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熙王朝》里,朱国治为何不送走一双儿女却要亲手杀死。是愚忠还是另有隐情?

青灯问史


朱国治作为大清云南巡抚,奉诏暗中监督吴三桂,发现吴三桂明里向康熙要农具要安家费,暗地里反象毕露,他让钦差莫洛化装成马帮逃往京城报信,为何自己不带一双儿女一起逃走,而是返回巡抚衙门,杀死一双儿女,然后平静去见吴三桂,自寻死路呢?



一、朱国治作为康熙在云南的最大眼线,一举一动全在老奸巨猾的吴三桂监督之下,逃无可逃。

“三藩"中数吴三桂地位最高,封为“和硕"亲王、平西大将军,辖云贵,是标准的土皇帝。两省官员由他任免、税收供他使用,朝廷每年还要从其他各省拨给二千万两,相当于国家总收入的一半。吴三桂采买大批军械马匹,给手下将校的儿子和地方权贵讲授兵法,培养年轻军官。还经常在少数民族地区挑起战争,以示吴家军的存在价值。

康熙十二年,平南王尚可喜请旨回辽东老家,想让儿子尚之信袭爵,康熙同意他回家,但不允他儿子袭爵。吴三桂的儿子、大清驸马吴应熊把在京城得到的情报火速送到昆明,吴三桂给康熙送来请求撤藩的奏折,投石问路,耿精忠也来凑热闹。

康熙力排众议,三藩撤藩要反,不撤他们也要反,既然迟早要谋反,不如我们先发制人。朱国治就是在这个大背景下到云南的,明为巡抚,实为监督。现在吴三桂要造反了,必然也要先发制人,绝不可能让朱国治去京城通风报信。



朱国治如和钦差莫洛一起逃跑,必然的后果是被时刻监视自己的吴三桂一起捉住,最终两人手牵手,共赴黄泉!这样朝廷就不能在第一时间作好平叛的准备。

二、剧中的朱国治既然食清君俸禄,必忠清君之事。作为封疆大吏,国治深知自己守土有责,如弃官逃跑,一是成了贪生怕死之徒,有负儒家教诲,二是定会受到清廷《律法》制裁。

三、朱国治不杀一双小儿女,这一双儿女定会落入吴三桂之手,成为人质。吴三桂定会折磨他们,以逼降朱国治。

吴三桂一旦扣下朱国治这双儿女,定会以他们为“奇货",威逼朱国治投降。如投降,朱国治失节;如不降,吴三桂这等无父无君之人,定会绞尽脑汁折磨孩子,这是朱国治不愿看到的!既然朱国治毅然决定“捐躯赴国难",儿女难逃敌手,与其让自己的小双小儿女被吴贼当着自己的面百般折磨,还不如自己下手,免得自己万一心太软、心太软,两腿一软,一失足成千古恨。

四、朱国治杀一双儿女,体现了朱国治对清廷的孤忠。

在封建王朝,既然做了清的大臣,相当于处子嫁人,当从一而终,朱国治既食了清的俸禄,打算一家老小以性命相报,这本是忠臣的表现啊!


苍茫大地顾炜斌


朱国治一张肉口骂的吴三桂体无完肤,你虽为汉人,确是个汉贼,如果其妻不上吊自杀,其子女不被他亲手所死,怎么敢当着吴三桂的面说出如此肉搏之言?

“朱国治:钦命太子太保加尚书衔云南巡抚朱国治为大将军送行,”

“吴三桂:你为何浑身是血呀?”
“回平西王的话,这是我儿子朱子川,我女朱紫水的鲜血,”
“你杀了自己的儿女”
“回平西王的话,我不杀他们,难道留着让你杀吗?”
“这真是一条好汉哪”

朱国治任潮州五品知府,弹劾平西王吴三桂:

镇守云南十余载,不仅没能剿灭匪患,而且暗中故意养匪为患,私自铸造钱财,大量招兵买马,剥削百姓,欺瞒朝廷,更可恨的是曾与平南王尚可喜,镇南王耿精忠暗中勾结,早已有列土封疆自立的想法和行为,三藩不臣之心,昭然若揭。

