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怎么看教育部发文严禁民办学校掐尖招生?

教育案例剖析


做为家长,毫无疑问,想让孩子读一所好中学,读一所能保证上好大学的学校(只要孩子能考上),是最基本的要求。家长当然想少花钱。读公立学校当然是第一选择。可是为什么会选择私立学校呢?我个人认为有以下几个原因为主。

第一,由于公立初中基本上划片招生并采取随机派位。因此,一些区域并没有很好的初中,一些名牌公立初中往往集中在繁华中心,一些偏远区域的学生根本没机会去。那么,他们只能考进私立初中。这合情合理,我认为不算掐尖招。

第二,由于私立初中没有划片派位机制,他们招生一般只能靠公立初中剩下的,或偏远区域考进的,往往不如繁华中心名牌公立初中生源好。私立初中也想扩大影响力,也想有尖子生,他们给予一些优惠吸引学生,也合情合理。既然教育产业化,私立初中利用私立优势完全合理。一个愿打一个愿挨啊。难道只准学校收家长的费,不准家长收学校的费?人才不是资源吗?况且,能拿到奖金的学生少之又少,如果尖子生害怕进私立初中考不上好大学,那么给再多钱他也不会去私立初中吧,说明私立初中水平也不差。为什么不能挑选学校呢?为什么公立初中就必须留着尖子生呢?难道公立初中没尖子生,升学率会受到很大影响吗?那说明公立初中教育水平有问题,考尖子生才能撑得住。而私立初中考尖子生撑升学率那是它应该的,它本来就是私立嘛。招生本来就不如公立初中有优势,再不撑谁还敢去?最后还有一个因素,一些成绩较好的学生害怕派位派到差学校,影响前程,家里有条件也好报考私立初中,这也是自愿性质,无可厚非。综合以上几点后,现在的现状就是,私立初中往往生源变好了。这根本原因就是划片派位制度的不确定性导致公立初中的生源流失,这个不能怪私立初中,这是划片派位机制的导致的。最后,还有一个原因也非常重要,我们国家是九年制义务教育,初中本就是免费的,但是公立初中依然存在名牌初中和普通初中的巨大差异,而且不同地区差异更大,一些偏远地区往往没有一所像样的公立初中。而一些名牌公立初中在免费招生机制下,其名牌资源变成了废品,这些名牌公立初中往往会找偏远地区合作建立挂名私立分校,把自己名牌优势分到私立部分去赚钱,甚至教育资源也向私立分校倾斜。这更是公立名牌初中自己造成的,私立初中本来就是它们的分校。

所以,我个人觉得没必要管私立初中掐尖的问题。


丘吉耳


曾经民办学校掐尖招生,让公办学校的校长欲哭无泪!



一个真实的案例:多年前,我家附近的一所普通完全中学(包括初中和高中),中考成绩揭晓后,有1名学生成绩优异,获得了所在区县的中考状元。学校为了宣传自己的教学成绩,也到处挂横幅、张帖喜报。希望能有更多的学生,报考自己的高中部。学校也积极给这名学生做工作,希望继续在本校就读高中。同时,承诺免除高中三年学费及伙食费。但是,当一所有名的民办学校开出了比它更优厚的条件:只要报考这所名校,填报志愿后,发奖学金2万元,除了免三年学费及伙食费外,每年成绩优秀可获得奖学金,允许家长陪读,并安排陪读家长在学校后勤岗位上班。一位农家子弟,面对如此诱人的待遇,怎么会拒绝呢?这件事件,引起了不小的风波。面对,民办学校的掐尖招生、跨区域招生,不少公办学校是有想法没办法,显得很无耐!



