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成樑治軍渙散,為何能保大明東北二十多年的安寧?

元元的天下


李成梁之所以可以鎮守遼東二十幾年把女真蒙古治的服服帖帖的,靠的就是他強悍的家丁部隊——遼東鐵騎。關於明末的家丁武裝的建立,也是不得已的辦法,因為明末的軍隊戰鬥力太差,尤其是像遼東這種就在邊境重鎮,如果全權交給這些低素質的邊軍,勢必會導致邊患無窮。



關於家丁部隊,其實是一種明末邊將鑽空子的表現。因為你在政府的統轄下,是不可能自己組軍的,就是赫赫有名的戚家軍,也是戚繼光跟胡宗憲請示了很久,然後由政府批下的名額讓戚繼光可以招兵三千。這個流程可以說非常麻煩,所以基本除了戚繼光這種耿直派會幹,別的將軍是沒這個耐心的。而原來的這些兵油子都是領死工資的,幹嘛又非得這麼聽你的話呢?所以,從明朝中後期開始,這些邊軍的募兵就已經不中用了,而最早的衛所軍戶,早就不堪一用,總的來說,就是這些邊將想為國爭光,也打不出好牌。


在這種環境下,將軍們就開始鑽空子了,既然招兵不行,那就武裝自己的家丁,因為他們一開始並不在正規的軍事編制,而是隸屬於將軍個人的僕人。雖說是僕人,但邊將們對這些家丁的武裝訓練可以說是耍到了極致。朝廷撥下的軍餉、繳獲的軍事物資,將軍們都會優先考慮自己的家丁,以保證他們會絕對的忠於自己。之後會把最好最實用的裝備給家丁們配備,像李成梁,就是這樣成功的打造了一批裝備精良的遼東鐵騎,他們不但身披精良的棉布鐵甲,還個個手持三眼銃和精緻的馬槍、眉間刀。更過分的時候,李成梁還會把國家的土地賞賜給家丁們,來然他們為自己的效力。


關於家丁的來源,有這麼以下幾個途徑。比如逃籍的衛所精裝軍戶、容易被自己收買的蒙古、女真勇士,都是李成梁的兵源。當一些出色的家丁對自己又忠心又有大功時,李成梁就會為他們請賞,因為李成梁很會討萬曆皇帝的歡心,所以一般萬曆皇帝也就都同意了。這樣一來,原來的家丁成了新的附屬武將,然後他們在李成梁的指揮下也開始擴充自己的家丁武裝,表面上是一個個武將散亂的家丁武裝,但實際上都會受到李成梁的節制。

事實上明末邊境上的募兵並不是不會打仗,他們也是很有戰鬥經驗和戰鬥能力的軍隊,這點事內地軍隊比不了的,他們所缺少的,是一種戰鬥意志,而根本原因就是老被欠餉。但是有了家丁武裝之後,就有了中堅軍心的保障。所以基本只要家丁死戰不退,募兵們也不會做太過分的事情。為了進一步保證軍心和戰鬥力的穩定,李成梁還特變強化了軍功獎賞的力度,這點在他兒子李如松身上還得到了繼承。

所以不是李成梁治軍渙散,而是它採用了和戚繼光不同的方法而已。試想,漢代的周亞夫不也是有個“治軍渙散”的稱號嗎,結果還不是打仗厲害的一批。


火器工坊



在遼東,李成梁黑白通吃,敵我通殺,無所不能。萬曆年間,出了山海關李成梁比萬曆還好使。

那麼李成梁哪來這麼大能耐呢?總的來說,他有兩個”法寶”。

第一,擁有過硬的槍桿子”遼東鐵騎”。


李成梁本身是個讀書人,怎奈家貧,無奈襲職從軍。而隆慶年間的遼邊,各種勢力魚龍混雜,蒙古各部,女真各部,遼東漢人,朝鮮人,等等。總之是亂世。最大的壓力還不在女真人。而在於察哈爾的前身土蠻部,經常進犯遼東。

