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朝為什麼不足百年?

孟力說歷史


忽必烈於1271年建立的元朝,結束了之前長達數百年分裂割據局面。元朝是將多個長期互不統屬的勢力整合成為一個新王朝。中國歷史上同樣背景的王朝有秦、晉、隋,而元朝的統治時間最長。但比起明清,元朝確實短命。

元朝是少數民族第一次完全統一中國大地,既缺乏經驗借鑑,又自持弓馬強盛。元朝的主要問題就出在它的不夠虛心上,對於統治中國大地的複雜性和難度領會的不夠,最終導致權力的爭奪激烈化,由此出現政局不穩、統治質量下降。如此時能出現一位“中興之主”,元朝則可以再延長几十年。

為什麼元朝統治不足百年?我認為有以下幾點原因。

1、元朝重武輕文,不開科舉,導致君主專制不夠強化

宋太祖趙匡胤為大宋制定的國策是重文輕武,導致國家長期的積弱、積貧,最終被蒙古人所滅。而元朝為了吸取大宋教訓,開始重武輕文,極端的蔑視文人。文人在元朝戶計制度分類中排名第九,文人地位僅高於乞丐,就成了“臭老九”。在蒙古人看來,儒生就是大漢民族的薩滿祭司。這種歧視,導致大量的讀書人沒機會去做官,只能寫寫元曲了卻一生。但對元朝來說,失去了文人的支持,統治必定不會長久。

對於馬背上的蒙古人來說,遲遲不開科舉也是有原因的。蒙古人、色目人等所謂的高級人種,怎麼考得過漢人。元朝統治階層也意識到了科舉的重要性,在元仁宗時期恢復了科舉,但為時已晚,這個時候距元朝滅亡僅有40年了。而且元朝的科舉是對漢人存在很大考試歧視的。漢人只能做低等官,這樣就失去了大量優秀人才。可以說,元朝迅速地衰敗,就在於失去了大量優秀的文人。

元朝的統治者對於中國所固有的這套外儒內法的統治方略揣摩的不夠,如忽必烈抱著實用主義態度,斥責“科舉荒誕”。可見他對於意識形態在鞏固皇權方面的重要性認識的不夠。等忽必烈想要推行科舉時,面臨著來自蒙古、色目權貴的阻力,同時也是他強化君主專制的阻力,元朝制度的基本格局也就定型了。這就是後世所說的君主專制的不夠強化,以致家天下的局面無法穩固。

2、元朝權貴拒絕進行漢化,沒有真正推行儒家治國思想

雖然忽必烈深受儒家思想影響,元朝的名字就是他根據《易經》中“大哉乾元”的典故取的,由於蒙古初入中原統治,蒙古統治層的傳統勢力強大,如果急切的推行漢化會造成局勢不穩定,所以忽必烈就將元朝的尊儒漢化事情留給了太子真金去完成。沒想到的是,金真太子英年早逝,徹底打亂了整個元朝的統治步伐。

忽必烈的後代都很昏庸,且很短命,根本沒有學習漢文化的機會,雖然也曾出過一個寫詩的元仁宗,但也屬靈光一現。元仁宗自小受儒家思想教育,他略懂得儒家經典,即位後也曾經推行過“以儒治國”,但由於那些守舊的蒙古權貴勢力強大,他的漢化傾向受到打擊,他唯一對漢文化的貢獻就是重開科舉。與此相反,清朝卻完成了漢化,雖然開始也是抗拒,甚至剃髮易服,但康熙讓大量漢人進入朝廷做官,不知不覺就漢化了。蒙古就是完整的來,完整的走。

3、元朝皇帝大多數短命,致使政局動盪國策無法延續

元朝皇帝基本都很短命,平均壽命只有28歲,而宋朝皇帝的平均壽命為51歲,唐朝的是45歲,明朝的是41歲。相比之下,元朝皇帝的壽命是非常短暫的。因元朝皇帝的短命,使得元朝的統治階層極其脆弱,形成了惡性循環。政局的動盪,權力的更迭,使得元朝既定的國策無法貫徹執行,統治階層的精力主要放在了權力的爭奪上。

