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晃、陈道明和唐国强,哪一个演帝王最有味道?

非嘘


 

 

  焦晃老师饰演老年帝王最有味道,一个字评价,“绝”了!

  大家都知道焦晃出演过《雍正王朝》中的康熙皇帝。可以说,在《雍正皇帝》这部以雍正为主的历史大戏中,焦晃饰演的康熙完全压住了其他任何一人。

  老年的康熙治国治军几乎到了从心所欲不逾矩的地步,因此,他虽然遇上了许多挫折,遇上了儿子之间争权夺利,内外灾变,各种纷争,但始终从容有度。

  经典的画面实在太多,无论故事是急还是缓,焦晃老师饰演的都十分到位,堪称完美。无论是宫前教训诸位皇子,还是在草地上与诸位大臣闲话,你看了电视就都会觉得,康熙大帝活了过来,觉得焦晃就是康熙皇帝。

  换言之,焦晃老师已经达到了演员的最高境界,演什么,那就是什么!

  焦晃的演技不但力压唐国强一头,还力压陈宝国一头。在以陈宝国为主角的《汉武大帝》中,前20集由焦晃出演汉景帝。我还是在许多年前看过此剧,给我最深刻的感觉,就是汉景帝一死,整部剧的水平就直线下降,就不那么吸引我了。

  唐国强老师当然也饰演过许多角色,也演过许多帝王,除了雍正皇帝,还有像唐太宗、明太祖,他都演过。他还演过元始天尊,演过伟人。

  有人说,唐国强一人演遍了中华五千年。粗粗一看,还真是如此。

  唐国强演什么像什么,这点很难得,但是,与焦晃老师相比,还是略逊一筹,仅仅是——演什么就像什么。

  至于陈道明,争议就更多了,像他饰演的康熙皇帝,有人喜欢有人不喜欢,有人说像有人说不像,可见又比唐国强老师低了一个层次。

  


叶之秋


三位老戏骨平风秋色而各有千秋吧。

所谓帝王也有许多种,比如秦皇汉武的雄才大略,唐宗宋祖的睿智豁达,乾隆唐玄的好大喜功,嘉靖皇帝的城府心机,朱厚照的童心未泯和刘禅的昏聩不堪,这个群体本来就有无数的面孔,本不是一个人演绎得了的。

▲焦晃老师饰演的汉景帝

先说焦晃老师,他在《汉武大帝》中饰演的景帝异常成功,以至于笔者当年看电视剧时以为拍的就是汉景帝传奇,前二十集切开的确可以独立成一部优秀的电视剧,比如叫《汉景大帝》。

焦晃老师扮演的帝王多数年龄较大,演绎的角色属于老成持重型,霸气则略有不足。但与历史而言,他应该是最贴近皇帝真实形象的。

▲陈老师饰演的腹黑勾践

陈道明老师读书最多,因而气质儒雅,自有一种自重万事尽在掌握的自信和仪态,因此他更适合演一些腹黑或者儒雅(貌似走了两个极端)的角色。比如他饰演的勾践就很成功,但《英雄》中的秦始皇就着力于心机而忽略气场了。

▲唐老师饰演的唐明皇

唐国强老师作为曾经的“奶油小生”代表,长的这叫一个帅气。自老版《三国演义》成功饰演诸葛亮之后,他的演技也因此而升华,可以说哦演什么像什么。尤其是领导或皇帝最为出彩。其饰演的帝王自有一种雍容华贵的正气,哪怕毁誉参半的雍正,在他的演绎下也是正气凛然。

缺点嘛,这么帅自然演不了反派咯。

▲电视史上的经典--落霞三部曲

三位老师都是国宝级的演员,各有千秋而难分高下。他们貌似没有同台飙戏的记录,但共同演绎过二月河先生“落霞三部曲”中的康雍乾三位皇帝。共同创造“盛世”的三位皇帝于史载中的气质、风格和手段都截然不同,三位老师分别以自己最适合角色切入,共同奉献了中国电视史上的经典。在这方面,导演神级的选角能力也是不容置否的。

我是专注于别具一格的文史的凉州七里,也可能是全头条当下粉丝最少的黄V,请多多交流,不吝赐教,评论区已经不远了。总之烦请点个赞先,要不再帮我加一个关注吧,反正都已经看到这里来了。


