楷書是如何表現“筆力”的?

在一般人們的印象中,楷書總是四平八穩,橫平豎直,雖然端正整齊,卻沒有味道和韻致,所以寫楷書的人往往會被認為書寫得呆板死滯,沒有表現力。

楷書是如何表現“筆力”的?

這在一定程度上來說並不是沒有道理。楷書雖然端正,但是它卻沒有篆書那種肅然靜穆、雍容華貴之風;說它靈活,卻沒有行草書筆走龍蛇、驚天泣地氣質;說它浪漫,卻沒有隸書飄逸瀟灑的面貌。

那麼,問題就在於,楷書還剩下了什麼?楷書之美表現在何處?

楷書是如何表現“筆力”的?

楷書的美,表現在它從平實之中,營造奇崛,造成一種平穩和險絕的尖銳對立,以此來表現書法的力量。

唐代著名書法理論家、書法家孫過庭在他的《書譜》說:

初學分佈,但求平正;既知平正,務追險絕;既能險絕,復歸平正。

這句話看似非常繞口,實際上卻從三個不同的角度、站在三個不同的立場上來著重談了這個問題。

楷書是如何表現“筆力”的?

“初學分佈,但求平正”是一個人學習書法最開始的階段,這一階段的主要任務是學會“平正”,即追求橫平豎直。

“既知平正,務追險絕”是一個人學習書法中間鞏固階段,這一階段要求書法學習者要學會“險絕”,即追求新奇怪異。

“既能險絕,復歸平正"是一個人學習書法最終成熟完善的階段,這一階段要求書法學習者要學會“復歸平正”。

楷書是如何表現“筆力”的?

這三個狀態與佛家有人生三重境界之說有相似之處,即:

看山是山,看水是水;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看山還是山,看水還是水。

而一個學習書法的人,其經歷的過程也是這樣。最耐人尋味的是最後一個階段的狀態,對於最後一個階段狀態的理解,其實就關係到我們如何看待楷書書法的問題,關係到楷書書法美學的問題。

楷書是如何表現“筆力”的?

孫過庭所說的“學習書法的三個階段”論與佛家“人生三重境界"之說是一個性質的,他們在最終階段都達成了某種迴歸,是一個循環往復地過程,按照常理分析,一開始得“平正”、“看山是山”與最後一個階段的“平正”以及“看山是山”是完全一樣的狀態,沒有什麼區別。

但是因為在經歷了中間求“險絕”以及“看山不是山、看水不是水”的階段,最後階段的狀態顯然是另外一種狀態基礎之上的新變。

楷書是如何表現“筆力”的?

我們在這裡就以顏真卿的書法為例,來談談這個問題。

顏真卿的書法雖然在整體上變化不大,但是他一生的書法仍然呈現著非常明顯的階段性特徵,因此,顏真卿一生的書法,可以大致上分為:

青年時期的小顏階段、中年時期的中顏階段、晚年時期的老顏階段。

楷書是如何表現“筆力”的?

如果孫過庭所言不虛,而且我們按照常理進行忖度的話,那麼晚年時期的顏真卿應該和青年時的他一樣,嚴謹、富有朝氣。

但是晚年顏真卿書法所體現出來的蒼茫感、暮年蕭瑟之際的淒涼,是迥異於他年輕時候的書法風格的。這和他在結構上的平穩、筆畫的平直方面是存在一定相似性的。

楷書是如何表現“筆力”的?

這雖然可以看作是某種意義上的迴歸,但是這顯然是建立在新的異質基礎之上。晚年顏真卿看似四平八穩,卻在極力擺脫限制他的種種因素,以一種老成的氣質,嫻熟的揮毫潑墨,寫下了流傳於後世的《麻姑仙壇記》等著名楷書作品。

而當我們把自己的眼光拓展到整個書法史視野,拓展到整個書法史書體演變的高度時候,楷書“平正”的力量就更為突出了。

楷書是如何表現“筆力”的?

