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成梁治军涣散,为何能保大明东北二十多年的安宁?

元元的天下


李成梁之所以可以镇守辽东二十几年把女真蒙古治的服服帖帖的,靠的就是他强悍的家丁部队——辽东铁骑。关于明末的家丁武装的建立,也是不得已的办法,因为明末的军队战斗力太差,尤其是像辽东这种就在边境重镇,如果全权交给这些低素质的边军,势必会导致边患无穷。



关于家丁部队,其实是一种明末边将钻空子的表现。因为你在政府的统辖下,是不可能自己组军的,就是赫赫有名的戚家军,也是戚继光跟胡宗宪请示了很久,然后由政府批下的名额让戚继光可以招兵三千。这个流程可以说非常麻烦,所以基本除了戚继光这种耿直派会干,别的将军是没这个耐心的。而原来的这些兵油子都是领死工资的,干嘛又非得这么听你的话呢?所以,从明朝中后期开始,这些边军的募兵就已经不中用了,而最早的卫所军户,早就不堪一用,总的来说,就是这些边将想为国争光,也打不出好牌。


在这种环境下,将军们就开始钻空子了,既然招兵不行,那就武装自己的家丁,因为他们一开始并不在正规的军事编制,而是隶属于将军个人的仆人。虽说是仆人,但边将们对这些家丁的武装训练可以说是耍到了极致。朝廷拨下的军饷、缴获的军事物资,将军们都会优先考虑自己的家丁,以保证他们会绝对的忠于自己。之后会把最好最实用的装备给家丁们配备,像李成梁,就是这样成功的打造了一批装备精良的辽东铁骑,他们不但身披精良的棉布铁甲,还个个手持三眼铳和精致的马枪、眉间刀。更过分的时候,李成梁还会把国家的土地赏赐给家丁们,来然他们为自己的效力。


关于家丁的来源,有这么以下几个途径。比如逃籍的卫所精装军户、容易被自己收买的蒙古、女真勇士,都是李成梁的兵源。当一些出色的家丁对自己又忠心又有大功时,李成梁就会为他们请赏,因为李成梁很会讨万历皇帝的欢心,所以一般万历皇帝也就都同意了。这样一来,原来的家丁成了新的附属武将,然后他们在李成梁的指挥下也开始扩充自己的家丁武装,表面上是一个个武将散乱的家丁武装,但实际上都会受到李成梁的节制。

事实上明末边境上的募兵并不是不会打仗,他们也是很有战斗经验和战斗能力的军队,这点事内地军队比不了的,他们所缺少的,是一种战斗意志,而根本原因就是老被欠饷。但是有了家丁武装之后,就有了中坚军心的保障。所以基本只要家丁死战不退,募兵们也不会做太过分的事情。为了进一步保证军心和战斗力的稳定,李成梁还特变强化了军功奖赏的力度,这点在他儿子李如松身上还得到了继承。

所以不是李成梁治军涣散,而是它采用了和戚继光不同的方法而已。试想,汉代的周亚夫不也是有个“治军涣散”的称号吗,结果还不是打仗厉害的一批。


火器工坊



在辽东,李成梁黑白通吃,敌我通杀,无所不能。万历年间,出了山海关李成梁比万历还好使。

那么李成梁哪来这么大能耐呢?总的来说,他有两个”法宝”。

第一,拥有过硬的枪杆子”辽东铁骑”。


李成梁本身是个读书人,怎奈家贫,无奈袭职从军。而隆庆年间的辽边,各种势力鱼龙混杂,蒙古各部,女真各部,辽东汉人,朝鲜人,等等。总之是乱世。最大的压力还不在女真人。而在于察哈尔的前身土蛮部,经常进犯辽东。

