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评价沈飞发布的《舰载战斗机现状与发展趋势》一文?

吴越


读过这篇文章,这篇文章是发布在中国航空报上的,并不是论文,而是一篇泛泛之谈的文章,所以没列举什么数据。但是从这篇文章里可以读出一个意味,那就是舰载机正朝着中型化的趋势发展。原因是,美国把F-14都淘汰了,上了F-18,后面上了F-35C;俄罗斯要淘汰Su-33,上Mig-29K,法国则是上了阵风-M也是中型机。我只同意一半,飞机尺寸减小这确实是大家都追求的,但在起飞重量上反而是朝着重型化发展的。

美国淘汰F-14是因为苏联解体后没有对手,对截击和空战的需求减弱,所以换了F-18

除了美国这个例子是从中型重型战机本身的性能出发做出的取舍,其他两个都是凑数的。美国退役F-14是因为F-14的截击功能在苏联解体后显得不必要,但变后掠翼设计又给海军维修保养带来很高的代价,所以才选择退役。而俄罗斯是因为这款飞机本身缺陷就很多,而且生产线都关了,摔一架少一架,正好有印度人拿钱把Mig-29K的生产线开了,才拿过来用的。并非因为它是重型;法国则是压根就没有开发国产重型战斗机,而且法国人高傲的很,什么都要用国产,那不用阵风-M用啥?

我们来看看美国五代舰载机。F-35C的外形看起来虽然很“中型”,但实际上它的最大起飞重量达到了31800千克。而且F-35C为了上舰,还增大了机翼面积,这使得F-35C不得不把翼尖进行折叠。要知道歼15的最大起飞重量也只有33吨,而且载弹量未必比F-35多呢。所以F-35是完全可以进入重型机范畴了。将来F-135推力进一步提升后,起飞重量还会增大。

F-35C,与F-35A最大区别是机翼面积的增大

沈飞这篇文章里还写了一个:“F/A-18E/F 型有更大的机翼面积和更多的机内燃油,作战半径和空中战斗巡逻时间明显增加,F/A-18E/F 型的任务半径及航程扩大了40%、续航时间延长了50%。”这难道不就是美国在逐渐追求舰载机重型化的证据吗?而且逻辑其实很简单:起飞重量越大,可以携带的弹药和燃油就越多,滞空时间和打击目标数量越多,作战效能越强。而不是追求什么中型化的趋势。

其实文章这么写,无外乎是在为FC-31上舰造势,因为FC-31就是一款“中型机”嘛。但是沈飞在FC-31项目上实际做的却是自相矛盾的。


上图是2015年中航航展上FC-31宣传口径,下图是2016珠海航展宣传口径。短短一年时间,最大起飞重量就增加了3吨,达到了28吨。且不说沈飞怎么在短短一年时间里就把最大起飞重量提高了3吨的。说好的战斗机中型化趋势呢?沈飞自己就在追求重型化啊!

看中航工业自己发布的FC-31 1.0和FC-31 2.0模型,如果按一个比例尺做的话,那么FC2.0比FC1.0大了一圈。说好的重型化到中型化演变呢?

作为FC-31在舰载机项目上的对手,其实歼20完全具备上舰条件。和大家的印象不同,其实歼20的尺寸没有大家想像的大。歼20的长度大概在20.7米,翼展13米,而歼15长22.28米,翼展14.7,反而是比歼15小的。

歼20和歼16对比

我觉得沈飞与其拿舰载机中型化说事,还不如拿鸭式布局来说事。毕竟美国人做过实验,鸭式布局在舰上起飞时,为了增加升力,后缘襟翼下偏到最大,会产生低头力矩,而此时鸭翼抬头力矩不足,要借助推力矢量才能配平。而常规布局没有这个问题。当然,这个问题也只是当时在美国的验证机上存在,并不代表所有鸭式布局都解决不了这个问题。否则阵风是怎么上的舰呢。


纸上的宣仔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笔者又一次拜读了由沈阳飞机研究所人员发表的《舰载战斗机现状与发展趋势》一文,读完之后笔者确信,这是研制方为鹘鹰(外贸编号FC-31)竞标我国四代舰载战斗机造势的软文,其中主要观点存在明显的错误,笔者在此说出自己的意见,希望和大家一起讨论。

