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成都市大邑蔡場趙氏簡譜

大邑蔡場趙氏簡譜

一.趙姓概述

趙姓是我國古老的姓氏之一,也是在全國分佈較廣的姓氏。趙姓的血緣祖先是少皋金天氏,血緣始祖是伯益。趙姓是中國的一個大姓,排在《百家姓》的第一位。據歷史記載,趙姓的血緣祖先是上古時期五帝之一少昊金天氏。傳說,少昊的女兒女修因吞玄鳥卵而生皋陶。皋陶的第十四世孫造父生活在周朝,因善於馴馬和駕車,深得周穆王的寵愛。後由於他在平定徐偃王叛亂中及時駕車護送周穆王回京城,周穆王就賜給造父趙城(在今山西洪桐)作為封邑,造父的後世子孫以封邑趙城作為姓氏,形成趙姓。由此,中華民族姓氏大家族中最早的一支—趙姓形成。


四川成都市大邑蔡場趙氏簡譜


另有學者認為:趙姓出自嬴姓,形成於西周,祖先是伯益,具體始祖是造父。伯益為顓頊帝裔孫,被舜賜姓嬴。造父為伯益的9世孫,是西周時著名的駕馭馬車的能手。

周朝末年,造父的第七世孫叔帶因受排擠,率領部分宗族投奔晉國,而沒有遷往晉國的趙氏宗族仍居住在趙城。從此,趙姓不但在晉國紮下根來,而且逐漸昌盛壯大,“三家分晉”後所建立的趙國成為“戰國七雄”之一。趙國被秦滅亡後,趙姓出現了兩大分支—天水趙氏和涿郡趙氏。趙國末代郡王趙嘉被秦始皇遷往西戎,趙姓一部分隨之遷往甘肅,居住在天水,形成天水趙氏;趙悼襄王之子趙遷被流放到房陵(今湖北房縣),其後裔在漢時又自房陵遷居到涿郡蠡(li立)吾(今河北博野),形成趙姓另一支派———涿郡趙氏。此後趙氏又不斷向外擴展,甚至到了今越南的北部和中部。

明時《百家姓》的統計中趙姓排在了第15位。到了宋代,趙姓在《百家姓》中居第一位。2006年前,趙姓全國總人口有2000多萬人。按人口比例,趙姓為中國的第七大姓。2007年,據國家有關部門統計公佈:全國姓氏人口總數在2000萬人以上的姓有10個,依次為:王、李、張、劉、陳、楊、黃、趙、吳、周。趙姓是分佈很廣、較為常見的姓氏之一,約佔全國漢族人口總數的4.29%,按人口比例,為當今中國人口最多的第八大姓。 趙姓名人不勝枚舉,春秋時有晉國的趙勇,戰國時有名將趙奢、平原群趙勝、秦宰相趙高。西漢有趙嬰棋,關內侯趙廣漢,成帝皇后趙飛燕,營平候趙充國,年逾七十猶馳馬破敵。三國時有名將趙雲。唐代,苗族人國珍任工部尚書,也姓趙。宋代趙氏立國曆經320年,為帝王者有宋太祖趙匡胤、宋太宗趙匡義、宋徽宗趙佶、宋高宗趙構等,還有名宰相趙普,西夏國君李元昊出自党項羌族,也被宋太祖賜姓為趙。

二.基因學與趙姓家譜

我們的先祖使用姓氏可上溯至5000年前的伏羲氏時代,比百家姓的出現要早得多。而把中國人的姓氏與遺傳學聯繫到一起,作為一門學科用現代自然科學的方法進行研究,是從上個世紀80年代中期才開始的。人類遺傳是通過染色體進行的,在人類的23對染色體中,只有Y染色體是男傳男、父傳子,是不變的;其他染色體則分別來自父母、一代一代不斷無序稀釋,經過很多代後就可能與先祖不一樣了。Y染色體除極少數發生突變,過多少代也與先祖的一模一樣。中國人一般繼承父姓,其傳遞方式類似人類Y染色體的遺傳方式,絕大多數姓氏屬於以父系方式傳遞的“基因”,每一種姓氏相當於這個Y染色體上的一個特殊遺傳位點。因此,從遺傳學角度看,中國人的姓氏是有遺傳密碼的,它以其特殊的血緣文化記錄了中國人5000年父系社會的進化史,在“姓氏基因”裡,存在著大量異常生動的生命遺傳信息。在中國,“改姓”的情況也是一直存在的,如入贅婚姻、隨母姓、避難改姓等等,但在中國人整體中,這些佔的比例很低,並不影響原有姓氏在人群中的分佈。“而且,不管是在什麼情況下改的姓,通常從第二代起,仍以父系方式傳遞,這樣‘突變’後的姓氏,仍具有正常的父系遺傳的功能。”

