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百里將軍為何沒有兵權?

芳緋文學


一位文采斐然的軍事學家,文武界皆有涉獵和摯友,曾在日本陸軍士官學校年度考核中位列第一。



回國後出任保定軍官學校校長,培養出眾多國民政府的將帥,後又是國民政府對日作戰計劃的設計者。對於這樣的人,多疑的蔣介石敢將兵權交給他?

且蔣百里從日本學成歸來,先後為諸多軍閥統領作軍事參謀和顧問,比如袁世凱,黎元洪 ,吳佩孚,孫傳芳等。

曾輾轉於眾多握有軍權的將領之間,這樣人脈與才華並存的人,蔣介石會放心交給他兵權的可能性極小。

還有另一事件。1927年蔣介石發動“四·一二”反革命政變時,曾在蔣百里的規勸下加入國民革命軍的湘軍唐生智,趁機發展自己的勢力。

這個唐生智可是蔣百里的得意門生啊,結果沒能逃過蔣介石的法眼,被他削去兵權。

蔣介石難道不會想“這可是蔣百里教出來的學生,怎麼如此膽大妄為”嗎?

可唐生智被削後蔣百里仍出手相救,在蔣介石面前為他求情。這縱然是因為蔣先生疼愛學生,可難免不會引起蔣介石的不滿與懷疑。

更甚的是,唐生智日後養精蓄銳,於1929年意欲起兵反蔣,還徵詢恩師蔣百里意見。蔣百里竟然也沒有含糊,直接給出“東不如西”的建議,想讓唐生智擴軍西北。



但唐生智並沒有聽取他的建議,最後果不其然,空有勇氣的毛頭小子還是被蔣介石兩三下除掉了。卻連累了蔣百里,估計一句“東不如西”又讓多疑的蔣介石對蔣百里更加猜忌了。

與“逆賊”通信意圖謀反,蔣介石要殺他也不是不可能。但蔣介石並沒有殺他,而是在第二年將他抓捕入獄。

以蔣介石的小聰明,他不會不知道蔣百里擁有超人的軍事才能。一方面蔣介石對他極其欣賞,想讓他忠心於國民黨,為他蔣介石辦事。

一方面蔣介石又忌憚他的能力,擔心自己一旦交給他兵權,日後極有可能成為敵對雙方,若是這樣,那現在交給他兵權無異於給自己挖坑。

要知道,蔣百里的志向從來不是為誰賣命,而是為國效力,力求國家獨立,民族富強。他年少時就曾立志報國。所以他才會在那麼多不同的將領門下當參謀。

在“惜才”又“妒才”的心理下,蔣介石在1933年命蔣百里前往日本,擬定國防計劃,以備中日大戰。1935年又被聘為軍事委員會高級顧問。

在1937年終於著成大作《國防論》。扉頁題詞是:



“ 萬語千言,只是告訴大家一句話,中國是有辦法的! ”足見蔣百里愛國之心。

蔣百里還總結出了三條對抗日軍的法寶:

第一,不畏鯨吞,只怕蠶食,主動地實施全面抗戰;

第二,主動出擊上海日軍,利用地理條件減弱日軍攻勢;

第三,用空間換時間,同日軍打持久戰。

根據日後中日雙方作戰情況來看,蔣先生所說可謂字字珠璣。可以看出蔣介石為何在明知他曾幫助唐生智謀反,卻依舊任用他為軍事顧問的原因。

同時不可否認,蔣百里是一位優秀的軍事學家,卻不是一位合格的軍事家,他的軍事領導能力確實一般。

之前在孫傳芳等人手下做參謀顧問,幾次起兵幾乎都是以失敗告終。

理論上的巨人,卻是實踐上的矮子,怎麼放心把兵交給他帶。也許蔣百里的實戰能力弱也是他始終沒有兵權的原因吧。

總結來說,首先蔣百里將軍在軍事理論方面確實才能卓著,但實戰能力實在缺乏,最適合他的職位確實是高級參謀。其次蔣介石對他的猜疑和忌憚也是他始終沒有兵權的原因。


史之策




關於蔣百里最傳神的是兩個故事。第一個故事是說,1905年蔣百里在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畢業時,奪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績。按照當時學校的規定,第一名將取得日本天皇御賜佩劍,這讓同期畢業的日本學員非常沒有面子。還有更傳奇的情節,說第二名是張孝淮,第三名是蔡鍔。前三甲中沒有一個日本人,大大提振了中國留學生的士氣。