相對而言,建州女真當時還是個破落戶,過著半穴居生活,整天在大山裡挖參賣錢。而海西四部女真更為強大。


而李成梁40多歲才參軍,到了遼東都督僉事這個位置上,都已經50餘歲。正是做事成熟穩重,深謀遠慮的最佳年紀。他蒞任之後,便開始組建他的“遼東鐵騎”,充分利用明軍的火器優勢加上學習蒙古的騎兵優勢。這支部隊就是後來大名鼎鼎的“關寧鐵騎”的前身。

關於遼東鐵騎,又稱“李家軍”。全盛時期,主力在4800餘人。每人配備三匹戰馬和一柄”神器”三眼神銃。戰鬥力異常強悍。由於他們的俸祿都是“雙餉制”,除朝廷配發的部分足額髮放外,李成梁還有另餉,死了以後還有豐厚的安家費。所以這支部隊又稱為李成梁的“家丁”。

這支部隊紀律嚴明,戰鬥力強悍,擅長奇襲、奔襲、夜戰。在征服蒙古土蠻部和萬曆朝鮮之役中戰無不勝,還多次在平定女真各部落的叛亂大放異彩。

所以對於蒙古各部、女真各部而言,不服氣沒用。用東北話說,“你瞅啥,不服我就把你打卑服。”

因為有了自己的槍桿子,所以也不用擔心朝廷的權鬥過分影響自己。即便後來張居正倒臺,李成梁下課。但是“遼東鐵騎”依然屬於李家,由兒子李如松統領。到最後,萬曆還是不得已請李成梁繼續回來主持工作。

第二,擁有整個遼東的最大“黑市市場”寬甸等六堡。

萬曆元年(1573年),作為遼東總兵的李成梁在擊退蒙古土蠻後,擴築寬甸六堡。寬甸六堡全興時期有64000餘戶居民,有整個遼東最大的馬市。它既是監視建州女真的橋頭堡,又是和建州女真最大的榷場。你以為李成梁那麼多錢哪來的?

在剛擴築寬甸六堡的時候,正好建州女真都指揮王杲想壟斷撫順互通馬市,誘殺了明朝備禦裴承祖。明朝一怒之下,取消了貢市。


機會難得,李成梁立即準備征討王杲。結果來了不怕勢大,萬曆2年(1574年),王杲乾脆糾集韃靼土默特、泰寧部,大舉犯擾明朝遼東重鎮遼陽、瀋陽。於是李成梁便派兵剿了王杲的老窩古勒寨,斬首一千餘級。此後,互市的主動權就徹底掌握在了李成梁手裡。

就在這場戰爭中,努爾哈赤和他弟弟舒爾哈齊成了李成梁的俘虜,最後變成了李成梁的家奴。

李成梁非常善待努爾哈赤和舒爾哈齊,並沒有將他們按照慣例閹割,送到宮裡去。因為李成梁留著他們有用。

這個用途在萬曆11年(1583年),充分體現出來。李成梁攻打阿臺時,“滿奸”塔克世與其父覺昌安前去古勒寨為明軍勸降。然而李成梁的軍隊是靠主動進攻,然後“分紅”的軍隊,所以對古勒寨進行了屠城分贓。結果塔克世與其父覺昌安就被誤殺了。

結果“家奴”努爾哈赤叫起來“撞天屈”,李成梁自知理虧,於是上書請求了30道敕書,幾十匹馬作為補償給了努爾哈赤。馬不值錢,可是30道敕書那不一樣。因為這個是到京朝貢貿易交換憑證的信物,整個建州三衛若干年加在一起,才500道,所以這是一筆巨大的財富。也時候來努爾哈赤起兵的資本。

然而李成梁的虧欠之心還不止於此,李成梁還上書請求朝廷將塔克世的土地、人馬等送給努爾哈赤,讓他承襲都督指揮銜,作為補償。並且在此後的努爾哈赤統一女真的過程中,睜一隻眼閉一隻眼。

李成梁就是利用努爾哈赤,讓其成為自己在管理女真各部的代理人。

李成梁在一天,哪怕是李如松在一天,努爾哈赤也不敢反。努爾哈赤也曾經發誓,一輩子效忠李家。終清一朝,李成梁的墓都是受到保護的。

但是世事無常,李成梁做夢也沒想到自己大棒加金元打造了“平安遼東”20餘年。結果打卑服了土蠻,打卑服了建州女真、海西女真。雖然在朝堂上,各種彈劾,萬曆的各種”不信任”,仕途的各種“大起大落”;然而在遼東,無論白道黑道,好人壞人,朋友還是敵人,對自己都畢恭畢敬。但是自己終究養虎為患,鑄成大錯。

繁榮了一個時代,卻隱患了一個未來!


