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後宮嬪妃的品級是依據什麼劃分的?

張明揚不說話


清朝後宮嬪妃品級劃分制度的建立是經歷了一個過程的。從努爾哈赤建立後金開始,一直到康熙年間才建立起了完備的后妃制度。清朝與明朝不同,後宮嬪妃講究出身,她們根據出身民族的不同和出身嫡庶不同以及受寵程度不同作為等級劃分的依據。

努爾哈赤建立後金政權後,後宮的制度劃分仍然很模糊,除了作為中宮“皇后”的人稱為大福晉(大妃)之外,其餘都為側福晉或庶妃。皇太極即位之初也遵循此例,直到公元1636年稱帝改元后,才將作為中宮地位的大妃正式改稱皇后,同時大封后宮,最出名的要數出身蒙古博爾濟吉特氏的“崇德四妃”了。清軍入關後,順治帝寵愛的董鄂妃成了清朝第一位皇貴妃,但是直到康熙年間,後宮嬪妃的等級制度的確定和劃分才最終確定下來。

一、出身民族:

清朝建立之初就制定了滿蒙聯姻的國策,由於蒙古在清朝建立過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大量的蒙古貴族之女進如清朝後宮,或為皇后,或為嬪妃,從努爾哈赤時期到康熙年間,蒙古后妃在清朝後宮中的地為最高。最有代表性的就是皇太極後宮的一後四妃皆出自蒙古科爾沁部博爾濟吉特氏,她們在皇太極的後宮之中地位最為尊崇,是其他嬪妃,包括滿洲嬪妃不可比擬的。順治皇帝的兩位皇后也都出自蒙古,直到乾隆年間,隨著蒙古作用的減弱,蒙古嬪妃的地位和數量才開始降低。相對於蒙古和滿洲出身的女子來說,漢族女子在宮中的地位就要低得多了,她們不可能成為皇后(令妃皇后之位系死後追封),甚至被封為皇貴妃以及貴妃的可能都很低。比如出身漢族的乾隆帝婉嬪陳氏,在在嬪位上足足呆了四十六年之久。

二、出身嫡庶:

封建時代最講究嫡庶之分。同樣出身於一個家族,正室所生的嫡出女兒就可以作為別人的正室,可以作為皇家的皇后,然而妾室所生的庶出女兒只能給別人做妾,入宮也只能作為妃嬪。最為典型的例子就是同治年間同為阿魯特氏出身的一後一妃。同治帝的皇后阿魯特氏是崇琦正室所出的女兒,因為出身高貴,言談舉止有母儀風範而被選為皇后,而崇琦的妹妹阿魯特氏是崇琦父親的妾室所出,入宮後只被封為了同治帝的瑨貴人,在同治帝一後四妃中排名最後,因為是庶出女兒的緣故,慈禧太后對她並不看好,也很少理會。

三、受寵程度:

出身的民族不可以改變,出身嫡庶不能選擇,但是很多入宮的女子經過自己的後天的努力,也是可以逆襲的。相對於大量出身高貴的女子,很多出身不高的女子在出宮後憑藉美麗的容貌、聰慧的頭腦以及為皇家誕育大量子嗣而贏得了歷代皇帝的寵愛,她們也因此得以晉封提拔,升為皇帝的高級嬪妃,乃至成為皇后。例如康熙帝的良妃衛氏,原本是出身辛者庫的奴僕,在受寵後得以晉封為妃位。還有乾隆帝寵愛的令妃,從一個包衣奴才最終升為攝六宮事皇貴妃,並在兒子繼位後被追封為皇后,成為了逆襲的典型。還有一些女子,因為為皇家生育了眾多兒女而被一路晉封,比如乾隆帝的淑嘉皇貴妃金佳氏,她因為先後為乾隆帝生下了四個兒子,最終得以從一個小小的貴人升到了位同副後的皇貴妃。

上文中提到的只是一些幸運者,一如宮門深似海,很多女子在後宮的漫漫生活中都是默默無聞直到死亡的,絕大多數後宮中的女子的宮中生活都不是能夠順遂己意的。


歷史課課代表


清朝後宮妃嬪分成八個等級:

正宮皇后——1人

皇貴妃——1人

貴妃——2人

妃——4人

嬪——6人

貴人——沒有限制

常在——沒有限制

答應——沒有限制

除此之外,能夠有資格服侍皇帝過夜的宮女被封做“官女子”。但官女子並不是主子,仍舊還是要幹活的。


清朝後妃制度的演變

最開始在女真時代,努爾哈赤的后妃統稱為福晉或者格格,並沒有嚴格的后妃等級劃分。皇太極時代,設立五大宮:中宮清寧宮、東宮關雎宮、西宮麟趾宮、次東宮衍慶宮、次西宮永福宮。