凉州七里


实话实说,这三位都是我特别欣赏的男演员。但若论演皇帝,个人偏好焦晃老爷子,老爷子演的康熙,身上有一股说不出来的劲,包含了父亲的无奈、君王的忧思、驾驭臣下的权谋,对百姓作为君父的爱怜。焦老爷子巧妙的利用故事情节把康熙的各个侧面展现了出来,而这种展现又给观众留有畅想空间。换句话说,他的劲头火候掌握得很好,劲小了人物刻画的不逼真朦朦胧胧;劲大了人物容易脸谱化,变的僵化刻板。焦老爷子的康熙,给观众展现出来的是一个人,是一个让大家有琢磨头儿的人。而不是教科书中的帝王,也不是民间传说中的神,只有活生生的人才能被现代观众所接受。

不知道这样总结能不能被其他朋友接受:电视剧里,我们需要焦晃的康熙,而不要历史的康熙。

另外,焦老爷子还有一部电视剧《忠诚》,是与张国立同台飙戏,也很有味道,过瘾!



没用的猫


唐国强演戏扮相尚可,但尚未入戏。更缺乏生活真实。他演《三国演义》中的诸葛亮,为游说东吴共拒曹操,一时未有结果,寄宿江边小舟,刘备不放心来东呉打听,诸葛亮在鲁肃口中听得此事大惊失色,此时唐国强扮演的诸葛亮竟然撇开鲁肃,大步疾跑赶往周瑜大帐,直至在帐外见到刘备身边有云长护驾才稍稍放心。这段表演极不到位。诸葛亮其时的身份是亦客亦囚,游说成功是上宾,游说不成功又不肯为东呉所用,周瑜定斩之不饶。诸葛亮如何能进入大营,那是軍事要地。合理的表演应是诸葛亮拉着鲁肃一块进大营,鲁肃是他进大营的通信证,沒有鲁肃,诸葛亮是进不了大营的。

再者,唐国强此时的表演,其形体动作也不符合生活真实。手执鹅毛扇的动作不对,应当倒执鹅毛扇,扇柄朝前,扇面压于肘后,这样跑风阻小,才能跑得快。唐国强的表演太肤浅,只是面部表情装着一付着急的样子,没有揣摩当时跑路的动作更符合赶奔大营的真实情况。

另外,还要质疑的是,诸葛亮"每临大事有静气",此处看不出。"谋定而后动",观众也不知就里。假若,刘备身边没有云长护驾,诸葛亮又有何良策?

细节决定成败。唐国强是否该将此处的表演再琢磨一番,此处的表演是否合乎经典。


雪浪花19


焦晃老师主演的康熙帝给人的感觉比较严肃,负责任,每一次指责办事不利的官员时,举手投足间都释放着一种问责,一种对江山社稷的担忧和对黎民百姓的爱护!

陈道明老师主演的康熙帝看似威严,阴毒,有城府,实则恶人面孔,菩萨心肠!当吴三桂的大军占领清朝半壁江山时,康熙夙夜忧叹,恐祖宗的基业毁于己手。当得力大将周培公将西南叛乱平反时,康熙帝却恩将仇报,把周培公剥夺兵权,调到盛京休养。但得知周培公将要去世时,却又心痛不已,向培公检讨自己的不是。陈道明老师用自己的对细节的把握和严谨的要求,将一个表面与内心矛盾,维护国家安定与辜负大臣功劳的这样一个内心责任感极高,压力极大的皇帝的形象淋漓尽致地刻画出来,怎知道妙字了得✔

唐国强老师扮演的雍正帝则显得阴沉,毒辣,善于隐藏和等待!面对每一次决定未来前途的站队问题,雍正都选择力挺太子。当黄河决堤没有官员敢接这个烫手山芋时,雍正心怀苍生,毛遂自荐,星爷驰往灾区赈灾。当西北战事吃紧,国家安稳受影响时,雍正帝则连夜召集军师邬思道和王爷老十三,研讨选谁前往带兵,如果备战等具体事宜。特别是面对曾经宠爱有加但后来膨胀得意的宠臣年羹尧,唐国强老师那种既包含敲打,又满透爱惜,既克制愤怒,又暗藏杀机的眼神和动作更是刻画的惟妙惟肖,生动逼真。更让我动容和流泪的是,尽管是唐国强老师本人扮演的雍正帝,但看到雍正帝尽管年迈苍老,两鬓斑白,但仍像老龟般坚持不懈地审阅着奏折,手指却不听使唤地颤抖。。。我顿时想到自己的老父亲,年纪已大,却还要为了家庭,儿女去挣钱打拼。不过,父亲肩上扛的是家庭,而雍正帝笔下批的是江山社稷和黎民百姓!唐国强老师把雍正帝这样一个敢为天下先的真小人,好皇帝刻画的无比精妙,让人百看不厌✔