第二個故事是說,蔣百里先生為中國抗戰編寫的《國防論》使中國軍隊在二戰時期的戰略指導方針,提出了論持久戰的理論框架。因此有人說,蔣百里先生一個人打敗了日本人兩次。

通過對蔣百里先生生平的梳理,我們不難發現,他一生沒有直接指揮過部隊。1901年他在當地官府要員的支持下,前往日本留學。1906年,他又到德國留學學習軍事。1912年擔任保定陸軍軍官學校的校長。1925年之後相認擔任吳佩孚和孫傳芳的總參謀長。1927年和1929年又為唐生智出謀劃策。1933年奉蔣介石之命前往日本考察,制定對日作戰計劃。1935年被聘為軍事委員會高級顧問。1936年,提出了建設中國空軍的主體構架。1938年,擔任陸軍大學代理校長。一個月後後就去世了。

蔣百里先生雖然沒有直接指揮過軍隊,但他為中國培養了非常多的軍事將領。蔣介石手下的8大金剛,有6個都出自於他的門下。這些人都在北伐和抗戰期間立下赫赫戰功,黃埔軍校的教官中也有不少是他的弟子。



作為當時中國知名的軍事戰略專家和軍事理論學的頂尖人物,蔣百里一生沒有直接指揮過軍隊作戰。也可以說他沒有直接掌握兵權,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蔣百里先生早在日本留學期間就創辦過一個雜誌叫《浙江潮》。雜誌的發刊詞有蔣百里親自撰寫,情文並茂,慷慨陳詞,在當時被廣為傳頌。由此我們可以看出,他在骨子裡是一個文人。章士釗這樣評價他,談兵稍帶酸儒氣,入世偏留狷介風。也就是說他適合做戰略,當參謀,但不適合制定戰術,指揮一線作戰。

1921年蔣百里還出版過一本書《歐洲文藝復興史》,梁啟超看後大為驚歎。1923年,他和胡適一起創辦了新月社,並和徐志摩成為忘年交。他的文學才華和他的軍事戰略思想交相輝映,終生都流淌在他的血液裡。

從以上我們不難看出,蔣百里身上的文人氣質太濃。在當時的中國,指揮軍隊需要有多方面的素質,要能駕馭住手下的軍官,又要有一線訓練軍隊的經驗。指揮能力就更不用說了,還要能夠根據戰場形勢迅速作出正確判斷,調整戰術部署。

蔣百里大概是不屑於做這些事的,這也決定了他很難成為一個優秀的軍事將領。當然並不妨礙他成為一個軍事戰略級的專家,因此曹聚仁先生在為他寫評傳時,謹慎的稱他為軍事學家。



蔣百里先生曾經在國外留學學習軍事多年,又在保定軍校擔任校長,保定軍校的訓練模式和教材都打下了他深深的烙印。如果給他足夠長的時間,讓他來鍛鍊軍事指揮能力,他應該也是足以能夠勝任的。但當時多變的政治軍事環境,不允許也沒有可能給他打怪升級的機會。

蔣百里在當時軍界的名聲太大,這一點也為當時的那些軍閥非常忌憚。趙爾巽、段祺瑞、袁世凱、黎元洪、吳佩孚、孫傳芳、唐生智、蔣介石這些軍閥大佬,都願意聘請他為參謀長或者顧問,讓他擔任高級幕僚,但都不願意讓他掌握實際兵權。說白了就是擔心他利用自己的名望,擁兵自重自成一派。



