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很多博士生寧願進入高校當老師,而不願意進大公司工作?

時光瀲灩滴墨盛放1


博士畢業之後,去高校還是企業,這是一個問題。如果不是當事人的話,很難體會到箇中抉擇的難處。



確實,絕大多數博士生對於畢業後的就業意向,第一反應都是去高校當老師,再不濟就是去研究所工作。

之所以想去高校,待遇還是其次,可能主要是慣性使然。從大學算起,博士在高校已經待了十多年,對高校的環境非常熟悉。熟悉的環境能夠帶給人安全感。如果不是進入高校的門檻太高,可能絕大部分博士畢業後都會選擇去高校工作。

值得一提的是,高校工作並沒有大家想象的那麼輕鬆,對於青年老師來說,所謂的工作時間相對自由,指的的該上班的時間固然得上班,下班的時間仍舊得繼續工作,除了吃飯睡覺的時間,剩下的時間都可以是工作時間。這絕不是危言聳聽,畢竟青年老師要上課,要做科研,要申請基金項目,還得處理學院的各種雜事,真可謂疲於奔命。儘管如此,仍然會有很多博士選擇高校,除了有特定學術志趣以外,很大程度上是對熟悉的高校環境產生了心理依賴感。



去企業工作,對博士來說,無異於進入全新的世界。對於理工科應用類的博士來說,情況還稍微好一點,運氣好的話還能夠學有所用,很快就能上手並且做出成就。但對於基礎研究、人文社科類的博士,本身研究的內容和企業就沒什麼關係,不得已去企業,除了應對全新的職場環境,還得面對研究工作上的挫敗感,壓力也就不可避免。

不過,企業的待遇(工資)比高校高得太多,這一定程度上彌補了博士畢業不能去高校的心理落差。

此外,國內博士就業不首選企業,還有一個很重要的原因,在於目前國內企業搞的研發確實不咋地,或者並不是真正重視研發,都想搞一些短平快的實驗,儘可能快的出效益,沒有長時期積累原始數據的決心和智慧。不過,隨著國家對高新技術企業政策鼓勵力度加大,企業的研發水平和研發品味自然會逐步提升,漸漸也就會吸引更多的博士,投身到企業的研發中來。

我只知道,就目前來說,國內僅有華為明確提出了要重視基礎研究…注意,華為要重視的不僅僅是研究,還是“基礎”研究…也唯有華為這樣的公司,才能吸引到世界各國的優秀博士。


上庠


目前中國的高校教育,在碩士和博士教育上面其實比較尷尬。

經常有一流的本科生,二流的碩士,三流的博士的現象。

本科畢業如果學校非常有名,並且專業很好找工作的,只要熱愛自己的專業,並且學的比較好的,大部分都不會去讀研究生,而是直接去工作了。

在本科階段選的專業並不是非常熱門的,就業形勢不太好的,或者是考的學校並不是非常出名的。這些同學就會大部分選擇去讀研究生,通過讀研究生把自己的畢業院校提升檔次,自己的專業轉換成熱門專業。

而到了博士的階段,很多時候決定性因素也不是學習成績或者是智商的問題了,而是願不願意讀下去,或者願不願意擇業的問題。不得不承認一部分的博士生在處理複雜的人際問題上面是比較欠缺的。寧願呆在學校裡面,面對相對簡單的人際關係。

同時作為博士畢業,如果去外面的公司,即使是像華為這樣的大公司,他們的起薪與從本科開始工作與他同齡的那些老員工相比,還是差得比較多的。

如果要在裡面工作多年,達到和同齡人的相匹配的工資,很多博士是接受不了的。只有少部分能力確實非常強的願意接受這樣的挑戰。

很多博士在這樣的大公司裡面,要麼因為工資跟同齡人的差距造成心理不平衡,要麼因為實際的工作業績並沒有和他的學歷相匹配。就會選擇離開。曾經就有報道說,像華為這樣的大公司裡面博士學歷人群的流失率會比較高。

但是想在大學中當老師這樣的工作,一般來說,學校最低要求就是博士學歷。這與他們的學歷相匹配。並且進入學校崗位以後,以博士的學歷拿到的職稱和同齡人的崗位職稱不會有很大的不同。不會有心裡不平衡的現象。

並且工作幾年之後,一般來說,按照工作時間論資排輩一定是可以被評為副教授或者是教授的。當達到教授級別,其實年收入也不會差太多,並且來說還相對輕鬆。

此外成為副教授和教授以後,還可以給外面的教材出版社當掛名編輯。只需要用自己的頭銜出一個名字,拿到的收入並不比外面實際辛辛苦苦寫書的作者要少。

部分專業還可以給外面的公司做科研項目,項目經費其實一點都不低。

所以同去外面的企業工作相比,作為博士在大學裡面有時候可以過得更輕鬆,並且收入也相對合理。大學的教學任務也不是非常繁重,並且還有寒暑假。這是外面的企業比擬不了的。


外語那點事


大家好,我是有溫度有靈感的高校人才真經。

我在高校裡生活工作20年,高校裡的一些事對我來說是司空見慣了,對於這個問題,我個人覺得理由其實很簡單,並沒有什麼深挖的必要。用一句話來說就是:博士生願意進高校當老師,是因為他們想從事自己的專業。

答案就是這麼簡單。想從事與自己所學專業相關的工作,是多數人從本科畢業就會有的樸素願望。用心理學和經濟學的原理來講,這叫“沉沒成本”。一個本科生花了4年時間來學自己的專業,這4年學習是他區別於其他專業學生的核心競爭力,他當然希望這4年不要白費,除非他非常不喜歡自己的專業。當然,本科教育很大一部分是通識教育,也就是說大部分教育是為了讓你可以做好任何職業,所以本科4年的沉沒成本並不高,這也是很多本科生(包括碩士研究生)畢業後沒有從事自己專業的原因。

但博士不一樣,他們花了十年時間來學自己的專業,首先,他們不討厭自己的專業,否則堅持不下來,其次,他們接受的是專業教育而不是通識教育,最後,他們年齡更大,再調整的空間比本科生要小很多。因此,博士的“沉沒成本”更高,即是說,如果轉型,其付出的代價更大。這就是博士更願意繼續從事本專業的原因。

當然,去企業也可以做本專業,但是,企業有自己的利益訴求,它不會站在個人發展的角度來考慮問題,只能是個人來適應它。博士到企業後,是否能從事本專業研究取決於企業的需求。進去的時候能做,將來是不是還能做,取決於企業發展情況。有的博士可能會被迫轉專業轉方向,有的博士可能會直接遭遇項目終止、裁員。那個時候再去轉型,成本更高,幾乎難以承受。

什麼地方能讓博士可以長期(甚至一輩子)從事自己所學專業,而且還可以選擇用什麼方式運用自己的專業知識(從事教學可以、從事研究也可以、從事社會服務或成果轉化也可以),這樣的單位只有高校和科研院所。任何一個風險厭惡型博士,都會選擇去高校或者科研院所。

高校裡的有些事,看透了就是這麼簡單。感謝大家的閱讀,如果您對我的回答感興趣,請點擊關注我哦。


高校人才真經


高校博士畢業以後,是進入高校當老師,還是進大公司工作?這個是由專業決定的。不同的專業,他們在選擇當老師還是進大公司的時候還是有很大的區別。一般來講,文科類專業的博士和理科類專業的博士,留在大學當老師的概率會比較高,因為他一般很難再在其他的公司裡面找到一個合適的工作。而工科的博士,進入大企業工作的概率相對來講比較高,因為現在一些大型企業,同樣會有一些研發部門,也需要這樣一些高水平的工作。還有一類就是管理類金融類的博士,由於他畢業之後待遇會比較高,所以這類博士一般畢業之後,到大企業去的人數也相對會比較多。為什麼會出現這種區別?我想的話主要有如下幾個原因。

第一,很多博士將來就業的範圍其實很窄的。

相對有些專業來講,博士就業範圍是比較窄,他不可能去一些比較低級的工作,而是要找一些與博士水平相當的這樣一些崗位,這些崗位的相對來講選擇性就比較少。對於很多博士來講,能夠進入高校進行工作,本身就是一個不錯的選擇,而且目前很多高校,到教師的待遇也還是不錯的。

第二,很多企業如果不是研發部門,也不需要博士。

作為企業來講,能招到的人最主要是能夠解決現實的問題,企業大部分需要的還是一線工人,或者是最基礎的勞動力。對於研發人員的需求,它是有一定的數量的限制的,不可能像一般工人那樣需要那麼多人,所以對於國企業講,能夠接受的博士數量也是有限的。

第三,對於博士來講,高校還是比較熟悉的環境。

這不能不說是一個比較重要的因素,很多博士畢業之後,因為對於社會的瞭解不是很充分。所以他們更熟悉的是在學校裡面,一直在學校那邊找個工作,對他們來講這種適應度更快一些。

第四,現在高校的待遇也還不錯。

目前高校的老師還是一個不錯的職業,待遇也還好。事業發展也有比較明確的路徑。每年還有每年有寒暑假。

雖然對於很多大企業來講,工資待遇會比學校更高,但是從工作勞動強度來講,在企業裡面的勞動強度肯定會比高校的勞動強度更大一些,所以說可能,更多的人會選擇當老師,而不是去企業工作。


義哥說教育


我國的博士教育,當下確實有嚴重的師範化傾向,好多人戴上博士帽之後,成了大學的師資。

我手上沒有可靠的統計資料,只能憑所見所聞大致分析。

醫學博士,通常不會高校任教。有的醫院是醫學院附屬醫院,即便謀到教職,好多醫學博士也是從醫、任教一肩挑。

大部分文科博士,首選公務員或者高校,箇中原因、擇業心態和現實最令人深思。

理工領域的博士,就業抉擇較為多元。


小道乾貨


高學歷的作用是什麼?在我看來便是以最低的付出得到最高的回報,生活的本質是什麼?是追求還是自我價值的實現還是優質的生活?字面上講的是自我實現,私下裡多數都會講優質的生活,畢竟奮鬥是為了生活,為工作而失去了生活才是不明智。

博士生是什麼概念,是從小刻苦學習,堅持不懈二十幾年的結晶,要說累不累,那當然很累,獲得博士學位的人都是富有大毅力的,當他們取得自己的階段性目標後,選擇安逸的生活當然是首選,這也就可以理解,為什麼很多博士生寧可選擇到高校當老師也不選擇進大公司的原因,畢竟高校老師的性價比相當高,社會地位又高,選擇高校當老師,遠離勾心鬥角的社會,這才是明智之舉。

很多人會說,你這是胡扯,當然,我說的可能只佔一部分,但我要說,我身邊的幾位博士生都進入了高校當老師,你說我的說法有根據還是說我身處的環境沒有博士生髮揮才能的地方,博士生“委曲求全”,那就要從你們當地博士生來看。

當然,傳統的“學則優則仕”的理念已經被衝擊的支離破散,更好的理論是,當上了官,博士生手到擒來,不當官只能死磕沒有絲毫水分博士生學位。


心情保溫杯


一個令人悲哀的問題。

1、要進行一般的工作,本科畢業就足夠了,何必要什麼碩士、博士和博士後?!無論是機關、企業的一般非創設性工作,學校的一般教學工作,本科生稍加調整,就是響噹噹的。

2、不知道我們的研究生招生和教育是怎麼搞的?成了文憑工廠了。沒有一定的創造、發明丶創新和發現,憑什麼授予碩士學位?!沒有中型的創造、發明、創新和發現,憑什麼授予博士學位?!沒有大的創造、發明、創新和發現,憑什麼授予博士後?!肆業文憑也可以發呀,為什麼不實施?!那些神聖的帽子就那麼容易戴?!

3、難怪我們的知識產權少的可憐,難怪我們的諾貝爾獎幾乎是空白。一是我們的研究生教育僅僅是為文憑了,甚至於一些研究生成了所謂導師的家僕了,成了研修社會關係學的實驗室了。

二是一個沒有一定發明、創造、創新和發現的人憑什麼授予教授、副教授、研究員職稱?!憑什麼帶研究生?!沒有一定成果就是講師和助理研究員了,最大是個高級講師或高級助理研究員。

4、並不是我逞什麼能。我也知道我們改革開放初期知識分子極缺,可以說是百廢待興,絕大多數都處於成長中斷後的恢復期。那時的急迫使命就是搭臺子,搭中小學教育的臺子,搭初級技術教育的臺子,搭大學教育的臺子,搭研究生教育的臺子,搭各種科研的臺子等等。那時及之後一個時期降低標準,是應該的,也是無乃的和必須的。那麼,我們已經恢復和前進了四十年了,我們必須高標準、嚴要求了。因為人家早已這麼幹了,我們不跟上能行嗎?!

5、為什麼許多很嚴肅的事,許多高大上的事,到我們這裡成了油條事了,成了一些投機分子的樂園了?!難道不值得反思嗎?!我們這樣何時能居世界前茅?!


魚磊衛靜


高學歷的人在企業裡沒有實實在在的業績、搞不出新發明是沒法混下去的,不可能像高校那麼穩定。現在經濟這麼發達了,在企業機會更多,只是信息滯後,知道的人不多,再一個就是沒有信心快速搞出新產品,不敢進企業。企業對人才的要求是多面手,多才多藝,一般達不到,而學歷越高的人知識面越窄,出路就越窄,適應能力越差。這就是我讓我的孩子放棄保送讀研究生資格的原因。因為知道學歷與社會與製造企業是怎麼回事,所以我給兒子報志願時就選擇了不用讀研就能有好出路的傳統工科專業,本科畢業一年就在世界五百強企業做到中層正職,畢業五年在小外資企業做到副總經理,畢業七年在大型集團公司做高管。第一,父母要懂得怎樣培養符合企業要求的子女;第二,要有人生規劃;第三,樹立正確的觀念,掌握有效的方法,養成良好的習慣。


美食家145852835


非也非也!個人感覺,進高校和進企業各佔一半吧。

既然兄臺問到問啥博士畢業願意去高校工作,原因很簡單,還是個人覺得在高校更能適合自己。特別是從事基礎研究的博士,高校裡有科研氛圍,人際關係簡單,時間自由,這三點可以說是千金難換的。至於薪酬待遇,現在是各高校發展的機會,每家都在砸老本挖人才,所以目前高校待遇還可以,再有幾個學生幫忙,絕對是實現自己的研究夢想不二之選。

再贈送一個答案,為啥有一些博士畢業後願意去企業?據我和一些在企業工作博士交流,他們一般從事的是技術轉化和產業化工作,這點企業條件要遠遠好於高校,另外,企業給錢真多啊!動不動就上什麼期權、原始股,輕鬆實現財務自由。擱我也受不了啊!

好多學理論物理的博士,都去做基金經理啦,哈哈哈。



科普新視界


小編問的奇怪,本來博士課程就是培養學術人才的,當大學教師不是理所當然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