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俄戰爭日本能贏,二戰為何一敗塗地?

在花叢中打野


前後看起來很矛盾的事情,其實稍稍分開,就很簡單了。

先說說日俄戰爭。日軍在此戰的最大優勢,就是前期準備充分。而俄國除了準備不足,更重要的,是指揮不當。

日俄爆發此次戰爭,最主要的矛盾就在我們熟悉的“三國干涉還遼”上。在俄國聯合德、法干涉日本謀取遼東半島後,日本就開始開展對俄戰爭的準備。日本不僅把通過《馬關條約》獲得的賠款大量用於軍費開支,還在國內形成了需要儘快對俄開戰的統一認識。

而俄國這段時間,因為歐洲局勢暫時穩定,就把目光投向了遠東,盯上了東三省。而這一地區恰好也是日本想要拿下的。於是雙方矛盾加劇,戰爭已經一觸即發。

可俄國國內對開戰意見並不統一,俄國內部形成了以財政大臣維特和外交大臣拉姆斯道夫等人為首的“緩戰派”和以御前大臣亞歷山大·別佐勃拉佐夫和內務大臣維亞切斯拉夫·普列維等人為首的“”急戰派‘’。並且後者過份低估日本實力,認為“扔帽子就可以把它壓倒,俄國需要一場小小的勝利的戰爭,以便制止革命”。

所以俄國在遠東最初配備兵力主要包括正規陸軍約9.8萬人,炮148門,機槍8挺,作戰艦船60餘艘(排水量約19.2萬噸)。在後勤上,由於西伯利亞大鐵路環貝加爾湖段尚未竣工,從歐洲出發的列車需要約六星期才能到達中國東北。有線電報、電話也只配備到軍和集團軍,師以下通信全靠馬匹或人力徒步,信息傳遞十分低效。

俄國不僅硬件物資準備不當,將領安排也欠妥。俄國在東北戰場的陸軍統帥缺乏實戰經驗,做事優柔寡斷。之後前來支援的海軍統帥也沒有鐵甲戰艦時代的作戰經驗。而且俄國高級將領內部作戰計劃不統一,矛盾重重。

所以俄國先是在準備不足和盲目自大情況的下采取消極保守的作戰計劃,即使日軍第一次進攻旅順的炮擊結束,俄國都不知道是日軍已經開展了攻擊。還以為是一般的實彈射擊。

而在之後雙方的交手中,俄國絕大多數時候都採取消極計劃。在遼陽會戰中,俄國馬爾丁諾夫上校組織的一次白刃戰就是為數不多的主動進攻之一。

日俄戰爭,最終在俄國的一再龜縮之中,以俄的慘敗告終。但日本也為此扶持了巨大代價。在奉天會戰結束後,日本都還深感自己面對俄國大軍其實很難獲勝,便在俄支援部隊到來前加緊修築防禦工事。

而讓日本一敗塗地的二戰,日本面臨的對手再也不是當初的俄國。日蘇戰爭爆發在二戰後期,那時日本已經是強弩之末,還要面對士氣正盛的蘇聯軍隊。以北蘇聯進攻,東部美國緊逼,西部中國抗日進入反攻,日本國力不足以支撐,所有的不利這時候都一股腦向日本襲來,敗,就是自然而然。


鄧海春


首先是,日俄戰爭時期,日本近代第一代重臣們還活著,他們知道目標是什麼,而二戰日本那些軍部暴走族根本不知道到底想要什麼,目標是什麼?

就因為有了以上原因,日俄戰爭時期,日本就知道,戰場控制多大範圍,誰是對手,必須與誰結盟,需要投入多少軍力,什麼時候結束。在日俄戰爭,日軍在主戰場一次投入所有海陸軍主力。

在短時間內結束戰爭,經美國總統西奧多·羅斯福斡旋,日俄在美國撲茨茅斯舉行媾和談判並達成了協議:俄國把遼東半島(大連、旅順)的租借權、南滿鐵路(長春到大連)及其附屬地區讓與日本,將庫頁島南部地區,濱海州的捕魚權讓給日本。

