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羹尧临死前要把手串还给雍正是什么意思?

诗书君


其实这个手串是雍正在他还只是皇子的时候,当时还没什么权势的年羹尧要被调离出京到外地任官,他在即将离京之前,到雍正的府上向其主人雍正辞别而雍正亲手将其送给年羹尧的。

雍正是一个虔诚信佛的人。在电视剧里,雍正不论遇到大事、小事,都要去念会儿佛经,让自己的心平静下来从中获得解决的思路。所以雍正把随身的念珠手串送给年羹尧可见其:

一是对年羹尧展现的信任以进一步拉拢年羹尧;

二则是在用手串警示他应留有慈悲之心,切勿再滥杀无辜,制造出不必要的杀戮。

后来,雍正刚登上帝位时,对一直忠心辅佐他登基的年羹尧还是十分信任和器重的,也给了非常丰厚的嘉奖,在私底下更以手足般的情义对待年羹尧。

雍正娶了年羹尧的妹妹为敦肃皇贵妃,不仅与雍正有娘舅之亲,而且还让年羹尧担任手握重兵的封疆大臣,威风凛凛的西北大将军,让其掌管整个西北军务。因此,年羹尧名义上虽只是川陕总督,但实际上则独掌整个西北事务的指挥权。

身为雍正左膀右臂,又颇得民心的年羹尧本应风风光光的,可后来得到的却是被赐在狱中自刎,这又是为什么呢?

原因有二:其一是年羹尧自身本就功高却又不懂得好好收敛以致引起了雍正帝的疑心;

其二便是皇帝娘舅的皇亲身份和皇帝亲信的身份,让其心里愈加膨胀,自以为是可以俯视皇家的。这两点无疑使得雍正对他有了猜忌,对他的信任也打入了谷底。

而朝堂上的内外群臣更是擅长见风使舵,在摸清雍正帝的态度和朝堂上的形势后,纷纷揭露其以前的罪状。雍正则正好以服从群臣所递交的申请为名,尽数削去年羹尧的官职,并于当年九月下令捉捕缉拿年羹尧并将其押回京城接受会审。

十二月,朝廷议政大臣向雍正提交对年羹尧的审判结果,给年羹尧开列了92款大罪,请求立刻行刑,以儆效尤。

其罪状分别有:大逆罪的5条,欺罔罪的9条,僭越罪的16条,狂悖罪的13条,专擅罪的6条,忌刻罪的6条,残忍罪的4条,贪婪罪的18条,侵蚀罪的15条。

即便年羹尧以92条如此之多的罪状被判入狱,最终由于顾虑到雍正帝刚刚登基不久,根基尚未稳固,且西北大将军南征北战所得到的民心也不可小觑,因此最终判刑是雍正帝以赐其狱中自刎以彰显皇恩浩荡。

最后年羹尧在自刎前,将雍正当年所赠念珠手串扔给仆从送还回去,是在向雍正帝表明他一直都没有忘记也没有放下和雍正曾经的主仆之情。当年羹尧将佛珠交还的那一刻,也代表着在他的心里,两人的主仆缘分已经随着一切都烟消云散了。

他将手串扔给仆人既说明心中的忿忿不甘,却又显示了其心里的不舍和悔恨,同时年羹尧也还留着一丝的期望,想要雍正在看到这手串之时能够多少念及当年的情份,善待他的家人。


小小嬴政


年羹尧在临死前把手串还给了雍正,这个情节应该是影视剧中的,那我们就站在影视剧的角度来分析一下这件事,雍正这个人信佛,在《雍正王朝》里面,雍正一旦遇到个什么事,都喜欢去念会佛经,让自己的心静下来,雍正把念珠手串送给年羹尧的意图非常明显,就是要拉拢年羹尧并且这是一种信任。

年羹尧心里面也非常清楚念珠手串代表的含义,年羹尧这个人骁勇善战,彻底向雍正效忠之后为其立下了许多大的功劳,随着年羹尧的功劳立的越来越多,雍正给他的权利也就越来越多,后来的年羹尧越来越膨胀,越来越嚣张,谁的话都听不进去,哪怕是雍正的命令他都敢违抗,他做起事来毫无顾忌。

