卢绾是刘邦最信任的发小,他为什么要反叛?

未鸣读史


卢绾造反是个意外,让刘邦伤透了心,原因是情同手足的关系也靠不住。别人造反情有可原,但是卢绾太不应该,虽然刘邦因为杀功臣搞定声名狼藉,但是没有人同情卢绾的遭遇,而且会骂他不厚道。

卢绾与刘邦的关系好到什么程度呢?可以用伙穿一条裤子来形容。卢绾家与刘邦家是一条街上的邻居,更有缘分的是二人还是同年同月同日生,不但光屁股玩到大,还一起上学。刘邦没当泗水亭长之前,经常捅炉子,卢绾总是陪着刘邦东躲西藏。


刘邦起兵后,卢绾马上跟着一起混,别人上战场拼杀,卢绾陪刘邦唠嗑。所以卢绾是唯一个个能够自由进入刘邦内室的人,而且是推门就进,从来不用事先通报,那怕是偶尔搅了刘邦的美事儿,也不被怪罪。就连刘邦的连襟樊哙,都没享受到这样的特权。

纵观陪刘邦打天下的所有功臣,每个人都付出血汗,也因功得到了赏赐,只有卢绾像个不劳而获的人。卢绾唯一的一次亲临战场还是做为偏将,与刘贾一起战败临江王共尉,不过那还是项羽死了之后的事情了。可以说,在项羽活着的时候,卢绾从没有在战场上露过面。

刘邦称帝不久,燕王臧荼就起兵造反,刘邦虽然带上卢绾前往平叛,其实是让卢绾熟悉一下燕国的环境,为日后做燕王做铺垫。果然刘邦刚刚平叛归来,就与大臣商讨:“现在臧荼被诛,燕国无主,众位觉得那位功臣可担当大任?”

大臣们早都看出了刘邦的心意,所以也不绕弯子了,一致回答:“太尉长安侯卢绾常年追随陛下平定天下,战功卓著,理应为王”。就这样,一位与韩信功劳天壤之别的人,竟然混的比谁都好。但是刘邦做梦没想到,自己如此信任的一个人,六年之后居然也起了二心。



公元前196年,赵丞相陈豨自立为代王,举兵反汉,刘邦御驾亲征。起初卢绾在赵国东北方向主动出兵,响应刘邦平叛,并且派手下一个叫张胜的人出使匈奴,阻止匈奴人与穷途末路的陈豨联合。当张胜到达匈奴后,恰好碰到了逃到匈奴的原燕王臧荼之子臧衍。

臧洐当然知道张胜此来用意,于是有意蛊惑张胜说:“燕王之所以器重你,是因为你熟悉匈奴事务。而燕之所以能够久存,是因为诸侯主动造反战火不断。现在你们想灭陈豨,陈豨灭了以后,马上就轮到燕国灭亡了,你们也即将成为阶下囚。”

张胜听了臧衍的话,犹如醍醐灌顶而茅塞顿开,于是自做主张,要求匈奴攻击燕军。就这样,张胜非但没有完成卢绾交给他的任务,而且还被匈奴方面利用。卢绾起初认为张胜投降了匈奴,马上奏请刘邦将张胜灭族。但没过多久,张胜回到了燕国,将臧衍的那套理论讲给了卢绾听。卢绾听后大为赞同,认为这是至理名言,于是秘密派手下范齐去联络陈豨,暗中对抗刘邦。

结果陈豨不堪一击,没多久就兵败被杀,而纸是包不住火的,陈豨部下降将为了在刘邦面前邀功,马上就举报了卢绾。刘邦听到后,气的差点吐了血,于是马上派人召卢绾入京。卢绾知道事情败露,称病不从。后来刘邦还派了辟阳侯审食其与御史大夫赵尧前往燕国查实卢绾勾结陈豨的罪证,卢绾依然藏匿不见。

这时,卢绾手下许多人都怕受诛联,纷纷逃回长安,主动与卢绾划清界限。卢绾急得如热锅上的蚂蚁,不知道如何是好。于是手下人张胜一不做二不休,反正没了退路,干脆联合匈奴人举起了反旗,如此一来卢绾被逼上了绝路。当刘邦派樊哙大军压境的时候,卢绾带上亲信家眷撤到了长城脚下,希望刘邦病愈之后,再去当面谢罪。

但是,卢绾等了几个月,却等到了刘邦去世的消息,这样卢绾更不敢回去了,因为她知道,如果落到吕后手里,只有死路一条。于是卢绾率众逃入匈奴。匈奴人没有怠慢卢绾,封了他个东胡卢王,不过一年之后就客死他乡。

其实卢绾造反是既糊涂又无奈。无奈的是七个姓王,五个相继被铲除,只剩长沙王吴芮与自己,所以他深感恐惧,为了自保未雨绸缪。糊涂的是卢绾应该有和吴芮一样的结局,吴芮为刘邦守西南,他守东北,这是刘邦精心的安排。结果卢绾没有自信,也不相信刘邦会讲情义,所以稀里糊涂的把自己搞了个身败名裂。

感谢朋友们的点赞、关注!欢迎发表不同看法!