在日本人眼裡,遏制了沙俄對東北和朝鮮的軍事企圖,穩定了日本在這一地區的地位。而在二戰,日本則沒有戰略,侵略中國的目的是什麼?戰線到哪裡結束,實際上日本大本營也不知道。

發動太平洋戰爭,戰線在哪裡?日本大本營也不知道,結果,日軍前鋒已經到了澳大利亞附近。而實際上,日本的海運實力,最大程度,只能保障到菲律賓一線的後勤保障。突然改變進軍目標和方向,卻沒有制定相應的護航制度和裝備,結果就是沒兩年,運輸船就損失殆盡。

一邊想著與蘇聯打仗,70萬關東軍一直據守東北,無所事事。另一方面又在太平洋與美軍激戰,包括瓜島等等戰場,陸軍兵力匱乏。等1944年,再調集關東軍南下,戰局已經失敗。只能把關東軍主力弄到本土,搞本土防禦。

海軍本來一直以漸擊戰術訓練和組建,結果突然就搞了一個珍珠港事件。從內線作戰一下子變成外線作戰,最終導致中途島戰役慘敗。最後到了1944年,日本才開始進行總動員,時間已經太晚了。

日本的結果就與很多暴發戶一樣,突然發了幾筆橫財。就膨脹的不得了,感覺自己已經是大無敵了。開始投資金融,投資地產,投資零售,而且必須是全國佈局,起碼要開設1萬家店…..最後資金斷裂,倒閉完事。


深度軍事


這個問題沒有可比性啊。

如果這樣的比較可以成立,那麼我們是不是可以問:為什麼明朝時期可以把日本打出翔,而清朝則被日本虐成狗?

說到底,日本在日俄戰爭中的一勝一敗,有著內外不同的原因。

1、日本還是那個日本,但是人卻換了好幾撥了

日俄時期的日軍和二戰時期的日軍唯一的共同點就是都是日本人。

在1904年,日本正處於國力的蓬勃上升期,經過明治維新的日本,在對外政策上咄咄逼人,特別是打敗清朝之後,獲得了2億兩白銀,這是日本當時三年的財政收入的綜合,日本用這筆鉅款發展視野、強化國防。

嚐到甜頭的日本對外挑事的積極性非常高,於是在1904年在中國東北與沙俄爆發了激烈衝突。

而二戰時期的日本,雖然也處於軍力的高峰,但是1922年被美國倡導的九國公約掐住了脖子;1923年的關東大地震讓日本傷亡慘重,1929年又遭遇了席捲全球的經濟危機,可以說,此時的日本,無論是綜合實力和好戰性都與日俄戰爭時期不一樣了。

日本發動九一八事變,是日本陸軍“下克上”的產物,處於高層的裕仁天皇和陸軍參謀部始終在觀望,在確定張學良不抵抗後,才放心大膽地從半島調兵,佔領中國東北。

2、從主場作戰到客場作戰

日本在二戰的失敗,更多的是因為日本網撒的太大了,最後收不了網,結果把自己網住了。

甲午戰爭後,日本割讓遼東半島,因為俄國的干涉還遼作罷,從此日俄矛盾激化。

日俄1904年在中國東北開戰時,日本是主場作戰,因為日本在甲午戰爭擊敗清政府後,已經事實上控制了半島,所以,日本的後方和中國東北只隔著一個鴨綠江和圖們江。而對手沙俄卻需要在陸地上跨過整個西伯利亞來和日本人作戰,這還好一些,最要命的是,沙俄的波羅的海艦隊需要從歐洲過地中海、紅海、印度洋,繞了半個地球,漂洋過海來收拾日本。結果被傳統海洋強國的日本揍得滿地找牙。

而且,和魯迅描述的麻木的中國人不同,事實上中國當時的立場是傾向於日本的,因為一旦沙俄戰勝,那麼整個東北地區勢必會讓沙俄割走,這是清政府難以承受的。所以大量中國人充當了日本人的間諜,為日本在東北的作戰提供了很大便利。

而二戰時期,情況就完全不一樣了。

由於日本網撒的太大,導致日本除了對蘇聯的張鼓峰戰役、諾門坎戰役外,剩下的基本都是客場作戰。比如進攻中國華北、華中、華南、中南半島、印度、太平洋群島、馬來群島、澳大利亞等。客場作戰需要多長的後勤補給線,日本人心知肚明,而且在敵人國土作戰,失敗的代價比主場作戰更加慘重。

所以日本在二戰最終戰敗。

因為客場作戰,開闢的戰場太多,因此日本面對的敵人也比日俄戰爭期間多出太多,在對手的群毆下,日本焉能不敗!