凌镀3


其实,我们无法还原当时的帝王。谁知道他啥性格?

焦晃老爷子,能完美演出一个老皇帝的深沉淡定,那种无法说出的,饱经过惊涛骇浪的锐眼和从容镇定。真有点惊世骇俗。

唐国强演的雍正,也把雍正的苛察猜疑和急于事功演活了。演雍正有两个字——焦虑。唐国强的焦虑眼神,透过镜片发射好几米远。

我想说陈道明演的康熙。

有内行的说:陈道明有表演意味。

喜欢斜坐的姿势。喜欢平举右臂。对小孩说话,喜欢弯下腰,扭头看着孩子说话。这都很“陈道明”。

他还喜欢“自演”加戏。

因为大阿哥被俘,“康熙”扇了大阿哥。(“大阿哥”懵了。情节设计没有啊)

然后,自己痛心地扇了自己。把一个“皇阿玛”的复杂心情,扇活了。(也向“大阿哥”补偿一下吧)

康熙怒斥群臣结党那一场,无人出其右者。绝了。

“记着,朕想你!想你!”把对蓝齐儿的愧疚怜惜之情,表达的痛彻心扉。

康熙临终,面对群臣,抒豪情寄壮志,固然很“革命化”。确实是表演。可是,总结康熙战斗的一生,这也不是不可。不必戴上个“表演”的大帽子。

说良心话,有个答者觉得:陈不适合演帝王,他的细腻,适合演文人。我觉得是公允的。

可是,一有人这么说,有一些乌七八糟的评论上来了。

什么演的是自己,只有自我。

甚至什么造作。

再这样下去,恐怕“不配”二字就呼之欲出了。

为啥有人出于善意公正,提出名家的瑕疵,就有一批人醒悟了似的,抓住了“喷点”似的,迫不及待地,把想起来的贬低的词,尽力往上搬?

把你们的心肺肠子,拾掇拾掇,晒晒吧。


莘县村民


三人行必有师矣。

焦晃在雍正皇帝电视剧中深刻理解康熙那一段情感情怀。举手投足,尤其眼神传神,活脱脱一个康熙。看不出表演痕迹。他真地入戏了。帝王之扮像言行神态是独特的,是没有任何人可以赶上和超越的绝版。

唐国强几乎演遍上下五千年帝王,但真正让我喜欢的只有雍正。几乎可以与焦晃老师有比。登基前后的雍正忧患忧郁智慧阴挚霸气雄才胸怀情感等在唐老师的身上浑身一体。他毫无表演痕迹,让人觉得他就是皇皇雍正。

陈道明老师清秀文雅。但在扮演康熙时没有展现出古朴传统的帝王神韵。举手投足张弛过度缺乏内敛。痕迹处处。让人进不了戏,觉得进不了历史,是在看戏。

所以,觉得焦晃唐国强陈道明三位老师在帝王角色中这么排列最恰当。




旺旺好先生


我认为"最有味道"的帝王饰演者,当数陈道明。

以他饰演的巜康𤋮王朝》为例。

陈道明饰演康𤋮皇帝。

順治18年(1661)正月,清世祖死,圣祖即位,年龄8岁至1667年,宣布親政,年方15岁。为了揭示康𤋮皇帝的政绩,同时也展示康熙皇帝的个性等,才便于评论陈道明饰演康𤋮皇帝的风格、特点,所以先简单介绍一下历史上的康熙皇帝。