直到康熙年間,真正的后妃等級制度才建立起來,后妃分住在東西六宮。

東六宮:景仁宮、承乾宮、鍾粹宮、延禧宮、永和宮、景陽宮;

西六宮:永壽宮、翊坤宮、長春宮、儲秀宮、啟祥宮、鹹福宮。

清朝後妃的特殊性

首先,清朝雖然也設立皇貴妃,但是一般用作追封,皇后在世的時候很少冊立皇貴妃,整個清朝也只有兩次。

第一次是順治帝皇貴妃董鄂氏,當時還有皇后博爾濟吉特氏在位;第二次就是同治帝皇貴妃富察氏,當時還有皇后阿魯特氏在位。皇貴妃的設立讓皇后處境非常尷尬。

其次,清朝的后妃只能是旗人,通過選秀產生,從全國滿洲八旗、蒙古八旗與漢軍八旗中產生,所謂的“滿漢不婚”並不限制旗人漢人進入宮廷。


澹奕


清朝宮鬥劇裡有很多令人眼花繚亂的品級和制度,瞭解一些的話,無論對閱讀歷史,還是看宮鬥劇都有不少幫助。

在清朝,后妃分為八個等級:皇后、皇貴妃、貴妃、妃,嬪,貴人、常在、答應。宮女沒有品級,但理論上也可以陪皇帝過夜,一般侍寢後都可以升級。

按照清朝宮廷的制度,除了皇后和皇貴妃只能有1人之外,其他品級的人數並沒有非常明確固定的人數限制,有些規制也僅限於某些時段,盛清和晚清就根本沒法比。宮鬥劇最喜歡的一個歷史設計是,清朝這些后妃等級是可升可降的,而升降也沒有非常透明,除了生孩子特別是生皇子肯定會得到升級之外,其他都是視皇帝的喜好而定吧。

可以說,沒有這套升降級制度,後宮戲也就沒有什麼好看的了。拿慈禧為例,她17歲剛選秀進宮時僅被封為第六等級的“蘭貴人”;19歲被封為懿嬪;21歲生下咸豐唯一的皇子載淳(也就是後來的同治帝)後,被晉封為懿妃;22歲時,被封為懿貴妃。

按照清朝的制度,在先帝去世後,慈禧作為皇帝的生母,可以被尊稱為皇太后,但生母皇太后的地位沒有嫡母皇太后(也就是先帝的皇后)高。在慈禧時代,慈安皇太后的地位就更高。

有意思的是,慈禧生前雖然沒有做過皇后,離皇后還差一個“皇貴妃”呢,但作為皇帝生母,她去世後的諡號依例仍然可以被稱作“皇后”。

乾隆的母親崇慶皇太后(《甄嬛傳》甄嬛的原型)也是如此,她在雍正生前最高也只做到熹貴妃,但當乾隆即位後,她也順利成章的成為皇太后,但和慈禧時代不一樣的是,由於雍正的皇后在雍正駕崩前已去世,乾隆朝沒有嫡母皇太后,因此崇慶皇太后也成為了大清朝當時唯一的皇太后。崇慶皇太后去世後,只做到貴妃的她也被諡為“皇后”。

整個大清朝,一共有27個皇后,但真正生前戴過皇后桂冠的16人。在其他11個人中,還有一個人連皇帝生母都不是,只做過皇帝的養母,那就是咸豐帝的養母,成為大清以至中國歷史上唯一一位既不是皇帝正宮皇后,也不是皇帝生母的皇太后和皇后。

一般來說,儘管其他人的品級升升降降,但皇后的位置是最穩定的,在整個大清朝,一共只廢掉兩個皇后。一位是順治帝的皇后孟古青被降為靜妃,一位是乾隆的第二任皇后輝發那拉氏(最近在《延禧攻略》由佘詩曼扮演的她大出風頭)。

最後想說一下,大清朝並不是總有皇后的,前任皇后去世後,皇帝未必就會立後。比如乾隆在廢掉第二任皇后之後,就再也沒有立後,後宮品級最高的就是嘉慶帝的生母,被封為皇貴妃的魏佳氏,也就是《延禧攻略》的女主角。當然,嘉慶即位後,已經去世的她也被追封為皇后。


