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朱元璋傳》讀懂我們的貧窮思維,你是否也有一樣的情況?

最近讀了張宏傑老師的《朱元璋傳》,被張宏傑老師的知識底蘊和認知深度深深吸引,也對明朝的開國皇帝朱元璋有了新的認識,以前我一直以為朱元璋是一個大英雄,開天闢地的推翻了元朝的統治給底層人民帶來了新生活,雖然也聽說過他對待功臣兔走狗烹、鳥盡弓藏的態度,但是歷代的開國皇帝也都不過如此,也沒有深刻的認識到這些都是什麼意思,看了張宏傑老師的講解對朱元璋有了不同的理解,也找到了自己身上的缺陷,正所謂以人為鏡、以史為鑑,把我的收穫分享出來希望能和大家一起學習、進步。

明太祖朱元璋

從《朱元璋傳》讀懂我們的貧窮思維,你是否也有一樣的情況?

翻開中國的皇帝出身時,只有兩位皇帝出身於農民,一位是漢太祖高皇帝劉邦,另一位就是明太祖朱元璋。同樣出身於平民兩位皇帝,但是階層是不一樣的,司馬遷·《史記卷八·高祖本紀第八》中對劉邦這麼寫道。

仁而愛人,喜施,意豁如也。常有大度,不事家人生產作業。

可以看出劉邦雖然出身農民,但是生性豁達,不從事農家生產,後來任沛縣泗水亭長,已經不是當時的社會底層階級了。

而我們的明太祖朱元璋就沒有這樣的好運了。

明太祖朱元璋原名叫朱重八,他的父親叫朱五四,他父親的上四輩的名字分別叫朱仲八、朱百六、朱四九、朱初一,從名字就能看出來,老朱家是有多窮,窮到連名字都是數字,張宏傑老師的書中對朱家的概括是“赤貧”,比貧還要貧,而且這種貧不只是生活條件貧窮,連思維也是貧窮的。

什麼叫連思維也是貧窮的呢?我理解就是不接受新思想、好思想,遁循守舊、頑固不化等等,我給這種思維叫做“赤貧農家”,這種思維影響了中國幾百年,書中對這種“赤貧農家”有著很精闢的總結。

從《朱元璋傳》讀懂我們的貧窮思維,你是否也有一樣的情況?

一、強烈的親族觀念

家族

俗話說“打仗親兄弟,上陣父子兵”,在農村社會里,血緣關係比任何關係都要可靠,所以農村會有多生孩子的傳統,前幾天我回老家,八十多歲的奶奶也和我這麼說“只有孩子多才不被欺負”,當今的社會已經這麼發達了,這種想法還是這麼根深蒂固,而咱們的明太祖把這個觀念可謂發揮的淋漓盡致。

朱元璋成功後曾專門查過自己的家族情況,最後得到的只有他的上六代信息,最老的一代也就是前面說的朱仲八,根據資料顯示,從朱仲八那一代到朱元璋這一代,總共六代,平均每一代生三個兒子,從朱仲八一人六代繁衍至二百四十三人,這六代基本都是赤貧,到朱元璋的時候更可憐,生下來的時候都沒有一塊布裹身子,最後從河邊撈出一塊破綢子才解決了明太祖的燃眉之急。

小時候的窮苦使朱元璋把這種親族觀念發揮到了極致,當了皇帝的他不顧歷代藩王之亂的前車之鑑,自己生了二十六個兒子,十六個女兒,同時鼓勵自己的後代多生子女,不必承擔任何工作,只需按人頭領俸祿。其後來的慶城王朱鍾鎰更是生了子女九十四人,孫一百六十三人,而這就是明朝皇族人口爆炸的縮影,從朱元璋建國到明朝末年,朱元璋一人繁衍出一百萬人之多,平均每十幾年,人口增加百分之五十,如果大明王朝能“再活五百年”,那麼朱姓子孫遲早能壓塌半個地球。

二、強烈的靜態取向

農家生活

有一句俗話叫做“三畝地、一頭牛,老婆孩子熱炕頭”,朱元璋出身於農民,而且是赤貧,你死我活的殘酷環境塑造了殺伐果斷的他,但統一天下之後的他把赤貧農家的思想再一次詮釋了出來。

從《朱元璋傳》讀懂我們的貧窮思維,你是否也有一樣的情況?

