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光为什么不立政治才能和身体素质更好的恭亲王为皇帝,而是选择了咸丰?

搁浅港湾


道光帝为什么选择咸丰帝而不是选择恭亲王奕䜣,真正的原因,除了道光帝复生,否则谁也说不清楚。下面将对比咸丰帝和恭亲王,以了解和猜测道光帝选择咸丰帝的原因。

基本资料

1、咸丰帝生母孝全成皇后钮祜禄氏,满洲镶黄旗,曾祖父是乾隆朝驻藏将军成德,父亲是乾清门二等侍卫、世袭二等男爵。孝全成皇后钮祜禄氏,是道光帝的第三个嫡妻,所立的第二个皇后。

1840年2月13日,孝全成皇后钮祜禄氏突然身亡,死因大约有两个:一是被迫自杀,自杀原因有两个:1、为父亲乞官而被太后责骂,羞愧自杀;2、谋害恭亲王奕䜣失败而自杀;二是被恭慈皇太后钮祜禄氏下毒所杀。

2、咸丰帝养母孝静成皇后博尔济吉特氏,恭亲王奕䜣的生母,先祖为蒙古科尔沁左右翼,后抬旗为满洲正黄旗。孝静成皇后博尔济吉特氏,是清朝历史上独一无二的既非前朝皇帝嫡福晋、更非本朝皇帝生母而被追封的皇后。

3、咸丰帝是1831年7月17日出生,恭亲王奕䜣是1833年1月11日出生,相差2岁。咸丰帝是在孝全成皇后钮祜禄氏在1840年2月死后,才被道光帝交给孝静成皇后博尔济吉特氏抚养,时年10岁。

4、以节俭著称的道光帝,即便面对同时进行鸦片战争,依然为孝全成皇后钮祜禄氏举行盛大葬礼,可见其感情之深。

5、孝全成皇后钮祜禄氏死后,道光帝只让孝静成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做皇贵妃管理后宫,坚决不立皇后,如同乾隆帝时期的嘉庆帝生母孝仪纯皇后魏佳氏一样。

6、《清朝野史大观》记录孝全成皇后钮祜禄氏趁幼年的恭亲王奕䜣来找咸丰帝玩耍时,留恭亲王奕䜣在自己宫里吃饭而在鱼上下毒,但因幼年的咸丰帝提醒,恭亲王奕䜣得以活命,最后孝全成皇后钮祜禄氏被太后逼迫自杀。

7、养母孝静成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在咸丰帝即位后,虽然咸丰帝以太后的规格对待,但并没有被册封为太后。养母孝静成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在积劳成疾病死前要求咸丰帝封自己为太后,但咸丰帝不愿意。1855年养母孝静成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去世,恭亲王奕䜣要求咸丰帝封孝静成皇后博尔济吉特氏为太后,之后更是以军机大臣身份册封孝静成皇后博尔济吉特氏为太后,迫使咸丰帝不得不承认事实。此后,咸丰帝大力打击恭亲王奕䜣。

咸丰帝和恭亲王的关系

1、在被孝静成皇后博尔济吉特氏抚养后,和恭亲王奕䜣关系非常好;

2、咸丰帝即位后,因为不肯册封养母孝静成皇后博尔济吉特氏为太后,更因恭亲王奕䜣矫诏册封养母为太后,而和恭亲王奕䜣关系恶化,更拒绝加上道光帝的谥号:成;

3、咸丰帝热河病死后,慈安太后、慈禧太后和恭亲王奕䜣发动辛酉政变,才让恭亲王奕䜣母亲孝静成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得以在谥号中加上“成”字。

王湘绮在《祺祥故事》记录了孝静成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在病死前误将咸丰帝当作恭亲王而说出心里话造成咸丰帝和恭亲王关系恶化:

“会太妃疾,王日省,帝亦省视。一日,太妃寝未觉,上问安至,宫监将告,上摇手令勿惊。妃见床前影,以为恭王,即问曰:“汝何尚在此?我所有尽与汝矣!他性情不易知,勿生嫌疑也。”帝知其误,即呼“额娘”。太妃觉焉,回面一视,仍向内卧不言。自此始有猜,而王不知也。”

4、咸丰帝的师傅杜受田比恭亲王奕䜣的师傅卓秉恬、贾桢更有策略。卓秉恬为官清正,作风敢言。贾桢在第二次鸦片战争中受命在咸丰帝撤退后率军守卫皇城,可见其勇敢。杜受田虽然没有显示其性格的资料,但相比卓、贾二人应该更有谋略。

道光帝的看法

1、在咸丰帝生母孝全成皇后钮祜禄氏死后,不立孝静成皇后博尔济吉特氏为皇后。当然这就不能否定道光帝不立恭亲王的可能性。

2、道光帝在修建自己嫔妃陵园时钦定将孝静成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安排在内,摆明不给孝静成皇后博尔济吉特氏做太后的意思,即否定恭亲王继位的可能性。

3、道光帝宠爱恭亲王是事实:

“肄武事,共制枪法二十八势、刀法十八势,宣宗赐以名,枪曰“棣华协力”,刀曰“宝锷宣威”,并以白虹刀赐奕”

爱好武功的恭亲王和当年在皇宫中格杀2个林清党人保护嘉庆帝的道光帝,可谓是有着相同的爱好。

道光帝在遗诏中要求封奕䜣为恭亲王:

“朱谕“封皇六子奕为亲王”。”

4、根据《清史稿 杜受田传》,道光帝之所以立咸丰帝原因是在于:

“皇四子仁孝”

一个是有才的恭亲王,一个是仁孝的咸丰帝,道光帝做出了他的选择!