張明揚不說話


清朝前期的後宮制度並不完善,皇太極繼皇帝位之後冊封五宮后妃,中宮皇后哲哲居第一,後面依次為宸妃、貴妃、淑妃、莊妃。到了順治的時候除了皇后之外,後宮還有東西宮兩位皇妃,地位僅次於皇后,後面又因為寵愛董鄂妃,又參考明朝婦官制度,為她特設皇貴妃之位,地位在東西宮皇妃之上。康熙年間出現嬪、貴人、常在、答應等封號,但是他還擁有數量眾多的大小答應和學生等侍妾,特別是學生,康熙只讓她們侍寢並不給她們發放俸祿,所以她們在清宮的生活非常悲慘。

康熙之後後宮典制漸漸完善,乾隆首次在通用的則例中規定後宮組成為:皇后一名,皇貴妃一名,貴妃兩名,妃四名,嬪六名,嬪以下分貴人、常在、答應不定數,隨居東西十二宮。妃嬪們在宮中的地位、待遇等都是根據她們的品級進行劃分和分配的,比如皇貴妃手下有八個宮女伺候,年薪八百兩,而最低級的答應手下就只有一個宮女伺候,年薪僅僅三十兩,她們的禮服規格和儀仗規格也是不同的,所以最高級妃嬪和最低級妃嬪之間的差距非常大。但是妃嬪們的品級是按照什麼劃分的呢?

家世好的妃嬪一般起點高

清朝選秀分大小選,在旗女子參加三年一次的大選,如果有幸被皇帝選中收入後宮,一般都是貴人起步,也有極少數是直接封為嬪,比如乾隆的忻貴妃出身名門,是總督那蘇圖之女,乾隆又非常喜歡她,於是跳過貴人直接冊封她為忻嬪,她為乾隆生下兩個女兒,晉升為忻妃,在第三次懷孕的時候不幸去世,孩子也沒有保住,乾隆非常悲痛,將她追封為忻貴妃,命令四阿哥、六阿哥、八阿哥等為她穿孝,還親自去她靈前祭奠。咸豐的端恪皇貴妃佟佳氏出身非常尊貴,一入宮就被咸豐冊封為祺嬪,咸豐去世後被後面的皇帝累尊為皇貴妃。康熙的溫僖貴妃鈕鈷祿氏是輔臣遏必隆之女、孝昭皇后的妹妹,因為這個緣故,康熙更是直接將她冊封為貴妃。

而包衣女子只能參加一年一次的內務府小選,被選中的成為皇室宮女,如果資質特別出眾的皇帝也會收為妃嬪,但是常在起步,如果是皇帝特別喜歡的,也會直接封為貴人。比如嘉慶的母親孝儀純皇后魏氏本是孝賢皇后的宮女,但是孝賢皇后非常賢惠,將她推薦給乾隆成為妃嬪,乾隆對她非常滿意,直接封為貴人,不久又晉升為令嬪,三年後又為令妃,最後成為皇貴妃,實際上的蘭宮領袖。別的宮女出身又沒有得到皇帝特別寵愛的妃嬪都是從常在起步,比如愉妃為乾隆調教的宮女成為那常在,穎妃的宮女成為武常在,純貴妃的宮女成為郭常在。

早年跟隨皇帝的潛邸舊人一般會另眼相看

清朝很多皇帝都是在繼位前就已經大婚,並擁有數量眾多的侍妾,皇帝會顧念和這些潛邸舊人之間的情分,著優給予位分。比如雍正的側福晉年氏和乾隆的側福晉高氏得到皇帝的偏愛,又是側福晉的身份,被皇帝冊封為貴妃,但她們又是紅顏薄命,在她們臨終前又被皇帝晉升為皇貴妃,死後和皇帝同穴合葬帝陵。乾隆的婉貴妃雖然從沒有得到過寵愛,也是因為潛邸舊人的身份被乾隆累封為婉妃,在嘉慶年間被尊封為婉貴妃,她活到了92歲,比乾隆和皇太后還長壽。

