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07 合縱連橫的意義在哪裡?讀懂“合縱連橫”,就讀懂了戰國

合縱連橫除了是出色的戰略思想,它更大的意義在於反映了戰國時代即將面臨鉅變的前夕,秦國和諸侯們最後一次勢均力敵的對抗,在這種對抗中我們不難看到秦國勢不可擋的崛起所引發的社會格局的變化。

如果說合縱的成功短暫遏制了秦國的擴張,那麼連橫的出現讓各諸侯再也無力對抗秦國,從春秋時代開始,漫長的兼併戰爭打下來,倖存下來的六國已然失去把周王室取而代之的可能,留給他們的選擇無非是“抗秦”或“事秦”而已。

而“合縱連橫”所展示的正是這樣一種愈發鮮明的時代潮流,換言之,讀懂了合縱連橫,我們就能讀懂戰國中後期那詭譎變幻的時代風雲。

合縱連橫的意義在哪裡?讀懂“合縱連橫”,就讀懂了戰國

要詮釋合縱連橫的意義,那麼就需要從多個角度來說明它之於當時社會的內在價值以及它所尋求的社會意義,合縱連橫是蘇秦和張儀的產物,他們是有專利的。不過,合縱連橫的誕生有它的社會背景以及戰國中期隨著分封制的瓦解,周王室日漸失去號召力的社會現狀。

譬如說發生了“冬,十月,秦王稱西帝,遣使立齊王為東帝(《資治通鑑·周紀》)”這種僭越禮制的事情,以歷史眼光去看,這就是赤裸裸的造反,畢竟人家周天子還是名義上的天下共主,《禮記·王制》上說“天子將出,類乎上帝”,可見周天子的地位是很鮮明的。但諸侯們的野心已經彼此心照不宣,像齊國就有“齊湣王既滅宋而驕,乃南侵楚,西侵三晉,欲並二週,為天子(《資治通鑑·周紀》)”的事情。

那麼為什麼會有合縱連橫這種戰略思想的出現呢?為此我們必須瞭解當時戰國中期時代的整個社會背景,只有這樣,我們才能清晰的瞭解到合縱連橫的意義和價值所在。

分封制的瓦解與社會格局的形成

(1)分封制瓦解引發的社會變動背景

先簡單談談分封制的瓦解這件事。

大家都知道東周晚期之所以會形成“天子弱而諸侯強”的局勢是因為周王室失去了對諸侯們的節制,那麼周王室為什麼會失去對諸侯們的節制力呢?

除了統治者本身的腐敗和無能,根本的原因就在於分封制的瓦解。

分封制,顧名思義是一種利益分配方式,這是一種很質樸的社會制度框架,譬如秦國起初只不過是給周王室養馬的,後來得到了周王室賞賜的一塊土地,這才有了自己的根據地。“今其後世亦為朕息馬,朕其分土為附庸(《史記·秦本紀》)”

合縱連橫的意義在哪裡?讀懂“合縱連橫”,就讀懂了戰國

後來發生了犬戎之亂,周幽王被殺,新即位的周平王動遷,秦國就派出士兵護送周平王,於是這位周天子向秦王許諾說“戎無道,侵奪我岐、豐之地,秦能攻逐戎,即有其地。(《史記·秦本紀》)”

這時候的周天子手中還掌握著大片的土地,所以他可以繼續維持分封制的運轉。但是隨著周天子分封給諸侯的土地越來越多,可供他分配的利益必然也隨之減少,到最後周天子不得不淪落到寄居在西周公國裡。

​分封制發展的最終階段,社會利益已經完成分配,於是周天子便相應的失去了自己的社會地位,“禮樂征伐自天子出”於是演變為“禮樂征伐自諸侯出”。諸侯們擁有了大片的土地、人民和軍隊,在分封制發展的最終階段,當舊有的利益分配完成時,也意味著新一輪的利益分配拉開了序幕,但這一回,周天子已經不再是分蛋糕的那個人。

當“禮樂征伐自天子出”的社會秩序隨著分封制瓦解時,也就不難怪孔老夫子感慨禮崩樂壞了。這就是當時的社會背景,分封制已經無法繼續運轉,至少相對周王室而言,因此“天子弱和諸侯強”的社會格局形成。