冒死进谏,望皇上查处吴三桂,尽快裁撤三藩,因此惹平西王吴三桂。

但是朱国治万万没有想到的是在此之时,吴三桂也有弹劾朱国治的折子:

称其在任期间,屡屡抗命渎职,以减税为名,纵容满匪为患,败坏国法民风,虐待下属,草菅人命,

以上两人的撕逼奏折,让满朝文武瞠目结舌。

殊不知康熙早有撤藩之意,不仅没有让吴三桂借皇上之刀杀朱国治,反而给其加官进爵,送羊入虎口,升其为云南巡抚,一品职。

康熙把杀朱国治之刀改成一块铁石赠送给吴三桂,让其心中有一块放不下又不得不搬的起的大石头,搬不好就会砸到自己的脚。

“你是一块铁石啊,将敲山震虎,看看那位平西王到底是何居心?”

朱国治也算是死过一次的人了,决心和吴三桂对抗到底,早已把生死置之肚外,朱国治跪首谢恩之后,马不停蹄的到云南上任。

他这一去就是带着一颗不到黄河心不死的的决心,和不臣之心的吴三桂顽抗到死,也可以说是以一只涨了龅牙的虱子钻进了吴三桂的心肺之中,让吴三桂痛痒难耐,先是杀不得,后又赶不走。

可惜令朱国治意想不到的是吴三桂狗急跳墙,深夜派兵围剿了其家眷,朱国治无可奈何之下亲手杀死自己的儿女,其妻也选择一缕白绫上吊身亡。

朱国治因此落得家破人亡。

天亮之后朱国治让仅剩的四名好汉抬轿陪同直奔吴三桂大营,为其拔寨其锚“送行”,

朱国治临死前凭借自己的一张肉嘴,把吴三桂骂的体无完肤,气急败坏的吴三桂在不堪欺辱之下将朱国治斩首祭旗,以解其恨。

吴三桂却以反满为名,祸乱天下,谋求一己之私,受苦受难的却是各族百姓,你虽是汉人,实为汉贼。

当今皇上虽为满人,但是他上守天道,下拜孔圣,说我中华语言,书我中华文字,奉行中华体制,奉养中华黎民,实际上并非汉人化入满足,而是满人化入了我们中华的千古文明啊。

说朱国治是愚忠也好,说其另有隐情也行,不论怎么说朱国治的心中只有各族百姓,没有自己,其不惜亲手杀死自己的儿女,希望能够唤醒吴三桂一丝的善念,放弃反满为明的自私行为,只可惜换来的却是斩首祭旗。

我是追溯历史传奇,一家汽车公司的失效分析师,喜欢的朋友欢迎关注吐槽。

有关汽车,日语,英语,自考等方面的知识也可以互相交流,感谢您的阅读。


历史中简堂追溯传奇


朱国治在历史上口碑极差,任职江苏巡抚期间,人称“朱白地”,更是罗织罪名杀害苏州金圣叹、倪用宾等人,搞得民怨四起。

朱国治自己也心虚的不得了,辞官后继任者尚未到岗,就开小差跑路,遭到同僚的弹劾,被康熙送到云南做官,其时吴三桂反心已露,康熙就是想废物利用,借吴三桂的刀要他的脑袋以安抚江苏百姓,还能顺便恶心吴三桂,增加征讨吴三桂的口实。

果不其然,吴三桂起兵后第一个杀的就是朱国治。

《康熙王朝》中朱国治摇身一变,成了忠肝义胆,为国尽忠的死士,要是朱国治泉下有知,不知道是不是的感谢编剧八辈祖宗。

搞笑的是,《康熙王朝》的编剧朱苏进老师是江苏涟水人,上溯三百年,祖上可是朱国治的受害者,如此这般以德报怨,日慕乡关实在佩服。

不仅如此,《康熙王朝》中的朱国治,在吴三桂起兵后,亲手杀死自己的一双儿女,然后怒斥吴三桂造反,一副毁家纾难、慷慨赴死的伟岸形象。

抛开历史事实不说,编剧这段设定也存有很大的疑问。

所谓虎毒不食儿,朱国治完全没有必要亲手杀死自己的儿女,唯一的解释就是担心自己死后,子女受到吴三桂的欺凌虐待,与其死于寇仇,不如自己动手,不知道编剧是不是受到崇祯皇帝砍杀公主事件的影响,让朱国治把儿女的命当做投名状,向皇帝表忠心。