文中最核心的观点就是中型舰载战斗机是目前的主流和未来的趋势。而事实恰恰相反,航母舰载机的发展历程恰恰是越来越重。实际上,所有的作战飞机的发展趋势都是越来越重。

以使用航母经验最丰富的美国为例,其主力航母舰载机的吨位是越来越重的。从F-8“十字军战士”、F-4“鬼怪”到F-14“雄猫”,其吨位由10吨到20吨、再到30吨。这篇文章以F/A-18取代F-14来说明中型机取代重型机的趋势是居心叵测的误导。F-14于2006年退役,美国用F/A-18家族统一了航母甲板,原因并不是中型机优于重型机,而是因为苏联解体后美国在大洋上没有了够格的对手,用F/A-18足以满足冷战后的海上制空任务。而且,美国也研究过F-14的替代机型,就是在上个实际80年代后期的N-ATF计划,该计划将是一款类似于F-22的重型隐身战斗机。苏联解体后,该计划就终止了。

N-ATF的方案之一,基本就是一个采用变后掠翼的F-22

况且,美国海军在使用F/A-18“大黄蜂”的过程中发现其存在着载荷航程性能偏弱、带弹着舰性能不佳的缺点,在其基础上放大尺寸,发展了“超级大黄蜂”作为主力舰载战斗机。而“超级大黄蜂”的最大起飞重量超过了30吨,与典型的重型舰载机苏33差不多。

美国最新的F-35C隐身战斗机虽然是单发,但是最大起飞重量高达31.8吨,是不折不扣的重型战斗机。而且,美国海军还对F-35C颇有微词,接收速度很慢,空军型的F-35A和海军陆战队型的F-35B已经形成初始战斗力,而F-35C还在慢悠悠的测试,预计2019年才能形成初始战斗力。美国海军是全球最早提出要研制六代机的空中力量,根据网络上流出的效果图,美国海军的第六代舰载战斗机是重型机无疑。

美国海军六代机的方案之一,妥妥的双发重型机

中国航母的发展路线已经明确无误的确定为美国式的重型航母方案,重型航母配重型机是最基本的特征。如果我们搞了8万吨的重型航母,再搭配20吨级的中型舰载机,那将是巨大的浪费和倒退。

有军迷举例说俄罗斯不是用中型的米格29K代替重型的苏33吗?那是因为俄罗斯人穷志短,搞不起舰载重型机了。依靠印度的资金完成了米格29K的研发,这到手的便宜不占白不占。而在资金宽裕的苏联时期,在为库兹涅佐夫航母选择舰载机的时候,苏33不正是战胜了米格29吗?

该文中还有一个观点,采用中型机的话可以提高航母载机量,有效的提高单艘航母的战斗力。这个观点也值得商榷。以歼20和FC-31为例,假设歼20的单机战斗力是31的1.5倍(这个比例可以讨论,我觉得比较客观)。那么24架歼20就能抵得上36架31.而且,决定航母战斗力的一大指标是一个波次能出动的最大飞机数量,这个数量与飞机的吨位关系不大。没有明显证据表明F-14的最大出动量低于F/A-18。考虑到这个因素,重型机载荷航程性能上的优势将更明显。而且,中国航母舰载机最重要的任务是什么?是截击对方飞机的能力,这一点重型机的优势更大。以目前31的能力,它基本上不具备在800公里(美国最新反舰导弹的射程)外拦截美军飞机的能力,装备数量再多也没用。

另外,有很多军迷认为31这个飞机是一款舰载机,这个是一个天大的误解。鹘鹰是一款技术验证机,为沈飞在竞标空军四代机失败之后、为了维持四代机的研发能力自筹资金搞得四代机验证机。对于这一点,笔者很支持沈飞。毕竟,我们这么大的国家如果只有一家厂商拥有先进飞机研制能力是不保险的,竞争总归是好事。而且沈飞总不能靠“山寨”苏27系列混下去吧?在验证机的基础上,沈飞针对国家市场的需求在验证机的基础上推出外贸机型,这种“借鸡下蛋”的思路也是值得鼓励的。但是FC-31不是一款舰载机,起码现在的这两架原型机不是。从目前的照片来看,FC-31目前没有阻拦钩、机翼面积也偏小,而且襟副翼的结构也不适合上舰,FC-31离一款舰载机还远着呢。

笔者主观上不是沈黑,也鄙视一切地图炮。对于一个军迷来说,只要能给人民军队提供顶用的装备的厂商都是好样的。但是沈飞与其花心思写颠倒黑白的软文,不如下大力气提高研发能力和产品质量。在苏33原型机基础上“自主研发”的歼15总产量不超过30架的情况下,已经因为飞机本身的问题坠毁了3架,造成金子般宝贵的舰载机飞行员1死2重伤,沈飞需要努力的地方多着呢。