5、道光帝遗诏中的未来架构:

仁孝的咸丰帝即位、有才的恭亲王治理国家的人君、权臣模式

这就是道光帝为什么要在遗照中同时宣布让咸丰帝即位和封恭亲王为亲王的原因:

兄弟共同治理天下。

大位有德、治理有才,这是道光帝为什么立咸丰帝、封恭亲王的原因。但可惜的是咸丰帝因为拒绝封二人的母亲为太后导致道光帝的框架破产。

综述

道光帝意图用兄弟同心治理天下的德才兼备模式给大清更合理的治理方式,这才有在遗诏中同时公开安排咸丰帝和恭亲王二人:

仁孝的咸丰帝即位,有才的恭亲王治国。

在道光帝看来,仁孝的咸丰帝无能治国,需要有才的恭亲王;有才的恭亲王德不足,需要有德的咸丰帝支援。

只是小气的咸丰帝不肯将一个太后名号给自己的生母,即便是准备病死的时刻!不是杜受田让咸丰帝装出仁孝的样子,道光帝基本上是让恭亲王即位了。

假装有德的咸丰帝,让真正有才的恭亲王失去了即位的机会。


每天原创,给你有价值的观点!
随手关注,你的支持才是动力!

历史哨声


道光皇帝立奕咛为皇太子,也就是日后的咸丰皇帝,在野史中有一个传说,其主要原因是由于奕咛的师傅杜受田“耍了手段”,下面咱们说说这个所谓的手段:

话说某次道光皇帝带着皇子奕咛和奕䜣去打猎行围,在其中道光就想考考这两个皇子的本事,于是就传令二人到黄账前领命,等二子到了后,道光说:今天的猎物都膘肥体壮,特令你二人以一个时辰为限,看谁猎取的野获多,去吧。一个时辰后,带着你们的战利品来父皇这里报道。朕有赏。

于是乎,本来就喜好打猎的奕䜣可是撒了欢,左一个野兔,右一个野鸡,不一会就野获慢慢,转眼在看奕咛那边,他竟然一无所获,这可是急坏了奕咛的师傅杜受田,他眉头一皱,计上心来,他赶忙把爱徒奕咛拉倒一边,附耳道,你干脆就一箭别发了,然后你按照我的办法..........。


就这样,一个时辰到了,两个皇子又来到父皇的帐前复命,奕䜣说:父皇,这里我猎取的猎物,一共20个兔子,10个野鸡,还有三头鹿。咸丰看后喜形于色,转头问奕咛,你的猎物呢?奕咛说:父皇,我没有猎物,因为我实在不忍心把这些刚刚繁育的幼崽杀死,我怕它们的父母伤心呐。道光被这一席话感动了,认定奕咛是个仁义之君,于是便在他传位的诏书上写上了奕咛的名字。但真相果真如此吗?咱们看一张图。

从此图中可以看出,奕咛是根正苗红,他是皇后所生的,而且还是嫡长子,对古代礼法极为尊崇的道光,心中太子的人选自然是有嫡立嫡,有长立长,而奕咛直接是又嫡又长,您说,道光岂有不立之理?而奕䜣对比奕咛就差很多了,既不是嫡子也是长子,所以没有被立就很容易理解了。

(此为咸丰画像)


老猪的碎碎念


这个问题老梁来回答。

题主的问题吸引老梁的就“咸丰”俩字,瞅见这俩字,老梁就觉得自己个的心窝子不得劲憋得慌,有种不吐不快的感觉,所以喘了口气自己个就一头钻了进来。

有人就要问了,老梁你这个老鼻子老眼的家伙这是为嘛呀,至于吗?

您还别说,真至于,老梁就说一句,说完了,大家伙中有那性子急的,眼珠子都能瞪成俩灯泡来:“没这咸丰,就没有慈禧这玩弄两任帝王的老女人什么事了。”

老梁戳你脑门就问:“你憋不憋!憋吧!那就对喽!”

当然今天题主的问题是问道光的,咱就唠唠这道光为嘛呀这是,眼珠子起白内障是怎么的了,就选这么一货当皇帝,把个大清朝给彻底的玩废了。

想要解决题主的问题,咱得先从道光是个什么人来瞅瞅,那么咸丰继位的问题也就有眉目了。

道光是个什么人

从留下的画像来看,就是一干巴老头,和之前的几位比真没那么富态,他呀是满清第八位皇帝,在他那清瘦的脑壳壳上,挂起的标签没有几个好听的“抠门”“鸦片战争的总负责人”等等。

