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评选新中国成立后的四大名著,你觉得是哪四本书?

用户64325649


要称得上名著,得符合以下五个特点:

1.必须是大部头的长篇小说。如果达不到五六十万字以上,就不好说是名著了。

2.应该是史诗级别的作品。如果是写小情小爱的作品,就够不上这个格了。

3.必须能够反应一个时代的社会生活。如果格局不够开阔,也难称之为名著。

4.必须有经典的人物群体呈现。如果人物单一的话,也够不上名著这个称呼。

5.必须脍炙人口,可读性强,流传甚广。如果,太过于小众,普通人欣赏不了,那也没办法称之为名著。

那么,用这5个条件来衡量,就筛选掉了一大批,剩下的有哪些呢?应该就是这么几部吧:

1.姚雪垠的《李自成》

2.陈忠实的《白鹿原》

3.刘斯奋 的《白门柳》

4.阎真的《沧浪之水》

5.贾平凹的《废都》



溪谷青桦


如果让我评选新中国成立后的四大名著,名单如下:

钱钟书的《围城》

钱钟书是一个一等一的学问家,这是举世公论的。但是很多人对他的小说成就不以为然,但是《围城》一书,大概是对知识分子群体描写最为深刻的一部书。我对《围城》的评价是:一部伟大的、足可传世的、无可超越的新世纪的《儒林外史》。很多人不喜欢这本小说,说作者刻薄,小肚鸡肠,下笔传神而毒辣,几乎每个句子都像是深思熟虑之后的描写。那是因为书中的人物都是一面照妖镜,照出了我们身边,尤其那是那些道貌岸然的知识分子群体的丑恶的嘴脸。书中几乎没有一个美好的人物,方鸿渐怯懦而无用,孙柔嘉柔弱而有心计,更别说三闾大学的那些教授们,一个个道貌岸然,以忽悠学生为本,以大话为生。《围城》是讽刺文学的高峰,是超越时代的文学高峰,书中的每个人物,甚至一个“杀人有暇”的庸医,都让人难忘。这样的力作,难怪夏志清说它是“中国现代文学史中写得最有趣、最细腻的小说,或许是最伟大的小说。”

陈忠实的《白鹿原》

我相信入选的这本书没有多大意义。在茅盾文学奖的历史上,这么多年的作品评选,阅读最大的影响最大的几本书中,一定有陈忠实的《白鹿原》和路遥的《平凡的世界》。但是要说足可传世的史诗力作,《白鹿原》一定会胜过《平凡的世界》。

按照时间是淘洗作品唯一法则,多年以后重读,你会发现《白鹿原》比《平凡的世界》好太多,《平凡的世界》时代的痕迹过于明显,青春的情绪过于浓烈,读多了反而觉得矫情,它只适合青春期阅读。

而《白鹿原》放置在人生中的任何阶段,都不会觉得过时,它是真正超越了时代,用家族史写历史,又超越了历史,既有对历史的审视和观照,又有对人性的淬炼和洞察入微。

贾平凹的《废都》

这本书入选可能让很多人觉得不服:一个原因,相比路遥和陈忠实,贾平凹仍然在世,新作不断,也许在其后一定会创作出新的作品,所以过早论断好像不太公平。另外一个原因,都是陕西作家,同时入选,对其他作家都不太公平。但是,放眼中当代文学中的长篇力作,《废都》无论是从影响力,还是对时代的描慕上,同时期的作家都很难比肩。其实我犹豫了一下,要不要用贾平凹的《浮躁》代替《废都》,权衡再三,还是觉得《废都》更有代表性,为何这样说呢?

还是那句话,时间是衡量一部作品最高的标准。《浮躁》的缺点跟《平法的世界》一样,时代的痕迹过于明显,时过境迁之后,再读这部作品就觉得作者很难用一个普世的小说家的眼光去写作。当然,我们都是时代中人,但是并不能成为我们不能超越时代的借口,我们不是时代的人质,我们要挣脱时代的羁绊,成为那种具有超脱意识的写作者。只有如此才能写出跨越时代作品的人。从这个角度说《废都》比《浮躁》更好。贾平凹的《废都》,他写的知识分子的群体,影射了一个时代从理想主义到市场经济环境下转变下,这个群体的蜕变和消亡。理想主义最终沦为了一个假大空的虚无。

王小波的《黄金时代》

王小波的小说和杂文都论者很多。但是《黄金时代》还是很具有代表性的一个文本。这部销售入选的一个理由,在我看来就是,它基本脱离了中国现实主义的文学正统之外,当年这部小说在国内几乎无人问津,因为几乎没人能察觉到王小波已经脱离了中国的文学正统,直接承接了西方现代主义的文学的写法。这样说好像王小波之前没有人尝试现代主义似的,当然不是这样的意思,事实上,八十年代之后,中国的先锋文学对西方文学的借用还是很多的,但是那种借用很多都是形式上的,比如余华的早期作品,马原、格非等等,他们借用了现代主义的形式,从中国的传统文学中寻找滋养,骨子里还是中国文学的套路。但是王小波不一样,他的写作共骨子里就是世界主义的,他的现代主义作品是全面的继承,所以当时我们很难欣赏它,反而是台湾的文学家更注意到这部作品,给王小波一个文学奖。时隔多年之后,我们再读《黄金时代》以及王小波其他作品,都会讶异,二十多年前,王小波竟然已经有这种意识,创作这样一部跨越我们时代的历久弥新的作品。


说书人思郁


我是十一二,我试着前来回答一下!


建国以后的新四大名著,很难评!

我们耳熟能详的是古典四大名著,现在要评当代四大名著,我个人以为,文学性、故事性、代表性、传播度至少要达到古典四大名著的水准,否则,若干年后,我们的子孙看到,会连累我们这一代及上下两代的人跟着挨骂,这是一件想一想都脊背发冷的事情。


那么,我们来盘点一下,到底是那几本当代著作,可以比肩古典四大名著.


我回答的时候,几经有471个答案了,我仔细读完了没有被折叠的全部回答,大都集中在《子夜》、《围城》、《红岩》、《龙须沟》、《黄河东流去》、《暴风骤雨》、《红旗谱》、《创业史》、《保卫延安》、《秘密世界》、《关东演义》、《芙蓉镇》、《活着》、《平凡的世界》、《穆斯林的葬礼》、《遥远的救世主》、《雪城》、《长恨歌》、《白鹿原》、《家春秋》、《一代风流》、《三家巷》、《林海雪原》、《黄金时代》、《废都》、《一句顶一万句》、《康熙大帝》这些书。


其中,数《围城》、《活着》、《平凡的世界》、《白鹿原》、《家春秋》、《废都》这六本书呼声最高,其他的,很大一部分已经被时代遗忘,已经不具备入选《四大名著》的资格,另有一部分,认识并不普遍。

有人提出钱钟书的《围城》成书于1946年,应该剔除,但我觉得还是为了广大不了解历史的吃瓜群众保留下为好。好了,我们来看看这六本书中,哪一本能与古典四大名著相提并论。


其中《平凡的世界》我很喜欢,因为我有记忆,但我的孩子不能理解。想一想,下一代或者下下一代,也许会有更清晰的认识。


时间不止是一把杀猪刀,也是过滤器,很多东西,时间会自己告诉我们答案。何况,建国到现在,不足百年,而且很多人都没有考虑到庞大的网络作品,对新生代作家也是一种相对的不公平。当然,网络作品,确实也没有几本可以经得起推敲的佳作,以消磨时间为佳。

很多时候,很多事情,不能急。留一些时间给岁月,也留一份精彩给自己,不是更好么?


好了,率性的就是真实的,真实的就是精彩的,我等待您的精彩点评,期待您的关注!我是o十一二o,不要忘记点赞哦!


o十一二o


说到新中国成立后的四大名著,脑海里涌现出了众多的作家,莫言、阎连科、贾平凹、陈忠实、刘震云、余华、王安忆等,认真思考一番,选择了分量较重的四部作品,仅是个人之见,欢迎大家一同探讨。

第一部路遥《平凡的世界》,这部作品是深受读者喜爱的作品,是一部全景式地表现中国当代城乡社会生活的长篇小说。《平凡的世界》是用温暖的现实主义的方式来讴歌普通劳动者的文学作品。与其《人生》相比,更具有人性的高度,路遥将苦难转化为一种前行的精神动力。这种力量一直在激励着我们现代人。

第二部是贾平凹《废都》,此书一出便引起了巨大的争议,该书由于大量的性描写在国内遭禁16年。贾平凹站在传统文化的观照视角上来看待城市与乡村、男人和女人、外界与内心的。借用他人的一句评价:《废都》是传统文化滋养的一代知识精英在现代商品社会绝望和幻灭的挽歌,是人文知识分子在20世纪末颓废情绪的大曝光;主人公庄之蝶的心态及命运,在相当程度上已成为社会转型时代部分知识精英的精神缩影。



第三部是莫言《生死疲劳》,莫言有众多精彩的书,《红高粱家族》、《檀香刑》、《丰乳肥臀》等等,之所以选《生死疲劳》是因为莫言因其获得了红楼梦奖。《生死疲劳》是一部写农民与土地的大书,以动物之眼著成的中国乡村史,看似是动物的狂欢,农民的悲喜,实则是对中国农村社会史的思考,通过数个狂欢式人物形象的分析可以了解,当时物质与精神对农民的双重压迫,再现了中国50年的社会历史。在现代化的大进程中,农村一步步消失,莫言一位农民作家用自己的笔担起社会责任,唤起我们现代人对土地与乡村的记忆,使我们从土地与民间汲取力量,传承中国民间文化精神。



第四部陈忠实《白鹿原》,获得了茅盾文学奖。这是一个民族的秘史,《白鹿原》是一部精神和心灵的寻根之作,带着对精神中“真”的追求写出儒家文化的精髓,它有着历史的混沌性和民族的丰富性,“使这部偏重于感性和个人主义的历史小说既成为一部家族史、风俗史以及个人命运的沉浮史,也成了一部浓缩性的民族命运史和心灵史。”


红雨说历史


四大名著,那是改革开放初期文化荒原中的宣传手段,也算是对明清小说的盖棺论定。

事实上,明清古典小说中,可以和四大名著媲美的还有不少,比如《金瓶梅》那是红楼梦是师傅,再比如《老残游记》可以补充四大名著没有官场小说的缺憾。

四大名著的特点是,各个类型小说都选出最优秀的一款。

  1. 神魔小说《西游记》,击败《封神榜》上榜。
  2. 江湖小说《水浒传》,击败《三言二拍》上榜,这个有点名不副实。
  3. 言情小说《红楼梦》,击败《金瓶梅》上榜。
  4. 历史小说《三国演义》,击败《隋唐演义》《说唐》《说岳》等上榜。

同样的道理,知事君在各个领域都找出第一名,供大伙评选新四大名著参考。

1,武侠小说《笑傲江湖》。


若说武侠小说,当推金庸古龙梁羽生卧龙生四个人,第一毫无疑问是金庸爷爷。

金庸小说十五部,评价最高三奇书《天龙八部》《笑傲江湖》《鹿鼎记》。其中,笑傲江湖以独特的政治讽刺性挂在榜首。

2,言情小说《还珠格格》。

若说言情小说,琼瑶三毛再到今天的严歌苓都是极其优秀的。流传最广的毫无疑问是琼瑶奶奶。

琼瑶剧是我们7080后一代人的回忆,最终再次成为90后00后的,只有《还珠格格》。每年暑假的热播,很能说明问题。

3,历史小说《大秦帝国》



建国后,历史小说太多了,仅茅盾文学奖获奖的历史小说就有《李自成》《张居正》等很多种。不过真正产生巨大社会影响的,还是《大秦帝国》。

现在已经拍到第四部的《大秦帝国》是国内历史剧低迷情况下的异类,从另一个角度说明大秦帝国粉丝足够多,社会影响力足够大。

4,探险小说《鬼吹灯》



《鬼吹灯》引领了盗墓小说和探险小说的热潮,成为我过文学史上的特殊现象。《鬼吹灯》后,《盗墓笔记》出现,天下霸唱和南派三叔各种探险小说涉猎地域、古生物、古墓特别多。

之前的已经流行的恐怖小说大家周德东也有《罗布泊之咒》,悬疑小说家蔡骏有《荒村笔记》,那多的《凶心人》等那多笔记系列,都很强大。

5,玄幻小说《诛仙》

玄幻小说我接触的比较少,十几年前看诛仙整夜整夜不睡觉,那种魅力势不可挡。原谅我没有再看《遮天》等新派。当年的《诛仙》曾经沧海难为水,后来的,根本看不下去。

6,科幻小说《三体》

三体出现前,我国也有科幻文学,但与欧美差距很大,三体的出现,让我们科幻文学走上世界。

7,官场小说《侯卫东官场笔记》

教科书式的官场升职记,让无数基层年轻公务员找回了工作的动力和激情。相比周梅森和张平这些传统大家,《侯》的传播更广泛一些。

8,宫廷小说《甄嬛传》

悟空问答中,《甄嬛传》一直是热门话题,不亚于西游记和红楼梦,比水浒三国粉丝跟更多。可惜我没看原著。

9,江湖小说《我是个算命先生》

江湖小说中,《江湖30年》《纸醉金迷》都是很优秀的作品,但我还是更喜欢《我是个算命先生》。这本书对民国以来的各种帮派斗争,江湖骗局有史诗般的描写。

从消除迷信,正三观角度,《我是个算命先生》比太多的神神叨叨的小说好多了。

10,鬼怪小说《青囊尸衣》

如果《聊斋志异》是一本长篇小说,成为四大名著的第五部毫无压力。现代,把《聊斋志异》和《子不语》这些志怪小说发扬光大的作品太多了。最优秀的我认为是《青囊尸衣》。

这本书里面,有华佗的神奇医术,有泰国的降头术,日本的中阴大法,还有失传的祝由科。甚至,僵尸分十种,一一出现,让整本书一直在神秘的气氛中。

注意,这些都是虚构,不要当真。

11,刑侦小说《死亡通知单》

《死亡通知单》改编为《暗黑者》时,我很激动,一直再看,到了后来,发现原著中的那种神奇的破案手段没有表现出来,有点失望。

这个作者周浩晖写的刑警罗飞系列小说中,优秀作品超级多。后来的催眠师三部曲也很厉害。

同样擅长刑侦和鬼怪的紫金陈没有提,他的《谋杀官员》系列是完美罪犯角度,不知道算哪一种。

12,穿越小说《锦衣夜行》

穿越小说现在市场很大,光穿越明末清初和汉末三国的就一大堆,优秀者不少。

一开始觉得《极品家丁》开创性强,可是实在接受不了男主和十几个女人发生爱情。

《锦衣夜行》讲夏洵穿越到靖难之役前后,成为锦衣卫大佬,参与了郑和下西洋,迁都北京等大事件。这小说没有金手指,没有超越的物理化学工程学知识,可以当做正常的历史书来看。

目前我看过的小说就主要就这些类型,千百部小说的阅读量,让我对这个问题还挺有信心的。


历史知事


评价新中国成立以后的四大名著,个人觉得需要按历史分阶段进行。

第一个阶段是1949~1976年间,这一阶段涌现出大量表现当时人们热血激情,反映解放前革命、斗争、解放后建设的文学作品。这些作品里,包括像《红岩》、《龙须沟》、《暴风骤雨》、《红旗谱》、杨沫的“革命三部曲”、《创业史》、《林海雪原》、《保卫延安》、《暴风骤雨》等等;还有些作品,不一定是这一阶段完成,但却反映的是这一阶段或解放前形势的书,比如说《红岩》续作《秘密世界》、《关东演义》系列等等。这些作品整体上属于革命斗争类,选取一两本作为代表,个人更倾向于《红岩》及《关东演义》系列;

第二个阶段应该是1976~2000年间,涌现出大量的知名作家,包括贾平凹、路遥、余华、莫言、陈忠实、二月河、霍达、唐浩明、王小波、熊召政等等等等。这一阶段,作家的作品明显开始多元化,很难用统一的风格来定义他们的作品。但如果说,反映这一时期中国人生活和思想变化,个人觉得可以将路遥的《平凡的世界》和二月河的《康熙大帝》作为代表;

第三个阶段是2000以后,特点是网络作家开始涌现。典型的畅销书如《悟空传》、《明朝那些事》等等倚靠网络营销的书籍大量涌现。这一阶段的作品本人涉猎不多,很难说用哪本书作为代表,但我上面提到的两本书,无疑是影响重大的。但谨慎起见,还是应该上随着网络成长起来的90后及00们自己来评价才好!


欲云谈史论今


当代名著应该是反映当代生活的。而且体量应该比较大,最好是多卷部的。我按不同时期各选一部。

《上海的早晨》唯一一部反映建国后工商业改造的。

《艳阳天》创作于文革时期,反映建国后农村的。

《平凡的世界》反映改革开放初期社会现实的。

《抉择》矛盾文学奖中,唯一反映企业改革反腐的作品。

以上是按不同题材选的。其实你也可以从反映战争年代的红色小说中选出四部,比如《青春之歌》《林海雪原》《红岩》《铁道游击队》——必须要有部抗日的哦。

还可以在伤痕文学中选出四部,比如《芙蓉镇》《活着》等。

当然还可以从文学成就的角度选出四部,比如《白鹿原》《废都》《蛙》等。

从不同角度,选出你心目中的四大名著吧!


再回首往事如烟123


评选新中国成立后的四大名著,每个文学爱好者的文化层次不同、情趣品味的差异性所评选的四大名著是不一样的。我评选的是,柳青的《创业史》、姚雪垠的《李自成》、古华的《芙蓉镇》、刘心武的《钟鼓楼》。

一、柳青的《创业史》是通过两代人的不同创业史及其不同的结局,揭示了社会主义合作化道路的深刻的历史必然性。刻画了一系列农民的典型形象,作品善于在尖锐的冲突中细腻地刻画人物的性格和心理特征。


二、姚雪垠的《李自成》作品以革命的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相结合,在史册的依据上加工提炼而成,展示了明代末波澜壮阔的农民斗争画面,塑造了一大批农民起义英雄的光辉形象,歌颂了起义农民可歌可泣的革命精神。

三、古华的《芙蓉镇》作品以地处三省交界的芙蓉镇生活变迁为背景,描写了不同人物命运的悲欢离合、升落沉浮的历史性。结构精湛、短小精悍、富有引人入胜的魅力。



四、刘心武的《钟鼓楼》小说以薛家的婚宴为主线,通过四合院中9户人家数十个人的不同经历、命运、心态和他们之间的矛盾纠葛,立体地、多层次地表现了当代北京下层市民的生活风貌,具有深厚历史感和民族自我反思的哲理意义。


黄智637


每个年龄,看每个年龄的小说。

我知道的第一部小说贺敬之【欧阳海之歌】,广播电台每天联播。

看的第一本小说浩然【艳阳天】,反面人物至今不忘:弯弯绕和滚刀肉。后来浩然又一部力作【金光大道】,正面人物的形象更加突出:高大泉。其实浩然先生的小说,写的真不错。

小学自己尝试着看的一部小说【草原烽火】,知道王爷姨太太,知道嘎达梅林,知道那达慕,特别是一位女孩的名字:乌云琪琪格,从此一见到叫琪琪格的,就认为一定是美女,这是对美女的第一次认识。

【桐柏英雄】当年影响力很大,广播电台每天播出时,应该可以形容为:万人空巷,现在没有这样的作品了,当年也被搬上银幕,捧红了李谷一【妹妹找哥泪花流】,捧红了刘晓庆、陈冲。


荞麦花991


从文学性、影响力和知名度三个方面来讲,先说一下我的答案:余华《活着》、陈忠实《白鹿原》、路遥《平凡的世界》和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这四本书的知名度、影响力和文学性,想必大家有目共睹。

所谓评选,那就一定要有一个尺度和标准,不能是骡子是马都拉出来遛遛,首先得把骡子和马分清楚。

我们从时间、地域、文学性、知名度、影响力四个方面来看:

一、从成书时间上来看,加上新中国成立之后的限制,那么呼声最高的钱钟书的《围城》首先就被排除在外了,尽管《围城》家喻户晓。《围城》的成书时间,杨绛在《记钱钟书与围城》的那篇文章里说得清清楚楚,《围城》是1944年动笔,1946年完成的。1949年,新中国成立。同样早期主流文学推崇的“鲁、郭、茅,巴、老、曹”也很遗憾不能参选,因为他们的作品成书时间多在1949年之前。其他五四时期的作家如胡适、林语堂、郁达夫、沈从文等人一样,因为成书时间限制排除在外。

二、从地域限制来看,四大名著值得是中国的四大名著,不是世界的四大名著,生拉硬扯外国文学作品加入排行榜很荒唐。

三、从文学性上来讲,入选“新四大名著”的作品如果文学性不强,那就是徒有虚名。所以这些书肯定不能从七八十年代以后出生的畅销书作家里面来选,他们的作品还有待时间的考证。你总不能把冯唐、安妮宝贝、韩寒、郭敬明这些人排进去吧。

陈忠实《白鹿原》、路遥《平凡的世界》和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都获得过素有“中国诺贝尔文学奖”之称的茅盾文学奖,余华的《活着》获意大利格林扎纳·卡佛文学奖最高奖项入选“20世纪中文小说百年百强”,文学性毋庸置疑。

四、从知名度来讲,新中国成立之后的中文小说,除了王小波的《黄金时代》之外,没有能够比余华《活着》、陈忠实《白鹿原》、路遥《平凡的世界》和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更响亮的了。随着同名影视作品的改编,《活着》、《白鹿原》、《平凡的世界》和《一句顶一万句》无疑更加深入人心,知名度不亚于钱钟书的《围城》。

这也是为什么同样获得茅盾文学奖的其他文学作品被排出的原因,因为知名度较低。比如张炜的《你在高原》,格非的《江南三部曲》,阿来的《尘埃落定》,柳青的《创业史》这些书,虽然文学性较高,但是没有形成一种家喻户晓的知名度。

莫言尽管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但是在获得诺奖之前,莫言的作品其实非常小众,几乎不为人知,2012年虽然火了一把,现在也逐渐消失在公众视野之中。为什么排出王小波也是同样的原因,《黄金时代》很出名,但是这只是一篇中篇小说,王小波的其他作品因为其独特的叙述风格,晦涩难懂而导致读者很少。

五、从影响力上来讲,以上四位作家写作风格对后来的作家影响不少,起到了一种文学传承的作用。余华作为探索性文学的先锋闯将出道,《活着》一书以其冷静残酷的新写实风格得到无数读者的认可;同为陕西作家的陈忠实和路遥,写的都是西北原野的家族故事,作品中的如实地记录了具有宿命意味的平凡人的挣扎和奋斗,读来让每一个中国人感同身受。相对而言,刘震云的《一句顶一万句》因为强烈的地域色彩,并没有以上三部作品影响广泛,但是本书被誉为中国版的《百年孤独》,独特的叙述风格在文学群体中造成的影响可想而知。

最后多说几句,评选“新四大名著”这个事情本身没有什么意义,每个人都有每个人的看法。既然是我心目中的“新四大名著”,尽管是一家之言,但是我会给出让你信服的理由。

众所周知四大名著指的是《红楼梦》、《西游记》、《三国演义》和《水浒传》,也有五大名著的说法,排名第五的古典名著是什么?有人说《东周列国志》,有人说《金瓶梅》,没有什么公论。古典四大名著,也不过是文人们闲来无事的把戏。就像以前的穷酸文人搞的“美女排行榜”一样,同意点赞的人多了,也就深入人心。

把余华《活着》、陈忠实《白鹿原》、路遥《平凡的世界》和刘震云《一句顶一万句》纳入“新四大名著”,你会同意点赞吗?不同意的可以说一下为什么。



我是一刀,关注博书,博览群书。重拾阅读习惯,为生活埋下小小的信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