近期网络上流传的2架FC-31同场试飞的照片,向客户推销的意味很浓。向来是有什么就给军队强塞什么的沈飞也懂得了展示、推销的市场之道,总归是一个好的开始。


从此萧郎是路人甲


沈飞去年发布《舰载战斗机现状与发展趋势》一文曾引发广泛关注,更多的人开始将沈飞正在开发歼31与我国未来舰载机联系在一起。撇开争议,单纯的该文章有一定的技术研究指导意义。



文章介绍了目前国际上舰载战斗机现状,通过美俄换装中型舰载机的发展趋势,对未来舰载机主要发展方向进行了归纳总结,并对未来舰载机的特殊要求和关键技术进行了预测解读。有一定的技术研究和指导意义,阐述了沈飞对未来舰载机的规划。

对于未来舰载机发展趋势尚未在国际上有明确的定位,各国的发展亦不尽相同。笔者给出一些个人的浅薄看法。

未来舰载机发展有两大特点


当前对于未来舰载机发展呼声最高的莫属于隐形舰载机,尤其是美国海军已敲定F35C为美国航母战斗群下一代舰载机,隐形技术成为公认的战机发展主流。此外,美国曾进行过X-47B无人攻击机上舰试验,最终因多种原因下马,这也为未来舰载机发展提供了一个探索路径。

在隐形技术和无人技术广泛运用和逐渐趋于成熟的大背景下,未来舰载机发展更趋向于有人机与无人机并存和隐形机和非隐形机并存的两大特点。

首先,隐形战斗机具备低可探测性的优势同时,带来了高昂的采购成本和维护成本,效费比低极大的限制了各国对隐形战斗机的装备数量。这一因果率是当前隐形战斗机最大的局限性,毕竟财大气粗的美国人也最终只采购了186架F22,原计划3500架采购量的F35也是一缩再缩。因此隐形战机完全取代非隐形战机完全不可能。

其次,无人机成本低、可持续作战、机动性强以及与附带人员伤亡等优势是有人机所不能比拟的,尤其是无人机无需考虑飞行员安全,可以直接进入高危战区作业。曾有人预言,无人机将取代有人机成为战场的主导,但就目前无人技术发展水平还未达到完全智能的地步。因此无人机拥有极大的技术优势,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弥补有人机的不足,两者协同作战运用将是未来很长一段时间的主要方式。

当前尚需着重解决的两大问题

未来舰载机发展到底是隐形重型舰载机还是隐形中型舰载占据主导,这个问题需要先解决隐形技术与载弹量之间的矛盾。

目前隐形技术主要针对降低雷达反射截面来达到,战役以及在研的隐形战机普遍采用内置弹仓解决整体隐身的问题。由于内置弹仓空间布局的限制,单机载弹量与常规布局战机相比存在较大的差距,这无疑降低了隐形战机的整体作战能力。虽然科研人员意图通过弹药小型化技术来弥补载弹量不足的缺陷,却又带来了小型弹药打击范围缩小和毁伤威力不足的新问题,比如我国歼20为了挂载射程更远的霹雳15空空导弹,内部弹仓载弹数量降至4枚,底于美国F22的6枚,被广大媒体诟病。

其次,如何解决隐形舰载机一机多用体系化发展的问题。当前舰载机一机多用体系化发展有效的优化了航母舰载机布局,成为主流发展趋势。如何进行单座改双座、改装伙伴加油机以及电子战飞机都存在一系列的技术问题有待解决。目前战役还是在研隐形战机都没有双座型号,隐身和双座改装这一技术难题还需克服;其次改装伙伴加油机需要加挂副油箱和加油吊舱,在很大程度上破坏隐形战机的隐身能力,这个问题又该如何看待;最后就是改装电子战型号,电子战飞机已是现代战争的核心力量,舍弃电子战能力,仅凭隐身突防就好比把鸡蛋放到一个篮子里,尤其是反隐身技术快速发展的今天。

因此,只有隐形机与非隐形机相结合,优劣互补,才能很好的解决当前急需解决的这两大问题。

旋翼技术更适合航母和两栖攻击舰运用


就当前航母作战编组基本成型的情况下,发展垂直起降/短距起降飞机存在一定的战力过剩现象。采用旋翼技术的机型更适合航母以及两栖攻击舰的需求。

航母在已拥有舰载机和弹射器的情况下,作战运用能力基本饱和,只剩部分运输任务需求;对于两栖攻击舰来说,舰载武装直升机的使用效费比要高于垂直起降/短距起降战机,此外,旋翼机拥有同样的垂直起降或短距起降能力,同时能大量投送兵力进行垂直登陆作战,无论在速度还是搭载能力上都优于当前任何一款直升机。作战消费比更高,且能有效避免战力过剩的问题。