这么说吧,道光是个资质平庸的人,能力有限,面对嘉庆留下的烂摊子,那状态就是一个懵逼树上懵逼果,懵逼树下你和我的状态。

乾隆年间,那个拍着自己脑壳叫嚣自己是十全老人的家伙,将个大清朝的国库折腾的,把蹲在里面的老鼠都干成了老鼠干了都。

嘉庆靠着和珅和大人的家底还支持了一些年,到了道光的时候,一打开国库道光整个人情绪不好快哭了都。

这不摸着眼泪穿着补丁的衣服,自认为要节省,可守着皇帝后勤的太监告诉他一块补丁要一两银子,他道光这也认了。大臣们一边和太监们说着谢谢,一边跟着也在自己的新衣服上也打上了三两个铜板一块的补丁,跟着道光他老人家一起同甘共苦,一起摸着泪上朝,这朝堂上一水的丐装啊,真时尚,大家伙可以脑补一下。

那吃的上咱也节省一点,三两一颗鸡蛋也太贵了,咱少吃点,还号召后宫的妃子们一起节省,后宫一帮子贵人们一脸的菜色,放个那啥回头都要瞅瞅有没有油花喷出来,这日子过得何值是心酸啊,说多了这都是泪呀。

那些个服务这些个贵人的太监们到是一个比一个肥,红日头下待个三俩分钟保准能晒出二两油来。

扯到这里大家伙就要问了,老梁你为嘛要扯这个呢?很简单,从这些个小事我们可以看到这道光也是个肤浅的家伙,干嘛事就和哪打水漂一样,看着是漂亮,水下的东西不求甚解。

不仅苦了自己,捎带着跟着他的人一起到了霉,自己个倒是节省了,但却养了一帮子欺上瞒下的贪官,得,你说本来资质就平庸想做好皇帝的道光这眼睛还被蒙上了,耳朵眼里还都听不到真话,活着也真是够累的。

选出个咸丰来,也不足为奇了。

为嘛选出个咸丰

早年间,这道光就一儿子,还是道光十六七八九岁的样子,有天晚上荷尔蒙分泌过多,一时间睡不着,爬起来找了一宫女解决了一下问题,好吗咣当一声,这头一个儿子就这么冒冒失失的掉了出来。

真心的说这儿子道光怎么也瞧不上眼,起名叫奕纬,但无奈五十郎当岁的时候,眼跟前就这么一个,也没办法请了家庭教师好好的教育教育,就准备继位大统。

可这小子性格顽劣,你让他上树掏鸟,不学都会,但你要他蹲桌子上写俩大字,这可是要了姥姥命的事。

这不,有这么一天老师教授奕纬读书,这小子火气大了:“将来我当了皇帝,第一件事就把你剁了!”

未来的皇帝都这么说了,老师把胆也下破了,把着老师的帽子丢回了道光,你看着办,教育了半天还教育成了仇人了,不干了,回家养老去呀!

这个时候的道光面对清廷都快乱成炸药桶的国家,满头的大包,好吗眼跟前就指望这奕纬以后,能有点出息把国家操持好了,得,你学问没学到几个,这还要把老师给剁了,这还得了。

“咣!”一脚就踹了上去,“吧唧!”奕纬就直接翻了白眼躺地上死了。

这奕纬可真够憋屈的,历史上唯一一个被皇帝打死的皇子,这可是独一份的事。

得!儿子没了,道光求爷爷告奶奶的,得到了老天爷的垂青,“咣叽,咣叽”这通生,一连八个,俩还没成年挂了,其余六个都成人了。

这其中的老四奕詝就是后来的咸丰,瘸了条腿不说,脸上还有麻子,不好看。

这老六就是后来和咸丰争位失败的恭亲王奕䜣,人称鬼子六。

这鬼子六,身体特好和康熙都有的一拼,脑子好使不然也不会有鬼子六这么个外号,而且他还愿意接触老外的科技,还积极的参与到洋务运动中去,就这么个人,要是当年道光的选了他,那么清廷也许还能蹦跶几下。

那为嘛没有选他呢!

哎!说起来这鬼子六的痦子长脚后跟上了,点低了点,先是他的母亲身份不高,就是一贵妃,而咸丰的痦子那是点脑门上,点高啊,老妈那是孝全成皇后,全清廷都找不出比她高的女人了。

你要知道道光是以嫡长子的身份继位大统的,所以对这一点看的还是比较重的。

这第二鬼子六的老师政治斗争脑瓜不如咸丰的老师的好使,咸丰的老师瞅着咸丰那样都比不上人家鬼子六,就出了一歪主意,让咸丰在道光面前展现孝道,做嘛事都要体现出这俩字。

你还别说,这道光脑子比较保守,还就吃这一套,这咸丰就进了眼珠子里了,但从他的心里觉得鬼子六他也是个人物,继位大统保不齐还能让大清把最后一口气给喘匀了,但最终咸丰的孝道还是占了上风。

这不就出现了一个奇怪的诏书,同一个诏书里让咸丰继位大统,末了提了一句让鬼子六做了恭亲王,遗诏提了俩人,这很少的,这也看出了道光内心的复杂。

所以后人说咸丰错继了皇位,就是这么来的,话说道光还是有点眼光的,居然能瞅出来鬼子六是个人物,但最终却没有扶上一把,这不无遗憾。

在补充一句,清廷喜欢逃跑就是从咸丰开始的,哎!