炒米視角


李成梁時代的明軍,大部分都是裝備低劣,待遇極差,純粹靠堆積數量取勝的軍隊。

而李成梁則最大限度發展出了一支武裝家丁軍隊,最大規模可以達到1萬人。全部是十倍軍餉,每天伙食待遇都按最高標準,武器裝備也挑選全軍最好的武器裝備配備。

正是依靠家丁武裝,李成梁,數次大敗蒙古插漢部酋長土蠻、泰寧部酋長速把亥;計殺女真海西葉赫部首領清佳砮、楊吉砮。鎮守遼東30年間,率領遼東鐵騎先後奏大捷者十,邊帥武功之盛,200年來前所未有。

李成梁的家丁武裝,不僅僅包括衛所軍人精銳者,也有蒙古和女真人,努爾哈赤最早的時候就是李成梁的一名武裝家丁。

李成梁的治軍思想和戚繼光完全不同,戚繼光是靠嚴密的制度和嚴酷的軍法。而李成梁是依靠個人感召力和個人威望。對部下許諾以榮華富貴,高額的賞金。來維持戰鬥力。但是,李成梁既然給了武裝家丁高額工資,賞金和待遇,甚至還送女人。

另外一方面就只能無限壓榨普通明軍衛所士兵來獲取維持家丁武裝的資金和土地。這到最後就變成,大部分明軍長期被欠餉壓榨,只有極少部分武裝家丁裝備精良,按月發放高額餉銀。

這種方式打幾百人入邊侵擾的蒙古遊牧騎兵是可以的。在半島阻擊一下,日本步兵也是可以的。但是,當一支明軍由上萬普通明軍,千把家丁組合而成,遇到數萬八旗軍的時候,就會導致快速的崩潰。


深度軍事


李成梁治軍渙散?他這是看透了人性,你不獎勵將士、允以將士們榮華富貴,他們會為你賣命?但是在訓練和行軍打仗時,李成梁的軍紀甚嚴。如果李成梁治軍渙散,那大明東北早就被蒙古、女真捶爛了。

晚明將吏貪汙怯弱,邊備廢弛。遼東的軍隊非常腐敗,軍隊戰鬥力極弱,蒙古、女真各部紛紛南下侵擾,在李成梁主政遼東之前,有三位大將戰死。而李成梁主政遼東後,保其三十年安寧。

李成梁能夠東北三十年安寧主要依靠自己強大的軍隊,只有打得贏他們,他們才會聽你的,其次在戰術上瓦解敵人。

李成梁鎮守遼東後,四處招募將士,建立了一支由家丁組成的軍隊,這些家丁之間要麼互為兄弟、要麼互為父子,是真正“打仗親兄弟,上陣父子兵”的軍隊,這支部隊戰鬥力極強;敵人打死一個,就會激怒一群人,而且他們的裝備先進,他們有一款武器“三眼神銃”,這個武器既可以當槍使,也可以當鐵榔頭使用,開戰後先向敵軍射擊,衝進去後,拿著鐵榔頭就是給敵人一錘,這個鐵榔頭重15斤,一錘下去必死無疑。

但是這“三眼神銃”在遼東鐵騎中很少配備,因為這種原是火器在滿蒙強弓面前優勢並不大,遼東鐵騎中大多還是配備的腰刀和弓箭,在李成梁部隊中還有大炮、佛郎機等武器,這些大多是從南方徵調來的。