生兒育女,母以子貴

封建社會的皇帝選擇眾多的妃嬪,除了他們花心好色,也是希望綿延子嗣,享受多子多孫的福氣。所以清朝的妃嬪一旦懷孕,不僅能夠享受特別的優待和護理,生下子嗣後位分也能夠得到提升。雍正的謙嬪只是一名普通的後宮貴人,但因為生下了雍正最小的兒子六阿哥,而被雍正冊封為謙嬪,後面又被乾隆尊為謙妃。乾隆的愉妃也並不得寵,一開始只是貴人,因為生下五阿哥永琪而被晉升為愉嬪,不久又晉升為愉妃,後面雖然沒有得到品級的晉升,但乾隆對她也非常禮待,在她去世後將她追封為貴妃。最著名的母以女貴的則是乾隆的惇妃,她生下乾隆最小的女兒一躍為妃位,但她脾氣暴躁打死手下的宮女,遭到乾隆降級處罰,但乾隆看在十公主的面子上,不久又恢復她惇妃的位分。

得到皇帝特別的寵愛

清朝後宮也有少數家世不夠的妃嬪,因為得到皇帝特殊的寵愛成為高位的例子。比如乾隆的純貴妃是地位卑微的漢女,通過地方官員的進獻來到乾隆身邊,但乾隆非常寵愛她,登基後封她為純妃,出身滿洲老牌貴族的側福晉那拉氏被封為嫻妃,和純妃平起平坐。後來又開創清朝二貴妃並封的先例,將純妃和嫻妃一同冊封為貴妃,純妃臨終前,乾隆又將她冊封為皇貴妃。乾隆另一個寵妃慶貴妃也是當時卑賤的漢人,她並沒有生育子女,被乾隆一路升為慶貴妃,地位在滿洲老牌貴族出身的舒妃之上,也在生有皇子的潛邸老人愉妃之上。

總體來說,清朝皇帝對后妃的管制非常嚴格,超過了之前任何一個朝代,后妃們在宮規的嚴苛要求下機械般的重複著枯燥乏味的生活。就連皇后也沒有資格管理後宮,像乾隆的孝賢皇后,她的最大任務就是生育嫡子和伺候好太后。后妃能得到皇帝的寵愛或者能為皇帝生兒育女的也是少數,所以大多數后妃的晉升空間受限,默默無聞在宮中終老一生,並不是像我們想象中的那麼風光無限。


坤寧宮的故事


《甄嬛傳》大火,今年暑假的爆款《延禧攻略》的一樣火爆,加上《如懿傳》的上檔,清朝後宮戲簡直了,嬪妃宮鬥,為了固寵妃位一路往上爬,那麼清朝後宮嬪妃品級依據什麼劃分呢?


清朝是按等級劃分的,沒有品級之說。 皇后一名 皇貴妃一名 貴妃兩名 妃四名 嬪六名 貴人不限 常在不限 答應不限 最小的是官女子。皇后只有一位,一般在皇后空缺的時候才可以立皇貴妃!相當副後,所以《延禧攻略》裡乾隆想立魏瓔珞皇貴妃的時候輝發那拉皇后如此激動,間接導致帝后離心!




分位最低的是答應,像最近熱播的《如懿傳》裡的玫答應很出彩,就是從身份低微南府琵琶伎出身被皇上看中才封為答應!伶牙俐齒、驕縱囂張的玫答應典型心機女。仗著皇上的喜歡一來就懟高貴妃等眾人,還設計陷害嫻妃、皇后高貴妃等人!還有比較印象深刻的年答應,《甄嬛傳》裡雍容華貴、趾高氣昂的華妃因為宮鬥失敗、哥哥年羹堯被皇上忌憚而落勢,遭曹琴默反戈才落得答應的下場!一生摯愛的皇上卻是害得她最苦的人!但死後還是按貴妃禮制下葬的!


除了位份等級有嚴格的劃分之外,清朝嬪妃等級及各個等級的吉服和頭飾也有不同的規定。像花中富貴的牡丹花色的器物只得皇后使用,它代表的就是皇后!海棠花色的器物只得從五品以上妃子使用,其餘花色的器物任一品階都可使用。




皇太后、皇后:明黃色 ,朝袍紋飾金九龍或前後正龍各一,耳飾金絲可用金龍形,採用一等東珠 皇貴妃:明黃色 ,朝袍紋飾金九龍或前後正龍各一,耳飾金絲可用金龍形,採用二等東珠。


