大家都不陌生。他俩都曾是张作霖麾下的得力干将。二人在中国近现代史上的影响力,也可以说是旗鼓相当。虽然是军阀的身份,但是忧国忧民,有爱国主义情操,还都是抗日急先锋。

不过,具体论起个人品质,冯玉祥较之郭松龄就差远了。这事儿还得从1925年郭松龄反奉事件说起。

当时郭松龄对张作霖为一己私利投靠日本,出卖国家主权非常不满,决定联合冯玉祥、李景林定了三人盟约于滦州起兵反奉。

不料冯玉祥临阵背约,不去增援郭松龄,反倒去攻打李景林。三人盟约成了郭一人单打独斗。孤军奋战的郭松龄最终战败被俘,后被杨宇霆残杀于老达房。

有人就说了,冯玉祥这么做,岂止是见死不救,这根本就是釜底抽薪嘛!那么冯玉祥为什么这么做呢?您且听有书君仔细说道说道。

一、冯玉祥见风使舵,明哲保身。

尽管郭松龄起兵反奉是出于爱国的本意,但在奉系内部并没得到广泛拥护。在宣布“反奉倒张”之后,当时就有齐恩铭、裴春生等4位师长公开表示反对,后被软禁了。其他军官也大都是迫于压力签的字。

郭松龄宣称倒戈是要“清君侧”、“拥少帅上位”。可是,奉“少帅”伐“老帅”,这不仅违背了中国传统的基本人伦大道,在策略上也并不高明;而率少帅之兵行逼迫之实,更是自相矛盾。

而且,当张作霖将计就计派张学良前往招抚时,

郭松龄拒绝与张学良见面,这不但让倒戈的号召在无形中化为乌有,反而让自己的司马昭之心,将士皆知了。

郭松龄与其他奉军将领的关系也搞得不好,比如由于个人恩怨擅杀奉系将领姜登选,便是一例。未经审判便枪杀一位陆军上将,让奉军内部人心惶惶,当然也让郭松龄本人很失人心。

再看张作霖,经营东北数十年,有礼于士大夫,有恩于士卒。所以其军心所向,仍在老张家。郭松龄进军途中,不断有部队投奔奉军,便可见一斑。

加上张作霖暗中收买日本人,获得了关东军的支持。而郭松龄的部队久经跋涉,补给不足,在奉军的猛烈进攻下,几近全线崩溃,连后方司令部都已被吴俊升的骑兵包围。冯,李的增援成了他唯一的希望。

在这种情况下,冯玉祥要明哲保身,见死不救,虽说是不够仗义,倒也是可以理解的。

二、冯玉祥为了趁机扩充地盘。

1925年12月初,郭松龄正率大军向沈阳进发,战斗处于激烈的白热化状态,在这个时候,冯玉祥非但不去帮助郭松龄,却突然率军大举进攻李景林的部队。他这样做用意何在?

他是抢地盘去了!为了拓展自己的地盘。他不顾道义,进攻李景林,抢夺了直隶省的地盘,并霸占了天津作出海口。

冯玉祥不是头一次干这种事了。在郭松龄起兵时,镇守热河的阚朝玺拥兵观望时,冯玉祥觉得有机可乘。他就突然出兵,夺取了热河。

郭冯密约的另一位重要人物李景林,不是奉军的嫡系。因常受到奉系将领的排挤,张作霖也不待见他,遂和冯、郭、李一起密谋起兵反奉。

按郭松龄的主张,当时的三人《密约》保证,李景林在反奉成功后拥有直隶的基础上再获得热河地盘。

但冯玉祥心里有他自己的小算盘。当冯、郭初歩决定反奉后,他就感觉这是吞并李景林地盘的绝好时机,并打算在反奉战争 中只是侧翼牵制奉军兵力,然后以极小的代价夺得直隶、热河的地盘。

所以,尽管冯违心地同郭签了保李的地盘的密约,但从他内心可能一开始就没打算要遵守。只要有机会,他还是会先去抢占地盘。

郭松龄兵败后,冯玉祥果然大大地拓展了自己的地盘,东起天津、西迄兰州,长城内外的草原牧场,都成了他冯玉祥国民军的天下了。

郭松龄倒戈反奉失败的原因有很多条,但冯玉祥从背后来这么一下子,肯定也是他失败的一个重要原因。

相互联合的三家,两家先自己打起来了,自然使郭松龄陷入了孤军奋战的境地。冯玉祥的这种做法,也的确是太不厚道了!