除了軍隊戰鬥力強以外,還有李成梁的指揮能力高超,尤其擅長奇襲。

李成梁也擅長遠交近攻,利用女真各部落的矛盾,分個瓦解,一般先打出頭鳥和強大的。

李成梁鎮守遼東後擴建寬甸六堡,這六堡直接迫近女真部落的根據地,扼守了女真向南擴張的出口,被之後的熊廷弼稱作:“八百里新疆”。

努爾哈赤在李成梁面前根本抬不起頭,努爾哈赤跪在李成梁面前宣誓:永遠忠於李家;努爾哈赤也算遵守誓言,在李成梁活著的時候,他沒有敢蹦躂,李成梁死後三年就公開宣戰大明。

李成梁使遼東穩如泰山,但是他隨著地位的上升就開始飄了,除了謊報軍情外,還奢侈無度,將遼東的利益全都弄到自己手裡。

1591年李成梁被言官彈劾,被明神宗罷免遼東職務。李成梁離開遼東後,遼東的軍備又逐漸廢弛,十年間換了八個主帥,他們根本沒有阻止住努爾哈赤的擴張、崛起。現在很多人把努爾哈赤的崛起的鍋全都甩到李成梁身上,這是極其不公的。1601年七十六歲的李成梁再次主政遼東,在他主政的八年期間,遼東基本無戰事。

1608年李成梁再次被彈劾罷官,1615年在北京去世,1618年努爾哈赤宣告“七大恨”,公開對明朝宣戰。

李成梁現在背上了明朝滅亡的最大一口鍋。


司馬長史


李成梁雖然不以軍紀嚴明著稱 但絕非治軍渙散 厚賞立功將士是李成梁保遼東20年的關鍵

李成梁的遼東鐵騎能夠力戰的原因就在於——立功厚賞。當時遼東應該貧苦。以李成梁為例,從高祖李英就開始出任鐵嶺衛指揮僉事,到李成梁時竟然連去京城接受世襲鐵嶺衛指揮僉事的路費都沒有,還是在遼東巡按御史的資助下才有路費上北京接受世襲的鐵嶺衛指揮僉事職位。

堂堂衛指揮僉事連去北京的路費都沒有,可見當時遼東窮到什麼程度。

遼東之所以窮苦,主要是戰事和抄掠太多:西有蒙古以扎薩克圖汗圖們(明朝稱呼土蠻)察哈爾部、達延汗孫子巴林部蘇巴海(因佔據兀良哈三衛之一的泰寧衛,而被明朝稱呼為泰寧部,和朵顏部董狐狸聯合),東有滿州女真的王杲、王兀堂、清佳砮、楊吉砮等部落。西蒙古東女真聯合夾擊抄掠明朝遼東。

李成梁在王治道戰死後被晉升為都督僉事,開始組建遼東鐵騎:

“成梁乃大修戎備,甄拔將校,收召四方健兒,給以厚餼,用為選鋒。”

關鍵詞:厚餼。厚,即厚賞。都是窮人,沒錢誰拿命去博;餼,和士卒親近,激勵士氣。

在《李如松傳》也有同樣的說法:

“始成梁、如松為將,厚畜健兒,故所向克捷。”

結論:李成梁的遼東鐵騎之所以大戰連連、威名顯赫,就在於豐厚的戰功封賞——錢多、待遇高,但要用命來拿!

這也是後期李成梁二次守遼東時為什麼作戰不力的原因:一則遼東鐵騎經過20年的戰爭,戰死的太多;二則遼東鐵騎將士及其後代因為20年戰功封侯獎賞變富裕了,也就沒有用命去搏殺的心態了。

李成梁兒子李如楨就是這種享福心態的典型:楊鎬調他去鐵嶺守衛,原意是鐵嶺是李成梁老家、族人也多,李如楨會努力把守,結果李如楨帶著族人浩浩蕩蕩的搬家到北京去住,最後楊鎬不得不讓李如楨守瀋陽。

總的來說,李成梁能夠用遼東鐵騎守衛遼東20年年,就兩條:

一、後來袁崇煥總結的遼人守遼土——李成梁招納的都是遼東人為主,不僅僅是漢人,蒙古、女真同樣招納。

二、豐厚的戰功封賞。蒙古人、女真人抄掠是為了錢,遼東漢人因為被抄掠一樣窮。一句話,當時的遼東,無論漢、蒙古、女真,都窮,都是為了錢不要命的主。


每天原創,給你有價值的觀點!
隨手關注,你的支持才是動力!