相对而言,建州女真当时还是个破落户,过着半穴居生活,整天在大山里挖参卖钱。而海西四部女真更为强大。


而李成梁40多岁才参军,到了辽东都督佥事这个位置上,都已经50余岁。正是做事成熟稳重,深谋远虑的最佳年纪。他莅任之后,便开始组建他的“辽东铁骑”,充分利用明军的火器优势加上学习蒙古的骑兵优势。这支部队就是后来大名鼎鼎的“关宁铁骑”的前身。

关于辽东铁骑,又称“李家军”。全盛时期,主力在4800余人。每人配备三匹战马和一柄”神器”三眼神铳。战斗力异常强悍。由于他们的俸禄都是“双饷制”,除朝廷配发的部分足额发放外,李成梁还有另饷,死了以后还有丰厚的安家费。所以这支部队又称为李成梁的“家丁”。

这支部队纪律严明,战斗力强悍,擅长奇袭、奔袭、夜战。在征服蒙古土蛮部和万历朝鲜之役中战无不胜,还多次在平定女真各部落的叛乱大放异彩。

所以对于蒙古各部、女真各部而言,不服气没用。用东北话说,“你瞅啥,不服我就把你打卑服。”

因为有了自己的枪杆子,所以也不用担心朝廷的权斗过分影响自己。即便后来张居正倒台,李成梁下课。但是“辽东铁骑”依然属于李家,由儿子李如松统领。到最后,万历还是不得已请李成梁继续回来主持工作。

第二,拥有整个辽东的最大“黑市市场”宽甸等六堡。

万历元年(1573年),作为辽东总兵的李成梁在击退蒙古土蛮后,扩筑宽甸六堡。宽甸六堡全兴时期有64000余户居民,有整个辽东最大的马市。它既是监视建州女真的桥头堡,又是和建州女真最大的榷场。你以为李成梁那么多钱哪来的?

在刚扩筑宽甸六堡的时候,正好建州女真都指挥王杲想垄断抚顺互通马市,诱杀了明朝备御裴承祖。明朝一怒之下,取消了贡市。


机会难得,李成梁立即准备征讨王杲。结果来了不怕势大,万历2年(1574年),王杲干脆纠集鞑靼土默特、泰宁部,大举犯扰明朝辽东重镇辽阳、沈阳。于是李成梁便派兵剿了王杲的老窝古勒寨,斩首一千余级。此后,互市的主动权就彻底掌握在了李成梁手里。

就在这场战争中,努尔哈赤和他弟弟舒尔哈齐成了李成梁的俘虏,最后变成了李成梁的家奴。

李成梁非常善待努尔哈赤和舒尔哈齐,并没有将他们按照惯例阉割,送到宫里去。因为李成梁留着他们有用。

这个用途在万历11年(1583年),充分体现出来。李成梁攻打阿台时,“满奸”塔克世与其父觉昌安前去古勒寨为明军劝降。然而李成梁的军队是靠主动进攻,然后“分红”的军队,所以对古勒寨进行了屠城分赃。结果塔克世与其父觉昌安就被误杀了。

结果“家奴”努尔哈赤叫起来“撞天屈”,李成梁自知理亏,于是上书请求了30道敕书,几十匹马作为补偿给了努尔哈赤。马不值钱,可是30道敕书那不一样。因为这个是到京朝贡贸易交换凭证的信物,整个建州三卫若干年加在一起,才500道,所以这是一笔巨大的财富。也时候来努尔哈赤起兵的资本。

然而李成梁的亏欠之心还不止于此,李成梁还上书请求朝廷将塔克世的土地、人马等送给努尔哈赤,让他承袭都督指挥衔,作为补偿。并且在此后的努尔哈赤统一女真的过程中,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李成梁就是利用努尔哈赤,让其成为自己在管理女真各部的代理人。

李成梁在一天,哪怕是李如松在一天,努尔哈赤也不敢反。努尔哈赤也曾经发誓,一辈子效忠李家。终清一朝,李成梁的墓都是受到保护的。

但是世事无常,李成梁做梦也没想到自己大棒加金元打造了“平安辽东”20余年。结果打卑服了土蛮,打卑服了建州女真、海西女真。虽然在朝堂上,各种弹劾,万历的各种”不信任”,仕途的各种“大起大落”;然而在辽东,无论白道黑道,好人坏人,朋友还是敌人,对自己都毕恭毕敬。但是自己终究养虎为患,铸成大错。

繁荣了一个时代,却隐患了一个未来!


