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故事:三绝碑

民间故事:三绝碑

栖霞区有个古镇,叫“东阳”,这个镇的历史正被人们慢慢淡忘,殊不知这个镇曾出过个神异高僧,他就是宝志和尚。关于他的故事传播得很广,而南京人习气称他为“宝志公”。听说宝志公出生在东阳镇上一朱姓人家,生下来时长得很奇特,先天残疾,手如鸟爪,很是“臆怪”,他母亲对外就说这小孩是从一棵树上的老鹰窝里抱下来的。 由于家境贫穷,宝志七岁就出家,成年后常交往于南京城内各个寺庙,居无定所,食不果腹,头发长达几寸,四季赤脚行走,看似疯疯癫癫,却胸藏济危救民的悲悯情怀。从画像看,宝志的形象很有特性:赤脚,手持一根木杖,杖上挂有一把刀、一根尺子、一个掸尘的拂子、一面铜镜。这是什么意义呢?刀切东西为齐,“齐”就是南朝第二个朝代“齐朝”的“齐”,尺是用来量东西的长度的,量的谐音就是梁代的“梁”。掸尘的“尘”,谐音“陈”,宋齐梁陈的“陈”。他的怪异形象暗示将来有三个朝代分别是齐、梁、陈。这个说法并不是今天人们随意假造出来的,唐朝大诗人李白在《宝公赞》一诗中就有“刀齐尺梁、扇述陈语”句,宋朝名臣李纲也有诗云:“杖携刀尺拂,语隐齐梁陈。” 宝志公常住龙潭华山隆昌寺,预言诸事均得到应验,遭到百姓的敬重。

民间故事:三绝碑

齐建元年间,宝志禅师更是屡现神迹,几日不进食也不觉得饥饿;又常说一些别人不能了解的话,但事后其所说都逐一应验:因而遭到江东一带的官员、百姓尊崇。但是,齐武帝却认定宝志禅师是妖言惑众,于是将他囚禁于牢狱中。神奇的是,人们仍旧能见到宝志在街市上游走,前去探监时,却又看见他确实是在牢狱中。一日,宝志禅师对狱卒说:“门外有人用金钵盛饭来,你赶快去取!”狱卒犹疑走到狱外一瞧,果真是文慧太子送饭来给宝志禅师。当这件事传到齐武帝的耳中,他开端对宝志禅师心生敬畏,便将他迎入宫中,居于后堂,但依然遏止他自在出入。这期间,尚未称帝的梁武帝对宝志禅师非常敬重,待其即位便立即下诏:“大士宝志,迹拘尘垢,游甚冥寂,水火不能燋濡,蛇虎不能侵惧。语其佛理,则声闻之上;谈其隐伦,则遁仙高者,岂能够俗法常情空相疑忌?自今中外,任使宣化。”在两位武帝之间位置截然不同的宝志禅师,从此悠然自由,游化世间。而他与梁武帝之间的事迹,留下许多喜闻乐见的传说。 “翩翩舞广袖,似鸟海东来”,这是形容佛教法服海青缝合的广袖。听说这广袖的缝合,便是宝志禅师的杰作。梁武帝信佛忠实,夫人郗氏却是生性妒忌,蔑视佛法。有一天,郗氏准备了许多肉包子,请宝志禅师及其弟子们前来应供,心想:“和尚们若吃了肉包子,便是犯戒;若回绝不吃,便是违逆后旨。”欲陷僧众于两难之中。宝志禅师早已知晓郗氏心胸不轨,便在临行前叮嘱众僧将海青广袖的袖口缝合,袖筒中躲藏馒头。入宫应供时,众僧便一手把包子放进空袖筒内,一手取出馒头来吃,终使郗氏的阴谋无法得逞。梁武帝即位之初,采用严刑峻法管理国政。宝志公透过神通力,让梁武帝亲眼见到先王在公开受苦的惊心动魄的惨状,梁武帝心生怜惜,终废弃锥刀之刑。宝志公还通知他,舒缓的钟声可使天堂众生暂免受苦。于是武帝便下诏天下寺院,击钟之时要舒缓其声。这正是宝志以宗教力气影响君王、令行仁政,发扬了佛教慈善。 宝志还曾作偈语:“当年三十八,今年八十三……城北火酣酣。”梁武帝果真是38岁称帝,83岁纳侯景,埋下祸根。两年后侯景兵叛,火烧宫殿,殿正在建康城北。侯景叛乱,毒虐百姓,宝志作偈斥之:“掘尾狗子自发狂,当死未死啮人伤,须臾之间自消亡,起自汝阴死三湘。”后侯景果真兵败死于巴陵(三湘)。又讽其围城逼宫之举谓:“山家小儿自攘臂,太极殿前作虎视。” 宝志公死后葬于钟山独龙阜,建有一塔,明朝朱元璋建孝陵时,墓和塔一同迁到灵谷寺西侧。塔前有碑,刻有唐代吴道子所绘的宝志像,诗人李白作的像赞,书法家颜真卿的题书,后世称之为“三绝碑”。今天人们去灵谷寺,仍能看到。

民间故事:三绝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