三、这是由冯玉祥一贯的处世方式决定的。

据说,在张学良晚年口述历史中,他认为冯玉祥无论从为人还从做事上,都是非常差劲的人物。

张学良对冯玉祥如此差评的一个重要的原因就是,在张学良看来,冯玉祥在郭松龄倒戈中扮演了一个很不光彩的角色。

其实,冯玉祥在北洋军阀将领中一直不那么光明磊落。在第二次直奉战争中,他本来是与吴佩孚联合,一起对张作霖作战。但当张作霖给他送上大笔的银子时,他却反戈一击,成了奉系的帮手,并回京推翻了曹锟政府。

为了自己的利益,他可以随时倒戈,这和他的生活经历有关。

冯玉祥从小家境贫寒,读书不多,15岁起便开始了军旅生涯。军阀 混战和自幼贫寒、受压迫的经历使冯玉祥不自觉地形成了谋求发展个人利益和反抗外来侵略的意识。

他既有救国民于水火的理想和行动,又有发展个人势力的实用主义权术。他革命、反戈、起义无数次,人送外号“倒戈将军”。

但是,冯的大部分“倒戈”行为或多或少都有一定的进步意义。比如北京政变,它推翻了曹锟、吴佩孚在北京的政权,为北伐战争创造了有利条件。

不过,他的实用主义权术在郭松龄反奉战争中确实给郭军带来了灭顶之灾,这不能不说是冯一生难以抹去的污点。

综上所述,在1925年的郭松龄反奉事件中,冯玉祥的确是扮演了一个很不光彩的形象。

尽管如此,对于冯玉祥,我们也不应该肆意贬低。毕竟他曾为抗日四处奔走,在民族大义,大是大非面前,他是无可指摘的。

何况,军阀混战,本身就是为了私利,冯玉祥为了个人利益选择倒戈,本来也无可厚非。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有书共读


郭松龄字茂莀,外号“郭鬼子”奉系军阀著名爱国将领,属于奉军内部三大派的“陆大派”,1905就读于奉天陆军速成学堂,1917年他担任了东北讲武堂的教官。在此期间认识了张学良,两个人志同道合,成为了亲密无间的好朋友,郭松龄有着过人的军事才能,1910年参加同盟会,跟随孙中山革命,思想比较新式,信奉“三民主义”,其实郭松龄和张作霖杨宇霆老派一直和,张作霖一些绿林兄弟都怀着军阀思想一心想着入关称霸,而郭松龄思想比较新式,只想安分守己,在东北壮大自己东北军,不想作为军阀之间互相残杀的工具,民国十四年郭松龄与冯玉祥将军签订七条攻守同盟条约厚正式倒戈,在滦洲起兵反奉,讨伐张作霖杨宇霆。


第一次直奉战争时,奉军大败,全线溃败,只有郭松龄张学良指挥的东陆军顶住了压力。在第二次直奉战争后,郭松龄军事才能凸显,为奉军的胜利立下了汗马功劳,之后奉军大举入关,接手北京政权,也到了论功行赏的时候张作霖对这位将军的奖赏却支字未提,功劳完全不如他的杨宇霆却分得了江苏督军,张宗昌山东督军,安徽督军姜登选,别人都有了自己的独立发展,而自己却什么都没捞着,而且在奉军内部杨宇霆一些老派更是处处排挤郭松龄,1925年10月,郭访问日本视察军事。其间,郭松龄得知持续进行军事扩张杨宇霆企图排挤郭松龄,两人对立加深,郭夫人韩淑秀与冯玉祥老婆李德全是同学,感情甚好,所以就为郭松龄和冯玉祥两人之间作了个重要牵引人。