国史春秋


卢绾造反实际并不坚定,有受蛊惑的成分。卢绾造反很伤刘邦的心,缓过神来的卢绾,也很后悔,他并没有立刻叛逃匈奴,而是选择滞留长城边境,想亲见兄弟刘邦,以图挽救自己。不想,等来的却是刘邦驾崩的消息,不得已,他只好率众投降了匈奴。

发小情谊

在刘邦的阵营中,卢绾最特别。他几乎没多少战功,也不见良策奉献,但却是早年追随刘邦的家乡子弟中,唯一被封王的。

这跟两人发小情谊有关。卢绾与刘邦两家是世交,他俩住一条巷子,还是同一天出生。自幼两家关系亲密,卢绾与刘邦光腚娃一起长大,一起读书,一起造反,关系不是一般的铁。

因而刘邦对卢绾比对谁都偏爱,造反初期,卢绾是刘邦宾客,当汉王后,卢绾官封太尉,逐鹿中原后被封侯。

燕王臧荼被灭后,刘邦封卢绾为燕王。在他眼中,也只有这个发小,才是他唯一可以信任的异姓王。

史书很少有卢绾跟其他开国功臣之间的交往描写,估计无功受禄,功臣派也不大愿意跟他交往。

卢绾造反始末

事情由陈豨造反引起。陈豨造反后,卢绾奉命从燕国出兵攻打盘踞在代地的陈豨。为了迅速拿下代地,卢绾派一个叫张胜的手下出使匈奴,想联合匈奴,夹击陈豨。

问题就出在这个张胜身上。他在途中碰到一个人——臧衍,前燕王臧荼的儿子,此时他已经叛逃匈奴。

臧衍对张胜说,你和你的主子卢绾之所以得到信任,原因就是因为有陈豨在。假如陈豨被灭,卢绾还能保得住燕王吗?所以,要想长久保富贵,只有一个办法,陈豨、卢绾及匈奴,你们三方必须得演一出“三国演义”,边打边养,谁也不能灭了谁,这样刘邦就拿你们没办法了!

张胜受到蛊惑,就替卢绾做主,让匈奴帮陈豨。在张胜没回来前,卢绾并不清楚他的意图,并且怀疑张胜投降了匈奴。于是卢绾就把情况向刘邦做了汇报。等张胜回来后,把情况向卢绾说明,卢绾大脑瞬间短路,觉得张胜说得很有道理。

由此,卢绾开始跟发小玩起了心眼。不想这事被刘邦知道了,当匈奴投降的人说明真相后,刘邦伤透了心,与众人斩白马盟誓:非刘氏不得王!最信任的人都能反,还能信任谁?

不可挽回

面对刘邦的大军,卢绾不是对手,燕王是当不了了,怎么办?摆在卢绾面前的有两条路:一是束手就擒,低头认罪;二是跟发小彻底分道扬镳,投降匈奴。

此时,卢绾清醒过来,都怪自己受人挑拨,一时糊涂。但决不能向周勃投降,卢绾跟这些功臣派关系一直不咋地。他决定滞留边境,等刘邦亲征时,亲自向刘邦解释,燕王当不了,好歹看在以前的情份上,留个富贵也行了!

可不想,刘邦没来亲证,他出远门了——驾崩了!卢绾彻底没机会了。这倒霉的卢绾,这才发现,自己混了一辈子,除了刘邦,没第二个人可以依靠!吕雉恨不能把异姓王全部砍光,更不能信任!

于是,卢绾别无他路,只能投降匈奴,匈奴人也没亏待他,也给了他一个王爵。他死后,他儿子老婆又回到汉朝。

一对发小,终因卢绾的犹疑,导致决裂。不过说实话,以卢绾无功受禄,其实早就被架在火上了,没有陈豨的事,早晚也会扯到别的事上,不是他的,交出去是才是必然!


寻根拜祖


有一种友谊最牢固,那就是发小;有一种感情最珍贵,那也是发小。刘邦和卢绾就是发小,而且两家住在同一条巷子里,两家的大人是好朋友,最特别的是两人还是同年同月同日出生的。

刘邦小时候特别爱捣蛋,出了事就跑到外面去躲,卢绾总是陪着他。刘邦起兵后,卢绾也一直在刘邦身边,亲密程度无人能比,他可以随便出入刘邦的卧室。

汉五年(公元前202年),燕王臧荼谋反被平定后,刘邦就让卢绾去北边做了燕王。

汉十一年,陈稀在代地起兵反叛,刘邦亲自领兵征讨,卢绾也从北面配合进攻陈稀。但是当他的使者从匈奴回来后,卢绾就改变了策略,他决定和陈稀、匈奴结成同盟,连成三个点互相呼应,让刘邦顾此失彼。

刘邦从陈稀和匈奴的叛将那里得到消息,就断定卢绾造反了,他于是命令樊哙去攻打卢绾,卢绾带领家族一行人投奔了匈奴,一年后在匈奴去世。

那么,卢绾作为刘邦最铁的发小,为什么会造反呢?我认为原因有三点:

一:正因为卢绾是刘邦从小玩到大的发小,所以他对刘邦的脾气和秉性很了解,没有人比他更知道刘邦气量狭小、爱猜忌和不能容人的性格。

二:韩信、英布和彭越等异姓王的悲惨下场,使卢绾兔死狐悲。因为当时的异姓王已经不多,韩信等人的结局也让他看到了自己未来的命运。

三:当时刘邦已经年老,而且体弱多病,政令多出自于吕后之手。卢绾对吕后也很了解,知道她比刘邦更狠毒,更心狠手辣。即使刘邦会善待他,等刘邦死后吕后也绝不会放过自己。所以与其等死,不如放手一搏。


不过,事实上可能是卢绾多虑了,刘邦其实对卢绾一直都很好,也没有人天生喜欢杀人,刘邦杀人也是为了巩固自己的江山。但是刘邦的杀功臣毕竟造成了人人自危的局面,就连发小卢绾也不例外,这是卢绾的不幸,也是刘邦的悲哀。


未鸣读史


卢绾反叛,说白了还是因为自己的思想受了谋士的影响,听信了谗言。

【01】卢绾其人

卢绾是与刘邦同年同月同日生的,并且都在沛县,两人有着这缘分,自然是相当的要好,卢绾随时都跟在刘邦身后,称刘邦大哥。

刘邦当了泗水亭长后,卢绾就一直跟随他,到最后起义,拉大旗,创汉朝,他都功不可没,所以也被刘邦封了燕王,成为一方之主,也算是刘邦对他的情义了。

就这一点上来看,卢绾的能力并不是很强,对刘邦也没多少威胁,因为自小跟着他,他看着长大,又与自己亲密得很,自然知道他能翻起多大的浪。

【02】谋士张胜

张胜是燕王卢绾手下的一名谋士,在卢绾与刘邦一起攻打叛军代王陈豨,一个从北面攻打,一个从南面攻打。从北面攻打的卢绾,派了自己的谋士去路上散布代王陈豨兵败的消息,以此想打乱陈的阵脚。

却不料张胜在匈奴,遇上了陈豨派去匈奴求救的人,这人很有谋略,对张胜攻心,使离间之计,让张胜中计,于是张胜回来后,对卢绾说了一番话,说刘邦最终会杀了他的,燕王的存在,就是帮刘邦打仗的,哪里有战争,就派燕王去,没有战争了,就用不着他了等等。

最开始,卢绾还向刘邦告发张胜反叛,但后来禁不住张胜和其它人的劝说,反过来保护起了陈豨,不再攻打陈豨了。

【03】最终结局

卢绾护着陈豨后,刘邦还不信,派人去试探,卢绾几次都称病不见,到最后刘邦调查他的属下,发现了张胜在匈奴的事情,确定卢绾已经反叛,便让樊哙和周勃去讨伐燕国。刘邦不久后去世,卢绾也逃亡到了匈奴,最后在匈奴病逝。

两个同年同月同日生的发小,就这样,相继去世。

我是青鸾惊鸿,70后蜀女,喜欢读书写文字和心理学。感谢相遇在头条,感恩喜欢我的文字。

青鸾惊鸿


父子,兄弟之间都能为了权力财富刀兵相向,更何况发小呢。

具体来说还是有点原因:

1.刘邦分封异姓王之后,又因各种原因逐个叛乱,卢绾也是异姓王,感动恐惧;

2.被臣下张胜忽悠,与匈奴勾结;

3.因权力,与发小刘邦之间失去信任。

在权力漩涡里面,没有永远的信任,只有有人,就会起争端,况且二人只不过是一同长大的朋友而已,很难说有很深的感情。






南岭说史


八个字“功成身退,好(jian)自(hao)为(jiu)之(shou)。” 说白了,就是遵从社交基本原则,别招人讨厌。朋友之间讨厌你了,只会疏远或者说出来,但是帝王不会,反正不会说出来,要么疏远(这其实很正常,但是上有所好下必从焉,皇帝跟你远了,下边就有人敢整你了),要么直接弄死你,都不是好事。 所以说,别招讨厌,在该出现的时候出现,该消失的时候消失是最明智的。人贵在有自知之明,若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不智也


兮若人生


说明卢馆是个聪明人他知道刘邦的为人所以当机立断,不象张良和韩信两个蠢货一个失去最大利益一个诛三族


用户2913714163423


刘邦称帝后,封王封侯的好多都是他沛县的相邻和玩伴,卢馆也是其中之一.刘邦起义时,作为相邻发小的卢馆与刘邦一起立下赫赫战功,也是刘邦最重要信任的人物之一.刘邦称帝后,诸多异性王侯都非正常死亡,当时已身为燕王的卢馆心中应该是百般滋味吧!毕竟一起患难容易,就怕飞鸟尽良弓藏.恐惧心理在卢馆心中愈发强烈,遂引起对刘邦的不信任.当恐惧达到顶点,再说他造反的原因也很明了了……


时光摄


只能刘邦自己说出原因,其它都是想象出来的


北京21976391


卢馆至少比韩信聪明,他知道刘邦迟早有一天要杀他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