炒米视角


李成梁时代的明军,大部分都是装备低劣,待遇极差,纯粹靠堆积数量取胜的军队。

而李成梁则最大限度发展出了一支武装家丁军队,最大规模可以达到1万人。全部是十倍军饷,每天伙食待遇都按最高标准,武器装备也挑选全军最好的武器装备配备。

正是依靠家丁武装,李成梁,数次大败蒙古插汉部酋长土蛮、泰宁部酋长速把亥;计杀女真海西叶赫部首领清佳砮、杨吉砮。镇守辽东30年间,率领辽东铁骑先后奏大捷者十,边帅武功之盛,200年来前所未有。

李成梁的家丁武装,不仅仅包括卫所军人精锐者,也有蒙古和女真人,努尔哈赤最早的时候就是李成梁的一名武装家丁。

李成梁的治军思想和戚继光完全不同,戚继光是靠严密的制度和严酷的军法。而李成梁是依靠个人感召力和个人威望。对部下许诺以荣华富贵,高额的赏金。来维持战斗力。但是,李成梁既然给了武装家丁高额工资,赏金和待遇,甚至还送女人。

另外一方面就只能无限压榨普通明军卫所士兵来获取维持家丁武装的资金和土地。这到最后就变成,大部分明军长期被欠饷压榨,只有极少部分武装家丁装备精良,按月发放高额饷银。

这种方式打几百人入边侵扰的蒙古游牧骑兵是可以的。在半岛阻击一下,日本步兵也是可以的。但是,当一支明军由上万普通明军,千把家丁组合而成,遇到数万八旗军的时候,就会导致快速的崩溃。


深度军事


李成梁治军涣散?他这是看透了人性,你不奖励将士、允以将士们荣华富贵,他们会为你卖命?但是在训练和行军打仗时,李成梁的军纪甚严。如果李成梁治军涣散,那大明东北早就被蒙古、女真捶烂了。

晚明将吏贪污怯弱,边备废弛。辽东的军队非常腐败,军队战斗力极弱,蒙古、女真各部纷纷南下侵扰,在李成梁主政辽东之前,有三位大将战死。而李成梁主政辽东后,保其三十年安宁。

李成梁能够东北三十年安宁主要依靠自己强大的军队,只有打得赢他们,他们才会听你的,其次在战术上瓦解敌人。

李成梁镇守辽东后,四处招募将士,建立了一支由家丁组成的军队,这些家丁之间要么互为兄弟、要么互为父子,是真正“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的军队,这支部队战斗力极强;敌人打死一个,就会激怒一群人,而且他们的装备先进,他们有一款武器“三眼神铳”,这个武器既可以当枪使,也可以当铁榔头使用,开战后先向敌军射击,冲进去后,拿着铁榔头就是给敌人一锤,这个铁榔头重15斤,一锤下去必死无疑。

但是这“三眼神铳”在辽东铁骑中很少配备,因为这种原是火器在满蒙强弓面前优势并不大,辽东铁骑中大多还是配备的腰刀和弓箭,在李成梁部队中还有大炮、佛郎机等武器,这些大多是从南方征调来的。

除了军队战斗力强以外,还有李成梁的指挥能力高超,尤其擅长奇袭。

李成梁也擅长远交近攻,利用女真各部落的矛盾,分个瓦解,一般先打出头鸟和强大的。

李成梁镇守辽东后扩建宽甸六堡,这六堡直接迫近女真部落的根据地,扼守了女真向南扩张的出口,被之后的熊廷弼称作:“八百里新疆”。

努尔哈赤在李成梁面前根本抬不起头,努尔哈赤跪在李成梁面前宣誓:永远忠于李家;努尔哈赤也算遵守誓言,在李成梁活着的时候,他没有敢蹦跶,李成梁死后三年就公开宣战大明。