多有疏漏,煩請斧正!

我是“靜Yes”,一個愛好歷史的妹紙,期待關注一起探討歷史!


靜夜史


首先科普一下,日俄戰爭是指1904-1905年日本和俄國為了爭奪中國遼東半島和朝鮮半島的控制權而發動的一場戰爭。

二戰就是指的日本侵華戰爭,從1931年的九一八事變開始到1945年日本投降,前後十四年。

那麼為什麼日俄戰爭日本能贏,侵華戰爭日本卻輸了呢?我覺得有以下幾點原因。


日本面對的國家數量不同

在日俄戰爭期間,日本純粹的就只是面對的俄國一個國家,所以日本能夠集中精力好好打這一場仗。而且此時的俄國沙皇已經沒有彼得大帝那個時候厲害了,已經成了強弩之末,而日本天皇正是勵精圖治的時候,所以與俄國的戰爭就比較容易贏了。

而日本發動的侵華戰爭就大不一樣了,日本面對的不僅僅只是中國一個國家,它是多線作戰的。除了中國之外,日本還派兵侵佔了朝鮮,還有泰國,老撾,緬甸等東南亞國家,後來還與當時最為強大的美國發生了規模空前的海戰。日本多線作戰,導致不能夠集中精力對付中國,最後落得一敗塗地。


兩次戰爭的性質不一樣

日俄戰爭中,日本與俄國的矛盾點在於它們對於中國遼東半島和朝鮮半島的控制權,並不是日本去攻打俄國的本土,所以這個從本質上來說算不上侵略戰爭。你讓日本去攻打俄國的本土試試,俄國人必定全民抗戰,到時候日本絕對吃不到好果子。

但是日本的侵華戰爭就不一樣了,這是赤裸裸的侵略,日本已經攻打到了中國的本土地區。此時的中國丟失的不是自己的殖民地或者藩屬國,而是自己世世代代生活的家園,如果搞不好很有可能亡國滅種。在這種極端的生存環境下,中國人肯定會奮起反抗,不死不休,這種日本侵華戰爭的難度就比日俄戰爭要大得多了。


我的結語

這兩場戰爭完全就不是同一個等級的戰爭,所以勝敗的結果差異巨大也就很正常了。

各位親愛的網友,你們覺得呢?


老魏聊歷史


日俄戰爭中表面上是日、俄兩國的單挑,其實日本在國際上獲得了不少支持:沙俄的擴張已引起英、美等列強的警惕。日本在對沙俄開戰前先和英國結成英日同盟,日俄戰爭爆發後英國表面上保持中立,但拒絕俄國艦隊在英國港口停靠,由於大英帝國的殖民地遍及全球,這意味著俄國艦隊必須繞遠路盡力避開英國港口,大大降低了俄軍的作戰效率。事實上就當時日、俄兩國的綜合國力而言:俄國完全具備碾壓日本的實力,問題在於:儘管沙俄的整體國力強於日本,但俄國的軍力和經濟資源多集中在歐洲,在雙方正面交鋒的遠東戰區日本形成了局部兵力優勢。而千里迢迢遠道而來的波羅的海艦隊卻由於英國人的暗中使壞而被耗得精疲力竭,最終被以逸待勞的日軍殲滅。

二戰中日軍面對的不只蘇聯一個對手——當時日本陸軍的主力深陷中國戰場而無法自拔,海空力量則集中在太平洋戰場同美、英盟軍交戰,實際上這時的關東軍早已由昔日的“皇軍之花”變成了“皇軍之渣”。況且此時的蘇聯早已不可與昔日的沙俄同日而語:隨著西伯利亞大鐵路的建成通車,蘇聯從歐洲向遠東投送兵力和物資的效率大大提升;而同時期的日軍還並沒實現機械化作戰,很多時候日軍的運輸調度還要依賴騾馬。事實證明:無論是沙俄或是蘇聯只要解決了兵力物資運輸的問題,就整體國力而言完全足以碾壓日本。