雍正杀他是必然的,这在某种程度上说也是年羹尧自己作死,在年羹尧死之前,他把雍正当初送他的手串给了李卫,让李卫把手串还给了雍正,这个手串可是很有含义的,从这个行为也可以看出,年羹尧是非常有智慧的。

雍正送手串给年羹尧代表了信任,一般人是得不到这种礼物的,现在年羹尧即将被杀,说明雍正对他的信任早就不复存在,这个时候他将手串送还给了雍正并不是说表达自己的愤怒,而是向雍正表达自己的歉意,也算是向雍正认错。

将手串还给雍正还有一层意思,那就是让雍正想想自己曾经为他立下的功劳,想一想自己曾经和他的友谊,希望雍正还能念及旧情,杀他也就罢了, 别杀他的妻儿。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镜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 喜欢历史的读者们不妨关注历史杂货铺,如果有不对的地方欢迎指出,请多包涵。


历史杂货铺


年羹尧临死前把手串还给了雍正,有三重意思:第一,是对自己过去种种行为的忏悔,愧对雍正当初的期望和教诲;第二,是向雍正检讨自己的错误,承认自己的过错,自己的戾气、骄横让自己配不上这串佛珠;第三,也是借此告诉雍正,这串佛珠他一直带着身上,他还是时刻惦记着自己的这个主子,只是他们的主仆缘分也就到此为止了。

血洗江夏镇后,年羹尧到北京见到了雍正并向雍正说明了实情,雍正气愤之余,别无他法,只得将年羹尧安排到柏林寺闭关思考,此时,雍正依靠年羹尧夺来的当票取出了《百官行述》,又当着太子以及众位阿哥和上书房大臣马齐的面烧掉了,康熙知道后,没有做太多表态,直接升任年羹尧做了四川巡抚,并让年羹尧到行宫来准备一问究竟,临行前,年羹尧问雍正要了这串佛珠。

刘和平老师的《雍正王朝》中,对于年羹尧临行前的这段剧情是这样描述的:


胤禛缓和了语气,温言问道:“这几日住在柏林寺有什么感想呀?”

年羹尧:“是。感触良多。”

胤禛:“说来听听。”

年羹尧:“奴才一下子也说不清楚,但有一点是奴才当永世铭记在心的。”

胤禛:“哪一点?”

年羹尧:“主子您是菩萨转世,奴才应该做一个护法的金刚!”

胤禛微微点头:“你能悟到这一点,可见佛法无边哪!记住,佛家说的大慈悲心,就是儒家说的仁心。你现在虽然不带兵了,可是身为巡抚,生杀之权更重,不杀生是不可能的,但滥杀无辜则必遭报应!”

年羹尧连忙跪下:“奴才这一次在江夏镇所为虽是迫不得已,终归也因为奴才少了一点主子所说的大慈悲心。主子,奴才想请您恩裳两样东西。”

胤禛:“什么东西?你说吧。”

年羹尧:“请主子将您平时念经用的那串佛珠赐给奴才。”

胤禛尽管明白他是在逢迎自己的心意,仍不禁对他的“悟性”表示赞赏,微笑了笑除下手腕上的那串佛珠,递给了他:“还有一样呢?”

年羹尧双手捧过佛珠,接着说道:“还有......请主子将李卫和翠儿交给奴才!”

胤禛:“怎么?是李卫向你求情了?”

年羹尧:“是。但奴才不是因为他求情。奴才是想,李卫这小子虽然不太守规矩,但对主子却是一片忠心,再说人也机灵,交给奴才去历练历练,日后必能为主子效力。”


血洗江夏镇之前,年羹尧曾前往南京见到了张廷玉,张廷玉曾告诫年羹尧:“多一点仁心,少一点戾气,不但是百姓的福分,也是你自己的福分。”而紧随其后的就是年羹尧带兵血洗了江夏镇,可见年羹尧根本没有把张廷玉的话放在心上,依然是我行我素。

而自雍正初年,年羹尧受封抚远大将军以来,更是杀伐不断,仅司道一级的官员他就杀掉了二十多人,使得全国各地都是人心惶惶,甚至叫年羹尧为“魔头”。虽然年羹尧之后顺利完成了西北平叛,立下大功,雍正更是称他为“恩人”,愿和他做“古往今来君臣的典范”,即便如此,依然没有改变年羹尧,擅杀孙嘉诚之后,忍无可忍的雍正终于将年羹尧调离了西北,而年羹尧也开始他最悲惨的人生最后半年。

