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的霸王戟重达300斤,如今无人拿起,是今人不如古人吗?

等她来牵手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对项羽的实力确实也评价参差不齐,不过项羽确实是力能抗鼎,力大无比,但是300斤重的戟,不仅要拿得起来,还得舞的动,这已经超出了正常人的极限了。

史记里面记载:“籍八尺有余,力能扛鼎,才气过人”。项羽本名项籍,自羽,八尺有余,是多高呢?秦朝时一尺约23厘米,就是说,项羽是一个1.85米的大汉,这个身高放到现代也非常高了。项羽的霸王戟重达300斤,如今无人拿起,是今人不如古人吗?

就像关公的青龙偃月刀,据说重八十多斤,而我们一些专家,近些年也对比做过论述,说那是根本不可能的事情,完全是人们为了塑造英雄们的形象,故意夸大其词的,要不然怎么体现这些认为与普通不一样呢,当然,兵器只是其中之一,还有像诸葛亮撒豆成兵、南屏山借东风;包公断阴司、审鬼混,等等,这些都是为了提高英雄人物的形象。

传说,项羽所用霸王戟是其叔父项梁,采会稽陨石打造而成的。长一丈二尺,如巨型虎头盘龙。另一种说法是,它是蚩尤的兵器,是楚国开辟疆土时发现的。不管它的来历如何,重量如何,样貌如何,在中国古典小说中都是可以的。中国人不仅不反感这种夸张,反而很受用。这种英雄人物身上的夸张,在中国很多传统小说中都可窥其端倪。

五干年泱泱大国,人才济济,古有始皇帝开国建业,今有项羽力拔山河,堂堂西楚霸王天生神力武器沉了点又怎样,再说我们当代人已进入可以靠创造力和实践能力来解决问题,并不需要只靠蛮力解决,我们应该称为进步,光凭能否拿起一件东西来评论,个人觉得并不能说明什么。


酒骑风


我来讲一个真实的故事。

我爷爷年轻的时候,在一块长度大概在30左右的场地上,用一根棍子扛着8个成年人,在那场地上走了一个来回。这事在我们那里,很多人都知道,老一辈的人,有不少人都亲自在场看到了这一过程。8个成年人外加一根根棍子,保守估计,重量至少在九百到一千斤,这个重量,换成像我这样的年轻人,那简直是不可想象的!

我爸能扛500斤左右,而我只能扛一百多斤…从这一层面来看,我们确实没有以前的人能扛了。但其原因并不是我们的身体扛不了那么重(理论上),而是我们缺乏相应的体能锻锤炼。以前的人,从小到大,差不多每天都在从事重体力活,经年累月下来,肩上能扛的重量,自然而然的重起来了(举重运动员和大力士就是一个很好的例证)。


竹墨清韵


我18岁在毛坦厂上班,切割毛毯,一卷没有切割的毛毯重600多斤,中间一根轴一头先放在一个卡口上,另一头靠人力搬起来挂在另一头卡口上。最开始觉的这个简直是难以完成的任务,每一次都需要两个人才能搬上去,我也经常因为这一关半个小时一个小时也搬不上去,后来过了半年我竟然一个人就可以搬上去了!也就是说古代的人每天就是玩那些又沉又重的兵器,那是看家的玩命的东西。也许再过50年很多人觉的扛起来200斤玉米都是不可能的事情,说是远古吹!记住你永远不能用现代人的力量衡量古人的力量!你也不能用现代人的武术衡量古人战场的杀人技!


抱着你让我湿透了衬衫175847322


这问题挺有意思的,但在进入正题前,我想先说两句题外话,还望诸君莫要着急!

每次回到老家的时候,最喜欢坐在奶奶身旁,听她讲她们年轻时候的故事,或许是年纪大了,老人家也变得特别爱讲故事,小辈们也乐意听,所以就成为老年人最忠实的听众!

奶奶说,她们那时候,吃的少,但是人们力气却很大!在当时,哪怕是妇人家,背个两三百斤都是很轻松的;那时候没有通公路,人们常常要背着一两百斤的重物走几十里的山路!

老人家最爱说的一句话就是——今天的日子,比我们那时候好到哪里去了!

所以说,别说今人不如古人了,少说点,从今天往前推50年,那时候的人今人都比不了!

今天还有多少人,能背的动两百斤?很少了。

长辈们那个年代,吃的是粗粮,还只能吃个五分饱,就更别说吃肉了,但就是这样,却力大无比,如今的人吃的好,却手无缚鸡之力!

回到正题上,西楚霸王项羽,要是放到今天,不用比了,举重奥运冠军那肯定是他的,毋庸置疑的,人家力能扛鼎,青铜鼎都能给举起来,今天的人行吗?

要说在古代,有项羽这样的大力士,我一点都不意外,更不会质疑!

这鼎可不止300斤吧,再一个,古人可不止项羽如此,秦武王同样,举重摔跤都是一等一的高手!

而据《吕氏春秋》记载,在赵国灭亡中山国的战争中,中山人吾丘鸠“衣铁甲,操铁杖以战,而所击无不碎,所冲无不陷,以车投车,以人投人”,可见,其也是一个忠勇的大力士!

可见,虽然今天的人们生活水平变好了,但人的身体素质,还真不一定就能比得上古人!

大家觉得呢?


喜欢的朋友请点赞评论哦,期待您的关注与支持,十分感谢!