譬如周王室越來越沒有影響力,有的諸侯還產生了“圖周”的打算,“齊湣王既滅宋而驕,乃南侵楚,西侵三晉,欲並二週,為天子。”

合縱連橫的意義在哪裡?讀懂“合縱連橫”,就讀懂了戰國

但這時候的周天子畢竟還是有可利用的價值,譬如“三家分晉”以後,周天子也不得不被迫承認韓趙魏三個新國家的諸侯身份,“初命晉大夫魏斯、趙籍、韓虔為諸侯。

(《資治通鑑·周紀》)”

於是就有上文提到的秦國和齊國僭越禮制稱帝的事情發生,那麼秦國為什麼敢於冒天下之大不韙稱帝呢?這就是周王室衰微後,戰國七雄之間形成了新的勢力秩序。

(2)戰國中期社會局勢越發趨於明朗化下,“合縱連橫”體現出來的價值和意義

秦國和齊國毫無疑問屬於第一梯隊的強國,秦國一直打算圖謀中原,但是在“三家分晉”之前由於中間擋著一個強大的晉國,使得秦國一直被擋在西邊,因此秦國也不得不和晉國搞好關係,這就是秦晉之好的來源。“三家分晉”以後,晉國被一分為三,各自為政,這對秦國來說是千載難逢的機遇。

因此我們經常看到秦國和韓趙魏三國之間的戰爭,其實就是秦國打算東進中原,秦國尤其是經過秦孝公主導的商鞅變法以後,國力空前強大,而且秦國內部也不繼續沿用分封制,而是採取郡縣制,這也是東周晚期分封制瓦解的一個證明。

可見分封制的弊端已經暴露出來,“並諸小鄉聚集為一縣,縣置令、丞,凡三十一縣。廢井田,開阡陌,平鬥、桶、權、衡、丈、尺。(《資治通鑑》)”,諸侯們都開始中央集權的進程,應該說這是我國曆史從分封制向郡縣制過渡的一個時期。

經過秦孝公的治理後,到了秦惠文王時,整個戰國格局已經發生了“事秦”和“抗秦”以及後來“圖周”三種非常鮮明的社會格局劃分現狀。

合縱連橫的意義在哪裡?讀懂“合縱連橫”,就讀懂了戰國

蘇秦起初並不是直接奔著秦國去的,他是先去覲見周顯王,看來在他內心還是希望能夠挽救日漸河山的周王室。但令人驚訝的是周顯王卻看不起他,也不相信他的說辭,“求說周顯王。顯王左右素習知蘇秦,皆少之。弗信。(《史記·蘇秦列傳》)”

在經過一番考量後,蘇秦選擇走西入秦,遊說秦王說“秦四塞之國,被山帶渭,東有關河,西有漢中,南有巴蜀,北有代馬,此天府也。以秦士民之眾,兵法之教,可以吞天下,稱帝而治。(上同)”

我們可以發現,這時候的蘇秦還是很看重秦國,希望在自己的輔佐下可以幫助秦國統一六國,說明秦國的實力確實讓蘇秦頗為動心。然而蘇秦遭到了秦惠文王的拒絕,一年後,當蘇秦苦學歸來時,他的戰略思想發生了變化。

以前他打算“舉秦以吞天下”,但現在變成“合縱以抗秦”,因為他知道秦國早晚要東進中原,不過既然秦王之前沒有任用他,蘇秦肯定也不會再去秦國了。

於是接下來就有了我們熟悉的蘇秦遊說六國的情節,通過分析六國和秦國之間的厲害關係,斷絕了六國諸侯“事秦”的念頭,蘇秦嘴巴很厲害,把韓王說的很激動,直髮誓說“寡人雖不肖,必不能事秦(上同)”。

又對魏王說“今乃有意西面而事秦,稱東籓,築帝宮,受冠帶,祠春秋,臣竊為大王恥之(上同)”,對齊宣王說“今乃西面而事秦,臣竊為大王羞之(上同)”,又對楚王說“今乃欲西面而事秦,則諸侯莫不西面而朝於章臺之下矣(上同)”。

