鹽那麼重要,在歷史上,沒鹽的時代,人類怎麼生活?

蔣保旗


沒有鹽的時代人類是茹毛飲血的,我這並不是形容詞,是客觀具體的表現。

陸地上面的所有生物都來自於海洋,身體外面沒有海水了,就在身體內部製造一個模擬海水的環境,而海水中一種重要的成分就是鹽。早期的人類的鹽分來源主要和上圖那個獅子一樣,來自於獵物的血液。

相信尼安德特人和智人殺死動物以後會衝上去吸血,就像吸血鬼那種狀態,不為別的,就為了鹽分。這種需要甚至強烈過對於熱量的需求。

我記得很早前看過一本書,說在野外看見狼,可以撒一把鹽,也不知真假了,少年時候看過的書現在不記得了,抱歉。

尼安德特人用長矛捅死獵物,獵物的血會浪費比較多,而智人用標槍射死獵物,獵物的血損失會少一些。這也是兩個種族在競爭的時候,我們老祖宗智人的優勢之一。

我推測,人類在追蹤捕獵一些在石洞裡面舔舐鹽分的時候(大象或者山羊),有了鹽分補給的新渠道。在這以後,人類才開始脫離了只能從獵物血液中補充鹽分的時代。

這個,很重要,只有當可以有其它途徑補充鹽分,人類才會用火烤熟食物再吃下去,烤肉的時候會損失血液也就是鹽分。熟食更容易消化,那麼在消化熟食的時候,身體消耗的熱量會更少,我們才有更多的熱量去供應大腦,一步步走到今天。


李勉9


人類最早的食鹽證明:是公元前6050年,發現於羅馬尼亞的一種陶器,新石器時期人類用它來煮鹽泉水獲取鹽份。由此科學家推斷:人類食鹽習慣可能在史前文明或是更早時期就已出現。

在古羅馬時期,士兵收鹽作為軍餉,表現出色的士兵被稱作“值了那筆鹽”,工資(salary)一詞源於拉丁文"salārium"字面意思為“讓士兵買鹽的錢”。

那人類為什麼要吃鹽呢!

科學家發現:鈉離子可以幫助細胞傳遞信號,人因而可以自由調節生理活動,我們思想受鹽控制,可以說:人類意識本身就是由鹽構成。


身體通過飢餓來傳遞信號;通過渴傳遞飲水信號,人類對鹽的攝入卻遠高於需求量,這源於人類對鹽成癮的原始表現!

那麼其它金屬離子是不是同樣可以幫助人體細胞傳遞信號,也就是說:人類可以不吃鹽嗎!這個問題曾經一度困擾科學家,直到近幾年,一隊人類學家深入亞馬遜原始森林調研,誰知竟帶回了問題的答案。

這隊科學家發現當地原始部落,日常生活里根本不存在鹽,也不知道鹽為何物。生活依舊美好,這讓這科學家很是驚訝。隨著研究的深入:他們發現,雖然這個原始部落,不吃鹽,但他們每天都會吃大量的水果,其中又以香蕉的攝入量最大。香蕉中富含大量的鉀離子,原本由鈉離子擔任的角色被鉀離子所取代,所以他們完全不需要鹽。

可是現代人從兒啼時就已接觸到鹽,鹽一旦嘗過,永生都不忘會忘記,一碰成癮,一生都戒不掉!


民國不曉生


沒鹽的時代?我們要搞清楚什麼時代“沒有鹽”。

但是自從史前時代開始,人類就一直在用鹽了。鹽的使用,實際上大大推進了人類早期文明的產生。不是文明發展到一定階段之後才發現了鹽,而是人開始用鹽之後的一段時間,產生了文明和更為複雜的社會。

其實早在古希臘崛起之前,歐洲就已經有過一些史前城鎮了。目前已知的歐洲最早城鎮叫Solnitsata,暫時音譯叫索尼薩塔吧,位置在今天的保加利亞。這座城鎮為什麼會被建立?因為當地有可以開採的鹽礦,產鹽。這座城市曾經往整個巴爾幹半島上輸送鹽,促進了歐洲文明的產生。

在非洲也是如此。有個地方叫納特龍谷,在埃及。(注意是埃及的納特龍谷,不是坦桑尼亞的納特龍湖。)這裡對於古埃及文明的統治者來說,是個至關重要的地方。

為什麼這個地方很重要?因為這裡有鹹水湖,產鹽

古代中國人用鹽也很早。山西運城有個地方叫“解池”。這裡是我國已知最早的產鹽地,這個地方從史前時代就開始為中國人供應自然鹽,一直供到中國古代文明出現,又為中國古代文明供應鹽,當了幾千年的產鹽地。到了今天,這地方還成了一個旅遊景點。

(下圖是中國古人用的煎鹽方法。)