1.智捉鰲拜,少年康熙初露锋芒。

2.12年~17年平定三藩叛乱,吴三桂死,永兴围解。

3.与民休息

4.禁官奢侈

5.读书治学之道

6.诏求谏言

7.诏民垦荒

8.仓廪足而礼教兴

9.三征噶尔丹,平定朔漠

10.治理黄河

11.尊养老人

上面十一条基本概括了康𤋮的一生重要政绩,他在位61年,是历代皇帝执政最久的一位,其一生事业,虽曰守成,实则开创。

他一生崇儒重道,仁孝智勇,勤政爱民,经文纬武,文治武功,终至移风易俗,民安物阜,家给和乐,终有"康雍盛世"气象。
在这部历史大剧中,陈道民以崭新的面貌和独特的风格在尊重历史原型的基础上,将一个斩钉截铁定夺江山社稷大事,温暖含情的对待几十个孙儿的场景尽情展现。

面对"九子夺嫡"的局面,陈道明目光可以洞穿几个勾心斗角皇子的阴暗心理,当皇长子面对康𤋮对胤礽的不满,竟主动提出为父皇提刀端血盆时,陈道明背手侧立,闻听此言不禁回身俯下身子缓慢却是一字一顿的说:你想杀他?他可是你的亲弟弟!到最后几乎是咆哮着怒斥大阿哥,台词的纯熟、一字一顿犹如京剧道白,充分显示陈道明普通话的标准和利用声调的高低,展示心中情感的起伏。

艺术确实应该高于生活,但是,不是任意拨高,而是将一个对贪腐无为官员的憎恨,却又从心中感谢为他所杀的吴三桂等人,因为这些人造就了康𤋮的伟业,现在这些人都没有了,陈道明斑白的双鬓告诉世人,他是多么的寂寞无敌,了无生趣。

这部电视剧在今天仍然具有艺术魅力,学习表演的后辈,仍然可以将陈道明的台词奉为教科书式的经典。

本文参考书目巜清史稿》.圣祖本纪.卷六至卷八


良人执戟2


虽然我中学、大学时,曾经也特别喜欢看这类电视剧。因为综合历史背景、剧本、道具场景、演员艺术风格,确实有其精彩之处

但是大学毕业7年的我现在觉得,这类电视剧多多少少有对封建王朝、封建皇帝的美化

而且,这类火热电视剧,很大程度地影响了中国官民的思想,有积极的,但也有很多负面的

它的火热,显露了很多现代中国人的封建残余思想

中国人 口口声声喊着要民主,要平等,要权利,要自由,要阳光透明,口中赞叹资本主义国家的体制

却又十分热衷于封建官本位思想,热衷于特权思想,想当官,当皇帝,当皇后,当公主,享有特权,高高在上,不被约束,能驾驭他人,

同时热衷研究电视剧中展现的各种封建驭人术,厚黑学,

这是不是自相矛盾啦?

封建社会对人的多重压迫,令人唏嘘。

老一辈们流血牺牲付出那么大代价,不就是要推翻那一套吗? 怎么革命成功数年后,当人们远离了列强欺凌、内乱,吃饱穿暖后, 那些东西又非常光鲜地重登大雅之堂了呢?

而且饱含赞叹的态度

固然清朝初期有一些优点,但立足于来之不易的新社会,封建社会的劣势是不可忽略淡视的

如果一味那样推重下去,封建主义会不会无形中复辟呢? 会不会成为中华民族走向民主,法制,文明的障碍呢?

如果人人都热衷清宫剧中的那一套,热衷于封建文化,中国社会啥时才能真正进入现代文明时代?

可以拍这类历史剧,但应抱着严谨的态度

正史剧应最大程度还原历史,既不丑化,也不美化,

为了正确地服务、教育、引导观众, 编剧、导演、演员、审核人员责任重大!


神清气爽yes舒心欢畅


焦晃扮演的康熙形神兼备,一举一动,一言一行,既让人体会到做帝王的威严尊崇,又让人真切的体会到做父亲的慈爱仁厚。仿佛是康熙再现,历史重演,可以说是演康熙所有演员的最高峰,无以伦比。

陈道明扮演的康熙有霸气但帝王威严不足,让人体会不到帝王的气场,张驰过度,让人感到戏的成分太足。

唐国强演雍正大气,有帝王的风范,能使人感觉到雍正救大厦之将倾,力挽狂澜,励精图治,呕心沥血的艰辛。不足之处是只显示了帝王一面,做为父亲仁爱亲善一面略显不足。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