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很多博士生宁愿进入高校当老师,而不愿意进大公司工作?

时光潋滟滴墨盛放1


博士毕业之后,去高校还是企业,这是一个问题。如果不是当事人的话,很难体会到个中抉择的难处。



确实,绝大多数博士生对于毕业后的就业意向,第一反应都是去高校当老师,再不济就是去研究所工作。

之所以想去高校,待遇还是其次,可能主要是惯性使然。从大学算起,博士在高校已经待了十多年,对高校的环境非常熟悉。熟悉的环境能够带给人安全感。如果不是进入高校的门槛太高,可能绝大部分博士毕业后都会选择去高校工作。

值得一提的是,高校工作并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轻松,对于青年老师来说,所谓的工作时间相对自由,指的的该上班的时间固然得上班,下班的时间仍旧得继续工作,除了吃饭睡觉的时间,剩下的时间都可以是工作时间。这绝不是危言耸听,毕竟青年老师要上课,要做科研,要申请基金项目,还得处理学院的各种杂事,真可谓疲于奔命。尽管如此,仍然会有很多博士选择高校,除了有特定学术志趣以外,很大程度上是对熟悉的高校环境产生了心理依赖感。



去企业工作,对博士来说,无异于进入全新的世界。对于理工科应用类的博士来说,情况还稍微好一点,运气好的话还能够学有所用,很快就能上手并且做出成就。但对于基础研究、人文社科类的博士,本身研究的内容和企业就没什么关系,不得已去企业,除了应对全新的职场环境,还得面对研究工作上的挫败感,压力也就不可避免。

不过,企业的待遇(工资)比高校高得太多,这一定程度上弥补了博士毕业不能去高校的心理落差。

此外,国内博士就业不首选企业,还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目前国内企业搞的研发确实不咋地,或者并不是真正重视研发,都想搞一些短平快的实验,尽可能快的出效益,没有长时期积累原始数据的决心和智慧。不过,随着国家对高新技术企业政策鼓励力度加大,企业的研发水平和研发品味自然会逐步提升,渐渐也就会吸引更多的博士,投身到企业的研发中来。

我只知道,就目前来说,国内仅有华为明确提出了要重视基础研究…注意,华为要重视的不仅仅是研究,还是“基础”研究…也唯有华为这样的公司,才能吸引到世界各国的优秀博士。


上庠


目前中国的高校教育,在硕士和博士教育上面其实比较尴尬。

经常有一流的本科生,二流的硕士,三流的博士的现象。

本科毕业如果学校非常有名,并且专业很好找工作的,只要热爱自己的专业,并且学的比较好的,大部分都不会去读研究生,而是直接去工作了。

在本科阶段选的专业并不是非常热门的,就业形势不太好的,或者是考的学校并不是非常出名的。这些同学就会大部分选择去读研究生,通过读研究生把自己的毕业院校提升档次,自己的专业转换成热门专业。

而到了博士的阶段,很多时候决定性因素也不是学习成绩或者是智商的问题了,而是愿不愿意读下去,或者愿不愿意择业的问题。不得不承认一部分的博士生在处理复杂的人际问题上面是比较欠缺的。宁愿呆在学校里面,面对相对简单的人际关系。

同时作为博士毕业,如果去外面的公司,即使是像华为这样的大公司,他们的起薪与从本科开始工作与他同龄的那些老员工相比,还是差得比较多的。

如果要在里面工作多年,达到和同龄人的相匹配的工资,很多博士是接受不了的。只有少部分能力确实非常强的愿意接受这样的挑战。

很多博士在这样的大公司里面,要么因为工资跟同龄人的差距造成心理不平衡,要么因为实际的工作业绩并没有和他的学历相匹配。就会选择离开。曾经就有报道说,像华为这样的大公司里面博士学历人群的流失率会比较高。

但是想在大学中当老师这样的工作,一般来说,学校最低要求就是博士学历。这与他们的学历相匹配。并且进入学校岗位以后,以博士的学历拿到的职称和同龄人的岗位职称不会有很大的不同。不会有心里不平衡的现象。

并且工作几年之后,一般来说,按照工作时间论资排辈一定是可以被评为副教授或者是教授的。当达到教授级别,其实年收入也不会差太多,并且来说还相对轻松。

此外成为副教授和教授以后,还可以给外面的教材出版社当挂名编辑。只需要用自己的头衔出一个名字,拿到的收入并不比外面实际辛辛苦苦写书的作者要少。

部分专业还可以给外面的公司做科研项目,项目经费其实一点都不低。

所以同去外面的企业工作相比,作为博士在大学里面有时候可以过得更轻松,并且收入也相对合理。大学的教学任务也不是非常繁重,并且还有寒暑假。这是外面的企业比拟不了的。


外语那点事


大家好,我是有温度有灵感的高校人才真经。

我在高校里生活工作20年,高校里的一些事对我来说是司空见惯了,对于这个问题,我个人觉得理由其实很简单,并没有什么深挖的必要。用一句话来说就是:博士生愿意进高校当老师,是因为他们想从事自己的专业。

