项羽坑杀了章邯手下二十万秦军,为何章邯死心塌地跟随项羽,却誓死不降刘邦?

怪兽的快乐小店


章邯是秦末最后一个名将,也是一个极具实力的人物,他临危受命组织骊山囚徒,在短短数十日内将一直散漫无秩序的临时军事集团,组建成一支虎狼之师。

当时陈胜吴广起义,陈胜自称楚王,派周文带几十万兵力赶到戏水,胡亥吓得不行,赶紧问群臣对策,有人就提到了章邯的名字。

当时诸侯并起,除了陈胜吴广这样的泥腿子,还有沛县起兵的刘邦,会稽起兵的项梁,在几十万联军逼近函谷关时,章邯先败周文,后破齐楚联军,击破楚军统帅项梁,杀之定陶。接着章邯又连续破邓说、败伍徐、斩蔡赐、降宋留,迫陈胜遁走至城父……

正是因为章邯屡战屡胜,才给秦朝喘息的时机,更重要的是六国再一次看到如“黑衣死神”般整齐肃然、战无不胜的大秦虎狼之师,也是“地狱之师”。

然而这一切都是昙花一现,不是因为项羽的出现,而是因为掌权者又蠢又坏。

纵观历史,很多统治者资治都不同,有的精明能干,但过于心狠手辣,在让中央集权的同时,也因对功臣的斩草除根,导致后来的江山不稳,子孙互相残杀,说起来也是祖先作孽的惩罚;有的统治者虽然资治愚钝,但善良,能够以“仁义”治国,这样的君主容易成傀儡,朝政被又精明又坏的权臣掌握,也闹得国家不得安宁,但一般不会闹到亡国的程度。

当蠢和坏集中在一个统治者身上,那国家就要倒霉了。胡亥是集蠢和坏于一身的统治者,这点不服不行,一般人还不能同时具备这两种特质。

章邯是有血性的,但绝非贪生怕死之辈,章邯投降项羽也是有原因的——

原因出在胡亥和赵高身上,他们二人本就忌惮章邯功劳大,尤其是赵高就是一个嫉妒和谄媚的小人,天天想弄死这个弄死那个。巨鹿之战,章邯败了,就后退驻扎跟项羽军队遥遥相望,此时赵高上蹿下跳,说要派人责让章邯。

“责让”是什么意思?就是罗织罪名。

章邯手下有个叫司马欣的,他劝章邯说:“那个赵高嫉妒心强,这一次我们仗打赢了,将军免不了被他找个罪名杀死,打不赢,胡亥也要杀我们,请将军深思熟虑吧!”

这时候有一个叫陈余的人,给章邯写了封信,信上说——

“白起为秦将,向南攻拔鄢、郢,向北坑杀马服,攻城略地,不可胜数,而最后竟然赐死。蒙恬为秦将,北逐匈奴,开辟榆中几千里的地域,最终竟然斩于阳周。”

他说:“现在的形势危急,赵高到处找人推卸责任,他早就盯上将军了,将军你有功也是死,没功也是死,你看着办吧!”

此时章邯也只是心动,并未允诺,尤其是对手下提出的“签订合约,割地为王”,其实他是向往的,但只是有所顾虑。他顾虑什么呢?名节。

自古名将都看着名将,叛将、降将会让他们生不如死,背负一辈子的心理负担。所以章邯走出这一步是无比艰难的,心里必定经过激烈的煎熬。

真正让章邯走出这一步的是项羽又一次击败了他,从项羽的英姿勃发和惊人的军事天才中,章邯看到了新的希望,他当时认为项羽这样的人,才配当天下之主。

所以我们说,章邯之所以会降项羽,有几个重要原因——

第一,上文所说的,形势所迫。胡亥和赵高这两人,算是臭了,满朝文武包括百姓没有不恨他们的,而章邯是个英雄,他不瞎,当然知道“良将择主而侍”的道理。

人不怕死,就怕死得不值。死在一个小人手里,倒不如跟随英雄,哪怕战死沙场,也能成全一世英名。

第二,项羽的出身和个人能力。项羽是贵族出身,古代非常注重门第,“项”字自古就尊贵,原本是西周时期皇帝后代的封国,后来不知道怎么的,变成一个姓氏。项羽是名门望族之后,极具号召力,其个人也有过人的军事能力,所谓“英雄惜英雄”,章邯真心佩服项羽。