由此可见,采用旋翼技术的机型以其多用途性更加适合上舰,斥资再研制垂直起降/短距起降战机没有太大作用。


鹰鸽分析


没有建立在数据基础之上,水分太多,无法赞同。文章中的核心观点是中型机取代重型机,成为现代的舰载机大势,继而为歼31的舰载版造势。

针对这篇文章我们可以作个理性分析。文章的论述是相当不严谨的。先不探讨论点对错与否,文章没有列出客观数据,也没有列出客观事实作为论据来支撑,而论证的方法又用了概念替换。

图一:讨论歼31的数据,应该以中航工业官方发布为准。

首先,文章提到F-14A的退役,并承认F/A-18E/F超级大黄蜂和F-35为接班者,因此就得出了中型机替代重型机成为上舰主流趋势。这里的毛病是没有数据支撑。

事实是怎么样呢?我们可以列出数据,F-14A的空重约19吨,这个空重确实比超级大黄蜂的约15吨和F-35的约13吨要重,而且差距比较大。然而重型机与中型机的最大区别并不在于空重,而在于挂油挂弹后的最大起飞重量。F-14、F/A-18E/F、F-35的最大起飞重量分别是33吨,31吨,30吨。

这组相当接近的数据说明了什么?如果F-14被称为重型战机,凭什么后两者被划为中型战机?飞机空重大了并不是什么好事,F-14比较重一是吃了可变后掠翼的亏,机翼角度可调,是要搞一大坨调节机构的,这部分重量就是死重。另一方面F-14研制比较早,没有什么先进结构设计方法可以减重,更不能大规模应用复合材料减重。

图二:歼31离量产还早。未进行武器测试。

其次,文章提到俄罗斯的航母上,苏33被米格29取代。这里的毛病是只讲片面事实。

俄罗斯从来不认为米格29的战力强于苏33。俄罗斯拿米格29取代苏33是不得已而为之。苏33是苏联留下的遗产,产量非常少,而且随着乌里扬诺夫斯克航母的停工,苏33也停产了。俄罗斯的苏33非常老旧,航电和武器老旧,而且苏33也在不断坠毁损失。这一批苏33已经到了寿命尽头,需要新机进行替换。

重新恢复生产一型飞机的代价非常大,时间也很长。即使复产,苏33的产量也不会超过30架,俄罗斯现在穷成这样,是花不起钱恢复生产搞30架飞机的。有人说图160为什么能复产?图160是用来扔核弹的,国之重器就是当裤子也要搞的,苏33跟图160没有可比性。因此,俄罗斯能用的只有舰载版米格29,这是因为花的是印度的钱,不心疼。印度买了俄罗斯航母,以为占了大便宜,但是买舰载米格29可不便宜。

图三:洛马官网发布的数据。大家重点看最大起飞重量这一行即可。

第三,歼31与F-35看似大小差不多,但战力差太多,根据北京航展中航工业的公开展板显示,歼31的最大起飞重量只有25吨。歼31的发动机也很差,两台发动机推力比不过F-35的一台发动机。这样的歼31上舰,只会被F-35吊打。但中国如果将歼20上舰,那就是反过来吊打F-35了。


厉兵


这篇文章小编看了一下,具体内容其实很简单,说白了就是给沈飞的的第四代中技术验证机,歼31上舰造势罢了,全文的核心和重点就是“中型多功能舰载战斗机是舰载战斗机的主流及趋势”,但实际这个理论,缺乏非常重要的理论依据和客观的数据支持,属于一种典型的造势文,个人估计选择在春节这个时间点发布,也有一种发声和宣传的意味在里面,单从本质来说,营养很低,想要了解世界舰载机发展的朋友,倒不如读一下《国外舰载机技术发展(2007-2008)》《舰载直升机的发展现状与趋势》《舰载战斗机及直升机综合保障新技术现状和发展趋势》等相关论文更好一些。


但在这里,小编要说一些题外话,众所周知小编是个非常坚定的歼20上舰支持者,为此小编也写过很多相关的问答的文章,从技术和实际需求等多方面,分析过我国舰载机的未来发现方向,比如《新年成飞释放重大信号,中国有望诞生世界最强舰机》这样的文章,《歼20如何改型舰载机?》《中国歼20作为航母舰载机,需要解决哪些难题》等相关问答,里面对歼20和歼31的上舰都进行过实际的分析,可能比前几位答友的分析还要全面一些。

