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大学为什么录取那么多中国人?留学生不过是颗摇钱树!

美国大学为什么录取那么多中国人?留学生不过是颗摇钱树!

记得夏天回国时,在北京一所普通高中教书的朋友告诉我,她的班越教越小,许多学生会突然消失。到哪里去了?出国。事情来得是这么突然,有时连学生本人都不知道。家长怕孩子分心,背着孩子把出国留学手续办好,然后拿着录取通知告诉孩子:“你不必在这里读完高中了,出国吧。”

对我这个美国大学里的教书匠来说,这个故事实在是匪夷所思。到美国来读书,申请难道不是一定要本人写吗?最近读到《纽约时报》教育版的长篇报道,算是印证了国内大家都在谈论的话题:中国的高中生出国,中介公司包办一切。而且这种中介公司是批量生产。美国作为接受一方,也感受到了中国留学生的巨大冲击。

根据美国国际教育协会和国务院属下的教育与文化事务局最近的报告,留学美国的国际学生人数已经达到72万多人,其中中国留学生达15万多人,居各国之首。仅中国留美的本科生,3年就增长了3倍,到2010年接近4万人。

像特拉华大学(University of Delaware)这种名不见经传的学校,2007年仅有8名中国学生,如今则有517名。

俄克拉荷马基督大学(OklahomaChristian University)2007年才招收了第一名外国学生,如今则有250名外国本科生,其中1/4来自中国。这些还仅仅是录取人数。俄亥俄州立大学每年收到的来自中国的申请达到2900份。曼荷莲女子学院(MountHolyoke College)声称如果放开录取,所有新生就都成了中国学生。2012年秋天在北京举行的一个美国大学展,就吸引了3万名学生。

美国的大学为何要录取那么多中国学生

如此磅礴的留美潮,是中国融入全球化秩序的一部分,具有不可否认的积极意义。大量中国学生留美,是在分享改革开放的红利,为未来购买国际一流的教育。经济起飞使中产阶级崛起,独生子女政策又使家庭可以倾其全力投资于孩子的未来,能够支付留美费用的家庭越来越多了

另外,以中国之大,优秀学生确实层出不穷。哈佛在2010—2011年度就录取了40名中国学生。这些学生,想必大多是优异之士。事实上,为了应对全球化的挑战,美国的顶尖大学早已采取了扩招外国学生的战略,以增加校园多元化。这已经成为衡量一个学校教学质量的重要标准。

但是,中国留美人数如此规模地大跃进,主要并不体现在常青藤校园中,而是普通大学中的现象。这些大学向中国学生敞开大门,主要的考虑也不是多元化的教育战略,更多是出于财政需要。

如今美国经济仍然陷于“大衰退”中不能自拔,对高等教育的冲击尤为惨烈。绝大多数美国大学是州政府资助的州立大学。由于州政府税收减少、赤字攀升,不得不削减对大学的拨款。与此同时,普通老百姓手头紧张,越来越上不起私立大学,大家就都图便宜而挤到本州的州立大学中来。这就使州立大学的名额更加供不应求。

问题是,州立大学因为靠本州纳税人资助,对他们的子女收费自然低廉,学费抵不过实际的教育成本,每录取一名本州学生就会赔一笔钱;而外州学生的学费则可以比本州学生高出两三倍,每录取一名支付全额学费的外州学生,就能赚一笔钱。当州政府拨款减少、州立大学难以为继时,就只能提高学费。

由于提高本州学生的学费会立即遭到纳税人的抗议,最终的解决之道就是招收外州学生。外国学生,也是这种“外州战略”的一部分。特别是现在很多美国家庭经济困顿,对于加倍花钱送孩子去外州读书慎之又慎。在扩大外州学生生源并不那么容易的情况下,学校就越来越依靠录取外国学生来维持财政平衡。

另外,那些靠高昂学费维持运作的私立大学,按说不受州政府削减财政预算的影响。而且当州立大学因拿不到政府拨款被迫提高学费时,两者的学费差距缩小,私立大学相对还更有竞争力。不过,私立大学的学费毕竟还是贵很多,在大家都图便宜优先申请州立大学时,私立大学的生源自然相对减少。最终能够拿来填补这个空额的,还是外国学生。

在正常时期,美国的大学录取学生,要综合考虑学生的素质、成绩、种族背景、社会阶层等,使校园多元化,并维持良好的学术标准。大学雇佣中介招揽学生,在美国是违法行为。因为这种商业化的操作,把教育变成了拿学生赚钱的买卖,而不是以学生本身的发展为核心目标。

但是,如今各大学为财政压力所迫,不得不雇用中介到中国进行教育促销,首要目标是赚钱,而不是教育。这已经严重违反了美国大学一贯奉行的道德规范,在高等教育界引起激烈辩论。事实上,这种操作方式虽然才刚刚开始几年,但已经在美国的高等教育中制造了很多问题。