鴻鵠高飛一舉萬里


很簡單,日俄戰爭只不過是日本和俄國兩國之間的戰爭。(注意:雖然在中國的領土上開戰,但由於清政府的孱弱,這場戰爭基本沒中國什麼事。只能眼巴巴看著侵略者在自己家裡打砸)



日俄戰爭屬於帝國主義戰爭,是新興帝國主義國家日本向老牌帝國主義國家俄羅斯發起的挑戰。日本只有一個敵人就是俄羅斯,但卻有一堆盟友打輔助。最大的盟友就是英國和美國,它們都想借日本之手壓制沙俄。



這樣一來,日本的腰板就挺直了,向俄羅斯叫板。最終日軍以幾倍於俄軍的陣亡數字,換取了戰爭的勝利,成為近代以來第一個戰勝西方列強的東方國家,日本也因此崛起成為新興列強。

但二戰就不同了,它是世界大戰,是以中美英法俄為首的盟軍,對德日意法西斯軸心國的戰爭。日本的盟友只有遙遠的德國和意大利,以及那個二哈般的泰國。



然而,日本卻要面對的不僅是越大越強的血霸中國,還有滿級的老美、九級的毛子、七級的大英,以及打輔助的澳大利亞。



這其中,美蘇兩位大佬都不是它一個小小的日本能惹得起的。

結果日軍在太平洋戰爭被老美暴揍了一頓,即將戰敗之際,還捱了老美兩顆原子彈,又在東北被蘇軍完虐了一輪,連北方四島都被佔了。


這些歷史要讀


山本五十六曾說過:“如果和美國開戰,這場戰爭的雙方直到一方倒下,否則戰爭不會結束。”美國和日本的矛盾是由來已久了,所以日美之間的這場戰爭要想結束,要麼有一方投降,要麼兩邊人力都打光。

日俄戰爭的時間是在1904-1905年。戰爭的背景就是日本與沙皇俄國爭奪在中國東北,滿洲,乃至於朝鮮半島的“特殊權益”。沙皇俄國方面,雖然統治階級希望能夠打贏這場戰爭,但是實際上俄國上下對這場戰爭的積極性並不見得有多高。日本方面,如果輸了這場戰爭,日本將一蹶不振。

所以日本在日俄戰爭中實際上是有很濃厚的背水一戰,不成功便成仁的色彩。如果不是沙皇俄國的統治階級認為沒必要在東北和日本人死磕,那麼沙俄搞不好會轉過頭來把日本打死。

日俄戰爭中,日本幾乎是竭盡全國之國力,才勉強擊敗了沒有多少戰鬥意志的俄軍。因為國力的差距,日本不得不在接下來的《樸次茅斯和約》中不停的讓步,賠款割地啥的就別想了,給你個庫頁島拿著玩蛋去吧。

日俄戰爭之後,美國和日本就互相將對方作為假想敵。在1910年之前,日美分別制定了以對方為目標的戰時戰爭計劃。其中美國的是《橙色方案》,而日本則是《九段邀擊》。不難看出,美日之間有非常深厚的根本性矛盾,而日俄之間是沒有的。

在二戰之前,美國在華,在亞洲,在太平洋上有很多利益相關的東西。比如菲律賓是美國的殖民地,美國在華有租界等等。日本想要做亞洲世界的領導者。美日之間的矛盾深厚,所以美國會把日本人往死裡打,也就有了日本的一敗塗地。


貞觀防務


因為這兩場戰爭的範圍、廣度以及對交戰國之間的影響是截然不同的,較量的級別也是不同的,所以日本失敗了。

日俄戰爭實際上是當時沙俄同日本在朝鮮半島和中國遼東半島的利益開始出現衝突,最終通過戰爭進行解決,屬於兩者的區域性的武裝衝突,並不是全面戰爭(當然,日本方面出了舉國之力,而沙俄派遣的力量顯得並不是很多),作戰範圍小,消耗的精力也比較有限。而且在日俄戰爭中,日本同很多西方主要國家之間並不是敵對關係,甚至得到了一些國家的經濟支援幫助其進行戰爭。