好了今天就说道这里,喜欢的加个关注,点个赞呦!


梁老师说历史


道光的确在奕訢和咸丰为帝之间犹豫过,最后选择咸丰有如下原因:

(1)咸丰根正苗红,奕訢比他差一点。

咸丰先天优势:

①存活的年龄最大的儿子。(长子)

②皇后所生。奕訢的母亲则是皇贵妃,不是皇后,直到咸丰继位,才尊封为皇后。

虽然清朝并没有立长的习俗,但是要看到道光时期,已经是清朝中后期,汉化思想已经很重了,奕訢作为年龄最长的皇子,最要紧的是皇后所生,这两大出身,简直是完美的储君条件。

(2)奕訢的有利条件。

奕訢的有利条件有三个:

①咸丰的生母虽为皇后,但是去世的很早,咸丰是奕訢的生母静皇贵妃养大成人的。

②皇贵妃号称“副后”,特别是在皇后已经去世的情况下,实际上在后宫中等同于皇后。

③奕訢才学才干均高于咸丰,清朝也并没有强制立长的规定,而且奕訢很得道光的喜爱。

(3)咸丰为什么能胜出呢?

得益于咸丰老师杜受田的出谋划策。

杜受田这个人不得了,在整个清朝,谥号文正的仅有八人,他是其中之一。另外的几个都有谁?汤斌、刘统勋、朱珪、曹振镛、杜受田、曾国藩、李鸿藻、孙家鼐,都是非常厉害的人物。

杜受田知道咸丰无论才学和骑马射箭都比不过奕訢,在道光帝那里的宠爱程度也比不上奕訢,他就给咸丰出主意,让他从道德人品上着手。

这一招其实很毒辣。道光这个人呢,是以节俭出了名的,可以说这个人在内心深处是对道德一类的东西很有追求的。

咸丰听取了老师的建议,某次道光带人打猎,只有咸丰一箭不发,道光问他为何,咸丰说,现在正是春天鸟兽繁育的季节,我不忍心啊!道光听完之后,非常高兴。

道光病重的时候,皇子们看望他,咸丰跪在地上,痛哭流涕,伤心万分,这件事最终让道光决定,咸丰继承帝位。

(4)奕訢是有怨念的。

道光虽然让道光继承帝位,但是还是觉得对奕訢有亏欠,临终遗诏特别命奕訢为亲王。

咸丰继位之后,兄弟两个有心结,特别是奕訢生母病重时,奕訢请咸丰加封她为皇太后,咸丰不太愿意,含糊其辞,奕訢竟然矫诏册封,之后被咸丰解除了职务。

咸丰临死前,任命八位顾命大臣,依然没有奕訢的份,于是,奕訢联合慈禧发动了辛酉政变,八位大臣或被处死,或被撤职,奕訢取得了朝政大权。


师明礼闲聊中国历史


道光本来要立"鬼子六"的,奈何咸丰的师傅出谋划策,让道光改了主意,有次狩猎,"鬼子六"满载而归,咸丰两手空空,道光问他为何毫无收获,咸丰按照师傅教他的说,目前正是春暖花开之时,不忍杀害生灵,道光觉得这孩子有善心,后来道光病重之时,把他们喊到床前,问他们一些国事,"鬼子六"应答如流,道光很是满意,轮到咸丰了,咸丰又按照师傅教他的,只是小哭,流泪,却不哭出声,然后哽咽地说,我现在无暇他顾,只想让你好起来,道光一听,觉得这孩子当皇上可以孝治国,再加上之前就对咸丰有好感,所以就稀里糊涂地立咸丰为皇上了。。。


所思所想皆是远方


无论是正史资料还是影视剧或者野史传闻中,我们了解到的恭亲王奕欣都是兼具才华抱负与胸怀气度,是清朝皇族子弟中极其难得的青年才俊。

而他的哥哥咸丰,虽然当上了皇帝,但无论其身体素质还是政治才能,都要弱于奕欣。有看官就问了,既然个人条件优于哥哥,当初道光为什么选择了各项条件都不占先机的咸丰继位呢?

其实,万事皆有因果,咸丰的胜出,是有其必然原因的。

一、奕詝的运气更好。

讲真,运气这种东西虽然没有科学正解,有时候还真的是鬼使神差一般,决定一个人的命运。

据说当初,道光皇帝也是发现奕欣确实要比奕詝有才华,有谋略,有能力的。于是决定立奕欣为太子。

由于清朝自雍正帝立储之后,就有把立储遗诏偷偷放在“正大光明”匾额后的规矩。

一天晚上,道光帝觉得自己时日不多了,便清退左右,自己拿起纸笔准备写立储的“遗诏”。

有个守门的小太监很聪明。他偷偷地看道光帝运笔的姿势,暗自揣摩道光帝写的是什么字。

当他看见道光帝写最后一个字时拉了很长的一捺时,顿时想到了“奕欣”!