朱元璋治理國家的基本傾向就是把國家當做農家一樣運轉,把運轉方式固定化,使整個社會倒退至“小國寡民”“老死不相往來”的原始狀態,他作為家族裡的大家長,擁有者絕對的權威,他不喜歡家族裡面有其他人能夠干擾他,所以他取消了宰相,他熱愛原來像他一樣的農民,所以頒佈法令將農田平分於農民,他給以前欺負農民的官僚階級極低的待遇(資料顯示明朝的官員工資僅為唐朝的十分之一)。

農民喜歡自己家庭裡的生活,不愛冒險,只想守著祖輩留下來的房產地業安穩生活,朱元璋對於國家以外的世界就是這樣,基本是排斥、恐懼和不信任,他把蒙古人趕回沙漠以後,並沒有“宜將剩勇追窮寇”的勇氣和眼光,深入沙漠徹底殲滅之。他對曾經給中國帶來了巨大財富的海外貿易不感興趣,不僅禁絕了海外貿易,甚至禁止漁民下海捕魚。還又一次花費了巨大的人力物力修築了長城,希望與外部隔絕。

從《朱元璋傳》讀懂我們的貧窮思維,你是否也有一樣的情況?

三、短視的實惠觀

繁榮的農業社會

赤貧的矛盾是飢餓,追求的核心是實用主義。

為了一點糧食、幾間草屋,農民可以毫不姑息的運用體力腦力,把算盤打到最精,讓每一粒米都發揮到最大效益。農民更在乎眼前的利益,而很少思考哪樣可以從本質上改變生活,所以發明“電燈”“電話”“網絡”“汽車”這樣徹底改變人類生活的從來不是農民,也很少是中國人。

雖然朱元璋當了皇帝,但他仍然是用農民的眼光去看待事物,在農民眼裡商人都是不勞而獲的,所以朱皇帝建立了重農輕商的思想,他為了貶抑商人特地規定,農民可以穿綢、紗、絹、布,而商人只能穿絹、布,同時商人考學、當官也會受到種種刁難和限制,然而在我們現代人的眼裡商人是很有智慧的,商人的以物易物,把好的東西帶給了我們,雖然沒有生產事物,但是創造了更多的價值,比如我們熟知的馬雲大大,是太多人的偶像。

另一個短視實惠觀的例子就是明朝的稅收,本來宋代的稅後已經實行了全面的貨幣化,但農民的朱皇帝更喜歡看得見摸得到的糧食,所以明朝的稅收又回到了以物易物的時代,著名學者黃仁宇說朱元璋的設計“等於向中外宣佈:中國為世界最大的農村集團,它大可以不需要商業而得意稱心”。

燒燬的農田

從上述事蹟可以看出“赤貧農家”的思維深深地影響了朱皇帝,也深深影響了明朝的走勢,影響了中國未來的走勢,張宏傑老師給出的觀點是“赤貧出身的朱元璋,則是中國文明劣化過程中的一個重要推手”。

思考現實生活中的我們,

是不是也會有著嚴重的家族觀念?

是不是也會有著強烈的大男子主義?

是不是也會執拗於自己自認為正確的觀點?

是不是也追求安逸,不思進取,認定的事情不會改變?

從《朱元璋傳》讀懂我們的貧窮思維,你是否也有一樣的情況?

是不是隻圖眼前的享樂而不做對自己未來有幫助的事情?

我們的人生只有短短的數十年,但是歷史的長河已經流淌了幾千年。我們每個人就好比一個水桶,我們經歷事情就好比往水桶中添水,就算我們不停地經歷也只能添進有限的水,只有將我們的水桶和歷史的水庫相連才能讓我們學到更多、過的更好,這也就是以史為鑑的道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