答案就是这么简单。想从事与自己所学专业相关的工作,是多数人从本科毕业就会有的朴素愿望。用心理学和经济学的原理来讲,这叫“沉没成本”。一个本科生花了4年时间来学自己的专业,这4年学习是他区别于其他专业学生的核心竞争力,他当然希望这4年不要白费,除非他非常不喜欢自己的专业。当然,本科教育很大一部分是通识教育,也就是说大部分教育是为了让你可以做好任何职业,所以本科4年的沉没成本并不高,这也是很多本科生(包括硕士研究生)毕业后没有从事自己专业的原因。

但博士不一样,他们花了十年时间来学自己的专业,首先,他们不讨厌自己的专业,否则坚持不下来,其次,他们接受的是专业教育而不是通识教育,最后,他们年龄更大,再调整的空间比本科生要小很多。因此,博士的“沉没成本”更高,即是说,如果转型,其付出的代价更大。这就是博士更愿意继续从事本专业的原因。

当然,去企业也可以做本专业,但是,企业有自己的利益诉求,它不会站在个人发展的角度来考虑问题,只能是个人来适应它。博士到企业后,是否能从事本专业研究取决于企业的需求。进去的时候能做,将来是不是还能做,取决于企业发展情况。有的博士可能会被迫转专业转方向,有的博士可能会直接遭遇项目终止、裁员。那个时候再去转型,成本更高,几乎难以承受。

什么地方能让博士可以长期(甚至一辈子)从事自己所学专业,而且还可以选择用什么方式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从事教学可以、从事研究也可以、从事社会服务或成果转化也可以),这样的单位只有高校和科研院所。任何一个风险厌恶型博士,都会选择去高校或者科研院所。

高校里的有些事,看透了就是这么简单。感谢大家的阅读,如果您对我的回答感兴趣,请点击关注我哦。


高校人才真经


高校博士毕业以后,是进入高校当老师,还是进大公司工作?这个是由专业决定的。不同的专业,他们在选择当老师还是进大公司的时候还是有很大的区别。一般来讲,文科类专业的博士和理科类专业的博士,留在大学当老师的概率会比较高,因为他一般很难再在其他的公司里面找到一个合适的工作。而工科的博士,进入大企业工作的概率相对来讲比较高,因为现在一些大型企业,同样会有一些研发部门,也需要这样一些高水平的工作。还有一类就是管理类金融类的博士,由于他毕业之后待遇会比较高,所以这类博士一般毕业之后,到大企业去的人数也相对会比较多。为什么会出现这种区别?我想的话主要有如下几个原因。

第一,很多博士将来就业的范围其实很窄的。

相对有些专业来讲,博士就业范围是比较窄,他不可能去一些比较低级的工作,而是要找一些与博士水平相当的这样一些岗位,这些岗位的相对来讲选择性就比较少。对于很多博士来讲,能够进入高校进行工作,本身就是一个不错的选择,而且目前很多高校,到教师的待遇也还是不错的。

第二,很多企业如果不是研发部门,也不需要博士。

作为企业来讲,能招到的人最主要是能够解决现实的问题,企业大部分需要的还是一线工人,或者是最基础的劳动力。对于研发人员的需求,它是有一定的数量的限制的,不可能像一般工人那样需要那么多人,所以对于国企业讲,能够接受的博士数量也是有限的。

第三,对于博士来讲,高校还是比较熟悉的环境。

这不能不说是一个比较重要的因素,很多博士毕业之后,因为对于社会的了解不是很充分。所以他们更熟悉的是在学校里面,一直在学校那边找个工作,对他们来讲这种适应度更快一些。

第四,现在高校的待遇也还不错。

目前高校的老师还是一个不错的职业,待遇也还好。事业发展也有比较明确的路径。每年还有每年有寒暑假。

虽然对于很多大企业来讲,工资待遇会比学校更高,但是从工作劳动强度来讲,在企业里面的劳动强度肯定会比高校的劳动强度更大一些,所以说可能,更多的人会选择当老师,而不是去企业工作。


义哥说教育


我国的博士教育,当下确实有严重的师范化倾向,好多人戴上博士帽之后,成了大学的师资。

我手上没有可靠的统计资料,只能凭所见所闻大致分析。

医学博士,通常不会高校任教。有的医院是医学院附属医院,即便谋到教职,好多医学博士也是从医、任教一肩挑。

大部分文科博士,首选公务员或者高校,个中原因、择业心态和现实最令人深思。

理工领域的博士,就业抉择较为多元。


小道干货


高学历的作用是什么?在我看来便是以最低的付出得到最高的回报,生活的本质是什么?是追求还是自我价值的实现还是优质的生活?字面上讲的是自我实现,私下里多数都会讲优质的生活,毕竟奋斗是为了生活,为工作而失去了生活才是不明智。