于是他兴高采烈的,赶忙去密报了奕訢的生母静妃。静妃听后当然是欢天喜地,当即对小太监大加赏赐,然后到处炫耀,一时间皇宫里传的沸沸扬扬。

这话传到道光帝的耳朵里,道光帝很不高兴。皇家立储这么重大严肃的事,竟然被传成新闻了,皇家威严何在!于是马上改立皇储,把奕欣改成了奕詝。

说实话,有书君觉的这个说法并不靠谱。首先,清朝皇室在写一些譬如遗诏等重要文件的时候,是必须满汉文都写的。一个小太监凭什么确定皇帝写的“一捺”是满文还是汉文呢?

其次,奕欣的母亲静妃,一个能在宫中平静生活二十余年的女人,怎么可能跟市井妇人一般四处张扬这样的事呢?

因此,这种说法显然站不住脚。

二、奕詝有个足智多谋的好老师。

四阿哥奕詝的胜出得益于他有个足智多谋又擅长读心术的好老师——杜受田。这是另一个流传甚广的说法。

话说,道光皇帝为了皇储一事也是一直很纠结,难以取舍,因此他一直暗中观察、筛选。

春天,道光皇帝率领众阿哥到木兰猎场围猎,有意看他俩的武功如何。

武功是奕䜣的强项,从小体弱的奕詝根本不是对手。但奕詝有老师杜受田,这就不是问题了。

在狩猎场上,奕䜣射杀了很多猎物,满载而归;奕詝却空手回来了。道光很意外,询问缘由。

奕詝按老师叮嘱,从容答曰:“皇阿玛,儿臣看到现在正值烟花三月,所有的动物都开始生息繁衍。如来佛曾以慈悲为怀,割下自己的肉给鹰吃。若这时,儿臣用冰冷的弓箭将他们一网打尽,太过残忍了~”

道光本就仁义心善。奕詝的回答暗合了他的心理。老皇帝认为奕詝有帝王的仁慈和胸襟。于是对奕詝好感倍增。

又有一次,病中的道光感觉自己时日不多了,便把两个儿子叫到身边来,询问他们倘若自己不在了,他们将如何治理国家?

杜受田早又押对了题目,并替奕詝准备好了最聪明的回答。

面对道光帝的询问,奕欣口若悬河,侃侃而谈。轮到奕詝时,他却哭的泣不成声。他抽噎着说:“皇阿玛为什么要问这个?皇阿玛得苍天庇佑,永远也不会死的。哪里轮得上我们当皇帝呢?”

这让垂暮之年又是在病中的道光大为感动。他是皇帝,他更是一个老人,一个父亲。他渴望儿女的依恋和关怀。

此刻,奕訢滔滔不绝的回答让他觉得自己即将被取代和抛弃的凄凉。而奕詝的回答虽然没体现出治国才能,却体现了骨肉亲情。道光帝于是更喜欢奕詝了。

据说,这两件事,直接导致了道光帝对于皇位继承人的最终选择。

传闻究竟有几分可信我们不得而知。有书君倒是觉得这种戏剧性的桥段跟《三国演义》中司马懿为曹丕谋夺皇位出谋划策很有些相似之处。因此,也不能排除这是为奕欣抱不平的人杜撰出来的故事。

三、奕詝有个不同凡响的好母亲。

其实,奕詝在皇位争夺战中最终胜利,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是他的母亲。

虽然名义上排行第四,但由于他的三个哥哥都已去世,所以奕詝其实是皇长子,而且还是嫡长子。

他的母亲孝全成皇后,是个相当传奇的女人。她年仅17岁并且还没有任何子嗣时,就从贵妃升为了皇贵妃,最后成了皇后。

没有孩子作为晋升的筹码,还能盛宠不衰,破格晋升,这简直就是清宫里的一个神话!凭着这样的母亲,咸丰一出生就已拥有极大的优势。

不仅如此,咸丰的生母后来年纪轻轻就去世了。道光皇帝自然很伤心。为了表示对皇后的思念,道光此后甚至再也没册封皇后。

在修建陵墓时,道光也选择了与皇后合葬。而包括静贵妃在内的其他妃嫔则全部都另外安置墓地。可见他对孝全成皇后的感情的确深厚并且一直未曾淡漠。

母亲去世那年,奕詝才九岁。道光帝心痛爱人的离世,于是就把全部的爱都倾注到了小奕詝身上,一直对奕詝疼爱有加。

奕詝长大后,虽然才华、武功均不如奕欣,但是爱屋及乌,一想到奕詝的母亲,道光皇帝在感情上就不自觉的倾向于奕詝了。

有书君认为,这应该是更合乎情理,也更趋于真实的一种说法。

因为这同时也可以解释,道光皇帝为什么在“正大光明”匾额后面留的遗诏中,不仅宣布皇储为奕詝,而且还特别留话,封奕欣为“恭亲王”了。

这是清宫史上,“正大光明”匾后,唯一一份加封亲王的遗诏。一个“恭”字,不仅是对奕欣能力的肯定,更是一种提醒。

提醒他,不可觊觎兄长的皇位,要安守本分,对兄长怀有“恭敬”之心。道光皇帝帝对身后之事的安排,也真是用心良苦了!