这是一种极为腐朽的价值观,编剧如此设定丧失起码的人伦道德。

写到这,不由想到春秋时期齐国厨师易牙,相传齐桓公尝遍天下美食,感叹没有吃过人肉,十分遗憾,易牙听说后,毅然决然的杀死四岁的儿子,给齐桓公做了一道人肉宴。

齐桓公知道后心里很不舒服,但却被易牙的忠心感动,大为重用。

管仲劝齐桓公小心易牙这种人,连儿子都能杀掉的家伙,什么坏事都做的出来。

可惜齐桓公听不进去。

等到齐桓公得了重病,易牙为了让公子无亏接班,派人堵住宫门,活活饿死齐桓公。

朱国治是否带家眷赴任云南,历史没有记载,而在朱国治死后,吴三桂手下的士兵把他做成宴席,吃的一干二净。

一报还一报,恶人自有恶人磨!



日慕乡关




关键此人不但贪污受贿、品行不端,然而他却一路升官做到了一省巡抚。他在做江苏巡抚时,恰逢顺治皇帝驾崩。江苏吴县的士人因反对县官贪污而以哭庙的形式来检举知县的罪行。县官把这事上报江苏巡抚朱国治,朱国治竟然以严厉的手段镇压士人,并且将一代文论家金圣叹抄家罚没,送上了腰斩的大刑。

后来,朱国治遭到检举,被押解进京,等待处理。可就在这个时候,康熙皇帝正要处理削藩的事宜,由谁来做云南巡抚去做平西王吴三桂的削藩工作成为了康熙皇帝的一大心病。于是,朱国治被押解进京正好解了康熙这一难题。



其实,无论是康熙还是朱国治心里都很清楚,一旦削藩,吴三桂逼反无疑。康熙皇帝需要的是准备时间,而且时间越多,他就能准备越充分。而朱国治反正也是个将死之人,不如用他去拖住吴三桂,为自己争取这个时间。



朱国治自己心里也明白,康熙派他去云南就没有想让他活着回来。所以,他把一家老小带去云南的目的就是要一家人死在一块儿,所以他已经下定了必死的决心。他要亲手杀掉自己的一双儿女,只是不想让他们受辱于吴三桂。


傅斯鸿


要说《康熙王朝》里的朱国治,是一个大大的清官,其忠义苍天可表。

朱国治杀死自己的孩子,与吴三桂对峙,最终被吴三桂所杀。朱国治之所以这样做是不想让自己的孩子落入吴三桂之手,他怕孩子们再受折磨,也怕被吴三桂要挟。据《清史稿》记载,朱国治进了“忠义传”。

历史上的朱国治还有另一面。顺治年间,朱国治曾经做过江苏巡抚。朱国治做江苏巡抚期间,搜刮民脂民膏不计其数。其贪污受贿,贪赃枉法之事也不知做了多少,老百姓称其为“朱白地”。长期以来,朱国治便搞得民怨沸腾。当时的一些文人包括大文人金圣叹四处状告朱国治,但却没有任何结果。因此,这些文人便一起起草檄文借哭文庙告赃官。朱国治便以“摇动人心倡乱,殊于国法”的罪名将为首的几位文人全部杀害,其中便有金圣叹。《康熙微服私访记》之八宝粥记所演内容与历史大体相同,只不过剧中朱国治变成了苏州知府。

朱国治后来又做了云南巡抚,其克扣军饷,引起下级士兵不满以致发生过一些兵变。吴三桂造反之时逼其投降,其却誓死不屈。吴三桂将其杀死,士兵们将其肉分而食之。这大概才是其入《清史稿》“忠义传”的原因吧。

两部电视剧的朱国治才是真实的朱国治,文学真是比历史更真实的历史啊!