冯玉祥,西北军阀字焕章,人称“倒戈将军”,和蒋介石是拜把子兄弟,国民陆军一级上将,1920年的直皖大战,冯玉祥帮助直系打过皖系;1922年直奉大战,冯玉祥也帮着直系打过奉系


战争爆发后,郭松龄打的个张作霖措手不及,战况异常顺利,11月28日,宋哲元率骑兵向热河首府承德进发。国民军一军违约进入热河,引起了李景林的不满国民革命军也向天津进军,11月30日,冯玉祥派熊斌及王乃到天津,要求和李景林率部去热河,让国民革命军支援郭军,李景林当然不同意,这其实就是让军队归属国民革命军,随后便打了起来,郭军眼看就要要打到奉天,张作霖此时更是心急如焚,这时郭松龄倒戈失败最重要的一点就来了,张作霖迫于无奈,和日本关东军代表秘密会谈,签署了一系列卖国条咧,而这一切的代价是要求关东军帮助张作霖平定郭松龄叛乱。你要想虽然当时郭松龄手里有七万奉军最精锐的东北军,可是装备再好也比不过关东军啊


其实冯玉祥背叛了郭松龄也不足为奇,冯玉祥曾经八次倒戈,被誉为“倒戈将军”也是名副其实,但是有的是也是位拥有民族大义的将领,比如驱逐苏联人收复蒙古地区,在倒戈的过程中冯玉祥早就发现郭松龄军力强大,盛极一时,如果占领了东北,实力会直接颠倒过来,实力肯定会超越自己,到时候怕是自己的西北地盘都保不住,所以只能先下手为强,抄了郭松龄的后路。其实郭松龄虽然思想新式,拥有强烈的民族主义思想,但是为人心胸狭隘,冯玉祥与郭松龄也从未有过私下交情,作为一个极具实力的地方性军阀,也不过是为了自身的利益。

后来郭松龄和妻子韩淑秀被张作霖杀害,并且张作霖命令郭松龄夫妻俩暴尸三日。


中外历史奇谈


冯玉祥被称为倒戈将军,什么是倒戈将军呢?就是在关键的时候,他为了利益,毫不犹豫地对盟友致命一击——先插兄弟两刀再说!郭松龄在奉天撑不住时,冯玉祥却得到了剑仙李景林的直隶、还有阚朝玺的热河两省。郭松龄倒戈奉系,虽然有冯玉祥的小动作,但郭松龄至少还算得上大义。而且郭松龄之败非败于张作霖也非败于冯玉祥的倒戈更非败于郭松龄另外一个盟友剑仙李景林,而是败给了日本帝国主义!就连当时的报纸也是这么说的。福垊还是先带您看看整个反奉过程吧,具体答案就在其中。

郭松龄为什么反奉?

第一、李广难封。郭松龄是郭子仪的后代,他是张作霖的五虎上将(郭松龄、李景林、韩麟春、张宗昌、姜登选)之首,可非常尴尬的是郭松龄韩信一样的人,战功赫赫,却没有封地(韩麟春也没有)。老张原本让郭松龄在安徽任督军,结果杨宇霆也想当督军,老张就让杨宇霆督军江苏,原来督军江苏的姜登选督军安徽。后来奉系的安徽、江苏两省丢失。郭松龄就想让前安徽督军姜登选跟他一起造反,结果被义正言辞拒绝,老姜就这样被杀了。

第二、不做汉奸。郭松龄可是老张留给张学良的王牌搭档,手握着奉军的精锐。他在日本听说老张竟然签订城下之盟而换取日本的武器而要消灭冯玉祥的国民军。郭松龄可以容忍李广难封的耻辱,但坚决无法容忍张作霖打冯玉祥!他跟冯玉祥是亲戚吗?还真不是。冯玉祥虽然是倒戈将军,但这次冯玉祥跟孙中山合作,虽然孙中山去世了,但他的军队依然支持北伐,军队名称依然是国民军。这使曾经跟孙中山并肩战斗过的郭松龄对老冯有种天然好感。他感觉冯玉祥是为国为民的革命军,张作霖是卖国求荣,只想扩大地盘的军阀。冯玉祥给轻轻一挑拨,郭松龄就热血沸腾了,他要为国为民,当然也为自己。最终他也死于不做汉奸,张作霖也是因此而死。

