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知否》中老皇帝為什麼會選擇冊封趙宗全為太子?

行攝青年


很多人看著老皇帝是臨危受命趙宗全的,但其實,小兮倒覺得,他是有意而為之。

在科考前,盛家的書塾中曾經有個關於皇儲的議論,當時他們有提到過年齡,子嗣,能力,嫡長這些,當時討論分析的是邕王和兗王兩個人。

邕王年長,資質平庸,卻子嗣眾多,兗王,年齡小半歲,只有一子,卻精明強幹,甚得人望。當然,這都是他們討論的話。這對比中,有一個最大的問題,那就是他們的子嗣對比,一個資質平庸,卻兒女眾多,一個精明強幹,卻僅有一子。當今老皇帝膝下無子,他的江山,最後由誰來守護,他自然是需要仔細考量的。兗王只有一個子嗣,他自然害怕遲早會變得跟自己一樣的。

可是邕王呢?邕王子嗣眾多,年齡也長,按理說,應該是有希望的,也是京城中,別人都看好的,可惜他們邕王府心狠手辣,邕王自己更是資質平庸。老皇帝還在,邕王府就已經敢對他的貴妃妹妹下手了,對齊國公府下手,逼迫郡主之子娶嘉成縣主,強行聯姻,將皇后都拉到了自己的陣營,邕王拉幫結派,四處安插人手,完全不把他放在眼裡,如果這樣的人繼承皇位了,那天下豈不人人自危了,那他們的皇朝還有什麼未來。看清了這些,老皇帝自然是不會把皇位傳給邕王的。老皇帝本身仁厚,善良,體貼百姓和奴才,愛惜他自己的江山,儘管皇后都站隊邕王,他也遲遲沒有下定決心立任何人為皇儲。他猶豫,很多人以為是兗王和邕王之爭,可實際上,老皇帝怕是想要讓趙宗全得到歷練。

趙宗全這個人,仁厚,老實,本分,不結黨營私,不奢求不屬於自己的帝位。這一點跟老皇帝很像,老皇帝自然知道,如果他上位,即便不說保江山昌盛,但至少可保天下太平。而老皇帝讓他駐紮在離京城最近的禹州,不過是想讓他在自己的眼皮子底下得到歷練,同時,也讓京城的百姓,官員看到他在外的功績。更是為了日後他大限來臨前,可以隨時召集他入宮。也許,老皇帝早就料到了會有兵變的這一天,所以他把趙宗全安排在離自己最近的地方,卻沒有過多的理睬,讓別人都以為他只是一個外放的宗子,免掉了他不少的殺身之禍。

之後的宮變,邕王被殺,兗王謀反失敗,老皇帝順理成章的尋求趙宗全的勤王保駕,冊封趙宗全為皇儲,讓所有人看到,他是臨危受命,名正言順的登上皇位的,相當於是為趙宗全掃清繼位的阻礙了。


兮言小姐


首先,皇帝本身就是一個非常宅心仁厚的人,從之前長楓喝醉酒在眾人面前大肆談論立儲之事,後來被皇帝知道,皇帝把盛紘關在宮裡,但是停了盛紘一番“純臣”言論後,就直接放了他,就可以看出,這個皇帝是比較明智的,如果這種事情放在邕王或者兗王身上,大概盛紘早就已經被賜死了,但是皇帝明是非,所以才知道盛紘與此事無關,才放了他。



在看那個願意挺身送信的宮女的說辭,宮女說她曾經有一次忘了碾茶,本來這種事情可能會被重罰,但是卻沒有被發現,她本來以為自己是幸運沒被發現,但是實際上卻是皇帝發現了,因為看宮女年幼弱小,不忍責備,這才一路忍渴,這件小事讓宮女銘記在心,臨死前還告訴明蘭,他是個很好很好的皇帝。



當然,從皇后身上,也能看出來皇帝是個宅心仁厚的人,本來有人願意送詔書出去,就是一件非常好的事情,他們大可不管送詔書的人是誰,但是卻先看到了宮女弱小,不忍讓她冒險,還有皇后對其他宮女說的,皇帝平常待人寬厚,不打不罵。一個皇帝,對待宮女都能如此仁厚,說明他真的是一個很開明的皇帝。




另外,對於顧二叔因為他一句就不能科考的事情,他也承認了自己的錯誤,還要親自向顧二叔道不是,同時,讓趙宗全重用顧二叔,並且讓全朝文武不許輕看顧家。這樣的皇帝,實在是難得。所以在這樣的皇帝心中,自然對自己的兄弟也有一杆秤,他知道邕王和兗王都是有野心的人,對皇帝的位置早已窺探已久,但是趙宗全又平庸,所以才遲遲不立太子。



但是他早就給趙宗全下了密詔,告訴他要輔佐新君,這道密詔一則看看趙宗全對自己立儲的態度,同時也刺激了袞王和邕王,看他們是什麼樣的反應,當然,最終兗王本來就對邕王懷恨在心,再加上皇帝的密詔讓他以為皇帝要立趙宗全為太子,所以狗急跳牆,開始叛亂。 也正是因為這次的叛亂,讓皇帝在情急之下立了趙宗全為太子,這也說明之前在皇帝的心中,趙宗全也是最佳人選,只是在等待最佳時機而已。他說趙宗全雖然平庸,但是卻為人寬和,一個開明的皇帝立儲考慮更多的肯定是國家的未來以及百姓們的生活,只有一個待人寬厚的皇帝,才能讓百姓過上好日子,才能穩固江山,才能服眾。