而二戰就不同了,二戰中日本的作戰範圍從中國大陸、東南亞地區一直延伸到中太平洋地區,作戰範圍極為廣大,而且日本當時和美國進行的是全面戰爭。而除了美國,日本和英國等其他國家的關係也是戰爭狀態,和此前的日俄戰爭完全不同。

日俄戰爭中日本之所以能夠勝利,很大程度上就在於佔據了先機,而且雙方武器裝備之間也沒有代差。沙俄在遠東的力量很難得到遠在歐洲地區的沙俄軍隊的支援,而日本距離交戰區域較近,無論是兵力調動還是後勤補給都更加方便。而且日本佔據了主動權,比如將沙俄遠東艦隊圍在了港口之中,並佔據高地使用重炮將其艦隊摧毀。而遠道而來前往支援的沙俄波羅的海艦隊被守株待兔的日軍幾乎全殲,所以整體上日本是佔據有利地位的。

而二戰中,作戰地域過於廣大,僅僅在中國戰場日軍就有大量兵力被拖住。而且整體工業實力上日本也不如美國,武器裝備之間在戰爭中後期更是出現了巨大的代差,難以和敵軍較量。而在這種情況下,日本又進行了錯誤的戰略戰術,徒勞浪費本就不多的戰爭潛力,最終戰敗也只是一個時間問題。


戰爭之王


提問者想問的應該是為什麼日俄戰爭日軍能獲勝,而幾十年後的二戰末期,同樣在中國東北作戰的日軍卻被蘇聯紅軍輕易擊敗。

要注意到,這是兩場性質完全不同的戰爭。日俄戰爭是帝國主義爭奪勢力範圍的戰爭,並不是這兩個國家的生死之戰,雙方軍隊打得很激烈,但考驗的只是各自常備軍的精神狀態、訓練水平、指揮藝術、保障能力以及裝備性能等純軍事領域的實力和能力。二戰是完全不一樣的,是反法西斯集團和法西斯集團的生死之戰,考驗的是參與國的整體實力。

而早在二戰爆發前,蘇聯就已經實現了全面工業化,成為世界主要工業國家之一,日本雖然也實現了工業化,但只是在某些領域,比如海上力量建設強於蘇聯,並沒有擁有對蘇聯的全面優勢。這一點在哈勒欽河戰役中已經表現得非常明顯了,蘇蒙聯軍的現代化水平遠遠超過日軍精銳的關東軍。到二戰後期,剛剛打敗德國法西斯的蘇聯紅軍和在漫長的侵華戰爭中疲憊不堪、大量精銳被消耗在中國戰場以及太平洋戰場上的日本關東軍已經沒有可比性了。蘇軍出兵東北,輕易擊敗日本軍隊,是很正常的。

局部戰爭考驗的是軍隊,而全面戰爭考驗的是國家。越是進入到全面戰爭,日本作為一個島國資源匱乏體系不完整的缺陷就越致命,這一點到現在也仍然對日本的對手具有指導意義。


葉海林


日俄戰爭是一場局部戰爭。這就和歷次中東戰爭一樣,投入有限的兵力,在有限的時間內決定勝負。這時候雙方對抗的是軍隊情報、指揮和後勤。訓練有素的軍隊獲勝概率很高。雙方軍隊不存在力量轉化的情況。


二戰是一場長期戰爭,是國力的對抗,不僅是軍隊的對抗。日俄戰爭中日本可以傾全國之力與沙俄部分軍力對抗,所以佔優。類似的是二戰時日本對蘇軍的挑釁,被朱可夫打的一敗塗地。同樣證明了訓練有素、裝備好的軍隊在局部戰爭中有優勢。


一戰時協約國能夠取勝,除了美國的參與外,英國可以動用全球的資源與德國的本土資源對抗,也是不無原因。如果二戰時美國不想全面參與戰爭,日本至少可以體面結束戰爭。這就叫聰明反被聰明誤,丟了卿卿性命。活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