歷史哨聲


說起來很有意思,李成梁的成功雖然被看成是明朝軍事制度的勝利,但其實卻是完全背道而馳的事情。可以說李成梁這類人的崛起,透著明朝遼東本地人的無奈。而且他的一時得勢,在很大程度上也被明朝的滅亡埋下了伏筆。

李成梁生活的時代,明朝軍隊已經因為制度性缺陷和經年累月的衰退而變的非常脆弱不堪。表面上擁有龐大的兵源和在職將士數目,實際上真正擁有戰鬥力的人已經非常稀少。不僅地方上的軍戶們淪為破產的國家奴隸,京城的精銳也退化為儀仗隊和苦力。明朝只能經常另外出錢募兵,解決暫時性的軍事需要。


作為邊區軍戶出生的李成梁,就和當時明朝全國的軍戶一樣,不能脫離軍籍去另謀生路,只能在軍隊中了此一生。而明朝異常僵化的管理模式,又將邊區的人口強制為自己人和外人。原本連成一氣的地方經濟,因為行政區域設置而被人為切斷。這就給地方上的經濟生活,造成了巨大破壞。

類似情況在與蒙古接壤的北方各地,都釀成了蒙古扣邊和邊區軍民逃亡到蠻族區域的事情。而在壓力較小的遼東,則也形成了大量的編外漢人聚居區。這些人不受明朝官府控制,在漢-蒙-滿三方之間的地帶,自行其是。但也因此擁有了比編戶齊民制度下的人口,更強的戰鬥力和作戰意志。李成梁就曾經讓朝廷強制將數萬這樣的人口遷移到朝廷控制區裡,強化地方軍鎮的勢力。


另一方面,李成梁還開啟了大規模招募武裝家丁的路線。也就是將領以個人身份,募集自己的私家軍班底。招募成員可以是原本的地方軍,也有很多來自邊境另一側的蒙古人和女真人。他們以個人身份對將領效忠,並受到將領的保護和供養。儘管在實際上不符合明朝所設計的制度,但確實在短期內強化了明朝的戰鬥力。

最後,李成梁為了不斷養活麾下的人口,需要為自己積累豐厚的戰功。這就促使他麾下的軍隊,經常主動招惹邊境外的蒙古或女真部落。由於當時的邊境上,根本不存在足夠強大的軍事集團。所以明軍每次集中力量的主動出擊,都會有所斬獲。即便是青壯年男性逃跑了,也可以用他們城寨中的老弱婦孺來充數。根據用敵人首級記錄戰功的政策,這樣的做法非常合適。


如此一來,李成梁就是逐步在遼東形成了自己的個人軍事集團。不斷招募編外人員來充當自己的核心部隊。然後通過原本地方軍戶的農業產出和朝廷每次因戰功發放的賞金,繼續擴大隊伍。甚至會在遭到對方部落反擊時,故意放對手入境。等對方搶完一波,再突襲擊潰對手。在收割各類人頭的同時,也把對手的戰利品也據為己有。

所以,李成梁的個人成功,實際上就是在破壞明朝原有的軍政結構基礎上,又激化了同邊境外部落的矛盾。這迫使更多女真或編外漢人群體,不得不抱團取暖。這就為後來後金勢力的崛起,打下了社會基礎。而他麾下的很多家丁中,就包括了年幼時被他突襲殺死的女真酋長後代--努爾哈赤。


米南德王問道


“南戚北李”不是瞎叫的,如果李成梁是個無能之輩,能夠與戚繼光並稱天下?

(1)李成梁地位比戚繼光高不少

從1570年到1618年,長達48年的歷史。李成梁在1579年,更是被封為“寧遠伯”,壽高93歲。正是因為主政遼東時間過長,才導致家族化問題嚴重。搞政治、軍事,最怕“家族化”,你一個人的正能量抵擋不了“家族化”的負能量。

李成梁

戚繼光雖然在現在的知名度上要高於李成梁。但在當時,無論知名度還是權力,甚至個人成長速度都不如李成梁。戚繼光17歲時任僉事,用了18年到了35歲被任命為福建總兵。

李成梁生於1526年,40歲(1566年)時才被任命為指揮僉事(四品),但僅僅用了4年(1570年)就成為遼東都督僉事(三品)主政遼東軍事,次年為從一品銜的都督同知,主管整個遼東地區的戰場,應對蒙古、建州女真。