醉卧沙场君莫笑啊啊啊


谈不上愚忠,而是他死定了

纵观朱国治的一生,他其实就是大清干脏活的。朱国治出生辽东,隶属正黄旗汉军,普通汉人想在八旗中出人头地,是很困难的,要付出更多,尤其还是进上三旗。举个不恰当例子,那就相当于抗战时,汉奸想在日军中得到权位的付出

较之主子,他们往往更辣、更狠、更毒,完全泯灭人性,充当走狗

朱国治就是这么一个人

1659年,出任江苏巡抚,短短两三年内,为清廷一举办下通海、哭庙、奏销三大案,灭门无算,破家流放千余人,1.3万名江南仕子遭到废黜降职,当时的江南按察使姚延著因不愿无中生事,不愿意搞诛连,被以疏纵之罪判绞刑,史称江南三案。点评金瓶梅,称之为千古第一奇书的金圣叹,也是在这三大案中被砍了头

为清廷平复江南,打击江南仕绅力量,朱国治义无反顾啊

其江南为官期间,搜刮无度,乃至于怕激起民变,偷偷溜走,人送外号朱白地。为平民愤,清廷以擅离职守罪,削职为民,算是给江南扔一个交代

后来,康熙帝打算削除三藩,朱国治又担当了先锋

1671年,朱国治加封太子太保,出任云南巡抚。曾经江南的那一套,又用到了云南百姓头上,吴三桂曾参奏,朱国治贪污受贿,鱼肉百姓,克扣军饷……

只是,康熙派朱国治去,就是干脏活的,怎么可能理会呢

1673年,吴三桂被逼反叛,杀朱国治祭旗安民心!

再回到题主问题,朱国治为什么不送走一双儿女?只能说,导演要求的,毕竟朱某人无论在江南还是云南,干的事,都是有利于清朝统治,是大清忠臣,让他杀掉自己儿女,更能突出忠烈无双、义无反顾。实际上,史书并无此记载,这样的人,就一个老婆,还带身边,可能么?朱国治如果还有后代,这后人敢宣扬么……


灵石蕴珠宝


我们先来回顾一下影视作品《康熙王朝》当时朱国治所面临的情况。总体用两个字来形容,就是严峻。既然自己深陷泥潭,为什么还要把子女一并拉下水呢?小编以为,主要有以下几点原因。



其一,报君黄金台上意,提携玉龙为君死

康熙派朱国治到云南当巡抚,就是奔着裁撤平西王吴三桂去的。为了不使吴起疑心,朱国治把家眷从京城也一并带到了云南。可是最后成功裁撤了平西王么?没有。



小编觉得这就是朱国治为什么不送走儿女,而是让其全部殉国的重要原因。由于朝廷下达的任务没完成,朱国治认为自己无颜面对康熙的厚爱(当初可是康熙一门子把自己从鬼门关救出来并且委以重任),有辱皇命,所以只有以死报恩。



其二,朱国做此举,目的让朝廷看清平西王真面目,让其与吴三桂彻底决裂

本来他完全可以趁吴三桂没反应过来和朝廷命官赤塔一并逃走,但是为了让康熙看清吴三桂的嘴脸,也为了坚定康熙抗战的决心,他不得不做此选择。吴三桂断掉他,意味着老吴和朝廷没有任何和谈的可能,唯有一战到底,其实他这么做也逼的平西王没有退路,提升了其战斗力,唯有破釜沉舟,所以一开始吴三桂大军可以说是势如破竹,从云南平推到了湖南,江南半壁很快就尽落敌手。



其三,朱国治这个人性子直,不会见风使舵,也不吝惜子女的生命

其实在起义现场,吴三桂觉得他是皇族大姓(同姓朱),本有意让他投降,他却拒绝了,他不想把子女留给吴三桂,在他的心目中,他和吴三桂先有旧仇(之前上折子弹劾吴三桂)又添新恨(吴三桂阴奉阳违,没有撤藩骗他骗的很惨)。



