司马懿为什么等到曹睿死后才发动兵变?

七星印月


看过《军事联盟之虎啸龙吟》的朋友,想必心里都很疑惑像司马懿这样精明会算,城府又深的人为什么要在侍奉曹家三代之后,直到曹睿死后才发动兵变?下面就听听有书君的几点分析:

1.司马懿发动兵变并非早有打算

曹操对他的政治及军事才能十分赞赏,并且曹操善于用人,让他为曹魏大业尽其才智,对司马懿的奇谋异策更是从善如流。

在曹操死后,司马懿又帮助曹丕继位,作为曹丕继位的功臣自然也会他被信任。而且曹丕死前还曾遗命曹睿:“有间此三公者(三公指:曹真、陈群、司马懿),慎勿疑之”,由此也可看出曹丕对司马懿信任有加,与此同时也看出了司马懿对曹丕的肝脑凃地。

再然后,曹丕死了曹睿继位,司马懿凭借自己精湛的兵法在与诸葛亮的作战期间连连取胜,之后因镇压公孙渊而被升任为太尉。

在侍奉魏国三朝皇帝期间,司马懿的才能都是被认可的,一直以来司马懿的人生都还算太平,有官可升有事可做,也就想不到要兵变。

2.因为无奈而起兵叛变

在曹睿死后,年仅八岁的曹芳继位,由司马懿和曹爽共同辅佐齐王,但曹爽包藏祸心,想要谋权篡位。在这个时候,司马懿如果再不起兵叛变的,不但自己性命难保,还可能会危及江山社稷,毕竟曹芳也只有8岁。所以,便在曹爽陪曹芳离开洛阳时,起兵控制京都,这就是后来的高平陵事件。

司马懿这次虽然发动兵变,但这只不过是他自保的一种手段,虽说他从此控制了曹魏的政权,但并非造反谋逆,曹芳依然还是皇帝,并没有因为这次兵变而下台。

综上所述,有书君认为,司马懿的兵变根本谈不上等到谁死了以后来兵变,只不过是他自保的权宜之计。他终其一生,也只不过是停留在权臣的位置上。

有书君语:对此问题你有什么不同的见解呢?欢迎在下方留言评论,别忘给有书君点个赞哦~关注有书君,私信回复句子,有书君送你一句特别的话


有书共读


曹睿的执政能力

曹睿为曹丕长子,226年即位,是谓魏明帝,即位时23岁,执政13年,239年去世,时年36岁。

曹丕担心自己的儿子年轻,为儿子安排了四个辅佐的顾命大臣:

曹休、曹真、陈群、司马懿。可是曹睿非常聪明,擅长帝王之术,为了自己大权独揽,攘外必先安内。将曹休、曹真和司马懿三个掌握朝廷实权的人物,轮番调往与东吴和西蜀作战的前线,基本上在京城待的时间很短,根本影响不了曹睿掌握大魏的朝廷实际权力,而且也不能干预曹睿的执政。(曹睿剧照)

在对外作战中曹休和曹真相继病死,但是他们也抵御了吴蜀两国的进攻,并且平息了辽东公孙渊的反叛,可以称之为明君了。一个没有多少实权的陈群就没有调动,对权臣的控制可见一斑了。

曹睿无子,养子曹芳即位

曹睿虽然聪明,曾经有三个儿子,但无一例外都没有到成年就夭折了。无奈只好弄了两个养子:齐王曹芳和秦王曹询。(郭皇后剧照)

曹睿特别好色,大概是因为自己的儿子早早夭折,他拼命的行走于嫔妃的床笫之间,希望能够生下自己的嫡系后代,但事与愿违,掏空了自己的身体,后代的事情也没有解决。(曹芳剧照)

239年正月27日,36岁的魏明帝病故。病故之前,急招司马懿和曹爽(曹真长子)进宫,托付后事,曹爽和司马懿成为顾命大臣辅佐曹芳,这时的曹芳才7岁,是谓魏少帝。(司马懿剧照)

