帝權旁落,後宮、宦官或權臣哪種人能更好統治國家?

小孑評天下

象徵著皇權的殿宇和獅子

在中國古代一再出現皇權旁落的局面,宦官、外戚、權臣等都可能竊取皇權。宦官和外戚是皇權的附屬物,權臣往往是皇權的替代者。他們都會在特定的情況之下取代皇帝而行使皇權。

在歷史上,人們對於外戚專權、宦官專權或者權臣專政,都是持批評態度的。這當然是人們出於正統的效忠觀念而得出的結論。那麼今天的我們跳出“忠君”的概念來看,皇權的旁落一定就是不好的嗎?這就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了。

電視劇《羋月傳》中孫儷飾演的宣太后

我們首先來看後宮或外戚專政,傳統的男權社會里,女人干政都是被禁止的。當年周武王討伐商紂王的時候,給商紂王按上的罪名之一就是“今商王受唯婦言是聽”。在傳統的男權社會里,女性往往會被限制在一個很小的範圍之內,女性也難得受到很好的教育,女子無才便是德。這就導致了一旦女性有機會走向政治的前臺,也往往缺乏足夠的政治能力來有效行使皇權。所以,後宮干政的歷史評價並不高。至於外戚專權,更容易導致政權的更迭,更是皇帝們所要極力避免的事情。不過,任何事情都不可一概而論。後宮干政也有一些卓越的女政治家,她們的政績也不在男人之下。比如東漢的鄧太后、東晉的褚蒜子、遼朝的蕭太后等等。外戚專權比如北周後期楊氏外戚專權最終導致楊堅取代了北周自立為帝,但隋朝的確好於北周。

電視劇《三國演義》中的十常侍張讓

其次,我們再來看宦官專政。宦官作為皇帝身邊最為親近的人,很容易竊取皇帝的權力。在中國歷史上先後出現了東漢、唐朝、明朝等宦官專政的典型時期,十常侍、仇士良、劉瑾、魏忠賢等人,都是宦官專政的典型人物。宦官專政最嚴重的是唐朝,整個唐朝中後期大權都掌握在宦官手中。甚至廢立皇帝如同兒戲。在當時唐文宗甚至發出了“朕不如周赧漢獻”的哀嘆,周赧王漢獻帝是受制於權臣,而自己則是受制於家奴。宦官專權的時代裡,往往是政治最為黑暗的時代。宦官們的身心都受到了嚴重的摧殘,宦官專政時期,你不能指望著一群心身不正常的人能夠按照常理出牌。作為社會最受歧視的一個群體,他們還會渴望著青史留名?所以,宦官們一旦掌權,就會把天下弄得一團糟。除了極個別的宦官之外,他們在歷史上基本沒有起過什麼好作用。

電視劇《三國演義》中的曹操

再次,我們來說說權臣。權臣是能夠左右皇權的人,他們並不必然會導致奪取皇位。但在很多時候,皇權的確會受到權臣的威脅,乃至於被權臣所奪取。比如董卓、桓溫等權臣威脅到皇權,幾乎篡奪成功,而曹操、司馬懿等權臣則是完成了改朝換代。而有些權臣,則是最終維護了皇權,而並沒有發生政權的更迭,比如西漢的霍光,從漢武帝去世到霍光本人離世之前,他一直都牢牢地掌握著權力,皇帝不過是個傀儡。當皇帝劉賀威脅到霍光專政的時候,僅當了二十七天皇帝的劉賀就被霍光廢黜。諸葛亮也是個權臣,他在世的時候劉禪基本就是個擺設。東晉初年丞相王導也是權臣,晉成帝見了王導要下拜,甚至見了王導的夫人都要下拜。但他們並沒有改朝換代。出於維護專制皇權的角度,權臣當然都是要被否定的。但是,我們從治理天下的角度來看待權臣則會得出另外的結論。比如蜀漢的時候,要是諸葛亮不主動承擔起責任來,劉禪有能力治理蜀漢嗎?再比如,霍光掌權的二十多年,的確使得漢朝危而復安。王導也對東晉早年的政局起到了舉足輕重的作用。即便是來看那些改朝換代了的權臣,比如曹操,曹操掌權的時代是不是比曹操之前要好呢?曹操自己也說,設若國家無孤,不知當幾人稱帝幾人稱王。在當時來看,漢獻帝肯定不如曹操能夠治理天下。