合縱連橫的意義在哪裡?讀懂“合縱連橫”,就讀懂了戰國

蘇秦儘管在極力挑撥六國諸侯和秦國的關係,但是卻也反映出當時秦以一家獨強的勢力格局,各諸侯也已經出現了“事秦”的思想動搖。而合縱的價值和意義就體現了出來,蘇秦試圖聯合各個諸侯,組成一個聯盟以對抗秦國的崛起。

其所反映的社會現狀是周王室衰微後,社會勢力格局的重新洗牌以及新一輪社會利益的重新分配,而秦國的崛起讓它隱隱具有了重新分配利益的力量,在此背景下,當秦王拒絕蘇秦時,蘇秦便只能提出“合縱抗秦”的戰略思想。

這一戰略思想的價值和意義就在於遏制秦國的崛起以及動圖中原的計劃,無疑,蘇秦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秦兵不敢闚函谷關十五年”,蘇秦的這一頓操作,就替諸侯們多爭取了十五年的延續壽命。

而蘇秦也取得了世俗意義上的巨大成功,“周顯王聞之恐懼,除道,使人郊勞。蘇秦之昆弟妻嫂側目不敢仰視,俯伏侍取食”,身佩六國相印的蘇秦非常生活的上演了一出屌絲逆襲的戲碼。

而隨著蘇秦“合縱”戰略的提出,另一個縱橫家張儀則提出了相對應的戰略思想“連橫”,蘇秦“合縱”的戰略思想就是“抗秦”,而張儀“連橫”的戰略思想就是“事秦”,這也算是兩人之間的較量了。

連橫這一戰略思想的出現說明秦國已然具備一超多強的強大地位,已經具備了逐鹿天下的主動權,而各諸侯們則相反陷入了被動,“圖周”已經變成了不切實際的計劃,各諸侯需要迫切考慮的反而是在“事秦”和“抗秦”中做出抉擇。

如果說蘇秦遊說諸侯是陳說“事秦之危害”,那麼張儀遊說各諸侯則是陳說“抗秦之危害”,這是一出非常精彩的戰略思想之間的碰撞,張儀對魏王說“大王不事秦,秦下兵攻河外(《史記·張儀列傳》下同)”,對韓王說“先事秦則安,不事秦則危”,對齊王說“

大王不事秦,秦驅韓梁攻齊之南地”,又威脅趙王說“今楚與秦為昆弟之國,而韓梁稱為東籓之臣,齊獻魚鹽之地,此斷趙之右臂也。”

合縱連橫的意義在哪裡?讀懂“合縱連橫”,就讀懂了戰國

在張儀的遊說下,合縱之約順利瓦解,除了使秦國減輕了自身面臨的軍事壓力,實際上合縱之約的瓦解已經表明“圖周”成為了秦國的囊中之物,各諸侯在和秦國的對抗中已經預先立足於失敗之地,對各諸侯而言,“事秦”也許是表面上保持對秦國的順從。

但對秦國來說,“事秦”卻給予了秦國對諸侯們各個擊破的機會,而秦昭襄王時代“遠交近攻”的政策也對諸侯們造成不小的困擾,導致各諸侯之間各懷鬼胎,始終無法組成一個合縱的聯盟,最後秦國統一六國,贏得最後的勝利。

而“合縱連橫”這一策略也反映出戰國時代各諸侯之間面臨的新的社會秩序和挑戰,自周王室衰微以後,在經歷春秋時代各國之間的兼併戰爭以後,最終勝出的戰國七雄之間的爭鬥也趨於白熱化,且隱隱透露出新的社會格局。

而合縱連橫顯然已經表明,秦國正以它快速崛起的強大姿態以及巨大野心在各諸侯之間脫穎而出,當然,合縱連橫也令我們看到,在社會面臨鉅變的前夕,各諸侯都因為他們各自做出的選擇獲得好處或付出慘痛代價。

只能說時代的鉅變就像大浪淘沙,最後能夠留下來的往往寥寥無幾。

(完)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