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拆是留?城鎮化浪潮下,廣州增城古村的尋根路

斑駁的麻石板古道,石牆青瓦的古建築,一個房子,一個石階都承載著一個歷史故事,置身其中,恍如隔世。位於廣州增城的夏街,有著廣州僅存且保存完整的古驛道,連片民國風格的青磚古民居,多座彰顯宗族威望的大型祠堂,歷史起源追溯至近千年,儘管歷經歲月洗禮,仍能依稀感受到昔日的繁榮興盛。

是拆是留?城鎮化浪潮下,廣州增城古村的尋根路

如今,由於大部分原住民的搬離,現夏街村內居住的多為外來人口,古民居或坍塌、或閒置、或被胡亂改建,建築原有的風貌逐漸被損壞,還存在很大的隱患。夏街村屬於城中村,原居民搬離讓夏街村逐漸空心化,古老建築沒有人去修繕管理,如此下去,夏街村終將逃離不了被城市吞沒的命運。上千年的村落文化,歷史遺產,將被永遠遺忘,淹沒在歷史的長廊裡。

是拆是留?城鎮化浪潮下,廣州增城古村的尋根路

是拆是留,一個艱難的抉擇

伴隨著城市的擴張和發展,夏街村走到了一個通往未來的十字路口,拯救古村落,是拆是留,成為一個艱難的抉擇。

1.拆建:“廣州獵德模式”:效仿廣州獵德村,對夏街村進行拆遷開發的呼聲,一直不絕於耳。2007年5月獵德村宣佈啟動城中村改造,成為廣州市首個整體改造的城中村。借力珠江新城興建的東風,獵德村拆遷後興建37棟復建房,獵德村成為富豪村。繼獵德村改造後,廣州楊箕村、林和村、冼村陸續開啟改造流程,得益於經濟的騰飛,地價的飛漲,村莊早已不是記憶中的模樣,城中村村民成為炙手可熱的婚嫁對象。

是拆是留?城鎮化浪潮下,廣州增城古村的尋根路

改造後的獵德村,成為市中心高檔住宅

2.保留:“觀背模式”:如前文《 》所述,位於博羅縣觀背村原是個典型的髒亂差城中村,它經歷了三次徵地後,很多村民並沒有因此過上好生活,而是遊手好閒,沉迷賭博,村裡一度瀰漫著頹廢、沒落的氣息。後來,在當地政府和村幹部的努力下,這個有著1200多年曆史的村莊,蝶變為“文化部落”,村莊內四處可見漂亮的壁畫,各種社會團體紛紛進駐,創造出一個個極具特色的文化驛站,如今已成為百家爭鳴的文化家園和旅遊景點,觀背村村民後代自小接受文化藝術的薰陶。

是拆是留?城鎮化浪潮下,廣州增城古村的尋根路

改造後的觀背村,成為文化部落

兩種模式的改造,一種是物質豐盛,一夜脫貧;一種是文化薰陶,精神傳承。

拆遷,猶如生病下猛藥,一針下去藥到病除,然而隨之而來的副作用因人而異,有的通過領取拆遷款發家致富,投資獲利,家族振興,而更多的是面對突如其來的龐大資產,由於缺乏資金規劃與運作能力,最終或投資失利,或揮霍無度,打回原形。

保留,猶如中醫治療,時間很漫長,但基礎很牢固,精神文明得以傳承,通過古村落文化打造,鼓勵年輕一代提升自身思想層次,提升知識水平,規範自我,最終擁有致富脫貧的能力。

是拆是留?城鎮化浪潮下,廣州增城古村的尋根路

舊村改造,硬件提升,文物保護

拯救古村落,夏街村選擇了保留古驛道及周邊具有歷史價值的祠堂、古民居,對沿江區域進行設施改造。夏街村委先是集合村民力量,重新修繕村中祠堂和始建於南宋時期的文物建築石王廟,如今村內部分祠堂成為了重大活動的舉辦場所,有的成為了老人活動中心,有的成為夏街曲藝社的活動場所。近日,村內正式引入曾經參與過廣州林和村舊改天倫控股擔當合作企業,將規劃在村內打造遊船碼頭,完善內部道路系統,貫通沿江綠島和橫向步道,增加運動、休閒、旅遊、環衛等設施,讓夏街村成為增城增江河邊一段靚麗的風景線。

是拆是留?城鎮化浪潮下,廣州增城古村的尋根路

沒有文脈,何來財脈,何以為繼

僅僅新增硬件設施,外觀修繕,卻沒有文化支撐,何以活化古村落?金玉其外的硬件包裝,沒有文化內容的支撐,傳統村落文明在商業大潮中終將無法堅守,古村文明難以為繼。讓古村落注入地方文化靈魂,才能讓其閃耀出歷史文化之光,產生真正的社會經濟價值。

夏街村在“古村之友”公益組織的幫助下,2017年,國家非遺項目廣州欖雕增城區傳承人周漢軍,與其他欖雕藝人一道,在夏街村創立了欖雕傳承基地—“欖人欖園”,並正式對外開放。