司马懿被废,曹爽专权

曹爽是曹真的长子,曹睿托孤时,他被封为大将军,假节钺,简单说曹爽掌握了曹魏的军事大权。

曹爽在曹芳刚刚即位时,凡事和司马懿商量,不过后来听了别人的计谋,尊司马懿为太傅,趁机剥夺了司马懿的军权。并将原来的禁卫军将领蒋济免职,各主要的军事位置都换上了自己的兄弟和亲信。(曹爽剧照)

244年,曹爽觉得自己是大将军,但是一点战功也没有。于是就起兵征讨蜀汉,司马懿劝阻,但是曹爽大权独揽,哪里肯听。结果曹爽被蜀汉的大将军费祎击败,并且造成很大的内耗,战争地区的人民怨声载道。

247年,曹爽兄弟将郭太后迁移出宫,架空了司马懿,专擅朝政,党羽遍布,并且排挤了大量的官员。在宫殿内,曹爽甚至带走曹芳的嫔妃出去玩乐,根本不把魏帝放在眼里,俨然有取代魏帝的苗头,因为曹芳不是曹睿的亲生儿子,继承帝位有瑕疵。

高平陵之变

曹爽对司马懿换是小心提防的,248年,曾派人试探司马懿的状态。当时司马懿应该啥病都没有,但是马上装病,垂垂老矣的样子,人都变得糊涂了,试探的人回去汇报给曹爽后,曹爽放心了。

司马懿在干什么呐?这些年来的征讨指挥,手下聚拢大批的将士亲信,并且暗地里培养了精锐的3000死士,寻找合适的时机发动政变。在朝堂上凡是曹爽排挤下来的军队人士以及朝臣,司马懿都倾心相交,拉拢到自己的阵营,壮大自己的力量。

249年,魏明帝曹睿已经去世10年了。曹爽兄弟陪着魏帝曹芳去拜谒曹睿的陵寝——高平陵。曹爽的主要班底都参加了拜谒活动,出城前,谋士桓范告诫曹爽,他们这些掌握军权的主要人物不能一起去参加这个活动,都城军队会失去领导,曹爽不以为然。

司马懿培养的死士和拉拢的被曹爽排挤的大臣将领们纷纷出动,占据了曹爽及其兄弟的军队驻地,打开武器库,迅速装备起来一直大军,并将郭皇后搬了出来。然后他们认为曹爽兄弟有篡位夺权之意,下令免去曹爽兄弟的官职和军职。谋士桓范逃出都城,建议曹爽携皇帝曹芳到许昌,号令天下讨伐司马懿。(桓范剧照)

曹爽就是个没什么本事的家伙,遇到这样的事情马上慌了,他仍旧留恋家族和安逸的生活,愿意投降,继续他的富贵人生。桓范悲痛地哭泣道:

“曹子丹这样有才能的人,却生下你们这群如猪如牛的兄弟!没想到今日受你们的连累要灭族了。”

曹爽回到都城后,家族被软禁看管。司马懿很快找了一个曹爽谋反的事件,将曹爽家族及其党羽诛灭三族,5000多人受到牵连。司马懿从此掌握了曹魏的军政大权。


穿越再现彼岸


司马懿为何等到曹睿死了再兵变?

中国古语,富不过三代。其实,贵也不过三代。第一代,打天下的主,自然英明神武,起自平凡,收自富贵。这是雄主,谁都要让。第二代,跟着第一代打天下,自身素养一般不错,还有第一代和众多老臣罩着,也是欺负不得。第三代,大多不行了。久居深宫,锦衣玉食,条件太好。再往后,朝代运气好的话,还会有一两个中兴之主,再往后,往往就一败涂地了。中国历史各个朝代,一般遵循这个发展规律。

曹魏政权,打天下的是曹操,这是第一代。称帝的是曹丕,这是第二代。曹睿是第三代。虽说已到三代,但是因为曹睿年少坎坷,加上异常聪明,善使谋略,还能坚持皇帝权威不动摇。曹睿死后是曹芳,皇帝年幼,再加上是养子,缺乏锻炼,曹氏宗亲和夏侯家族这些老人大都凋零,或是被严密防范,也就完全不能防范司马懿了。众所周知,司马懿的重要特点是寿命长。耗死了一个个雄主,终于大杀四方,把控朝政,以晋代魏。

所以说,司马懿为何等到曹睿死了再发动高平陵政变,是一个天时地利人和的演进过程。

一方面,司马懿才能卓越又有野心,放在哪里都是枭雄,自然不甘久居人下。这一点,曹氏家族的所有人都感觉到了。有人说司马懿最后走上政变的路是被逼的。为什么逼他而不是别人,还不是看到他野心太大?但是,曹氏家族需要借助他的领导能力对付吴蜀,不能无缘无故随便擅杀,所以严格防范。偏偏曹氏家族的智商过早透支给了曹操和第一代打天下的长辈,后代智商一个个不足。曹操、曹丕、曹睿还能驾驭,到了曹芳时就问题积压很严重了。辅政大臣曹爽这一代,完全不是与司马懿一个等量级的对手,最后身死人手,也是必然之果。

另一方面,在曹氏家族日渐削弱的同时,司马家族在迅速崛起。父亲司马防是京兆尹,上层人脉丰富。司马懿在长期领兵作战和结交郭太后中积累了大量关系资源。其弟司马孚也掌握国家重权。其子司马师、司马昭都是久经战阵的能干之人,而且掌握禁军,私养死士。再加上,司马懿还积极联络被曹爽打压的士族,赢得了广泛支持基础。

最后,需要强调的是。即使如此,司马懿搞兵变风险还是很大。他一直被曹爽架空,装病乞怜才麻痹对方。等到曹爽与皇帝外出祭灵,他破釜沉舟,兵出险招,带领死士夺取武库,挟持郭太后发布诏令,又因为曹爽软弱糊涂,不敢挟帝到许昌借兵平叛,在关键时刻失去战心,才能兵变成功。可见,即使司马懿有野心,有实力,但因为不是皇族,同样处于弱势地位,搞兵变风险巨大。曹氏家族掌握国家权力,还被逐渐控制排挤,早晚被替代是很正常的。不是司马家族,就是邓氏家族,钟氏家族。一代新人换旧人,这是无可挽回的事实。

我是朴素文明,喜欢用头脑分析历史,而不是简单叙述历史,欢迎关注。


朴素文明



司马懿为何在曹睿死后才敢发动政变?

诸葛亮常谈羡慕,能回天地春。司马懿精于谋略,善于用兵,深谙韬晦。他是曹魏三代托孤辅政大臣,又被人称之为:三国英雄士,四朝经济臣。司马懿极其聪慧,博学多识,年少时就远近闻名,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继任丞相后强征司马懿为文学椽,后来让司马懿做太子中庶子,也就是辅助曹丕的差事。曹丕在位时,司马懿成为托孤辅政大臣,也是曹丕对抗宗亲的工具。


曹睿继位后,司马懿临危受命,成功抵御诸葛亮北伐。司马懿兢兢业业,一生都在为曹魏征战,然而却在曹睿去世后,发动高平陵政变,窃取大权。然而司马懿既然想篡权,为何要等到曹睿死后,才发动政变?笔者认为,这是有着深刻原因的,以下做简要分析。


首先曹睿在世之时,司马懿并没有实权。曹丕临终前,将司马懿任命为托孤辅政大臣,除了他还有三位,分别是曹真、曹休、陈群。曹丕让司马懿好生辅佐曹睿,同时也告诉曹睿,要永远防着司马懿。因为从曹操开始,众人都纷纷议论司马懿有狼顾之相,并且曹操曾两次梦见三马同食一槽,因此曹操警告后人,要永远防着司马懿。曹睿继位之后,司马懿也成为牵制曹魏宗亲的工具。


曹丕在位时,曹真、曹休等就开始大肆圈地据为己有,侵吞国家资产,由于他们手握重兵,曹丕也不敢得罪。曹丕死后,宗亲们更是肆无忌惮,曹睿只好用司马懿牵制,懿依旧管理尚书台,执行新政,防止曹魏宗亲贪污受贿、任人唯亲。因此司马懿当时只是个文官,并没有什么实权。后来诸葛亮北伐,曹真屡战屡败,曹睿不得不起用司马懿为大都督,然而司马懿虽然掌握兵权,但长期在在征战,又有大将军曹真的牵制,没有机会发动政变。


其次魏明帝曹睿英明神武,牢牢控制大权。不得不说,曹睿是个英明的皇帝,从小就长相俊美,聪慧过人,又有过目不忘的本领。曹操因曹睿超凡脱俗,更是对他宠爱有加,曹操曾夸赞:有曹睿在,曹魏江山可以传三代了。曹睿在位期间,曾指挥司马懿曹真等成功抵御诸葛亮北伐,防御吴国,设立律博士制度,又与陈群等人制定了《魏律》,因此曹睿是个有座位的皇帝。


诸葛亮北伐期间,司马懿被曹睿牢牢控制,由于司马懿侵害了宗亲们的利益,曹真、曹休等恨不得杀司马懿,以除后患。每次都是曹睿阻止。而司马懿稍有不慎犯错,轻则降职,重则罢官,因此司马懿在朝中很不得势,更没有什么谋反的机会。而且当时人心向魏,司马家族并未给世人什么恩惠,司马懿在这个时候谋反无异于自取灭亡。


再次曹睿在位,曹氏宗亲依然强大,司马懿在当时兼职不值一提。曹魏三代用司马懿的原因,就是司马懿有大才,可以辅助曹魏江山,然而三代人都未曾重用司马懿,只是诸葛亮北伐之时才让他掌握军权。最主要是,托孤大臣不止司马懿一个,还有曹真、曹休、陈群。曹真曹休才是真正的掌权者,手握重兵,可以说他们想杀司马懿易如反掌,只是曹睿护着司马懿。


后来诸葛亮北伐之时,由于曹真屡次打败仗,丢城失地,曹睿这才起用司马懿。而且司马懿打败仗之时,曹睿有再次起用曹真。二人相互牵制,由此看来曹睿也是个权谋家。因此曹睿在世,曹氏宗亲虽然人才凋零,但大权在握,再加上曹睿英明神武,司马懿没有发动政变的机会。

你是如何看待司马懿的?

欢迎关注,讲述三国故事,了解那段鲜为人知的历史。


三国逐鹿


韬光养晦。

司马懿作为四朝元老,历经曹操,曹丕,曹睿,曹芳,通过高平陵政变最终夺得政权。历史上,关于司马家篡夺曹魏天下,对司马懿的评价总是被讥讽为欺负孤儿寡母。

司马懿同日本的德川家康一样,一生隐忍,活得很长,笑到最后,到同样在民间的名声并不高。

曹睿青年继位,虽然在位时间并不长,但帝王权术却一样游刃有余。他没有亲生儿子,只能让养子曹芳继位,并让曹爽和司马懿辅政。

实际上,曹操,曹丕,曹睿祖孙三代,对司马懿既倚重又猜忌,曹睿虽然年轻,但通过对司马懿等权臣分化制衡,司马懿等人也只能俯首听命。曹睿一死,新上位的曹芳年幼,且并无根基,除司马懿外,其他有实力拱卫曹氏政权的大臣均已凋零。

曹爽是曹氏宗亲,虽然处处防范司马懿,但却斗不过更加老辣的司马懿,表面上大权在握,实则抵不过司马懿家族在军队中,在朝臣中的影响力。

在曹睿死后多年,曹爽率亲信拜谒高平陵,当司马懿突然起兵,发动政变之时,竟然坐以待毙,完全没有掌权者的杀伐果断,沦为任人宰割的鱼肉。

司马懿家族能取得最后胜利,一是作为士族代表,确实代表着一大部分利益集团,二是其对手曹爽之流确实太弱。曹氏政权人才凋零,而司马懿代表的士族掌权趋势日增,此消彼长,司马懿也敢于放手一搏了。


生说


根本就无所谓等谁死了再政变,小编的说法好像司马懿天生就是准备政变一样,其实人家早先根本就不想出来做官,是曹操反复逼迫,以死相逼,才不得已出仕的,司马懿这个人博学多才,机敏通达,不管是做秘书,谋士,管理内政,仗钺征伐都是出色当行,文武双全,以自己出色的才能和忠诚,得到了曹魏三代君主的信任,曹丕死的时候司马懿是四个辅政大臣之一,曹叡死的时候他是二个辅政大臣之一,而且曹叡对司马懿的期望极高,病危的时候飞书快马急招司马懿回朝托付后事,甚至一天内连发三道诏书,司马懿是抱着七岁的太子曹芳在曹叡对病榻前接受遗照的,由此可见,曹魏皇帝对司马懿的信任。后来导致司马懿挺而走险,发动政变完全是因为曹爽的胡作非为,把司马逼迫的要靠装病才能保命,如果不是如此,他绝不会作出这种事儿来的,所谓的“高平陵”政变,不过是司马懿的自保之策,因为如果他不动手,曹爽迟早也要杀他。虽然说司马懿从此控制了曹魏政权,但是他毕竟不是造反篡逆,不过是两个辅政大臣之间的斗争,曹芳不过是从一个权臣手里转到了另外一个权臣手里,皇帝还是皇帝,并没有因为司马懿的“政变”而下台,而且,司马懿始终都没有背叛曹魏,终其一生,也仅仅停留在权臣的位置上,他两次拒绝了“加九锡”的特权,实际上就是向朝廷和外界表示,他没有篡位的野心,这一点他跟曹操非常相像,曹操也是崇尚“三分天下有其二”却以礼事殷的周文王,和雄霸天下的春秋霸主齐桓公,晋文公,“以其兵力广大,犹能侍奉周室”的千古美谈,所以,我一直都不赞成把司马懿描绘成为一个内心阴暗,隐忍狠毒的阴谋家,他跟曹操一样,都不是天生的权臣,曹操年轻时候的梦想不过是做将军,封侯而已,但是他们这样的人走到了位极人臣的地步,自己也是四面楚歌,曹操就说过,即使是天下人都认为他权倾朝野,怀有异志,他也不会自解兵权来证明自己的无辜,那样实际上是“慕虚名而处实祸”,所以他只能拼命巩固自己的权势地位,看清楚这一点,就不难弄明白他为什么要发动这样一场“政变”了。


狼的影子319


怎么说呢。

其实也不要太针对司马懿,也不要把司马懿想得太过于阴谋论了。

人家司马懿也不是天生下来就像造反的。

不是说在司马懿投到曹操门下之后,就日思夜想找机会夺取曹家政权的,根本不是这样。

最多可以说司马懿骨子里有造反基因,随着事情一步一步的发展,慢慢的被激发出来,这才最终走上高平陵之变,夺取曹氏最高权力的道路。

能最终走到这一步,一半原因是因为内心的权利欲望在作祟,另一半也是逼不得已。

而且司马懿在曹睿死之前,根本就没有夺取权力的机会,更没有夺取权力的能力。

因为曹丕还在位的时候,就感觉司马懿能耐太大,恐怕司马懿有二心,所以一直防备着司马懿。

到了曹睿这一辈,依旧如此。

虽然在抗击诸葛亮这方面,不得不启用了司马懿,让司马懿在军中培养了大批心腹。

但是到曹睿快死得时候,曹睿已经让司马懿远离权力中心了,并且安排了五位曹氏亲贵作为辅政大臣,可以说是万无一失。

如果不是孙资,刘放这两位从中作梗,导致重病之中的曹睿改了主意,重新召司马懿如朝,授予辅政大臣的要务,恐怕司马懿这辈子,都没有机会触摸到魏国权力中心了。

而且就算是曹睿后期改变主意了,但依旧没有完全相信司马懿,还放了曹爽这么一个曹氏亲贵来制衡司马懿。

可怜曹睿到死也没有想到,曹爽和司马懿完全不是一个量级的人物。

曹爽空有莫大的权力,但最终还好还是被司马懿玩得团团转,最终在高平陵之变中丢掉了曹氏手中的最高权力。

曹操父子辛苦数十年,最终却为司马家做了嫁衣。

我是@盗帅夜留香,关注我,一起交流更多的文史话题。


盗帅夜留香YE


我们看过三国的人都知道司马懿是一个能忍他人所不忍的人,而且还是个有能力却强忍着的人。

现实中我们都知道这种人是最可怕的,这种人往往下手只会有一次,不成他就会永远的窝起来!

在曹睿时期司马懿手里其实是没有实权的? 可不要说他掌握兵权,说他有好多心腹。 我们就比较当时魏朝还有着曹真,徐晃,张郃等人在,他们可都不是吃素的主。

以司马懿那种小心谨慎的性格,这时候是绝逼做不出谋反的事的,因为时机不成熟。

再说曹叡也不是汉献帝那样的人,更不是傻子。



司马懿也是知道这一点的! 所以曹睿不死,司马懿发动兵变那就是明着造反,没有任何借口,而且就是变相的找死。

因为那时候的曹家还是得到魏朝百姓大臣拥护的。

曹睿死后!

我们从直接参与司马懿高平陵之变的,除了司马懿之弟司马孚及其子司马师、司马昭外,尚有蒋济、高柔、王观三人。这三人都是曹魏政权中的元勋,追随曹操创业,功名已著,年辈与司马懿相若,说明高平陵之变背后似乎得到曹魏政权中元老的大力支持。 究其原因,曹爽当政之后,任用何晏、邓飏和丁谧等人,推行正始改制,触动了许多曹魏元勋的地位、利益,激起了他们的强烈不满,发生过多次冲突。

本来安排司马懿和曹爽同时担任顾命大臣,就是为了平衡朝中宗室和功臣两大势力。曹爽在架空司马懿后,已经打破了这种平衡,有大规模启用新人,排斥老臣,自然引起了朝中元老的强烈不满。曹爽的专权行为,违背了明帝的遗命,在政治上缺乏足够的合法性。



而司马懿作为托孤重臣,功勋和威望当时无出其右者,成了这些曹魏元老支持、依靠的对象。所以在这样的情形下,司马懿获得了曹魏老臣的广泛支持,除了直接参与的蒋济等人外,朝中也不乏同情者。

所以司马懿能够顺利占领洛阳。 但是,这些老臣参与、支持高平陵之变是为了结束曹爽专权的局面,恢复原有的政治秩序,维护自身的利益。他们并没有支持司马氏改朝换代的意图和打算。

所以蒋济一方面致书曹爽劝其放弃抵抗,同时也力劝司马懿不要杀曹爽。所以蒋济因为失信于曹爽,在高平陵之变后三个月后,便感到惭愧发病而死。同样当时同情司马懿,帮助说服曹爽投降的许允、尹大目,后来都站在了反司马氏的立场上。

其实从这里看也是司马懿被逼上了绝路,弃权必死,夺权还有生路,在这种情况下以司马懿的性格我们也不难猜出他会选择那一条路了!


