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视剧《知否》中老皇帝为什么会选择册封赵宗全为太子?

行摄青年


很多人看着老皇帝是临危受命赵宗全的,但其实,小兮倒觉得,他是有意而为之。

在科考前,盛家的书塾中曾经有个关于皇储的议论,当时他们有提到过年龄,子嗣,能力,嫡长这些,当时讨论分析的是邕王和兖王两个人。

邕王年长,资质平庸,却子嗣众多,兖王,年龄小半岁,只有一子,却精明强干,甚得人望。当然,这都是他们讨论的话。这对比中,有一个最大的问题,那就是他们的子嗣对比,一个资质平庸,却儿女众多,一个精明强干,却仅有一子。当今老皇帝膝下无子,他的江山,最后由谁来守护,他自然是需要仔细考量的。兖王只有一个子嗣,他自然害怕迟早会变得跟自己一样的。

可是邕王呢?邕王子嗣众多,年龄也长,按理说,应该是有希望的,也是京城中,别人都看好的,可惜他们邕王府心狠手辣,邕王自己更是资质平庸。老皇帝还在,邕王府就已经敢对他的贵妃妹妹下手了,对齐国公府下手,逼迫郡主之子娶嘉成县主,强行联姻,将皇后都拉到了自己的阵营,邕王拉帮结派,四处安插人手,完全不把他放在眼里,如果这样的人继承皇位了,那天下岂不人人自危了,那他们的皇朝还有什么未来。看清了这些,老皇帝自然是不会把皇位传给邕王的。老皇帝本身仁厚,善良,体贴百姓和奴才,爱惜他自己的江山,尽管皇后都站队邕王,他也迟迟没有下定决心立任何人为皇储。他犹豫,很多人以为是兖王和邕王之争,可实际上,老皇帝怕是想要让赵宗全得到历练。

赵宗全这个人,仁厚,老实,本分,不结党营私,不奢求不属于自己的帝位。这一点跟老皇帝很像,老皇帝自然知道,如果他上位,即便不说保江山昌盛,但至少可保天下太平。而老皇帝让他驻扎在离京城最近的禹州,不过是想让他在自己的眼皮子底下得到历练,同时,也让京城的百姓,官员看到他在外的功绩。更是为了日后他大限来临前,可以随时召集他入宫。也许,老皇帝早就料到了会有兵变的这一天,所以他把赵宗全安排在离自己最近的地方,却没有过多的理睬,让别人都以为他只是一个外放的宗子,免掉了他不少的杀身之祸。

之后的宫变,邕王被杀,兖王谋反失败,老皇帝顺理成章的寻求赵宗全的勤王保驾,册封赵宗全为皇储,让所有人看到,他是临危受命,名正言顺的登上皇位的,相当于是为赵宗全扫清继位的阻碍了。


兮言小姐


首先,皇帝本身就是一个非常宅心仁厚的人,从之前长枫喝醉酒在众人面前大肆谈论立储之事,后来被皇帝知道,皇帝把盛紘关在宫里,但是停了盛紘一番“纯臣”言论后,就直接放了他,就可以看出,这个皇帝是比较明智的,如果这种事情放在邕王或者兖王身上,大概盛紘早就已经被赐死了,但是皇帝明是非,所以才知道盛紘与此事无关,才放了他。



在看那个愿意挺身送信的宫女的说辞,宫女说她曾经有一次忘了碾茶,本来这种事情可能会被重罚,但是却没有被发现,她本来以为自己是幸运没被发现,但是实际上却是皇帝发现了,因为看宫女年幼弱小,不忍责备,这才一路忍渴,这件小事让宫女铭记在心,临死前还告诉明兰,他是个很好很好的皇帝。



当然,从皇后身上,也能看出来皇帝是个宅心仁厚的人,本来有人愿意送诏书出去,就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他们大可不管送诏书的人是谁,但是却先看到了宫女弱小,不忍让她冒险,还有皇后对其他宫女说的,皇帝平常待人宽厚,不打不骂。一个皇帝,对待宫女都能如此仁厚,说明他真的是一个很开明的皇帝。




另外,对于顾二叔因为他一句就不能科考的事情,他也承认了自己的错误,还要亲自向顾二叔道不是,同时,让赵宗全重用顾二叔,并且让全朝文武不许轻看顾家。这样的皇帝,实在是难得。所以在这样的皇帝心中,自然对自己的兄弟也有一杆秤,他知道邕王和兖王都是有野心的人,对皇帝的位置早已窥探已久,但是赵宗全又平庸,所以才迟迟不立太子。



但是他早就给赵宗全下了密诏,告诉他要辅佐新君,这道密诏一则看看赵宗全对自己立储的态度,同时也刺激了衮王和邕王,看他们是什么样的反应,当然,最终兖王本来就对邕王怀恨在心,再加上皇帝的密诏让他以为皇帝要立赵宗全为太子,所以狗急跳墙,开始叛乱。 也正是因为这次的叛乱,让皇帝在情急之下立了赵宗全为太子,这也说明之前在皇帝的心中,赵宗全也是最佳人选,只是在等待最佳时机而已。他说赵宗全虽然平庸,但是却为人宽和,一个开明的皇帝立储考虑更多的肯定是国家的未来以及百姓们的生活,只有一个待人宽厚的皇帝,才能让百姓过上好日子,才能稳固江山,才能服众。