(2)李成梁的問題在封建社會很正常:一個人、一個家族、一個國家長時間的興盛就會出現“只重己利”的問題,如果這個人不能“戒驕戒躁”、不能如履薄冰,那麼,必然會“丟人現眼”

戚繼光

作為遼東地區明朝象徵,李成梁的變化主要是權力過大造成沒有人制衡。就是張居正被清算對其都沒有大的影響,戚繼光則邊緣化。1591年,李成梁被罷官的原因也是因為權力過大。但其子李如松、李如梅先後被任命為遼東總兵。

1601年,李成梁再次被任命為總兵,1608年退職。其後,兩個兒子李如柏、李如楨再次擔任遼東總兵。

從1570年到1591年的21年裡,李成梁左擋右殺威震天下。

李如松

各個敢於違拗李成梁的官員,無論你是中央還是地方,或殺或被其彈劾。像吃空餉、濫殺等問題並不鮮見。

正因為李成梁的錯誤,誤殺了努爾哈赤的父、祖,導致建州女真最終成為大明最危險的敵人之一。明亡確實有其或多或少的責任。


坐古談今


首先說下史書對李成梁的評價,《明史》:成梁鎮遼二十二年,先後奏大捷者十,帝輒祭告郊廟,受廷臣賀,蟒衣金繒歲賜稠疊。邊帥武功之盛,二百年來未有也。其始銳意封拜,師出必捷,威振絕域。已而位望益隆,子弟盡列崇階,僕隸無不榮顯。

由上文可看出,李成梁威名遠播,戍邊有功,是個出色的將帥。但是人無完人,李成梁在取得一定功績後貴極而驕,奢侈無度,手下大將也開始搜刮民脂民膏,此等行為李成梁都難辭其咎,這些雖然是他的過失,但也是他保衛邊疆穩定的因素之一。萬曆朝的邊事一度頗有成效,這有賴於邊關的兩大名將:東南戚繼光,東北李成梁。李成梁治軍與戚繼光不同,戚繼光以制度帶兵著名,李成梁則依仗個人的威望和感召力,對有功將士獎賞很厚,靠允以榮華富貴激勵士氣,有時為了嘉獎士兵甚至默許強搶、搜刮民財,正所謂重賞之下必有勇夫,主帥正麼會籠絡人心,戰時士兵肯定賣力,不戰則已,戰則必勝(最起碼士兵們有這個決心,畢竟打勝了有重賞)。只是,李成梁的這種帶兵方法終歸不是長久之計,早晚百姓們苦不堪言會鬧事,兵士們也會漸漸貪樂怕死,其晚年時遼東軍戰力已不如當年強大,以至於後來努爾哈赤吊打明軍,當然,遼東軍腐朽到這個程度時,李成梁已經去世多年了。



鳳梨酥真好吃


提問者的題幹後一部分對,前一部分有問題。

李成梁保東北二十多年的安寧是在其第一次鎮遼期間,即隆慶元年到萬曆十七年,在這二十多年時間裡,李成梁“先後奏大捷者十”,史稱“邊帥武功之盛,二百年來未有也”。確實為明朝東北邊境的安寧立下了大功。

但是說李成梁治軍渙散,我就不敢苟同了。李成梁只是“厚遇部曲”,給自己手下的家丁部隊給予優厚的待遇,希望他們能報效自己,奮勇殺敵,“家丁部隊”是李成梁屢立邊功,不斷進階的資本,所謂“此李氏功名所由盛也”,所以厚待他們是非常必要的,正是由於家丁的待遇和地位優於其他部隊,所以儘管有犧牲,但是他們仍然能前赴後繼,繼續為李氏父子效力。