拉盟友、画蛋糕、打老张

郭松龄在直隶的省会天津,先把直隶督军剑仙李景林拉下马了。这时已经形成了冯、郭、李三人同盟。他们战后是这样分蛋糕的,郭松龄占据东三省,李景林占据直隶、热河两省,冯玉祥占据察哈尔特别区。张作霖的侯爷山东省张宗昌不趟这浑水,热河的侯爷阚朝玺两边都卖乖,骑墙派。这蛋糕很明显郭松龄的最大最美味,李景林的最小,而且李景林的热河还夹在察哈尔和东北之间,谁知道以后会是什么样?李景林只表示后方支持,冯玉祥表示参战。

其实郭松龄知道,他们两个能在自己进攻老张时支援下后勤就不错了,至于别的他还真不敢想。毕竟自己的地盘得自己打,郭松龄向老张发起进攻后,老张和小张以及他们的小伙伴惊呆了。老张不相信自己最器重的人,将来和太子一起治理天下的人,竟然吃里扒外打自己。老张小张一边劝,一边挡,然而劝不住,挡不了。可郭松龄后院起火了,李景林扣押了老郭的天津存款和6万冬装,就向老冯求援一起北上,老冯光说好好好,中中中,行行行,就是按兵不动。郭松龄决定靠自己,结果出奇的顺利,拿下锦州后,老张都决定要脚底抹油了,并准备派人请郭松龄主政东北。

郭松龄向沈阳进军,表面中立的日本却不中立。日本拉拢郭松龄,郭松龄坚决拒绝,只为国家大义除贼,并保证不会侵犯日本的利益。日本转而拉拢张作霖,张作霖求之不得,只要能保位,啥都好说。日本趁机提出要修七条铁路,获得商租权。郭松龄在日本的阻挠、打击下,为张作霖调兵遣将争取了时间。而这时观望的李景林,被冯玉祥赶跑,李景林直隶丢失,热河也被冯玉祥拿下。孤军奋战的郭松龄,在后勤匮乏、日本和张作霖援兵合力下兵败身亡。

反奉后续

李景林后来跑到了山东,跟张宗昌要一起反对冯玉祥。冯玉祥的老上司吴佩孚狠狠报复冯玉祥。老张本来就要揍冯玉祥,摊上这事就个更要痛下黑手。三面合击,冯玉祥通电下野,到苏联考察去了。张作霖答应的日本的条件并没兑现,张作霖靠日本赢了郭松龄,同样的几年后日本也炸死了“失信”的张作霖。郭松龄反奉,竟没有一个赢家。


福垊


别人见死不救是一个人品问题,冯玉祥见死不救是一个习惯问题。

冯玉祥的一生是复杂的。一方面是爱国将领,多次在重要政治关头站对立场。

另一方面也是倒戈的一生,背叛恩公、上级、朋友对他来说是家常便饭:

滦州起义背叛满清、护国运动先背叛袁世凯后背叛陈宧、武穴停兵背叛段祺瑞、北京政变背叛曹锟吴佩孚、反奉战争背叛张作霖郭松龄李景林、五原誓师背叛北洋系、国共分裂背叛苏联和共产党、中原大战背叛蒋介石、国共内战背叛国民党。

无论多猛的民国人物,无论多强的实力,无论多有自信心,都吃过他的亏,让人不得不服。

更让人称奇的是,他每次背叛都会呈现出“小媳妇”受尽欺凌的形象展示于众,显示自己不得不反。别人真是那样不待见你,想要时刻暗害你,直接把你兵权剥夺了或者把你杀了岂不更方便,哪会让你逐级上升,到头来还埋怨领导处事不公?