曾经不少人都说,你看某民办名校教学质量就是好,每年有不少学生考上了清华北大。我觉得如果继续让民办学校掐尖招生,每年都有学生考上名牌大学,是很正常的。反之,考不上到不正常了。因为,升学率的高低直接决了学校的知名度,也是学校生存和壮大的生命线。所以,想方设法择优录取,是民办学校保证自己生源质量的最佳方式。我查阅过当地一些民办名校几年的招生计划,发现不少民办名校从小学到高中的招生人数呈金字塔状排列,小学人数最多,到了高中逐步减少。从中不难看出优质生源的重要性。

义务段公办学校,只能执行“划片招生、就近入学”的招生政策。学校的大门永运向学区内所有孩子打开,不能择优录取,更不能跨区招生。没有选择生源质量的权利,更没有开除学生的权利。相对一些民办名校,公办学校无法与之抗衡。我认为,禁止民办学校掐尖招生,有利于促进义务教育段学校的均衡发展,让民办学校不在有选择优秀生源的权利,能促进义务教育良性发展。



民办名校的办学质量,除了保证生源质是一方面,我觉得更重要的是学校的严格管理和提高教学质量的一系例奖罚措施。民办学校的老师,往往多一项任务,就多一份收入,极大调动老师工作的积极性。其次,民办学校教学活动比较单纯,很少受到非教学活动的干扰,没有多余的工作去消耗老师的精力,目标单一,任务明确。民办学校在管理上的措施,有些值得公办学校借鉴。

对民办掐尖招生大家有什么看法?欢迎在下方留言讨论!


汇智坊


我觉得解决不了实际问题,教育部再怎么发文严禁,民办学校能实现学生的愿望,满足家长的要求,家长愿意学生同意,你能怎样呢?

为什么会存在民办学校掐尖招生呢?还是民办学校满足了学生和家长的要求,对于学生来说,教学质量好,对于家长来说,给予一定的经济补助,很容易得到家长的支持。


比如我们县的教学质量挺不错的,一年考四五个清华北大,但是仍然有些学习成绩好的学生转到了市里边的民办高中学习。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这所民办学校最近几年高薪挖走了我们县重点高中里边的很多优秀教师,包括当年我们的班主任,所以这所学校的师资力量真的很强,再加上市里边的校园环境很好,一些家庭经济情况不错的学生都转到市里边去了。对于学生如果高考分数考得很好,那么就可以免费上这所学校,那么家长肯定愿意送孩子去这所学校,所以我觉得我们县里边的重点高中想要留住人才和学生,必须拼命的去提高本校的教学质量。


对于划片就学,如果本片区没有好的学校,那么一些家长也愿意为了孩子,而选择民办学校,这些都是有可能的,所以要解决实际问题,公办学校必须要加把劲,提高教学质量,直接将民办学校打趴,那样就不会存在民办掐尖招生了。


饕餮视听


我小学初中都是在私立学校读书。读小学的时候,这个学校刚开始招生,能招到学生就不错了。根本就没掐尖的能力。

初中当时学校并不是最好的,最好的是一所公立初中,但是没几年这所公立初中就不行了。现在最好的初中就是我之前上的两所学校和另外一所私立初中。

考重点高中,全区公立初中人数加起来都没其中一所私立学校多。

现在这些私立学校都在掐尖也有掐尖的能力,但是刚成立的时候哪个有掐尖能力?差的私立学校多了去了。

家长不是因为他是私立学校才送孩子去的,花那么多钱是因为升学率高。

还有一点比较重要,没生在好的学区上不了好的公立,但是可以花点钱上私立,私立的学费再贵也贵不过学区房


一只大鸽子


民办学校掐尖现象不可避免。

同龄学生,智商和情商的差异是存在的,习惯的好坏也是存在的,80%以上的学生,在后期正常发展,优生就是优生,差生就是差生。

民办学校要生存,必然想方设法“掐尖”。有了优质生源,加上老师的努力,学校的教学质量才会有保障,学校才能发展。

“掐尖”的监督量化的 可操作性不强。民办学校可以跨学区招生,公办学校就不能跨学区招生,你怎么衡量民办学校“掐尖”了?!

我是公办学校的老师,我们学校是四川省一级示范学校,我们不怕民办学校“掐尖”。我校的教学质量多年来一直全县第一,全市前十。市内有一所民办中学,教学质量不好,只能苟延残喘。

但市外有一所民办学校为了“掐尖”无所不用其极。不知怎么得到了我校前100学生信息,给学生家长打电话,叫学生去他们学校读书,不交任何费用,还许诺每年奖励学生多少钱。买生源的钱是老百姓出的,羊毛出在羊身上,让成绩一般般的学生出更多的钱,这种行为就真的令人发指!