民國時期社會動盪,政治人物和軍官非常容易在各派軍閥之間來回投靠。為了儘量避免這些風險,他們用人非常強調忠誠性,選擇範圍一般限制在同鄉、同學、朋友、親戚這樣一個狹窄的範圍內。能力讓位於忠誠,卑躬屈膝這種事是蔣百里做不出來的,這也讓任何一個軍閥都不敢輕易相信他,更不敢重用他。

黃任之這樣評價他:天生兵學家,亦是天生文學家。這句話點出了蔣百里身上的問題,文人氣質太濃,為人孤傲任性,缺少殺伐立斷的銳氣。他作為一個參謀人才綽綽有餘,直接指揮作戰,恐怕又是一個趙括馬謖。


1937年,蔣百里的《國防論》發表。他在扉頁裡這樣寫道:萬語千言,只是告訴大家一句話,中國是有辦法的!他曾經反覆對比過,中日之間的軍事力量,懸殊太大。但他堅信,中國軍隊只要利用好縱深,用時間換空間,就必然能把日本拖垮,能堅持到勝利的那一天。

蔣介石多次向他求教,他都這樣回應:對日本人不要抱任何幻想,在任何情況下都不能投降。這一條貫穿了中國抗日戰爭的始終,儘管在抗戰最危機的關頭,蔣介石曾躲在廁所裡邊痛哭,但也沒有動搖過堅持抗戰的信心。


1938年,蔣百里又向蔣介石進言,希望他能夠把湖南當做中日對決的主戰場,派出要員儘早做準備。後來薛嶽將軍在湖南沉重打擊了日本侵略軍,從1939年到1944年沒讓日軍前進一步。雖然在1944年的豫湘桂戰役中,湖南被日軍攻陷,但也消耗了日軍的幾乎全部資源,讓日軍沒能再前進一步,成功的把抗戰拖進了1945年。

蔣百里的女兒蔣英是一位高音歌唱家,蔣英的丈夫就是中國知名的科學大師錢學森。蔣英繼承了他父親的文藝細胞,後來在中央音樂學院工作。她的三個姐妹都在父母的教育下,成為優秀人才。


新知傳習閣


兵權?蔣介石沒有殺他就謝天謝地了,蔣百里就任的是北洋政府的保定軍校校長,1925年曾經是直係軍閥吳佩孚的參謀長 ,後來又成為“五省聯軍總司令”孫傳芳的參謀長,國民革命軍在江南主要打的就是這兩個軍閥,等於說蔣百里是北伐軍的大敵。

更正一下,百里是這位蔣先生的字,大名才是方震,即蔣方震字百里,許多答友想當然地搞反了。



這還不算,作為北洋一脈的重要人物,蔣百里還曾經以老師的身份,在1927年指導保定一期的唐生智反桂(彼時桂系把持南京政權),1929年又起兵反蔣,是湘軍唐生智倒臺前的主要幕僚,兵敗後被捕入獄。蔣介石之所以沒有殺他,一是清望,二是名望,三是同鄉,四是惜才,其實這都不是主要的。

關鍵在於蔣百里只是軍事教育家、軍事思想家,但卻不是真正意義上的軍事家。他輔佐孫傳芳大敗,輔佐唐生智先敗於白崇禧,再敗於蔣介石,事實勝於雄辯。



這也是蔣介石不授予其兵權的第一個原因,具有一定戰略思想頭腦不代表就能成為優秀的軍隊統帥 ,蔣百里也確實沒有獨自指揮過任何一場戰役,若用“紙上談兵”這四個字又顯不尊重先輩,事實是,他更合適於做一名高參,而不是統兵一方的大員,蔣介石也確實這麼做了,二蔣和解後委任其為“軍事委員會高級參議”。

全面抗日戰爭爆發前,蔣介石出資,囑蔣百里以其私人代表身份赴日本考察遊歷,他帶回了中日必有一戰的結論,為國民政府備戰爭取了時間。



第二個原因,在黃埔系將領還沒有成長起來之前,保定系軍官團是國民黨軍隊上層的重要成分,如果第二任保定軍官學校校長被授予重要軍職,這些將領們到底該聽哪個蔣校長的?考慮到他曾經反對過蔣介石的經歷,黃埔軍校校長是不得不防的。