汶与川


九六年游山东,参观泰山地下的岱庙,两旁放有古时的兵器,铸铁的砍刀,铁枪等。那时管的不严,好奇之下拎起来挥舞一下,有六七十斤那时我二十出头,但感觉不能自如挥舞,更不用说上战场用来战斗了,感觉太重了,那个东西挥过去、真不知道怎么挡。后来游汕头的南澳岛,衙署门口有一块郑成功留下的试兵石150斤左右,我拎起来了,古时能拎起来的可以入伍,我看现场拎起的人没几个。可见古人的身体素质、特别是力气应该是比现在的人更好。


手机用户6685064551


举实例说明,我小时候我那些七老八十的爷爷辈们普遍要比他们年轻几十岁的人力气大,那时候交通闭塞,乡镇没有合并,进乡进县城全靠走,他们能背着三四百斤走几天几夜的山路不停歇,年轻的那些身高和身板要比爷爷辈们优胜很多,但是干活就是比不了那些老年人,力气比不过,手速也不在一个层次,吃饭就更比不过。就不说老一辈的饭量大成什么样,他们的一顿能吃几斤肉,专吃半生不熟的肥肉,顿顿吃肉,顿顿有那个肉量,到死都好像肉从没吃好过,也没听说吃出高脂高血压之类的病,我小时候没有饲料猪肉,都是一养几年的粮草猪肉,那种肉让现在人吃一口都会被药着,炒那种肉不需要放油,炒一盘肉要炒一大碗油出来,出来那么多油,肉还是挺阔的没有缩水,一盘肉炒出一碗油够吓人了,那些老人吃肉喝油跟没事似的,几筷子就没了,他们更喜欢用大砂罐煨出来吃肉汤喝光,几斤肉吃下去,汤其实也是浓浓的油。


大熟30


别看现在“肌肉男”身腿一秀很吓人,到乡下到山里熬一天就不如了瘦小娘们。朝夕相处不是表演的吃饭家伙弄不顺手会送命的,至少吃不成饭。

我爷爷说民国十九年他约了邻村共十六乘土推车结伴去福建推盐,一车装两担米作盐款和盘缠(三百市斤),推着独轮重车来回两千多里,翻山越岭什么累啊都不是事,就怕路上毛贼不讲“理”,不得已要动手。再一件就是病.那次还真就病死一位邻村老表,就地掩埋,以后儿孙去迁回,行前立过文书。我大伯也讲,年轻时推几百斤自家萝卜去景德镇換瓷器,百余里一天来回,这事村里各家两三年就得干一回,兔崽子们打破碗是常有的事,男人借醉酒扫光桌上碗盆发飚时有发生,总比打老婆好使,女人心痛碗啊。

年轻时我总觉得老辈有些吹牛,但也没法反驳。如今我也老了,对比今天,那时的广大农民不拼命挣扎,咋养活一大家人?

古今比较?哈,现今的我们除了“资深特种兵”,论力气论耐力与父辈祖辈都不在一个层面...我自景德镇坐车回趟老家都累得不行不行的😂.

一个电话十吨盐就可堆在老家晒谷场上...三万斤让个娘们轻松吊来吊去...,我也不知道我们是进化了还是退化了🤓.



枯木斋


个人观点,不喜勿喷。

许多文史作品,过于夸张,不切实际。

我家老爷子以前,见过扛大包的四川人。那个四川人,扛了200多斤的货物,300斤也能勉强扛起。

但是,还是有点吃力。想举着货物转圈,岂不要吐血?何况,那个四川人孔武有力,特别强壮。每顿饭,顶我至少一天的。

或许,真的有更猛的人吧。我没见过听过,不代表不存在。


易安读史


其实我想过与这个问题相关的问题。

我是农村出来的,从小时候到到现在我爷爷都会给我讲一些他们年轻时候的事。

那时候在农村只有做庄稼,在田里或者土地忙过了的时候会去在周边收一些水果或农户产品挑到县城去卖,那时候都是用箩筐挑,一挑下来基本都是200多斤,都是在镇上挑到县城去,他们当时最常走的一条路线是燕窝镇(我家)到合川县,当时没有这么好的公路,有的时候还有走小路,水果基本都是刚摘下来大的,为了赶在水果在新鲜前销售出去,都是赶着时间走,六七十里的路程挑着担子从早走到晚才能到,那时候他们每次去都是挑200多斤,他说那时候根本没想过东西重不重,只想多装点多卖一点钱。

其实并不是我们这个时代的人在体力上不如古人,重点在于我们和古人所处的环境的不同,古代的人都生活在农耕社会,百姓为了生存,日复一日劳作。而现在的人维持生计绝大多数人都是坐着工作。古代人们做饭需要砍树劈柴,还要挑水。而现在却用自来水和天然气这样的资源。古代虽然已经有马车,但是绝大多数的出行方式都是步行。现在的社会交通便利发达。

时代的进步必然带来的好处是必然的,当然我们也会失去一些东西,只能说我们和古人各有千秋,因为社会的需求不一样所塑造的人就不一样。


Chungking文学


现在的体力不如过去的人,过去主要靠力气。

我在20岁的时候,就曾经扛过6袋湿的沙子上六楼。那个时候也不是个事!

现在天津大刀王家还有一个100多斤的大刀,很多人都能舞几下。

我用的九节鞭是3斤多的,平时锻炼审题用的刀是27斤左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