家譜又稱族譜、宗譜、家牒、家乘、房譜、族譜、支譜、譜事等,名目繁多,統稱譜牒。這是同親共祖的血清集團,記載本宗族世系的歷史圖籍,內容包括姓氏源流,家族、家庭之遷徙,世系列表、人口興替、人物事蹟,風土人情等。

它是一種以特殊形式記載的宗族發展史和文化史冊。中國最早的甲骨文、金文中,就有許多家族世系的記載,是中國最早的家譜。到了清代,幾乎姓姓敘譜,族族有譜,而且一修再修。其歷史之悠久,數量之可觀,讓人歎為觀止。族譜記錄著一個家族的發源、生息、繁衍的無始無終的過程,記錄的事實和反映出的種種變化可以說大部分是客觀的,也比較真實地反映出家族的血緣關係。

據統計:1949年以前編寫的家譜目前存世的約有五萬多部。研究族譜,交流親情,有利於民族團結,社會和諧, 有利於增強中華民族的凝聚力;尋根問祖,開發旅遊,招商引資,有益於經濟發展,人民富裕;追根溯源,研究遺傳學,基因學,對科技進步發展和人類文明進步將有所促進。2001年2月7日,國家文化部辦公廳下發的《關於協助編好《中國家譜總目》的通知》說:“家譜是記載同親共祖的血清集團世系、人物和事蹟的歷史圖籍,它與方誌、正史等構成中華民族歷史大廈的三大支柱,是我國珍貴文化遺產的一部分。家譜蘊藏著大量有關人口學、社會學、經濟學、歷史學、民族學、教育學、人物傳記及地方史資料。對開展學術研究有重要價值,同時對海內外華人尋根問祖,增強民族凝聚力也有著重要意義。”

對姓氏統計的重視,也是對文化的重視。“史學界認為,政史、地方史、族譜是歷史的三大支柱,而一個姓氏的傳承過程就是一個家的歷史。”“中國人的姓氏和分佈是一種含有人類父系社會全部進化信息的、有著相對穩定傳遞性質的資源。許多外國研究機構都想進入我國的這一研究領域,獲取同姓人群家系和少數民族血液資源。通過深入研究,可以更好地瞭解和保護中華民族寶貴的基因資源。對於人類Y染色體進化和多樣性研究也有著重要意義。”這項研究還有助於劃分同姓人群,幫百姓尋根問祖,中國民間流行以修家譜來明示家族關係,如果掌握了姓氏與基因的關係,查一查男性Y染色體上的基因,就可以辨別同姓是否同宗。“這項研究的產業化應用也是完全可能的。”“這幾年,文化旅遊、尋根旅遊已在慢慢興起,姓氏研究可以給這些行業提供重要的數據,從而帶動一個新的文化產業的興起。”

已有研究表明,專家繪製的姓氏分佈圖竟與《中國人口主要死因地圖集》中的疾病分佈圖有重疊,因此這項研究還有望幫助人們找出疾病分佈與人群的關係。專家解釋說,一個人所患疾病與其遺傳基因有著或多或少的聯繫,不同疾病可能存在於不同的高發易感人群中。通過研究尋找出某些同姓人群與疾病分佈、長壽等的關係,有可能會找到長壽、免疫力與某些姓氏遺傳之間的關係。

20世紀中期以來,海外的一些學者和學術機構開始重視對中國族譜的收集、整理和研究。在我國,從20世紀80年代才開始對譜牒學進行研究,由國家檔案局在大陸範圍內調查各藏書單位收藏族譜的情況。不久,國家檔案局、南開大學和中國社科院歷史研究所等單位通力協作,在更大的範圍進行了調查,掌握了較多的族譜收藏信息。在上述兩次調查的基礎上,彙編出版了《中國家譜綜合目錄》。這部綜合目錄共刊載14000餘條家譜的目錄,其中趙姓族譜目錄221條。

221種趙姓族譜中,僅有3部反映的是全國趙姓的情況,這就是《趙氏宗藩慶系錄》、清代趙龍生所修的《油麻村趙氏宗譜》和趙爾巽所撰的《趙氏族譜》,其他210多部趙姓族譜則是反映某一地區趙姓宗族的情況。由於家譜的保密性、保管的分散性以及刊印(抄本)的數量極其有限,因此歷史上的大部分家族譜牒已經遺失,目錄中所列的趙姓族譜只是很少的一部分。趙姓族譜種類浩繁,卷帙頗多,在中華民族族譜的汪洋大海中,其數量和規模都顯示出中華望族的地位,而其中內在豐富的人文資源和精髓更令我們趙姓的後輩子孫敬仰不已。