笑谈风史观天下


司马懿是个相当沉得住气的人。

在情势不占绝对优势的时候,他是不会轻举妄动的。

早在曹操在世时,司马懿就有了一定势力。曹操对其十分猜忌,临死时交代曹丕,要想办法除去司马懿。

谁知终曹丕一生,司马懿依然没倒。究其原因,就是司马懿相当谨慎,从不妄动。

到明帝曹叡时,司马懿见这位皇帝不好糊弄,更加小心,竟然得到了曹叡的信任,托孤于他,让他与曹爽共同辅佐曹芳。

可以说,在曹芳之前,司马懿一直未动手,一方面是主君较强,司马懿未能获得绝对优势。另一方面,司马懿生性谨慎,沉得住气。

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曹芳在位时,控制力已大不如前辈,实力派曹爽又是个狂妄的家伙。但司马懿在明帝死后,还是等了十年才动手,其间还不惜装疯卖傻以麻痹政敌,充分证明司马懿不打无准备的仗。

故此,有反心的司马懿一直等明帝去世十年后,才发动高平陵之变。

幸好,司马懿是个长寿之人,否则,谨慎的他发动政变得等其儿孙来实行了。


钱多多读文史


司马懿,字仲达,公元179年生于河南温县(今河南温县西)教敬里。为曹魏大将。东汉末年,被魏武帝曹操任为承相东曹属、主簿。司马懿谋略过人,城府莫测。曹操早就洞察他有谋反之心,估临终时留下遗嘱提醒魏文帝曹丕,"不可付于司马懿兵权,以免后患"。但文帝竞忘记了其父皇武帝这一至关重要的遗嘱,在位期间对司马懿深为信赖,甚至在自己临死时,竞拜司马懿为辅政大臣,扶协魏明帝曹睿理政,从而为曹魏王朝留下了亡国的祸根。正如曹操所料,司马懿确实早就有篡位谋国之心。但文帝和明帝在位期间,其跟随曹操南征北战的将士和谋臣还健在,且表面看都对皇帝忠心耿耿,司马懿自知力不能支,如那时盲目武力政变,成功率不大。又加文帝和明帝对自己信任有加,有恩于他,心中不忍,所以没有付诸行动。自忖必须另找机会,以求一逞。公元239年1月魏明帝曹睿病死,其八岁的儿子曹芳继位,由于曹芳帝年幼,不能理政,明帝死前即拜大将军司马懿和曹魏宗亲大将军曹爽为辅政。曹爽本是个庸才,他见司马懿权势日重,又握有兵权,很是妒忌,总想夺其兵权,独揽朝政。所以屡屡以各种理由刁难司马懿。这正中司马懿下怀,认为剪除曹爽异己,趁势发动政变夺取政权的时机己到。公元249年1月6日,魏帝曹芳祭扫高平岭,大将曹爽和他的兄弟们同行。司马懿闻知,决定即刻发动政变,他首先以皇太后的名义下令,关闭各个城门,而后率亲信将士占领武库,又派军占领曹爽营地,解除其武装。同时派人上书魏帝,指责曹爽兄弟背弃先帝之命,违法乱纪,排除异已,"实有不臣之心",为此司马懿才出此兵谏之下策,为国除此大害。

接着,司马懿对曹爽下了最后通谍,要求其放弃军权,认罪归降,可保身家生命。在走投无路的情况下,曹爽兄弟只好乖乖投降。魏帝回宫后,司马懿又以"图谋不轨篡位夺权"的罪名,将曹爽兄弟及心腹亲信全部处死并诛灭三族。从此司马懿在朝庭独擅朝纲,为其篡权谋国奠定了基础。此即所谓史书上的"高平岭事件"。公元251年8月5日司马懿因病去世,时73岁。公元265年12月,司马炎废元帝曹奐,称帝建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