八大金剛裡顧祝同、劉峙、陳誠、張治中、錢大鈞、陳繼承都算是蔣百里的學生,一旦有了異心,你叫蔣介石如何是好?在軍隊將領控制這個層面上,蔣介石是非常看重的,他悍然殺害黃埔軍校教育長鄧演達,就是擔心黃埔學生出現兩個陣營,那他的軍隊就亂套了,蔣百里依然。



抗戰爆發後,陸軍大學由南京內遷(1932年自北平遷來)四川,由於成都人滿為患且距離戰場過遠,又決定遷往黔桂交界的廣西宜山,蔣介石為專心指揮戰事辭掉了一切兼職,1938年10月任命蔣百里為陸軍大學代校長,掌管這所當時中國的最高軍事學府,這也是蔣百里最合適的位置,不料天妒英才,僅一個月後蔣百里便病逝了。

蔣百里生前與蔣介石最後一次晤談時,提出了在中國第二地理稜線與日軍對峙的構想,並認為應以湖南為重點地域,這是他對所著《國防論》的實時補充,蔣介石也確實聽進去了,一直在湖南佈署重兵,這也是蔣百里先生對抗日戰爭所做的最後一次貢獻。



陸軍中將,追晉陸軍上將,“中國三個半軍事家”的版本很多,客觀地說,不太認可蔣百里先生上榜,軍事理論婓然,軍事實踐幾無。


度度狼gg


章士釗先生在《挽百里》詩中曾有這麼一句話“談兵稍帶儒酸氣,入世偏留狷介風”可謂是中肯論斷,說出了蔣百里亦文亦武、半文半武、不文不武之尷尬人生。



蔣百里先生是民國的一位奇人,他的一生擔得起“生如夏花之燦爛,死如秋葉之精美”。他留學日本陸軍軍官學校期間,超越眾多同學,榮獲第一名,贏得了日本天皇贈予的配件,讓許多人“瞠目結舌”,中國人從日本學校奪取最高榮耀,在當時幾乎是不可能的事。


蔣百里先生涉獵廣泛,他一生中最有代表性的兩件作品,一是國防論,一是歐洲文藝復興史。前者的種種觀點在抗日戰爭中已經得到了確認,後者是“民國學術文化名著”系列之一,當年蔣百里寫完此書請梁啟超作序,沒想到梁啟超的序寫的比原書還長,此書之水平可見一番。

如此大才為何蔣百里一生卻沒能掌握兵權呢,終其一生,蔣百里的地位大概也就終止於“保定軍校”的校長,位不配德大概說的就是這樣的人!


蔣百里沒有能夠掌握兵權 ,主要是跟錯了人,站錯了對,蔣百里從政的開始是在北洋政權,北洋倒臺以後,自然就得不到國民政府的青睞了。1938年11月4日夜9點50分,因心臟麻痺症逝世。時年57歲,抗日壯志未酬。


圍知歷史


主要有兩個原因:第一、他的時代過去了,孫傳芳、吳佩孚、段祺瑞都沒有;第二、蔣百里本身就打仗不行,且長期與蔣作戰。

蔣百里是一位軍事教育家、軍事理論家,他確實有很強的戰略眼光,保定軍校培養的學生除了政治信念缺乏外,軍事技能、戰略眼光整體確實高於其他地方。

但不可否認蔣百里長時間與國民黨心不在一塊;且他的軍事指揮能力一般。

1、北洋時代過去

大時代的變動,如果不隨時代選擇,就會被拋棄。開府洛陽的吳秀才,北洋三傑的段祺瑞,東南五省的孫傳芳都曾經叱吒風雲,擁兵數十萬。在南京國府確立後,都如過眼雲煙,身邊再無兵馬。

(先後做過吳佩孚、孫傳芳的參謀)