如果自己不杀,凭着自己刚烈顶撞的性格,吴三桂是不会放过他的后代的,所以倒不如自行了断,做了一会轰轰烈烈的忠臣。

PS:以上仅为影视作品《康熙王朝》里面的朱国治,历史中的他另当别论。


荼香思忆


我们说说朱国治为什么要将自己的儿女杀死,朱国治之前和吴三桂有过节,吴三桂为异姓王爷,相当朝廷一品大员,对朱国治有生杀大权,吴三桂本意是要杀了朱国治的,但是为了试探康熙的心思,将朱国治绑送京城,交给康熙帝,看康熙帝到底杀不杀朱国治,杀了朱国治,那么就表明康熙帝比较忌惮吴三桂,那么吴三桂就大概清楚国家实力不足以平三藩,如果不杀,那么就表示康熙帝不怕三藩,有能力平叛,当时康熙帝已经知道吴三桂有谋反之心了,但是国力空虚,没有更多的人力物力平叛三蕃,所以他想了一计策,实者虚之,虚则实之,非但没有杀朱国治还封朱国治为云南巡抚,一品大员,可以牵制住吴三桂,当时吴三桂都懵逼了,这到底是能不能和康熙帝干啊,最后吴三桂选择稳一手,这一稳就是好几年,当吴三桂一切都准备就绪了,准备谋反的时候被朱国治发现了,吴三桂心想当然不能放过朱国治了,其实既使朱国治没有发现吴三桂要谋反,吴三桂还是要杀朱国治的,首先朱国治是清朝一品大员,而吴三桂喊的口号是反清复明,所以要杀朱国治祭旗,其次朱国治之前得罪过吴三桂,当时吴三桂已经包围了云南各个通道,还派人监视朱国治,朱国治和他的家人肯定逃不掉,那么吴三桂如果抓了朱国治的儿女肯定会想出各种方法来折磨他们,朱国治不想自己死后家人被吴三桂迫害,所以才挥泪杀掉了自己的儿女,有时候死了比活着更好。



风云影谈


电视剧里朱国治是以决绝的必死之心向吴三桂做最后的出击。但是,历史上并没有记载朱国治杀死自己的子女。清朝制度,地方长吏必须异地为官,所以可以携眷上任。

但是也有不带家眷的,比如说于成龙从不带家眷上任。而且清朝初期,北人南下大多不携带妻室儿女。因为当时明室尚在,人心不稳,反清起义是此起彼伏。为了家人的安全起见,很多长吏都把家眷留在京师或老家,自己携心腹上任。这种情况到了清朝中期仍有影响,比如去台湾上任的官员就不允许带家眷。因为台湾自从清兵陷思明洲以后就是“三年小叛,五年大乱”,几乎从没有消停过。为了防止派去的官员立场发生动摇,清廷在很长时间内都把赴台官员的家眷当做“人质”,扣在自己手中。

所以,从当时的情况来讲,朱国治应该不会携眷赴云南上任,因为他他之前就任江宁巡抚时就是单独上任,更何况现在的他是去云南上任。当时平西王府和大清朝之间的关系已经是非常非常微妙,他被再次发去当巡抚,这种风险性有多大,老于官场的朱国治比咱们都清楚。

此处要说明一下,历史上首先上疏建议“扯藩”的并不是朱国治,而是广西巡抚傅弘烈。傅弘烈在康熙七年(1668A.D.),首先上奏平西王吴三桂有不臣之心,结果以诬陷大臣的罪名革职论斩。隔年后,逢大赦又被到广西梧州。后来吴三桂起事,傅弘烈诈降之后又被识破,被囚湖南桂阳,最终绝食自尽。所以说,《康熙王朝》中那个朱国治的英雄事业,其实是改编于傅弘烈。顺便说一句,这个傅弘烈也没有携带自己的家眷上任。

至于朱国治在历史上则是有名的酷吏。任江宁巡抚时他一口气连兴“奏销”、“哭庙”、“通海”三大案,以铁腕维稳为借口大肆荼毒江南,并且搜刮民财,不遗余力,被群众亲切的称为“朱白地”。从细节上看朱国治十分精明而且绝非善类,这种人在乱世中肯定风险意识很强,绝对把自己的成本降到最低。