荰尒二0716


看過清宮戲的朋友們都有體會,後宮妃嬪的名號可謂是五花八門,看得人煙花繚亂。不過,只要仔細觀察和梳理一下不難發現,清朝的後宮妃嬪是有著嚴格的品級劃分的。

清朝前期的后妃制度不太完善,努爾哈赤的後宮之主稱為大妃,到皇太極稱帝之後才立有皇后及各宮妃嬪,最有名的就是關雎宮辰妃也就是海蘭珠和永福宮莊妃也就是日後的孝莊太后。清朝建立起完善的後宮制度是在康熙時期,後宮規定設皇后一名,皇貴妃一名,貴妃兩名,妃四名,嬪六名,嬪以下分貴人、常在、答應不做定數,答應再往下是被稱為“官女子”的侍寢宮女。不同的后妃品級享受不同的待遇,妃位以上可以居住東西六宮的主殿,而妃位以下只能住在偏殿之中。此外,不同位份的后妃在起居飲食、服飾搭配等各方面都存在很大的差異。

那麼后妃是根據什麼來定品級名號的呢?

家世背景

清朝皇帝三年一次的選秀,在滿、蒙、漢八旗子女中遴選適齡女子補入後宮,剛選入宮的女子通常封為答應,也有部分很受皇帝喜愛的,可以直接封貴人,著名的慈禧太后入宮之後便被封為蘭貴人。選秀過程中,秀女的家世背景非常重要,直接影響到秀女的封號。大家還記得《甄嬛傳》中的安陵容因為父親安比槐只是個縣令,所以被封為答應。而甄嬛做為大理寺少卿甄遠道之女便可以封為常在。沈眉莊因為是濟州都督沈自山的女兒,直接封為了貴人,由此可見家世背景對秀女的重要性了。

後天努力

家世背景不夠雄厚就一籌莫展了嗎?NO,家世背景只是秀女入宮前的遴選,真正發揮實力的還是在入宮以後。如果秀女長相嬌豔,善解人意的話還是有很大的機率可以出人頭第,成為一宮之主或者貴妃、妃嬪。比如順治皇帝最寵愛的董鄂妃,入宮當年就升為賢妃,一個多月後晉封皇貴妃,升遷速度之快,令人咂舌。

生下子女

秀女在努力得到聖心眷顧之後,如果肚子爭氣,替皇帝生下幾個活潑可愛的皇子,那麼成為皇貴妃甚至皇后都是有可能的。還是以慈禧太后為例,她就是憑藉著替咸豐皇帝生下唯一的皇子而子憑母貴,成為太后的。

一般來說,秀女從入宮時的常在,答應開始,不出大差錯的情況下,一旦誕育皇子皇女,很快都會得到提升,或貴人、嬪、妃,如果皇子皇子長大成人,那麼妃嬪們也就有了依靠,所以後宮妃嬪們無所不用其極的討好皇帝,渴望他的寵幸,主要原因還是想懷上龍子鳳孫,為自己的晚年找到一方依靠。後宮妃嬪們看起來風光無限,錦衣玉食,實際上卻生活在一座暗無天日的巨大牢籠之中,這也難怪古代少女多以選入宮中作為人生噩夢。《甄嬛傳》中的女主甄嬛正是如此,本想逃避入宮,卻陰差陽錯被選中,從而上演了一出比《監獄風雲》更加殘酷的宮斗大戲。

歷史茶坊,一個愛寫歷史的屌絲,關注我,瞭解更多精彩內容!


歷史茶坊


如果把後宮嬪妃的各階品級當做和外朝一樣的官職品位來理解就很容易了。

後宮所有嬪妃都從事並不是處理朝政的工作,而是負責解決皇帝生理需求,哄皇帝開心,為皇帝生兒育女。

相似的工作,嬪妃們一起做,做的好的獎勵會升級。而做的差的,不合格的會被貶斥,降級。

清代后妃一共分為八個等級,從高到低分別是:皇后,皇貴妃,貴妃,妃,嬪,貴人,常在,答應。

嬪妃之中也分普通玩家和人民幣玩家。比如顧命大臣索尼的孫女赫舍裡,一入宮就是康熙的皇后。議政大臣米思翰孫女,入宮就是寶親王弘曆的嫡福晉(正妻)

普通人家的女兒通過因相貌美色的原因選秀入宮的,入職起點往往只是貴人,常在之類。比如慈禧的父親只是道臺,入宮時的封號就是倒數第三級別的“貴人”,之後通過得寵,生皇子等原因不斷升級,最後升級到懿貴妃,咸豐死後,因為兒子登基繼位,才晉封太后。

歷史的筆墨往往用來刻畫成功者,慈禧這樣不斷升級最後登頂的其實是后妃中的幸運者,也有一些嬪妃,家世並不顯赫,也不會討皇帝歡心,被寵幸一兩次後就被皇帝遺忘在腦後。直到頭髮花白了還是一個低階嬪妃,幾年見不到皇帝一面,只能在後宮中默默老死。