第三,刘邦低微的出身和为人处世的流氓手段,章邯是鄙夷的,在章邯眼里刘邦赢在运气好,他完全没资格为天下之主。章邯也是心高气傲的,即使项羽兵败,刘邦真心邀请,他恐怕不会屑于与市井之人为伍的。

第四,章邯的人生不能再有污点了。章邯的人生只有一次背叛的机会,而且必须是形势所迫,这次背叛已经让他被人戳脊梁骨了,如果再次背叛,不仅刘邦未必信任他,他自己那一关首先就过不去。

第五,秦军降卒,首先并非都是秦人,而是六国的人都有,原本是劳工被临时征兵,所以就无所谓给秦人报仇;更重要的一点是,坑杀一事项羽很可能是背锅的,其实并没有。

章邯投降项羽后,被项羽封为“雍王”,和塞王、翟王一起成为项羽精心设计的“屏障”。

至汉二年,刘邦久攻废丘不下,汉军用计水淹城池而城破,章邯遂拔剑自刎。

章邯是个悲情英雄,他到临死那一刻,仍然期待项羽的军队如同天降神兵一样到来,然而等了半年也没等到,他所信仰的一切和崇拜的一切,都随着一个朝代的覆灭而灰飞烟灭了。


静说历史


章邯投降项羽就是被迫的,是为了避免自己遭到蒙恬那样的下场。章邯的能力很强,这从他将骊山刑徒调教成百战之师就可以看出来。但是战场上的屡战屡胜遭到了赵高的嫉妒,章邯对于自己以后的命运一直很担心。

巨鹿之战,应该是章邯心理变化最大的时候。当时项羽军5万人面对的是王离的长城军团10多万人、章邯军团的20余万人。诸侯军队虽有10多万人,但都慑于秦军的战斗力不敢进击,都在看着项羽怎么打。

项羽5万人要想击败30多万秦军是很困难的。不要看破釜沉舟,但战场上是要实打实的交手,面对骁勇善战、不畏死的秦军,项羽再猛也干不翻。从战争实际情况看,项羽打王离的时候,章邯没有表现出之前的果断勇猛,也不对王离进行驰援,史书上记载的都是犹豫不决之类的话语。这说明章邯当时已经对秦二世彻底失望,不愿意继续为秦帝国效力了,而是在考虑自己和手下将士何去何从问题。与此同时,项羽很可能派出信使对章邯进行了攻心,打动了章邯。如果说诸侯军队在项羽进击王离的时候作壁上观,章邯率领的秦军又何尝不是。就当时的情况看,如果章邯驰援王离,打败项羽和诸侯军队是完全可能的。但反抗秦帝国的力量如果被扑灭,章邯的下场不会比蒙恬好到哪里,所以章邯思虑再三,选择了观望。

而在章邯军不出力的情况下,项羽才能集中精力对付王离。但即便如此,项羽打王离也相当吃力,最后还是六国军队共同出击才歼灭王离军团。可以说,在击灭王离的过程中,史书就有很多语焉不详和自相矛盾之处。

在这之后,项羽应该是和章邯进行了多次谈判,最可能的情况是项羽答应了章邯的很多条件,才让章邯率军投降的。章邯在投降之后应该是继续掌握原来的秦军主力,项羽坑杀秦军之说极有可能是假的。因为章邯要想活命,并且最终能成为项羽分封的一方诸侯,手里没兵是不可能的。如果项羽能坑杀20余万秦军,那还留着杀了自己叔叔项梁的章邯干什么。管理秦地?章邯没兵怎么管。可以说,雄厚的兵力才是章邯能够与项羽讨价还价和获封诸侯的资本。