如果選擇到了南京國府陣營就會好一些,魏益三、鄒作華、石友三就依然有兵將地盤。

護國戰爭中做蔡鍔的參謀,黎元洪時代任高級顧問,在搞了數年文化學術後,出山擔任吳佩孚、孫傳芳的參謀長與國民革命軍作戰。這自然難以引發北伐軍的好感。

2、軍事能力確實一般

軍事理論家的蔣百里在作戰中表現並不突出,做吳佩孚的參謀長,並無顯著政績;之後做孫傳芳的參謀長,被北伐軍連連擊敗。值得一提的是這期間他救了老鄉、學生的陳儀。

在之後擔任唐生智的餐謀長,兩次起兵,均以失敗告終。

(軍事能力確實一般)

這兩大原因很難讓給以兵權。其實文人氣太重的人就不適合掌握軍權。但研究參謀確實有優勢,他去日本、歐洲的調研成果確實是優秀的決策資料。

(好的決策資料)

歡迎關注、點贊、吐槽,我是一枚明粉,給你不一樣的史學評析,期待你的評論,期待你的分享

一枚明粉


軍事人才不單單是領兵打仗,也不單單是紙上談兵做做參謀,最厲害的軍事人物往往是極具戰略眼光,蔣百里就是一極具戰略眼光的軍事天才。

蔣百里對於中國近代軍事史來說絕對是不能不提及的軍事天才,雖然他沒有領兵打仗,更沒有直面前線,最多也就是給一些北洋軍閥做做參謀什麼的,而且還往往負多勝少。但這絲毫不影響他在中國近代史上的軍事地位。

中國歷史上的軍事家們分為幾種

一種是項羽式的,自己能上場單挑,整體作戰也有一定的大局觀,比如他三萬精兵破章邯的鉅鹿之戰,這種軍事將領在中國歷史上是一抓一大把,霍去病、陳慶之、常遇春、李文忠等等。他們是通過一勇之力,抓住戰爭的終極目的,並直擊目標,達到迅速解決戰鬥,並能影響戰爭的結局。

一種是孫臏、衛青、徐達,近代的粟裕、薛嶽等,他們更擅長戰役制定和執行,能直面整個戰役的關鍵點,抓住戰爭勝負的節點,並以此制定戰術,比如孫臏的圍魏救趙,薛嶽的天爐戰法等等,這群將領是智謀型的將領,可以根據戰場的變化和戰爭的進程做出非常靈活的變化,最終取得戰爭的勝利。

另外將領就更高深,他們可以透析戰爭的本質,看清戰爭的根源,並更加參戰雙方的綜合實力對比,解析整個戰爭的發展和規律,能夠非常清楚的認識到軍事戰爭對雙方國力發展的進程。他們這群人最具全局感,對戰爭的感悟已經超越了戰爭,對戰爭的把控發展到了對政治、經濟、文化的對決中了。歷史上這樣的將領不多,近代蔣百里算一個。

蔣百里是一個戰略的天才,他在對具體戰役和戰術上,可能沒有普通將領有經驗,畢竟領兵機會沒有,鍛鍊機會不大,但他對中國整個的抗戰戰略卻極具戰略眼光,不但提出了以空間換時間,堅持持久戰的整個抗戰戰略,更是從軍事理論上指出了中國必贏的抗戰之策。

這樣的軍事人才是沒有必要去統領兵權,去做一城一邑的爭奪的,作為國民政府的領袖蔣介石也很清楚蔣百里的作用。一部分是對蔣百里的不信任,畢竟蔣百里與蔣介石不是一條路的人,但同時作為中國人,他們都對積極抗日起了重要的作用,蔣介石也是採納了蔣百里的整體抗戰策略的。


沉墨9527


蔣方震,字百里,生於1882年,浙江省海寧人,清末秀才,著名的軍事理論家、軍事教育家、文學家、戰略大師。1901年前往日本留學,在日本士官學校時,輕鬆拿走了第一名,帶走了代表第一名的天皇佩刀,讓日本不得不改變士官學校入學規則。隨後又到德國留學。