李成梁使辽东稳如泰山,但是他随着地位的上升就开始飘了,除了谎报军情外,还奢侈无度,将辽东的利益全都弄到自己手里。

1591年李成梁被言官弹劾,被明神宗罢免辽东职务。李成梁离开辽东后,辽东的军备又逐渐废弛,十年间换了八个主帅,他们根本没有阻止住努尔哈赤的扩张、崛起。现在很多人把努尔哈赤的崛起的锅全都甩到李成梁身上,这是极其不公的。1601年七十六岁的李成梁再次主政辽东,在他主政的八年期间,辽东基本无战事。

1608年李成梁再次被弹劾罢官,1615年在北京去世,1618年努尔哈赤宣告“七大恨”,公开对明朝宣战。

李成梁现在背上了明朝灭亡的最大一口锅。


司马长史


李成梁虽然不以军纪严明著称 但绝非治军涣散 厚赏立功将士是李成梁保辽东20年的关键

李成梁的辽东铁骑能够力战的原因就在于——立功厚赏。当时辽东应该贫苦。以李成梁为例,从高祖李英就开始出任铁岭卫指挥佥事,到李成梁时竟然连去京城接受世袭铁岭卫指挥佥事的路费都没有,还是在辽东巡按御史的资助下才有路费上北京接受世袭的铁岭卫指挥佥事职位。

堂堂卫指挥佥事连去北京的路费都没有,可见当时辽东穷到什么程度。

辽东之所以穷苦,主要是战事和抄掠太多:西有蒙古以扎萨克图汗图们(明朝称呼土蛮)察哈尔部、达延汗孙子巴林部苏巴海(因占据兀良哈三卫之一的泰宁卫,而被明朝称呼为泰宁部,和朵颜部董狐狸联合),东有满州女真的王杲、王兀堂、清佳砮、杨吉砮等部落。西蒙古东女真联合夹击抄掠明朝辽东。

李成梁在王治道战死后被晋升为都督佥事,开始组建辽东铁骑:

“成梁乃大修戎备,甄拔将校,收召四方健儿,给以厚饩,用为选锋。”

关键词:厚饩。厚,即厚赏。都是穷人,没钱谁拿命去博;饩,和士卒亲近,激励士气。

在《李如松传》也有同样的说法:

“始成梁、如松为将,厚畜健儿,故所向克捷。”

结论:李成梁的辽东铁骑之所以大战连连、威名显赫,就在于丰厚的战功封赏——钱多、待遇高,但要用命来拿!

这也是后期李成梁二次守辽东时为什么作战不力的原因:一则辽东铁骑经过20年的战争,战死的太多;二则辽东铁骑将士及其后代因为20年战功封侯奖赏变富裕了,也就没有用命去搏杀的心态了。

李成梁儿子李如楨就是这种享福心态的典型:杨镐调他去铁岭守卫,原意是铁岭是李成梁老家、族人也多,李如楨会努力把守,结果李如楨带着族人浩浩荡荡的搬家到北京去住,最后杨镐不得不让李如楨守沈阳。

总的来说,李成梁能够用辽东铁骑守卫辽东20年年,就两条:

一、后来袁崇焕总结的辽人守辽土——李成梁招纳的都是辽东人为主,不仅仅是汉人,蒙古、女真同样招纳。

二、丰厚的战功封赏。蒙古人、女真人抄掠是为了钱,辽东汉人因为被抄掠一样穷。一句话,当时的辽东,无论汉、蒙古、女真,都穷,都是为了钱不要命的主。


每天原创,给你有价值的观点!
随手关注,你的支持才是动力!