但这些都是从纯技术和发展趋势去分析,今天小编再讲几件小事,让大家了解一下歼31的实际由来,和某飞某所这些年在航空工业上有过了多少弯路。

首先歼31,绝对不是沈飞601所为上舰研制的中型四代机项目,更不是当年和成飞611所竞标空四代落选的项目,而实际是为锻炼队伍,培养新人,同时也是为下一代战斗机进行技术储备的项目,这点在很多官方渠道中都有明确说明。


图注:《情志蓝天—记航空气动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李天》(当年601所四代机竞标总师李天院士的回忆录)里面有非常清晰的歼31项目的由来。

其次,在歼31非常缓慢的进度看,也非常清楚的表明,歼31一号机的制造非常粗糙,本质也就是个技术验证机,根本没有立项原型机应有的样子。

图注:这是两张歼31珠海航展的图片,可以清晰的看到,在阳光下,歼31一号原型机的机身蒙皮工艺和官方宣传的有非常大的不同,一号原型机的加工工艺非常粗糙(当然沈飞本身的加工工艺也不好)


而歼31,二号原型机和一号原型机两者之间有非常大的不同,但进度却同样缓慢,这就令人非常费解了。
图注:歼31二号原型机。

按小编的个人看法,极有可能是歼31一号原型机,本身很简单,很多子系统,比如雷达系统都没有装(也符合一号原型机,单纯给新人练手的定位),而到了二号原型机,或者说在二号原型机之前,沈飞601对歼31的定位起了变化,不再是给新人练手的项目,(开始动上舰的心思了)但还是没得到正式立项,所以两者的变化很大,但进度同样很慢,而且一号原型机与二号原型机都没有尾钩,而且襟翼副襟翼都没变(对舰载机襟翼的作用可以详见本人《歼20如何改型舰载机?》的问答)


图注:歼31一号原型机与二号原型机的区别。

小编在前文说过,沈飞本身的工艺水平很低,这绝不是空穴来风的揣测更不是句空话,早在80年代,三代机10号项目立项之初,歼8就出过非常大的技术事故,甚至没能参加84年的国庆阅兵,也间接影响了当年沈飞三代机的竞标


其实在三代机竞标之前,空军就已经对沈飞意见非常大了,后期歼十的种种艰难也是因为空军对沈飞,对中航工业失去信心的原因,详情可以参见我的文章《白发皓首,一生无悔,宋文骢总师和歼十背后那些感人的故事》

而沈飞这种工艺水平底下的能力在新世纪也没能改变,在歼11服役之初就常出现大规模返厂的事故。

图注:这是歼11的后尾锥盖板,大家可以自己看一下工艺水平,毫不客气的说,连拖拉机都不如。

而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小编个人来看,单纯的技术原因肯定是有,但绝不是主要原因,主要原因还是思想。

小编给大家举几个例子,“有限元分析”是一种,指在源于计算机性能提升以后,利用有限元分析作为手段,通过断裂力学等新的结构设计理论,对飞机结构进行特别精细的分析和计算,从而评估获得结构效率水平上大幅进步的技术。

可以毫不客气的说,利用有限元分析技术,对提升飞机机体结构寿命,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我国第一款应用这种技术的飞机就是歼十,而歼十也是我国第一款在使用寿命上追平西方国家的战斗机。


而在全国范围内,甚至可以说是全世界范围内,唯一一个否定元技术分析的论文,就出自沈飞,2005年《歼击机水平尾翼大轴的优化设计》里,是这样说的:“只要一提起结构设计,就要以有限元方法与数值优化技术为手段;否则,就认为技术手段落后和没有做到“与时俱进”。其实从本质上看这种现象,是“言必称希腊”的一种翻版。针对这一现象,以水平尾翼大轴的结构设计为例,提出此专题研究”。

还有,众所周知歼11系列在太行成熟之前一直是用毛子进口三姨夫的,后期太行成熟,歼11B开始换装WS10,但是沈飞不愿意过多更改歼11(苏27SK)的原始进气道调节结构,结果导致进气道调节系统最大截面积不足,这时候怎么办呢?