有书君语 :有书送书季开始啦~每周会免费赠送1000本实体书给大家作为福利,本次送出的是年度必读之书《无声告白》。私信回复:福利,即可免费包邮领取书藉,本次仅剩200本,先到先得哦~


有书共读


关于道光帝为什么立资质更差的咸丰为帝,而不选择才能更胜一筹的奕䜣,历来流传着两个精彩故事。

看过《雍正王朝》的朋友都知道,里面有个大智近妖如神一般的存在—邬思道,他深谙人性,尤其擅长揣摩康熙的心思,在他的帮助下四爷才得以登基。其实,历史上并无邬思道这个人,但是他的原型却真实存在,那就是咸丰的老师杜受田。

咸丰帝,爱新觉罗·奕詝是道光皇帝的第四子,奕䜣是第六子,所以咸丰帝奕詝位长,古人以来立长不立幼的传统,可是这咸丰帝奕詝天资平庸,而恭亲王奕䜣却聪慧敏捷。道光帝在选择继位人上开始犹豫不决。于是,就有了“藏拙示仁”和“藏拙示孝”的故事。

据《清史稿·杜受田传》记载,有一次,道光皇帝让两人到南苑狩猎,借机观察。可是,奕詝身体孱弱,骑射本领远远不及奕䜣,真正比起来自己必输无疑。这时候,奕詝的老师杜受田出了一条诡计,他告诉奕詝既不要上马,也不要射箭。道光帝很好奇,便问起原因。奕詝跪下说道“父皇教导我们要仁爱,现在正值春天,万物复苏,母兽也正在怀孕,我如果射杀了她,她的孩子也会一起饿死,岂不是太残忍了?”道光皇帝被奕詝的仁慈所感动,这便是“藏拙示仁”。

还有一次,道光皇帝想考察二人的政治才能,便召见二人想听他们对国家大事的看法。奕䜣素来口才极佳,谈起治国方略更是滔滔不绝,道光皇帝很高兴。可是轮到奕詝的时候,他看到道光一脸的病容,便立即跪下痛哭流涕,道光一时不解,奕詝就说:我一看到父皇这样憔悴,我心里难受,我只希望父皇健康长寿。道光帝再次被他的孝顺所感动,毫无疑问,这也是他的老师杜受田出的诡计。这就是“藏拙示孝”。

其实,道光帝传位给咸丰并非因为这两件事,而是有更深层次的原因。

道光帝本身也是一个平庸无能的皇帝,在位期间循规蹈矩,无所作为,喜欢传统稳定。而恭亲王奕䜣意气风发、敢想敢干,具有改革的魄力,他担心如果江山交给奕䜣会搞出什么乱子。再反观奕詝,十分听话,稳重内向,更符合传统世俗里“贤人”的标准。所以,这才是道光传位给咸丰的真正原因。


深度文史


这个问题在小编看来主要有这几方面的原因

一、道光对咸丰帝有着一份父亲的愧疚

咸丰帝的妈妈是皇后,但是在咸丰皇帝8岁的时候就去世了,道光皇帝就让奕䜣的生母静贵妃代行母职,抚养年幼的咸丰帝,从此咸丰帝就和弟弟奕一同度过了10年的光阴。这10年咸丰和奕䜣这两个小兄弟同吃、同住、同学习、同游乐,应该说如果没有后来的即位之争,这两兄弟的感情应该是道光所有儿子当中感情最好的一对。虽然兄弟感情不错,静贵妃对待咸丰也很好,但是对于咸丰来说始终是寄人篱下,行为处事要处处小心,有什么好吃的,好玩的都要让着弟弟,受了委屈恐怕也不敢声张,咸丰的这些表现道光相比都看在眼里,心中难免有一丝愧疚,再加上咸丰与奕䜣相比少了一些锋芒毕露,多了一份内敛,稳重符合储君的标准。而且道光皇帝对咸丰帝的母亲十分宠爱,14岁就从全嫔仅3个月后升全妃,2年后以17岁就成了仅次于孝慎成皇后的全贵妃,25岁晋封为主六宫事的皇贵妃,26岁晋封皇后,这个升迁速度在有清一代的后妃,都是罕见。道光帝爱屋及乌,也是咸丰即位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咸丰是仅存的嫡长子

道光帝一生一共9个儿子按说是不少,但是能够被道光考虑为继承人的却只有咸丰和奕䜣两人。道光帝的长子被道光自己一脚踢死了,二儿子、三儿子小时候就死了,五儿子被过继出去了,老七、老八、老九不是未成年就是年龄太小根本无法考察,这个时候道光可已经是一个60岁的老人了。所以能够被道光选择的继承人只有老四咸丰、老六奕䜣,而老四咸丰的优势明显,他的妈妈虽然死了,但却是皇后,他自己是已经是实际上的嫡长子了。在中国古代以嫡长子承继家业的年代这个优势很明显。