而趙宗全在接到皇帝密詔之後,卻沒有任何想法,只以為皇帝是讓自己輔佐新君,他也就坦然接受了,即使被刺殺,卻還沒有想過為什麼,或者是假裝不知道,可以說是與世無爭了,在接到皇帝的血詔後,仍然說,如果要兄弟相殘,父子反目,那麼這個皇帝當著也沒什麼意思。直至後來顧二叔給他分析了厲害關係,告訴他,如果他不遵旨,那麼不管是別人誰當了皇帝,都不可能放過他,不可能讓他回到以前與世無爭的生活,同時又說了只有他接受冊封,才能保住一家老小的性命,這才把他逼到了無路可退的地步,接受了皇位。



從這些行為,我們可以看出,趙宗全本人與世無爭,為人寬厚,他可以不問身份就重用有能力的顧二叔,可以為了兄弟和睦放棄皇位,這樣的皇帝正是官家想要的,所以官家雖然一直沒有表露自己立儲的想法,但是實際上早有籌謀,只不過時機未到罷了。


90式青春


趙宗全在老皇帝心中有些膽小怕事,這與他的身份和性格分不開的,但是趙宗全確是有潛質的好皇帝人選。

老皇帝是一個厚道的仁愛之君,幼年宮女進茶出現失誤,寧願忍渴到皇后宮中飲茶,也不願意責罵小宮女,這樣她會丟掉自己的性命,所以才有小宮女願意冒生命危險為他送出血詔。那麼,他在選擇繼承人的時候,必定會為天下選一個仁愛的皇帝。劇中提到邕王、兗王、趙宗全三人,邕王和邕王妃為了女兒的心上人,就侮辱逼死了榮飛燕,可見其朝堂上囂張跋扈,達官貴人尚且如此,對待臣民百姓會刻薄寡恩。兗王聯合榮妃關押武勳貴婦,要挾武勳貴戚不要妄動,帶兵進行逼宮政變,這樣的亂臣賊子是肯定不會冊立的。趙宗全在老皇帝心中有些膽小,卻不失厚道,符合他仁愛治國理念,迫不得已立了趙宗全為儲。

趙宗全膽小怕事是因為他是太祖的血親,而老皇帝是太宗的血親,邕王、兗王等王爺也是老皇帝的近親。太祖血親一系在朝廷不受重視,他推薦顧廷燁到軍中,將軍輕視他和顧廷燁,看出北宋時期太祖血脈邊緣化。趙宗全提到“燭影斧聲”兄弟相殘,應該還會被防備,所以謹小慎微安於平淡才可以保全身家性命。由於生性平淡,他在邊疆務農安民的實物,不參與朝廷政治鬥爭。

趙宗全有遠見卓識、治國之德之能,看得清自己的身份,懂得朝堂的政治紛爭,不如安心務農養民,為國家和百姓做點實事。善於知人善任,初見顧廷燁就知道將才,推薦他去軍中建功立業;善於凝聚人心,在追殺途中兒子將軍奮力保護,並齊心擁戴他進京平叛爭儲。為人忠孝仁愛,老皇帝病重他塔前服侍,即位以後尊皇后為太后。勤於農桑養民,進入宮中之後親自耕種不忘本,深知農桑乃國本衣食豐足才會國泰民安……這些都說明他也會是一個治國之能的仁愛之君。

那麼,老皇帝選他又迫於形勢,卻不失為一個正確的選擇


物語影視


問題中的槽點很多啊,船伕帶大家一個一個來說說。


一是悲哀無子嗣

《知否》中的皇帝原型是宋仁宗,因為無子嗣,不得不過繼宗室子弟繼位,老皇帝彌留之際,是老淚縱橫啊,是想回到自己不幸夭折的幼子呢,還是想到自己諾大的江山最終要交於旁人,一世帝王,又有什麼用呢?

什麼樣的人才是皇帝的最佳人選?

在我們普通人心裡,往往會照搬漢武帝、唐太宗,亦或者明太祖等英明神武的皇帝,作為好皇帝的樣板,認為只有這樣的人才配做皇帝。但事實上,這只是老百姓的意淫罷了,真的要選皇帝可不是這麼來的!

在古代,像宋仁宗這種情況,老百姓哪裡有發言權,這又不是奧巴馬和特朗普選總統,弄得跟選秀似的。選皇帝除了老皇帝自己的意思,最關鍵的是大臣們的想法!而大臣們想要的是什麼樣的皇帝呢?

首先可以肯定,漢武帝、唐太宗,亦或者明太祖不在此列,絕大多數大臣不會想要一個生殺予奪,強勢鐵血的帝王。而是會選一個好說話,甚至有些懦弱的皇帝,才最有利於強勢權臣的崛起,進而控制朝堂!

所以《知否》中看似懦弱的趙宗全在大臣們眼中,恰恰是一個很不錯的人選。更為關鍵的是趙宗全封地偏遠,在京城可以說是毫無根基,繼位以後就只能完全依靠前朝老臣,沒有了十年半載,想要培植自己的親信勢力,想都不要想。

而老皇帝的想法就要簡單一些了,把皇位傳給一個本來毫無希望的宗室子弟,或許他會更加感恩一些吧,不管裝的還是假的,總比以為皇帝寶座勢在必得的兗王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