简单,限制WS10的进气流量,降低推力,让太行削足适履来适应歼11的进气道调节结构。


图注:歼11B进气道调节板结构,只有后板是从新设计的。

这种“修改原始设计甚至又甚”的做法,虽然可以可以降低设计风险,但付出的代价往往是巨大的,甚至是惨痛。

歼11与歼15系列,都曾出现过数次,因飞控问题而出现的重大事故,而根本原因,就在于歼11与歼15的原型,苏27原始飞控设计的缺陷(详细原因,小编会在以后的问答和文章中为大家说明),而沈飞对此也相当清楚。


图注:在早期
歼11系列原总师李明的叙述中,也能发现,对歼11系列飞控的一直因为风险没有进行全面的数字化,直到兄弟单位(成飞611所的综合飞控)取得进步才对歼11系列开展数字式电传操纵系统的研制。

但,众所周知的是歼15的是在乌克兰原型机T-10K的基础上开发而来的,而陆基苏27与舰载苏33的飞控其实都来自于T-10(型号不同,毛子T10原型机的型号很复杂,其中苏33的最早原型是T10-K-2)




但也正因为如此,歼15的俯仰失控,导致飞行员“张超”的牺牲才变极为可惜。

小编有时候也对这种,在明知原始苏27系列飞控有重大缺陷,并且已经在歼11系列上得到验证改进的数字飞控,在后续研发歼15时,在得到原有T10原型机的前提下,还能多次发生这种重大飞控事故,感到让人难以理解。


图注:张超烈士。

可能大家看到这里认为小编就是个纯粹的沈黑,但其实小编一直对沈飞有一种特殊的感情,不仅对沈飞这些年过错了解一些,对沈飞这些年对共和国的贡献更加清楚,无人机的进步,太行的试车,歼十、歼20沈飞与成飞的合作等等,小编可能比诸位读者了解的更多一些。

但正所谓爱之深责之切,再多的贡献也绝不是为错误开脱的理由,我们也是如此,我们经常说要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但要实现伟大复兴仅凭嘴说说就可以的吗?

那需要我们大家共同的努力,舰载机也是如此,我们不仅仅只是需要一款能解决有无的机型,更需要一款能在大洋上与美帝争锋的机型!


在环境、需求和技术上我们都有除歼31外更好的选择,那为什么我们不用呢?

我们曾因为500年的器不如人,被人欺负了200余年,在200余年中我们受了多少屈辱,我相信不用小编再过多叙述,在今天我们终于有能力在广阔的大洋上,追上这个世界最顶尖的水平,难道我们就要自己放弃吗?我相信,这是值得所有人深思的问题!

最后谢谢大家的阅读,喜欢的朋友可以点个关注,谢谢!


军事小科普


看了中国航空新闻网刊载的这篇文章原文,该文论述了舰载战机的技术特点,特殊要求和发展,在说到发展趋势时,第一条就是强调“中型多功能战斗机是舰载战斗机的主流和趋势”,指出“重型舰载机影响航母的载机数量,而中型机可以增加航母载机数量,维护费用更低,出动架次率更高,综合作战效能和经济性能更优。”

对于这篇出自我国首型舰载战机研发单位的文章,我们对其观点表示尊重,希望他们得出的结论是正确的,使我国航母更加具有战斗力。

我们来比较一下数据,看看一些主要指标:

F-35C翼展13.26米(折叠后9.10米),机翼面积57.6平方米,机长15.62米,机高4.72米。

F/A-18E/F翼展(含翼尖导弹)13.62米,(折叠机 翼)9.32米,机翼面积46.45米,机长18.31米,机高4.88米。

俄罗斯重型舰载机苏-33(与我国歼-15不完全相同)数据是,翼展:14.7米(折叠后7.4米),机长:21.19米,机高:5.9米。

从外观尺寸来说,确实中型舰载机比重型舰载机机身长度要短不少,特别是F-35C比苏-33要短5米5多。

在寸土寸金的航母甲板和机库,战机小一些确实是好事。

苏-33空重:18.4吨,舰上最大起飞重量:33吨。

F/A-18E/F空重:13.9吨 ,最大起飞重量29.9吨,也就是近30吨。

F-35C空重13.6吨,最大起飞重量31.8吨.

可以看出来,美军这两种舰载机不仅体积小于苏-33,而且空重也小得多,但是,其最大起飞重量却比苏-33这种重型舰载机小不了多少,说明其载油量和载弹量相当大,比自身的重量还重。

沈飞这篇文章分析得不错,未来航母舰载机就是尺寸要小,自身重量要轻,但载油载弹量要大,这意味着航程远,滞空时间长,战斗力强。

衷心希望沈飞能研发出和F-35C一样优秀的中型舰载机。N


联合防务


沈飞发布了《舰载战斗机现状与发展趋势》一文后,引起了网络的热议。对其中沈飞所说的“中型舰载机趋势”的判断很多网友并不认可甚至嗤之以鼻。那我就来说说我的想法吧。

航母舰载机是不是中型机趋势我不知道,我只知道沈飞是意有所指。作为在可预见的未来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歼31都将会是沈飞的重点。作为竞争中国新一代战机失利后的产物,沈飞想要将歼31作为中国未来高低搭配中的“低”这一个角色的意图是众人皆知的。而这个想法,从其发布的《舰载战斗机现状与发展趋势》一文中也可窥探一二。