而赵宗全在接到皇帝密诏之后,却没有任何想法,只以为皇帝是让自己辅佐新君,他也就坦然接受了,即使被刺杀,却还没有想过为什么,或者是假装不知道,可以说是与世无争了,在接到皇帝的血诏后,仍然说,如果要兄弟相残,父子反目,那么这个皇帝当着也没什么意思。直至后来顾二叔给他分析了厉害关系,告诉他,如果他不遵旨,那么不管是别人谁当了皇帝,都不可能放过他,不可能让他回到以前与世无争的生活,同时又说了只有他接受册封,才能保住一家老小的性命,这才把他逼到了无路可退的地步,接受了皇位。



从这些行为,我们可以看出,赵宗全本人与世无争,为人宽厚,他可以不问身份就重用有能力的顾二叔,可以为了兄弟和睦放弃皇位,这样的皇帝正是官家想要的,所以官家虽然一直没有表露自己立储的想法,但是实际上早有筹谋,只不过时机未到罢了。


90式青春


赵宗全在老皇帝心中有些胆小怕事,这与他的身份和性格分不开的,但是赵宗全确是有潜质的好皇帝人选。

老皇帝是一个厚道的仁爱之君,幼年宫女进茶出现失误,宁愿忍渴到皇后宫中饮茶,也不愿意责骂小宫女,这样她会丢掉自己的性命,所以才有小宫女愿意冒生命危险为他送出血诏。那么,他在选择继承人的时候,必定会为天下选一个仁爱的皇帝。剧中提到邕王、兖王、赵宗全三人,邕王和邕王妃为了女儿的心上人,就侮辱逼死了荣飞燕,可见其朝堂上嚣张跋扈,达官贵人尚且如此,对待臣民百姓会刻薄寡恩。兖王联合荣妃关押武勋贵妇,要挟武勋贵戚不要妄动,带兵进行逼宫政变,这样的乱臣贼子是肯定不会册立的。赵宗全在老皇帝心中有些胆小,却不失厚道,符合他仁爱治国理念,迫不得已立了赵宗全为储。

赵宗全胆小怕事是因为他是太祖的血亲,而老皇帝是太宗的血亲,邕王、兖王等王爷也是老皇帝的近亲。太祖血亲一系在朝廷不受重视,他推荐顾廷烨到军中,将军轻视他和顾廷烨,看出北宋时期太祖血脉边缘化。赵宗全提到“烛影斧声”兄弟相残,应该还会被防备,所以谨小慎微安于平淡才可以保全身家性命。由于生性平淡,他在边疆务农安民的实物,不参与朝廷政治斗争。

赵宗全有远见卓识、治国之德之能,看得清自己的身份,懂得朝堂的政治纷争,不如安心务农养民,为国家和百姓做点实事。善于知人善任,初见顾廷烨就知道将才,推荐他去军中建功立业;善于凝聚人心,在追杀途中儿子将军奋力保护,并齐心拥戴他进京平叛争储。为人忠孝仁爱,老皇帝病重他塔前服侍,即位以后尊皇后为太后。勤于农桑养民,进入宫中之后亲自耕种不忘本,深知农桑乃国本衣食丰足才会国泰民安……这些都说明他也会是一个治国之能的仁爱之君。

那么,老皇帝选他又迫于形势,却不失为一个正确的选择


物语影视


问题中的槽点很多啊,船夫带大家一个一个来说说。


一是悲哀无子嗣

《知否》中的皇帝原型是宋仁宗,因为无子嗣,不得不过继宗室子弟继位,老皇帝弥留之际,是老泪纵横啊,是想回到自己不幸夭折的幼子呢,还是想到自己诺大的江山最终要交于旁人,一世帝王,又有什么用呢?

什么样的人才是皇帝的最佳人选?

在我们普通人心里,往往会照搬汉武帝、唐太宗,亦或者明太祖等英明神武的皇帝,作为好皇帝的样板,认为只有这样的人才配做皇帝。但事实上,这只是老百姓的意淫罢了,真的要选皇帝可不是这么来的!

在古代,像宋仁宗这种情况,老百姓哪里有发言权,这又不是奥巴马和特朗普选总统,弄得跟选秀似的。选皇帝除了老皇帝自己的意思,最关键的是大臣们的想法!而大臣们想要的是什么样的皇帝呢?

首先可以肯定,汉武帝、唐太宗,亦或者明太祖不在此列,绝大多数大臣不会想要一个生杀予夺,强势铁血的帝王。而是会选一个好说话,甚至有些懦弱的皇帝,才最有利于强势权臣的崛起,进而控制朝堂!

所以《知否》中看似懦弱的赵宗全在大臣们眼中,恰恰是一个很不错的人选。更为关键的是赵宗全封地偏远,在京城可以说是毫无根基,继位以后就只能完全依靠前朝老臣,没有了十年半载,想要培植自己的亲信势力,想都不要想。

而老皇帝的想法就要简单一些了,把皇位传给一个本来毫无希望的宗室子弟,或许他会更加感恩一些吧,不管装的还是假的,总比以为皇帝宝座势在必得的兖王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