掷弹筒怎么用?它是什么时候开始大规模使用的?

于无声处34


掷弹筒在二战日军中大量装备使用,是一种很有创意和价值的单兵武器。

1904年日俄开战,俄军把47毫米臼炮架起来发射,摧生了世界上最早的迫击炮。被迫击炮揍的不要不要的日军非常羡慕,所以仿制了各种口径的迫击炮。其中就有一款单兵使用的超轻型迫击炮,也就是1921年定型的“大正十年式”掷弹筒。

“十年式”掷弹筒全长525毫米,口径50毫米,重2.6公斤,能发射九一式手榴弹、烟火弹,十式照明弹、信号弹,十一式烟雾弹等,射程在65~175米,弥补了手雷和火箭筒之间的火力空白。

由于采用滑膛结构,“十年式”掷弹筒在实际使用中问题多多,总体评价不高。1922年,日军决定改进升级。

▲“十年式”掷弹筒

升级过程非常悲催,1923年关东大地震,所有资料毁于一旦。一直拖到1929年(日本神武纪元2589年),新型掷弹筒才正式定型,这就是日军在二战中广泛装备的“89式”掷弹筒。

“89式”掷弹筒全长431毫米,炮筒260毫米,口径50毫米,重4.7公斤。发射专用的89式榴弹和加装了药盂的十式手榴弹。一个掷弹筒小组2人,1名射手,1 名弹药手,可携带16枚十式手榴弹。

▲89式掷弹筒与89式榴弹、十式手榴弹

它与迫击炮不同,不是“迫发”是“拉发”。射手采用跪姿、卧姿,掷弹筒与地面45度夹角,先将击发杆拉下,使击针待发,装入炮弹,然后调节右侧螺母,锁定距离,最后用炮筒上的白色瞄准线对准目标,拉动扳机皮带释放击针,撞击底火将炮弹发射出去。

“十年式”炮筒底部有排气孔,通过调节气孔大小,改变火药燃气逸出量调节射程。而“89式”掷弹筒右侧有一个螺母,与炮筒内的螺杆相连,转动螺母调节螺杆伸出的长度。螺杆伸出长,炮弹距离筒底远,容积增加,膛压低射程近。反之,膛压增大,射程变远。

89式掷弹筒发射89式榴弹时,射程700米,发射十式手榴弹时,闭气差,射程缩水到200米。

89式掷弹筒的高低压发射原理颇为新颖,其核心是高压、低压气室,中间有小孔相连。发射药在高压室内燃烧,高压燃气从小孔喷出,在低压室膨胀做功,推动弹头飞出。

因为小孔直径小,导气量有限,所以膛压小,增压平缓,筒壁薄点也没关系。大大降低了武器重量,后坐力也小,在单兵榴弹发射器上获得了广泛的应用。

▲89式榴弹

89式掷弹筒成为日军的火力支柱,大量装备。在日本陆军中,掷弹筒与轻机枪保持1:1的比例。一个日军小队有一个机枪小组(2挺轻机枪),一个掷弹筒小组(2个掷弹筒),一个联队有76具掷弹筒,备弹7200发,火力比同期的中国军队强很多。

日军掷弹筒轻便灵活,弹道弯曲隐蔽,杀伤半径8~10米,威力很不错,弹种也丰富,双人操作时射速达40发/分。

▲十式手榴弹与发射药盂

进攻时,掷弹筒小组伴随步兵冲锋,提供近距火力支援。我军机枪一开火,日军就用掷弹筒集中射击,迫使机枪转移,但近百斤的重机枪哪能说转移就转移呢。在淞沪会战中,国军一个旅36挺重机枪,有32挺被日军的步兵炮、掷弹筒等武器摧毁。

在防守战中,日军掷弹筒配合机枪,让缺少炮火支援的抗日将士付出了多少牺牲。冀中军区统计的1940~1941年伤亡人员中,掷弹筒造成的伤亡比例为32.5%。

其实掷弹筒并不完美,它的缺点很多:

1、操作繁琐,射程近,射速比迫击炮慢。

2、没有两脚架,没有高低机,士兵一手扶炮筒,一手拉动扳机发射,稳定性差。距离稍一远,精度就很差了。

3、训练困难,新手上手很慢,全靠老兵的经验手感提高精度。而迫击炮上手快,新手经过短期训练也能保证不错的精度。

3、别看89式掷弹筒小,它还是线膛炮呢。线膛加工复杂,专用的89式榴弹也比迫击炮弹结构复杂。

所以在火力凶猛的欧洲战场上,各国都大力发展迫击炮,看不上掷弹筒。也就是中国军队的火力太弱,小日本的掷弹筒才有机会猖獗。

▲二七式掷弹筒

中国军队深受其害,也大量仿制生产。抗战期间,国军兵工厂仿制生产了4万多具“民国二七式”掷弹筒,炮弹156万发。

八路军也克服万难,在敌后非常困难条件下生产了2500多具掷弹筒,20万发炮弹。到抗战后期,基本保证主力部队每班一个,大大缩小了与日军的火力差距,为抗战胜利做出了巨大贡献!