平淡是真oymlq


我的孩子初中初一初二在公办学校读,而且是县一中,该县最好的中学了,成绩也是比较优秀的,初三被一所出名的民办中学挖去了。两个学校最明显的一个对比是:县一中的优等生刚进入这个学校的成绩排名基本上靠后,体育课对比起来就是零起步,学生从言行举止,尊老爱幼,感恩等品德教育极其重视,端正孩子的学习态度比孩子分数看得更重要,老师的责任和积极性不是公办老师能够比的。进入这个校园,整个浓浓的学习氛围!这也成就了该校强大的竞争力,哪怕一年单一的学费15000元也不是你想去读就能够读的!当然听说老师的待遇也特别不错,和公办同样的初中老师对比,人家一年的工资大概是公办老师两年半到三年的和了。这样的待遇下,老师的积极性自然而然高,而且里面杜绝了有偿补课。学生是不可能让你有严重违反校规的事发生,他们不会有公办学校老师那么多的顾虑,家长也害怕孩子被学校退学,毕竟想进这个学校太难了,所以学校对孩子是比较严厉的!在这样的环境下,让该校年年中考成绩全省(市)前茅,也让该校生源质量越来越好。仅仅一年时间,我孩子感觉就像换了一个人一样,以前的生活陋习荡然无存。作为家长多花几个钱其实是特别乐意的!反观公办学校,私底下有偿补课还少吗?老师们有时间不如打打牌,做做其他的捞外水,他们才不会把精力完全投入到教书育人去!


RW37762371


近年来,民办学校的崛起,对公办学校造成巨大的冲击,使义务教育生态有失平衡,造成教育不公,这是有目共睹的事实。民办学校收费高,动辄数万学费一年,再用高薪从公办学校挖优秀的老师,民办学校掐尖招生,把优秀的生源尽收囊中。优秀的生源,高素质的老师,造就辉煌的升学率,再大肆宣传,形成广告效应,家长们对民办学校更是趋之若鹜!

我所在的县城有两所全国重点高中,这也是全区人民的骄傲,都以考上这两所学校为荣。前几年,两所学校同事宣布设立实验学校,校址没变,老师没变,校领导没变,换了一块牌子,就变成民办学校了。

改变的是收费,由原来的义务教育收费变成了自主收费,一年一万二,不包括书费;改变的是招生方式,面向全国进行招考,录取前600名;被改变的是全区各乡镇的中学,优秀的生源源源不断流失,升学率上不去,恶性循环,办学规模急速萎缩,沦为“学渣”收容所。

国家实行义务教育,是为了实现教育公平,民办学校做的是精英教育,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教育的不公平,公办学校优秀师资流失,优秀生源流失,造成很多乡镇中学难以为继。一些家境贫寒,品学兼优的学生无法享受到公平的教育资源,因学致贫的现象有所显现。

所以,国家对民办学校掐尖招生进行限制是完全有必要的,公办学校遵循的是划片招生的政策,不管学生成绩如何,只要在学区内,必须接纳。无法像民办学校那样自主招生,择优录取。民办学校掐尖招生把优秀生源一扫而光,挤压公办学校的发展空间!

还有一个不容忽视也必须严格规范的是,民办学校高薪从公办学校挖墙脚,聘老师。造成公办学校优秀师资流失,变成民办学校的教师培训中心。前几年江西南昌民办学校用高薪,高福利诱惑,从临川一中,二中大肆聘请优秀老师,官司都打到省教育厅,最后省厅下文禁止才算是暂时平息。

民办学校只能是公办学校的必要补充,满足一些精英人士的教育需求,公办学校作为义务教育的压仓舱石,是连续公平的重要保障,国家在大力发展民办教育的同时,不应该忽视公办教育,应该保障贫困优秀学生公平的教育机会!