历史哨声


说起来很有意思,李成梁的成功虽然被看成是明朝军事制度的胜利,但其实却是完全背道而驰的事情。可以说李成梁这类人的崛起,透着明朝辽东本地人的无奈。而且他的一时得势,在很大程度上也被明朝的灭亡埋下了伏笔。

李成梁生活的时代,明朝军队已经因为制度性缺陷和经年累月的衰退而变的非常脆弱不堪。表面上拥有庞大的兵源和在职将士数目,实际上真正拥有战斗力的人已经非常稀少。不仅地方上的军户们沦为破产的国家奴隶,京城的精锐也退化为仪仗队和苦力。明朝只能经常另外出钱募兵,解决暂时性的军事需要。


作为边区军户出生的李成梁,就和当时明朝全国的军户一样,不能脱离军籍去另谋生路,只能在军队中了此一生。而明朝异常僵化的管理模式,又将边区的人口强制为自己人和外人。原本连成一气的地方经济,因为行政区域设置而被人为切断。这就给地方上的经济生活,造成了巨大破坏。

类似情况在与蒙古接壤的北方各地,都酿成了蒙古扣边和边区军民逃亡到蛮族区域的事情。而在压力较小的辽东,则也形成了大量的编外汉人聚居区。这些人不受明朝官府控制,在汉-蒙-满三方之间的地带,自行其是。但也因此拥有了比编户齐民制度下的人口,更强的战斗力和作战意志。李成梁就曾经让朝廷强制将数万这样的人口迁移到朝廷控制区里,强化地方军镇的势力。


另一方面,李成梁还开启了大规模招募武装家丁的路线。也就是将领以个人身份,募集自己的私家军班底。招募成员可以是原本的地方军,也有很多来自边境另一侧的蒙古人和女真人。他们以个人身份对将领效忠,并受到将领的保护和供养。尽管在实际上不符合明朝所设计的制度,但确实在短期内强化了明朝的战斗力。

最后,李成梁为了不断养活麾下的人口,需要为自己积累丰厚的战功。这就促使他麾下的军队,经常主动招惹边境外的蒙古或女真部落。由于当时的边境上,根本不存在足够强大的军事集团。所以明军每次集中力量的主动出击,都会有所斩获。即便是青壮年男性逃跑了,也可以用他们城寨中的老弱妇孺来充数。根据用敌人首级记录战功的政策,这样的做法非常合适。


如此一来,李成梁就是逐步在辽东形成了自己的个人军事集团。不断招募编外人员来充当自己的核心部队。然后通过原本地方军户的农业产出和朝廷每次因战功发放的赏金,继续扩大队伍。甚至会在遭到对方部落反击时,故意放对手入境。等对方抢完一波,再突袭击溃对手。在收割各类人头的同时,也把对手的战利品也据为己有。

所以,李成梁的个人成功,实际上就是在破坏明朝原有的军政结构基础上,又激化了同边境外部落的矛盾。这迫使更多女真或编外汉人群体,不得不抱团取暖。这就为后来后金势力的崛起,打下了社会基础。而他麾下的很多家丁中,就包括了年幼时被他突袭杀死的女真酋长后代--努尔哈赤。


米南德王问道


“南戚北李”不是瞎叫的,如果李成梁是个无能之辈,能够与戚继光并称天下?

(1)李成梁地位比戚继光高不少

从1570年到1618年,长达48年的历史。李成梁在1579年,更是被封为“宁远伯”,寿高93岁。正是因为主政辽东时间过长,才导致家族化问题严重。搞政治、军事,最怕“家族化”,你一个人的正能量抵挡不了“家族化”的负能量。

李成梁

戚继光虽然在现在的知名度上要高于李成梁。但在当时,无论知名度还是权力,甚至个人成长速度都不如李成梁。戚继光17岁时任佥事,用了18年到了35岁被任命为福建总兵。

李成梁生于1526年,40岁(1566年)时才被任命为指挥佥事(四品),但仅仅用了4年(1570年)就成为辽东都督佥事(三品)主政辽东军事,次年为从一品衔的都督同知,主管整个辽东地区的战场,应对蒙古、建州女真。