以至于建国初期有些领导常说不要成为“冯玉祥”式的投机分子。这成为一个政治标签,是见风使舵、毫无立场的专用词。

有这样的人物当灵魂,西北军也就成为最没有信仰的一支军队。西北军将领投降成为习惯。日本侵华期间,西北军离战场最远,投降人数却最多,将领如庞炳勋、孙良诚、石友三、孙殿英、吴化文等46名将军。宋哲元和张自忠也多有非议。与共产党的战争,西北军起义也最多,赵博生、董振堂、季振同领导26路军在宁都暴动。解放战争中的高树勋、何基沣、张又侠、张克侠、吴化文……又见吴化文。他是得到冯玉祥真传的。

回到话题。第二次直奉战争后,冯玉祥与郭松龄、李景林结成反奉联盟,为何在关键时刻见死不救郭松龄?原因有三:


一、本来不熟悉,临时打组合。

冯玉祥本来与郭松龄无亲无挂,无冤无仇,根本不熟。冯玉祥是畏惧张作霖违背誓言入关大兵压境,郭松龄是不满张作霖排挤想要自立门户。李景林也对张作霖不满。其中,郭松龄和李景林还是奉系将领,新五虎将。出于反奉的共同需求,这样三人结成联盟,许诺反奉成功后关外给郭松龄,热河归李景林,冯玉祥占据直隶。

这个联盟是临时组合,非常稀散, 缺乏有效联系和监督机制。一旦有利时还能同仇敌忾,遇到利益变局,立刻转变风向。


二、形势大不利,中途捞一把。

反奉初期,郭松龄和李景林向关外进军,一路顺利,冯玉祥却违背誓言不出兵。他是想等郭和张自相残杀,等待渔翁得利。没想到,郭松龄虽然初期势如破竹,但张作霖得到日本人相助后,形势迅速逆转。

冯玉祥一看情况不妙,来了不能白来,占谁的地盘不是占啊?他竟然趁机袭击李景林的地盘,准备巩固实力,将来应对奉系反扑。李景林愤怒之余,截了郭松龄的6万冬衣和大批枪支弹药,调转枪口向冯玉祥开战。

请看这一顺序,先是冯玉祥违背誓言对盟友下手,再有李景林扣押郭松龄的物资。郭松龄正在前方与张作霖张学良血战,最需要物资的时候却被人捅了一刀,结果反而最受伤,甚至还调出一个军防范后方的冯玉祥。冯玉祥成功占领天津时,郭松龄被俘枪杀。


三、叛变成习惯,心中无挂牵。

冯玉祥与李、郭二人并不熟悉,缺乏感情基础,只是因为政治利益而结成联盟。当利益出现风险时,他的投机心理占据上风,见死不救就是必然结果。

本来这种情况在有奶就是娘的民国很常见。引起大家关注点的原因是,冯玉祥叛变次数实在太多。另外,这一次实在太不地道,令人发指。联盟还没有发挥作用,就自我解体了,直接导致盟友身亡。以后与冯玉祥打交道一定得小心。结果呢,又有无数的当世英雄被冯玉祥坑得没商量。郭松龄只是其中地位最低的一个。

喜欢我分析的历史,就关注我吧!


朴素文明


郭松龄反张作霖,并不是头脑一热,而是经过了比较长期的准备。而最终促成郭松龄起兵的重要原因,就是他同冯玉祥、李景林结成了联盟。但是,等真打起来,郭松龄却成了孤军奋战。

最开始,冯玉祥、李景林还挺仗义,特别是李景林,公开通电宣布要求张作霖下台,一时间使张作霖在政治形势上非常被动。不过,后来李景林的老婆孩子都劝说他,觉得郭松龄难以成事,别趟这浑水。

李景林耳根子软,还真就中途反悔了。再反观冯玉祥,也不是个给力的队友。这老冯,素有“倒戈将军”之称。这回,冯玉祥虽然没有公然倒戈,但却跑去天津打李景林。

郭松龄反张作霖时,李景林是占据天津的。冯玉祥要北上,虽然要经过天津,但完全没必要跟李景林纠缠。可是,就在郭松龄与张作霖鏖战时,冯玉祥却率部跑到天津攻打李景林。虽然最终拿下了天津,可并未能及时给与郭松龄有力支援。

郭松龄的两个盟友,一个中途反悔,另一个则跑去抢地盘,而对手张作霖却得到了日本人的有力支持。由此一来,郭松龄和张作霖之间的力量对比,发生了巨大变化,因而导致了惨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