《倖存錄·遼事雜誌》:為費甚多,凡所育健兒,恣其所好;凡衣服飲食,子女第宅,及呼盧狹邪之類,俱曲以從之,有求必予,但令殺虜建功而已。


李成梁之所以能夠在第一次鎮遼期間,表現如此突出,就是得益於其所運用的家丁制度,這個制度是對軍隊結構的重組,它的產生是有他的環境和土壤的,它是建立在明朝衛所制度被破壞的前提下形成的,由於明朝九邊軍屯土地被邊境的武官豪強不斷侵佔,大量衛所軍士失業,而那些武將的產業是在邊境一帶,往往受到北方蒙古族和女真族的威脅,於是那些武將豪強們就挑選衛所軍士強健有力,驍勇善戰者充當自己的私屬家丁,跟隨自己作戰。這就是家丁的主要來源。

而遼東面臨的虜患,邊防形勢較其他邊更為嚴峻,所謂“他鎮皆一面對虜”,而且遼東鎮是在北、西、東都要應付虜患。而且遼東鎮缺少天險,又不像其他鎮有邊牆護衛,防守難度更大。

《熊廷弼集·除報羨餘書》:他鎮有邊牆,遼獨與虜接壤而處,出入無時,無峻嶺重關以為限隔,該部以為兵少可支乎?


這就意味著擁有高機動性的蒙古騎兵可以迅速入犯,劫掠物資。在這個情況下,主將很難迅速從四處集結本鎮兵力去迎敵,所以建立一支“快、精”的部隊隨主將殺傷敵人就很有必要。

《練兵實紀·登壇口授》:比如宣、大、山、陝,無屬夷隔斷,且地平無險可據,胡馬入犯無時,數千亦入,數百亦入,甚至數十亦入。將官隨有警報,便就出去追剿,緩急之際,迅雷不及掩耳,那得齊兵?那得聚眾?故特有家丁之設,所謂在精不在多,與將官廝守一處,人不離營,馬不離鞍,一聲炮響,早已出門,方才追得賊及。


所以,李成梁要用有限的資源來達到殲敵御虜效果得最大化,選擇了將家丁制度發揚到極致也是形勢使然。

而在具體運用家丁戰術運用上,李成梁將善於當敵人進犯之時親自率領部下長途奔襲攻擊敵人的巢穴,進行斬首作戰。

在指揮具體戰鬥中,李成梁使用“一二字陣”破敵。

所謂“一二字陣”,就是“一字陣”做為前鋒與敵接戰,“二字陣”做為策應。二陣互相配合,完成戰鬥任務。如萬曆十一年的遼河之戰就是一二字陣破敵的經典案例。

《全邊略記·遼東略》:虜走遼河,河深不能徑渡。李成梁追襲之,從丁字泊堡出,出陣為一二字,以一字衝鋒,二字繼戰。令既定,旦日,去邊一百五十里,虜望見兵至,既跳騎挑戰。成梁躬率一字陣接鬥,火器弓矢齊發。撫臣李松趨二字陣,鼓行而前。虜股慄欲奔,我兵乘勝疾戰,斬首虜八百二十四級,得名酋舍徵孛來等十三人,獲馬五萬四十九匹。軍士亡失者六百三十九人。


而李成梁在搗巢作戰時,善於使用間諜,偵查虜情,成為其屢次獲勝的重要原因。

《東夷考略·東事答問》:即近歲李寧遠亦專用間,偵虜搗巢,往往獲級。

李成梁在作戰過程中對軍紀嚴明極其強調,成為了他“師出必捷”的有力保障。


就比如說在萬曆二年征討王杲之戰,“李成梁軍軍法嚴,毋敢逗留弗前者,我兵亦不避矢石之難”,此戰明軍奮勇向前,大獲全勝。萬曆八年在征討王兀堂的作戰中又下令“敢逗留不進者斬首以徇三軍”明軍獲得大捷。這一切都說明在李成梁嚴酷的軍令下,原本實力就很強的家丁組織爆發出更強的戰鬥力。