年羹尧问雍正要了这串佛珠,是希望用佛心压住自己的戾气,这也是雍正所希望看到的。但是自己的杀伐之心非但没有被压制,反而随着职务、官阶的升高而愈演愈烈,完全违背了当时他自己初心以及雍正的苦衷。

与此同时,年羹尧当年说希望做一个护法的金刚,但是功成名就后自己却成为了一个“混世的魔王”,眼里也没有了雍正这个转世的菩萨,居功自高、飞扬跋扈、贪得无厌,同时也真的把自己当成了雍正的恩人,什么只知将领不知军令,什么吃饭叫用膳,什么睡觉要翻牌子,年羹尧在“作死”的路上越走越远,一步一步的挑衅皇权,把自己当初护法金刚的承诺放在了脑后,同样也让雍正倍感失望,而一再的不知悔改,也让雍正在满朝大臣不绝于耳的弹奏声中,最终选择了结束年羹尧的生命。

而年羹尧从李卫手里拿到雍正赐死的诏书的时候,内心不免感到这就是命运给自己开了一个玩笑,当年,他问雍正要了两样东西,这串佛珠,还有就是李卫和翠儿,如今,翠儿为他准备了“断头饭”,李卫前来送他最后一程,而他也将这串佛珠交还给雍正,想到当年的场景,这是多么具有讽刺意味的事情。

年羹尧拿着这串佛珠,必然想到了当时雍正将这串佛珠交给自己时候的场景,以及自己说过的话,内心必然是悔恨和自责的,自己的没有收敛自己的杀伐之心,更是忘记了自己的承诺,没有成为护法的金刚,反而成为了国家的负担,还让雍正背负了如此大的压力,就连自己的妹妹也不认了自己,想想自己做所的一起,到头来都是一场空。

而年羹尧也只能通过这串佛珠告诉雍正,这串佛珠他一直带着,对于这份主仆之情,他一直记着,只是悔不该当初没有听雍正的教诲,也忘记了自己的诺言,才身败名裂,所以将这串佛珠还给雍正,以求雍正还能记得自己的功劳,善待自己的妹妹、家人和曾经的部下。

《雍正王朝》剧中,年羹尧在西北前前后后打了快两年,耗空了国库,才勉强打赢了罗卜藏丹津的叛乱,而正史中,年羹尧率领大军开赴青海战场,旬月就将叛乱一举荡平,除了罗卜藏丹津本人逃匿外,其家眷一干人等军备年羹尧俘获。在雍正继位之初,特别是召回了原抚远大将军王十四阿哥胤禵之后,所有人都等着看雍正和年羹尧的笑话,一旦年羹尧失利,雍正将面临空前的压力以及政敌的反扑,但是年羹尧胜利了,并且是迅速的大获全胜,直接帮助雍正稳固了帝位,而雍正也将年羹尧奉为“恩人”,好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远胜过剧中所演绎的那样。但是年羹尧在功劳面前忘乎所以,经常性的出现僭越之举,同时结交朋党、贪污受贿、杀戮过渡,最终被雍正定下九十二条大罪,被赐自尽。而年妃也没有像剧中一样,因为年羹尧而被雍正冷落,正史中,正是因为雍正太过于喜爱年妃,直到年妃去世才最终杀掉了年羹尧。

对于市井中流传的雍正杀年羹尧,雍正杀功臣的说法,《雍正王朝》也算是用这种方式为雍正做了平反,毕竟是年羹尧目无君主、居功自傲在前,而雍正处死他也是实属无奈。


雍亲王府


要想弄清楚这个问题,就要搞清楚这串手珠对年羹尧来说意味着什么。年羹尧在做完江夏镇那件惨案之后, 避到了柏林寺中,等待胤禛清理善后。而胤禛也逐渐对这个心有异志的年羹尧渐渐警惕,欲派可靠的人去监视年羹尧。这个时候邬先生设计,把李卫与翠儿的私情抓住,却并不处理。只是把二人绑在王府中,静候年羹尧的到来。