那世界是不是以中型舰载机为潮流呢?当前世界作为固定翼航母舰载机的无非就那几种,如F/A18“超级大黄蜂”,苏33,歼15,F-35,米格29,以及海鹞,其中前三者是重型双发战机,后三者是中轻型战机。如果再算上阵风,以及印度想要上舰的LCK,则确实是中型机是趋势和潮流。特别是美国选用F-35而不是F-22作为下一代通用舰载机,更是带领了一波潮流。所以沈飞想要将歼31作为中国下一代航母舰载战斗机的想法合情合理。



问题就出在似乎更多的人希望未来的舰载机是歼20。主要理由有两点。

第一,认为歼20上舰的优势明显,重型机带来的大载弹和长续航不是中轻型机能比拟,如果中国应用歼20上舰,可让中国能够在未来获得较大的优势,即使面对F35机群都能够不落下风。


第二,对歼31进度不满以及性能不放心。歼31并不比歼20晚出现多久,但相比歼20从试飞,改进,交付过程顺风顺水不同,歼31总给人遮遮掩掩的感觉,不够自信。迄今为止就造了两架,且就其公布的性能参数来看,与F35差距明显,如果以这个参数对抗F35机群,那结果堪忧。应该网友更倾向于歼20上舰也是有道理的。

因此,沈飞发布《舰载战斗机现状和发展趋势》一文,我的评价是企图心明显,但能否如愿得看沈飞能否把歼31完善到可跟F35抗衡的水准。如果可以,那我支持沈飞将中型机上舰的判断,如果不行,那估计歼31前途还是个未知数,以及作为中国下一代舰载机的希望不大。



兵者诡道也


这篇文章一看标题就知道是为了歼31上舰造势的。当然,这并没有什么。任何一个军火商总要为自己的军火找销路的嘛。毕竟歼31应该也是一款性能不错的战斗机嘛。而且其尺寸和重量对于中国现有航母也比较合适。

不过,就我个人的浅薄见识来看,如果面对的假想敌是美国海军,要和美国海军争夺海洋制空权的话还得是重型战斗机。重型舰载战斗机的优缺点就不再讲了,大家都知道!

在现阶段,虽然美国,俄罗斯,法国等航母强国都是中型机,但是他们都各有各的原因。美国是因为放眼天下,没有哪个国家能够挑战他在海洋上的霸主地位,所以,舰载机的发展方向从冷战时的专用重型空优战机F14转到了兼顾对地对海打击的F/A18中型机,再到现在的F35。这是为了节约作战成本,提高武器效费比。

法国好像就没有搞过双发重型战斗机,技术能力欠缺,就算搞出来飞机也搞不出来能弹射重型战斗机的弹射器。而且他做为美国名义上的盟国(都是北约国家),也不会在大洋上和美国争夺霸权。

俄罗斯是个很有野心的国家,而且从冷战时期就开始搞重型舰载机,比较有代表性的就是雅克141和苏33。可是由于毛子点歪了航母天赋树,再加上苏联解体后的财政紧张,导致雅克141流产。苏33也无力继续发展(好像是只购买了两个中队的飞机)。最终,由于苏联航母载机量过少,就换成了米格29k,当然,米格29K也是一款不错的飞机。

上述三个国家只有美国是大型航母,而法俄是中型航母。航母排水量的限制使得航母带中型机能带的多一些。这也是法俄发展中型机的原因之一。

英国就不说了,我已经把他列到三流国家了,也就比印度强一些。而且英国人的想法总是很奇葩。

而对于中国而言,前两天中船重工网页上出现了2025年实现海军成为深蓝海军的战略目标。而要实现这一目标,排水量10万吨左右能携带80架以上飞机的大型核动力航母是必然的选择!加上电磁弹射器的研发成功,使得重型舰载机的起飞不再是问题,这些都是我们选择重型空优战斗机的原因!

不用说都知道大家都是在盯着美国人的发展趋势,但是我们也不能人云亦云。如果真的爆发大规模战争,美国人能够很快的将F22改装成舰载机,这对他们来说几乎没有难度,其尺寸,重量和F14也差不多。人家只不过是抱着杀鸡焉用牛刀的态度来发展中型机。而我们作为追赶者,无论如何都得用牛刀!