和风漫谈


掷弹筒是日俄战争后开始普及的,它其实在日军中的名字叫做超轻型迫击炮。在日俄战争中,日军进攻俄军在旅顺地区的要塞工事时,开始俄军使用马克沁机枪扫射,但是后来日军通过自杀战术和土工作业突破了马克沁机枪阵地,直接和俄军形成了犬牙交错的态势。

(日俄战争比拼的是谁更疯狂,日本人算是赌赢了)

这个时候俄军用马克沁已经扫射不到工事中的日军了,有一些俄军官兵就别出心裁的利用47毫米口径的海军炮倾斜的装在炮架上,于是就诞生了世界上第一批迫击炮,这些原始迫击炮以大仰角发射超口径弹的方式吊打日军,没想到效果出奇的好,迫击炮弹能够以极其弯曲的弹道几乎垂直的对日军隐蔽工事进行隔山打牛式的攻击,造成日军大量死伤。


(日本缴获的俄军迫击炮)

虽然这场仗最后日本人还是赢了,但是善于总结战争经验的他们发现迫击炮确实是个好东西,于是就根据俄军的经验开始琢磨怎么用机械替代人工投掷手榴弹,于是在1921年诞生了大正十年式掷弹筒,大正十年滑膛掷弹筒口径50毫米,全长508mm,重量也只有2.6公斤,但是射程十分感人,只有不到200米,使用大正十年掷弹筒需要极大的勇气,因为这么近的距离你随时可能被对方轻武器干掉,不过好歹也算是弥补了手榴弹和火炮之间的火力空档,而在当时的东亚,日本人的对手几乎都没有什么像样的重火力,所以大正十年掷弹筒也得以在日军中服役长达25年,直到二战结束,才退出现役。




(大正十年迫击炮和配备的91式手榴弹)

不过大正十年掷弹筒射程太短,弹道也不稳定,于是日本人通过加长炮管和增加八条膛线,改造出了有名的八九式掷弹筒。八九式掷弹筒长度增加到260毫米,射程也大幅提高到700米,它可以发射专用高爆杀伤榴弹和手榴弹,甚至还配置了烟雾弹、燃烧弹以及臭名昭著的毒气弹。它所配备的专用89式杀爆弹杀伤半径达到20米,通用的91式手榴弹杀伤半径也能达到8米左右,绝对是近距离的火力神器。



(八九式掷弹筒和杀爆弹)


(照明弹和烟雾弹)

八九式掷弹筒重量只有2.7公斤,配备的91式手榴弹也不过0.45公斤,一个弹药带八发也只有3.6公斤,也正是因为便携性太强,日军一个五十人左右的步兵小队就普遍配置两具掷弹筒,组成一个火力支援小组,八九式掷弹筒也一跃成为日军侵华战争中最重要的单兵伴随性压制火力。

掷弹筒有多重要呢?日军可以说离开了掷弹筒都不知道怎么打仗,在轻武器与中国军队拉不开差距的情况下,日军每每遭遇机枪火力点压制就呼叫:掷弹筒、掷弹筒!而在淞沪会战中我军80%以上的重机枪火力都是被92式步兵炮和日军掷弹筒所摧毁的。而在敌后根据地,根据冀中军区的统计,仅仅1940到1941年这一年,日军掷弹筒造成的杀伤就达到了我军总伤亡的将近三分之一,由此可见其性能确实优异。



也正是看中了掷弹筒的优势,重庆的30兵工厂通过缴获的战利品仿制出了27年式掷弹筒,在整个抗造期间生产超过4万具,而敌后太行兵工厂也使用敌占区的铁轨和白口生铁制造出了山寨版,不过因为没有条件和技术刻划膛线,这两种仿制品虽然加长了炮管,但是滑膛结构射程只有250米,精度也更差。


(我军掷弹筒小组)

在我军实际使用中,掷弹筒的劣势也暴露无遗,这玩意儿的操作简单来说就是跪着左手持筒身,驻板固定,然后右手负责操作击发引铁(掷弹筒不是迫发,是拉发),因为没有精确瞄准具和炮架,基本上只能靠经验和手感。

(掷弹筒跪姿操作)

日军由于训练出色,老鬼子们使用掷弹筒在400米内的命中度能达到85%以上,而我军则因为缺乏训练,很多人往往刚学会打枪就上战场了,掷弹筒的命中率相当感人。但是不管怎么说,大量仿制掷弹筒的出现减小了中日军队之间的火力差距,为抗战做出了不小的贡献。


(我军掷弹筒小组实战)


军史吐槽君


掷弹筒军事术语轻型迫击炮,产于二战德日两国由于体积小重量轻射角大弹道抛物型操作简易威力大,陆军单兵做战广泛应用,德国产口径5O毫米射程250米左右,射速25发/分杀伤半径5米左右筒长254豪米弹重1千克左右,操作由二人配合由射手先拉动板击,弹药手负责将弹从入口填进,由射手通对过目测确定方位距离,调节手柄拉动膛杆距离控制射程,勾动板机,击针撞击引火帽发射出去,早期生产并不完善凭经验做战,几十年改造创新科技深入作用更大加广泛,可以攻击空中目标也可攻击陆上坦克,重要设施防不胜防在近战中可以起开山破石的作用。是不可多得的武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