趙姓族譜雖有以上種種類型,但從其發展歷史來看,這些類型並非同時出現,而是大體經歷了一個從簡易家譜,到族譜、支譜、房譜,再到宗譜、統譜等聯宗合纂的演進過程。同樣,族譜的修撰格式也有一個從簡單譜系、譜表到體例完備的發展過程。就現存清代、民國時期的趙姓族譜而言,其格式有以下幾個方面。

一是譜序。這是每部族譜都不可缺少的內容,它包括本族人寫的序和邀請外族人寫的序,以及跋語等。外族人寫序通常是當朝、當地的名人,或是與家族有特殊關係的人。譜序跋的內容大致是修譜緣由、修譜經過、家族淵源傳承,有的譜中還闡發一些修譜理論。隨著族譜撰修的次數增多,序跋也不斷增多,所以一些大型族譜,其序跋篇幅很大。通常情況是續修次數越多,譜序就越長,譜序跋本身也就成了瞭解家族歷史的重要資料。

二是譜例,即修譜凡例,主要闡明族譜的纂修原則、體例、領譜和族譜的管理原理。同治年間所修的《天水堂趙氏合修族譜》凡例共有20則。《山陰華舍趙氏宗譜》除錄舊譜凡例外,還新增凡例若干條。

三是先世考與遺像贊。主要考述本姓來源、本族的歷史和分支遷徙情況,爾後是把本家族中最顯赫、有德行功業的先祖繪成遺像載諸譜端,並附像贊。這方面,民國年間所修的《東萊趙氏家乘》最具典型。不僅考述文字簡明清晰,祖像的繪製也十分精美。在說明本脈出於蜀漢順平侯趙雲,世居成都府紅花市之後,用四言聯句表達家族的遷徙、興盛情況,頗有特色:“聿維我譜,俱詳歷履,原籍西川,始白天水。明初遷萊,郡城安宅,嘉靖開科,隆萬任職。伯鎮封疆,仲總六卿,武勳相業,朝廷所榮。願紹前烈,德言與切,綿長先澤,睦族敦宗。”另外,趙宋皇室後裔的族譜大多載錄《太祖遺訓》一文。

四是恩榮錄。主要刊載皇帝和朝廷、地方官員對家族或家族成員的封贈文字和匾額。山陰華舍譜中有御印、御押,東萊趙氏有“誥命”、“封贈”、“廕襲”、“旌表”四項。

五是家法族規。清末民初所修的趙姓族譜中,一般都是舊規、新規分列,內容龐雜,財產婚姻、祖業管理、家族往來,舉凡為人處世的各個方面無所不包,且各個家族因自己的不同情況而有所側重,但都不離敬宗收族這一核心內容。

六是祠堂墳墓。趙姓對祠堂、祖墳的修建歷史、建築規模、地理位置等都有詳盡記載,有些譜中配有簡單的繪圖。其中大量內容是有關宗祠的管理規章,如山陰華舍趙氏譜中有“宗祠條規”、“陵祭條款”、“宗祠禁約”、“宗祠祭典”、“宗祠儀注”、“六陵儀注”、“宗祠儀注”、“六陵祭文”、“宗祠祭文”、“宗祠祭句”、“六陵聯額”,另外還有歷代相關的碑文、記頌等。

七是世系。這是趙姓族譜中的主要內容,佔有2/3的篇幅。世系可分兩種形式,一是世系傳錄,即從一世祖開始到修譜日期止,家族成員的姓氏名號、生卒年月、簡要閱歷、妻室子女以及葬地封贈等情況;另一種是世系表或世系圖,即以圖表的形式記載該家族的血緣傳承情況。在筆者所見的趙姓族譜中,後一種形式要多一些。

八是傳記,包括行狀、墓誌銘、神道碑以及年譜等多種形式。傳記又有德行、孝友、烈女、仕宦等篇目,與地方誌的體例大體一致。

九是仕宦錄,或稱科第錄,登載趙姓族內歷代科第人仕者的名單,並簡要記載他們的業績及著述。

十是族產,包括祀田、祖山、義莊、廟產、房屋等。趙姓族譜對這一點相當重視,族田、祖山都寫明地理位置和麵積大小。同時還記載族產的數量、買賣情況、管理細則、收支賬目以及經營租佃。