博士生是什么概念,是从小刻苦学习,坚持不懈二十几年的结晶,要说累不累,那当然很累,获得博士学位的人都是富有大毅力的,当他们取得自己的阶段性目标后,选择安逸的生活当然是首选,这也就可以理解,为什么很多博士生宁可选择到高校当老师也不选择进大公司的原因,毕竟高校老师的性价比相当高,社会地位又高,选择高校当老师,远离勾心斗角的社会,这才是明智之举。

很多人会说,你这是胡扯,当然,我说的可能只占一部分,但我要说,我身边的几位博士生都进入了高校当老师,你说我的说法有根据还是说我身处的环境没有博士生发挥才能的地方,博士生“委曲求全”,那就要从你们当地博士生来看。

当然,传统的“学则优则仕”的理念已经被冲击的支离破散,更好的理论是,当上了官,博士生手到擒来,不当官只能死磕没有丝毫水分博士生学位。


心情保温杯


一个令人悲哀的问题。

1、要进行一般的工作,本科毕业就足够了,何必要什么硕士、博士和博士后?!无论是机关、企业的一般非创设性工作,学校的一般教学工作,本科生稍加调整,就是响当当的。

2、不知道我们的研究生招生和教育是怎么搞的?成了文凭工厂了。没有一定的创造、发明丶创新和发现,凭什么授予硕士学位?!没有中型的创造、发明、创新和发现,凭什么授予博士学位?!没有大的创造、发明、创新和发现,凭什么授予博士后?!肆业文凭也可以发呀,为什么不实施?!那些神圣的帽子就那么容易戴?!

3、难怪我们的知识产权少的可怜,难怪我们的诺贝尔奖几乎是空白。一是我们的研究生教育仅仅是为文凭了,甚至于一些研究生成了所谓导师的家仆了,成了研修社会关系学的实验室了。

二是一个没有一定发明、创造、创新和发现的人凭什么授予教授、副教授、研究员职称?!凭什么带研究生?!没有一定成果就是讲师和助理研究员了,最大是个高级讲师或高级助理研究员。

4、并不是我逞什么能。我也知道我们改革开放初期知识分子极缺,可以说是百废待兴,绝大多数都处于成长中断后的恢复期。那时的急迫使命就是搭台子,搭中小学教育的台子,搭初级技术教育的台子,搭大学教育的台子,搭研究生教育的台子,搭各种科研的台子等等。那时及之后一个时期降低标准,是应该的,也是无乃的和必须的。那么,我们已经恢复和前进了四十年了,我们必须高标准、严要求了。因为人家早已这么干了,我们不跟上能行吗?!

5、为什么许多很严肃的事,许多高大上的事,到我们这里成了油条事了,成了一些投机分子的乐园了?!难道不值得反思吗?!我们这样何时能居世界前茅?!


鱼磊卫静


高学历的人在企业里没有实实在在的业绩、搞不出新发明是没法混下去的,不可能像高校那么稳定。现在经济这么发达了,在企业机会更多,只是信息滞后,知道的人不多,再一个就是没有信心快速搞出新产品,不敢进企业。企业对人才的要求是多面手,多才多艺,一般达不到,而学历越高的人知识面越窄,出路就越窄,适应能力越差。这就是我让我的孩子放弃保送读研究生资格的原因。因为知道学历与社会与制造企业是怎么回事,所以我给儿子报志愿时就选择了不用读研就能有好出路的传统工科专业,本科毕业一年就在世界五百强企业做到中层正职,毕业五年在小外资企业做到副总经理,毕业七年在大型集团公司做高管。第一,父母要懂得怎样培养符合企业要求的子女;第二,要有人生规划;第三,树立正确的观念,掌握有效的方法,养成良好的习惯。


美食家145852835


非也非也!个人感觉,进高校和进企业各占一半吧。

既然兄台问到问啥博士毕业愿意去高校工作,原因很简单,还是个人觉得在高校更能适合自己。特别是从事基础研究的博士,高校里有科研氛围,人际关系简单,时间自由,这三点可以说是千金难换的。至于薪酬待遇,现在是各高校发展的机会,每家都在砸老本挖人才,所以目前高校待遇还可以,再有几个学生帮忙,绝对是实现自己的研究梦想不二之选。

再赠送一个答案,为啥有一些博士毕业后愿意去企业?据我和一些在企业工作博士交流,他们一般从事的是技术转化和产业化工作,这点企业条件要远远好于高校,另外,企业给钱真多啊!动不动就上什么期权、原始股,轻松实现财务自由。搁我也受不了啊!

好多学理论物理的博士,都去做基金经理啦,哈哈哈。



科普新视界


小编问的奇怪,本来博士课程就是培养学术人才的,当大学教师不是理所当然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