章邯并非贪生怕死之辈,是不想屈死在赵高这样的奸佞之手,投降项羽是被迫的。但是当章邯看到项羽军进咸阳之后的所作所为,很可能对自己的选择感到了后悔。因为章邯对于秦帝国是有很深厚的感情的,否则他也不可能在秦帝国危难的时候挺身而出。投降项羽已经是他的人生污点了,在刘邦从蜀地进击关中之后,章邯不愿再给自己抹上污点了,选择了抵抗,直至最终自杀。(S)


联合防务


章邯是秦国最后一位名将,他挑起了整个大秦帝国,先后三败周文,击垮陈胜起义军,又破齐楚联军,将楚国统兵元帅项梁斩杀于定陶,拥有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气势。如果没有项羽,他绝对称得上秦汉初期第一名将,并且秦国绝对还能再扛十年。

巨鹿之战,打出一个项羽,这是令章邯想都没想过的事情,不过他也兴奋,此生终逢对手。并且,章邯也是被项羽给打服了,2万楚军对战40万虎狼秦军,这简直是魔鬼才敢做的事啊!项羽在消灭王离领导的20万秦军后,秦军士气大败,再打下去,他带出来的20万秦军必将灰飞烟灭,这样他也无颜面对关中父老,这种情形下迫使章邯献城投降。

章邯斩杀了项羽的叔父项梁,他觉得投降后自己的命不足惜,至少这20万秦军投降后命可保,但出人意料的是项羽赦免了他,还封了他做雍王,但更没让他料到的是,项羽担心这20万虎狼秦军死灰复燃,毕竟自己的兵马是个虚数,于是将其带至山谷,将这20万秦军悉数坑杀。

项羽坑杀20万秦军,一来是断了秦国的后路,主力已死,任末秦再如何挣扎也无济于事;二来就是要绝了章邯又回到秦国的心,这样一位猛将日后再战又得头疼,还不一定能打赢,于是项羽坑杀了章邯手下的20万秦军,让他无颜再回到关中,而关中父老更会对他咬牙切齿。在这种情形下,章邯投降在前,20万秦军被坑杀在后,他无从选择,只有跟着项羽了。

当然,章邯还有一条路,那就是去自杀,但是他又杀不下去,为什么?第一,项羽给了他高官厚禄;第二,项羽没有计较他的杀亲之仇;第三,为秦壮烈殉国不值得,秦国已经风雨飘摇了,他早就看得清清楚楚;第四,名将都是文官害死的,这仿佛成了一句谶语,以赵高为首的那群小人也早晚要害死他。章邯是个聪明人,这一切都不值得,不死就只有死心塌地地效忠了。

最后,他不降刘邦的原因,其实很简单。正面交锋下,章邯完全有实力抗衡刘邦,打得赢还降啥,这也是章邯与刘邦为什么打了这么久的原因。最后,刘邦在韩信的策谋下,佯做正面交战,又借道暗度陈仓,扒开了河口,致使水淹城池,章邯挥剑自刎。虽说兵不厌诈,但这等下三滥的打法能攻占城池,却攻占不了一个人的心。


读文学史诗


想当初章邯手下可是有几十万兵马,而项羽虽然气势高昂,接连打了几场打胜仗,但想要一口气打败秦军,也是痴心妄想。但就在这个时候,和项羽哦有着共同梦想的赵高,帮了大忙,一方面联合时任咸阳“市长”的女婿,在望夷宫谋杀了秦二世,另一方面又对立了大功的章邯各种猜忌,以至于派人追杀章邯的副将,这下子章邯面对的就不是眼前气势高昂的秦军这么简单了!

有形的利剑,可以用谋略,可以凭胆识去躲避或对抗,但朝廷中的恶意诽谤和权臣的谋害,则是可以杀人于无形,所以这时候面对霸王冲阵依然淡定的章邯害怕了,而就在章邯开始犹疑不定的时候,赵国义军申阳和司马卬又切断了章邯的粮道,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章邯率秦军20万投降项羽。申阳和司马卬后来也因其功绩,从赵国将领一跃成为十八路诸侯之一的河南王和殷王。