(2)李成梁的问题在封建社会很正常:一个人、一个家族、一个国家长时间的兴盛就会出现“只重己利”的问题,如果这个人不能“戒骄戒躁”、不能如履薄冰,那么,必然会“丢人现眼”

戚继光

作为辽东地区明朝象征,李成梁的变化主要是权力过大造成没有人制衡。就是张居正被清算对其都没有大的影响,戚继光则边缘化。1591年,李成梁被罢官的原因也是因为权力过大。但其子李如松、李如梅先后被任命为辽东总兵。

1601年,李成梁再次被任命为总兵,1608年退职。其后,两个儿子李如柏、李如桢再次担任辽东总兵。

从1570年到1591年的21年里,李成梁左挡右杀威震天下。

李如松

各个敢于违拗李成梁的官员,无论你是中央还是地方,或杀或被其弹劾。像吃空饷、滥杀等问题并不鲜见。

正因为李成梁的错误,误杀了努尔哈赤的父、祖,导致建州女真最终成为大明最危险的敌人之一。明亡确实有其或多或少的责任。


坐古谈今


首先说下史书对李成梁的评价,《明史》:成梁镇辽二十二年,先后奏大捷者十,帝辄祭告郊庙,受廷臣贺,蟒衣金缯岁赐稠叠。边帅武功之盛,二百年来未有也。其始锐意封拜,师出必捷,威振绝域。已而位望益隆,子弟尽列崇阶,仆隶无不荣显。

由上文可看出,李成梁威名远播,戍边有功,是个出色的将帅。但是人无完人,李成梁在取得一定功绩后贵极而骄,奢侈无度,手下大将也开始搜刮民脂民膏,此等行为李成梁都难辞其咎,这些虽然是他的过失,但也是他保卫边疆稳定的因素之一。万历朝的边事一度颇有成效,这有赖于边关的两大名将:东南戚继光,东北李成梁。李成梁治军与戚继光不同,戚继光以制度带兵著名,李成梁则依仗个人的威望和感召力,对有功将士奖赏很厚,靠允以荣华富贵激励士气,有时为了嘉奖士兵甚至默许强抢、搜刮民财,正所谓重赏之下必有勇夫,主帅正么会笼络人心,战时士兵肯定卖力,不战则已,战则必胜(最起码士兵们有这个决心,毕竟打胜了有重赏)。只是,李成梁的这种带兵方法终归不是长久之计,早晚百姓们苦不堪言会闹事,兵士们也会渐渐贪乐怕死,其晚年时辽东军战力已不如当年强大,以至于后来努尔哈赤吊打明军,当然,辽东军腐朽到这个程度时,李成梁已经去世多年了。



凤梨酥真好吃


提问者的题干后一部分对,前一部分有问题。

李成梁保东北二十多年的安宁是在其第一次镇辽期间,即隆庆元年到万历十七年,在这二十多年时间里,李成梁“先后奏大捷者十”,史称“边帅武功之盛,二百年来未有也”。确实为明朝东北边境的安宁立下了大功。

但是说李成梁治军涣散,我就不敢苟同了。李成梁只是“厚遇部曲”,给自己手下的家丁部队给予优厚的待遇,希望他们能报效自己,奋勇杀敌,“家丁部队”是李成梁屡立边功,不断进阶的资本,所谓“此李氏功名所由盛也”,所以厚待他们是非常必要的,正是由于家丁的待遇和地位优于其他部队,所以尽管有牺牲,但是他们仍然能前赴后继,继续为李氏父子效力。