元朝自元仁宗後期就進入了極為動盪的局面,其子英宗20歲即被殺,即位的也孫鐵木兒也只有25歲,由於宮鬥死後連諡號都沒有,其後的繼承人阿速吉八在8歲時就被殺,其後的文宗、明宗也都只有28歲,元寧宗懿璘質班7歲病逝,唯一長壽的就是元朝末代皇帝元順帝,也只有50歲。如此多的短命皇帝,註定了元朝的快速滅亡。元朝這樣被無情的數次打斷,能存活近百年,實屬不易。

再回到開頭,元朝的統治背景類似於秦、晉、隋那樣的王朝,是把多個長期分裂對峙的勢力統一起來開創的新王朝。這樣的王朝,本身統治就很複雜,基礎不穩,短命就成了這類王朝的宿命。元朝中後期的缺乏儒學的暴虐統治,再加上天災連年,民不聊生,導致了元末農民起義此起彼伏。其根本原因就是元朝統治階層對於統治中國大地的複雜性和難度領會的不夠,皇權專制的不夠強化,才使得元朝不能長久。


野史也是史


易簡略解之,元始主值大過之時,大過九四“棟隆”,其應雄主成吉思汗大過人者也!蒙古領袖鐵木真生於1162年,1189年就蒙古本部汗位,1206年統一蒙古各部,尊為成吉思汗,建立蒙古汗國,1279年其後人統一中國。成吉思汗出生時,處坎之時,坎之唯心亨,行有尚。尚則九五中正也,故而興王一統天下。鐵木真為蒙古草原的第一代英雄。他心胸豪邁,待人寬厚,勇猛機智,善馭部眾,有軍事指揮天才,治軍嚴格,執法如山,作戰重謀略,常出奇制勝,史稱深沉有大略,用兵如神。他善於學習,粗定製度,創造文字。善於網羅各種人才,委以重任。尤其重用契丹耶律楚材,受益良多。1189年就汗位,值師卦,師以正眾,起於草莽,蒙鐵騎所向披靡,橫行天下。在位之時,發動西征,滅花刺子模,佔領中亞細亞。窩闊臺繼位後,又滅西夏和金國,統一中國北方。繼之擊敗欽察等部及俄羅斯各公國,進入波蘭、匈牙利、奧地利,回師又滅大理,收復吐番,滅波斯(今伊朗),報達(今伊拉克巴格達)等國,最後滅南宋,復歸一統。且版圖之大,橫跨歐亞,亙古未有,歷史上最偉大的唯一征服天下者。到升之時,元亨,南征吉,元亨者,大元亨也。與元朝國號相吻合,南征吉者,南宋亡,且南詔、大理諸國亦亡。南宋亡於戊寅,三帝皆被俘而亡於強虜之手。井之上六曰:有孚元吉。象日:元吉在上,大成也。指元朝版圖創中華之最,故有元吉在上,大成之象應。緊接變巽之時,巽之上九曰:巽在床下,上窮也。指元朝由上極大成始走下,窮途末路,退回漠北。其元朝都在時運數里。


鴻雁27259


忽必烈建立了元朝,幾乎統一了整個東亞,疆域如此遼闊,這需要大量的財政支持,從元朝初建立到到元末,最缺少的就是金銀。從開始屠殺劫掠和沒收南人藏有的大量財物,到元末印刷大量的紙幣,濫發紙幣造成了通貨膨脹,再加上四級等級制,官逼民反,全國各地紛紛地發生了農民起義,最後將元朝推翻,蒙古人被趕回漠北草原去了。