上面的故事告诉我们,章邯投降项羽是有逼不得已的苦衷的,朝廷中的奸臣随时可能害自己的姓名,部队粮道又被切断,就是想要报效秦国,也无能为力了。反观刘邦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时候,章邯和刘邦基本就是正面对决,章邯作为雍王守土有责,如果再次投降,那章邯的名声可就要烂大街了而古时候,人们看待自己的名誉,甚至比自己的生命更重要。所以章邯才会誓死不降刘邦。


瓦尔登的船夫



我的答案是四个字:无可奈何! 章邯向项羽投降是无可奈何,章邯跟刘邦死磕也是无可奈何,没有退路!下面我从人性人心的角度分两段展开阐述,章邯为何追随项羽?章邯为啥不投降刘邦?

首先,章邯为什么向项羽投降?

章邯这个人绝对是一个天才级别的军事家,因为在他没有带兵打仗之前,只是一个秦朝政府长官山林,财务的文官,秦朝皇室的总会计师的角色。可是等到起义军打到函谷关,秦二世,赵高,满朝文武抓耳挠腮的时候,这个会计居然抬手扔掉账本和exel表格,对沙雕胡亥说,现在秦国重兵都在塞北和南方镇守边疆,远水解不了近渴,只有发动身边的力量跟起义军死磕。然后把修建骊山的70万劳改犯和奴隶生的贱民孩子武装起来,带着这伙乌合之众迎战起义军。

当然了,起义军也是一伙乌合之众,想象一下这个诡异的场面,一波犯人举着大刀长矛,一波造反的农民举着扁担粪叉,打的不亦乐乎!

但是不管怎样,章邯硬生生带着这伙杂牌军,干翻了张楚造反政权,灭掉了齐国和魏国的两支起义军,最后,又干掉了革命呼声最高的项梁集团,名将项梁战死沙场。实际上项梁和章邯初次交锋的时候,项梁是打了胜仗的,只可惜他过于自负,果然骄兵必败,章邯率领特警小分队,嘴里含着铜钱,半夜衔枚偷袭,在定陶城击败楚军主力,弄死了项梁。项羽好像也有这个骄傲的毛病,看来是基因缺陷了。

但是章邯的失误是没有乘胜追击,这就看出来我们的领袖多么了不起,宜将剩勇追穷寇嘛。

这是章邯军事生涯的顶点,也是倒霉的开始。人倒霉的时候,一定不是一件事情让他吃瘪,就像发生交通事故一样,一定有两种以上的突发情况才会让悲剧发生 。

章邯面临了两大悲剧。在他的前方,出现了战无不胜的战神项羽。项羽在巨鹿之战中九战九胜,章邯鸭梨山大。在他的后方,赵高的一双狼眼正在盯着他的后背。章邯派遣司马欣进京汇报工作的时候,司马欣就差点被赵高捕杀。所以章邯面临的困局是,战胜会被赵高嫉妒陷害,战败会被赵高当做替罪羊!

在这样的形势下,章邯无可奈何的选择了投降项羽。投降的时候,章邯在项羽面前痛苦流涕,说的最多的,是赵高多么多么的坏!

如果没有赵高的坏,怎么会有章邯的降!

中国历史上,多少忠臣良将不是被敌人战死,而是被奸臣害死啊。

其次,章邯为什么不能向刘邦投降?

公元前206年,刘邦击败章邯,章邯迫不得已退回废丘。第二年,刘邦的连襟,杀狗专业户樊哙水淹废丘,攻破城门,章邯自杀。

为什么章邯选择自杀而不是投降呢?因为章邯投降项羽之后,他手下的20万秦兵被项羽坑杀,章邯和司马欣,周翳被封为三王。在秦人看来,章邯是用手下将士的鲜血换取荣华富贵。现在刘邦已经夺取了汉中,为了平息汉中秦人的怒火,极有可能把章邯推出去做灭火肉盾。所以与其投降之后受辱而死,不如死战到底。这也是没有退路,无可奈何的事情。

总结一下:章邯在项羽和刘邦面前完全不同的表现,实际是一件无可奈何的事情。实际上,自古到今,无可奈何几乎是所有人的宿命,朋友,你生活中,有没有遭遇无可奈何的局面呢?