是拆是留?城鎮化浪潮下,廣州增城古村的尋根路

欖雕工藝,正是始創於夏街村所在的增城,至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由於增城的烏欖種植面積比較大,質地好,非常用來做欖雕,以增城新塘鎮為代表的“廣州欖雕”,在2008年入選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然而,與眾多傳統工藝相似,隨著商業化、機械化大流的發展,曾經一度輝煌的欖雕藝術,幾近沒落,作品更是鮮為人知,工藝瀕臨失傳。

“欖人欖園”的創立人周漢軍便是增城為數不多的欖雕工藝傳承人,在他的刀下,拇指大小的欖核綻放出奇光異彩。欖雕傳承基地免費對公眾開放,基地吸引了多位欖雕傳承人聚集於此,並通過作品展覽方式,宣傳增城欖雕工藝與文化。除了宣傳外,基地還通過海選開設學員培訓班,在場館內講學、傳藝,培育新一代欖雕藝人,讓欖雕技術能夠得以傳承。

是拆是留?城鎮化浪潮下,廣州增城古村的尋根路

周漢軍欖雕作品

然而,想要將欖雕工藝能夠傳承下去,首先要解決的便是工匠在傳承非遺文化過程中的溫飽問題。還記得前些年吳天明導演的遺作《百鳥朝鳳》,講述的是嗩吶老藝人帶領著徒弟,用執著的熱情和堅定的信仰追求和傳承嗩吶精神的故事,最終,嗩吶抵不住西洋樂器的入侵,跟不上所謂的“時尚”,讓嗩吶藝人沒了生計,嗩吶漸漸淡出人們視野。結局中,徒弟在老藝人墳前吹響了《百鳥朝鳳》後,帶著嗩吶,孤獨離開,不禁讓人惋惜,儘管如此執著與堅守,嗩吶精神終將逃離不過沒落的命運。

是拆是留?城鎮化浪潮下,廣州增城古村的尋根路

百鳥朝鳳電影海報

要解決欖雕藝人的生計問題,欖雕就不能僅僅停留在文玩領悟,必須要推向更多市場,與時代接軌。為此,周漢軍與一眾手藝人改變了創作思路,融入更多生活元素,將欖雕技術從單純的工藝擺設轉變為與時尚手串,吊飾,旅遊紀念商品相結合,讓非遺融入生活,降低欖雕時間成本,才能讓更多年輕人接受欖雕,讓更多人擁有欖雕

經過對欖雕藝術的創意改造,兩年來,通過增城旅遊項目的發展,增城菜心節,美食節的陸續舉辦,夏街古村的歷史遺產得到了保護和推廣,僅僅周漢軍的欖雕作品已售出上百件,最貴的一件作品售價超萬元。

是拆是留?城鎮化浪潮下,廣州增城古村的尋根路

創作改良的欖雕手串

隨著古村硬件設施的不斷完善,有了“欖人欖園”非遺文化植入古村落的成功案例,夏街村陸續吸引了更多藝術人的加入,現在的夏街村不僅僅擁有欖雕培訓傳承基地,更有傳統剪紙,旗袍藝術,花藝,古箏文化等多元化傳統文化展覽培訓中心,讓夏街村成為增城有名的文化古村。

夏街村的活化,有賴於“古村之友”公益團隊志願者對古村的守護與推廣,得益於非遺繼承人、藝術從業者的陸續加入,為古村注入文化靈魂。古村的活化,將吸引更多的年輕人為守護歷史遺產,傳承傳統文化。

是拆是留?城鎮化浪潮下,廣州增城古村的尋根路

欖雕結合增城荔枝特色的旅遊紀念品

夏街村,傳承的不只是工藝

在浮華的年代,原本崇敬的匠心與技藝漸漸變得一文不值,傳統文化與品德被世人遺忘,在商業化大潮面前,資本的流入無人阻擋,傳統與現代的碰撞,守承與現實的矛盾,傳統文化和技藝如何堅守?

鄉村振興戰略,僅靠為鄉村“輸血”,而不懂得讓鄉村學會“造血”,終將無法從根本上起到振興的作用。如何激活村落內生動力,通過扶志、扶智,讓年輕一代擁有良好的品德、擁有創富守富的能力,才能讓鄉村長久振興。

夏街村的文化改造,讓年輕一代傳承的不僅僅是欖雕、剪紙等傳統手藝,更是精益求精、鍥而不捨的傳統工匠品德,讓夏街古村及周邊村民都能在文化藝術的薰陶中學習成長,有了文化的振興,才有人才的振興,方得產業的振興,組織的振興與生態的振興。

願若干年後,當我們感嘆”春風不然白鬢須“時,仍能帶著子孫回到那個熟悉的地方,”憶往事,嘆今吾“,仍能口口相傳能勤能儉,感物於誠的家族文化,堅毅剛直,好學沉穩的村落文明,仍能讓我們的鄉愁有一個安放之地。

是拆是留?城鎮化浪潮下,廣州增城古村的尋根路

據不完全統計,自2000年至2010年,我國自然村由363萬個銳減至271萬個,10年間減少了90多萬個自然村,平均每天消失80-100個,其中包含大量傳統古村落。

# 拯救古村落,是拆建是保留?

有關鄉村企業、鄉村組織、環境整治等內容,如有電視臺節目專題報道需求,或有報料需求,可私信聯繫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