現在我們看到中原地區有鬧新房的陋習,將公公與媳婦捆綁在一起,將伴娘褲子脫下當眾侮辱,其實就是蒙古人留下來的。蒙古人生活在廣闊的大草原上,應該說是天地開闊。但是,他們的家人都生活在蒙古包裡,空間就狹小了許多。過去人結婚較早,一般女子12-13歲,男孩在13-14歲結婚,倆人都不太懂事。蒙古公公為了教導自己的兒子,就有了“初夜權”。由於,蒙古人沒有受儒家思想影響,沒有什麼“貞操感”,所以不會有什麼羞辱感。

蒙古人進入了中原和南方地區,將人分為四級:蒙古人、色目人、漢人(指北方漢化的所有胡人)、南人。將元朝統治區域分為十戶為一個戶長,由蒙古人或色目人擔任戶長。住在戶裡的漢人要將自己的新媳婦送到戶長家三天,就是“初夜權”,才能接回來。所以,元朝時漢人有摔頭胎的風俗習慣,以保持家族血脈純潔的延續性。

朱元璋將元朝推翻,建立明朝,儘管將忽必烈尊為列祖,(因為說明大明是繼承了元朝的疆域)但是將留在明朝土地上的蒙古人稱為“墮民”,這些墮民是不能讀書做官、不能擁有土地、不能離開本土,以報復元朝將中原地區的人分為四級。我們都知道寫“聊齋”小說的作者是蒲松齡,蒲松齡是蒙古人,是明末的書生,他已經可以讀書,但不能做官,他的職業就是私塾裡做教師。演孫悟空的六小齡童,他也是蒙古人,他的家族只能演戲,演戲在過去是低端職業。蒙古人還從事另外一個職業就是吹喇叭抬棺材,人們叫這些蒙古人為“小噹民”,為死人送葬的人。

總的來說,元朝的氣數短,它自己沒有融入到漢民族中來。既想統治這塊土地,又無限度地打壓這塊土地的民族,你不早亡,誰早亡呢?


張律明


元朝為什麼不足百年亡?看完你就知道了,宋朝的司馬光說過,如果漢武帝還是窮兵黷武,他就是第二個秦始皇,離覆滅不遠了。元朝傳五世十一帝,歷時九十八年,為何不足百年,原因是:橫徵暴斂、窮兵黷武、四級等級制。

一個只有幾十萬人口的民族,要統治上千萬人口的大國,是很需要智慧的。在“接軌”和“國情”的蹺蹺板上保持平衡,需要極高的政治技巧。元朝拒絕漢化,與先進文明割裂開來,自然是不能長久的。不到一百年,元朝就被漢人推翻,遊牧民族又重新回到了草原上。

忽必烈雖然心裡很清楚,但是無奈他爺爺挖的坑太大,給他留下的強藩實在太多(四大汗國地盤其實都不比忽必烈掌握的地盤小多少),他自己又靠違反傳統習慣法上臺,法理基礎又薄弱,不得不東征日本,西討越南為自己合法性證明。元朝對人民的管理方面,不但不以嚴苛聞名,反以寬鬆著稱。早在耶律楚材時期,元朝的統治者就擔心農業生產收取賦稅太麻煩,還不如遊牧來的實在。

繼承混亂,相互征伐。成吉思汗的子孫之間並不友好,阿里不哥與忽必烈的汗位之爭走向分裂後,偌大的蒙古國被分成元朝和金帳汗國(又稱欽察汗國)、察合臺汗國、窩闊臺汗國、伊利汗國,這無疑大大削弱了元朝的實力。在此之後而自成宗死後到順帝即位,在短短26年中,元王朝就相繼更換了9任皇帝。

到了元朝後期,財政收入增長的速度,都已經遠趕不上財政負擔增加的速度了,無奈之下,朝廷只好大量發行貨幣以維持財政開支,從而致使貨幣貶值嚴重,以至於民不聊生,民變四起。最終,經歷了97年執政生涯的元朝,不得不退回到漠北。