年羹尧看见这两个在自己跟前长大的孩子受此无妄之灾,于是便踱步至胤禛处,表示自己此次去四川任巡抚,一定会好好干。并求了胤禛两件事情,一是希望能饶过李卫与翠儿,二是希望胤禛能把自己的手珠赐给自己,做个念想。

这个时候胤禛与年羹尧的关系处于什么阶段呢,虽然二人已经不像之前那般同心同德,但是二人还远未达到离心离德的地步。所以这个时候的年羹尧对胤禛还是充满那种感激之情的,但是自己内心的野心又让年羹尧想攀附八爷。所以这串手珠就代表了年羹尧与胤禛之间的主仆情谊,年羹尧将这串手珠贴身收着,这表示在年羹尧的潜意识里,他还是把自己当做是胤禛的人。

后来胤禛为进一步拉拢年羹尧,娶了年羹尧的妹妹年氏,与年羹尧缔结了姻亲。这一段时间的年羹尧与胤禛似乎又回到了昔日的时光,胤禛也对年羹尧赞不绝口。且这种宠爱在胤禛登基之后达到了顶峰,在将十四阿哥召回之后,雍正钦点年羹尧为抚远大将军,令他平叛西北叛乱。

而雍正为了完成平叛这件大事,可以说给予了年羹尧最大的权力,凡是年羹尧所请,雍正必准。且只要与平叛有关的事宜,由年羹尧一体节制,无须请示。这个时候的雍正和年羹尧进入了亲密关系的蜜月期,那串手珠则更像是二人的信物。

但是在年羹尧顺利平乱之后,雍正与年的关系则一日不如一日。后来在大量的弹劾下,雍正下令解除年羹尧的兵权,降其为杭州将军,回到最初的起点。这个时候的年羹尧无疑是茫然不知所措的,他选择了最傻的一种方式。那就是以自己的倔强来证明自己的尊严,继续抗争着。

他继续翻着牌子,吃着小炒肉,穿着黄马褂。他也知道这样斗下去的下场只能是死,可他还是不信,为此他愿意搏一搏。他把妻儿送走,断了自己的后路,等待着最后的结局。

最后李卫来了,带来了皇帝的圣旨和小翠的菜,年羹尧才明白,雍正和自己真的缘分已尽,他把那串象征着二人主仆情谊的手珠扔到了桌子上,让李卫还给他,而自己选择黯然赴死。

看了圣旨的他,嚎啕大哭,像个做错事的孩子。

以上。


逆流时代


清朝的皇帝,特别是康熙以后的皇帝,基本上朝珠是不离身的。清代皇室对于佛珠的偏爱区别于其他朝代的帝王。清朝皇帝佩戴的佛珠来源于藏传佛教,早在努尔哈赤时期,已经有皇帝赐予臣子佛珠的先例,各级官员也会将稀有的佛珠当做礼物上贡。所以佛珠的往来代表着清朝君臣之间的一种情感交流,虽然雍正赠送给年羹尧佛珠之时,他尚未登上帝位,但是他对年羹尧的信任和期许已经表露无遗。


雍正赠送年羹尧这串手串之时,年羹尧还没有什么权势。他即将调离外地为官,临走之前,他专程找到胤禛辞行。胤禛当时问年羹尧,你最近对佛经有什么感悟?年羹尧立刻拍了个马屁,说四爷才是他的菩萨,他永远做一个护法金刚。

胤禛问年羹尧这话,实际上是想要警示年羹尧,勿要再制造不必要的杀孽。毕竟之前在江夏镇他一身杀气太重,胤禛多少有些担心他外放任职之后,身上再背血债。胤禛劝解年羹尧研习佛经,也是希望他能多一点慈悲之心,收敛自己的行为。而年羹尧的这句话表面上看是在捧胤禛,实际上也反映出他根本没有将研习佛经的事放在心上。

后来在年羹尧的索求之下,胤禛将随身携带的一串念珠送给了年羹尧。这串手串是警示、是信任、是期待,而年羹尧也果然不负胤禛所望,他一路过关斩将,协助胤禛登上皇位。胤禛登基之后,更是将年羹尧当作左膀右臂。

历史上,雍正曾经在年羹尧的奏折之上写道:朕不为出色的皇帝,不能酬赏尔之待朕;尔不为超群之大臣,不能答应朕这知遇。惟将互相励勉在念,做千古榜样入物也。在雍正王朝之中,年羹尧之于雍正,就是这样一个难得的功臣。他想要和年羹尧做这样一对“千古君臣”的典范,可惜最终还是逃不过君臣离心。

李卫带着小翠做的饭菜来到年羹尧住的破烂小屋里,看到年羹尧如此落魄,他也是十分难过。当李卫将雍正的手谕双手捧给年羹尧时,他都没有看一下,就将这串佛珠扔在了桌子上,叫李卫将这串佛珠还给雍正。

年羹尧留着这串佛珠,就说明一直都没有放下和雍正曾经的主仆之情。当他将佛珠交还的那一刻也代表着他在心里,两人的主仆缘分已经散了。他扔佛珠的这一动作,既说明心中的不甘,嚎啕大哭又显示了心里的不舍和悔恨。年羹尧也期望雍正在看到这串佛珠之时能够多少念及当年的情谊,善待他的家人。


木剑温不胜


雍正让李卫带上毒酒要赐死年羹尧,年羹尧接过毒酒时心里思绪万千,最终将昔日雍正赐予他的手串物归原主了。此中寓意只有雍正和死去的年羹尧懂了。

年羹尧手串的由来

康熙在位60年,子嗣众多,太子连续被废除两个了,因此子嗣竞争地位非常激烈。雍正平日里读经拜佛,修养身心,好让他兄弟们对他掉以轻心;同时雍正又善于在他父亲面前表现,深得康熙的喜爱。雍正心里很清楚,自己这样很难夺得帝位,因此他开始拉拢父亲的小舅子隆科多站在自己这边,这时他在内宫有人帮忙,就差一位外臣帮助了。

这时有一位汉族人,年少有为,屡立奇功,深得康熙帝的赏识,朝中各方势力都纷纷拉拢这位奇才年羹尧。雍正也更想得到他的帮忙,于是迎娶他的妹妹为侧福晋,为了进一步拉拢年羹尧,就将自己最喜爱的佛珠手串赠与年羹尧,表示你就是我的左膀右臂,只要你存在就能为我消忧解难。年羹尧知道以后甚是感激,发誓要为雍正效犬马之劳,生死相随。最后雍正在隆科多、年羹尧等人的帮助下成功于四十五岁时登上了帝位,拉开了雍正王朝的序幕。

兔死狗烹、年羹尧还手串

雍正登基后帝位稳定,开始清算那些年为自己登上帝位的功臣,隆科多被罢官囚禁至死;接下来年羹尧也一点一点被削去兵权,直到李卫到了年羹尧的住处,献上毒酒,一代大将军就这样死去了。

年羹尧还手串的原因:

一、手串(念珠)在佛教中可以让使用者消除烦恼障和报障,因此年羹尧就是那位可以提雍正消除烦恼的人,当雍正帝位稳定,无外地内患了,年羹尧已经无需为雍正消除烦恼,久而久之年羹尧也会成为雍正新的烦恼之事。年羹尧明白了这些才将手串物归原主了。

二、这也含有年羹尧心灰意冷之意,君要臣死,臣不得不死啊!无需多言,将手串还回去,你我君臣从此一刀两断了!

结语:自古帝王多薄幸,最是无情帝王家,也不过如此啊!如果年羹尧能功成名退,或许能逃过一劫,只可惜他太相信雍正,这个昔日的伙伴了!最终落了个被赐死的地步。

我是大话历史君,想看更多有趣历史故事的读者朋友,可以关注我哟!


安夏丨历史君


我们来看看年羹尧是怎么要到这串佛珠,又为什么要这佛珠?年羹尧是血洗江夏镇后,然后在柏林寺呆了几天后,准备回四川的时候,年羹尧向雍正要两样东西,第一样就是李卫与翠儿这对夫妻,第二样东西就是这串佛珠。

为什么要李卫与翠儿呢?表面上看,是年羹尧中了雍正与邬思道的计,将李卫与翠儿带在身边做雍正的眼线,感觉好像,这一手是不留痕迹,但其实年羹尧是何等聪明的人,他岂能不知道呢?

他现在已是四川巡抚,是一方封疆大吏,他知道自己位高权重,雍正对自己不放心,所以看似中套,其实是主动配合,将李卫与翠儿带在身边,这个就像周瑜与黄盖,一个愿打,一个愿挨,两个演了一出好戏,不知情的只有李卫与翠儿。

那我们再来看看年羹尧在这次江夏镇,主要有两个问题,第一,将江夏镇的几百万两都收为已有,且没有跟雍正汇报,第二,将江夏镇男女老少几百口全部杀害。

这个也就是年羹尧为什么要这个佛珠的原因,当年羹尧提出这个要求的时候,雍正就问他这几天在柏林寺有什么感想,年羹尧说有两个感想,第一,他说雍正是转世的菩萨,那么他要做这个护法的金刚,也就是说,他要对雍正一直忠诚,这个也是他要将李卫和翠儿带过去的原因。

第二,这次江夏镇,虽然有些事情是迫不得已,但是还是缺少了雍正所说的大慈悲心、仁心。年羹尧要佛珠,就是表明两点,他会忠诚于雍正,他会多一些包容心,慈悲心。

那年羹尧为什么临死前要将这个佛珠还给雍正呢?对应着,他为什么要这串佛珠,他也在表明他为什么要还这个佛珠。年羹尧是死在他的骄傲自大上面,但是他对雍正还是很忠心的。

而雍正是可以留他一条命的,但是雍正还是下定决心要将年羹尧杀掉,年羹尧归还佛珠是,是想说雍正也并不慈悲,而且还是过河拆桥,鸟尽弓藏,兔死狗烹,年羹尧此举有恩断义绝之义。


历史简单说


(一)

不存在功高盖主,不存在藏良弓,雍正皇帝是被迫无奈赐死年羹尧。这个手串,我认为代表着年羹尧的心理历程,还给“他”,表示年羹尧大彻大悟,悔恨当初。

(二)

在年羹尧前,导演安排了这么几段剧情:

第一,雍正皇帝询问张廷玉,年羹尧就真的该死吗?张廷玉的说法是,皇上现在在整顿吏治,该有一个了断了,听到这里,雍正把一旁的茶水打倒。

第二,雍正派李卫去传旨,注意,是李卫,不是其他人。此时的年羹尧掏出手串,看了看,满脸复杂。之后,跟一个放牛娃下棋,丝毫没有波澜,最后放牛娃赢了,年羹尧也把身上为数不多的一枚铜板,给了他,我认为年羹尧故意防水。


第三,李卫到来,年羹尧十分镇定,倒是把一旁的牧童吓着了,他丝毫不惊讶,宛如心里有数,似乎早已经等待着这一天。在进破棚后,年羹尧伸手向李卫要圣旨,同时让李卫把手串还给“他”,之后根本没有看圣旨,直接痛哭,慢慢拿着圣旨离开了。似乎等到了!


(三)

年羹尧得势时,雍正赐他手串,到最后归还手串,这之间,手串见证了年羹尧的起落,也代表了他的心理历程。

对于他的死,我认为,雍正皇帝知道年羹尧忠心耿耿,根本不会背叛他,但被迫无奈赐死他,否则朝廷动荡。这里可以看出,雍正妥协了!但是还是安排李卫去处理!



手握大权,年羹尧得意忘形,被一贬再贬,年羹尧顿悟,他似乎知道自己会死,所以在等待着这一天,还提前安排后事。

年羹尧跟牧童下棋,我认为很有意思,这是神来之笔,正如“人生如棋,棋如人生”,暗含着朝廷博弈,也暗示着年羹尧之死的原因。



明月满则亏,年羹尧大彻大悟,无奈为时已晚。

而归还手串,对象是“他”,有可能是指雍正皇帝,有可能是指年羹尧原先的自己。意思是重新再来,可恨为时已晚,如今悔恨,所以他痛哭……


史小二记


意思很简单:恩断义绝。

雍正信佛,这串金刚菩提手串是他一直随手相伴的,为何到了年羹尧的手中呢?那是在他夺嫡之时,他令心腹年羹尧去江夏镇捉拿八爷党的财神刘八女,结果年羹尧大开杀戒,血洗江夏镇。这给雍正惹了祸。在受到雍正斥责后,年羹尧请求雍正把这串手串赏给他,以平息他身上的杀气。雍正便给了他。

