楚汉争霸最后一战前夕,韩信若听从他的计策,汉朝将不会出现!

历史发展有其必然性,但也有其偶然性,在楚汉争霸最后一战前夕,韩信的选择就决定了中国历史走向。当时,如果韩信听从他的计策,那么不仅汉朝不会出现,而且将提前400年上演三国争霸,中国历史就被彻底改变!

楚汉争霸最后一战前夕,韩信若听从他的计策,汉朝将不会出现!

项羽刘邦鸿沟议和之后,刘邦听从张良、陈平的计策,撕毁鸿沟协议追击项羽,但却反被项羽击败。刘邦被项羽击败,但韩信却击杀了项羽救援齐国的大将龙且,歼灭和俘虏了20万楚军,由此彻底占据了齐鲁大地。

且(龙且)军大半不得渡,(韩信)即急击,杀龙且。龙且水东军散走,齐王广亡去。信遂追北至城阳,皆虏楚卒。

龙且是项羽手下的一员重将,他的死去,项羽有何反应呢?《史记》中用了说“楚已亡龙且,项王恐”,一个“恐”字,说明了项羽害怕担忧了。

项羽日子不好过,刘邦也不好受。当韩信派人见刘邦,暗示应该封韩信为齐王时,刘邦对张良等人发泄说“吾困于此,旦暮望若来佐我,乃欲自立为王!”一个“困”字,也说明刘邦的处境之难。

从历史记载来看,楚汉争霸最后一战之前,项羽和刘邦都困难重重,但两人又必然无法和好,因此春风得意的韩信,就成了左右中国局势的力量!可以说,韩信选择谁,谁就能成为最后的赢家。

站在中国历史十字路口的韩信,他会如何选择呢?

楚汉争霸最后一战前夕,韩信若听从他的计策,汉朝将不会出现!

在这一微妙的局势之中,项羽、刘邦都在积极努力,争取韩信的支持。

刘邦虽然不爽于韩信的要挟,但在张良“汉方不利,宁能禁信之王乎?不如因而立,善遇之,使自为守。不然,变生”的劝说下,还是“遣张良往立信为齐王,征其兵击楚”。总之,刘邦给出的条件是“封你韩信做齐王”,但你得出兵攻打项羽。

龙且被杀,项羽局势很危险,所以派遣武涉游说韩信。让人意外的是,武涉并未直接让韩信帮助项羽,而是从韩信角度出发,说出了韩信最大利益的选择。

当今二王之事,权在足下。足下右投则汉王胜,左投则项王胜。项王今日亡,则次取足下。足下与项王有故,何不反汉与楚连和,参分天下王之?

楚汉争霸到了这一步,韩信投靠谁,谁将取得最后胜利。但如果你投靠刘邦,那么项羽如今灭亡的话,下一个就轮到你。而你和项羽有旧,不如和项羽结盟,从而三分天下!对于武涉的建议,韩信却以刘邦有恩于他而拒绝。

楚汉争霸最后一战前夕,韩信若听从他的计策,汉朝将不会出现!

所谓皇帝不急太监急,看到韩信拒绝了武涉的建议之后,韩信手下的谋士蒯(kuai)通急了,“欲为奇策而感动之”,就以相术来劝说韩信不要投靠刘邦,而应该选择自立为王,并分析了这一选择的可能性。

足下为汉则汉胜,与楚则楚胜......诚能听臣之计,莫若两利而俱存之,参分天下,鼎足而居,其势莫敢先动。夫以足下之贤圣,有甲兵之众,据彊齐,从燕、赵,出空虚之地而制其后,因民之欲,西乡为百姓请命,则天下风走而响应矣,孰敢不听!

蒯通和武涉的核心判断差不多,都是劝说韩信两不相帮。但蒯通认为如今天下连年战争,百姓疲劳困苦,怨声载道,这时你应该保持中立,让楚、汉双方都不受损害,三分天下的同时,百姓得到暂时的修养。在三分天下之后,你迫使燕、赵屈从,然后出兵到楚汉两军的空虚地带,从后方牵制他们,顺应百姓和平的心愿。

但韩信还是感恩于刘邦,不愿自立,尽管蒯通进言你功高震主,“归楚,楚人不信;归汉,汉人震恐”,最后只有死路一条,最终韩信还是选择了刘邦,并且自以为“功多,汉终不夺我齐”。

由于韩信不听其言,蒯通就非常害怕,因为韩信可能为了灭口而杀死他,而一旦刘邦取胜,是可能对他清算的,所以就假装疯狂做了巫师。

楚汉争霸最后一战前夕,韩信若听从他的计策,汉朝将不会出现!

面对固执的韩信,蒯通不由感慨“天与弗取,反受其咎;时至不行,反受其殃”。随后,在韩信的帮助之下,楚汉垓下之战爆发,项羽无奈乌江自刎,刘邦赢得了最终的胜利。

然而,蒯通一语成谶,老天给了韩信最佳的机会,但韩信不取之后,果真“反受其咎”,最终被吕后杀死,过程非常凄惨和屈辱(被宫女用木剑刺死)。

韩信临死之前,说了一句“悔不用蒯通之言,死于女子之手”。于是,蒯通就被刘邦抓来,要将他处以烹刑,后来蒯通一番“各为其主”的辩驳之后,刘邦就把他释放了。从蒯通的经历来看,可谓是一个奇人。

笔者认为,按照韩信按蒯通的计策行事,那么韩信不仅不会死,而且还将成为三国国主之一(即便这一猜想不能100%的成立,但三国鼎立的可能性非常高),汉朝也将不会存在。可惜,韩信政治情商过低,过于相信政治人物的承诺,所以就只能成为一个死于妇人之手的糊涂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