所以,皇權旁落後,並不意味著天下一定大亂,有很多時候可能還在向著好的方向轉變。到底如何,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


野叟雜談

帝權旁落,主要是因為皇帝自身,要麼太過年幼,要麼性格太軟,要麼昏庸無道…權利掌握不在皇帝手裡,也就只能在那些皇帝感覺親近的人身上。

後宮


這個我們要主要看西漢,我們知道西漢是以孝立國。所以說在皇帝剛剛登基的時候,要每天都要去太皇太后哪裡問安、請示。其中以呂后為例,呂后在世之時,連劉邦都壓不住他,才有了“白馬之盟”異姓不得稱王,就是為了不讓呂后太過專權,大肆分封外戚。後宮專政,主要是利用皇帝年幼,孝心干預皇權,大肆提拔自己的親戚升到高位。內有太后專政,外有外戚專政。使得皇帝的權利得到架空。王莽就是外戚,最後竟然能竄取皇位,可想而知這個有多大危害。所以後世有“子貴母死”,就是兒子當了太子,老皇帝會殺了太子的母親。這個就是為了避免後宮專政。而且武則天就是從後宮專政,轉為第一位女皇帝的。

宦官


宦官專政,這個主要是在皇朝末期,每到這個時候,皇帝昏庸無道,驕奢淫逸,致使小人當道,宦官當權。而這些宦官主要是從小和君王生活在一起,帶著皇帝長大。他們瞭解皇帝的一切喜好,有目的投其所好,讓皇帝陷入溫柔鄉之中,不再過問朝政,自己代替皇帝發號施令。官官因為身體缺陷,有喜怒無常、恃強凌弱、多疑猜忌等性格特點,所以在他們掌權後,會大肆斂財,誅殺忠良,使得帝國更加混亂。像趙高,東漢八虎,唐朝李輔國,宋朝童貫,明朝魏忠賢,清朝李蓮英…都是如此

權臣


權勢之臣,多指掌權而專橫的大臣。通常指掌握國家軍政大權、威脅統治者的大臣。

權臣,既有安於高官厚爵,心安理得地做“無冕之王”的,如大漢大將軍霍光、魏太傅司馬懿、明首輔張居正等等。亦有覬覦神器、染指大寶的進取型梟雄,如曹丕立魏、司馬晉代魏、楊堅代周、“黃袍加身”等等。權臣奪位成功,即是新朝廷“太祖、高皇帝”,失敗則身敗名裂。

從上可以看出,皇權旁落,最好是權臣掌權能更好的治理國家。因為那些權臣都是一些能力出眾,野心勃勃的人,他們認為自己的能力可以擁有更大的權利,能夠更好的為國家為人民謀取福利。所以說,他們在位期間並不是一味的以公謀私,而是會想著治理國家。

所以我才說權臣對這個朝廷是危害最大的,但是對歷史,對老百姓來說,還是權臣更好。


江湖人稱0諸葛不亮

對於這個問題,題主想問的一種是帝權旁落的三種可能性,一種是旁落到後宮,一種是旁落到宦官,一種是旁落到權臣。不管是哪一種對於帝王來說都是十分不幸的,因為任何一種他們就只能成為傀儡。但是題主問的是對於統治國家來說,個人覺得對國家好的

第一種自然是權臣、第二是後宮,第三就是宦官

其實這個歷史上是有很多種這樣的案例的,比如帝權旁落後宮的,如武則天、慈禧。全權臣當政的如曹操、宇文護、還有宦官當政的如趙高

1帝權旁落權臣

權臣大多都是很有智慧和野心的一類大臣。他們能夠從底下一步步爬上高位,可以說運籌帷幄也絲毫不為過。這一類人有什麼?第一是權術,第二是實力(財、軍、才)第三是治國經驗。

因為權臣大多身居要職,本身的治國能力是十分強大的。所以如果他們上位,除了剷除異己之外,他們可以很快的穩定朝局,不至於使得朝局動盪,天下不安。所以權臣掌權對於國家的穩定和統治是好處的。當然對於皇帝來說是極為不利的。

2帝權旁落後宮

帝權旁落後宮,如果遇有才智的后妃還好一些,因為女子在古代的身份地位,所以大多他們是通過帝王來行使權力的。帝王是傀儡

而由於她們本身大多不懂軍國大事,並且由於格局太小。處理不好軍國大事。並且由於女子當權容易引起朝堂的反彈。當然如果遇到能力強大的就比如武者天,雖然她當權多年,但是還是需要通過不斷的廢立自己的兒子,試探朝臣的反應。直到後來才敢自己稱帝。