舉了這麼些個例子,我們到底要說什麼?我們要說的是,人類文明從一開始就是用鹽的。鹽提供了保存食物和為食物調味的方法,並且作為早期人類社會的貴重貨物,還在人類早期的貿易中起到了非常大的作用。有著這些作用的鹽,加速了人類的社群化、社會的複雜化,加速了人類建立文明的過程。

由於最早的用鹽案例發生在史前時代,所以其具體時間已經不可考了。但實際上,鹽、火和工具幫助人類擺脫了茹毛飲血、風餐露宿的狀態。而這三樣東西的使用,都要歸功於史前人類的發明。

所以,如果一定要回答題主的問題的話,我們只能說:在還沒有用上鹽的時代,我們的祖先還沒有產生複雜的文明,只是在荒野中群居、求生。


史話戲說


人類或者說所有生物需要攝入食鹽的原因,可能是與陸生動物是從海洋裡進化出來的有關。海洋環境是鹹的,演進出來的生物自然也需要鹽,人類血液的密度和海洋的密度也很接近。人類要吃鹽,從科學的角度來說是與溶液滲透壓相關的。溶液滲透壓指的是不同濃度的水溶液裡的微粒對水的吸引力,而鹽在體內的最大的作用,便是調解滲透壓,影響體液的水含量,使之一直處於相對平衡的。

人類經歷了無鹽期,這個時期人類還不會生產鹽,只能從動物,植物攝取,隨著人類人數基數變大,動物植物不能滿足人類需要,人類逐步地發現陸地上某種礦物含鹽、海水含鹽,漸漸的度過了無鹽期…

食鹽在人們生活中不可或缺,並且好處很多:

(1)維持細胞外液的滲透壓鈉離子和氯離子是維持細胞外液滲透壓的主要離子,鉀離子和磷酸氫根離子是維持細胞內

滲透壓的主要離子,在細胞外的陽離子總量中,鈉離子佔90%以上,在陰離子總量中,氯離子佔70%左右。所以,食鹽在維持滲透壓方面起著重要作用,影響著人體內水的流向。

(2)參與體內酸鹼平衡的調節由鈉離子和碳酸氫根離子形成的碳酸氫鈉,在血液中有緩衝作用。這時,氯離子和碳酸氫根離子在血漿和血紅細胞之間也有一種平衡。當碳酸氫根從血紅細胞中滲透出來的時候,血紅細胞中陰離子數目減小氯離子就進入血紅細胞中,以維持電性的平衡。反之,也是這樣。

(3)氯離子在體內參與胃酸的生成 胃液呈強酸性,pH約0.9~1.5,它的主要成分有胃蛋白酶、鹽酸和粘液。胃體腺中的壁細胞能夠分泌鹽酸,細胞壁把HCO3-輸入血液而分泌出H 進入胃液,這時Cl-從血液中經壁細胞進入胃液,以保持電性平衡。這樣強的鹽酸在因為胃體腺裡有一種粘液細胞,分泌出來的粘液在胃粘膜表面形成一層約(1~1.5)mm厚的粘液層,這粘液層常被稱為胃粘膜的屏障,在酸的侵襲下,胃粘膜不致被消化酶所消化而形成潰瘍。但飲酒會削弱胃粘膜的屏障作用,往往增大引起胃潰瘍的可能性。

此外,食鹽在維持神經和肌肉的正常興奮性上也有作用。當細胞外液大量損失(如流血過多、出汗過多)或食物裡

缺乏食鹽時,體內鈉離子的含量減少,鉀離子從細胞進入血液,會發生血液變濃、尿少、皮膚變黃等病症。

但是,多吃鹽也對人體有害無益。科學家們研究的結果表明:鹽能使人體“水化”,就是說鹽對水有某種吸附力,人體內鹽分多了,要求水分也相應地增加,從而使過多的水分滯留在體內,因此引起高血壓。有人調查過日本東京北部地區居民的飲食習慣,他們平均每天吃鹽25克,患高血壓的人佔全體居民的30~40%;在世界的另一些地區,每天吃鹽只5~15克,患高血壓的只有8~10%;生活在北極圈的愛斯基摩人,每天吃鹽量低於5克,幾乎沒有患高血壓的。因此,專家們建議,成年人每天的吃鹽量,最好不要超過12克。


翁童影視


可以說,從有人類之時開始,鹽就一直是人類乃至動物不可或缺的元素之一。因此,不存在無鹽的時代還是有鹽的時代,只是在於能否手工提取而已!

翻閱資料,可知,我國最早有鹽的記錄是在炎黃時期,《世本》中記載了第一位從海水中提取鹽的人是夙沙氏,但是小編認為,夙沙氏提取鹽,應該也是總結了前幾代人的經驗,通過實驗不斷的總結,才獲取到了人體必須的鹽,也是人類有記載的第一次使用器皿提煉食鹽的記錄。

那麼,在人類可以手工提取食鹽之前,人類就不需要鹽了嗎?答案是否定的。小編查詢資料,總結了如下兩點,僅供各位參考,若有不足,歡迎指正。


1、從目前的考古,我國已經發現了非常多的古鹽井遺址,從這些遺蹟專家已經解開了古人祖先們的製鹽之謎,古人會先將鹽水放入沉澱池,然後通過自然蒸發的的手段,獲取食鹽。就連現在,還有地方還一直沿用古法制鹽。因此也可以判斷,古人的生活範圍也僅限於鹽井周圍生活繁衍,慢慢的就形成了部落,進而得到人類和氏族的發展。

2、猿人用了幾億年才從動物進化成人類,那麼在猿人時期,是如何獲取鹽分的呢?因為生物本身,包括植物,體內都活有鹽分存在的的,只不過含量多少而言。因此,通過互相的捕食和食用也是可以補充體內需要的鹽分的,只是獲取的少,不至於缺失罷了。


linux每日談


原始人肉食為主,所以不需要依賴食鹽,因為動物,血肉有鹽分。人類真正依賴食鹽,農耕開始,大量食用穀物,長期進化人類對鈉離子和鉀離子形成了不同的排洩方式,鈉是不吃不排,鉀是不吃也排。植物中鉀是比較多的,所以人類能隨時補充,而鈉脫離肉食不容易補充。有一種說法,黃帝和蚩尤大戰,就是為了爭奪,山西解池食鹽的控制權。後來的夏商周秦漢晉隋唐也是在解池附近建立,同時期三星堆文明也靠近四川的鹽產地,鹽巴一詞就是因開採食鹽的巴族人得名。


盆景業餘愛好者的日常


我國最早有鹽的記錄是在炎黃時期,《世本》中記載了第一位從海水中提取鹽的人是夙沙氏,也是人類有記載的第一次使用器皿提煉食鹽的記錄。

聖經死海含鹽度高,達25%—30%。死海即基督教《聖經》中的亞拉巴海,就是鹽海。位於以色列、約旦交界,死海的湖岸是地球上已露出陸地的最低點,有“世界的肚臍”之稱。死海中含有高濃度的鹽分,為一般海水的8.6倍,致使水中沒有生物存活,甚至連死海沿岸的陸地上也很少有生物。

現代科技證明基因突變不孕不育猿猴變不成人,那麼上帝所造的始祖離海不會遠,神自己教會他們或賜下智慧給始祖去提取海水中的鹽食用,保障人類基本生活生命所需。神派天使下來幫人類造房子,也帶來了新文明與科技。我相信人類起初沒有過太多的苦日子,因此聖經教導:“神沒有留下一樣好處不給世人。"


用戶谷中的百合花


哺乳類動物和鳥類動物都需要補充鹽分,氯化鈉或氯化鉀是這兩類動物維持生命不可或缺的化合物。至於其具體的生理機制毋庸多言。

幾個小例子可以證明:羚羊和大象一般都有固定的採食礦物質和鹽分的地點,而且長此以往去某個地點採食。猴子“捉蝨子”,原來以為是捉蝨子或梳理毛髮,後來人們知道那是猴子回收同類身上排洩出來的鹽分。

至於人類,同樣需要鹽,而且需求量不小。但是人類皮膚光滑,鹽分隨汗液排出不能結晶,只能粘著在皮膚表面,古人總不能互相舔皮膚吧?

上古之時,有據可靠的是人類吃湖鹽、岩鹽、井鹽、海鹽和土鹽。湖鹽和岩鹽一般不用提煉,其餘需要提煉。比如最早的傳說有山東夙沙氏“煮海為鹽”,又如黃帝戰蚩尤,據傳是為了爭奪山西的鹽湖。土鹽是把鹽鹼地上的土用水過濾之後煮幹所得。

由此可見,人類生活須臾離不開鹽,不存在不吃鹽的歷史,只存在鹽類匱乏的年代和地區。鹽類資源是否充分,影響古人的活動範圍。


陶江14


人類歷史上經歷了漫長的時間,什麼時候開始食用鹽,已無從追起。

不過人類剛誕生的時候,那個年代應該是沒有鹽的,也是經過各種嘗試,才發現了鹽,當古代處於“食草木之食,鳥獸之肉,飲其血,茹其毛”的時代,是不知道什麼是鹹味的,也不知道鹽是什麼東西。史記中有記載,“大饗之禮,尚玄酒而俎腥魚,大羹不和,有遺味者矣。”這些記載中都可提現當時的群眾是不知道鹽的。由此可以推出人類以前是經歷過一個不知食用鹽的時期。


生活中的胖子


鹽和水一樣,不是說你沒錢就可以不要,可以用別的替代!

古人頂多是用雜質多的鹽,但是完全不吃鹽不存在的,直接就死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