许多中国的家长和学生倾其重金留美,图的就是“美国先进的高等教育”,却没有想到自己不过是棵摇钱树,最终并没有享受到应有的教育服务。因此,中国的家长和学生必须摆脱留美的盲目性,在准备留美、选择学校乃至应付在美的学业等方面,都应该有更为复杂周密的计划。否则,花了大钱把孩子送出去,最后得到的可能只是一张到哪里也找不到工作的大学文凭。

中国学生按标价付费

一位在美国大学里负责录取的同事告诉我,录取美国学生,在什么都不成问题的情况下,最后钱成了问题。美国学生有时会拿着好几个学校的录取通知,和各校同时为奖学金的事情讨价还价,颇像中国自由市场上的“砍价”。中国学生则相反,什么都可以成为问题,就是钱没有问题。只要国外的大学肯同意录取,他们就付足学费,哪怕没有任何奖学金。

奖学金在美国大学录取中大有学问。首先,联邦和州政府对弱势家庭的学生常常通过奖学金予以资助。不仅学生要靠这笔钱完成学业,许多学校,包括私立学校,也指望着这笔钱来维持财政。因为大部分政府的奖学金是跟着学生走的,如果学生决定去A校就读,政府的奖学金就用来支付A校的费用;如果学生决定去B校就读,钱就跟着学生进了B校的账户。

所以,当你发现一些靠学费维持的私立学校拼命竞争招揽那些穷学生时,不要想当然地认为这些学校是菩萨心肠,这很可能是因为他们要把政府给学生的奖学金赚到自己手里。这种竞争到了极端,就发展到“招傻瓜比招聪明学生更容易办学”的地步。

比如,一个人生长在问题家庭——父亲蹲监狱、母亲吸毒、兄弟也进过几次监狱,不过他自己品行尚可,即使学业一塌糊涂,但由于这种人往往成为政府救助的对象,比较容易拿到奖学金;一个手头拮据的中产家庭子弟,功课很好,却因为家庭经济状况听起来不错而拿不到奖学金。学校录取靠政府资助的前者,经常更有赚头,对于精打细算的后者,则不免要自己掏腰包给点奖学金,否则很难将他们吸引过来,这就降低了学校的利润。

虽然外国学生和美国政府的奖学金沾不上边,但美国的大学一般自己还是有些奖学金的。不过,我们必须明白:这种奖学金未必是纯粹奖励式的善款,而往往是讨价还价的一种遮掩而已。美国的零售业都是明码标价,即使在小摊上,也很难见到中国小摊贩前的“砍价”景象。但是,大宗商品,比如车、房等,交易中的讨价还价还是非常重要的,只有幼稚的人才会相信标价。

道理很简单:你和摊贩为了两斤肉砍了半天价,最后省下的钱还不值你浪费的时间;买辆车要2万多美元,花半天时间砍下1000美元来,回报远远超出你的工时价格。买栋房子,砍下几万美元来并不新鲜。不砍价的人纯粹是傻瓜。上大学,4年的学费10万美元上下,在车和房子的价格之间,哪里有按标价付钱的道理?

话说回来,大学作为教育机构,口口声声不以赚钱为目标,在价格游戏上也颇文雅些。比如,一所大学的学费明码标价是3万美元,你要是照付,大学自然欢天喜地拣了个便宜。如果你来自一个精打细算的中产阶级家庭,功课也不错,学校要是想吸引你,就会许诺给你一些奖学金。这笔奖学金,说白了就是降价的折扣。只是学校不愿意摆出一副自己的产品兜售不出去而不得不清仓甩卖的架势,而要写信恭喜你:“鉴于你优异的素质和表现,本校决定授予你5000美元的奖学金。这是对你卓越成就的一种承认。我们热切盼望着你加入我们生机勃勃、充满希望的优质学生队伍。”

你读了这封信,感觉飘飘然,读书的费用一下子少了5000美元,当然更有可能去这所学校了。大学也避免了绝望兜售的小贩形象,而扮演了慈善家的角色。双方都皆大欢喜。不过最后一算账,学校没有收你3万美元的学费,而是收了2.5万美元。这还是一笔大有赚头的学费。

也正是因为如此,许多美国学生同时申请好几个学校,然后拿着多张录取通知单和各校讨价还价。他们的选择越多,越容易拿到奖学金。有些学生即使第一年没能砍下价来,第二年还会以家庭困难等理由找学校讨价还价。学校如果不管,学生因此辍学,或者转到其他学校,这对学校的排名等就是个损失。由于“新生保有率”是美国大学排名的重要指标,不少学校还是愿意拿出部分资金保有新生。这种考虑,在许多情况下也可以成为学生讨价还价的砝码。

中国望子成龙的家长,为了孩子留学不惜代价,往往忘了这些规则。一位在中国的中介公司工作的美国人讲述了这样的“奇观”:孩子没有被国外的大学录取,家长跑到中介公司大闹。公司表示如数退还中介费;绝望的家长则表示不要退款,就要孩子能留学。这种心态在中国家长中越普及,对中国的学生就越不利。因为美国大学形成了这么一种定见:中国学生什么价钱都肯出,没有讨价还价之必要。最终的结果是中国家庭集体吃亏,让美国人在自己头上想赚多少就赚多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