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大學為什麼錄取那麼多中國人?留學生不過是顆搖錢樹!

美國大學為什麼錄取那麼多中國人?留學生不過是顆搖錢樹!

記得夏天回國時,在北京一所普通高中教書的朋友告訴我,她的班越教越小,許多學生會突然消失。到哪裡去了?出國。事情來得是這麼突然,有時連學生本人都不知道。家長怕孩子分心,揹著孩子把出國留學手續辦好,然後拿著錄取通知告訴孩子:“你不必在這裡讀完高中了,出國吧。”

對我這個美國大學裡的教書匠來說,這個故事實在是匪夷所思。到美國來讀書,申請難道不是一定要本人寫嗎?最近讀到《紐約時報》教育版的長篇報道,算是印證了國內大家都在談論的話題:中國的高中生出國,中介公司包辦一切。而且這種中介公司是批量生產。美國作為接受一方,也感受到了中國留學生的巨大沖擊。

根據美國國際教育協會和國務院屬下的教育與文化事務局最近的報告,留學美國的國際學生人數已經達到72萬多人,其中中國留學生達15萬多人,居各國之首。僅中國留美的本科生,3年就增長了3倍,到2010年接近4萬人。

像特拉華大學(University of Delaware)這種名不見經傳的學校,2007年僅有8名中國學生,如今則有517名。

俄克拉荷馬基督大學(OklahomaChristian University)2007年才招收了第一名外國學生,如今則有250名外國本科生,其中1/4來自中國。這些還僅僅是錄取人數。俄亥俄州立大學每年收到的來自中國的申請達到2900份。曼荷蓮女子學院(MountHolyoke College)聲稱如果放開錄取,所有新生就都成了中國學生。2012年秋天在北京舉行的一個美國大學展,就吸引了3萬名學生。

美國的大學為何要錄取那麼多中國學生

如此磅礴的留美潮,是中國融入全球化秩序的一部分,具有不可否認的積極意義。大量中國學生留美,是在分享改革開放的紅利,為未來購買國際一流的教育。經濟起飛使中產階級崛起,獨生子女政策又使家庭可以傾其全力投資於孩子的未來,能夠支付留美費用的家庭越來越多了

另外,以中國之大,優秀學生確實層出不窮。哈佛在2010—2011年度就錄取了40名中國學生。這些學生,想必大多是優異之士。事實上,為了應對全球化的挑戰,美國的頂尖大學早已採取了擴招外國學生的戰略,以增加校園多元化。這已經成為衡量一個學校教學質量的重要標準。

但是,中國留美人數如此規模地大躍進,主要並不體現在常青藤校園中,而是普通大學中的現象。這些大學向中國學生敞開大門,主要的考慮也不是多元化的教育戰略,更多是出於財政需要。

如今美國經濟仍然陷於“大衰退”中不能自拔,對高等教育的衝擊尤為慘烈。絕大多數美國大學是州政府資助的州立大學。由於州政府稅收減少、赤字攀升,不得不削減對大學的撥款。與此同時,普通老百姓手頭緊張,越來越上不起私立大學,大家就都圖便宜而擠到本州的州立大學中來。這就使州立大學的名額更加供不應求。

問題是,州立大學因為靠本州納稅人資助,對他們的子女收費自然低廉,學費抵不過實際的教育成本,每錄取一名本州學生就會賠一筆錢;而外州學生的學費則可以比本州學生高出兩三倍,每錄取一名支付全額學費的外州學生,就能賺一筆錢。當州政府撥款減少、州立大學難以為繼時,就只能提高學費。

由於提高本州學生的學費會立即遭到納稅人的抗議,最終的解決之道就是招收外州學生。外國學生,也是這種“外州戰略”的一部分。特別是現在很多美國家庭經濟困頓,對於加倍花錢送孩子去外州讀書慎之又慎。在擴大外州學生生源並不那麼容易的情況下,學校就越來越依靠錄取外國學生來維持財政平衡。

另外,那些靠高昂學費維持運作的私立大學,按說不受州政府削減財政預算的影響。而且當州立大學因拿不到政府撥款被迫提高學費時,兩者的學費差距縮小,私立大學相對還更有競爭力。不過,私立大學的學費畢竟還是貴很多,在大家都圖便宜優先申請州立大學時,私立大學的生源自然相對減少。最終能夠拿來填補這個空額的,還是外國學生。

在正常時期,美國的大學錄取學生,要綜合考慮學生的素質、成績、種族背景、社會階層等,使校園多元化,並維持良好的學術標準。大學僱傭中介招攬學生,在美國是違法行為。因為這種商業化的操作,把教育變成了拿學生賺錢的買賣,而不是以學生本身的發展為核心目標。

但是,如今各大學為財政壓力所迫,不得不僱用中介到中國進行教育促銷,首要目標是賺錢,而不是教育。這已經嚴重違反了美國大學一貫奉行的道德規範,在高等教育界引起激烈辯論。事實上,這種操作方式雖然才剛剛開始幾年,但已經在美國的高等教育中製造了很多問題。