铁锤历史


章邯死心塌地追随项羽其实说不上,既然被项羽封为三秦之王,成为一方诸侯,那就是给他一方地,他守得住是王;守不住,有气节的人就得殉死,这就是那个时代的理,是贵族时代的理,就是那句话: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



而且那时候项羽在齐国正跟田容纠缠,他不可能远距离从齐地奔袭到咸阳来援助章邯。

至于章邯为什么不投降刘邦,结合历史事实,可以做如下分析:

其一,章邯是秦末的一个悲情名将,他不可能投降韩信这样没有士人底线的将领。

先秦时期最让人着迷的就是那种贵族精神,可以打,可以杀,但是决不受羞辱。那是士人的底线,但是后来我们的民族精神就演化歪了,什么“好死不如赖活着”,什么“忍辱偷生”种种托词为贪生怕死找理由,这些“蝼蚁”精神的渊薮就是刘邦和韩信,他们是鼻祖。

以前的士人是可以不要命但一定要脸,到刘邦一帮人崛起时,这个时代的精神就彻底扭转了“没有命,要什么脸?”



韩信起初在哪儿都不受重用,尤其是项梁、项羽那。不是因为韩信没有才华,而是他连基本的士的精神都没有,他被乡里认为“贫而无行” ,他受“胯下之辱”,是被主流的士人所鄙夷的一种人。因此章邯失败后不可能投降像韩信这样的将领,这是其一。

其二,章邯不会投降刘邦。因为章邯被迫投降项羽导致二十万秦军被坑杀,其实跟刘邦是有直接关系的。

当时刘邦进逼武关时,赵高就已经像刘邦暗送秋波,并派使者与刘邦谈判,赵高希望杀死秦二世胡亥投降,与刘邦共享关中。

正是这一阴谋,实际上导致秦王朝开始放弃章邯的这支军队,国家一旦有这样的决策,章邯就面临政治上孤立,物资无法供应的窘迫。试想一只二十万的大军一旦粮草无法供应,要么等死,要么兵变。



章邯也算是秦末的一位悲情英雄。他在镇压秦末农民起义中表现相当卓越,镇压了反秦第一波声势浩大的浪潮——陈胜吴广,而后又打败了天下反秦的核心力量楚国的项梁军。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二世乃大赦天下,使章邯将,击破周章军而走,遂杀章曹阳。二世益遣长史司马欣、董翳佐章邯击盗,杀陈胜城父,破项梁定陶,灭魏咎临济。楚地盗名将已死,章邯乃北渡河,击赵王歇等于钜鹿。

章邯率领临时组建的一支军队,这支军队里面应该有宿卫咸阳城的秦军精锐,就像汉朝拱卫京畿的就有南军北军。骊山临时征召的囚徒,有可能主要是做后勤运输补给用的。

不然没法解释章邯组织的一帮囚徒能无往不胜,如若是,说不定早像当年武王伐纣的牧野之战,临时组织的奴隶阵前倒戈。



试想骊山的囚徒大都是各国因罪被处罚的罪人或服徭役的普通百姓,这些人即便有战斗力也称不上训练有素,顶多是散兵游勇,他们对于秦朝统治只有怨愤,战一开打估计直接跑光了,谁还会去卖命。

后来王离率领的长城军在巨鹿包围赵王歇和陈余时,章邯其实已经被靠边站,直接只是负责运送粮草了。

前期章邯军一直作为主力镇压起义,并连连获胜,在巨鹿包围赵国时,章邯军突然从主角变成配角,成了王离主攻,章邯辅助,其实里面暗含了秦王朝的政治角逐。

赵高设计杀死蒙恬后,王翦的孙子王离代替蒙恬成为长城军主帅。王翦、王贲父子在秦灭六国中可谓居功至伟,在秦始皇琅琊刻石中王翦(史记记载是王离,可能有误)是居首位受封武成侯,王贲是第二位受封通武侯。

《秦始皇本纪》记录的琅琊刻石:列侯武城侯王离、列侯通武侯王贲、伦侯建成侯赵亥、伦侯昌武侯成、伦侯武信侯冯毋择、丞相隗林、丞相王绾、卿李斯、卿王戊、五大夫赵婴、五大夫杨樛从,与议于海上。