如果說日本留學讓蔣百里瞭解了日本人,為後來他制定抗日戰略奠定基礎,那麼留學德國是他人生的昇華,也是他與當時的中國社會格格不入原因。

蔣百里對日本的軍事評價並不高,對日本的狼子野心早有了解,知道日本一定會侵略中國。早在上世紀二十年代初,蔣百里就著書立說讓國人提防日軍侵略,當時日本政府是很多軍閥的後臺,很少有人能想到這點。也是在二十年代蔣百里最早就針對日本侵略制定以三陽(洛陽、襄陽、衡陽)為支點國防戰略縱深防線論。中國的抗日戰爭的進程,基本與蔣百里論斷相合。特別是他經典那句話“勝也罷,敗也罷,就是不要同他講和,因為日本人不懂中國文化!”

蔣百里從軍是歷史的誤會,他骨子裡就是個文人,大多數人記得他寫的《國防論》,他還寫了《歐洲文藝復興史》,創辦綜合性雜誌《浙江潮》。這位晚清的秀才,到日本後又拜梁啟超為師,後來和梁啟超一起參加新文化運動,是新文化運動中的干將。

蔣百里深受德國軍事思想影響,他的目標在《國防論》裡就表明了,想要學習德國建立一支屬於國家的國防軍。當時的中國正是軍閥林立的時候,過於理想化建軍思想在當時環境下根本無法融入,甚至是木秀於林,風必摧之。能夠支持他建立國防軍的人,也只有要統一中國的袁世凱,所以袁世凱讓他出任保定軍校的校長。一心要通過保定軍校建立國防軍的蔣百里受到了陸軍部長段祺瑞等人的掣肘,該給的撥款未給。結果剛烈的蔣百里在保定軍校兩千學生面前開槍自殺,以示抗議!

當時的中國軍閥混戰,蔣百里想要成為一方諸侯,建立自己的軍事力量並不是很難,但是這和他想要建立國防軍的思想不符,都被他放棄了。日本留學歸國以後,作為當時緊缺人才,又是第一名的成績,還是浙江人,浙江巡撫張曾敖想要他來編練浙江新軍。中國後來叱吒風雲蔡鍔、閻錫山等人都是這個時候編練新軍起家。蔣百里認為浙江編練新軍只是用於防止內亂,與國防無關,毫不客氣的寫信給回絕了。信中說:“天下以不教之民,授之以不祥之刃,而教之殺人之事,吾恐今日唯恐其無者,他日將唯恐其有之。”

從另一位蔣校長的經歷,我們知道一個人要是有私心,在軍閥混戰的時代,通過一座現代的軍事學校掌握學生,可以掌控天下。只是蔣百里校長想要通過保定軍校建立現代化的國防軍隊,不是兵隨將有的軍閥勢力。他要求保定軍校的學生為建設國家國防力量而認真學習,學校面貌為之一新。自覺沒有兌現對學生的承諾,蔣百里以自殺來表示對現實的憤慨。(蔣百里自殺的原因有很多傳聞,但是他自殺為公是無可置疑的,人格魅力在民國軍界獨樹一幟。)自殺事件後也許是對北洋政府的失望,蔣百里在袁世凱、黎元洪政府擔任參議、顧問等閒職。蔣百里後來更多的追隨老師梁啟超投入新文化運動,著書立說了,直到二十年代開始研究日本侵略。

書香門第,藏書世家出身的蔣百里對自己的定位更像過去的文人士大夫在軍隊的位置軍師,現代叫法參謀長。他出任過吳佩孚、孫傳芳、唐生智等北洋軍閥的參謀長,幫助他們與北伐軍、蔣介石開戰。(國民黨是以黨制軍,要建立“黨軍”,蔣百里出身北洋,想要建立是德國式的國防軍。除了蔣介石認為蔣百里資格老難駕馭外,雙方建軍思想的差別也是原因。)