我們知道,如果以書法書體成熟的時期而言,楷書是篆隸行楷草中最後一個才達到成熟的書體。

因此,從某種意義上來說。楷書的成熟是具有總結意味的,如果我們把“書法史”看作是一個書法學習者,那麼楷書就是他學習書法最後的一個階段,這也印證了孫過庭的書法學習三階段論。

楷書是如何表現“筆力”的?

楷書作為最後一個成熟性的書體,是對前面書體的總結,所以它會呈現出書法開始發展初期的某些特質,如篆書、隸書發展時期特有的平直特點,但是它也會有行草書靈動的一面。

這一面靈動之處,是和平直端莊的風格雜糅融匯在一起的。如果我們認識到了這一點,那麼再來看楷書,再來欣賞楷書,就完全不同了。

楷書是如何表現“筆力”的?

一個出色的楷書書寫者,他不僅要掌握楷書平直端莊的一面,還要在平直端莊之處營造險絕的態勢,這樣才能讓人感受到力量的豐滿。

我們雖然理解了楷書這兩種對立性因素同時存在的原因,但是為什麼這兩種因素同時存在、同時進行,會給我們一種力量上的享受和美的薰陶呢?

楷書是如何表現“筆力”的?

物理學上有一個很重要的概念,叫張力,然而這個概念可不僅僅適用於理解物理現象、解釋物理知識,在人文社科,尤其是藝術鑑賞領域,張力一詞是極具代表性的專有名詞。

張力一詞在物理學上的通常被理解為:

楷書是如何表現“筆力”的?

物體受到拉力作用時,存在於其內部而垂直於兩鄰部分接觸面上的相互牽引力。被拉伸的弦、繩等柔性物體對拉伸它的其他物體的作用力或被拉伸的柔性物體內部各部分之間的作用力。

因為張力一詞擁有眾多可供分析的力量組合,所以艾倫·退特(Allen Tate)在1937 年率先將張力引入詩學,從此張力一詞開始用之於闡述各種文學藝術作品,而擁有張力的藝術作品通常也被視為是極具力量的代表。

楷書是如何表現“筆力”的?

而書法中的“張力”則體現於兩種對立性的因素所造成反差,藉以表現力量,如“輕如蟬翼,重若崩雲”,就是一句絕妙的張力闡釋。

在楷書中,由於楷書的筆畫在表現輕重、粗細、大小之時,不能反差太過明顯,所以楷書書法中的張力營造主要從筆畫位置安排的角度來進行。

楷書是如何表現“筆力”的?

整體結構所呈現的平正態勢和具體某些筆畫的安排險絕之間,就構成了一種絕妙的張力反差,這種反差,從某種程度上來說,體現了楷書的筆力所在。

以歐陽詢楷書中的“文”字為例,這個字按我們常理推斷,第二筆的橫畫一定要寫的平正才能顯得整個字端莊。

楷書是如何表現“筆力”的?

但是歐陽詢偏偏不走尋常路,他在一開始就故意將這個字安排的向左下方傾斜、右上方上揚。開頭一點,使用側鋒,處理成帶有弧度的撇點,第二筆偏側斜出,第三筆大膽的從中間起筆,收放自如。

最後一個斜捺,是整個字的力量重心,也是主筆,這一筆蘊含了整個字的力量所在,而歐陽詢正是通過對這一個筆畫力量的灌注,將本來已經傾斜的字體“拉”正了。

楷書是如何表現“筆力”的?

在力量上它是均勻的,不管是左下方的傾斜還是右下方的力量灌注,整體效果是字體平穩,然而張力顯露無疑。

而這,就是楷書的魅力所在。通過對於結構字勢,造成種種曲折以及對立,然後通過主筆的力量灌注,讓整個字保持理想的狀態。這樣寫出來的自然生動、富有韻味。這也是楷書的美感所在、力量所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