十一是藝文或名跡錄。收錄趙姓族人或與家族相關的各種著述詩文。名跡錄則是記載與趙姓家族相關的名勝古蹟、山水橋樑、庵寺書院和亭臺堂舍等。

十二是字輩譜與領譜字號。

三.趙姓對世界的影響

清康熙初年,廣東開平縣單水口有一座龍崗古廟,供奉有劉、關、張、趙四姓祖先﹝劉備、關羽、張飛、趙雲﹞的神像,併成立了龍崗親義會組織。清光緒年間,僑居美國的四姓宗親重建了龍崗古廟。清宣統二年(1910)又修建了舊金山龍崗公署大樓.此後,加拿大、墨西哥、古巴、秘魯等國家和地區均成立了龍崗親義公署。1960年,臺灣和香港在港籌備成立世界龍崗親義會。

1963年, 世界龍崗親義會正式成立。此後,泰國、日本、韓國、馬來西亞、新加坡、歐洲均建立了龍崗親義總會。趙姓宗親在世界龍崗親義會中發揮了重要作用。香港趙族宗親總會編輯出版了《趙族會訊》,併成立了旅港潮陽仙門城鄉趙氏保堂宗親會有限公司,負責對外開展交流活動。可見我們趙姓宗親在全世界範圍內都發揮了積極作用。

四.趙姓在大邑的分佈

四川省大邑縣的趙姓居全縣姓氏第15位。據1982年新編《大邑縣誌》統計資料:全大邑縣趙姓共有1149戶,分佈在除霧山以外的29個鄉鎮。其中,分佈較多的鄉鎮有五龍158戶,唐場136戶,蔡場117戶,龍鳳99戶.青霞75戶,斜源59戶, 灌口48戶,沙渠45戶,王泗42戶,韓場37戶,新場、雙河各36戶,蘇家35戶,三岔、安順各27戶,斜江26戶,敦義24戶,鶴鳴23戶,銀屏22戶,龍泉18戶,董場10戶.蔡場趙埂子是趙姓人口較多的聚居地.其周圍有趙林盤,趙河灣,趙燒房等地名.趙埂子周圍的地名有:十里堰、趙河灣、周河灣、陳扁、二郎廟、遊學堂、高楊澗、毛造輾、羅林、趙林盤、包堰、碑亭的趙巷子等。此地的趙姓與大邑縣唐場碑亭至三和場一帶的趙姓均是從四川省洪雅縣遷居而來。

五.趙姓派行

2008年2月25日下午,趙姓第12代孫趙德春、趙德貴趙姓第13代孫趙明勳等人在響應政府號令搬遷祖墳園期間,結伴到包堰、趙河灣、趙燒坊等地訪問了趙儒海、趙啟雲妻、趙廷學、趙龍順(又名趙興成)、趙廷富、趙連儒等老人,實地查看了一世祖趙朝元等人的墓葬和趙河灣大小墳園所葬趙姓先輩的陵墓。獲得了一些可貴的信息和資料,對研究蔡場趙埂子趙姓有了一定的幫助。

民國後期,趙埂子周圍的趙姓吃清明會要到唐場的趙燒坊趙姓世居地參與聯宗祭祖活動。據說每年都要舉辦豐盛的酒席100多桌.此支趙姓因無族譜、缺少碑文等實物資料查對,所以趙姓先輩何時移民入川,其間經歷過那些地方,已難以考證.此支趙姓的派行是:

朝中子月文,

洪萬國龍廷,

以德明天井,

許是永尚雲。

2008年2月25日,趙德春提供其父輩傳下來的寫伏子的底稿,此支趙姓排行在最後幾代有些變化。

朝中子月文,

洪萬國龍廷,

以德明天井,

齊家永世卿(郎)。

而趙河灣附近的趙龍順(又名趙興成)等人提供的寫伏子的底稿,所寫的排行又與上面有些不同:

朝中子月學,

洪萬國龍廷,

以德明天井,

齊家也為民。

而趙河灣的趙廷富隨身攜帶的寫伏子的底稿,所寫的排行也與上面有些不同:

朝中子金文,

洪萬國龍庭,

以德明天井,

家修齊正國。

據趙廷富稱是碑亭趙燒房趙姓將趙家排行末句作了如此修訂,並寫成了百代排行。

根據調查,此支趙姓如今已傳至第十四代“天”字輩。到蔡場插業最早的定居處就是在包堰附近的趙廷學(人稱“學麻子”)現在住家的地方。

按常規,以每延續一代平均需要25年計算,此支趙姓在大邑唐場,蔡場一帶至少已生活300多年。即清康熙20年〔公元1681年〕前後。也就是說,此支趙姓入川的始祖即“朝”字輩可能是明朝末年移民入川,開始創立商定了上述派行,世代相傳,到如今已相傳十四代,人數數以萬計。

