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这些“怪异”行为,是“感统失调”的表现,家长不容忽视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家长和老师最关心的就是孩子的学习成绩。但是,有些孩子脑子并不笨,就是在学习的某些能力方面有不同程度的障碍,

例如注意力集中时间短暂、写作业拖拉、粗心大意、书写困难、阅读困难、计算粗心、情绪不稳定等等。

孩子的这些“怪异”行为,是“感统失调”的表现,家长不容忽视

靠传统的教育方法也不奏效。他们是多动症吗?是智力低下吗?是眼睛、耳朵有什么问题吗?该怎么帮助这些孩子呢?

心理学家研究发现,这样的孩子并不是多动症,也不是智力或生理问题,而是感觉动作系统出现了问题,是训练不足而出现失调。这种症状被称之为“感觉统合失调”。

孩子的这些“怪异”行为,是“感统失调”的表现,家长不容忽视

孩子出现感觉统合障碍的主要原因是:缺乏运动、缺乏游戏、缺乏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母亲不当的孕育方式也可能是导致孩子感觉统合失调的主要原因。

感觉统合失调分为:视、听、嗅、味、触这些感觉统合的失调。儿童感觉统合失调有哪些原因和后果呢?

孩子的这些“怪异”行为,是“感统失调”的表现,家长不容忽视

人是通过感觉系统的刺激,也就是我们刚刚说的视觉、听觉、嗅觉、味觉等等来感受外界事物,并通过感官将这些信息传递到大脑中去,大脑经过整合之后再指挥四肢行动,这个能力被称为感觉统合能力。它决定了孩子学习时的注意力、反应速度、动作速度、情绪稳定性、手眼耳协调性等。

孩子的这些“怪异”行为,是“感统失调”的表现,家长不容忽视

孩子是在母体中开始形成这种能力,并在后天的不断训练中完善。但是,有些孩子由于早产、剖腹产、难产、爬行不足、活动受限、运动协调性差等原因,造成感觉统合能力发展不足,表现出好动不安、注意力不集中;写字比较困难,动作不协调,手脚笨拙,有的孩子还胆小害羞,社交能力差,容易受挫折,缺乏自信信;脾气急躁,粘人爱哭闹;偏食,饮食习惯不良;喜欢招惹别人等等。

孩子的这些“怪异”行为,是“感统失调”的表现,家长不容忽视

这些问题在有些孩子幼年时也许不会表现出来,到了学龄期,就会在学习能力和性格上表现出这样或那样的障碍。与其他正常孩子相比,他们玩什么东西一学就会, 也能注意力集中。可是,在学习能力、人际交往能力和心理素质方面,就会显得十分吃力,让家长和老师非常操心。据调查,普通人群中,约有30%的儿童存在不同程度的感觉统合失调,家长和老师应及早发现孩子的这些行为问题并及时进行心理训练,否则,会影响孩子的智力发育和学习能力发展。

孩子的这些“怪异”行为,是“感统失调”的表现,家长不容忽视

今天我们了解了感统失调的原因,家长一定要知道感统失调绝对不是一种病态,只是身体的感觉统合不协调,在最佳的年龄段进行适当的训练就会恢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