《幸存录·辽事杂志》:为费甚多,凡所育健儿,恣其所好;凡衣服饮食,子女第宅,及呼卢狭邪之类,俱曲以从之,有求必予,但令杀虏建功而已。


李成梁之所以能够在第一次镇辽期间,表现如此突出,就是得益于其所运用的家丁制度,这个制度是对军队结构的重组,它的产生是有他的环境和土壤的,它是建立在明朝卫所制度被破坏的前提下形成的,由于明朝九边军屯土地被边境的武官豪强不断侵占,大量卫所军士失业,而那些武将的产业是在边境一带,往往受到北方蒙古族和女真族的威胁,于是那些武将豪强们就挑选卫所军士强健有力,骁勇善战者充当自己的私属家丁,跟随自己作战。这就是家丁的主要来源。

而辽东面临的虏患,边防形势较其他边更为严峻,所谓“他镇皆一面对虏”,而且辽东镇是在北、西、东都要应付虏患。而且辽东镇缺少天险,又不像其他镇有边墙护卫,防守难度更大。

《熊廷弼集·除报羡余书》:他镇有边墙,辽独与虏接壤而处,出入无时,无峻岭重关以为限隔,该部以为兵少可支乎?


这就意味着拥有高机动性的蒙古骑兵可以迅速入犯,劫掠物资。在这个情况下,主将很难迅速从四处集结本镇兵力去迎敌,所以建立一支“快、精”的部队随主将杀伤敌人就很有必要。

《练兵实纪·登坛口授》:比如宣、大、山、陕,无属夷隔断,且地平无险可据,胡马入犯无时,数千亦入,数百亦入,甚至数十亦入。将官随有警报,便就出去追剿,缓急之际,迅雷不及掩耳,那得齐兵?那得聚众?故特有家丁之设,所谓在精不在多,与将官厮守一处,人不离营,马不离鞍,一声炮响,早已出门,方才追得贼及。


所以,李成梁要用有限的资源来达到歼敌御虏效果得最大化,选择了将家丁制度发扬到极致也是形势使然。

而在具体运用家丁战术运用上,李成梁将善于当敌人进犯之时亲自率领部下长途奔袭攻击敌人的巢穴,进行斩首作战。

在指挥具体战斗中,李成梁使用“一二字阵”破敌。

所谓“一二字阵”,就是“一字阵”做为前锋与敌接战,“二字阵”做为策应。二阵互相配合,完成战斗任务。如万历十一年的辽河之战就是一二字阵破敌的经典案例。

《全边略记·辽东略》:虏走辽河,河深不能径渡。李成梁追袭之,从丁字泊堡出,出阵为一二字,以一字冲锋,二字继战。令既定,旦日,去边一百五十里,虏望见兵至,既跳骑挑战。成梁躬率一字阵接斗,火器弓矢齐发。抚臣李松趋二字阵,鼓行而前。虏股栗欲奔,我兵乘胜疾战,斩首虏八百二十四级,得名酋舍征孛来等十三人,获马五万四十九匹。军士亡失者六百三十九人。


而李成梁在捣巢作战时,善于使用间谍,侦查虏情,成为其屡次获胜的重要原因。

《东夷考略·东事答问》:即近岁李宁远亦专用间,侦虏捣巢,往往获级。

李成梁在作战过程中对军纪严明极其强调,成为了他“师出必捷”的有力保障。


就比如说在万历二年征讨王杲之战,“李成梁军军法严,毋敢逗留弗前者,我兵亦不避矢石之难”,此战明军奋勇向前,大获全胜。万历八年在征讨王兀堂的作战中又下令“敢逗留不进者斩首以徇三军”明军获得大捷。这一切都说明在李成梁严酷的军令下,原本实力就很强的家丁组织爆发出更强的战斗力。