總而言之,李成梁深入敵後的“搗巢”戰術,通過良好的戰術運用、嚴明的軍紀,置之絕地而後生,將手下將士的戰鬥潛力深入挖掘來獲得戰鬥成果。

但是李成梁所運用的家丁制度也有侷限性,也會遇到瓶頸。

首先,蒙古人在屢次遭到李成梁重創之後,改變了自己的戰略戰術。

具體有兩個表現,第一,蒙古人進犯兵力走向了聯合化和集團化,家丁儘管戰鬥力強,數量卻極其有限,面對超大股的敵人往往無能為力。

《明史·李成梁列傳》:土蠻族弟土墨臺獵借西部青把都、恰不慎及長昂、滾兔十萬騎深入海州。成梁不敢擊,縱掠數日而去。

第二、蒙古人深知“搗巢”為李成梁的慣用戰術,在出擊搶劫的同時,往往對巢穴使用板升進行加固,並且在巢穴周圍重兵埋伏,當李成梁前來搗巢時,給予伏擊,給李成梁的精銳家丁帶來重大損失。

《明史·李成梁列傳》:明年二月,卜言臺周、黃臺吉、大小委正結西部叉漢塔塔兒五萬餘騎復深入遼、沈、海、蓋。成梁潛遣兵出塞襲之,遇伏,死者千人。

《明史·李成梁列傳》:十九年閏三月,成梁乘給事侯先春閱視,謀邀搗巢功,使副將李寧等出鎮夷堡潛襲板升,殺二百八十人。師還遇敵,死者數千人。

在李成梁第一次鎮遼的後期,李成梁的精銳家丁直出搗巢的模式死傷越來越大,成本越來越高。



其次、為了將有限的家丁,發揮出最大戰鬥力,主要將領不得不親自率軍出動,取得戰功,在蒙古人調整戰術後,主要將領所冒風險極大。就比如李如松就是在搗巢中受到了蒙古人的埋伏身亡。“如松率輕騎遠出搗巢,中伏力戰死”。


再次、遼東軍的主要戰力是精銳家丁。所以,將領就會將大量有限的資源優先補充給家丁使用,所謂“遼餉惟家丁差厚”,這就就忽視了對正兵的待遇以及訓練,如遼東普通士兵的餉銀只有四錢,部分士兵只有兩錢五分,所食之米更是“浥爛如糞”。

而據協理京營戎政尚書李化龍言,遼東軍普通正兵的軍餉是低於九邊平均水平。

《神廟留中奏疏匯要·兵部類第一卷》:各邊軍糧皆有五六錢或七八錢,遼獨每月四錢。



所以,實際上遼東軍隊整體戰鬥力並沒有多大的提高,只是強者愈強,弱者愈弱,普通士兵往往淪為家丁們的廝役,毫無戰鬥力,隱患非常巨大。所謂“就以軍士之馬供家丁騎乘,以軍士之身供家丁役使,以軍士之糧作家丁養贍”。


一旦家丁們遭到嚴重的損失,遼鎮普通士兵戰鬥素質嚴重不足的隱患就暴露出來了。李成梁第二次鎮遼之所以毫無作為,就是精銳家丁喪失殆盡有關,尤其是萬曆援朝戰爭碧蹄館戰役,2000餘名精銳家丁竟然被全殲,嚴重傷害了遼軍的元氣。

《萬曆野獲編·補遺·家丁》:癸巳朝鮮之役,平壤大捷,李如松以平殄在邇,不欲他兵分其功,潛率家丁二千人夜至碧蹄館,遇伏,一舉殲焉。


所以,李成梁之所以能在遼鎮立不世之功,是因為將家丁制度發揮到了極限,而這個制度也給遼東的軍事能力埋下了巨大的隱患。

引用文獻:《明史》、《東夷考略》、《萬曆武功錄》、《倖存錄》、《熊廷弼集》、《全邊略記》、《神廟留中奏疏匯要》、《練兵實紀》、《萬曆野獲編》


論史


如果萬曆在1581年張居正死後掌握了皇權之後,只要有那麼一點點帝王心術,都不應該把戚繼光調往廣東任總兵,實在是應該把李成梁和戚繼光兩大軍區長官對調,李成梁調往薊門任總兵,戚繼光去遼東任總兵!只要有點政治頭腦頭腦的,就應該知道戚繼光和李成梁誰優誰劣!李成梁在遼東,雖然年年大捷,但年年有戰事!戚繼光在薊門,蒙古人不敢來犯!戚繼光若調往遼東,何至於縱容努爾哈赤坐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