王翦王贲父子在秦国一统后可能功高震主,开始退隐了,因此到二世时只有王离在冲锋陷阵,可这家伙的军事才能真没遗传好。



秦二世胡亥和赵高让章邯靠边站,本意是想让王离来坐收镇压农民起义胜利成果的,借机笼络王氏军事集团。谁知半路杀出了一个项羽,把王离打败,彻底扭转了秦末战争格局。

《张耳陈馀列传》记载:章邯军钜鹿南棘原,筑甬道属河,饷王离。王离兵食多,急攻钜鹿。

在咸阳的赵高听到王离战败的同时,刘邦已经带一支军队进逼武关,在这种局势下,赵高就想自保,偷摸与刘邦暗通款曲。

天下群雄并起反抗秦王朝,胡亥不反思自己的罪过和自责自己的无能,反而问罪重臣,导致冯去疾、冯劫不愿受辱自杀,李斯具五刑而死。秦始皇留下的治国帮底被毁坏殆尽,秦帝国最后柱石倒塌。



《史记.秦始皇本纪》记载,秦二世问罪重臣曰:"今朕即位二年之间,群盗并起,君不能禁,又欲罢先帝之所为,是上毋以报先帝,次不为朕尽忠力,何以在位?”去疾、劫曰:“将相不辱。”自杀。斯卒囚,就五刑。

秦二世这个蠢货,国家危难时杀良臣,自毁长城不说,还气急败坏地派使者问罪在前方打战的章邯,章邯派司马欣回咸阳求见赵高,希望澄清误会,赵高连着三日拒不接见司马欣。司马欣赶回章邯身边,劝他投降。因此章邯投降绝对是情非得已,而不是贪生怕死。


开涮历史


项羽和章邯都是秦末少有的名将,在项羽打赢巨鹿之战之前,可以说当时的整个天下都是章邯的。因为那时候,不但陈胜,吴广是章邯杀死的,就连项羽的伯父,项梁都是章邯杀死的。

也就是在起义军节节败退的时候,项羽带领几万人马,打败了二十万秦军精锐部队,这支部队是有名将王离带领的。这一战就是历史上鼎鼎大名的巨鹿之战。


项羽就是因为巨鹿之战成名的,章邯也是从这时候对项羽另眼相看的,但是,这时候的章邯并没有惧怕项羽,他们之间又开始对峙了几个月的时间,结果是不分上下。

也就是在他们对峙的时候,章邯得到了消息,此刻的秦朝被奸相赵高控制住了,这也就意味着,章邯无论打了胜仗,还是打了败仗,都是难逃一死的。因为他打了胜仗,赵高怕他功高盖主,就会以此为名处死他,若是他打了败仗,败军之将更得死。

所以,章邯没得选了。他若是想活命的话,就必须要选择投降项羽。


可是,章邯杀了项梁,项羽会放过章邯吗?章邯是没有把握的,但是,他很清楚他和项羽之间的战争,若是继续打起来,短时间内是不可能结束的,也许项羽也希望章邯投降,这样的话就可以早点结束战争了。

当项羽接到来自章邯的义和的信件之后,正好他也快没有粮食了,所以他跟自己的部下商议了下,就选择了接受章邯的投降。商议的结果是,章邯投降后只要把兵权给交出来,项羽就不会杀他。

章邯只好投降给了项羽,可以说章邯投降项羽是逼不得已,是无路可走了。

章邯投降项羽的时候,他还有二十万大军,这二十万秦军后来都被项羽给坑杀了。


紧接着项羽平定了天下,把章邯封为了雍王,让他守护关中之地。

刘邦被项羽封为了汉王,但是,刘邦想做关中王。因为刘邦对项羽的分封不满,他在汉中得到韩信之后,就杀出了汉中。可是刘邦要出汉中,占据关中就要先过章邯这一关。

结果韩信用了一个“明修栈道,暗渡陈仓”的战术,避开了章邯,在陈仓杀了出来,并且占领了大量的关中之地。章邯得知之后,再去和韩信打就已经晚了。

章邯被韩信逼到了废丘城,两人在这里打了一年的仗,期间刘邦让韩信劝章邯投降,但是章邯誓死不从。

最后章邯是在没有外援救援的情况下,弹尽粮绝的时候,选择了自杀。

那么章邯为何宁愿选择死,也不投降刘邦呢?