康熙十年(1671A.D.)朱国治任云南巡抚。因为天高皇帝远,朱国治就开始放开胆子勒索——光是见面礼,一等州府的知府每人都得三千两银子,其他州府每人两千,县令一级,一等县每人一千,二等县八百,三等县六百,许多不许少。这么干无外乎就是想向吴三桂表明自己是胸无大志,来着绝对不是和你平西王抢人心来的。而对于吴三桂本人,朱国治是又恨又怕,所以极尽吹拍奉承之能事,以求避免冲突。每次见到吴三桂都是“望尘而拜”。但是,朱国治的胆子也太大了,简直是“文官爱才不怕死”,竟然开始克扣军饷,最终激发哗变,这种种举动让吴三桂对朱国治的为人十分鄙视。所以在日后捉弄朱国治时吴三桂简直如猫戏鼠,先是说自己年以老迈,只想做当初董卓那样打算,据守郿邬,做一个富家翁——之后又表示自己想到移藩锦州,衣锦还乡,风风光光的渡过晚年……

好吧,这种糊弄三岁小孩子的话,朱国治竟然信了!于是很热心的给康熙帝上折子,让朝廷准备沿途的驿站和相关的工作人员,好让平西王府上下一路顺风的移藩到锦州。人皆有侥幸之心,朱国治的昏聩让康熙帝轻信了“形势一片大好”,所以逐渐的放松了警惕。后来吴三桂在起兵之前三天,摆下鸿门宴请朱国治等清廷大员们赴宴,并在席间告诉他自己准备起兵反正。恼羞成怒的朱国治发现自己到底还是难逃一劫,于是对吴三桂破口大骂。吴三桂于是下令将朱国治斩首。

朱国治不肯投降的根本原因就是在最关键的几个月,他的轻信和姑息纵容,让吴三桂有了充足的时间做起事的准备,所以说朱国治真是误了清廷的大事。这种情况下即使有机会再次回到清廷,以康熙帝的刻薄寡恩不把他碎尸万段才怪!所以“英勇就义”落个痛快,实在是最明智的选择。

朱国治死后江南百姓几乎喜闻乐见、大快人心、普天同庆、奔走相告——这也许真算是吴三桂给天下人干了件好事。

剧照中的吴三桂和朱国治……剧情不说,几位老戏骨演技炸裂。

这是官场积鄙,包括朱国治在内诸多此中“高手”,都是以此杀人最终自食其果。


陳大舍


《康熙王朝》平定三藩,朱国治作为剿灭三藩牺牲的第一人,他的离去给康熙送去了彻底抹杀三藩的信心!当然在剧中他作为大清王朝的一个忠心耿耿的大臣,没有辜负康熙对他的信任,自古忠孝不能两全,他把自己的全部都交给了大清王国,甚至不惜杀死自己的骨肉至亲!这是愚忠么?这不是愚忠,这是真正的大义凛然!有着一股文天祥的英雄气概!

当他发现吴三桂对大清蓄谋已久,准备造反的那一刻起,注定着他只能够以身殉国,而整个云南都被吴三桂牢牢的掌控着,盘踞多年的吴三桂怎么可能会放过他这个云南巡抚呢?

朱国治选择对大清王朝的忠心,那么他必定不会被感情所困惑,面对自己的家人,身在云南已经根本无法将他们安全的送回北京。唯一的选择就是跟随他一起奔赴黄泉之路,这样才不会让他们成为吴三桂威胁他的砝码,才不会让吴三桂有机可乘,利用他的子女和亲人去威胁到康熙,去给康熙剿灭三藩制造麻烦!这样有情有义的忠臣,可以说是康熙的福气,是大清朝的福气,是全国老百姓的福气!

面对这样的局面,亲手杀死自己的骨肉至亲,可以看得出朱国治必死的决心,也看得出朱国治也是一个心狠手辣的人,这心得是稀碎稀碎的了!对得起自己的良心,对得起大清朝廷,对得起知遇之恩的康熙,朱国治生的普通,死的伟大,这份对于国家的忠义值得我们学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