三、老师的神助攻

清史稿曾经记载,道光皇帝要带领众皇子打猎,考察皇子的武功,咸丰皇帝知道自己的武功不如弟弟奕䜣,就去找自己的老师杜受田想办法,杜受田告诉咸丰帝不要和奕䜣比试箭术,这咸丰肯定吃亏,打猎的时候咸丰要不射一箭,如果皇帝问起就说现在是春天正是万物繁殖的季节,自己实在不忍心射杀生灵,为生灵留一条活路。咸丰帝暗暗记下在打猎那天果真如老师所说弟弟奕䜣打的猎物最多,而自己一箭都没放,父亲道光皇帝果然问自己没放一箭的原因,咸丰皇帝就把老师说的话重复了一遍,道光皇帝大悦,认为咸丰有如此仁慈之心,将来一定可以做一个好皇帝,于是就立了咸丰为皇太子。除此以外又有记载称,道光自知身体越来越差,想最后考察他们兄弟二人一番,于是分别询问他们对国家大事的看法和治国方略,奕䜣在父亲面前侃侃而谈,道光帝非赏识奕䜣的才华,到了咸丰回答父亲提问的时候,咸丰再一次按照老师杜受田所说趴在地下痛哭流涕,一个劲儿劝道光皇帝保重身体,自己不愿做皇帝,只想做一个好哥哥、好儿子,为父亲尽孝,对兄弟尽到做哥哥的责任。道光皇帝听后十分感动,于是在心里下定决心要立咸丰为皇太子。咸丰帝老师杜受田在咸丰一朝确实也平步青云,颇受重用。

不管因为什么原因道光帝让咸丰即位的决定,不仅造成了咸丰和奕䜣兄弟二人的不和,间接造成了咸丰皇帝一生苦命,更断送了清朝的江山社稷、


小川说史


查《清实录·宣宗实录》,确实看到道光帝晚年封存了四道谕旨,这个存在疑点,说明恭亲王在朝臣中可能存在一定声望,或者夺嫡之争也曾暗中进行过。道光帝是怎么考虑的,则在最后一道遗诏中说得非常清楚。具体分析如下:

一,道光建储密谕和临死当天朱谕

清朝自雍正帝开始实行“秘密建储”制度。皇帝在世时即在诸皇子中默选继承人,而后写下朱笔谕旨封于一个“鐍匣”之中,藏于正大光明匾后,临终或退位时再开启。整个过程非常机密,目的就是杜绝夺嫡之争。这个制度执行下来,总会有一些差别,道光朝尤其特殊,竟有4道谕旨,且道光在临终的当天卯时(5点-7点),还专门下了额外另一道朱谕强调自己的选择没有错误。最后的遗诏,则明确说了选择皇四子的原因。另外,最被后人关注的是:皇六子奕訢也出现在了建储御书之中。

《宣宗实录》:○丁未,卯刻,上疾大渐。召宗人府宗令载铨、御前大臣载垣、端华、僧格林沁、军机大臣穆彰阿、赛尚阿、何汝霖、陈孚恩、季芝昌、总管内务府大臣文庆,公启鐍匣,宣示御书皇四子奕詝立为皇太子。  ○朱谕。皇四子奕詝著立为皇太子,尔王大臣等何待朕言?其同心赞辅,总以国计民生为重,无恤其他。特谕。  ○午刻。上崩于圆明园慎德堂苫次。 ○遗诏曰。……○先是御书朱谕四条缄藏,至是颁发。……○又奉朱谕,皇六子奕訢封为亲王。

上面这些记录前后连续,是道光帝最后的实录。值得注意的是,他在开启此前秘密书写的建储御书后,又下了一道“特谕”,强调皇四子奕詝是业经选定的继承人,“尔王大臣等何待朕言?”说明王大臣们在开启鐍匣之后似乎颇有疑惑。这就印证了皇六子奕訢在朝臣中颇为声望,在一些人心目中似乎才是真正的继承人。

二、史书记载的立储原因

《清史稿·杜受田传》说到,自皇四子奕詝六岁入学以来,杜受田悉心辅导。终于在道光晚年的一次狩猎活动中,奕詝在杜受田的授意下,刻意显露“仁孝”性格,获得了道光帝的特别赞赏。清史稿作者认为“立储遂密定”,直接决定了道光帝的选择。清史稿作者团是清末一群遗老,多能闻知宫廷掌故,似乎有一定凭据。

《清史稿·杜受田传》:文宗自六歲入學,受田朝夕納誨,必以正道,曆十餘年。至宣宗晚年,以文宗長且賢,欲付大業,猶未決。會校獵南苑,諸皇子皆從,恭親王奕獲禽最多,文宗未發一矢,問之,對曰:“時方春,鳥獸孳育,不忍傷生以幹天和。”宣宗大悅,曰:“此真帝者之言!”立儲遂密定,受田輔導之力也。

三十年,文宗即位,加太子太傅,兼署吏部尚書,調刑部尚書、協辦大學士。受田雖未入樞廷,國家大政及進退大臣,上必諮而後行……文宗震悼,贈太師、大學士,入祀賢良祠,賜金五千兩治喪,遣近臣慰視其父堮,擢其子檢討翰為庶子,孫三人並賜舉人。……谥文正……謂其公忠正直,足當“正”字而無愧。柩至京,上親奠,撫棺哭甚哀,晉其父堮禮部尚書銜。明年,上臨雍講學,複詔褒受田曩日講貫之功,即家賜祭一壇。及柩歸,命恭親王奠送,遣官到籍致祭,飾終之典,一時無與比。