蔣百里在北洋軍閥中地位非常尷尬,和一般聽從上司,為上司的想法出謀劃策的參謀長不同,蔣百里太有他自己的思想了。作為吳佩孚的參謀長蔣百里力圖建立一個反奉大聯盟,除掉張作霖的奉系軍閥。而吳佩孚跟馮玉祥有深仇,瞞著蔣百里派人聯合張作霖一起夾擊馮玉祥的國民軍,蔣百里憤而辭職,由此吳蔣兩位秀才將軍分道揚鑣。北伐軍此時也想邀請蔣百里出任參謀長,只是蔣百里認為自己剛離開吳佩孚就投身反吳陣營,是反覆小人行為,所以他去了孫傳芳處。在孫傳芳那裡蔣百里聯合了丁文江、陳儀等人力促吳佩孚、孫傳芳與北伐軍合作反對奉張。孫傳芳和北伐軍開戰,蔣百里給孫傳芳建議,乘北伐軍在兩湖與吳佩孚作戰,可出兵斷其後路,孫傳芳沒聽。接著蔣百里告訴孫傳芳北伐軍現在士氣正旺,因堅壁清野避其銳氣,孫傳芳還是沒聽,結果被北伐軍擊敗。跑到學生唐生智那裡,蔣介石及國民黨崛起,蔣百里勸唐生智與蔣介石合作。野心勃勃的唐生智不聽勸,起兵反蔣,戰敗下野。連累蔣百里入獄不說,由此讓蔣介石產生誤解,也是後來一直沒有領兵的另一個原因。

蔣百里是一個文人情結很重的人,在軍隊裡也是充當一個出謀劃策,決勝千里之外的謀士型人才。偏偏他又不是一個揣摩上峰心理,有著強烈個人主張思想的人,即使滿腹經綸,屢出奇謀妙計,但在民國這樣的軍閥混戰時代,顯得與時代那樣的不相匹配。






愛讀歷史的大胖子


誠邀,如題。回答這個問題,我們不妨先說說蔣百里將軍是何許人也。

蔣百里,名方震,1882年出生,浙江海寧人。為清末秀才、民國時期聞名軍事理論家、軍事教育家。1901年在日本陸軍士官學校留學。1906年留學德國。1912年任保定陸軍軍官學校校長。1913年,任袁世凱總統府一等參議。1937年出版了軍事論著集《國防論》。蔣百里將軍最為著名的就是對日本軍隊侵華後形式的預測,從而為蔣介石擬定抗日戰爭戰略,事實也證明,日本正是按照蔣百里將軍的指揮,老老實實自東向西,推進到湖南,這以後墮入我國泥沼式的持久戰中不能自拔,直到屈服

那麼如此優秀而又忠於國家的人,為何一生都沒有兵權呢?小編以為原因有二。

其一,蔣百里與蔣介石有私怨

蔣百里是中山先生的戰友,對於蔣介石的獨裁統治一向反感。1931年,老蔣命令隱秘槍殺鄧演達,引起蔣百里無限傷感,“跟隨孫中山先生的鄧演達昨日已被殺戮,不知明日是否輪到我?如今世道是無理可言的。”因此話,蔣百里為蔣介石所忌恨。於是蔣介石將其收押。眾所周知,蔣介石可不是一個大氣的人,雖然後來在李本源,唐天如,陳銘樞等國民黨元老四方奔波下,蔣介石最後釋放了蔣百里,然而這也就是老蔣的極限了。

其二,蔣百里不是國民黨嫡系

蔣百里的地位很獨特,這個孤單的將軍不是共產黨,也不是國民黨嫡系,資格比蔣介石老,才華橫溢卻又堅毅不撓。注意,蔣百里既不是共產黨也不是蔣介石的嫡系,那麼國共雙方都不可能給予這樣一個人兵權,這就是蔣百里雖為上將,卻一生無兵的原因。