不枉人生6126528134


元朝不足百年,是指元朝在中原漢地不足百年,當蒙古被明朝趕到大漠後仍然和明朝相爭了近三百年,始終是明朝的心腹大患。


而元朝在中原為什麼不足百年呢,我覺得根本原因在於元朝的民族政策,也就是民族歧視和民族不平等政策,特別是對漢人的歧視。

元朝定鼎中原後,對各民族實行了民族分等級政策,就像今日印度的種族制度一樣,而最不利的是將漢族置為末等民族。造成了漢人在元朝的悲慘生活,也造成了雖然表面上元朝尊崇孔孟,但實際上對漢文化是持排斥的態度,至少也是不親近的,這也就導致了元朝統治階級在漢化的進程上十分遲緩,不識漢字,不學儒學,不實行科舉, 基本上斷絕了漢人在元朝的上進之路,這種長期民族矛盾被不斷演化,增長,激化,最終爆發。



再就是,元朝和所有其它封建王朝後期一樣,生活腐化,橫徵暴斂,貪汙腐敗成群,而皇帝怠政,權臣當道,整個朝堂烏煙瘴氣,經濟一直衰退,百姓生活不下去,於是各地爆發農民起義,推翻暴元。


夜月下鳴蟬


一個只有幾十萬人口的民族,要統治上千萬人口的大國,是很需要智慧的。在“接軌”和“國情”的蹺蹺板上保持平衡,需要極高的政治技巧。

《元史》中寫道:“(元朝)東盡遼左西極流沙,北逾陰山南越海表,漢唐極盛之時不及也”。



元朝拒絕漢化,與先進文明割裂開來,自然是不能長久的。不到一百年,元朝就被漢人推翻,遊牧民族又重新回到了草原上。

蒙古人對漢文化嗤之以鼻,忽必烈對中原文化並不感興趣,採取與漢文化對立的態度。不僅拒絕漢化,還試圖把中原“遊牧化”。把全國百姓分為四等:一等蒙古人,主要指自己人;二等色目人,主要指西域人;三等漢人;四等南人,主要指南宋境內的人民!

不僅如此,還把社會群體分為十個階層: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醫、六工、七獵、八民、九儒、十丐。曾經承載漢文明的儒生們,竟然淪落為第九等人,僅比乞丐高一個檔次。

由於元朝沒有實行真正意義上的科舉選拔制度,再加上世襲制盛行的原因,官員隊伍日趨龐大,財政開支也空前擴大。到元朝後期,財政收入增長趕不上財政負擔增加的速度,無奈之下只有大量發行貨幣以維持財政開支,從而致使貨幣發行規模失控,貨幣貶值嚴重,以致民不聊生,民變四起。


元朝短命而亡主要有兩個方面:

一:亡於內憂。由於內部治理不善,使得這樣一個盛極一時的大帝國,過早地崩潰了。朝廷橫徵暴斂,經濟越來越衰,激起廣大人民的反抗。各地農民起義,指向元朝。元朝在歷史潮流面前衰亡。

二:從文化背景來說,元朝的短命而亡,主要是亡於統治集團與被統治地區的文化差異未能彌合。

歡迎一起討論哦,不足之處請指正!


達摩院一姐


秦朝和隋朝加起來存在的時間才達到元朝的一半。元朝存在這麼久的時間不短了。

秦朝和隋朝可是漢人政權,也非常強大,可存在的時間加起來總共也才53年!元朝蒙古人的政權能存在98年已經很不錯了。

看其他答友的答案,有的認為元朝存在不到百年是因為對漢人很不好,漢人十戶一把菜刀,四等人制。對於這些看法很可笑,啥都不知道就亂說。元朝根本就沒有漢人十戶一把菜刀的規定,也沒有明確規定四等人制。當然民族壓迫還是有的,這事哪個朝代都存在。

談談四等人制:

元朝並沒有就“四等人制”做過明確和系統的規定,只不過在一些具體政策當中,體現出國民因族屬差別而受到不同待遇,有些受照顧多、受限制少,有些受限制多、受照顧少,後人把這種情況概括為“四等人制”。元朝漢人抱怨民族歧視政策時說“內北國而外中國”、“內北人而外南人”,用的是內外概念,不是上下概念。如果說“四等人制”到底是哪年頒佈的?你怎麼查也查不到,因為就沒有頒佈過。

談談漢人十戶一把菜刀:

有人認為漢人十戶一把菜刀是為了防止漢人造反,難道你們不知道農民手裡有比菜刀威力更大的武器——農具!鋤頭,扁擔等農具打起仗來可比菜刀威力更大。所以漢人十戶一把菜刀這是謠言,某些居心不良的人造的謠。

元朝存在不到一百年,只能說蒙古人不會治理國家,沒滿族人厲害。


那人燈火


<strong>

因為元朝並沒有完全擺脫草原帝國的國家形態。


遊牧民族建立的草原帝國由於領土的廣袤和單位產出的貧瘠,所以沒辦法搞華夏帝國那種直接統治方式,草原遊牧帝國的大汗只能採取分封委託統治的方式;然而由於遊牧經濟的特殊性,即使大汗佔據了最豐美的草原也不能保證大汗永遠對其他貴族有經濟優勢。


而恰好蒙古帝國又是歷史上最強大的草原遊牧帝國,這就意味著蒙古帝國的封建領主(四大汗國)勢力也是歷史上最強的。


元世祖忽必烈未必就不想向傳統華夏王朝那樣進行統治,但是由於蒙古帝國封建領主們的勢力實在太大,他就算要學傳統華夏王朝,那也得先解決蒙古諸王勢力。


更何況由於忽必烈本人擔任蒙古大汗以及元朝皇帝的方式就不符合蒙古習慣法(實際繼承人應該是阿里不哥),這也為蒙古帝國那些手握重兵的諸王野心家提供了藉口。


忽必烈雖然心裡很清楚,但是無奈他爺爺挖的坑太大,給他留下的強藩實在太多(四大汗國地盤其實都不比忽必烈掌握的地盤小多少),他自己又靠違反傳統習慣法上臺,法理基礎又薄弱,不得不東征日本,西討越南為自己合法性證明。


到老了,又遇到西北海都叛亂,忽必烈儘管親征也沒辦法平定海都之亂,可不但海都之亂沒平定,相反,元朝還在中亞地區進行了收縮,比如成吉思汗、窩闊臺、蒙哥時代的西北中心別失八里在這個時間變成了元朝的西北前沿的邊城。


也因為面臨嚴重的藩王挑戰,所以忽必烈沒能很好解決究竟是行漢俗還是行蒙古傳統法的問題,或者說他也不知道該怎麼辦,總之在他死前這個問題沒解決。


而之後元朝高層爆發的權臣之亂、皇位爭奪戰說到底還是漢俗和蒙古習慣法之爭。



而這種高層路線之爭就給了社會非官府勢力以機會,這些非官府勢力才得以發展壯大,最後乘機取而代之。


其實說起來元朝這幾十年也可以了,你看推翻元朝的明朝,朱元璋建立的明朝兩代就被他兒子朱棣給推翻了。(朱棣雖然也打著明朝旗號,但是他對明朝制度的改動之大一點兒也不亞於他父親對元朝政治制度的改造)


蘭臺


一個國家的滅亡其原因肯定是多方面的,這裡我們不一一分析,就說一個最根本的原因。那便是官員選拔制度。因為一個國家機器要良好的運轉,其工作人員必然是至關重要的。

自從隋文帝創立“科舉”以來,國家一直都是通過這種方式來選拔優秀的人才,此舉不但全面提高了官員的素質和國家的治理水平,而且還很好地控制了官員的數量和規模。因此,在這種制度下,一般政權都能夠維持200-300年左右。

只不過到了政權後期,皇權運用過度,皇帝以關係用人,奸臣當道,國家腐敗嚴重,政權這才會滅亡。當然了,這是題外話,就不多說了。

而反觀元朝,其初期的皇帝根本就沒有意識到這點。

元朝建立之初,皇帝認為宋朝是因為選拔文人管理國家才導致的滅亡,因此對“科舉”一直都是反對的,而且在政權建立的過程中,他們已經形成了既定的官員隊伍,所以就沒有采取“科舉選官”的制度。

一直到中期,元仁宗這才意識到官員系統腐敗嚴重,水平低下的問題,這才開始實行科舉選拔人才進行國家治理。

但此時的科舉受到了在職官員和貴族勢力的嚴重干擾,從而使得其選拔制度和以往的任何一個朝代都不相同,其特點就是:少數民族和漢族分開來選拔,選吏而不選官,官由吏所產生,而官員世襲制和科舉制並行。

這樣導致的後果就是,元朝的科舉制度時有時無,而且通過科舉選拔出來的人才,大多數都只是最底層的官員,自然也就沒發揮出明顯的治國作用了。

由於元朝沒有實行真正意義上的科舉選官制度,再加上世襲制度的盛行,導致最終元朝官員的數量也難以有效控制,官員的隊伍也是日益龐大,財政開支自然也是空前擴大。

到了元朝後期,財政收入增長的速度,都已經遠趕不上財政負擔增加的速度了,無奈之下,朝廷只好大量發行貨幣以維持財政開支,從而致使貨幣貶值嚴重,以至於民不聊生,民變四起。

最終,經歷了97年執政生涯的元朝,不得不退回到漠北。

以上就是個人的拙見了,有不足之處,歡迎批評指正。


古歷小軍


個人覺得原因有三

其一,漢化程度不夠。“落後民族征服先進民族,最終被先進民族的先進文化所征服”是馬克思的重要論斷。元世祖忽必烈認識到了這一點,所以採取了一系列漢化措施,包括定都中原,重視農業,崇尚儒家等等,在短時間內起到了很好的效果。但是忽必烈闡明瞭自己的建制原則:祖述變通。祖述就是繼承蒙古舊制,變通即進行漢化改革,這就註定了元朝的二元性體制特色。這就埋下了巨大的隱患。而且元朝疆域過大,有多元文化,所以他的後繼者沒有漢化的動力,反而重現蒙古制度。

其二是民族分等,在元朝時期,百姓被按照人種分為四等,第一等蒙古人,第二等色目人,第三等漢人,第四等南人。有很多不公平的規定比如禁止漢人打獵、集會拜神、趕集趕場作買賣、夜間走路。“殺蒙古人的償命,殺色目人的罰黃金四十巴里失 ,而殺死一個漢人,只要繳一頭毛驢的價錢。當官也往往只能做副職。而且元朝的科舉荒廢了很長時間,無疑是斷了讀書人的念想。更過分的是蒙古大汗可以隨時把農田連同農田上的漢人,像奴隸一樣賞賜給皇親國戚。南宋滅亡後所舉行的一次賞賜中,少者賞賜數十戶數百戶,多者竟賞賜十萬戶。每戶以五口計,一次就得到五十萬個農奴。他們還經常突然把漢人從肥沃的農田上逐走,任憑農田荒蕪,生出野草,以便畜牧。而漢人南人偏偏佔據元朝百姓的大部分,這種壓迫無異於玩火自焚。

其三是繼承混亂,相互征伐。成吉思汗的子孫之間並不友好,阿里不哥與忽必烈的汗位之爭走向分裂後,偌大的蒙古國被分成元朝和金帳汗國(又稱欽察汗國)、察合臺汗國、窩闊臺汗國、伊利汗國,這無疑大大削弱了元朝的實力。在此之後而自成宗死後到順帝即位,在短短26年中,元王朝就相繼更換了9任皇帝。尤期是自英宗被弒以後,帝位紛爭、自相殘殺的局面一幕接著一幕。這種統治集團內部為爭奪最高統治權而進行的鬥爭極大地削弱了元王朝的統治基礎和實力,對其統治秩序的惡化和崩潰起到了直接的推波助瀾的作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