大概是章邯对项羽的知遇之恩吧,毕竟他杀死了项羽的伯父项梁,在他投降给项羽后,项羽不但没有杀他,还把当时最为富庶的关中之地交给了他,他不能辜负项羽对他的厚爱呀。

再一个就是,他是一个名将,名将那有三心二意的,他之前已经有过一次投降的记录了,虽然是逼不得已投降的。但是,这依然会影响他的声誉。还有,毕竟项羽对他不薄,他又有什么理由背叛项羽呢?

所以,最后他还是选择誓死效忠项羽,绝对不投降刘邦。


史学达人


项羽坑杀秦军降卒,与事实不符。章邯并非贪生怕死之辈,自然不会投降刘邦。

巨鹿之战中,秦国名将章邯投降项羽并非是逃生怕死,而是秦国政权内部,赵高专制朝政,谗害忠良,结果导致章邯所统领的秦军主力内外交困,最终在司马欣的建议下,投降项羽。

项羽究竟有没有坑杀秦军降卒,这是值得怀疑的。

首先,秦国降卒并非都是秦人,而是来自六国的劳工,原本是要修骊山的。

其次,坑杀降卒的时间是在秦朝灭亡之后,降卒不应该还担心亡秦战争无法取胜。

另外还有秦军降卒在军队中并非占有数量上的优势等原因。

因此,项羽坑杀降卒有很大的可能性与事实不符。

项羽实行分封制后,把关中,陕北和陇西地区分给秦朝三个降将,章邯雍王,司马欣为塞王,董翳为翟王。三秦的主要目的就是遏制刘邦,防止刘邦东进。

刘邦后趁项羽与东面征讨田荣,无暇西顾之际,采用韩信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平定三秦,其中司马欣,董翳皆投降刘邦,日后因项羽势大,又投降项羽,后二人在成皋之战中被刘邦击败,自刎汜水边。

而章邯因韩信用计水淹城池而城破,最终自刎。

其实,章邯作为秦国最后的名将,自然明白不能贪生怕死,投降项羽是因政治所迫,而非本人意愿。更何况项羽封章邯为雍王,待他不薄,如果他像司马欣,董翳那样投降刘邦,势必让人耻笑。


五味社


章邯作为秦末时期的秦王朝最后的名将,他从释放骊山囚徒开始,组建了又一个军事集团,三败函谷关外周文,又破齐楚联军,再大败楚国主帅项梁,杀害于定陶。凭借虎狼之师和其战略战术一举而消灭不少的起义军和六国旧贵族势力。在军事上章邯取得的战绩可谓是可圈可点,可是在政治上章邯却被赵高所掣踵,无论是司马欣还是董翳都是朝廷派来监视他的,章邯很明白自己在这场战役中扮演的角色,别看表面风光,实际上也是有苦说不出啊。

话说巨鹿大战前夕,章邯军节节胜利,而且加上长城军队的南下,40万大军,黑色旋风令人闻风丧胆,再现秦国军事之强盛,如果不是因为巨鹿大战跑出一个项羽,结果还真是未可知啊。

项羽在打败王离军团之后,气势如虹,而章邯在面对朝廷的迫害和此时所处的局势面前,果断的选择了投降了项羽,而项羽也封其为雍王,为了防止秦军入关中之后复叛,20万投降的秦军最终被坑杀于新安。

话说20万秦军被坑杀,作为秦军主帅,这种大仇,章邯怎么还会誓死对项羽追随,却不投降于刘邦呢?我认为有这么一些原因。

第一,章邯敬佩项羽霸气和能力,能够于巨鹿一战,以少胜多,扑灭精锐的长城军团,活捉王离,而且令得骊山军团大败,最终束手,这是一种对项羽军事的认可,正所谓英雄惺惺相惜,强者是佩服强者的。