此后,这串手串一直带在年羹尧身上。

年羹尧是在什么情况下把手串还给了雍正呢?是在他临死之前。

那时,他已和雍正闹翻,被雍正贬去守城门。于是,年羹尧便戴着这串手串,身穿黄马褂而守城门。这相当于向雍正示威。

雍正终归没有放过年羹尧。他派李卫带着旨意去见年羹尧,赐死。

年羹尧接过旨意后,立即摘下这串手串,让李卫还给雍正,然后仰天痛哭。

雍正和年羹尧,是互相成全的关系。年羹尧本是雍正府上的包衣奴才,是雍正一路庇佑提拔,年羹尧才能步步高升;但在雍正夺嫡时期以及当上皇帝之后,年羹尧也发挥了巨大作用,帮助雍正夺得并稳固了帝位。

两人曾经有着亲密的关系,但随着年羹尧功高震主以及越来越跋扈,君臣之间未能善始善终。

年羹尧归还手串,其实也是在向雍正表达心中的怨愤。


趣谈秘史


分析一下在雍正初年的时候,年羹尧起到了两个很大的作用;

一,作用就是在雍正帝登基的时候,替代了当时的大将军王十四阿哥允禵的位置。

四阿哥胤禛对十四阿哥胤禵当然不放心了,十四阿哥胤禵手握军权,还是让大舅哥年羹尧去当抚远大将军比较好。

二,就是雍正元年的1723年,青海罗卜藏丹津的叛乱。年羹尧受雍正帝的指派,当然要去平叛,一战功成,所以雍正对他极其欣赏。


雍正帝是一个非常懂得帝王术的人,对于这样一个极其重要的大将军王职位,又手握重兵在外的臣子,虽然是曾经的家奴,他还是情尽笼络。

但他的手段也很寻常,首先是加官晋爵,这在汉人当中非常罕见。另外就是给予年羹尧各种各样的信任,比如说陕西乃至整个西北所有的军政大权全部下放给年羹尧。

还有就是雍正帝各种给钱赏赐,雍正还用快马加鞭的方式把广东进贡的荔枝赐给年羹尧,这享受不一般,年大将军似乎疯迷了,依然摆着大将军的谱。


年羹尧穿戴御赐的黄马褂,接受着过往官员行人的参拜,真正是把自己当了王爷了!有人向他行礼,年羹尧充耳不闻。

当他在静静的听着远处牧童唱的一首歌谣的时候,似乎羡慕牛儿牛儿坡上的时光,田园绿野好风景,一方黄土一方天,山又高来水又长。

听着这首动听的歌谣就像是年羹尧自己的挽歌,年羹尧听得入神,细心揣摩着歌词的意义,年羹尧心里不禁想到:是啊,这漂亮的风景,怕是只要牛儿能自在的享受了,而自个即将化作一捧黄土,可是我年大将军在青海之功呢?


年羹尧在牧童的眼里,这个肮脏的男子可是个莫测高深的人。 作为江苏巡抚的李卫来了,李卫此行的意图就是向年羹尧传达雍正帝的圣旨:赐其自杀,此刻李卫是否想到了什么?

这李卫和年羹尧是旧相识,同为雍正皇帝藩邸的奴才,年羹尧看着这位从前的兄弟,能不哭吗,痛哭流涕。

他应该已料到这一天,可是当这一天真的来了,他才明白,他还不如那个放牛娃。 他是真正放下了吗,一切怨恨的心情一股脑的涌上心头,自个赴汤蹈火,这一切的一切不都是为了你雍正能坐稳皇帝位吗?

现在催命鬼来了,年羹尧死不瞑目。 怨恨的泪水尽情落下,他摘下了戴在自己手上的“佛珠手串”,他要还给雍正,这手串是当年雍正所赐,我此刻交还给他,表达了年羹尧和雍正帝恩断义绝。 就这样,年羹尧在嚎啕大哭之后自尽了!
(以上图片来自影视资料)

请关注《邸晓居MBA侃历史》欢迎网友们一起互动、评论、留言必回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