以上就是小編的看法,如有出入還請斧正


電視劇裡看歷史


蔣百里,字方震,1882年生,早年曾留學日本,學習軍事,在三百餘名各國學員中,畢業考核獲得全校第一名。蔣百里回國後數月,政府又派其到德國繼續深造學習,並出任德軍第七軍實習連長,學習期間,各項成績優異,受到德國同行們的欽佩,並受到時任德國武裝部隊最高統帥興登堡元帥的召見和讚譽。
1912年,總統袁世凱任命蔣百里為當時最高軍事學府保定軍官學校校長,並授予少將軍銜。在蔣百里的精心教育和培養下,保定軍校共培養出1600多位將軍和軍事統帥。如:孫傳芳、吳佩孚、李濟深、蔣介石、葉挺、白崇禧、薛嶽、鄧演達、董振堂、唐生智、錢大鈞等等。
蔣百里將軍在1923年就預言日本必將侵略中國,中國必將勝利。1937年出版了著名的軍事著作《國防論》,書中闡述了應全面抗戰,將敵後變成前線,不使敵寇有消化佔領區的機會與時間;吸引敵寇沿長江沿線作戰,目的是利用南方的山嶺和湖澤遲滯敵軍,抵消我方武器上的不足;號召以空間換時間,進行持久戰,並對戰爭的走向進行了準確的預測。正因如此,蔣百里將軍被稱為是二十世紀的上半葉最著名的兵學家和戰略家之一。
然而,蔣百里將軍有著如此高深的軍事造詣和理論功底,蔣介石為何不不授予他兵權呢?
主要原因是:
  • 蔣百里將軍是蔣介石保定軍官學校時的老師,若出現某種問題,說重了也不好,說輕了也不是,不好駕馭。
  • 蔣百里將軍歷來不主張內戰,抗戰前,蔣介石是用兵圍剿紅軍蘇區,此時就是給他兵權,蔣百里將軍也不一定接受。
  • 抗戰剛開始時,蔣百里將軍擔任陸軍大學代理校長職務,主要從事戰略方面的調查、研究,併為蔣介石提供建議和良策。
  • 蔣百里將軍是民主人士,不是國民黨員。
  • 如果給予蔣百里將軍兵權,若其有二心,聯合其它掌握兵權的學生進行倒蔣,那是很容易的,這也是蔣介石最顧忌的。
  • 蔣百里將軍去世較早,抗戰的第二年即1938年就去世了。
作者:“小方說歷史”團隊
歡迎關注公眾號“小方說歷史”
雲緋歷史號:故紙堆間
歡迎點贊和評論

小方說歷史1990


這個現象挺正常的,不必做太多的詮釋。

蔣百里本就是學者型的軍人,文化造詣非常深,曾經出過著作《文藝復興史》。

在軍事領域,他最喜愛、得心應手的並不是帶兵,而是:作為軍事學家和軍事教育家發揮作用。他的主業和強項是在這個領域,當總參議、軍事顧問、軍校校長(保定軍校、陸軍大學),在軍事謀略領域著書立說(《國防論》……),為持久抗戰建言獻策,而不是直接充當軍事將領,指揮大軍衝鋒陷陣。

蔣百里從登上中國軍事舞臺的第一天起,就一直是以軍事幕僚、軍事教育家、軍事戰略研究家的身份展現風姿,也就無所謂“有沒有兵權”。

試想,假如蔣百里的主業是頻頻領兵作戰,世間多了一個將領,卻少了一位不可多得的傑出軍事謀略家,豈不是更遺憾?

既是如此,網民們就無需納悶蔣百里為何“沒有兵權”。

軍事家不必都是指揮員,在戰略運籌、軍事研究、軍事人才培養等領域,同樣是軍事家的大舞臺。

例如,提到張治中將軍,人們談得較多的是領兵打仗的一面(32年淞滬抗戰、37年淞滬會戰……),其實,張治中在看不見的戰線——黃埔軍校軍事人才的培育方面,長期做了許許多多的工作,擔任中央陸軍軍官學校(俗稱黃埔軍校)教育長(也就是常務校長)長達九年,為全面抗戰輸送很多人才,軍事教育方面的功勞非常大,甚至超過他作為將領的一面。


分享到:


相關文章: