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操一生馭人無數,卻拿此人無可奈何,荀彧一笑置之

圖/源自於網絡

歡迎大家關注,一起輕鬆讀歷史。會在微頭條不定期分享有趣的故事。


曹操的馭人之術

曹操,三國時期的重要人物,大家耳熟能詳,不再多做介紹。要說曹操的特點,大家或許會說,他多疑。當然,“多疑”確實是他的一個特點,但是他還有一個最大的優點,就是馭人。都說劉備收買人心是高手,其實真正的高手是曹操,曹操手底下的降將多如牛毛,投降曹操之後都變成了曹操的鐵粉,為什麼?正是因為曹操會用人啊!

曹操燒信

東漢建安五年,曹操官渡之戰大敗袁紹,蒐集戰利品的時候發現了一箱書信,正是曹操部將在戰前和袁紹的往來書信,書信一出,群臣皆驚,卻在顫抖中迎來了曹操一句如同春風般的話語:“都燒了吧。”眾武將大驚,因為打開書信,則通敵之人便可即刻知曉。哪知道曹操擺擺手,他仰頭看著天空:“大戰之前,我都不確定能不能贏,何況他們呢?”於是這一箱通敵的證據就這樣被銷燬了。那麼曹操真的如此大度嗎?他就真的不想知道誰在生死一線的時候背叛了他嗎?他當然想知道,他恨不得把他們都弄死,誰會不恨出賣自己的人呢?但是他沒有,他看著一箱子的書信,又看了一眼眾人的臉色,他相信至少有一半的官員都在其中,難道要在大業未成之時,先屠滅半個管理層嗎?當然不能,於是曹操把這個委屈含笑嚥下,又順水推舟的做了一件收買人心的事,讓更多人才慕名而來,化險為夷。本是“半壁江山”崩潰之局,一個舉動就變成了人心所向的好老大,不得不佩服曹操的高明!

曹操一生馭人無數,卻拿此人無可奈何,荀彧一笑置之

曹操的猶豫

就是這樣一個高明的統治者,犯難了,建安二十一年,曹操被封為魏王,得居高位,天下定半,他卻遲遲沒有立嗣。古代立嗣有兩種,一種是留下遺詔,等皇帝駕崩了,由大臣宣讀皇帝的遺詔,宣佈誰是太子,誰可以登基皇帝。秦始皇就是用的這種形式,結果遺詔被權臣篡改了,導致秦王朝短命而終。還有一種就是皇帝活著的時候立下太子,等皇帝駕崩,順其自然的登基做皇帝,沒人能從中作梗。曹操身為魏王,皇帝卻只是一個傀儡,他其實就是真正的主宰,所以他更偏向於第二種立嗣的方式。但是他為什麼遲遲不立太子呢?原因讓人嫉妒,因為他的兒子們太優秀了,他不知道選誰好。其中的佼佼者當屬曹丕、曹植、曹彰。曹丕和曹植都屬於文武雙全的人物,都能統治天下,帶兵打仗。曹彰則力大無窮,可徒手伏虎,但是曹彰無心奪權,自知不是帥才,甘心為將。所以這太子之爭就落到了曹丕和曹植的身上了。按說古代立嗣都是立長不立幼,所以立曹丕為太子是順理成章的事情,但是曹操沒有這麼做,而是一再的猶豫,這一猶豫就讓群臣起了猜測,曹操心中的人選應該是曹植,所以聰明一點的大臣就都站到了曹植一邊,為曹植造勢,把寶壓到了他的身上,這群人中最主要的是楊修。

曹操一生馭人無數,卻拿此人無可奈何,荀彧一笑置之

司馬懿的煩惱

此時有一個人是曹丕的屬官,這個人就是司馬懿。司馬懿鬱悶啊,他是何等聰明啊,曹操都猶豫這麼久都沒立曹丕做太子,這立幼之心顯而易見啊,眼看著大家都投奔了曹植,他內心不安啊,他也想去投奔曹植,可是沒有門路,一個曹丕的屬官去投奔曹植肯定要被弄死,萬般無奈之下司馬懿開始催眠自己,這曹丕就是名正言順、天經地義的太子,於是他定下心來,死心塌地的輔佐曹丕,把身家都賭了上去,他不斷的通過自己的智慧和世家的人脈為曹丕籌謀著,希望自己能賭贏這一把。

司馬懿與陳群、吳質、朱鑠一起在這場奪權之戰中拼盡了全力,最後終於贏得了勝利,後世稱他們為“太子四友”。

曹操的怯懦選擇

曹操內心如何想的?和大家猜想的一樣,他更喜歡偏文一些的曹植,他自己也喜愛文學,喜愛修仙,所以他在兩個經天緯地之才的兒子中選擇了曹植做太子,但是他不敢說,因為立嗣以長這是古來有之的,但是他有不願意放棄,所以就這麼一直懸著了,但是久不立嗣容易生變的道理他懂,於是曹操面臨著一個抉擇,是力排眾議立曹植隨自己心意,還是退一步海闊天空求個萬全呢?顯然曹操選擇了求穩,他深知變革將帶來什麼,他不想面對這樣的局面,於是他在建安二十二年,選擇了立曹丕為太子。

曹操一生馭人無數,卻拿此人無可奈何,荀彧一笑置之

曹丕登上了太子之位,位高權重,當初政權之時鼎力相助的司馬懿獲得了曹丕的信任,兩人出入成雙,形影不離,司馬懿也從一個屬官搖身一變成了曹魏的紅人。這也引起了曹操的注意,他覺得司馬懿有狼顧之相,不是什麼好人!曹操當然疼愛自己的兒子,就對曹丕說:“司馬懿非人臣也,必預汝家事!”曹操一聽急忙為司馬懿辯解。曹丕不是傻子,他怎麼會不知道司馬懿是什麼樣的人?但是他初登太子,地位不穩,曹植帶兵出征,虎視眈眈,在這等時候怎能自斷一臂呢?所以他一定要保住司馬懿,保全自己的實力,至於司馬懿是否會危害江山,等保住自己的太子之位再說。

《晉書·宣帝紀》:帝內忌而外寬,猜忌多權變。魏武察帝有雄豪志,聞有狼顧相。欲驗之。乃召使前行,令反顧,面正向後而身不動。又嘗夢三馬同食一槽,甚惡焉。因謂太子丕曰:“司馬懿非人臣也,必預汝家事。太子素與帝善,每相全佑,故免。帝於是勤於吏職,夜以忘寢,至於芻牧之間,悉皆臨履,由是魏武意遂安。

曹操的心思

曹操心中雖然不悅,不過也不影響大局,畢竟一個小小的司馬懿還不足以讓他曹操心煩,曹操有自己的辦法,他把司馬懿調離的太子府,任命丞相府的司馬,這樣既可以使用司馬懿的才智,又能時刻監視他的一舉一動。這招不可謂不高啊!

曹操一生馭人無數,卻拿此人無可奈何,荀彧一笑置之

司馬懿不是簡單的人,曹操的舉動讓他嚇的面如土色,從此勤勤懇懇,低調做人,如狗一般討好著他的主人,把自己的尾巴夾的緊緊的,不露出半點破綻。為了生存下去,司馬懿做到了極致,這點楊修拍馬也是趕不上的。

曹操覺得,你是龍要臥著,是虎要趴著,所以他想通過時間去把司馬懿這頭野狼馴化成聽話的狗,事實上曹操也做到了,不過很快曹操覺得自己可能失算了。

曹操的擔心

建安二十四年,曹操率軍攻打漢中,與劉備僵持數月,無功而返,曹操病倒在臥榻之上。病榻上的曹操特別後悔,因為幾年前曹操第一次攻佔漢中的時候,司馬懿曾經建議他趁劉備立足未穩,繼續進攻益州,但是曹操沒有采納,回道:“人苦於不知足,既得隴右,復欲得蜀。”撤兵後得到消息,益州內頻頻兵變,曹操錯失了良機。

《晉書·宣帝紀》:從討張魯,言於魏武曰:“劉備以詐力虜劉璋,蜀人未附而遠爭江陵,此機不可失也。今若曜威漢中,益州震動,進兵臨之,勢必瓦解。因此之勢,易為功力。聖人不能違時,亦不失時矣。”魏武曰:“人苦無足,既得隴右,復欲得蜀!”言竟不從

曹操一生馭人無數,卻拿此人無可奈何,荀彧一笑置之

司馬懿走進權利中心

後來司馬懿轉任了軍司馬,建議屯田解決糧食問題,曹操採納。司馬懿還指出荊州刺史胡修太粗暴,南鄉太守傅方太驕奢,不該命他們駐守邊防,曹操一笑置之,結果關羽攻打樊城,圍困曹仁,水淹于禁,胡、傅二將果然投降了關羽。關羽一時間威震華夏,鋒芒正盛,曹操心虛打算遷都避讓關羽的鋒芒。司馬懿極力阻止,他認為遷都是示敵以弱,況且於禁被淹無傷國力,當聯合孫權,誅殺關羽,後來孫權派呂蒙進攻公安,俘殺了關羽。

《晉書·宣帝紀》:是時漢帝都許昌,魏武以為近賊,欲徙河北。帝諫曰:“禁等為水所沒,非戰守之所失,於國家大計未有所損,而便遷都,既示敵以弱,又淮沔之人大不安矣。孫權、劉備,外親內疏,羽之得意,權所不願也。可喻權所,令掎其後,則樊圍自解。”魏武從之。權果遣將呂蒙西襲公安,拔之,羽遂為蒙所獲。

之後曹操認為荊州遺民及在潁川屯田的軍民逼近南方的敵對勢力,想把他們遷走。司馬懿認為,如果遷走,之前逃走的百姓便不會回來了,於是曹操採納了他的建議,果然逃難的百姓紛紛回來,增強了曹魏的實力。

曹操一生馭人無數,卻拿此人無可奈何,荀彧一笑置之

曹操的擔心成真

後來曹操離世,曹丕即位,司馬懿大權獨攬,開疆擴土,平定四方,最後與曹爽爭權,發動高平陵政變,他死後孫子司馬炎接受魏禪稱晉武帝。給司馬懿上尊號為宣皇帝,稱其陵墓為高原陵,廟號高祖。

《晉書·宣帝紀》:晉國初建,追尊曰宣王。武帝受禪,上尊號曰宣皇帝,陵曰高原,廟稱高祖。

曹操明知司馬懿有不臣之心,卻也沒能如願把他馴養為家犬,最終曹魏還是毀在了他這一輩子都沒能馴服的人手中!然而看清這一切的還有一個人,這個人就是荀彧,荀彧也看到了司馬懿的野心,但是他忠於大漢,並不忠於曹操,所以看見有人能與曹操相爭,他也是一笑置之,只要不是危害大漢,他自然不會多此一舉的去阻撓司馬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