皇四子即位后,也特别优待杜受田,甚至到了“國家大政及進退大臣,上必諮而後行”的地步,杜受田病死后,又受到了极为特殊的优待,竟然得谥“文正”,又“赐金五千两治丧”,提拔其子孙,甚至抚棺哀哭,又命令恭亲王奕訢送灵。这说明,咸丰能够成为继承人,确实有这个因素,杜受田击中了道光帝的要害。

至于道光帝本人的考虑,《宣宗实录》的最后一道遗诏却交代的非常清楚。道光帝平生老成谨慎,且自恃善于“观人之法”,认为一个人必须要“无私”才能克济大事,人品轻重并不在乎聪明与否。这也是他与群臣意见相左的地方,在选择继承人问题上,道光一点不含糊,完全是乾纲独断的,他只看重德行公心。所以才会有临死当天额外的朱谕,告诫群臣要尽心辅佐。

《宣宗实录》:遗诏曰。朕蒙皇考仁宗睿皇帝覆载隆恩,付畀神器,临御天下。……追维在位历三十年,寿登六十有九。亦复何憾。顾念统绪至重,亟宜慎简元良,缵承大业。本日卯刻,特召宗人府宗令、御前大臣、军机大臣、内务府大臣、亲降朱笔谕旨:立皇四子奕詝为皇太子,并谕王大臣等同心赞辅,无恤其他。乃降旨甫经半日,神气渐散,岂非天乎?皇太子秉性仁孝,植德贞醇,必能钦承付托,其即皇帝位以嗣大统。天生民而立之君,使司牧之,惟刻矢忧勤惕励,于以知人安民,永保我丕丕基。至于观人之法,鉴空衡平,妍媸轻重自见,惟无私乃克有济。兼愿中外文武臣僚,精白乃心,各勤厥职,用辅嗣皇帝郅隆之治,则朕怀益慰矣。丧服仍依旧制二十七日而除,布告天下,咸使闻知。  

道光生前,其实做的不偏不倚,几乎是一碗水端平,时常命令皇四子、皇六子代行一些礼仪活动,并未显露出任何倾向,如祈雨、享太庙、祀天、诣黑龙潭神祠、祭关帝庙等,都有两位皇子的记录。

三、深层原因和最后结果

道光选择奕詝的深层原因,是因为当时内外交困,他必须选择一位持重谨慎、忍辱负重的人,才不至于陷入罗网、自乱阵脚。这是道光本人在最后十年与西方列强打交道得出的经验,在最后的遗诏中,他自己叙述了这番经验,认为奕詝必能效法他的套路,从而转危为安。

《宣宗实录》:遗诏曰。……嗣位之初,即颁手谕,首戒声色货利,一切游观玩好,稍涉侈靡之事,禁绝勿为。此薄海臣民所共见。溯自西陲小蠢,出师挞伐,旋致敉平,何敢自矜武略?迨后东南濒海之区,因贸易而启纷争,朕惟古之君子,爱人为大,何忍无辜赤子,惨罹锋镝?是用捐小忿、成大信,绥疆柔远,于今十载,卒使毒焰自消,民夷各安生理。此朕孳孳爱民之隐衷,至今日而庶堪共谅者也。……

道光帝的主要经验是“隐忍爱民”,在与列强的冲突中,“捐小忿、成大信”。严格说,道光帝这套经验是正确的,深刻洞悉了帝国臣民的性格特点,也看到了“国家信用”在当时的重要性。还在世时,他就训斥过陶澍等大臣的激进意见和做法。很可惜,他最为自傲的“观人之法”被证明完全弄错了,咸丰帝是整个晚清最激进的皇帝,没有之一。

对咸丰的性格,他似乎也不是没有察觉,于是在立储御书上加上了一条,“皇六子奕訢封为亲王”,目的可能是希望更聪明圆滑一些的奕訢能够弥补兄长的短板。后来的事实演化证明这个考虑颇为正确,奕訢更擅于与列强打交道。最后,他有没有考虑过皇六子奕訢呢?从以上的史料看,他是犹豫过的,但性格惯性太大了,他对性格飞扬的人物总是不放心,于是造成了后来的动荡,与自己立储的初衷竟然完全相反了。(完)


历史咖啡


道光帝选择咸丰,而不选择恭王,实际上有各方面的原因。

首先是因为咸丰是当时在世最年长的皇子,而且还是皇后所生,妥妥的嫡长子。虽然在雍正皇帝时嫡长子继承制在事实上被废除了,但是在儒家化的满清朝廷中,其思想还是根深蒂固的。咸丰虽然没有他的弟弟有才华,但各方面可以说都不差,没有理由把他废掉。

可能在清朝皇帝看来,守成比开创更加重要。举个例子,康熙为什么选雍正,而不选择八爷和十三爷?在皇家,锋芒碧楼并不是什么好事。

其次是因为咸丰有一个好师傅——杜受田,这个人可了不得,谥号文正,要知道在清朝历史上只有八个人谥号文正,曾国藩就是其中之一,连李鸿章都没得到这个待遇。可见此人的厉害,此人告诉咸丰两个秘诀,一个是“仁”,还有一个就是“孝”,在秋猎的时候展示仁,在皇帝生病的时候展示孝,很快就打动了节俭的道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