許多中國的家長和學生傾其重金留美,圖的就是“美國先進的高等教育”,卻沒有想到自己不過是棵搖錢樹,最終並沒有享受到應有的教育服務。因此,中國的家長和學生必須擺脫留美的盲目性,在準備留美、選擇學校乃至應付在美的學業等方面,都應該有更為複雜周密的計劃。否則,花了大錢把孩子送出去,最後得到的可能只是一張到哪裡也找不到工作的大學文憑。

中國學生按標價付費

一位在美國大學裡負責錄取的同事告訴我,錄取美國學生,在什麼都不成問題的情況下,最後錢成了問題。美國學生有時會拿著好幾個學校的錄取通知,和各校同時為獎學金的事情討價還價,頗像中國自由市場上的“砍價”。中國學生則相反,什麼都可以成為問題,就是錢沒有問題。只要國外的大學肯同意錄取,他們就付足學費,哪怕沒有任何獎學金。

獎學金在美國大學錄取中大有學問。首先,聯邦和州政府對弱勢家庭的學生常常通過獎學金予以資助。不僅學生要靠這筆錢完成學業,許多學校,包括私立學校,也指望著這筆錢來維持財政。因為大部分政府的獎學金是跟著學生走的,如果學生決定去A校就讀,政府的獎學金就用來支付A校的費用;如果學生決定去B校就讀,錢就跟著學生進了B校的賬戶。

所以,當你發現一些靠學費維持的私立學校拼命競爭招攬那些窮學生時,不要想當然地認為這些學校是菩薩心腸,這很可能是因為他們要把政府給學生的獎學金賺到自己手裡。這種競爭到了極端,就發展到“招傻瓜比招聰明學生更容易辦學”的地步。

比如,一個人生長在問題家庭——父親蹲監獄、母親吸毒、兄弟也進過幾次監獄,不過他自己品行尚可,即使學業一塌糊塗,但由於這種人往往成為政府救助的對象,比較容易拿到獎學金;一個手頭拮据的中產家庭子弟,功課很好,卻因為家庭經濟狀況聽起來不錯而拿不到獎學金。學校錄取靠政府資助的前者,經常更有賺頭,對於精打細算的後者,則不免要自己掏腰包給點獎學金,否則很難將他們吸引過來,這就降低了學校的利潤。

雖然外國學生和美國政府的獎學金沾不上邊,但美國的大學一般自己還是有些獎學金的。不過,我們必須明白:這種獎學金未必是純粹獎勵式的善款,而往往是討價還價的一種遮掩而已。美國的零售業都是明碼標價,即使在小攤上,也很難見到中國小攤販前的“砍價”景象。但是,大宗商品,比如車、房等,交易中的討價還價還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幼稚的人才會相信標價。

道理很簡單:你和攤販為了兩斤肉砍了半天價,最後省下的錢還不值你浪費的時間;買輛車要2萬多美元,花半天時間砍下1000美元來,回報遠遠超出你的工時價格。買棟房子,砍下幾萬美元來並不新鮮。不砍價的人純粹是傻瓜。上大學,4年的學費10萬美元上下,在車和房子的價格之間,哪裡有按標價付錢的道理?

話說回來,大學作為教育機構,口口聲聲不以賺錢為目標,在價格遊戲上也頗文雅些。比如,一所大學的學費明碼標價是3萬美元,你要是照付,大學自然歡天喜地揀了個便宜。如果你來自一個精打細算的中產階級家庭,功課也不錯,學校要是想吸引你,就會許諾給你一些獎學金。這筆獎學金,說白了就是降價的折扣。只是學校不願意擺出一副自己的產品兜售不出去而不得不清倉甩賣的架勢,而要寫信恭喜你:“鑑於你優異的素質和表現,本校決定授予你5000美元的獎學金。這是對你卓越成就的一種承認。我們熱切盼望著你加入我們生機勃勃、充滿希望的優質學生隊伍。”

你讀了這封信,感覺飄飄然,讀書的費用一下子少了5000美元,當然更有可能去這所學校了。大學也避免了絕望兜售的小販形象,而扮演了慈善家的角色。雙方都皆大歡喜。不過最後一算賬,學校沒有收你3萬美元的學費,而是收了2.5萬美元。這還是一筆大有賺頭的學費。

也正是因為如此,許多美國學生同時申請好幾個學校,然後拿著多張錄取通知單和各校討價還價。他們的選擇越多,越容易拿到獎學金。有些學生即使第一年沒能砍下價來,第二年還會以家庭困難等理由找學校討價還價。學校如果不管,學生因此輟學,或者轉到其他學校,這對學校的排名等就是個損失。由於“新生保有率”是美國大學排名的重要指標,不少學校還是願意拿出部分資金保有新生。這種考慮,在許多情況下也可以成為學生討價還價的砝碼。

中國望子成龍的家長,為了孩子留學不惜代價,往往忘了這些規則。一位在中國的中介公司工作的美國人講述了這樣的“奇觀”:孩子沒有被國外的大學錄取,家長跑到中介公司大鬧。公司表示如數退還中介費;絕望的家長則表示不要退款,就要孩子能留學。這種心態在中國家長中越普及,對中國的學生就越不利。因為美國大學形成了這麼一種定見:中國學生什麼價錢都肯出,沒有討價還價之必要。最終的結果是中國家庭集體吃虧,讓美國人在自己頭上想賺多少就賺多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