此支趙姓前七八輩分支較多,目前一時難以理清。據2008年2月22日蔡場趙林盤遷墳中從“洪”字輩祖宗趙吳氏亡故後,其孫趙國印在清光緒三年(1877)為其立的碑文及二十年後“廷”字輩為其重立墓碑(現存趙姓第十二代孫趙德安家)考證,趙吳氏享年為69歲.趙吳氏存世的時間應為清嘉慶十三年(1808)-清道光三年(1877).如果以趙吳氏出生的時間清嘉慶十三年(1808)計,至今已有200年。如果以為趙吳氏亡故後立碑的時間清光緒三年(1877)計,至今也有131年。此期間,趙吳氏經歷了夫亡子故的變遷。清清光緒三年(1877)其孫趙國印為其立的碑文未署其子輩趙萬東、趙萬禮、趙萬利等人的名字,可見其子輩已先於趙吳氏亡故。下面將趙姓在大邑蔡場插業起歷代世系表簡述於後.詳細簡列趙姓第八代孫趙國印的後代分支情況。趙國印的後代大多出生在清光緒年間及以後。

關於蔡場趙姓啟祖一世祖“朝”字輩至“萬”字輩七代的情況,趙氏後輩目前有幾種說法。2008年2月25日,趙德春提供其父輩傳下來的寫伏子的底稿,其趙姓近代排行世系譜為:

一世祖:趙朝元

二世祖:趙鼎忠

三世祖:趙子英

四世祖:趙鈺

五世祖:趙文煥

而曾教書多年的趙儒海先生根據其回憶所寫的趙姓近代祖先表為:

一世祖:趙朝元,周氏

二世祖:趙鼎忠,祝氏

三世祖:趙子英,馬氏,岳氏

四世祖:趙鈺,何氏

五世祖:趙文煥,

六世祖:趙洪陞,吳氏

此表因為不是書面記載可信性較差,或許有些錯漏之處,但對前幾輩能與趙德春父輩相傳有多處吻合,也是比較可信的。由上可以推斷,趙文煥是趙儒海和趙國印(曾孫趙德春)家族共同的祖宗。

2008年2月27日,趙以良妻徐秀英提供其父輩傳下來的寫伏子的底稿,所列前幾輩祖宗名字又有寫不同,但因是書面所傳,還是比較可信的。

天祖趙洪陞,馬氏,王氏

高祖趙萬舉,朱氏

曾祖趙國洪,曹氏,蔣氏

祖趙龍潮,徐氏

顯考趙廷貴,彭氏

由上推斷,趙洪陞是趙儒海和趙以良家族共同的祖宗。趙文煥是趙洪陞(後代趙儒海趙以良)家族和趙國印(曾孫趙德春)家族共同的祖宗。趙洪陞妻應為馬氏,王氏可信性比較大。趙國印父輩趙萬禮應該是趙文煥的後代。將前後各代聯繫起來,趙國印祖輩和後輩的來龍去脈就清楚無疑了。

六.趙姓世系及趙國印子孫世系表

一世祖:趙朝元,包氏(包公橋人),周氏(趙儒海認可);子趙鼎忠,祝氏

二世祖:趙鼎忠,祝氏;子趙子英,馬氏,岳氏

三世祖:趙子英,馬氏,岳氏;子趙鈺,何氏

四世祖:趙鈺,何氏;子趙文煥,

五世祖:趙文煥;長子趙洪珠,吳氏,2008年2月27日(正月二十一日)趙洪珠,吳氏之墓從蔡場趙林盤祖墳園遷周河灣集體公墓。次子趙洪玉;子趙洪陞,馬氏,王氏

六世祖:

趙洪珠,吳氏;長子趙萬東,2008年2月27日(正月二十一日)趙萬東之墓從蔡場趙林盤祖墳園遷周河灣集體公墓。次子趙萬禮,2008年2月27日(正月二十一日)趙萬禮之墓從蔡場趙林盤祖墳園遷周河灣集體公墓。三子趙萬利

七世祖:趙萬禮;長子趙國印,夏氏.次子趙國龍,張氏

八世祖:趙國印,夏氏;2008年2月27日(正月二十一日)趙國印夏氏和趙國印本人之墓從蔡場趙林盤祖墳園分別遷往周河灣集體公墓。長子趙龍渲,韓氏;次子趙龍洲,汪氏,王氏,

九世祖第一支:

㈠.趙龍渲,韓氏;2008年2月27日(正月二十一日)趙龍渲,韓氏之墓從蔡場趙林盤祖墳園分別遷往周河灣集體公墓。子趙廷材,胡氏

十世祖:趙廷材〔趙茂林〕,胡氏;2008年2月27日(正月二十一日)趙廷材胡氏和趙廷材本人之墓從蔡場趙林盤祖墳園分別遷往周河灣集體公墓。趙以淵(福壽),曹氏;2008年2月27日(正月二十一日)趙以淵曹氏和趙以淵本人之墓從蔡場趙林盤祖墳園分別遷往周河灣集體公墓。長子趙德全,前媳唐學英,現媳陳楚良;次子趙德清〔又名“火清”〕,未娶;三子趙德輝又名趙豔明,趙繼光,媳李會英。長女胡趙氏,結婚到邛崍冉場,女婿人稱“胡二爸”,“笑狗爸”。次女廖趙氏,結婚到大邑安仁。

1.趙德全

(又名趙石泉,前妻唐學英,1952年結婚,1963年離婚,2005年病故);長子趙明忠(又名趙華),妻姜玉文。女趙小麗,孫女宋西玲;次子趙明倫(又名趙敏,外號“倫倫”);長女趙蓉,結婚到唐場,女婿王樹清,孫子王建偉;次女趙琴,女,王泗等地教書,結婚到敦義,女婿唐敏,教師。孫女唐起。

2.趙德全 〔又名趙石泉,大邑中學退休〕,妻陳楚良〔1963年結婚未生育子女〕。

3.趙德輝又名趙豔明,趙繼光,妻李會英;女趙紅,女婿姓周;趙珊,在成都。

㈡.趙龍渲,王氏-曾生育一子,幾歲時病故.趙林盤趙家祖墳園有其兒子之墓.2008年2月27日(正月二十一日)趙龍渲所生兒子之墓從蔡場趙林盤祖墳園遷周河灣公墓。

九世祖第二支:

趙龍洲,汪氏.

2008年2月27日(正月二十一日)趙龍洲汪氏和趙龍洲本人之墓從蔡場趙林盤祖墳園分別遷往周河灣集體公墓。長子趙廷棟;次子趙廷梁,黃氏月明;三子趙廷樞,戴氏;四子趙廷柱,熊氏吉玉;五子趙廷樹,蔣氏

十世祖:趙廷棟,高氏; 2008年2月27日(正月二十一日)趙廷棟高氏之墓從趙林盤祖墳園遷往周河灣集體公墓。

子趙以能﹙人稱“牛兒爸爸”﹚,楊氏

十一世祖:趙以能﹙人稱“牛兒爸爸”﹚,妻楊氏;長子趙德章(外號“劉狗”),媳袁秀英,孫女:趙超豔;次子趙德強,

媳劉秀芬,孫子趙文楷;三子趙建成(外號“周老么”), 媳羅開珍,孫子趙龍(趙明龍)

十世祖:趙廷梁(長子趙以禮,朱氏,吳氏,李氏;次子趙以忠,黃氏(黃月清,大邑蘇場聯群村人);趙以時,史氏);

2008年2月27日(正月二十一日),趙廷梁之墓從趙林盤祖墳園遷往周河灣集體公墓。

十一世祖:㈠ 趙以禮(又名趙鼎祥),朱氏〔1933年與趙以禮結婚,先後生育過七個子女.1946年9月,

趙以禮的4個子女得水腫病死亡,後有1女得天花死亡,解放後僅有兩個女兒存世〕。長女趙仲英(向興全),外孫子向陽,向東;外孫女向紅,

向瓊;次女趙學英,女婿羅萬選, 外孫女羅豔紅,羅華,羅靜,羅豔春等. 2008年2月27日(正月二十一日),

趙以禮和向興全生父之墓在趙埂子祖墳園就地深埋。

㈡.趙以禮(又名趙鼎祥),吳玉常〔未生育子女,與趙以禮離婚後改嫁給蔡場街上的王久和.吳玉常病死後,王久和曾找趙家親戚幫忙辦事,

趙鼎祥後人曾認這門親戚〕

㈢.趙以禮(又名趙鼎祥),李大娘〔安仁鎮李大林人,以賣筲箕為生,文革時期與趙以禮共同生活,未生育子女〕

十一世祖:趙以忠,又名趙樸然,妻黃氏月清(大邑董場銅馬村人)長子 趙德華, 媳熊玉芳,孫子趙明勳;次子趙德榮,

媳王素芳,孫女趙紅梅,1991年病故;

三子趙德貴,媳胡蘋〔1981年遷安仁,1991年遷大邑縣城〕孫子趙奎(部隊退伍,司機),郭燕(醫藥商品購銷員,會計).長女趙樹英,結婚在蔡場街上,女婿黃潤生,外孫子黃忠陽,