周老师的工作室


一泡鸡屎染了一缸酱,把聪明的有钱的,家教三观一致的学生放到一起培养,为社会输出最好的栋梁,成为社会进步的基石,不是好事情么?追求好的教育不也是致富后人民自然的需求么?难道要越穷越光荣?

把聪明的,家庭教育三观正的学生,和一堆垃圾放在一起教,首先不能因材施教,其次最好的师资没有用到最好的学生身上浪费了资源,再次社会勤劳致富的目的在哪里?

反对所谓择校都是社会底层的人士,害怕竞争,不能教育子女,交不起学费,还想拉几个垫背的,典型的穷弱思想。自然界弱肉强食,世界各国也是强盛弱灭,落后就要挨打,就要被吃掉,这是自然界自我淘汰,自然提高的需要。

只有资源是相对不充足的,竞争就一直存在,绝对的公平也是不公平,一刀切,对聪明的,勤劳致富的人公平么?

让胖子和瘦子,高个和矮个吃一样的饭,干一样的活,自然是饿的饿死,撑的撑死,累的累死,闲的蛋疼。






大趣授渔公众好


掐尖招生,不仅发生在民办学校,很多公立学校为了优质生源,同样会掐尖,只不过大家看待问题的标准不同,对待民办学校便不能客观看待。

虽然教育部明文禁止不允许学校提前招生,但不论公立还是民办学校,私下掐尖招生已经是公开的秘密,且很多家长也不会从教育和考试公平角度去考虑,往往会把民办和公立学校的提前招生当作多出来的一条路看待,这也导致提前掐尖愈演愈烈。

当然,从整体的格局来看,提前招生,会打乱教育部的整体布局,不利于教育的公平公正发展,也会导致学生及学生家长对统一招生考试的不重视,造成同一所学校不一样的标准,至于所掐的尖到底是不是尖子生那就另当别论了。

不过对于多数家长来说,多个平台多条路,也并没有把掐尖看作去头,只是把他看成孩子能力的体现,如辩证的看待,对于家长及学生来说,这还是好事。

当然,如果民办学校为了提高整体教学成绩,把一块璞玉给糟蹋了,那么这件事便有说道了,只能说学校太自私自利;如果你能为孩子更好的教育、更美好的未来,那么这样的举措还是值得称赞的。

现实中,家长也不是傻子,对各所学校的行情也很了解,如果招生的学校不怎么地,即使学校开再好的条件也不会把孩子往火坑里推,反之,如果学校的教学质量很好,家长也会趋之若鹜,那么这种行为则是纯粹的限制民办学校的发展。

所以,掐不掐尖倒是无所谓,只要能更好的学习发展,那把好学生掐走了又能怎样,不一样能培养出优秀的人才?


心情保温杯


教育部严禁民办学校掐尖招生。

这是一个值得商榷的问题。

一,先举个例子,比如,参加各种形式的国际比赛,为什么要选拔?选拔是不是在掐尖?

二,严禁掐尖的理由是什么?我看了很多回答,给出的理由五花八门,看似合情合理,其实都是围绕着一些错误认识的人的错误想法而做出的妥协行为。

任何时候,我都觉得要支持正确的民声民意才是真正的解决民生问题。对不正确的民生民意,先解决认识问题思想问题。

三,每个人都要认识到,人的学习能力是有差异的。分层次教学才是真正的因材施教。能挑八十斤,硬挑一百斤,是对孩子的摧残。要合理评估孩子的能力。

四,解决掐尖问题不是掐尖有问题,是师资力量的薄弱,提高师资水平,培养更多的好教师才是关键。

五,对学习感兴趣的学生往往会被掐尖。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把一些对学习感兴趣的和对游戏感兴趣的人放在一起,绝不是明智之举。人的惰性,很大可能导致这样的结果,为了感化一个对游戏感兴趣的人损害五个对学习感兴趣的学生。

六,教育不仅是提高全民素质,不要忘了还有一个重要目的,为国家发展培养高精尖人才啊!历史已经证明,没有高精尖人才的国家绝对是个没有话语权的国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