3帝權旁落宦官

這種情形是十分糟糕的,弄不好很可能就是會亡國。因為宦官政治上面的侷限性以及他們身份地位低下,這樣的人執掌大權,最容易引起朝局震盪,並且民間的反對的聲音也會十分的大。

因為他們沒有後裔,所以更多想的是生前的享樂,享受權利帶來的快樂,不計後果。就比如趙高,短短几年把整個大秦朝給玩的毀於一旦。


玄幻小子

各朝人物不同,相應能力不同,但從這三類人中非要選擇出一個,我想,權臣更能統治好一個國家。

我們從史料來看。

明英宗行奪門之變,又坐回了皇位,作為奪門之變的策劃人,曹吉祥(太監),石亨(武將),以及徐有貞(大臣),皇帝自然大大封賞了他們三個,徐有貞以“雖無顯跡,意有之”的罪名殺了于謙,變成了內閣首輔,曹吉祥變成太監總管,石亨權勢更大。


曹吉祥與石亨沒文化,整天忙著陰人,扶植自己的勢力,尤其是石亨,恨不得把自己家的做飯的都封賞了。

徐有貞不同,他是文化人,雖然殺了于謙,但他還是有政治理想的,三觀不同,昔日一起奪門的戰友反目成仇。

結局沒啥講的,太監造反被殺,石亨被投監獄,病死了,徐有貞被流放。

這個故事有另一層意思,那就是這三類人在有條件時,有政治能力的是權臣,他有自己的政治抱負。國泰民安,而不是扶植勢力,無腦貪汙。

再舉一個例子:張居正在萬曆沒有親政前,大權在握,給官員們留下來不可磨滅的陰影,魏忠賢在天啟時期也是如此,天啟不管事,魏忠賢排斥異己,大權在握,張居正實現了萬曆中興,魏忠賢實現了遺臭萬年,明實亡於天啟的史料評價。


以上兩段都是權臣,太監,武將之間的對比,至於後宮,很難說,真的很難說,遇到賈南風那樣的,直接就是死,遇到武則天還能開一個盛世,遇到孝莊,國家大事當斷則斷,十分果敢,遇到慈禧就結與國之歡心。

女人,當真是看不穿。


史談

這個問題阿一覺得權臣更好統治國家,

因為歷史上就出現過廢立君主的權臣,甚至有些權臣還敢殺皇帝呢。



大家都知道,貫穿中國古代一直有兩個矛盾。第一是“帝權和相權的矛盾”第二是“中央和地方的矛盾”。而這兩個矛盾發展的趨勢大致是“帝權不斷膨脹,相權逐漸衰落直至明朝徹底廢除宰相制度相權消失”。另一個則是“中央集權不斷加強”。從帝權不斷膨脹這個動態過程我們可以更好的分析宦官,外戚,和權臣。哪一方更容易統治國家



首先,自有秦以來,中國才算正式進入了大一統的統一王朝。在秦以前,通常宰相的權利非常大,在君主(秦以前沒有皇帝的稱號)年幼或者君主不仁的時候,宰相甚至可以廢立君主。史書中曾記載了一位權臣,他就曾經廢過君主。他就是商朝明相伊尹。據記載,湯死後,歷佐卜丙(即外丙)、仲壬二王。仲壬死後,即太甲即位,湯孫太甲為帝時,因不遵湯規,橫行無道,被伊尹放之於桐宮(今山西省-萬榮縣西,另說今河南省-虞城東北),令其悔過和重新學習湯的法令。3年後,迎回太甲復位

。死於沃丁時。他為商朝理政安民60餘載,治國有方,權傾一時,世稱賢相,3代元老。



其次,曹魏時期,因為皇帝年幼,帝權旁落,有出現了強如司馬懿,司馬昭一樣的權臣。由於小皇帝不滿司馬室獨霸朝綱,便要誅殺司馬室一門,最後被司馬室派人殺害。是書中記載有:事件源自曹魏皇帝曹髦和權臣司馬昭之間的權力鬥爭,最後以司馬昭廢黜並殺害曹髦保住大權而結束.對於曹髦來說,他的繼位只是一個傀儡。而大權獨攬在司馬昭手中。皇帝成了權臣手中的玩物。



