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荔:老縣城的“茶爐子”!

大荔:老縣城的“茶爐子”!



我的雜談“老縣城的“茶爐子”還弄了個把把優秀獎感到詫異,只不過是敘述了過去的過去罷了,請您欣賞一下我的“老縣城的“茶爐子”

上了歲數的大荔城的老人,都能記得六七十年代(上世紀)的“茶爐子”。那個時候,街道上東西大街最起碼有10多個茶爐子,家家都是被黑煤炭燻得黑不溜秋,多數都是在門外打個草蓆棚棚,就是茶座了,幾個老漢坐在一塊,品著正宗的安化磚茶,咥上一盤小果子、諞東諞西。一會兒諞到“曹操83萬人馬下江南”、一會又扯到 “火焰駒”李彥貴把水賣,有時還為一些鹹淡是爭的面紅耳赤。茶喝著、喝著,一會興趣上來,一聲呼喊,叫茶爐子小夥計到隔壁的食堂端一盤雜盤,吆七五六就開始了。你甭說,三個老友一會兒就把一瓶那年頭最流行的“驢拉車”吹了“喇叭”,到後來,有了“同州特釀”酒,在茶爐子也也跟上紅了起來,這寫都是我記憶中家的經歷。


大荔:老縣城的“茶爐子”!


那個時候,大荔縣城的大街上,就有10多家老漢開的“茶爐子”,車水馬龍。最有名的還是南大門的四家茶爐子,其中姓吳的茶爐子紅火的很,到這裡喝茶,有種鳥語花香的感覺,他把鳥籠掛在茶爐子,嘰嘰咋咋,真像是給喝茶的奏樂哩。吳老漢除了賣茶養鳥之外,還愛養個麻雀。有年春季四月,碰上剛出窩的小麻雀飛不動被老吳抓住,放到籠子開始餵養。人們常說,啥都能養,就是麻雀和野兔養不熟,其實不然。他每天捉些小蟲和小米餵養,不到一週時間,麻雀翅膀硬了,能飛起來。他用手用力扔出去,嘴上吱吱一叫,小麻雀忽地一下就落在他的手中。出門上街,牠爬在肩上,從而也打破了麻雀養不成的說法,這些都是一些題外話。


大荔:老縣城的“茶爐子”!



在縣城南門口,老吳和老李他們兩家的茶爐子人氣很旺,每天人來人往。只聽到風匣拉的噼裡啪啦,一壺一壺的用“安化磚茶”燒的釅茶,喝起來那才叫過癮,生意到還是不錯。當年茶爐子門面都開的不大,只能拉開三四張桌子,每逢趕集跟會,就顯得生意興隆。這裡往南邊的大路是當年民國時期修的“大華公路”,當地洛河南邊的30多個村莊群眾每天用擔子挑、驢拉車拉,進城賣他們地裡產的新鮮蔬菜,所以,每天辦完事喝茶歇腳成了家常便飯。

過去開茶爐子,講究的是水,那年頭,這幾家茶爐子最早用的是旁邊“三眼井”的水,水深甘甜,這可是大宋王朝景德年間所挖掘的,幾百年來一直供養著周圍群眾的吃水。可到後來,有些想不開的婦女,趁黑跑到這裡,先把自己的鞋脫下來放到井邊,尋死跳井。後來聽大人說,放鞋的意思是叫人知道,死了好來打撈。那時候我只有十來歲,有幾次跑到這裡看熱鬧。回家後,母親先不叫進大門,要我嘴上噗噗噗吐上三口唾沫,在用腳在門外順地上彈上三腳,才叫進門,說這辟邪,怕把淹死鬼引進來,呵呵,回想起來真有意思。那時候,在看澇屍體時,大夥不由得在罵一聲,這婆娘,你不想活,可把水一下子弄日塌,叫人以後再也不敢喝啦,從此再沒有人吃井水了。在後來,縣上為民辦實事,把洛河的水從上游引到我們家門口的“蓮花池”蓄水,經過沉澱後變成清湛湛的飲用水,比井水甜的多,因而也就代替了井水,沏出來的茶色香味俱佳。


大荔:老縣城的“茶爐子”!



茶爐子的燒水灶獨具匠心,燒水灶是長長的,細長的噴火道一般放著三個鐵皮大壺燒開水,後邊是幾把燻得烏黑白的提樑壺密集放在火道上。客人來了,開始燒水,只聽得大風箱拉得噼裡啪啦。水沸後然後放上茶葉安化磚茶或花茶,用大壺的水一衝,在放到火爐上再一煮沸,再送到客人桌上。那時喝茶比較實惠、便宜,一壺茶是一角錢,喝完再添開水每壺收五分錢。後來慢慢漲到5角錢,這樣一天忙不停歇的營生,把這幾個開茶爐老漢忙得不得開交,樂在其中。直到夜深人靜收攤,每天還能收入不少的辛苦錢。

回憶起那個年代,在茶爐子喝茶確有一番韻味。你看那,趕集跟會完了的老漢小夥們坐在這裡,品著茶、一邊吃著小果子、點心、麻餅之類的食品,說三道四。天南海北到國事家事,諞得天花亂墜,喝著茶,諞到黃昏。那時候還不興打麻將,進城跟會的農民玩的時髦就是花上五毛錢,買上一副撲克牌,四五人一灘,玩個“抽王八”“累竹竿”“吹牛皮”,玩到盡興,帶上趕會掙到的賣菜錢,吆著牛車、趕著馬車悠悠回家,那才叫享受哩。

後來,隨著群眾生活條件的提高,和高檔茶社的興盛,街道的“茶爐子”也慢慢地淡出人們的視野,遠離了人們的生活。再也不能坐在這裡喝喝茶、歇歇腳,取代的成了一些高檔的“茶座”“茶藝”成為喝茶、唱歌、娛樂消費的場所。從此,再也跟趕集跟會、進城賣菜,經銷自己土產的農民沒有了“緣分”,進城辦事也就是一瓶礦泉水或“綠茶”解解渴味。怪不得說有個過去經常在茶爐子品慣茶的老漢,多年未進城,進城後還想到茶爐子過把癮,忙忙活活直奔“茶座”,喊叫服務員上一壺安化磚釅茶、再外帶一盤小果子,把服務員小姐聽得不知所措,這也只是個對茶爐子懷念的一個笑話段子罷了。(李世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