雷老師說歷史


清朝後妃嬪妃的品級都是依據家族勢力以及皇帝的寵愛給予劃分的。



在努爾哈赤的時候,娶過多位妻子,但只分為兩種,大妃與庶妃,用以彰顯嫡庶有別。阿巴亥,以及皇太極的母親都是當過大妃的女人。



等到皇太極登上汗位後,改國號,並且創建后妃制度。冊封五宮,中宮清寧宮,東宮關雎宮,次東宮衍慶宮,西宮麟趾宮,次西宮永福宮。只有這五宮主位,其他的都是庶妃。



等到清朝入關後,仿照明朝的后妃排序,建了更為完善的后妃制度。冊立中宮皇后,皇貴妃一名,貴妃兩名,妃四名,嬪六名,貴人,答應,常在不計其數。有規定定數的都是一宮的主位,掌管一宮事宜。

其中這冊封后妃都是與前朝有關的,家族勢力以及皇帝的寵愛都是有關係。雍正的年妃,乾隆的高貴妃,都是因為家族勢力在前朝得力,所以在後宮為貴妃或妃。


蟶子歷史


清朝後宮嬪妃的品級是在康熙以後才確立的,之前對後宮嬪妃的品級劃分並不嚴格,康熙之後把後宮嬪妃分為九個等級:皇后、皇貴妃、貴妃、妃、嬪、貴人、常在、答應、宮女。

這九個品級的人數也有規定,皇后只有一位,作為皇帝的正妻,皇貴妃也只有一人、貴妃二人、妃四人、嬪六人,分住東西六宮,嬪以下設貴人、常在、答應,這三個都是無定數,要不然也不會有後宮佳麗三千的說法。不過康熙與乾隆時會有出入,因為這兩位皇帝風流成性是人盡皆知的。


對後宮妃嬪的劃分,主要看皇帝的喜好,要是宮女能夠得到皇帝的寵幸,一般都是能升級的,要是獨得皇帝寵幸,那位置就只會高不會低,要是再生了一個皇子,那就會母憑子貴,晉升是必定的。但皇后的人選一般不是出於皇帝的喜愛,皇后大多出於政治目的,像光緒皇帝的隆裕皇后是慈禧欽點的,是慈禧用來監控皇帝的工具。慈禧太后備受咸豐帝喜愛,但也只是個懿貴妃,因為同治是她兒子,她才能成為皇太后。清朝有許多皇太后沒有當上皇后,可兒子是皇帝,而被追封為皇后,像《延禧攻略》中的令妃原型魏佳氏,最高時到了皇貴妃,可乾隆就是不給她皇后的名號,還等到她兒子嘉慶皇帝才給她追封。

後宮嬪妃的品級還是看皇帝,獨得皇帝恩寵的話,就能保持自己的地位而不受動搖,像乾隆的富察皇后,就能勾住乾隆這位風流天子的心。


歷史百家爭鳴團隊成員:小木


歷史百家爭鳴


五宮並建,位號即明

清朝入關之前,《清史稿》記載皇太極時期的后妃制度是“五宮並建,位號即明,等威漸辨”,這就是清代后妃制度的確立。所謂的五宮,就是中宮的皇后,這是最大的。其次就是東宮、西宮,然後就是次東宮和次西宮,剩下妃子們地位就沒有這些人高。

入關以後

清朝入關之後,特別是康熙之後。除了太皇太后、皇太后、太妃、太嬪等等這些和前任皇帝后宮掛鉤的稱呼之外。在任皇帝自己的後宮則是中宮皇后地位最高,然後就是皇貴妃一人、貴妃二人、妃四人、嬪六人、這些就人分居東西十六宮。在往下面還有貴人、常在、答應這這個級別,數量沒有規定。只是有些皇帝的后妃遠遠超過了這個標準,有些則是遠遠少於這個標準。




為什麼只劃東西兩宮的后妃,卻沒有南北兩宮的后妃呢?這是君在北面,只有一人。南面的是臣子。所以故宮就是這麼規劃的。然而這個數量問題也算是遵循漢制,只是隨著時代在改進而已。

而這些定下來的依據就是當時的禮制,每個朝代都有每個朝代的禮制,然後依據各個朝代的禮制來規定的這些,就有了清朝入關之後成熟的嬪妃制度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