古代歷史中,向來就是弱肉強食。帝權的旁落,這時如果有權臣的出現,那他們更容易統治國家。如果沒有權臣出現,那麼後宮,宦官勢力才更容易獨霸朝綱。因為這兩方勢力本質來說是依附於皇權而存在的,沒有皇權,就沒有他們的天下。而權臣是皇權的競爭者。他們只要有能力就可以輕易廢立皇帝,改朝換代。例如篡漢的王莽,黃袍加身的後周將領宋太祖趙匡胤,等等。



所以,當帝權旁落,權臣是更容易統治國家的。


阿一灬

帝權旁落,一般有這麼幾種情況:一、皇帝年幼繼位,無執政能力;二、皇帝自身問題,昏庸無道;三、國家發生動亂或者政變,皇權旁落。

後宮、宦官、權臣這三種人都是依附於皇權而存在的,他們都和皇權有著千絲萬縷的關係。這是由皇權的特點決定的,皇權的至高無上,對人有相當大的吸引力,使得人人對其趨之若鶩。帝權旁落,後宮、宦官、權臣哪種人能夠更好的統治國家?我覺得這個要分情況。

第一種情況:我們假設這三種人都是正直,有良知、忠君的人。他們知道自己只是暫時的掌握大權,等待著皇帝能力的覺醒,或者出現一個好皇帝時把權利再交給他,他們沒想過要篡權。在這種情況下,他們都想維護朝廷,治理好國家。治理能力權臣要好於後宮,宦官最次。

代表人物:後宮:北魏馮太后;清朝孝莊太后; 權臣:伊尹、周公、霍光、郭子儀、張居正; 宦官:(這個我沒找到比較好的人物,不知道大家有沒有找到,感覺宦官專權的都不是什麼好事情)。

第二種情況:我們假設人是有慾望的,有私心的(這也不用假設)。帝權旁落,他們三種人為了自己的慾望和利益爭權奪利。他們不管皇帝,廢立皇帝或者殺皇帝也是常做的事情。他們沒有好好治理國家,反而使國家越來越混亂。

代表人物:後宮:西漢呂后、竇太后,西晉賈后,清朝慈禧。

權臣:董卓,王導,賈似道,嚴嵩、鰲拜

宦官:趙高,東漢張讓,唐李輔國、俱文珍,明朝王振、魏忠賢、劉瑾、

第三種情況:是第二種情況的延伸,這三種人掌權之後,廢掉或者取代皇帝,建立自己的政權,並且治理的還不錯。

代表人物:後宮:武則天 權臣:曹操、司馬父子,趙匡胤、楊堅 宦官: 無

歷史的經驗已經告訴我們,當帝權旁落時,這三種人當中,權臣能更好的統治國家。從知識文化水平和治理國家能力方面來看,權臣都相對來說,比後宮和宦官要高出很多。一些權臣還能開創一個新的朝代。

一家之言,可以相互交流。


戴你看歷史

答案自然是權臣。

後宮有兩個著名的例子。一個是呂后,一個是慈禧。一個大肆任用孃家人排擠功勳導致“諸呂之亂”;另一個更是令人驚詫地說出“寧與友邦,不予家奴”的史上賣國最強音。即使是以賢明著稱的女皇武則天,也動過將皇權交個自己侄子的念頭。這是幸好沒成功,不然又是一場大亂。

至於宦官,絕大多數時候是皇帝手中的刀。朝堂上的文武大臣是他們天生的反對者。他們沒能力也不可以掌權。趙高指鹿為馬,秦朝二世而亡;中晚唐太監可以隨意廢棄皇帝,所以政治黑暗,大唐再不能復興——連雄才大略的唐憲宗李純都死在了宦官手裡,還能指望誰?

一般來說,還是權臣靠譜點。能當上權臣的要麼聲望隆重,要麼武力強悍,在一定程度上能壓制國內局勢,獲得短暫安寧。雖然有王莽、董卓這樣的失敗者,但也有霍光、張居正這樣力挽狂瀾的。而且權臣很多是新王朝的開拓者。新王朝的建立,又會讓老百姓有一段和平安定的時光。比如曹操、劉裕、楊堅、趙匡胤分別建立曹魏、南朝宋、隋朝、北宋,所以相比較而言,還是權臣更靠譜,他們的戰略眼光是前兩者不能比擬的。


噩夢魚兒

要是光看問題的話,肯定是權臣更能統治好國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