总而言之,李成梁深入敌后的“捣巢”战术,通过良好的战术运用、严明的军纪,置之绝地而后生,将手下将士的战斗潜力深入挖掘来获得战斗成果。

但是李成梁所运用的家丁制度也有局限性,也会遇到瓶颈。

首先,蒙古人在屡次遭到李成梁重创之后,改变了自己的战略战术。

具体有两个表现,第一,蒙古人进犯兵力走向了联合化和集团化,家丁尽管战斗力强,数量却极其有限,面对超大股的敌人往往无能为力。

《明史·李成梁列传》:土蛮族弟土墨台猎借西部青把都、恰不慎及长昂、滚兔十万骑深入海州。成梁不敢击,纵掠数日而去。

第二、蒙古人深知“捣巢”为李成梁的惯用战术,在出击抢劫的同时,往往对巢穴使用板升进行加固,并且在巢穴周围重兵埋伏,当李成梁前来捣巢时,给予伏击,给李成梁的精锐家丁带来重大损失。

《明史·李成梁列传》:明年二月,卜言台周、黄台吉、大小委正结西部叉汉塔塔儿五万余骑复深入辽、沈、海、盖。成梁潜遣兵出塞袭之,遇伏,死者千人。

《明史·李成梁列传》:十九年闰三月,成梁乘给事侯先春阅视,谋邀捣巢功,使副将李宁等出镇夷堡潜袭板升,杀二百八十人。师还遇敌,死者数千人。

在李成梁第一次镇辽的后期,李成梁的精锐家丁直出捣巢的模式死伤越来越大,成本越来越高。



其次、为了将有限的家丁,发挥出最大战斗力,主要将领不得不亲自率军出动,取得战功,在蒙古人调整战术后,主要将领所冒风险极大。就比如李如松就是在捣巢中受到了蒙古人的埋伏身亡。“如松率轻骑远出捣巢,中伏力战死”。


再次、辽东军的主要战力是精锐家丁。所以,将领就会将大量有限的资源优先补充给家丁使用,所谓“辽饷惟家丁差厚”,这就就忽视了对正兵的待遇以及训练,如辽东普通士兵的饷银只有四钱,部分士兵只有两钱五分,所食之米更是“浥烂如粪”。

而据协理京营戎政尚书李化龙言,辽东军普通正兵的军饷是低于九边平均水平。

《神庙留中奏疏汇要·兵部类第一卷》:各边军粮皆有五六钱或七八钱,辽独每月四钱。



所以,实际上辽东军队整体战斗力并没有多大的提高,只是强者愈强,弱者愈弱,普通士兵往往沦为家丁们的厮役,毫无战斗力,隐患非常巨大。所谓“就以军士之马供家丁骑乘,以军士之身供家丁役使,以军士之粮作家丁养赡”。


一旦家丁们遭到严重的损失,辽镇普通士兵战斗素质严重不足的隐患就暴露出来了。李成梁第二次镇辽之所以毫无作为,就是精锐家丁丧失殆尽有关,尤其是万历援朝战争碧蹄馆战役,2000余名精锐家丁竟然被全歼,严重伤害了辽军的元气。

《万历野获编·补遗·家丁》:癸巳朝鲜之役,平壤大捷,李如松以平殄在迩,不欲他兵分其功,潜率家丁二千人夜至碧蹄馆,遇伏,一举歼焉。


所以,李成梁之所以能在辽镇立不世之功,是因为将家丁制度发挥到了极限,而这个制度也给辽东的军事能力埋下了巨大的隐患。

引用文献:《明史》、《东夷考略》、《万历武功录》、《幸存录》、《熊廷弼集》、《全边略记》、《神庙留中奏疏汇要》、《练兵实纪》、《万历野获编》


论史


如果万历在1581年张居正死后掌握了皇权之后,只要有那么一点点帝王心术,都不应该把戚继光调往广东任总兵,实在是应该把李成梁和戚继光两大军区长官对调,李成梁调往蓟门任总兵,戚继光去辽东任总兵!只要有点政治头脑头脑的,就应该知道戚继光和李成梁谁优谁劣!李成梁在辽东,虽然年年大捷,但年年有战事!戚继光在蓟门,蒙古人不敢来犯!戚继光若调往辽东,何至于纵容努尔哈赤坐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