外孫媳汪中華,曾孫女黃香思華,2002年起定居北京。外孫子黃忠雲, 外孫媳姚英,均為教師,曾孫子黃科。次女趙志華,

女婿羅萬林〔,原住蔡場趙埂子,2006年遷居蔡場街上。外孫女羅鵬,教師;外孫女婿萬偉 ,水利工程師;三女趙會英,

女婿李玉良〔住崇州市三江鎮街上,外孫子李強(鄉鎮幹部), 外孫媳劉音(郵政局工作)

四女趙瓊英, 女婿宋樹全, 外孫子宋建波(縣職業中學教師), 外孫媳曹婷,小學教師。么女趙紅英,

外孫子陳蘭軍〔家住韓場街上〕,外孫子陳瑞。2008年2月27日(正月二十一日), 趙以忠,黃氏之墓從趙埂子祖墳園遷往周河灣集體公墓。

十一世祖:趙以時〔又名趙浩然〕,妻趙史氏〔董場銅馬村1隊史春秋姐,未生育子女〕。趙浩然,1922年生,1938年成為趙蔣氏養子.此後趙蔣氏為趙浩然完婚,其妻人稱“史三嫂”。1950年,解放後趙蔣氏到新津縣隨女生活,趙史氏回孃家改嫁到瓦子庵.趙浩然任村會計,1958年因肺膿腫在華西醫大醫治無效死亡,享年36歲。

十一世祖:趙惠瑤,夫方鳳春〔家住沙渠近居寺〕。長子方誌鵬, 媳康學華〔1987年遷董場,1994年遷大邑縣城〕,孫女方霞, 孫女婿朱一,

外孫子朱威; 孫女方琴。次子方誌文, 媳陳淑群〔沙渠〕,孫子方建,

孫媳譚華波(家住大邑縣城,父譚友康,母張氏);長女方誌群,女婿李士成, 外孫子李龍, 外孫媳徐芳, 外孫子李偉;二女方誌君,

女婿潘志華〔雲南-緬甸一帶做泥工〕, 外孫子潘文強,么女方俊輝, 女婿陳大軍, 外孫女陳芳芳

十世祖:趙廷樞〔人稱“趙小基”〕,長子:趙以雲〔人稱“趙子云”〕,媳曹氏月英;次子趙茂雲, 媳劉月英;三子趙志元,

媳肖玉英。趙廷樞在其三子趙志元房後,墓碑可考。

十一世祖:趙以雲〔人稱“趙子云”〕,媳曹氏月英;子趙德安,郭桂華,孫女:趙君,結婚到冉義,女婿吳世海.

2008年2月27日(正月二十一日), 趙以雲〔人稱“趙子云”〕,媳曹氏月英之墓從趙埂子祖墳園遷往周河灣集體公墓。

十一世祖:趙茂雲,劉月英;子:趙德春,磨菇種植大戶,媳李淑玉;孫子趙明川,現讀高中。長女:趙桂華,劉大成;孫女劉紅霞;次女:趙桂明,女婿楊林,孫女楊鳳娟;三女趙桂芳,

女婿謝明清,結婚到邛崍羊安;么女:趙文琴,女婿胡大彬〔離婚〕,孫子胡磊

十一世祖:趙志元,肖氏玉珍;子趙德康,媳楊金蓉孫子趙江(大學畢業,已工作);女趙素珍,

女婿李光明〔韓場劉墩子〕,外孫子李亞良安仁中學高中畢業後考上大學已畢業工作。

十一世祖:湯趙氏,

夫湯月文〔系道士和陰陽風水先生〕。子湯德全,媳胡玉芳;孫子湯建波,次孫子湯建康;大女湯玉珍,女婿謝潤明,孫女謝靜;二女湯潤霞,女婿何木芽,一孫女;三女湯豔軍,女婿葉全明,孫子葉陽

十一世祖:趙學英〔二嬢〕,夫張明書;女張素群, 女婿張丙陽〔結婚到沙渠街上,開醫鋪〕孫子張彤,孫媳張蓉;張玉霞,

女婿楊長明〔大邑化工廠〕,孫子楊強;

十一世祖:趙學芳〔人稱“三嬢”〕,

夫羅世全〔沙渠醫院〕;子羅兵,兒媳何玉芬,孫女羅丹;長女羅秀清,女婿王澤宣,孫女王晶晶;次女羅紅敏,女婿雷陽,孫女雷霞

十一世祖:趙惠英〔外號“十孃”〕,

夫王長久〔家住邛崍羊安,〕;大女王利君,女婿鄧留明;孫子王利洪(又叫王利全),兒媳謝豔蓉,孫女王會;么女王利蘋,女婿李洪剛,孫子李傑。

十世祖:趙廷柱〔人稱“趙偉成”〕,熊氏吉玉〔沙渠熊巷子人〕;

長子趙以全,前媳方氏玉蘭〔未生育子女,早年病亡〕, 現媳羅氏學英;次子趙以炳, 媳謝氏學根;長女趙會瑤,

女婿餘成舟〔原住崇州中和場即榿泉鄉,現居崇州市城區〕;次女趙學琴, 女婿張南喬〔原住安仁金光,現居大邑縣城濱江路〕;三女趙會瓊,

女婿胡學章〔教師,邛崍付安馬代橋〕. 2008年2月27日(正月二十一日),

趙廷柱之墓從趙埂子祖墳園遷往周河灣集體公墓。趙廷柱熊氏吉玉之墓仍保留在趙埂子祖墳園未遷。

十一世祖:趙以全,前妻方氏玉蘭,未生育子女,早年病亡.2008年2月27日(正月二十一日),

趙以全方氏玉蘭之墓從趙埂子祖墳園遷往周河灣集體公墓。

趙以全,妻羅氏學英; 長子趙建中, 媳鄭瓊如,孫子趙明濤; 次子趙志中, 媳李學如,孫子趙明虎;養女趙秀群, 女婿楊志華;外孫女楊春梅,

外孫女婿康傑;外曾孫子康睿;次外孫女楊春豔,外孫女婿張建文,外曾孫女張夢楊;長女趙春瓊, 女婿呼豔忠,

外孫女呼炎;次女單趙瓊豔,結婚到蔡場王大林,女婿王永章,外孫子王磊;

2008年2月27日(正月二十一日),趙以全之墓仍保留在趙埂子祖墳園未遷。

十一世祖:趙以炳,謝學根;長子趙德軍〔外號三捉毛〕, 媳陳蔡蘋,孫子趙成才,住在老屋; 次子趙德林,

媳羅文英,孫子趙明強,已遷住蔡場街上; 長女趙玉如,

女婿楊建國,結婚到蔡場新福村老保寺,外孫女楊丹,外孫子楊堅;次女趙玉清,結婚到大邑鶴鳴半邊街。女婿姓張, 外孫子張超

十一世祖:趙會瑤,夫餘成舟〔原住崇州中和場即榿泉鄉,現居崇州市城區〕;子餘健康(已因車禍身故),媳康秀珍,孫子餘強; 長女餘霞輝,

女婿張學如,外孫女張坤;次女餘小輝, 女婿鄧兵,外孫女鄧斌傑

十一世祖:趙學琴,夫張南喬〔原住安仁金光,現居大邑縣城濱江路〕; 長子張國文, 媳陳繼芳,孫子張林雲; 張國文,

媳代靜,孫女張啟雲;張國文, 媳馬小玉,孫女張玉潔。次子張國忠, 媳王玲,孫女張晉丹;張國忠,

媳王春梅,孫子張家瑞(又叫張玉西)。長女張俊康, 女婿張學平,外孫子張洪;次女張小玲, 女婿高福中,外孫子高良。

十一世祖:趙會瓊,夫胡學章〔邛崍付安馬代橋〕,長子:胡繼明, 媳蘇慶林,女胡利書; 次子胡繼為,

媳趙水香〔蔡場萬石橋趙榮華二女,趙水琴妹〕,女胡梅;三子胡德友, 媳王俊芬(已故),子胡助良;四子胡豔春,

媳張殿華,大孫女張玲,二孫女張文;五子胡德敏, 媳龔正蓮〔離婚〕。

十世祖:趙廷樹,蔣氏; 趙廷樹因不守家規,敗失家財,被家族處罰用拌桶將其閉死. 趙廷樹死後,

五大房人解放前通過拈紙團將趙以時從中選出作為趙廷樹的遺產繼承人.由趙廷梁之子過繼為趙蔣氏之子,

解放前趙蔣氏曾為趙以時完婚,婚後無子嗣.過繼子趙以時,又名趙浩然,妻史氏〔董場銅馬村1隊史春秋姐,未生育子女〕。趙浩然,1922年生,1938年成為趙蔣氏養子.此後趙蔣氏為趙浩然完婚,其妻人稱“史三嫂”。1950年,解放後趙蔣氏到新津縣隨女生活,趙史氏回孃家改嫁到瓦子庵.趙浩然任村會計,趙以時迴歸趙廷梁妻趙黃氏家中與趙黃氏共同生活。1958年因肺膿腫在華西醫大醫治無效死亡,享年36歲。解放後趙蔣氏及女兒與趙埂子老家的親房往來較少.

2008年2月27日(正月二十一日),趙廷柱之墓從趙林盤祖墳園遷往周河灣集體公墓。

趙龍洲,王氏,未生育子女.2008年2月27日(正月二十一日)趙龍洲王氏之墓從蔡場趙埂子祖墳園遷周河灣集體公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