第二,章邯被政治所迫害,与秦国已经反目,而且项羽坑杀20万秦军,这令章邯无形中变成了关中秦人憎恨的对象,而刘邦是巴蜀之地进军,肯定要覆灭三秦,以关中为根据地,大本营的,归附了刘邦,刘邦为了笼络关中秦人,就必然要对章邯为20万秦军算账,下场如何,他也知道。

第三,项羽不计较他杀害其叔父项梁的大仇,而且分封其为雍王,拥有三秦之地之一的封国,章邯得到了其想要得到的,自然对项羽很是感恩。

第四,自古忠诚不侍二主,章邯是有血性的军人,如若不是赵高对其迫害,他也不会最终选择投降项羽,很可能会落得个以身殉国的下场,而今他迫于形势而追随项羽,那么就绝不会再次复叛,否则污点必定再增加一条,古人都在乎青史名声的。

第五,刘邦是经过偷袭,在其没有准备的情况下而战败他的,章邯未必就对刘邦服气,如此草莽出生,作为秦国最后名将和现在分封的雍王,章邯也是眼观颇高的,能降服于项羽,毕竟人家是战神,而且贵族出生,可是他刘邦凭什么,一个运气不错的巴蜀之地的汉王而已。

第六,章邯被困于都城,坚持长达半年之久,他相信项羽终将会赶来,可是直到死去都没有等来项羽的铁骑,这是其对项羽的一种盲目的自信和崇拜使然。


历史风云天下


公元前207年统率20万秦军驻守在棘原的秦将章邯在长史司马欣的说服下决定投降项羽。

巨鹿之战一败后章邯就立即派司马欣去咸阳向秦二世请求援兵,司马欣在宫门外足足等了3天也见不到皇帝的人。终于明白咸阳的实际权利已经让赵高完全掌控了,不免心生惧怕决定立刻回棘原,走都不敢走原先来的路,果不其然赵高真的派人追杀。

惊魂未定回到棘原后的司马欣立刻向章邯说明了他现在的处境,打输了是一死就算是打胜了赵高也会嫉妒他的功劳而杀他,援兵就更加不要想了。再为秦朝卖命就只有死, 要想活命只有投降这一条路了。于是章邯就这样决定投降了项羽。


投降后的章邯受到了项羽的优待但在秦军和秦国人心中的地位就是一个卖国贼。项羽在坑杀20万秦军之前,秦军就多次在军中闹事还发生过兵变,因此章邯还受过项羽的责问。所以说项羽要坑杀秦军章邯心中未必就没点数。只不过现在自己大势已去已经成了人家刀俎上的肉,自然是不敢为这些个秦军报仇只能选择跟随项羽。

后来项羽把关中地区分为了三个部分,任命章邯为雍王连同塞王司马欣、翟王董翳镇守关中防范刘邦。公元前206年汉军上将军韩信明修栈道暗度陈仓后第一个进攻的就是关中地区,而镇守关中的三个王中实力最强的就是雍王章邯了,所以章邯就成了汉军首当其冲的攻击目标。


章邯军不敌,败退至国都废丘坚守,后来城破之时章邯率领2000人马与汉军死战兵败而自杀。章邯曾对这些士兵说过:我章邯已经是投降了项羽的降将,还受到项羽的优待而被封为雍王,现在汉军兵临城下我如果再投靠汉军,那么我章邯岂不成了一个背信弃义、逢主必叛的小人了吗?想走想降的人我不阻拦你们,你们没有必要继续跟着我章邯去送死。由此一段话就给出来了一半的答案。

章邯当年投降项羽的主要原因不仅是为了自己的活命更加是为了手下这20万士兵的生命着想,章邯并不是一个贪生怕死的人。他知道再和项羽打下去也是徒劳无益的,只会是白白让这些士兵们送死。而后来这20万秦军被坑杀章邯一直把责任都怪罪在自己身上,如今他如果再背叛项羽的话他就真的无颜活在世上,所以只有一死来挽回一点自己的一点尊严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