现阶段,国际战争风险不大,我们采用中型机,小步快跑追赶。但是我们最终还是要发展重型战斗机!以保证在战争风险增大时我国国产的核动力大型航母服役后有一款非常厉害的重型5代机来使其快速形成战斗力!!


紫苑12



关于沈飞发布的文章笔者还末拜读,当然不知其中的内容是什么,出于一个爱好者的好奇,就想在楼上各位的高论中,寻得个只言片语,结果翻个遍,一句都没找着。

虽然文章没找到,却发现沈飞不知烧错了那柱香,惹得各路神仙的口诛笔伐,沈飞被当成了奸商,要把它踹到泥里水里,弄死拉倒。笔者真不明白了,沈飞、成飞都是中航旗下的骨干,都是中国军工脊梁。难道非要砍断一根,这些神仙们才满意吗?


感慨过了,虽然末能对那篇文章品头论足,但也可以就楼上各位的议题,探讨一下中国末来航母四代舰载机的选择取向。

众所周知,近年来,中国周边四代机已经开始规模化列装部暑,用不了太久,舰载四代机也将大批到来,将对三代战机形成压倒性优势,我航母除001和002外,从末来003航母开始,将须搭载四代战机达到与世界装备的基本平衡。末来航母的任务目标必然是陆基战斗机无法到达的区域,三代舰载机将无法保障生存,更不要说远海护卫了。


现在实际也该为003(18)号航母确定究竟使用那一种四代战机上舰了。歼20若能上舰固然皆大欢喜,它将给对手中型四代造成多种压力,仅就其二千公里的作战半径,就对对手实现了只能我打你,不可你打我的不对积态势。但歼20的设计定位就是空军陆基型战机,它的机体结构,它的承力强度结构根本就不适合弹射拉力,降落冲击和阻拦拉力,并非那些拿着一知半解去黑歼31的大仙们想象的,加固一下起落架再装个尾钩完事那么简单。机体结构加强,必然影响其气动外,也就破坏了它最关键的隐身性能,把个好好的歼20变成了苏35,结果还不如歼31了。况且整个改进的重新设计实验试飞过程完全等于重新研制开发一型隐身四代机,其天文数字的费用姑且不论,只谈时间,又须十年左右,而三年多后18号舰服役你让他裸奔哪?

回头再来探讨一下这架舅舅不亲,姥姥不爱的歼31,它的确是一架中型四代机,但它同时也是一型专门定位于弹射起飞,阻拦着舰的四代机,相比于短距起飞垂直降落的F35C来说,少了一台机体中部巨大的升力风扇及其相关设备,这就意味着载油量大幅加,使其作战丰径也达一千公里以上,相比F35C的不足七百公里仍占有巨大的压倒性优势,而其它性能也决不输于F35,为什么放着这样一款现成的四代机不用,却非要把那歼20大卸八块了,再花上十几年组装了再上舰呢?难道就因为各位大神们不待见沈飞,而不惜让中国最先进的航母裸奔十年?岂有此理?


铁岭锋


其实沈飞的该文在发布后就备受批评,主要就在于其忽视了现如今国际舰载机发展的主流方向,而认为未来发展方向是中型机,无疑就是给其研发的歼31战机造势罢了。

首先说苏33让位米格29K的问题,这其实不是技术的问题,而是俄罗斯钱包的问题。俄海军现有的苏33本身还是苏联时期生产的,肌体老化十分严重,但是俄海军却无能为力,因此苏33战机的生产线早已关闭,而待这些苏33寿终正寝,最经济的选择自然是已经比较成熟的米格29K(毕竟已经给印度搞过了),毕竟对于俄罗斯这样的国家而言实在犯不着去研发一款价值不高的专用型舰载机。

而在美海军方面,则是一支以重型机为主的。最初是F14,作为美海军航空兵的当家花旦一支到本世纪初,才由于寿命、成本等问题让位给了F18。但是后来的F18也在朝着重型化发向发展,最初的F18C/D最大起飞重量只有22吨,但是如今的主力F/A18E/F已经达到了近30吨。而最新的F35C,虽然看似吨位不大,但是满油满弹情况下要比堪比F15。

现代战争中,最大化的利用现有装备是很有必要的,所以多用途战机是很需要的,但是重型战机更适合作为多用途战机,既能用于制空作战,也能用于对地攻击等任务,而且大吨位还带来了大载重、大航程的优势,所以这才是未来舰载机发展的趋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